高效農業和國家糧食安全關聯

時間:2022-11-28 10:53:00

導語:高效農業和國家糧食安全關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效農業和國家糧食安全關聯

眼下,“高效農業”已經成為各地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提升地方產業化水平的代名詞。但是何謂“高效農業”,怎樣發展高效農業,發展高效農業與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有何關系,怎樣發展高效農業既能解決農民增收又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本文通過一個“高效農業”發展的典型調查,分析發展高效農業與國家糧食安全的關系。

“高效農業”的定義和內涵

什么是高效農業?筆者認為高效農業是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實行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輔之“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生產品種更多、數量更大、質量更優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符合標準的多系列質量安全農產品、食品,創造名、特、優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也不一定是高效農業,只能作為高效農業的輔助措施。

“高效農業”的內涵呢?高效農業絕不僅僅是賺錢多,經濟效益高的農業。效益的內涵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高效農業是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所謂的經濟效益是指人類在取得經濟效果的基礎上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經濟效益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雖然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不提高經濟效益,就不能擴大再生產,也就不會有社會的發展。同是對于經營者來說,經濟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產者往往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只注意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糧食生產的社會價值。

而社會效益是指生產或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對社會文化、政治、宗教、軍事、人口等方面的影響和效果。我們把社會效益集中在于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經營活動滿足于社會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會效益也越大;否則社會效益就小,甚至沒有社會效益。因此我們發展高效農業就必須確立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發展高效農業,在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人類社會對糧食的需求才能有保障。

那么生態效益在“高效農業”的地位如何呢?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生態效益是人類在經濟活動中依據生態平衡的規律,對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及環境條件所產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結果。生態效益的基礎是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高效循環。因而生態效益是關系到人類發展的最根本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礎和前提。因此,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前提。

從上述定義和內涵分析,“高效農業”不能簡單的用眼前的經濟效益指標來衡量,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角度統籌、科學的規劃和發展。因此,發展高效農業的必須與農民增收、社會穩定、生態和諧等可持續發展指標相統一。既不能以減少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簡單的發展經濟作物被主觀的定義為“高效農業”,更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眼前的經濟效益。為此,以某鎮的高效農業示范村為例:

分析所謂“高效農業”的典型案例

近年,當地把高效農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一著,提出重點打造8條高效農業示范帶、8個高效農業示范區,重點建設以某某鎮和某某等鎮為重點的“一稻兩菜”種植模式推廣示范區。我們所調查的村就是最早進行“一稻兩菜”種植的某鎮方莊村,被譽為發展“高效農業”的典型。

一、“一稻兩菜”高效農業的發展現狀

方莊村現有耕地面積2147畝,437戶農戶,1834人,對發展高效農業,該村選擇了投入產出比高,對土地要求不高的“一稻兩菜”輪作模式作為強村富民的突破口,在寧徐路兩側形成了以單莊、劉莊、夏莊、陳莊、高莊、陳王等組為中心的”一稻兩菜“種植示范區。2007年“一稻兩菜”種植的農戶發展到290戶,設施蔬菜面積達2500畝,蔬菜產量12000噸。為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該村在縣、鎮的指導下,成立了方莊村蔬菜協會,負責協調市場銷售、信息咨詢等工作。該村還從山東壽光聘請一名技術員作為指導,并在縣農業局蔬菜辦、鎮農技中心的組織下,先后舉辦三期技術培訓,受訓群眾達900人次,使該村種植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在該村的帶領和示范下,周邊的楊圩、李圩、新李等村不少農戶也都積極實行“一稻兩菜”種植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方莊為中心、以芹菜、黃瓜、蕃茄為主要品種的蔬菜集散地。

二、“一稻兩菜”效益分析

“一稻兩菜”就是用設施蔬菜取代傳統種植的小麥等糧食作物,栽植一季水稻和兩季蔬菜,實行稻菜輪作。我們對方莊村“一稻兩菜“近三年的效益情況試作分析。

1、水稻、小麥效益分析

從從方莊村近三年的生產情況看,水稻平均畝產為530公斤,按三年平均價格1.7元/公斤計算,畝產值為900元,扣除化肥、農藥、種子、水電、機耕、機收費等生產成本約400元/畝(不含人工),加上糧食補貼,近三年水稻畝均凈收入為500元左右。小麥平均畝產約為380公斤,平均價格為1.65元/公斤,扣除生產成本,畝均凈收益在300元左右。稻麥輪作的畝均效益只有800元左右。

2、“兩菜”效益分析

方莊村的蔬菜實行反季節種植,上市早,行情好,價格高,經濟效益顯著,第一季蔬菜主要種植芹菜,平均畝產約為4500公斤,平均銷售價約為1.7元/公斤,畝產值為7650元左右,扣除肥料、塑料薄膜等大棚材料費用1900元/畝,第一季蔬菜每畝凈收入5650元左右。第二季蔬菜主要種植黃瓜和西紅柿,黃瓜平均畝產約為4000公斤,按平均售價1.4元/公斤計算,畝產值為5600元,扣除生產成本約1500元/畝,每畝黃瓜凈收入約為4100元。據介紹,西紅柿的效益和黃瓜相當。兩季蔬菜的收入約在9800元左右。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正常年景“一稻兩菜”畝均收益可達10300元,比傳統的稻麥輪作畝均收益800元高出9500元。

三、“一稻兩菜”種植的利與弊分析

(一)發展“一稻兩菜”的積極作用

“一稻兩菜”對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確實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為增加農民收入找到突破口。“一稻兩菜”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撐點。

2、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和合理轉移。相對于稻麥輪作,“一稻兩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這為農村剩余勞動能力特別是婦女和大齡勞動力提供了充分就業的機會,增強了農業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助于勞動力就地轉移。

3、“一稻兩菜”的種植增強了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商品意識,促使更多的農民走向市場,從事蔬菜的販運和銷售,拓寬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渠道。

(二)發展“一稻兩菜”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是擔心市場風險,不愿意擴大種植規模。盡管近幾年設施蔬菜行情較好,部分群眾仍擔心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的消化能力有限,效益下降,會出現“菜賤傷農”現象。

二是土地流轉難。高效農業需要土地適度集中經營。我們在方莊村了解到,仍有少部分農戶不愿意或無能力種植設施蔬菜。這些農戶土地塊數多,面積小,作物布局散亂。而取消農業稅后,土地流轉成本加大,流轉起來較為困難,限制了設施蔬菜發展的空間,導致設施蔬菜發展不連片,難以形成規模。

三是資金缺乏。設施農業是投入相對較多的產業,缺少資金,規模難以做大,基礎設施難以配套,科技難以推廣應用,產品檔次難以提升。特別是中低收入農戶,沒有資金作保障,發展設施農業存在一定的難度。

四是產業化水平低。主要表現在:①生產上主要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②銷路網絡不健全,產品主要通過農民在市場上擺攤銷售;③是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缺乏保鮮貯藏設施,農產品深加工能力較弱;④以農民為主體的蔬菜協會和合作組織還處在初級階段,作用不大。

五是氣候因素影響較大、風險高。我們了解到,狂風、暴雨、冰雹、大雪等自然災害都易給大棚設施帶來損壞。異常氣候常導致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給農戶帶來較大損失。

六是農民擔心口糧問題難以保障。我們在方莊村了解到,雖然方莊村人均耕地1.17畝,水稻常產穩定在500公斤以上,年人均糧食在600公斤左右,遠遠超過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生產線,種植一季水稻就解決了吃糧問題;但是,長期有著賣余糧習慣方莊農民對于每年只種一季水稻還是有點疑慮,因為,按照當地的理論算法,每年以及水稻就可以保證口糧,農民還是認為:萬一所有的糧田都種上了蔬菜和水果,口糧的余缺怎么來調劑啊?萬一水稻歉收了,吃糧問題怎么解決啊?誠實憨厚的農民還在想:往年我們賣余糧給城里人解決口糧問題,現在我們沒有余糧賣了,城里人的吃飯口糧咋解決啊?

判斷發展“高效農業”的誤區

(一)、設施農業與高效農業

設施農業是指在采用各種材料建成的、具有環境因子調控設施的半封閉式空間里進行農業生產的方法。設施農業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起到了重要的先導帶動和示范輻射作用。設施農業的運用和管理科學合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益,反之則會造成虧損,甚至設施的投資成本也收不回。設施農業不一定高效。

(二)、“一鄉(村)一品”與高效農業

特色農業、“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實質是通過產業化使農民經濟收入提高的一種形式。“一鄉一品”是廣大農民在新的形式下組織起來共同富裕的起點,能使農民經濟收入顯著提高。這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起步,農民致富的起步。這種形式也受資源和市場因素的制約,有些村通過發展某一產品,實現供、產、銷“一體化”,打開了市場,一個村的農民富了;其它村的農民跟著學,后搞的農民就不一定能致富。因此,特色農業、“一鄉一品”,從眼前看,也不一定是高效農業,一定不是最高效農業;如果從長遠觀點看,一定不是高效農業。

(三)、高效農業的發展脫離了糧食安全

目前,大多數地方發展高效農業都是以設施農業+經濟作物(有的地方種蔬菜、水果、草藥、觀賞植物等等)來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提高高單位面積附加值,從而提高部分農民經濟收入,這種放棄糧食生產而一味追求經濟價值的盲目做法,實際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嚴重威脅。

對科學推進高效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建議

實現高效農業的途徑,就是要根據農業生態學原理,以市場為導向,按照自然規律和商品經濟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1、體現促進糧食生產也是“高效農業”。推廣優良品種以及優質特色糧食新品種,加大糧食生產科技投入,提高糧食品質、增加糧食生產附加值,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縮小糧食生產與經濟作物生產之間的收益差。

2、改革國家糧食生產補貼辦法鼓勵糧食生產。解決好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比較效益問題,將現行的糧食直補政策改為“種糧補貼和售糧獎勵”相結合。一是糧食直補必須用于鼓勵糧食生產上,并根據生產糧食作物品種差別分類給予補貼,嚴格杜絕糧食直補用于非糧食生產戶的補貼,充分體現糧食直補用于糧食產量增加上。二是對向國家出售余糧的農戶給予獎勵政策,鼓勵農民將余糧出售給國家,充實國家糧食庫存。具體辦法可以采取在某一價位基礎上高價收購國家儲備糧以及各級儲備糧食,以此增加農民種糧收益。

3、搞好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搞好土地流轉,促使土地適度集中,是發展高效農業迫需解決的現實問題。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入股、轉讓、轉包、租賃等方法,集中解決好發展設施蔬菜和其他經濟作物的土地利用和糧食生產用地矛盾問題,把不愿意或不適合發展設施農業的群眾土地流轉到愿意發展設施、高效農業的群眾手中,把無種植能力的農戶土地流轉到有能力種植的大戶和種植能手手中,把分散的土地適度集中成片,拓寬設施、高效農業發展的空間,形成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益,保證糧食生產不減少,農民收益有增加。

4、強化為農服務,以服務促提升。一要強化技術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力爭為每一個村民小組至少培訓一名懂技術、會經營的技術人員。涉農部門要開展送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加強與群眾的溝通,提供技術支持。二是做好資金保障。要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增加投入,金融部門要盡可能簡化貸款手續,增加貸款額,保險部門要提高設施農業的保險覆蓋面,提高群眾抗風險能力。三是提供信息服務。及時農產品供求信息和氣象信息,提高農戶適應市場、預防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四是發展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暢通銷售渠道,拓寬流通市場,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5、扶持龍頭企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要針對各鎮的主導產業,培育和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支撐作用,增強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消化能力、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和對產業的引領能力。推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要創新經營模式,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體系,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使效益持久化。

總之,十三億中國人吃飯和最廣大農民致富,只能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高效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大幅度增加資源產出率,土地生產率,生產系列質量安全農產品;防止污染、保護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逐步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和產品優質化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實行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輔之“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生產系列更多、品種更多、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符合標準的質量安全農產品、食品,創造名、特、優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農業,才能實現農民收益增長、糧食產量增加,確保糧食安全、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