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模式范文

時間:2023-03-21 10:2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效課堂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效課堂模式

篇1

關鍵詞:高效課堂模式;善導;樂學;精練

高效課堂為高效性課堂或高效型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果或效率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完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更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在大力提倡高效課堂的前提下,一種新型的“15/20/10”高效課堂模式在應運而生.這一教學模式,主要是喚醒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先進的教學理念.

“15/20/10”教學模式是將一節課的45分鐘分成三個階段:即15分鐘溫故,自學;20分鐘展示交流,點撥提高;10分鐘當堂反饋.應該說,這樣的課堂模式有利于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的陋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目標的達成度,有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但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有一種鉆研的精神,最后教師要設計適當的練習用來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有個全面的鞏固.

善導、樂學、精練是這種高效課堂模式下的三要素.如何將導、學、練有機結合,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關系,使教師在學中導、練中導、學生在導中學、導中練.真正達到高效.

一、15分鐘中的善導

多數中職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正確,所以要求中職教師首先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狀態,建立濃厚的學習興趣,導情、導知、導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

1 導情.激感是學好數學的前提.要使學生在課堂中,經常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教學熱情與藝術,去感染學生來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境界.例如,在學生已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后,講圓錐的體積公式時,可以各準備一個同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和大米若干.用圓錐裝滿大米然后倒入圓柱,請一個學生來演示,然后得出它們兩者體積之間的關系.于是,學生由情感的好奇,轉為情感思索,即由被動學轉化為主動學,最終獲得圓錐的體積公式.

2 導知.新知是舊知的延伸與發展.要使學生牢固掌握新知,必須注意舊知向新知的過渡引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構建知識網絡,并把舊知識納入新知,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例如,講復數模公式時,先復習向量的模,再把復數用向量表示,從而通過舊知向量的模,推導新知復數的模.

3 導序.所謂導序,即是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程序和方法.使學生在需要一動機一目標引導下,產生最佳的思維狀態、情感狀態和認識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20分鐘中的樂學

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是內因;教師是主導,是外因.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題、思題、解題.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從而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能力轉化.

1 學例題、思方法.例題是學習新知的引索,引導學生自學例題,提出富有啟發性問題,從中領悟例題的內涵及思維方法,從而掃除思維障礙,達到接納新知之目的.

2 學操作,思抽象.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征,必須創設操作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學具式演示,細致觀察,認真思考,在頭腦中初步形成清晰的表象,然后逐步有感知抽象概括出理知.例如,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的定義.可讓學生復習直角三角形中邊與角的關系,然后把直角三角形放在直角坐標系下,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3 學表達,思邏輯.語言表達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前提,也是思維直接表達形式.例如,信號彈有紅、綠、黃三種顏色,如果向天空連發3槍表示一個信號,那么共能表示多少種不同的信號?首先讓學生讀題,審題后,讓學生口述:①已知條件是什么?②要求問題是什么?③分幾種情況求出這個問題.學生回答:這道題有二個條件,一是共三種顏色,二是發三槍,要求的問題是共多少種不同的信號?分三種顏色①一種顏色②兩種顏色③三種顏色.最后把三種情況的結果相加得到最后的解.以上這一過程,實質就是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10分鐘中的精練

精練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精心組織練習,促進學生由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遷移能力、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1 練舊知,育遷移能力.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決定了新知識是原有知識的引申發展,它與舊知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新知生長點上,巧妙設計鋪墊題,使在新知的連接點上,把學生引進“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實現遷移,啟發學生用舊知識去獲取新知.

2 練新知,育理解能力.練新知,目的在于知識反饋,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與理解程度,以便及時矯正.練習中,充分運用教材中做一做,讓學生動口,動手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為什么,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3 練類比,育應變能力.許多數學問題,都是相互聯系的.教學中必須把握知識的縱橫聯系,巧妙設計題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行合理的類比推理,使學生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應用水平,增強應變能力.例如,學好排列、組合后,練習將9本相同的書分給3個人,各有幾種分法?①甲1本,乙2本,丙6本.②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6本.③甲、乙、丙每人3本.通過練習,讓學生分清排列與組合的關系.

篇2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模式 高效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老師講解為主,老師主宰著課堂的沉浮,是課堂的主體,而忽視了有自己思想和性格的個體――學生,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明白,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是學生學得如何,而不是教師“表演”得如何。因此,我們應以生為本,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思想上接受學習,親歷學習,以學習主人的身份自覺自主地完成學習,使語文課堂走向高效,走向“成熟”,展現無窮魅力。

那么,什么樣的語文課才算高效呢?葉圣陶先生的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他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嗎。”因此,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初中生的學習實際,我建立了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模式的固有程序,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使之更科學、更高效。

一、課文學習故事化

對于內容淺顯、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后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同桌或小組的成員聽。學生講故事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知識消化的過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先讓學生自獨自講,互相點評。學生講完后我拋出問題:你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形象?為什么?你覺得誰應是小說中的主人公?以問題帶動學生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我予以恰當點撥。學生有了閱讀體驗,爭相發言討論,相互取長補短,獲取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當學生把這些問題解決后,我讓學生了解作者塑造這些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并學習此文的寫作方法,結合人物的性格特點,鼓勵學生隨后即做課后研討與練:想象一下,菲利浦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寫成兩百字左右的小短文。

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改變了老師在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口干舌燥,學生卻是無精打采、抱頭睡覺,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效益低下的狀況。

二、重視整體感知,加強朗讀教學

詩歌單元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朗讀,采用多種形式,如學生默讀、齊讀、分組比賽、男女生對抗賽等。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在此之后,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詩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在此過程中我不做講解。我認為對詩歌逐字逐句地講解、條分縷析,無疑是對其做肢解,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意境美,而這些是永遠講不出來的,只能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悟出來。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一詩時,我就讓學生采取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自己感悟,自己概括詩歌的內容,并結合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作畫(當然,不要求畫的完美性,只要學生能抓住關鍵,表現自己的理解即可),效果不錯。

三、課文教學面向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充分展示了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許多文章跟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近,是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話題。如九年級課本中的《心聲》、《給女兒的一封信》等課文學生讀起來很親切、很有意思。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我不把課文條分縷析、肢解,而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己感悟、體會。

在教學《心聲》時,我就讓學生自己讀悟,先在小組內談自己讀了本文后的整體感受。因為這課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相近,許多學生也有與京京相同或相似的經歷。學生有話可說,有言可發,就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再拋出問題:能給你如此感受的文章或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探討文章的寫作手法。最后學以致用:在你的學習生活中,與任課老師、班主任是否也有過與文章中李京京相同或相似的經歷,無論是愉快的還是傷感的,都曾給你深刻的體驗,請選擇其中的一段進行簡要的描述。此次練筆,連一向討厭作文的學生都寫得相當不錯。

四、依據文體特點,課堂教學模式化

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根據不同文體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把課文編成一個問題模式,以問題為線索,帶動學生自主讀文,小組合作探究,探討解決問題,達到自覺自主學習。

小說單元的教學,可設計以下問題輔助學生學習探究:

1.感知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小說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表達能力。)

2.梳理思路,把握情節。(可依據故事的開端―發展――結局進行梳理。)

3.解析人物形象:走近主人公,了解其性格特征。

4.學習文章的表現手法: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表現手法。

5.摘抄精彩語句、段,賞析其精彩之處。

6.與小說中的人物對話,談自己的感悟和啟示。

當然,說明文教學和議論文教學也可采用此種模式,只不過所設計的問題側重點不同。

采用這樣的方法,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太辛苦。因為教師只是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老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構建答案,通過發現問題,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的翻新。而我的做法也就遵循此原則。我相信,只要我們大膽實踐,努力鉆研,勤于反思,就一定會找到許多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好方法,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煥發青春的光彩。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情智;模式;構建;高效

隨著課程改革高效課堂的推進,各地都依據自身條件構建了富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而“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也突出了“美術人文和科技”交融的創新教育理念,體現了科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所以說情智教育就好比是為美術教育量身定做的。現如今要解決的就是構建好“情智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的融合,使美術課在情智課堂模式下“情智交融,和諧共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和摸索,我認為情智課堂模式下的美術課應包含課前準備、情境導入、感知探究、學生練習、欣賞評價和拓展遷移等六個環節,而如何把握這六個環節就成為我們需要探討研究的課題,下面筆者就從小學美術情智課堂模式的建構中加以探究。

一、課前準備,啟動情智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術課一般要準備的工具和材料較多。教師要提前布置,沒有工具和材料怎么能有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呢?同時,如果長時間的缺少工具和材料,學生就會對美術課失去興趣。教師上課也一定會上得索然無味。學生提前準備的不僅僅是工具和材料,更重要的是那顆求知的心,這已經勾起想要學習的欲望,啟動了學生的情智。有了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也就有了保障。

二、情境導入,激活情智

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美術課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沖擊下,更需要發揮其藝術特色,其他課都講究藝術,美術課就更具有它的獨特性。美術課上用的最多的就是創設情境導入。情境導入主要的形式有游戲激情法、故事激情法、歌曲激情法等。其實無論是那一種方法,我們都要注意,不能為了設置情境而設計,要切實的、真正的符合美術教學規律,實現激活情智的作用,為美術課堂教學中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才行。

三、感知探究,生成情智

古往今來,優秀的美術作品無不具備著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包含著人類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他們都和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展示著人類的情感。這就要求學生在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時不僅僅局限于美術本體,還應該以美術為橋梁進入更為廣闊的世界,理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美術課上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于質疑,勇于追求與眾不同,樂于表現。例如:我在上《橋上橋下》一課時,就結合教學內容,首先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弧線,請學生猜猜是什么?“月亮”、“傷心的嘴巴”、“橋”“彩虹”等等,學生說出很多有趣的答案。我順其自然的通過添加引出課題。接著學生自由的討論“喜歡什么橋?”、“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是哪座?”、“橋的基本造型是什么樣的?”,通過討論形成寬松、自主、合作的一種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讓學生勇于表現,樂于表現。同時,我還注意提示學生重點分析橋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功能,通過一些實例來說明橋的造型要以力學為依據,橋身呈拱型,全橋穩定勻稱,大拱利于船只的航行。讓學生在討論中感受橋文化,了解橋背后的故事。通過古今中外的橋梁圖片欣賞,引導學生發現橋的美,認識生活的美,讓學生層層深入地感知和體驗審美教育與人文和科技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四、學生練習,發展情智

學生在創作時,我們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但絕對不能越俎代庖,那樣會干擾學生的構思,打亂他們的表現過程,同時也盡量不要阻止他們小組間的交流。讓學生們練習時通過自己的感悟與合作中的交流,實現作品表現形式的升華,達到美術創作的高度。這樣既有了認知上的互動,又有情意上的互動,還可以促進行為上的互動,最終使得學生的情智有所增長。

五、欣賞評價,展示情智

小學生經過努力畫出來的作品,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贊賞。美術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評價的彈性較大,因此我們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評價出孩子的自信,評價出孩子對美術的濃厚興趣來。我們可以在課堂多樣化的評價中重點突出自評、生生互評。讓學生欣賞評價自己與同學的作品,個體產生獨特的體驗,形成鮮明的立場,以至出現不同觀點品長評短。這時展開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讓學生在辯論中增樂趣、長智慧。通過這樣的展示評價,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內化知識、張揚個性、升華興趣、發展思維和培養習慣。

六、拓展遷移,升華情智

課堂延伸是知識的拓展,課堂遷移是知識在新條件下的靈活運用。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把掌握的知識、技能等遷移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美術教育的拓展遷移就是讓他們感到美無處不在,并逐漸學會自己去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進而產生創造美的沖動。最終使拓展遷移打破了課堂內外、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無時無處不在感受美、表現美、創作美,進一步升華他們的情智。

篇4

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這樣的一套課堂教學模式。

1.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新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新課引入設計和運用,會使學生迅速了解教學意圖,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希望他們關注的教學內容上,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師生雙方都會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收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自主探究;根據教材內容的性質特點,通過有趣的實驗、故事,或情境呈現,或設置懸念、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探索問題的心理愿望。

本環節要注意以下幾點:(1)短(時間安排合理);(2)精(緊扣課題,目的明確、語言精煉);(3)準(形象直觀,效果明顯);(4)實(易于操作)。

2.研究探索,學法指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有活動的動力、創造的激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此在該環節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操作,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營造出積極的學習氛圍。例如,對于滑動變阻器如何接入電路,選用不同的接線柱時會產生哪些不同的效果,教師可讓學生們合作,用實驗驗證,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然后讓大家彼此交流,從而掌握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另外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或通過閱讀或通過實驗,學習應用觀察思考法、激疑討論法、實驗探討法……進行觀察現象、收集數據、發現問題,討論分析、研究探索。“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獲得新知識。學生能充分發揮大腦右半球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掌握良好的認識方法和學習方法。科學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尤其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

3.重點突破,有的放矢

教師要精講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根據前面各個教學環節中反饋的信息,進行有的放矢地分析、評價,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系統而規范。教師只需針對學生感到困難的地方、教材關鍵的地方、有代表性的問題有的放矢、畫龍點睛地講,這樣的講解針對性強,效果好。另外,講解時要注意作小結、講規律,教給學生清晰的概念;抓住事物的本質,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掌握學習規律,使新學知識與原有知識同化或順應,形成知識體系。

4.反饋矯正,小結反思

課堂檢測是幫助學生理解、消化、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該環節中,教師要精心選擇和設計習題,使練習的內容既符合課標和教科書的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既強化已學知識,又促使學生處于“跳一跳,摘果子”的興奮狀態,使學生經過努力深化所學知識,有效地發展學生認知水平,形成技能技巧。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收集反饋信息,根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生學習中的偏差和失誤進行矯正和補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善于提出問題,巧設難局,啟發思維,使學生經常面臨反饋的情景,為學生提供有利于自我反饋的客觀環境;要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和認識結果應用于自身;要指導學生經常進行自我反饋訓練,掌握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調整的方法,為學生的自我反饋創造必要的條件。

篇5

【關鍵詞】高中歷史 高效課堂

一、什么是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

優質高效的課堂是指在預定的時間內,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并獲得預期效益的最優化,使學習者獲得最大進步與發展。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肩負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艱巨任務。打造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能力培養上,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尤其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如何打造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

1、要吃透教材與課標

一節課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關鍵是教師是否吃透了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組織教學和高考命題的指揮棒,只有緊扣課標,明確教學目標才能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新課標確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課程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傳統的歷史教學強調知識和能力,新課程標準下則要求通過合適的方法、不同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要編好學案

學案教學使學生更加明確教師的授課意圖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就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學案教學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促進發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灌、學生裝的弊端。它以導促學,促使學生從"苦學、死學、難學、學會"變成"樂學、活學、易學、會學。"

3、要了解學情

無論是在學案的編寫上,還是在課前的準備上,還是在課中的講解上,一定要了解學情。比如每節課上課前,一定要檢查或抽查學生的學案。一方面是督促學生要認真完成學案上的內容,同時要了解學生每道題的做題情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只有這樣,你在課前任務的分配上和課中的點撥?講解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4、課前要認真備課,課上要靈活應變

課堂上瞬息萬變,學生不一定會問到什么問題。這就要求課前老師必須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被學生提出的問題弄得手忙腳亂,不知所云。同時要求老師要又靈活的應變能力,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就是既要小心地呵護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又要能夠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去探究,而不至于把寶貴的課堂時間浪費在對細枝末節問題的扯皮中。

三、優質高效歷史課堂模式初探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學校也在努力,我們歷史學科也在探索適合我們本學科的高效課堂模式,現將我們摸索的模式和最初設想介紹給大家。

1、預習

預習主要是在課下完成。學生可以利用自習課或課余時間,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等各種方式,完成預習內容。預習很重要,預習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展示是否精彩和課堂是否有效率,預習的差距也決定了成績的差距,所以要給學生講到預習的重要性。同時,還要通過檢查或抽查督促學生預習的完成。

2、展示

展示主要在課堂上完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利用課間十分鐘將展示內容寫在黑板上。之所以要利用課間十分鐘,是因為如果學生上課后才將展示內容寫在黑板上,將會占用不少時間,往往會出現每節課都講不完,每節課都拖堂的情況。這就要求老師應該在每節課之前,提前把任務分給各組。

第二個環節:上課后前5分鐘,通過抽查或提問的方式,檢查上節課的復習情況和本節課的預習情況。設置此環節的目的是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和預習時要有意記憶。

第三個環節:各組學生代表對展示內容進行講解,其他同學質疑,老師及時點撥。這個環節大概需要20-25分鐘,也是整個環節最精彩的部分。這個環節最能鍛煉學生膽量,最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這個環節,展示學生只有在預習充分地的情況下才能展示精彩,其他學生只有在認真聽講的情況下才能提出質疑。當然這個環節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因為學生在展示和質疑時,什么問題都有可能提出,什么錯誤都有可能出現,教師只有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點撥才能及時?到位,才能真正起到指點迷津?撥云見霧的作用。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和當堂檢測,同時布置下一節課的預習任務。課堂小節能使整節課知識網絡化?體系化,便于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記憶。當堂檢測能起到鞏固和檢查學生本節課所學知識的作用,同時做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能做到及時糾正。

這就是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當然,針對歷史學科,尤其是在新課程下專題體例?中外混編的情況下,我們除了每節課要求學生將課文內容問題化?網絡化外,我們還非常重視單元小結?單元測試。單元測試分為基礎測試和能力測試。基礎測試主要是將單元內容問題化,然后檢測基礎知識的落實。能力測試主要是出一些立意高的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找尋信息、提煉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堂模式實施一年多來,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氣氛活躍了,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識增強了,探究潛力激活了,師生關系更和諧了,學生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杰.試論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4(15).

篇6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效”很關鍵。所謂“效”,一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高效率;二是指學生課堂學習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課堂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所生發的高效能。在教師高效率的指導下取得高效益的回報,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紙上得來終覺淺”,知識不能通過被動灌輸和傳遞獲得,而必須通過學生主動、積極的建構實現。新課改主張“自主、合作、探究”,這正是高效課堂的“六字真言”。

“自主―導學”教學模式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交流,達到啟發、互補、提升的目的。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真正做到以學定教,為學而教,以學促教,打造高效課堂。

“自主―導學”課堂模式包括“自主學習D合作交流D質疑探究”三大環節,各環節所占的時間比例因課而異、因生而異。現以蘇教版八下課文“窗”為例,簡要談談“自主―導學”課堂模式的幾個環節的實施。

第一環節:精心預設,自主學習。

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教學的生成性并不意味著課堂只需要自動生成而不需要教師預設,教師應當認真地做好教學預設,設計好有價值的問題,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為生成做好準備。

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在預設時突破“對課堂教學進行程序設定,即這節課何時到期何時進行什么環節,各環節間如何過渡”的傳統備課模式,預設時心中要有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對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情況要充分估計,并根據掌握的情況形成多種對策預案,做到未雨綢繆,盡可能地使所預設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相一致。簡單地說,就是預設時要將重心從教師怎樣教轉變為怎樣組織、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只有明確了教什么與怎么學的問題,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比如:在對小說《窗》的教學進行預設時,要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學習小說的抓手或突破口是什么?

2.怎樣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讀懂小說,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怎樣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環節,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文章的標題是“窗”,透過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請圈點相關文句并批注。

2.文章結尾寫到“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個結尾是否讓人感到意外?這樣的結尾有什么好處?

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了解小說情節;走進人物,分析人物形象,進而理解小說主旨。

第二環節:合作交流,激活點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如此,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要充分相信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相信自己能行,要多關心學困生,對于他們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幫助,才會出現有效的生成。教師要通過明晰而具有點撥性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的思考,學生經歷了“山重水復”的思辨之后,能夠進入“柳暗花明”的歡樂境地。

在學生充分思考,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就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活動,活動要求如下:

1.四人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2.組長記錄組員的發言,并整理歸納精要內容。

3.組內推代表在全班交流發言。

這一環節怎樣才能達成新課程強調的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為學而教”呢?一般地說,這一環節中,組內生生互動,學生的思維火花彼此碰撞,會有很多精彩的生成。教師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表達觀點的對話過程中捕捉閃光點;因勢利導地把深藏在學生心底的智力潛能挖掘出來,幫助學生提煉出有價值的見解;圍繞討論與交流的問題,沿著主線,抓住重點,定向引導,進而解決問題。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自主―導學”的課堂模式下,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達、展示的空間,把話語權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點撥,或規范其不準確的表達,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或追問其不懂之處,因材施教,實現真正的“為學而教”。

第三環節:質疑探究,促進提升。

學生要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就必須要有質疑、體驗和操練的機會。“探究”與“生成”是一對孿生兄弟:探究中充滿生成,生成賦予探究新的內涵,兩者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以學定教”的預設時,應考慮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學生留出探究質疑的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自主―導學”課堂模式非常重視課堂上的互動以及學生的質疑。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四人學習小組提出1~2個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展示,同時教師要善于選擇,合理引導,并做出科學、藝術的分類處理。學生的質疑問難和深入探究是理解課文思想觀點的關鍵,學生質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深度。教師要善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選擇出最有代表性的問題,組織學生深入探究,以拓展課堂的深度和高度。比如,在進行“窗”教學時,就可以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兩個問題,來組織學生深入探討:

1.文中為什么要詳細描繪窗外公園的美景,事實上這個公園并不存在呀!

2.當遠窗者看到那只是一堵光禿禿的墻后,他會有什么想法?你認為接下去還會發生什么故事?

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學生再次深入思考,探究小說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小說的主旨,讓學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間和自由展示的天地,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積極的情感得到培養。通過《窗》的學習,學生透過一扇心靈之窗,既認識到了人性的復雜,又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只有心靈善良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景。

“自主―導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下,凡能讓學生自己問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凡能讓學生回答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回答,凡能讓學生自己閱讀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凡能讓學生批注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自己批注,凡能讓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之間合作解決,凡能讓學生自己思考、聯系、推導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做。要想成就學生主體語文課堂的高效,教師就要善于“讓賢”。以教師的“禮讓”,來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篇7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人如果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發豐富的想象和積極的思維。靈活激情的導入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一個新課時,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的創設情境導入。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新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孔乙己》為例,課前我讓學生下去自己準備,課堂用五分鐘的時間。表演孔乙己分吃茴香豆的情景。結果學生的能力大大出乎預料,把人物演的活靈活現,表演中他們還對人物的性格增添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尤其是對孔乙己出場時和分吃茴香豆時的夸張的演繹,不僅人木三分地再現了人物的個性,還增加了孔乙己的才氣。學生們的興致極高,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整節課都在有趣、新奇、激情中進行,大家在輕松愉快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取得高效課堂的前提。

二、“學”習的方法

老師是經驗豐富的傳道者,對知識的脈絡、疑問難點都很清楚,講的內容也比較系統。所以,課上集中精力聽課,是掌握知識的捷徑。上課前,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教師適當的指導預習的方法,給出學生一定的預習時間。首先自習了解課文大意,解決字詞,再歸納疑問,然后帶著疑問進行同桌間或小組討論解決,遺留問題有小組長提交。全班共同解決,最后教師和同學一起歸納。對于重難的知識點教師要重點講解。在此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的思想與老師講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引導學生學會對事物是分析、推理;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把握住學習的重點。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記。合理地利用筆記本,—是做預習記錄,以明確聽課的目的性;二是在課堂上用來記下老師講解是的整體構思或板書樣式,以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或知識要點;三是利于課后總結,用它來對聽課內容進行分條縷析的課后整理,為的是消化、吸收和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并為今后的復習留下一份完整的資料。

學生充分參與到了整個學習過程。展示了才華,表現欲望大大增強,也體會到了師生地位的平等,教師的“地位”也由主角降到了主導,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熱情高漲了,課堂效率提高了,課堂成為了學生智慧飛揚的天地,而我也享受著教學的樂趣。

三、“講”課的策略

學習成果的展示是一節課靈魂集中點,也是師生能力的展示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想把預習的成果和才能展現出來,個個激情滿懷的。如在講《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我用說、寫、講、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最大限度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進來,自始至終讓學生這個主角動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促教,讓學生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交流中。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根據學習程度,分配相應的任務,交流、總結、歸納,教師給學生提醒時間。在展示時,教師并不是旁觀者。教師要投入到學生的講解中去,不但關注展示學生的表現,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還要關注參與的全員性。在每組學生講完后,及時的進行點播,并適時的進行總結。對于重點的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還要及時的進行強調。講解完之后,師生共同做出評價。對講得好的學生,對他們表示贊賞和肯定。如果有分析不到或出錯的地方,其它學生可及時指出補充。當學生評價不到時,教師則及時進行點撥指導。總結歸納時,可給學生適當時間,讓有獨到見解的學生來歸納。這樣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通過諸多形式,師生交流學習體會,學生參與問題的評說,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信的動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拓”練的智慧

拓展延伸是對所學內容的反饋總結應用反思,是檢驗課堂是否高效的重要環節,要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本環節尤其要突出“弱勢群體”成果的檢查落實,能否達到三維目標,不讓一名弱者掉隊,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等。較弱學生在某一個問題上存在的差異,要及時幫助并鼓勵他們主動向優等生拜師學藝。點燃他們求知欲望。優等生同時在原基礎上又得到提高,不自覺的把知識進行梳理、系統并形成能力。鼓勵優等生還要把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大膽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主張看法,使優生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這樣優生更優、弱生也提升了自信,明白了“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的道理,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成功中走向成熟。

篇8

【關鍵詞】化學高效課堂學習方法激發興趣

1.前言

高效課堂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高效課堂也是一種教學形態,集中表現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學效果中體現出來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引起學生身心素質變化,使之符合預定的目的。面對新課標的特點,課堂教學以何種方式開展才能更有效果?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理解:

2. 探究高效課堂

2.1 在思想上把學生做為主體

首先,教學是學生的認識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這是應從思想認識角度必須要認清的前提。所以,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的體驗與感悟,把感悟作為學習的基礎。感悟是學生主體對外部知識、信息的深層內化,是頭腦對事物的重新組合,他的主體是學生本身。學生不只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資源。課堂教學過程必須盡量減少對學生學習時間的占領,把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生產”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生產”出來的知識才是有生命力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自由開放地獨立自主學習,在課堂學習生活過程中學會感悟,體味生活,在與知識的“相遇”中,使知識融入生命。教師在“點化”學生的過程中也在“點化”自己,學生與教師共同提升。

2.2 教學過程

2.2.1 精心備課設計合理教學方案

要以大綱為基礎,結合實際,設計好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終點,明確、適度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取得高效的根本和基礎。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 備課過程中,教師根據大綱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熟練掌握教材的內容;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還要提前一周集體研究下周備課時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教學方案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編制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目標的難易程度是否恰當。明確學習目標。這就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讓學生知道本節課教師的主要教學活動,有效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盲目性。一個難易適中的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積極性。目標過低,學生學習就會索然無味;目標過高,學生學習就會望而卻步。過高或過低的教學目標都會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呆板、沉悶、乏味。洋思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課雖然不是太多,但其講評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言簡意賅,絕不拖泥帶水;板書內容同樣也進行了精心設計。

2.1.2 設計引人入勝的導入語,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俗語說:“萬事開頭難。”在每節化學課中如果都能設計出形式多樣,巧妙有趣的導語,就會有利于迅速吸引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情緒從抑制狀態快速進入興奮狀態,從而提高化學教學效果。用古詩作導語,在講到《氯堿工業》時用明朝詩人于謙在12歲時作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引入,詩中表現出英雄的錚錚鐵骨、凜然正氣被人們所敬仰,但是這首詩的后三句包含了三個化學反應,這三個化學反應到底是什么反應又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很大聯系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可以更好的融入到課堂中來,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激發和培養。

2.1.3 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構建高效化學課堂的重要舉措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內容涉及廣泛與多學科都有關系,還有些結構復雜,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各種直觀教具,或者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技術因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象形式以及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將課堂教學引入到一種全新的境界。化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和問題等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也能增強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其學習活動也就更加主動、專注,思維也就更加敏捷、準確,學習效率也就更高。借助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還能打破時空界限,拓展課堂教學的容量和密度,特別在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等課型的教學中,其優勢更加明顯。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迷信和夸大多媒體的功效,盲目、泛濫使用多媒體,其危害更大。“適用、適時、適度”是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必須遵守的原則。 在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也應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多媒體技術只有與傳統的講解、板書、實驗演示等教學手段恰當的配合,才能充分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技術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真正意義。

篇9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的一種交流語言,其應用十分廣泛。在我國,小學的英語教育已經受到了全面的重視。在新型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高效課堂模式也成為了各位學者研究的重點,教學效果就是對教學模式最好的檢驗,而高效課堂模式在檢驗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還不算特別好,在個別的區域或者學校,效果很差。通過調查研究發展,教學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效課堂模式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對該模式的理解很模糊,甚至都不太明白;懂得高效課堂理念的老師有的又存在導學案同質化很嚴重的情況;有的老師運用了高效課堂模式進行課堂“小組活動”,但是效果卻很差等等。因此,為了解決這個高效課堂模式在實施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下面,我們提出了一些列改進策略,為高效課堂模式實施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

一、加強教師對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模式的理解

1.加強小學高效課堂模式的理論學習。小學英語高效課堂,除去要求學生和教師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理解和認識外,主要還是需要教師在理解的基礎上,支持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基本保障。這就需要教師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進行理論學習,提升教師高效英語課堂理論的理解和授課能力。

對于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模式的理論學習,首先,讓教師正確科學的理解高效課堂的意義和內涵,并讓教師間互相進行探討和學校實施英語高效課堂的策略。其次,教師應該結合自身的經驗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對高效課堂進行分層次的探索,不可激進。最后,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指定高效課堂的目標的情況下,認真準備充實的課堂教學內容。高效課堂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激?l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算真正的高效教學。

2.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在高效課堂中,導學案的核心就是在于教師對學生的“導”,而高效的導,主要是在于教師自身對導學案的設計、學情的了解等。導學案多樣化、創新的設計者都是需要教師利用自身的理論知識、經驗和素養等。因此,教師應該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提升綜合素質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學習和提升的機會,并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局、國家等組織的各種教師研討或者培訓的機會,在學習的同時,教師之間進行共同的探討和分享,達到一起學習一起提升。第二,利用有限的課余時間,對于教育學、教育方法、學生心理教育、教師核心素質培養等進行有效的學習和研究,并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研究。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才有更加有效的提升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的效率。

3.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教師提高英語高效課堂應用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是不夠的,教師更應該把理論知識化為實踐能力。首先,教師要準確的把握好高效課堂的內容、引導過程和學生的反應。教師應該有效的發揮自身有效指導的作用,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的把握好課堂設置和課堂活動的銜接作用,讓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更好的掌握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合作小組建設。只有教師真心的支持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實施,并付諸行動,認真做好新模式下的高效課堂培訓工作,并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及時對高效課堂的實施給予意見和建議,才能讓高效課堂達到高效的效果。

二、導學案的多樣化編寫

1.教師應合作集體編寫導學案。一般情況下,每個教師的導學案基本上都是參考其他教師的導學案進行編寫的,這樣就容易出現導學案同質化嚴重的情況。為了盡量減少內容同質化現象,學校應該將所有的小學英語教師集合起來,一起進行探討和制定導學案。導學案的制定進行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和責任人進行規范化編寫,而且在編輯寫的時候,應該進行規范化進度的記錄和檢查,確保導學案的質量。而且在導學案的編寫應該是定期進行的,避免變成輪流編寫。

2.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導學案。導學案的設計應該以學習的主體學生為主,設計多樣化的導學案給學生參考選擇,并按照學生提出的建議或者想法對導學案進行修改或者編寫,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參與感,并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高校課堂的效果。以學生為主體的導學案,設計形式多樣,針對性強,適合學生學習,學生感興趣,同時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篇10

【關鍵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不斷學習各地“高效課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我結合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5課《鳥語》一課的第二課時,談一談我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中的一些做法。

1.課前預習,了解“公冶長”的故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雖然不提倡進行課前預習,但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以及延伸性,結合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還是布置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預習的內容為:了解“公冶長”的故事。因為文中有一個關鍵句:我多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公冶長”啊!如果不對“公冶長”的故事加以了解,上課時學生沒有背景掌握,勢必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而若要放在上課時再進行背景了解,又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學習任務就很難完成。學生在進行預習之后,對課文背景有了一定了解,上課就很容易走進文本,與文章產生共鳴。

2.課上學習,共同交流

《鳥語》一課的內容可以分為知鳥——懂鳥——愛鳥三部分,在預習以及第一課時,我們已經掌握完成了第一部分“知鳥”的環節,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落在了“懂鳥”和“愛鳥”上。我在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時,是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完成了。

2.1 復習導入。

上課伊始,在板示了課題之后,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三組詞語回顧課文內容,這三組詞語均為四字詞語,分別是鳥的聲音、鳥的姿態和鳥給我們的啟示,目的一方面是鞏固詞語,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接著我用“引讀”的方式讓學生明晰作者從小就愛看鳥兒“美麗矯健”的身姿,愛聽鳥兒的“歌聲和軟語”。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為下面與學生進一步研究鳥語作好鋪墊。

2.2 揭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準。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篇課文中,了解“我”與鳥兒的交流過程,體會“我”對鳥兒的喜愛之情,懂得鳥兒是人類的朋友,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鳥的熱情,是本課的重點。對于鳥兒真的有語言嗎?課文中的“我”真的能“聽懂”鳥語,與鳥兒交談嗎?怎樣才能成為鳥兒的“知音”?可能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也是課文理解的難點。因此在基于對文本的解讀和思考,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練習說話。(3)懂得鳥兒是人類的朋友,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鳥的感情。

2.3 先學后教,合作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次“先學”,以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2.3.1 第一次先學后教。

我的自學指導是:快速閱讀文章4-7自然段,思考:一聽到鳥的叫聲,“我”是怎么做的?“我”與哪些鳥兒進行了交流?

這次自學是為了讓學生對重點段落有個初步印象,并能將“我”與鳥兒的交流分為三個板塊。

2.3.2 第二次先學后教,學習第一個板塊——與布谷鳥對話,我的自學指導是:默讀文章4、5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我”和布谷鳥都說了些什么,并用“——”畫出最能概括“我”和布谷鳥交流狀態的一句話。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將“知音”一詞作為深入教學的切入口。通過三種方式來學習文本。(1)“讀”。引導學生自讀4-9自然段,知道作者聽懂了布谷鳥的叫聲。(2)“聽”。多媒體展示布谷鳥及它的叫聲,引導學生認真聽,從而了解布谷鳥其實不會說話,那是作者根據鳥叫聲進行的猜測,引導學生注意“種田織布”“勤勞刻苦”與“布谷布谷”句尾都以“u”壓韻,讀時要注意節奏。(3)“變”。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只是音相近,有韻的話,那我和布谷鳥會不會這樣對話,為什么?“你做什么?”“睡覺打呼。”“你喜歡什么?”“做事馬虎。”在學生輕松的笑聲中,學生了解到小作者是知鳥,認識布谷鳥的生活習性的。所以,要成為鳥兒的知音,真正聽懂鳥語,不只是要用耳朵聽,還要用心聽。

2.3.3 第三次先學后教,學習第二個板塊——與喜鵲對話,我的自學指導是:自由朗讀第6自然段,思考:(1)人們為什么喜歡喜鵲?請用波浪線畫出來。(2)喜鵲的“話”常常不能應驗,人們為什么還高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鳥叫聲,然后讓學生以文本為基礎,創造性地去解讀,表演。并將適時拓展,讓學生根據幾幅畫面,猜猜畫中的鳥兒在說些什么。引導學生想像表達的同時,鼓勵學生也能注意合轍押韻。

2.3.4 第四次先學后教,學習鳥兒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我的自學指導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7自然段,并用雙橫線畫出表現作者從鳥兒身上得到啟示的句子。在與學生懂得交流中,讓學生懂得其實鳥兒的語言不僅有聲音,只要用心發現,在大自然中“鳥語”更是豐富多彩的。我將隨機引讀并出示第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段話,讓學生思考:其實這里也有鳥兒的語言,你讀懂這種語言嗎?從鳥兒的肢體語言中感受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2.4 當堂訓練,提高能力。

我設計本節課的當堂訓練如下:請根據畫面,猜想鳥的對話,完成小練筆。然后站起來交流!從( )的( )那里,我認識到( );從( )的( )那里,我懂得了( );從( )的( )那里,我學到了( )……

我會出示四幅畫面,反哺的烏鴉,迎風破浪的海鷗,為人服務的啄木鳥以及象征和平友誼的和平鴿,讓學生做出豐富的猜想,編織出有趣的故事,與同學交流。這時學生把自己的閱讀、理解、觀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語言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旨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學習語言,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5 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在總結課文時,我將鼓勵學生談出自己這節課的收獲,并聲情并茂地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鼓勵學生將愛鳥之情轉化為護鳥的實際行動。

【小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