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可持續利用論文

時間:2022-07-02 11:57:00

導語:土地可持續利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可持續利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土地沙漠化防治

論文摘要:沙漠化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一個重大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發展或逆轉的主導因素。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由于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環境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土地退化。我國北方沙漠化的發生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歷史,而且尤以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速度為最快。沙漠化過程使土壤的風蝕—風積作用加劇,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乃至喪失了土地生產潛力,并使自然環境趨于惡化,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廣大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

二、沙漠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北方的土地沙漠化過程按其發生性質可以分為沙質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三種類型。歷史時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發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和干旱地帶的沙漠邊緣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內部的河流下游地區。現代的沙漠化土地從本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過大范圍野外調查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分析結果表明,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2100km2的速度在加速擴展,這樣,整個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近350000km2,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3個地區:1半干旱地帶的農牧交錯地區,占北方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40.5%,特別是草原農墾區,如河北省壩上及內蒙古后山的草原農墾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從50年代末期占農田面積的3%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3%,80年代后期的25%;2半干旱地帶波狀沙質草原區,占36.5%,如科爾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發展,從50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積的20%,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 53%,80年代后期的77.6%;3干旱地帶綠洲邊緣及內陸河下游地區,占23.0%,主要表現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發展從50年代末占該地區面積的5%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22%,80年代后期的36%。

相同時期內凡是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治理的地區,沙漠化土地空間范圍有所減少,據遙感數據分析測算,約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轉。

選擇一個時段的遙感資料(1987年和1993年TM數據)對毛烏素沙區進行了連續動態監測,結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積在1987~1993年的7年間,由32586km2(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積的63.5%),減少了1936.3km2,總體上處于逆轉過程中,平均每年約有276.6km2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個北方而言,進入9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趨勢,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形勢更為嚴峻。

三、土地開發與沙漠化的關系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個人地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類文明歷史時期,自然資源與環境決定著人類的土地利用。但在現代的過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進步,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為必須和可能,因而逐漸在人地關系中提升了人類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調控力。在許多情況下,這是人類在有效利用資源方面的進步。但也時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資源環境的變化過程,引起乃至控制著資源環境的不良漸變或突變,如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大河斷流、火災、庫區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則是更為明顯的一例。

中國北方地區歷史上由于氣候干旱、自然資源貧乏,利用困難等原因而成為古代經濟落后的地區,是許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動的場所。他們利用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來適應由于氣候波動、降水變化的自然過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場,逐水草而居;農民則實行農田輪作制等。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段內,牧民通過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場的多樣性和季節性的臨時積水,使牲畜及時獲得食物,這樣也避免了草場的過度放牧。而農田輪作制或曰游耕制,則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場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學特性的恢復能力,協調了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自然恢復之間的關系,達到了一種原始的可持續發展。其實質就是人類活動尚未超越自然資源的負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復能力的調節下,生態系統保持著動態的平衡,環境相對穩定。但自18世紀中葉以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北方地區的人口隨著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長。50年代以來,又經歷了合作化、和“”期間的幾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長率達2.5%~3.0%。

人口的增長和社會需求的擴大,加大了土地資源利用的壓力,也破壞了傳統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進一步開墾,也使草場面積銳減,許多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從以放牧為主轉變成以農耕為主。土地利用的強度也逐漸加大,輪作制由往常的十幾年間隔減為幾年或隔年,甚至連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漸減少的草場,加大了放牧的負載;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動加強,這些都構成了導致沙漠化發生發展的主導人為因素——過度開墾、放牧和樵采。

四、沙漠化的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處于發展過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響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據我國北方沙漠化地區自然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特點,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經驗,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須本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目標,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進生產發展的資源節約型、適度開發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經濟體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體措施上,在農牧交錯地區可針對沙區中居民點、耕地、草場相對分散分布的特點,可以生態戶為基礎,采取天然封育,調整以旱作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擴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并和營造防風沙林帶、林網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間地營造片林或封育相結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區,除了合理確定草場載畜量,輪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飼料基地外,還應與合理配置水井,確定放牧點密度,修建牧道等結合起來;在干旱地帶,要以內陸河流域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確定用水計劃,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內部護田林網、綠洲邊緣喬灌結合的防沙林帶和綠洲外圍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治體系。

五、小結

土地沙漠化的發生發展與土地利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導致我國北方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導因素,這不僅使環境惡化并造成大面積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總結,可以為全國不同地帶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樣板。

參考文獻

1朱震達,王濤.我國沙漠化土地的潛力、現狀、發展趨勢與對策[A].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中國資源潛力、趨勢與對策——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研討會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8~202.

2朱震達,王濤.從若干典型地區的研究對近十年來中國土地沙漠化演變趨勢的分析[J].地理學報,1990,45(4):4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