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自由化的再分配約束
時間:2022-08-24 11:35:25
導語:貿易自由化的再分配約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總是伴隨著研究視角的轉變。從傳統貿易理論到新新貿易理論,研究視角上的一個重大轉變就在于研究的重點和前沿已經從國家和產業的層面轉移到企業和產品的層面。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個國家的要素稟賦差異和各自產業的技術差別形成了自身的比較優勢,從而成為國際貿易的動因。20世紀70年代末,以Krugman為代表的學者們提出了新的貿易思想,即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可以成為國際貿易產生的獨立動因。然而,這兩種貿易理論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即企業是同質的。進入90年代,企業作為國際貿易的行為主體,其自身的特質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現實中,企業之間的差異十分顯著,同質化企業的假設顯然越來越不能符合實際。研究的視角轉移到企業差異性的層面,繼而產生了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
企業異質性理論著從微觀層面來考察企業的差異與國際貿易行為之間存在的關系,重新闡釋了國際貿易的動因和福利影響。趙永亮等(2011)指出企業異質性的證據表現兩個方面:1、出口企業相對稀缺性。即使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行業,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從事出口,而從事出口經營的公司只占很小的比重;2、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存在差異。大量基于企業層面的經驗研究發現,相較于非出口企業,出口企業表現出生產率和工資水平更高、生產規模更大、技術和資本更加密集等顯著特征。這類經驗研究主要包括BernardandJensen(1995)和Helpman等(2004)先后對于美國企業的分析、Wagner(1997)對德國企業的研究。這些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企業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其是國際貿易行為的決定因素。企業異質性包括很多方面,但是生產率無疑是最突出而且最重要的特征。該理論也更多以生產率作為異質性的指標。
企業生產率和出口之間的作用機制。第一,自我選擇機制。其重要的理論基礎是企業生產率的差異和沉淀成本。進入出口市場,意味著企業要承擔相應的固定成本如國外的銷售網絡的建設等,這就形成了成本門檻,通過市場競爭只有生產率高的企業能夠承擔沉淀成本,選擇出口并獲得利潤。因此根據自我選擇機制,只有生產率高的企業從事出口,生產率低的企業被市場淘汰。第二,從出口中學習效應。該觀點認為,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能夠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促進了企業生產率的提高。依據先前的研究,學習促進效應有三個來源:1、通過與國外廠商和消費者接觸,獲得關于產品生產和設計的重要信息;2、出口活動擴大了生產規模,獲得規模經濟;3、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了技術創新。但是,從出口中學習效應在理論界仍存在廣發的爭議,實證研究也沒能提供證據支持。一些學者認為,目前只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存在顯著的學習效應。
二、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
Melitz2003年提出的動態產業均衡模型是目前不斷發展起來的企業異質性理論的堅實基礎。后來,helpman等對Melitz模型進行了擴展,考察了企業在出口與FDI之間的選擇行為。模型假定同一行業中異質性企業生產差異化產品、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根據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C.E.S型,推出廠商i的需求函數為qi=Api-,A是需求水平的度量,=1/(1-)是不變的需求彈性且>1。廠商只需投入一種要素勞動L,勞動的成本為S。廠商i進入該行業后的生產率為i,那么其可變成本為S/i。廠商進入市場需要支付固定成本F,進入國內市場、出口市場以及在國外FDI的固定成本分別是FD,FX與FI。首先考慮進入國內市場的情況,廠商i的成本C=qi(s/i)+FD。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廠商i的均衡價格為pi=s/(i),則其最大利潤為D=Bi-1-FD,其中B=(1-)A(s/)1-。顯然只有當D>0時,企業才進入國內市場。因此存在生產率臨界點D={i:D=0},只有企業的生產率高于D時,企業才進入市場,否則將退出該市場。其次考慮出口市場,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價格同樣為pi=s/(i),但是由于存在冰山貿易成本T>1,企業從事出口的最大化利潤為X=T1-Bi-1-FX。出口的生產率臨界點為X={i:X=0}。最后在國外FDI時,企業的最大利潤I=Bi-1-FI,生產率臨界點記為I。根據helpman的假設國內市場與出口市場以及FDI的固定成本不同且FI>T-1FX>FD,可以推算出I>X>D。該模型表明出口的生產率臨界值大于進入國內市場的生產率臨界值,因此生產率高的企業才會選擇出口,生產率中等的企業只服務于國內市場,生產率低的企業被淘汰退出該行業。而且在參與國際市場的企業中,生產率最高的企業選擇FDI方式為國外市場服務,而生產率次之的企業選擇出口經營。
在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的框架下,考察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實質是分析貿易成本降低對企業層面有怎么的影響,資源是如何在企業之間進行再分配的。基于企業層面的視角,貿易自由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社會福利產生影響。
1、貿易自由化降低了貿易成本,降低了出口的生產率臨界值,原本出口的企業會擴大規模增加出口額,原本生產率較高的非出口企業加入出口行列從國際市場獲得利潤。因此,貿易自由化對于一國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有利,符合斯托爾伯-薩繆爾森定理;
2、貿易自由化提升了同一產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根據自我選擇機制,生產率高的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而生產率低的企業則逐漸被淘汰退出市場。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中學習效應,貿易自由化能促進更多企業參與出口,企業從出口活動中學習提高了自身的生產率。因此貿易自由化意味著更高的產業內平均生產率。
3、有限資源的再分配效應。當貿易自由化程度增加時,貿易成本降低了,已經出口的高效率企業擴大出口并增加市場份額,這導致了出口企業對要素資源的擴張需求。在資源供給有限的條件下,企業之間存在對要素資源的競爭,進而對要素的擴張需求會抬高要素的價格。因此,只有生產率高的企業才能承擔要素的高價格,獲得更多的要素資源擴大市場份額。相反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因為要素價格提高變得無利可圖甚至虧損,這些企業削減規模或直接退出市場。貿易自由化會產生對高生產率企業有利的再分配效應,擴大它們的市場份額和生產規模,而對生產率較低的企業產生不利影響。四、結論Melitz的動態產業模型開創性地研究了企業生產率對其國際貿易行為重要影響,得出的結論說明貿易的行為主體企業是根據自身生產率來決定其國際貿易行為的。這一模型為企業異質性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使得理論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企業和產品的微觀層面。企業異質性理論認為企業的特質是其國際貿易決策的決定性影響因素,而生產率是企業異質性的重要指標,而貿易自由化具有在企業間配置資源的再分配效應。
- 上一篇:體育局文化站實施意見
- 下一篇:水利局教育活動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