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11:00:00
導語:加工貿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加工貿易概況
從1978年在我國廣東省的珠海縣出現了第一單加工貿易的外貿協議,30年過去了,加工貿易這個舞臺越來越大,據統計,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從1980年的16.7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9860億美元,在對外貿易中比重從4.4%提高到45.4%,其生產模式從早期的簡單加工裝配發展到具有復雜的生產程序,包含有相當的科技含量的現代化生產活動;產品結構從早期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產業鏈從成品組裝向上游零部件和下游服務產業兩個方向延伸;地域分布從最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擴展到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而且正在向內陸地區擴展。
毋庸置疑,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加工貿易是我國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國實施的是出口替代型貿易戰略,以出口的發展帶動貿易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加工貿易作為我國進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是無以替代的,據不完全統計,從1980到2001年間,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9.4%,加工貿易進口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4.1%,其他貿易方式出口年均增長率為9.6%,其他貿易方式進口年均增長率為10.3%,而我國GDP的年均增長率也遠遠低于加工貿易;其次,加工貿易帶來了新產品、新技術,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再次,加工貿易有利于就業的增加;最后,加工貿易有利于平衡我國國際收支。
二、當前經濟形勢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
2008年,世界經濟發展遭遇寒冰。先是由于高油價、高糧價造成的通貨膨脹阻礙著各國經濟發展,后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經濟滑坡,作為直接反映世界經濟發展狀況的對外貿易更是受到嚴重影響,各國對外貿易發展都不同程度的放緩甚至出現減退。
世界經濟發展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面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經歷了2003-2007年連續5年的快速增長,貨物、服務和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了重創,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引發了金融市場動蕩,進一步降低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與發達國家的情況不同,發展中國家似乎已經成了此次金融危機中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但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各國都已成為世界經濟有機體的一部分,所以發展中國家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從外匯儲備方面來看,近年來,由于國際市場需求旺盛,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大量的出口增加了本國的外匯儲備,如今,全球經濟活動放緩,發達國家進口需求萎縮,這首先影響到出口制成品的國家的經濟增長,進而導致這些國家對能源與初級產品的進口需求下降,從而導致整個世界貿易量的減少,發展中國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現的出口收入減少,經濟增長減緩。中國作為世界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上述問題,由于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根據凈貿易條件的計算,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超過了60%,雖然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貢獻不一定能達到如此高的比例,但中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也由此可見一斑。
回顧2008年,我國的加工貿易受經濟形勢的影響非常大,首先從加工貿易集中的出口加工區來看,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環渤海灣經濟圈,這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前沿陣地,出口加工區比較密集,從這些地區的加工貿易開展情況來看,2008年出口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減速,出口減速進而導致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放緩;由于人民幣升值,企業生產成本、勞動力工資成本提高,經營風險加大;金融危機影響下外商投資信心受挫,甚至會抽回資金;以及由于以上問題引發的其他社會矛盾等。
三、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我國的加工貿易受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大,鑒于加工貿易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如何積極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因素,保持加工貿易繼續發展的勢頭,繼續以加工貿易帶動出口的發展,這與政府、企業、個人都息息相關。總結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加工貿易發展的成果與不足來看,我國的加工貿易要想順利度過此次金融危機,繼續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最根本的是要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改變加工貿易的增長方式。
1.政府采取相關措施、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
我國對加工貿易的管理主要是在出口加工區進行“圈養式”封閉管理,主要是為了改革加工貿易的監管模式,提高加工貿易的監管效率,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通過加工貿易走私現象。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守法企業的通關效率,為他們提供更加寬松的管理,又有利于改變分散經營、監管困難的現狀,大大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近幾年,國家也相繼出臺多項措施,加強、改進、完善對加工貿易的制度化管理,如《加工貿易審批管理暫行辦法》,不斷調整加工貿易的商品目錄,尤其是限制類和禁止類商品目錄,有效地加強了加工貿易的監管。
2.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資料顯示,我國99%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擁有商標的企業也僅有40%,國內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很多企業有制造沒創造,有知識沒產權;在我國發明專利申請中,來自國外的申請占82%,且技術含量較高;來自國內的申請占18%,且技術含量較低。以蘇州地區加工貿易為例,2005年蘇州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已達1073億美元,占全國的15.5%。但是,目前蘇州地區加工貿易的主要優勢更多體現在最終產品總量上,如2005年蘇州地區共出口筆記本電腦1597萬臺,貨值109億美元,貿易量約占全球的1/4,但這些裝備全球的“蘇州造”筆記本電腦幾乎全是加工貿易貼牌組裝生產,企業并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研發設計、特殊材料、關鍵部件及產品銷售均嚴重依賴外方。針對這種狀況,我國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工貿易生產結構的優化,取決于創新產品的開發以及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運用。我國缺乏資金和自然資源,但不缺少勞動力,而且也有相當程度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因此我國未來加工貿易的發展方向是智力與勞動力結合的中間產品的生產與出口,即從現在的國內勞動力與外來設備、技術、原料和配件相結合的最終制成品生產與出口轉向國內智力、技術、勞動力與外來設備、原料、配件相結合的中間產品生產,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加工貿易的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
3.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加工貿易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在逐步上升,結構調整正在進行,一批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企業的轉移成為必然,內陸省份應考慮如何構造自己的比較優勢,迎接新一輪的產業轉移。提倡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內陸地區轉移,并不是任何區域都有條件開展加工貿易。在內地,機會成本與沿海相比可能較低,但運費較高。所以在中西部地區有條件開展加工貿易的區域,產業的選擇同樣是不同的,各個地區應根據自身的特色選擇最有利可圖的產業。
4.開拓思路積極應對金融危機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加工貿易企業銷售額下降,那么企業應在繼續穩定現有客戶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渠道積極拓展新的客戶群,從而增加訂單數量,同時加大企業新產品的開發力度,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等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產品的總體競爭力,進而對整個公司的經營策略和生產布局進行整合,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經營成本。
參考文獻:
[1]隆國強:加工貿易—工業化的新道路[M].中國發展出版社.
[2]在線國際商報.
[3]薛永久:國際貿易理論研究[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4]邵祥林王玉梁等:加工貿易[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摘要:加工貿易作為我國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特殊經濟環境下中國的加工貿易所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產業內分工;加工貿易;金融危機
- 上一篇:中山加工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論文
- 下一篇:遼寧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