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產業范文

時間:2023-03-28 04:0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工貿易產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加工貿易產業

篇1

一、湘南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一)加工貿易承接產業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從2011年10月湘南地區獲批國家級產業轉移示范區,三年來,湘南地區加工貿易承接產業轉移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如表1所示,湘南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11年的5.37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2.1億美元,其中湘南地區加工貿易的出口額從2011年的3.3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28.65億美元,加工貿易呈現進出口總額逐年上升、模式更加優化、市場日益擴大的趨勢。

(二)加工貿易增值率不高作為衡量加工貿易整體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加工貿易增值率就是將同一時期加工貿易的進出口差額與加工貿易的進口額加以比較,具體計算公式為:加工貿易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該數值越大,說明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增值越大。從表2可以看出,雖然湘南地區的加工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加工貿易增值率不高,除了2011年為47.45%外,近三年均在30%以下,2014年為25.11%,與湖南省50.32%的比率相差一半。數據來源:根據湖南統計年鑒和各市統計公報整理。

(三)在全省占重要比重,但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表1.1的數據可以看出,湘南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在全省占重要比重,2014年,湘南的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省的59.16%,出口額占全省的54.74%,三市加工貿易在全省的份額超過一半。但是,湘南三市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郴州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遙遙領先衡陽和永州,2014年,郴州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省的36.81%,衡陽占比16.42%,永州僅為6.03%。(四)通關能力得到改善近年來,湘南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特別是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與此配套的通關和貿易便利化條件也得到了一定地改善。示范區建設之初,只有衡陽設有海關和檢驗檢疫局,郴州尚未設立海關,只有長沙海關駐郴州辦事處。永州的海關和檢驗檢疫工作,由衡陽海關通過設立監管組的方式負責管理。2014年9月9日,衡陽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這是湖南第一個綜合保稅區,保稅區的運行與全省第二家、湘南首家“無水港”、衡陽公路口岸、“五定班列”共同組成了衡陽對外開放的“金字招牌”。此外,鐵路口岸建設的前期工作也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郴州海關是目前中國內陸海關政策配套最全的海關之一,具備深圳等沿海海關特有的“國際快件中心”功能。郴州出口加工區疊加保稅物流功能,是我國對外開放區域中層次最高、功能最全、政策最優、區位優勢最明顯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郴州公路口岸、鐵路口岸、鐵路物流中心暨鐵海聯運、廣州港郴州內陸港、“五定班列”開通運營,“一站式”、“一條龍”快速大通關平臺已基本形成,具備了“無水港”城市功能,已成為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區開放平臺最全、功能最優的市州之一。2012年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永州辦事處、長沙海關駐永州辦事處獲批設立,標志著永州海關、檢驗檢疫機構今后不再由衡陽隸屬管轄。有利于永州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整體形象,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來永州投資落戶。

二、湘南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湘南三市缺乏溝通協調機制,區域合作意識不強湘南三市由于在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交通網絡等方面的條件相當,從而導致各市的產業布局與產業發展相似度很高。目前湘南三市雖然在區域戰略方面作為示范區是一個整體共同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近幾年各市也都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績考核機制和實際利益面前有競爭和排名,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中缺乏一個上級職能部門的統一指導和個性化的戰略選擇,沒有建立詳細的分工、合作協調機制和制度,短期內仍存在競爭大于合作的現象,從各市分別起草承接產業轉移的規劃報告這些現象可以看出,三市政府欠缺大局意識、合作意識與共贏意識,導致湘南三市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時,出現了同質化競爭、產業雷同等問題,造成了區域間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

(二)產品多以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附加值不高郴州市承接的主要產業有礦產品加工、能源化工、鑄造、冶金、金銀貴金屬冶煉等,這些產業要求投入大量的初級礦產品,再加上生產設備相對簡陋、缺乏節能減耗的新型生產工藝,這些產業的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而且生產中伴隨著大量污染環境的排放物質,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較高,存在著明顯的“外部不經濟”,影響到相關承接產業的社會經濟效益。衡陽承接產業轉移發展起來的加工貿易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層次較低。初加工和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比較多,主要為進入門檻較低、技術要求較低、投資較少、資源依賴性較強的行業:如非金屬礦物開采和制品業、洗選業、零部件加工制造業、農產品加工制造業等等。永州的加工貿易相比于其他兩市相對落后,擁有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的行業領域較少,發展規模也不大,加工鏈條短。目前永州加工貿易出口過千萬美元的產品只有制鞋、毛織、食品加工、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在高新技術產品如機電產品、汽車及零部件、IT產業、礦產品加工、家俬、電信等領域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還是空白,決定了永州加工貿易的檔次較低。

(三)缺乏龍頭企業,產業配套能力不強目前,湘南三市雖然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集群匱乏,特別是熱門的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更是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相互銜接的配套企業以及與關聯企業緊密對接的完整產業鏈。雖然富士康、歐姆龍、長豐汽車等知名企業已經陸續落戶湘南地區,但這些企業普遍反映難以找到合適的配套企業,一些當地的產品或原料往往達不到轉移企業的要求,這些企業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仍需要到東部沿海地區或國外采購。據商務部門對一些重點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發現,沿海發達地區關聯產業的本地配套率已達95%以上,而湘南三市本地的配套率不到30%。特別是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設備等方面的設計制造能力不強,加工貿易中間品本地采購率低,相關產業配套能力低,加工貿易企業處于“一進一出、單一工序”的發展階段,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型企業較少,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加工產業鏈短,與其它企業的關聯度不強,帶動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的作用不明顯。這些額外成本,會抵消湘南地區在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方面成本的優勢,使得轉移來的企業難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應。

(四)民營企業參與度不高在湘南三市有實績的加工貿易企業中,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湘南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80%以上,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所占比重甚微,外資企業長期占據湘南地區加工貿易的主體地位,并控制著關鍵技術和營銷渠道,這在短期內可以促進加工貿易的增長,但在長遠上卻會延緩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的對策

湘南地區要更好地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要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強化政策驅動,制定三市整體發展規劃,加強區域合作,發展高新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實現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

(一)建立湘南三市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區域合作意識一是要成立專門負責湘南地區產業轉移的職能機構,全面統籌示范區的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工作。政府劃撥專項資金,在財政上保證該機構的運行,做好湘南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承接產業轉移的統籌規劃。政府在制定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戰略時要突出三市的地方特色,從各市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郴州可以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產業承接重點,建設有色金屬精深加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產品研發生產基地;衡陽市要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業為承接重點,建設湘南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先進城市、湖南先進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重點產業基地;永州應突出“產業承接、綠色引領、文化創新”三大特色,構建湘江千億產業帶、環陽明山綠色經濟圈、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湘粵桂邊界民族經濟區。二是建立湘南三市合作交流平臺,創建信息共享機制,互通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項目信息和招商引資產業需求信息,打破湘南三市及管轄縣區之間的區域和投資貿易壁壘,以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企業跨區域橫向協作,為企業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信息共享平臺。三是以產業同步、交通同網、能源同供、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為目標,切實抓好湘南三市規劃的實施。產業同步,要注重突出重點,錯位發展,合理布局,避免惡性競爭、重復建設。建議每個市明確1-2個支柱產業,并高標準規劃、建設。交通同網,要圍繞打通與粵港澳、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等區際及示范區內的往來通道,加快完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相結合的立體交通網絡。能源同供,要注重調整電源結構,優化燃煤電源項目布局。加快建設天然氣、成品油管道輸送工程。重點推進太陽能光伏電站、生物質能熱電廠、風力發電站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郴州、衡陽、永州等城市之間的大電網聯網建設。信息同享,要注重合理布局互聯網、通信、廣播、電視等傳輸通道,積極推進“三網融合”,推進區域信息一體化。生態同建和環境同治,要注重整體推進湘江領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水環境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鄉村清潔工程,加強產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

(二)發展高科技產業,促進產業升級繼續發揮湘南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加快紡織、服裝、塑料、玩具、家具等產業發展,促進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要依托產業優勢,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承接加工貿易配套產業轉移,積極承接機械裝備、鋼鐵、有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電力機車、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配置生產要素,重點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加工貿易方式擴大出口,做好資源對接。要利用特色資源優勢,承接精深加工產業轉移,如有色金屬、能源、旅游、農產品等,加大以資源換項目、以資源換資金、以資源換技術、以資源換管理、以資源換市場的力度,重點引進利用資源優勢、提高資源轉化附加值的項目,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

(三)抓好產業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一是加大產業規劃統一布局的力度。建議政府制定湘南地區總體產業規劃,分居湘南三市各自比較優勢,每個市確定1-2個主導產業作為重點支持對象。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湘南三市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以防相互惡性競爭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二是力爭引進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要秉承“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瞄準世界500強、國內100強等大型企業,重點圍繞電子信息、商貿物流、裝備制造業、礦產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紡織制鞋等主導產業開展針對性強的招商引資活動。對產值100億以上的重大項目,可以實行優惠政策,例如對稅收新增部分分年度按比例返還等。三是制定總部企業支持政策。總部企業的引進,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應。目前還沒有總部企業落戶湘南,政府要制定促進總部企業落戶湘南地區的相關政策,吸引總部企業落戶湘南地區。

(四)提高民營企業的參與度目前,湘南地區的加工貿易80%以上以外資企業為主,而以外資企業為主導的加工貿易發展較難控制,存在一定風險,且外資企業受制于母公司的經營戰略,還有隨時撤回資本的風險。我們要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到加工貿易中來,力爭以內資企業主導加工貿易,實現主體升級。然而,湘南地區的民營企業大都存在規模較小、技術力量不足、資金短缺的現象,融資難是中小加工貿易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資金扶持、信用保險、出口退稅等政策,鼓勵中小企業通過為外資企業配套的方式,逐步擴大規模,力爭成為加工貿易新的出口增長點。另外,還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為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并適當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貸款審批效率。此外,政府還可以為中小企業建立加工貿易信息服務系統,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專業咨詢、教育培訓、國際展覽等服務體系,為中小型企業接單創造條件。

(五)優化湘南地區承接環境,增強承接能力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就是“氣候”,企業就是“候鳥”,環境競爭力決定發展競爭力。湘南三市要下大力氣改善投資環境,以效率優先促進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降低產業轉移的成本,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讓外來企業“無障礙進入、無障礙發展”。一方面,要努力改善硬環境。湘南三市要加大投資,加快交通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破解交通制約,發展現代物流。目前,湘南三市現有的交通條件已經比較好,但是西南通道仍是瓶頸,要著力打通西南通道。同時,要進一步改善通關條件,逐步改善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硬環境。另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軟環境。湘南三市政府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和法制環境,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持續性,建設誠信政府,簡化辦公程序、轉變工作作風,為加工貿易承接產業轉移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

篇2

關鍵詞:加工貿易;現狀;產業升級;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5-0071-0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在利用外資、推動國內配套產業發展以及促進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16.7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3439.5億美元。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加工貿易涉及了大部分產業,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為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我國成為貿易大國并開始向貿易強國轉變,加工貿易的各種弊端日益凸顯,其發展之初便給中國帶來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等系列問題,時至今日,我國加工貿易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端,尚未改變以貼牌為主的格局,產品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逐步加快,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優勢削弱了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力,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所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更是給我國加工貿易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保持加工貿易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符合當前經濟要求,研究分析有效的產業升級對策也就有了重要意義。

2文獻綜述

國內許多學者對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和升級對策進行了研究。一些學者論述了加工貿易的地位作用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趙玉敏(2012)分析了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認為加工貿易能夠產生創新經濟的要素,合理的政策引導促使加工貿易升級轉型。潘悅(2002)肯定了加工貿易對于高新技術在我國多個產業中的運用所起的重要作用。部分學者則從定性的角度詳細分析加工貿易的升級現狀,并討論了多種對策建議。湯碧等(2012)從全球價值鏈的視角研究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采用了多個指標描述我國加工貿易的變化趨勢。還有學者實證分析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于瀚等(2008)歸納分析了多個影響加工貿易升級的因素及其影響程度,預測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

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針對其轉型升級的研究在國內已比較豐富,但論述方法和視角不盡相同,綜合各方面研究的整合分析并不多。因此,本文從加工貿易升級現狀出發,嘗試整合多名學者的研究成果,論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3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現狀與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加工貿易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國家政策支持,從20世紀90年代起獲得了飛速發展,促進了高新技術在產品中的運用,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促使我國形成了強大的制造業能力。當然,盡管加工貿易發展迅速,其整體發展現狀是落后的,水平是低下的,結構也是不平衡的,尚存在許多問題。

(1)加工貿易途徑不斷優化,主要行業增值率逐步提升,但總體上仍然長期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企業嚴重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貿企業缺乏資金和技術,國家外匯儲備也是極度匱乏,“三來一補”便成為了當時加工貿易的主要途徑。通過多年發展壯大,加工貿易為我國賺取了巨額的外匯,解決了企業的資金問題,為我國經濟增長找到了突破口。此后隨著加工貿易范圍規模不斷優化擴大,進料加工與此后的外資加工貿易逐漸成為了加工貿易新的主要途徑。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的資本和技術含量逐步提高,途徑不斷優化,行業增值率在緩慢提升。通過對比近幾年相關數據可以發現,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增值率略高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大多數行業年增值率均緩慢增加,說明加工貿易的發展帶動了行業生產率的提高進而增加了產業盈利能力,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效益在改善,從事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營銷能力在提高。

然而,我國當前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加工貿易比重的不斷上升卻沒有實現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中間投資產品的國內生產替代。加工貿易整體競爭優勢仍基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端技術、成熟技術工序上,加工制造多為低技術環節,產品附加值較低,在世界產業鏈條中僅僅賺取少量的加工費。盡管較改革開放之初已有了巨大進步,絕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90%以上嚴重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難以實現向價值鏈兩端升級轉型。同時近年來一些地區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在減弱,這也極大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本土化的持續性發展,因此完全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底端加工貿易是無法實現加工貿易健康穩定發展的。

(2)加工貿易產品多樣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使我國制造能力顯著加強,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國內加工鏈條短。

起初勞動密集型產品幾乎是加工貿易的全部內容,產品附加值極低,國內配套能力不高,相關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產品逐步進入大規模商業化生產階段,大量信息技術產品成為我國加工貿易新的補充,EXPY指數增幅明顯。至此,我國出口產品種類繁多,精細化程度增大,國內配套能力有所提升,相關產業發展壯大,整體制造能力顯著加強,產品實現全方位發展。加工貿易的長足發展對于我國產業競爭力有正向作用,2003年以來相關產業關聯度逐年增強,本土加工貿易企業正在走出僅僅收取廉價加工費的階段。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加工貿易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依舊不足,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差,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較少。加工增值環節也主要停留在技術設備的加工生產階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是大量依賴進口,尤其是真正體現技術水平的設備和中間投入品更是嚴重依賴進口,因而料件本地采購率低,國內產業鏈條短,難以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體系。這種狀態一直限制著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產業關聯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的發揮,使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總體上仍處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術工序。

(3)加工貿易主體調整明顯,引進外資成效突出,但本土企業成長不足,缺乏行業控制和影響力,實際效益大量流失。

我國以改革開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大量外資,這些外商投資企業從客觀上促進了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1990年以前我國出口增加額絕大部分來自非外資企業,此后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大幅上升,成為了加工貿易的主體。目前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占據了加工貿易進出口份額的85%左右,替代本土企業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導力量。

外資企業成為加工貿易主體有利也有弊。發達國家發展加工貿易都以本國企業為主,但在我國,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發展都比較脆弱,本土企業在技術、品牌、國際營銷渠道等重要方面均無控制權,因而原本發展加工貿易所可能帶來的示范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和技術管理溢出效應被大幅度抑制,當地經濟通過加工貿易逐步發展壯大的進程不能顯現。加工貿易的多數利益和加工貿易發展進程的主動權,包括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主動權主要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其戰略和目標影響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本土企業往往只是其在華的加工廠,致使實際效益大量流失。

(4)加工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巨幅增長,市場涵蓋世界主要經濟體,但對國外市場依賴嚴重,國內市場發展緩慢。

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只有206.4億美元,而2012年便達到了38667.6億美元,規模增長接近兩百倍,其中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極大地增強了我國很多行業和產品國際競爭能力,促進我國成為了制造業大國。我國加工貿易主要是從亞洲地區進口加工貿易所需的初級產品或中間產品,對歐美等西方國家出口制成品,進出口市場涵蓋了世界主要經濟體,進口來源地主要集中在日本、我國臺灣和韓國,出口則主要集中在美國、我國香港和歐洲。

盡管我國加工貿易近些年來進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但總體來說過度集中于我國香港和美日歐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造成對相關市場過度依賴,雖然我國加工貿易不再是單純的外生動力驅動型的發展方式,但是長期的貿易出口加上以外資為主的貿易主體,使我國加工貿易服務于國外市場,造成了加工貿易產業的內部需求缺口,嚴重忽視了國內市場的地位與消費能力。加工貿易產業與國內市場脫節,產品市場發展緩慢,這會威脅我國加工貿易穩定可持續發展。

(5)有關政策推動加工貿易健康穩定升級轉型,但存在“出口退稅”政策扭曲,部分規定已不適時宜,阻礙加工貿易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加工貿易的弊端日益受到關注,轉型升級也提上了日程。2006年,我國開始了經濟增長模式以及外貿增長模式的大調整,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標準和對加工貿易實施保護與限制并舉的新加工貿易政策,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近幾年加工貿易比重逐年下降,從最高時期的53.4%下降到2012年的34.8%,與此同時貿易增幅依舊,除去金融危機下2009年的負增長,從2006年至今加工貿易平均每年進出口額增長幅度達到了17%,比重下降而增幅依舊,說明加工貿易的國內成分在逐步提升,行業盈利能力顯著增強,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也有了初步成效。

不過,在加工貿易領域,我國出口退稅政策依然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現行稅制下來料加工企業不能享受出口退稅政策,企業生產成本較高,以致國內相關配套服務供應商沒有積極性。同時一些出口企業為了回避國內采購成本的增加以及保稅,便由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原來的國內采購部分隨之變成了進口免稅原料,這不僅縮短了國內產業增值鏈條,無法促進本土企業參與國際分工體系,與政策要求背道而馳,還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造成政策低效率。更有企業對外實施低價出口,利用出口退稅額抹平產品差價,使稅收補貼成為了企業的利潤源泉。另外,在加工貿易領域普遍存在企業成本外部化,企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社會承擔巨大的環境、資源損失,嚴重影響了產業的實際收益。

4結論與政策建議

加工貿易升級的核心便是技術創新,實現技術創新的關鍵便在于自主品牌建設。現階段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應圍繞自主品牌建設,引導加工貿易戰略轉型,注重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因此,本文建議:

第一,加強加工貿易品牌建設,鼓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企業要大力發展核心技術,設立研發中心,增加企業研發投入,為加工貿易科研開發成果商業化生產創造基礎。對此,一方面需要國家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加工貿易產業,提高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要努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發展,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政策,為本土企業研發投入必要的人才與資金補助。

第二,延長國內加工貿易產業鏈條,積極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企業既可以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也可以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配送業務,還可以向產業鏈配套拓展,進入關鍵零部件和設備制造業。因此,政府應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內配套產業,鼓勵通過國際合作以及產學研聯合,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為已經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貿易進口的中間投入品,從而有效延長國內加工貿易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增值率進一步提高。

第三,調整利用外資的方式,大力支持本土企業。加快推進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提高其適應市場的能力;積極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賦予本土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給予所有參與加工貿易的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營造有利于本土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為本土企業提供有關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服務支持,力爭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在吸引外資方面,不應再像過去那樣只注重資金,而是要盡可能吸引跨國企業把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環節轉移至我國,實現相關高新技術的溢出效應和示范效應。

第四,穩步推進產業升級步伐,調整不合理政策。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短期時間內必然會造成部分利益受損,但從長遠發展看來升級是必由之路,必須穩步推進。此外,針對以出口退稅為主的政策不合理之處,應當及時取消部分產業的出口退稅政策,適度降低出口退稅稅率總水平,遏制騙取出口退稅的亂象,利用市場淘汰落后企業,減少加工貿易企業數量,從而通過少數企業壟斷競爭形成規模經濟,提高行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同時引入“綠色貿易”概念,嚴格規范企業污染治理,并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出口成本,減少外部化。

參考文獻

[1]趙玉敏.加工貿易是否導致中國陷入低端制造業陷阱研究[J].國際貿易,2012,(10):18-21.

[2]湯碧,陳莉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2,(10):44-55.

[3]李薇.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現狀及對策研究[J].跨國經營,2008,(1):53-55.

[4]賀強,周罡.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國際經貿,2010,(3):14-16.

篇3

關鍵詞: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蛙跳”;升級

中圖分類號:F74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10)02-0098-07

一、前言

時至今日,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國際自由貿易體系處于一個艱難時刻,貿易壁壘與貿易摩擦潛流涌動。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而言,過去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加工貿易模式遭受多重危機,加工貿易產業面臨著新一輪轉型升級。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面臨著怎樣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企業該如何擺脫“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生產模式并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外貿依存度高的加工貿易企業如何在外部需求下降情況下在保持國際市場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這些問題引起了產業界、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FDI主導下的加工貿易產業是否有助于本土企業的發展和升級,國內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觀點認為,通過加工貿易的進口進行技術轉移可促進本土企業發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分析了進口資本設備作為技術轉移渠道的作用。世界銀行(2007)的研究也表明,在東亞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依靠進口資本設備作為技術創新來源的企業,比通過其他方法進行創新的企業多3~4倍。更多的觀點認為,加工貿易能夠通過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帶來技術轉移和外溢。一般認為,FDI能夠給跨國公司收購的本土企業帶來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和工資的提高。世界銀行(2005)通過使用印度尼西亞制造業在公司層面上的統計數據,發現外資并購后,印度尼西亞工廠的全要素生產率獲得了迅速而充分的提高。此外,以往的研究認為,本土企業能夠通過模仿或者雇傭經過跨國公司培訓的工人來復制出類似的產品、技術、方法甚至戰略,以提高生產率,達到引進FDI實現技術外溢的目的。這可能也是中國當年提出“市場換技術”戰略的由來之一。

但最近的研究越來越懷疑FDI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技術溢出。Greenaway(2004)在全面整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盡管存在明確的正的水平溢出的證據,但多數來自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在使用企業層次面板數據的分析中,發現了FDI對本土企業有負面影響的證據。對此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短期內,跨國公司的進入引發了更加激烈的競爭,這會減少本土企業可利用的國內市場規模,導致其在已有的成本曲線上向更高的位置移動,從而可能被逐出市場。對FDI存在技術溢出效應的另外一種質疑的觀點認為,那些通過引進外資并出口產品的本土企業本身就是效率高的企業。這一行為是企業的自我選擇。這些出口企業更能夠承擔較高的固定成本和國際市場上嚴峻的競爭壓力。Tybout等(1998)對哥倫比亞、墨西哥和摩洛哥企業的出口數據進行研究,就沒有找到通過出口進行學習的證據,他們的分析支持了自我選擇假說理論。

Helpman(2006)對此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他認為,加工貿易方式下,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學習效應是存在的,但這并不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本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對于加工貿易是促進本土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FDI不存在技術外溢的爭論不是特別重要,關鍵在于針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尋找一條最優路徑,以實現本土企業從早期的以技術引進與技術學習為主的生產效率提高方式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生產效率提高方式的轉變。

改革開放后,中國東部沿海區域通過加工貿易等方式融入了國際市場。國內外學者開始把研究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卓越、張珉(2008)通過對中國紡織業的分析,認為跨國采購商主導的分工格局和升級控制,把加工貿易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鎖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從而陷入“悲慘增長”。

總體看來,FDI主導的加工貿易不會主動引致本土產業升級與轉型,但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與轉型又是一個必然趨勢。因此,對于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引入新的視角。

二、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必然性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雖然最初引進外資“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沒有實現,但至少帶來并積累了大量的資本。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中國現在的問題是資本已經不再短缺,而出現了流動性過剩。更嚴重的是,經過30年的發展,加工貿易產業的成本競爭優勢也面臨多重危機,特別是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否可以持續?地區差距拉大的風險如何解決?加工貿易產業成本增加后如何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一)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

中國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左右,屬于典型的出日導向型經濟。這種外向型戰略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對于大國來說本身就難以為繼,全球經濟危機更有可能對其雪上加霜。一方面,在經歷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的增速將趨緩,2003-2007年每年高于兩位數的增長將告一段落;2008年的經濟增速為9.0%,2009年第一季度增速為6.1%,2009年第二季度增速為7.9%。

在中國過去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中,外貿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目前,依賴外貿出口帶動經濟高速增長將面臨新的考驗。這種考驗一方面是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需求下行的背景下增速將趨緩甚至逆轉為負增長;另一方面,加工貿易產業本身的發展也不可持續。

在出口方面,1981-1992年,一般貿易出口額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1993年加工貿易出口額首次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期間盡管1994年一般貿易出口額略微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但此后加工貿易出口額開始逐步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2005年達到最高的1014億美元后開始緩慢回落,但仍然遠遠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在進口方面,剛開始是一般貿易進口大于加工貿易進口,然后在1994-1999年,加工貿易進口額大于一般貿易進口額;此后,一般貿易進口額又超過了加工貿易進口額。總體而言,呈現出一般貿易進出口額所占比重下降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上升的趨勢(詳見圖1、圖2)。

另一方面,從分工的角度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是高能源消耗、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代工制造模式。這種代工模式的邊際回報率已經處于下降區間,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力也在下降,跨國公司主導的FDI代工模式的技術擴散效應也不明顯。更嚴重的是,這種模式不利于本土產業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和諧,也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

轉換和可持續發展。

過去的外向型、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消耗擴大。據統計,中國工業部門每年多用能源約2.3億噸標準煤。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無論按照每千克石油當量產出的GDP,還是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目前中國的水平均比世界高收入國家低15%以上,比歐盟國家則低40%以上。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出現能源消耗彈性系數的下降,而且出現了近幾年能源消費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反常現象。此外,中國的戰略資源石油和重要工業原材料對外依賴嚴重。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目前看來是緩慢曲折的,加上美國失業率的攀升與危機后消費習慣的改變導致的全球范圍內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都使得我國面臨的外貿形勢難以在短期內大幅改觀,這些因素都使得東南沿海地區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

(二)地區差距拉大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東南沿海地區以加工貿易代工模式參與國際分工的另外一個影響是導致中國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本來在要素充分流動的情況下,東部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吸納中西部的勞動力和原材料,通過國際貿易能夠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從而縮減地區差距。但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參與了國際代工生產,其增長收益是偏向于資本、出口和政府的,這使得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區差距進一步加大。圖3表明:中國人均收入增速大多數年份都低于GDP增速,低于貨物進出口增速,低于財政收入增速。這折射了過去的高速經濟增長不是偏向于作為社會最終消費者的居民,特別是占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村居民的增長;而是偏向于財政收入(政府)的增長,是偏向于外貿出口的增長;或者說,是偏向于資本和政府的增長。這些表明,加工貿易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流向了資本的所有者(跨國公司)、以稅收獲利的地方政府以及某些資源和能源的壟斷部門。所以,加工貿易不但沒有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而帶來的地區差距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地區經濟差距。

(三)加工貿易分工模式下成本競爭優勢的轉化

中國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企業,當年就是依賴廉價的勞動力優勢,通過進口中間產品、加工組裝后出口。時至今日,由于人民幣升值、土地成本上升、勞動力工資增加、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加工貿易產業的成本競爭優勢下降。

以紡織服裝業為例,加工貿易模式的成本競爭優勢的轉化特別明顯。近年來,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調整、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低附加值、資源性工業品出口難度加大。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在這些因素作用下,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明顯感受到傳統出口競爭優勢的削弱。第104次廣交會上,出現部分訂單已經或準備轉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當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外部需求縮減后,出口進一步下降。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前8個月中國紡織服裝出口1189.4億美元,同比增長9.1%,低于全國外貿出口增幅近1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439.2億美元,增長22.4%,服裝出口750.3億美元,增長2.6%。多重因素使得紡織服裝業遭遇“寒冬”,其競爭力處于下降通道。圖4顯示的這些年來中國紡織業盈利水平的變化情況能夠較好地證明這一點。

此外,因美國“次貸”引發的危機與世界經濟下行導致海外需求大幅萎縮,導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這對全球化環境下不斷推進的國際分工所帶來的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進一步提出了挑戰。多重壓力下,我國東南沿海一些外貿依存度高的加工貿易企業開始出現倒閉、停工、外遷。

三、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轉型的路徑選擇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必須升級轉型,以便尋找新的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面臨的困境,我們的對策是加工貿易產業需要進行升級轉型。具體而言,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轉型的路徑選擇包括以下三種:產業升級策略、產業轉移策略、關閉退出策略。

(一)加工貿易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從宏觀層面來說,不外乎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當資本相對于勞動或者技術相對于資本和勞動更加充裕時,就能夠在資本或者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形成比較優勢。從企業層面而言,按照Humphrey(2002)的觀點,產業升級可以分成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演變,產品內分工代替了傳統的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改革開放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加工貿易產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目前已經嵌入全球價值鏈最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由于整個價值鏈呈現“微笑曲線”的特征,底部的加工組裝所包含的附加值最低。理論上來講,加工貿易產業可以依次通過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來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但這一升級模式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加工貿易企業容易遭受全球價值鏈體系中高端企業的俘獲從而被迫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不能升級;另一方面,加工貿易企業屬于成本導向型企業,從而有可能在還沒有完成升級時就被具有更低成本優勢的地區所取代。按照傳統理論分析,可能導致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困境。因此,對于產品內分工下嵌入全球價值鏈中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而言,必須尋找新的思路。

發展經濟學的“蛙跳理論”表明,落后國家的產業升級可以通過“蛙跳”方式實現。“蛙跳”包含著這樣一種情況:當出現一種新技術時,盡管新技術相比老技術而言具有更高的生產率,但是原來的技術領先國對老技術有大量的經驗而沒有新技術的經驗,這可能導致在新技術出現的時期,技術領先國家不會采用新技術。但新技術對于后起國家而言有不同的意義――由于后起國家的低工資加上缺乏舊技術的生產經驗,在滿足一定條件情形下,后起國家引入新技術就有利可圖。隨著后起國家新技術的引入,將會對分工模式產生影響:后起國家開始進入需要更多技術的中間產品或者研發部門。持續下去,后起國家的生產率在某一點上超過原先的技術領先國,從而實現“蛙跳”。該理論說明,后起國家通過較早采用新技術,并在產業發展早期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從而擺脫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困境,實現產業鏈的攀升,完成產業升級。完成產業升級的“蛙跳”關鍵在于新技術的引入,而這又取決于兩種途徑,其一,引入;其二,內生,即自主研發或者說自主創新。國內外經驗研究表明,“以市場換技術”為代表的引進模式有其局限性,內生的自主研發或者自主創新才是實現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也必然依靠自主技術創新完成。

(二)加工貿易產業轉移

對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條件通過采用新技術擺脫過去的低成本價格競爭的加工貿易企業,通過“蛙

跳”實現產業升級當然是一種最優選擇,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得放棄成本競爭的利器。由于加工貿易產業本身就是成本導向型的,總是在尋求成本洼地,從這個層面而言,加工貿易的產業轉移是繼續尋求成本競爭的一種現實選擇。通過加工貿易產業的轉移,把加工生產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乃至中西部地區去。當前,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東部相關產業、人才、資金等要素紛紛向西部轉移,尋找機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東部地區增長5.9%,中部地區增長6.8%,西部地區增長13.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東部地區增長26.7%,中部地區增長38.1%,西部地區增長42.1%。這些數據表明,中西部地區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反梯度隆起”,率先觸底反彈。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正成為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的熱土。加工貿易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國際需求的萎縮迫使加工貿易產業加速轉移;第二,擴大內需的政策對中西部地區龐大的國內市場的需求拉動和刺激效果更加明顯。在國家和地方擴大內需系列措施刺激下,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都出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來說,經濟刺激作用顯然高于東部地區。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為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提供了“騰籠換鳥”的升級空間。

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通過“蛙跳”升級,開始邁向高附加價值的技術研發和服務開拓領域,理論上可以實現向價值鏈和產業鏈高端攀升。但這一從制造業向技術研發和服務業轉變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各種各樣的風險,需要大量的專業化人才支撐。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部分加工貿易產業的轉移還可以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實現海外轉移,同時完成產業升級。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大規模生產的經驗,一部分企業完全具備了向境外投資的能力,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企業更是中國對外投資的首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一方面可以繞開貿易壁壘進入歐美市場;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包含著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升級。

(三)加工貿易產業的關閉退出

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也包含著一部分規模小、低效率和技術水平低的企業。對于這些因外部市場萎縮而喪失市場需求,而又不能進行產業轉移和升級的企業,只能采取關閉策略退出市場。但這部分企業仍有可能在退出產品生產和出口市場的同時,利用積累的資金,進入國內外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或許,這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升級。

四、通過國內價值鏈構建進一步促成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轉型

正如前文所分析,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容易遭受價值鏈高端企業的阻擊從而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低端而很難突破。但是,如果基于國內價值鏈的視角,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轉型則有全新的含義。國內價值鏈是指從產品的研發、金融服務、設計、關鍵零部件的制造、一般零部件的制造、加工組裝、物流、分銷渠道、品牌等整個價值鏈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國內企業分工完成。對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而言,強調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就是要求盡可能增加國內價值增值的過程,包括原材料與零部件采購、加工生產、運輸倉儲及銷售各個環節。加工貿易通過構建國內價值鏈,具有明顯帶動產業升級的作用。首先是拉動為其配套企業的產品升級。比如在下游企業推出新產品的同時,供應商就必須相應地生產出適合新產品要求的零部件才能保證其供應商地位。加工貿易產業通過國內價值鏈的構建,使得國內價值鏈延伸加長,意味著這種升級的拉動作用將傳遞給更多的供應商。

此外,由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呈現梯度分布,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也包含著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在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一方面,仍然能夠利用成本優勢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成本的考慮,這些轉移的企業會更多的就近采購,把價值鏈的更多環節放在國內。隨著雇傭勞動力工資收入的增加和采購的增加,加上國內經濟增長等導致的內需增加,國內銷售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采購一生產一銷售等更多環節都在國內進行,國民收入增加,擴大了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產品需求的擴大,給企業帶來了規模經濟效應。同時,在國內價值鏈構建的過程中,通過企業前后向關聯形成的產業集群,增加了中間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擴大了中間產品的需求。隨著整個國內價值鏈的完善,國內勞動和資本獲取的收入進一步增加。隨著加工貿易產業的轉移和國內價值鏈的構建,資本和勞動流動更加合理,區域差距縮小。

更關鍵的是,強調加工貿易產業國內價值鏈構建對于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也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價值鏈的構建把更多的增值環節留在國內,這能夠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和豐富國內需求的多樣性,能夠為自主創新提供一片沃土。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反復證明了這一點。以日本汽車產業為例,其最初發展就是基于國內市場需求,在最先滿足巨大的國內汽車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市場的反應調整產品、改進技術后才開始出口。韓國汽車產業也是實行了二十多年的自主創新戰略,在滿足本土需求的同時,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后開始國際化戰略。日韓產業的升級都是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不斷攀升的,借鑒日韓的經驗,對于中國東南沿海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困境,一種可行的路徑是產業升級過程結合產業的梯度轉移與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同時進行。我們完全有可能利用國內市場的梯度分布,為一些新興產業在國內創造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形成國內的分工體系,擴展基于國內市場的價值鏈空間,在國內市場的適度競爭中完成產業升級。在這一進程中,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完成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國內價值鏈構建又反過來促進產業的升級,最終形成動態循環。

五、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加速出現,產業升級和產業的梯度轉移也在加速進行。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嵌入了全球價值鏈分工網絡。而加工貿易是圍繞世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不斷轉移的,從最初的拉美國家到亞洲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到現在的中國內地,加工貿易的轉移都與成本有關。我們的分析表明,中國目前以加工貿易方式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會制約本土企業的升級。理論分析也表明由于“蛙跳效應”的存在,能使后發國家借助技術的“蛙跳”通過逆轉完成產業的升級。當然,在借助“蛙跳效應”實現產業升級時,我們強調自主創新,發展自有品牌;但這并不是說要排斥所有的加工貿易企業,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下,許多加工貿易企業在保持加工貿易業態的同時本身還具有升級空間,特別是對于成本指向型的加工貿易企業,通過鼓勵其轉移至中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騰出產業升級空間,從而滿足國內需求為主的國內價值鏈構建,實現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轉型。

篇4

關鍵詞:產業轉移;加工貿易;制約因素;廣西

加工貿易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發展加工貿易,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當地技術水平提高,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是加工貿易落后地區實現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十分重視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工作,2016年1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4號),明確提出要“建立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合作機制”,“加大對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支持力度”。為促進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總理特此作出批示,要求“研究新的應對舉措,引導加工貿易向我中西部轉移”

一、廣西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1.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效果明顯,加工貿易發展迅速

廣西近年來高度重視加工貿易產業發展,2014年,廣西提出“加工貿易倍增計劃”,從政策支持、區域布局、招商推介、服務龍頭企業、通關便利化五個方面支持廣西加工貿易發展。2016年6月,廣西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桂政發〔2016〕26 號),決定采取稅收減免、降低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暫停征收水利建設基金、工業用地地價優惠、專項資金扶持五大措施,支持加工貿易發展,力爭到2020年,廣西加工貿易額以2016年為基數實現翻番,廣西第二輪加工貿易倍增計劃正式起航。

在V西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廣西加工貿易發展十分迅速。2010年-2015年,廣西加工貿易額從17.5億美元增長到105.7億美元,占廣西對外貿易額的比重由9.86%增加到20.63%。廣西加工貿易額占全國加工貿易額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0年,廣西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僅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0.15%,2015年,這一比例已增長到0.85%。

為積極推動加工貿易發展,廣西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等優勢,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已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廣西已有南寧、欽州、北海、梧州四市被商務部確定為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加工貿易新興產業在北海、欽州、南寧等地飛速發展。2015年,南寧、北海、欽州、梧州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96.9億美元,占廣西全區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91.7%,比2014年占比增加3.3個百分點,廣西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升。

2.加工貿易基礎依舊薄弱,貿易額占比偏低

近年來,廣西加工貿易雖然發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廣西加工貿易基礎比較差,發展起點比較低,廣西加工貿易的基礎依舊比較薄弱,廣西加工貿易額占全國加工貿易額的比重,至今還未突破1%。

隨著廣西第一輪加工貿易倍增計劃的各項激勵措施作用逐漸弱化,2016年,廣西加工貿易額及占全國加工貿易額的比重,均出現了下降。

廣西加工貿易額占廣西對外貿易額的比重也相對偏低。過去的十年,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的黃金期,一些中西部省區紛紛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扶持本地加工貿易發展,從而實現了加工貿易的跨越式發展,加工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也得以大幅提升。2013年,河南、重慶和四川加工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均超過40%,同期,廣西加工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還不足20%。廣西加工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不僅遠遠落后于河南、重慶、四川等中西部省市,而且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較大差距(詳見下表)。

二、廣西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

河南、四川、陜西等中西部省區通過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實現了加工貿易的跨越式發展。廣西也一直將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當做發展加工貿易的重要舉措,但廣西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嚴重影響了廣西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效果。

具體來說,廣西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制約因素:

1.廣西物流不暢,物流成本偏高

當前,廣西的物流專業水平比較低,配送能力也較弱,北海、欽州、防城港沿海三市的港口缺乏直航美歐的定期班輪,許多貨物只能選擇陸路經廣東口岸出入境再轉海運,這一方面增加了廣西區內加工貿易企業的運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廣西區內加工貿易企業的運輸耗時,致使廣西區內加工貿易企業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廣西加工貿易龍頭企業南寧富桂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每年所支付的物流成本至少占生產成本的10%,而珠三角地區的同類加工貿易企業,物流成本僅占生產成本的3%左右。

2.廣西加工貿易重點園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南寧保稅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區、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以及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電子北海產業園4個重點園區是廣西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但這些重點園區由于起步較晚,投入又普遍不足,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如憑祥綜合保稅區,由倉庫改造的廠房仍然在使用,企業的生產條件還比較差。

3.廣西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面臨國內外的激烈競爭

鑒于加工貿易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很重視發展加工貿易,并將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作為發展本地加工貿易的重要舉措。廣西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方面,不僅要面對中西部省區愈來愈激烈的競爭,還要面臨東部部分欠發達地區的競爭,由于東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天然的區位、政治等優勢,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方面具有其他地區不具備的便利條件。例如廣東省就專門制訂政策鼓勵省內發達地區加工貿易企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廣西由于區位特點,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方面,還面臨越南、緬甸等東盟國家的激烈競爭,越南、緬甸等東盟國家不僅具備較低的生產成本,而且還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廣西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帶來了較強的沖擊。

參考文獻:

[1]抓住機遇、把握重點 推動加工貿易產業跨越式發展--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在“加工貿易倍增計劃”研討.

[2]劉華新等.廣西著力加快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N].人民日報,2016-05-26(17).

[3]謝娛,盧凌燕.“加工貿易倍增計劃”助推廣西高速發展[J].廣西經濟,2015(5):28-29.

[4]楊素琳.倍增計劃背景下廣西發展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市場論壇,2015(3):30-32.

篇5

關鍵詞: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出口產品結構;政策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9-0001-02

1 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加工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工業中又以重化工業為主,輕工業被置于次要地位,產業結構失衡。在改革開放時,恰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日本和東亞新興國家因為收入的持續增長,工資成本快速上升,勞動密集型生產部門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我國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迅速增長,帶動了我國輕工業部門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直接投資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一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很多跨國公司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將中國作為其生產基地,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90年代后,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明顯提高,改變了過去初級產業占據統治地位的局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加工貿易開始迅速發展。加工貿易產業層次的提升直接帶動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2006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約90%都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完成的。

2 我國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作用的實證研究

2.1 研究思路

在我國出口產品中,傳統產品增長緩慢,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對外貿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相當活躍,由于這兩類產品的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說明我國貿易總量的增長與出口產品結構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工貿易的發展。

從圖1中看到,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科技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到2006年,兩者的出口總和占總出口的85.74%,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的出口產品。而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貿易出口,越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加工貿易出口的比重越高。(見表1)

從表1中看出,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到2006年分別為87.3%和71.2%,而且這個趨勢在不斷擴大,而紡織品服裝加工貿易出口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作用不可忽視。

2.2 模型的建立與數據選取

通過研究上述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在各產品出口中的比重與各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TC)的相關性,來驗證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

貿易競爭指數(TC)定義為:TCij=(Xij-Mij)/(Xij+Mij)

它表示i國j部門的產品的凈出口與該部門進出口總額的比,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TCij的取值范圍是區間[-1,1]。如果貿易競爭指數大于0,則表示i國j部門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凈出口部門;反之,如果貿易競爭指數小于0,則表示該部門是凈進口部門,具有比較劣勢。

2.3 檢驗結果

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出口所占比重為解釋變量,以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被解釋變量,驗證加工貿易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推動作用。(見表2)

從上述得出的相關矩陣來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與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之間存在較大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隨著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的不斷上升,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競爭力不斷的增強,可以說目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工貿易在其中的推動作用,按此思路我們在二者之間建立回歸方程,進一步研究其量化的關系。

選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X)為解釋變量,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Y)為被解釋變量,運用SPSS 軟件計算,根據分析結果建立一元回歸方程如下:

Y =-3.614+0.04 X

(-3.954) (3.806)

R[2]=0.617;F=14.483

方程式的擬合優度為R[2]=0.617,F檢驗值為14.483,解釋變量t檢驗值為3.806。其檢驗結果都大于相應得臨界值,說明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X)作為解釋變量是顯著的。其經濟意義說明,從1996年到2006年期間,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每上升一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會上升0.04。加工貿易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加工貿易的發展為中國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徑。

3 政策建議

3.1 加大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延長國內產業鏈

充分利用和不斷提高當地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為配套產業的快速增長提供微觀主體。最終帶動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產業鏈條。

3.2 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技術產業發展

積極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改造傳統加工貿易產業,提高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含量,還要努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發展,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植性政策。同時積極培養相關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

3.3 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發展

我國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而且地域遼闊,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數集中在這些地區。引導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而沿海地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從而使得東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

3.4 加強監管

加強海關、質檢、港務等管理部門的協調,提高監管效率,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加工貿易管理體制,遏制加工貿易走私犯罪活動,適當簡化加工貿易進出口的相關手續,為加工貿易的良性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廖涵.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郭建宏.中國加工貿易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黃菁,楊三根.中國加工貿易結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1):41-47.

篇6

關鍵詞:OEM方式;加工貿易;產業鏈升級

2008年美國爆發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由于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的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這場危機最終“多米諾骨牌”式的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出口加工企業的打擊上,全球經濟的萎縮,出口訂單不斷減少,沿海一些加工貿易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造成出口加工企業這種現狀的一個主要原因跟它們處于全球產業鏈底端密不可分,大多數出口加工企業選擇OEM方式為國外知名品牌采購商代工生產產品,依靠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對外依存度高,風險較大,利潤微薄。這次金融危機,對這些加工企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全球產業鏈大整合的時期,要不斷嘗試各種可行的方式,實現產業鏈的中國升級。

一、OEM的含義及其優勢和缺陷

(一)OEM的含義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中文含義是“原始設備制造”,是指一家廠商根據另一家廠商的要求為其生產產品,有時也稱“貼牌生產”。實際上,OEM就是委托生產,即替擁有強勢品牌的企業做加工。諸如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講裝配等所謂的“三來一補”的生產經營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OEM方式,其含義是品牌生產商不直接生產產品,而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品牌)”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渠道,具體的加工任務交給別的企業去做。OEM最早起源于服裝行業,后來風靡全球,受到大多數跨國公司的青睞。成功運用OEM的企業如耐克公司,自己卻沒有一家生產工廠,只專注于研究、設計及行銷,而將全部產品都以生產許可的方式交由世界各地的專業制鞋廠完成,然后貼上耐克的標志,銷往全球市場。

(二)OEM方式對供應商的優勢與缺陷

OEM企業可以從OEM方式獲得很多的好處,主要體現在:1.起步容易,投入小、見效快,企業進入和退出的壁壘低;2.可以規避一定的市場風險,有利于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生產技術;3.企業選擇OEM能為企業未來的強大積累資金和市場經驗,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積蓄力量,奠定基礎;4.可以部分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有關失衡的矛盾。

但OEM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1.缺少主動性。供應商基本上處于被動適應品牌商的地位;2.獲利甚少。供應商的利潤來自品牌商付給的加工費,因此其所獲利潤無法和品牌商相比;3.缺乏長效型。供應商在市場上沒有“品牌效應”因而其很難獲得長期有效的回報;4.在某些條件與情況下,OEM方式不僅不能使企業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反而會因嚴重的依賴性而在形勢變化時失去獨立的能力。

二、我國OEM企業當前面臨新的問題

目前我國不少企業通過OEM方式從跨國采購商說中獲得數量龐大的訂單,使其能夠“攀上他們的企業”,在短時間內完成資金的原始積累,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通過OEM能夠快速為企業帶來研發、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優勢,能夠學習和獲得上游企業的研發優勢和資源優勢。當然,對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OEM最大的價值無疑是與國際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接軌。

然而,我國OEM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型產業,產品易于模仿,行業進入門檻低,因而不可避免地陷于過度競爭的境地,并隨著生產要素價格逐步上揚和市場份額不斷分割,整個制造業利潤的急劇減少將成為一種必然。目前我國制造業只是屈居與國際垂直分工的末端,只能分得國際市場最單薄的利潤份額。

產品層次低、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和企業利潤低這“四低”可以說是OEM企業的通病,不難看出OEM企業發展進程中的確存在著不利因素。

(一)持續的低成本優勢將逐漸消失

我國制造業的產品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占據世界相當大的比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低成本就是企業和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我國人力資源成本已經到了很低的水平。入世后,我國進出口貿易量大幅上升,凈出口也在增大,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更高的工資水平,一些地方政府都在提高最低工資水平,這意味著加工企業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在逐漸消失。

(二)對采購商的過度依賴加大了企業的風險

很多OEM企業對于跨國采購商和貿易商的過度依賴,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成為了OEM企業的另一個隱患。搞投資的朋友都知道投資的一大原則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一點,OEM企業同樣應該借鑒。當年臺灣巨大集團之所以面臨破產,就是因為一個來自美國的自行車品牌的訂單占了企業生產量的75%,而一旦這個銷售渠道出了問題,企業家就要全盤崩潰。專家一般認為,OEM企業如果某個采購上的訂單超過了企業生產水平的20%,企業就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全球國際化分工體系中,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歐洲高端品牌的工作車間,臺灣成為跨國品牌的設計中心,印度憑借高素質、低價格的人才成為美國硅谷IT企業服務外包基地……而“中國制造”則成了廉價品和中間產品的代名詞。反映產品深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的工業增加值率,中國的數字遠遠低于美國、日本的水平。

目前,我國眾多OEM企業一般規模都不大,這些企業或者缺乏進行技術創新的理念和意識,或者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開發。我國OEM企業還沒有走出模仿的階段,仿制國外的產品,國內企業又相互模仿。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使得“中國制造”只是屈居國際垂直分工的末端,大量低層次的出口產品處于不利的國際貿易地位,只能分得國際市場最單薄的利潤份額,并且不得不頻頻遭遇種種非關稅壁壘限制、反傾銷指控和知識產權糾紛。

三、基于OEM的產業升級模式探討

(一)設計升級:由OEM方式向ODM轉化

ODM是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的縮寫,意為原始設計制造。某制造商設計一種產品后,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被另外一些品牌的制造商看重,要求配上后者的品牌名稱來進行生產,或者稍微修改一些設計來生產,就叫ODM。ODM對商家的最大好處是減少了自己研制的時間。例如,一些日本的筆記本電腦實際上就是由臺灣廠商代工生產的。以后,臺灣筆記本電腦制造商只要修改某些設計細節或配件便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名稱進行批量生產,原因在于他們為這些日本品牌做的是ODM而非OEM。

OEM和ODM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產品的冠名權上。OEM產品是為品牌廠商量身打造的,只能使用該品牌名稱,絕對不能冠上制造商自己的名稱。而ODM則要看品牌廠商有沒有買斷該產品的所有權。如果沒有的話,制造商有權自己組織生產,冠以自己的品牌名稱。從OEM到ODM。這是一個從“加工廠”到“設計室”的轉換過程。ODM企業把自己設計制造的產品展示給國際品牌商,得到國際品牌商的認可后,就可以接單該產品的制造加工。在這條價值鏈上,ODM企業已經絕對不是被挑選者了,研發和設計的優勢為它們帶來了更多與品牌商、采購商博弈的資本。

0EM企業升級到ODM階段后,技術、資金含量更高,同時裝備水平也會上新檔次,接單能力更強。當前,深圳、東莞、惠州等地的加工貿易企業已經具有明顯的ODM企業特征,而且這些企業憑借ODM的特色,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如深圳的富士康就具有超強的技術創新和設計能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上占領先位置,并支撐企業以年翻番的加速度前進。

(二)品牌升級:從OEM邁向OBM

OBM(Own Brand Manufacturing)即“自有品牌制造”,意指面向消費者經營從產品研發與設計、制造到營銷與分配和售后服務四個完整環節的自主品牌制造。OBM企業建立在復雜知識系統基礎上的核心能力決定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在產品價值鏈中創造更大價值,在價值分配中分割更多價值。因此OBM企業利潤水平普遍高于OEM企業。OBM企業比純粹的OEM所具有的優勢在于能夠親自感受和回饋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市場信息,這將有助于針對市場需求變化做出靈活的產品研發與設計調整。

目前,中國商品的出口主要是靠加工貿易和貼牌出口,很難也極少擁有自己的品牌。缺少大批強大的品牌是我國國際競爭力落后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我國企業應不斷學習跨國公司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營銷能力,逐步增強自主開發能力,延伸國內產業鏈,培養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秀企業。同時,要加強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管理,增強組織創新和品牌經營能力。應該說,中國企業已經具有一定的技術和制造能力,但在產品設計、品牌營銷和渠道推廣能力上還沒有達到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復雜需求的目標,因此需要走多元化發展道路,積極提高核心能力,謀求向OBM模式升級。

(三)OEM向上游拓展:抓住稀缺資源

近年來隨著制造業的迅猛發展,能源和原材料成了當然的稀缺資源。資源短缺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企業的很多原料必須依靠進口,

這使得上游利潤始終掌握在國外企業的手中,國外企業給中國企業分開下單也就有了一個好機會。因此,對于很多OEM企業來說,掌握資源和原材料就意味著掌握了控制成本和擴張規模的能力。

(四)反向OEM模式

所謂“反向OEM”,就是收購一家國外采購商然后為它OEM,這是經濟學家對浙江萬向集團收購美國著名汽車零部件制造商UAI公司21%股權,然后成為其最主要的OEM供應商這一做法的理論總結。前文述及,如何在國內和世界市場建立自己穩定的銷售渠道,一直是中國OEM企業最大的困擾。反向OEM模式,為OEM企業提供了成熟先進的技術和在主流市場穩定的客戶關系和銷售渠道,無疑為它們提供了將采購商從客戶變成伙伴的一條蹊徑。

(五)實現產品關聯化和多元化的OEM橫向拓展

目前,中國OEM企業還遠不具備與跨國公司進行正面競爭的實力,但是必須以自己的比較優勢參與到整個國際大產業的分工中,并且要竭力維護現有的優勢。中國OEM企業可以效仿溫州家具集團在相關產業企業之間進行強強聯合,也可以學唐安麗襪業在原有核心業務基礎上實現產品的多元化,向相關行業進行橫向延伸。這樣,不僅能夠擴大市場份額,而且通過產品的關聯化和多元化增加品牌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郎咸平.產業鏈陰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蘭勇,杜紅梅.論我國加工貿易升級的內涵與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132-134.

[3]喬志強.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產業鏈的升級[J].生產力研究,2009(09):128―132.

[4]余向平.基于OEM的浙江制造業產業鏈升級模式初探[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04):29-31.

[5]朱晉川.國際金融危機下的產業鏈升級[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23(12):34-37.

作者簡介:

篇7

本刊訊(記者 毛緒強)7月29日,第十八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為:中國農加工洽談會)新聞會在北京舉行。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河南省副省長王鐵以及農業部、河南省農業廳和駐馬店市有關負責人出席。

據了解,第十八屆中國農加工洽談會將于9月6日至8日在駐馬店市舉行。會議以“開放合作、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為主題,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以投資、貿易和資金、技術合作為重點,進一步突出會議的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信息化,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區域經濟合作,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主要內容有九項:一是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項目、洽談和簽約;二是優質農產品展示和貿易;三是農產品加工業科研成果展示推介、項目和簽約;四是農產品采購貿易和產銷對接;五是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園區推介;六是國際農產品加工業項目交流;七是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高峰論壇;八是參展產品評定及品牌培育;九是大會總結和參展活動表彰。圍繞以上內容,將分別舉行大會開幕式、重點投資項目簽約儀式、農產品采購貿易與產銷對接、農產品加工業科研成果展示推介、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園區推介、國際農產品加工業合作交流推介會、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高峰論壇、新聞會等重要活動。

與往屆相比,農業部今年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將第十八屆中國農加工洽談會列入農業部重點支持的展會之一。河南省委、省政府將中國農加工洽談會作為今年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印發全省籌備工作方案,要求舉全省之力全力辦好這一盛會。會議內容更加豐富求實,增加了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園區交流活動。在產品貿易區,增設名特優精品展示區,展示近幾年來農加工洽談會推出的金獎產品。把電子商務正式列入會議活動內容,舉辦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高峰論壇。大會增設國際合作部、產品評定部,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大產品評定和品牌培育工作力度。改進科研成果方式,在科研成果展示的同時,現場同步、洽談,簽約一批科研成果轉化項目。自1998年以來,駐馬店市已連續17年成功承辦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已成為駐馬店市對外開放的一張靚麗名片。

為開好第十八屆中國農加工洽談會,駐馬店市按照農業部和省政府提出的“更新、更高、更實”的要求,全面開展各項籌備工作。目前已發出邀請函4600多份,已有北京、黑龍江、江西、陜西、江蘇、山東等20多個省區市及部分企業參會參展。已落實參會企業近3000家,北京、武漢、上海、廣州等地20多家河南商會組織企業參會。同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韓國、馬來西亞以及臺灣、香港等24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家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參會參展。

篇8

【關鍵詞】加工貿易,國際分工,比較優勢,規模經濟

當前,世界制造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戰略重組,全球范圍內正進行著新一輪的制造業生產的資源優化配置。面對國際上制造業結構調整和大規模產業轉移加速的新趨勢,在天津市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加工貿易企業將如何抓住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繼續發揮其對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當前理論和實踐中需要迫切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的現狀

1、加工貿易額在連續負增長后開始回升。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津市的加工貿易曾一度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伴隨著天津市對外貿易規模的整體下滑,加工貿易同步受挫且影響程度更為嚴重。2011年間,天津市加工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出口額出現持續負增長,成為對外貿易規模縮減的主要力量,而同期的一般貿易總體情況好于加工貿易。2012年全年,天津市加工貿易開始正增長,在全年貿易出口額483.14億美元中,一般貿易出口186.04億美元,增長了4.8%,而加工貿易出口256.38億美元,增長了8.7%。

2.加工貿易企業主要集中于濱海新區。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不斷深入,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大批加工貿易企業紛紛到此落戶。2011年1月至11月,濱海新區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645.68億美元,增長29.5%。其中,進口總值393.5億元,增長35.6%,出口總值252.18億元,增長21.1%。進口增速超過出口增速4.5個百分點。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700億美元,增長26%。

3.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品主要集中于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當前,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品主要集中于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機電產品一直是天津市加工貿易的主要產品,2004年的天津市加工貿易出口中,機電產品出口占到88.2%。隨著手機、液晶顯示屏等高技術產品逐步在天津形成產業基地,高科技電子信息產品也已經成為天津市加工貿易的主要商品。當前,以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飛思卡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等電子通信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天津市加工貿易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成為天津市加工貿易出口高技術產品的主力軍。

4.加工貿易企業主要是外資企業。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的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約占75%,其出口額占到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96.3%。本土企業所占比重偏低,且多從事附加值較低的產業。

5.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缺乏自主性。由于加工貿易多采用按訂單委托加工方式,其國外銷售市場確定,因此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往往忽略了營銷策略和手段,更不注重營銷能力的培養。這意味著加工貿易企業自身缺乏對消費市場的調研和了解,更沒有自己的營銷網絡。這也造就了企業的惰性和缺乏自主性,經營中按部就班,生產中更沒有創新的積極性。甚至有些外貿企業即便擁有自有品牌,在外銷時也寧愿貼牌出口。

二、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

加工貿易的初衷是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用加工貿易吸引國際投資,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的發展。二十多年的實踐表明,加工貿易對于天津市目前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加工貿易企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當國際金融危機和低碳報以等宏觀國際經濟背景下顯得尤為明顯。

1、加工貿易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包括產業的技術水平、技術工人素質、企業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而外資企業把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產業轉移到我國,在我國僅僅進行簡單的裝配和加工,以獲取較大的利潤。天津市的加工貿易從來料加工開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注重低端產品的加工組裝。忽略或者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技術吸引、研究開發、導致自身研發能力不足,進而加工制造中間投入產品的提升能力不足。

雖然當前機電產品在天津市加工貿易出口中居于主導地位,但絕大多數是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缺乏核心技術,天津市加工貿易仍然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加工廠”。核心競爭力的缺乏導致天津市目前整體的競爭優勢仍在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產品或工序上。

2、加工貿易企業的傳統比較優勢在逐漸減弱。雖然當前天津市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已經由以初級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為勞動密集型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并重,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仍然是天津市乃至全國發展加工貿易最重要的優勢所在。但是現在的情況很不樂觀,2004年的全國的“民工荒”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表明現在的傳統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勞動力成本上漲給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帶來了不容樂觀的現狀。

3、加工貿易企業融資困難。加工貿易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由于企業的規模較小、管理水平及經營水平較低、財務制度不健全、企業利潤很低、缺少流動資金等原因,導致加工貿易企業一直存在融資困難問題。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加工貿易型企業融資變得更加困難,進出口訂單減少,進出口產品價格大幅下降,拖欠貨款的情況增多,資金非常緊張。很多加工貿易企業因為融資困難問題,無法維持經營被迫停產。雖然目前全球經濟回暖,貿易融資在逐漸恢復,但仍面臨很多挑戰。

4、加工貿易企業總體利潤下滑。受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國內物價上漲等經濟因素的影響,加工貿易企業利潤下滑。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歐美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口需求受限,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對外進出口額出現整體下滑;人民幣升級使得加工貿易出口品的國際定價上升,而原材料的進口定價上漲,從而壓縮了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此外,國際和國內物價上漲使得加工貿易企業的部分原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從而企業的利潤水平下降。

三、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前,加工貿易型企業必須根據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并結合天津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區位優勢,以及企業自身的特點,確立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1、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產業升級就是產業結構優化,不斷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例,增加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比例。當前,天津市的加工貿易已經告別了通過簡單組裝收取廉價加工費的初級階段,進入了重要的轉型升級時期。但由于早期市場準入門檻低,加工貿易仍然存在層次不高、加工環節的技術含量較低的核心問題。所以,在繼續推動天津市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中,天津市的加工貿易企業應結合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和天津市的區域優勢,積極參與戰略性新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項目和產品選擇。

2、繼續推進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在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最佳之前,企業單位產品的成本會隨著絕對規模的增加而下降。規模經濟表明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利潤水平。當前,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多為中小企業,企業生產規模和規模經濟提升的空間很大,因此應積極尋求更為廣泛的國際市場合作,提升企業的生產規模,以期獲得規模效應。

3、積極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的國內采購,實現國內價值鏈延伸。國內采購的發展對天津市的加工貿易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能及時培育和發展中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天津市的加工貿易只止步于加工企業自身,無法帶動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和產業集群的形成。

4、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產品品牌和營銷網絡。由于加工貿易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本土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參與程度不高,天津市加工貿易尚未形成具有規模和控制力的產業集群。

當前,應當鼓勵有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創建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延伸和完善加工貿易產業鏈,并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帶動,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應積極促進OEM向ODM和OBM的轉型,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的加工環節不僅僅是代為加工制造,應該向代為研發設計延伸。這種轉型不僅有利于天津市加工制造中心地位的增強,而且有利于實現天津市人才培養本土化,對于確立長久的區域競爭優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物流配送。當前國際的競爭不僅僅局限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重要。物流配送不僅有利于提高加工貿易的增值率,而且加工貿易物流的速度、效率和穩定性直接影響到跨國公司全球采購。一方面,我們要建設保稅加工結合保稅物流,以解決企業在加工貿易過程中受到的政策限制和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稅收政策的“瓶頸”制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抓住跨國公司將研發、采購、服務等全面開展全球外包的有利時機,大力推動天津市加工貿易企業的物流配送服務,并逐步建設發展天津市加工貿易的國際物流業。

6、提高內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目前外資企業在我國加工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在加工貿易中獲得最大利潤。一旦這些外資企業撤回在我國的投資,將對我國的加工貿易造成重大的損失。所以天津市的加工貿易企業應做好帶頭作用,多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在天津市的發展,從資源、政策和人才等方面幫助國有和民營企業,給予他們平等競爭機會,使國有和民營企業享有同外資企業同等的待遇。

7、進一步通過政策支持拓展加工貿易企業的融資渠道。進一步貫徹《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促進貿易融資發展的通知》(銀發[2010]354號)的精神和要求,通過政策指導鼓勵天津市內各商業銀行在堅持風險可控原則的基礎上,增加對有競爭力的加工貿易企業的授信額度,開發符合加工貿易企業特點的貿易融資產品,簡化審貸流程,并重點加強對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支柱產業上下游加工貿易企業的貿易融資服務。

此外,積極構建專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不斷拓展渠道,利用各種形式和資源幫助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融資。

參考文獻:

[1]陳淼.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及政策[D].東北財經大學,2011.

篇9

1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

1.1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呈現的特征

1.1.1加工貿易的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一定的優化

我國的加工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主要是由我國當時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相對較少的資本的稟賦現狀決定的,我國具有勞動密集型商品上的成本和價格的比較優勢。20世紀90年代以后,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已經取代紡織品,居于商品貿易額的第一位。近年來,機電加工貿易產品出口進一步增長,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比重也進一步加大,而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加工貿易出口在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則持續下降。

1.1.2加工貿易國內的配套值不斷增加

配套產品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加工貿易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國內相應的配套產業不能得到發展,我國的加工貿易業只能停滯在勞動密集型階段。貿易發展初期,由于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產業的技術低下,造成了我國國內的配套能力不高。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配套產品的制造技術得到提高,到目前為止,來料加工的國內配套值逐步上升,增加了30多倍,并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總量在不斷增加,二是來料加工的國內配套增長快于來料加工。但總體來說,我國的加工貿易配套值與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1.1.3加工貿易附加值連年提高

一個國家加工貿易的附加值是衡量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和給該國帶來多少經濟利益的重要指標。加工貿易增值水平一般使用加工貿易增值率來表示,可以用加工貿易的出口凈額與加工貿易進口額的比值表示。我國的來料加工貿易的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就決定了貿易的增值率不高。從目前來看,我國目前的加工貿易增值率有所提高,但是從橫向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加工貿易增值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1.2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加工貿易成貿易摩擦的導火線

近年來,我國成了世界反傾銷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巨大貿易順差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但是,2010年,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產生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9709億美元,占同期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83.9%,相比之下,國有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992.8億美元,僅占8.6%,企業貿易額為667.9億美元,約占總額的5.8%。可見,大部分的順差被外商企業獲取了,我國僅從事較為低端的加工環節,僅取得了數量很少的加工費,相反一些其他國家利用我國的高額貿易順差,挑起貿易摩擦。

1.2.2我國的加工貿易產業地區分布不平衡,關聯度不高

我國的加工貿易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我國的加工貿易產業基本分布在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然而,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差,交通不便利,通訊設施落后,因此而導致運輸成本過高,造成了我國總體加工貿易發展不平衡格局。加工貿易產業與該企業下游產業之間以各種投入和產出為聯系紐帶的技術經濟聯系稱作產業的關聯度。較高的關聯度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向國內企業采購中間投入品,可以帶動當地投入品生產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上的改進;第二,產業不直接輸出而是轉交給國內的其他相關企業進行深度加工導致國內企業的管理技術改進。加工貿易產業國內的原材料采購與零部件采購在采購總量中的比例較低,由于加工貿易的國內配置作用很低,關聯產業的技術帶動作用不大,技術外溢效果也受到抑制。

1.2.3加工貿易技術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近年來,我國的加工貿易總額有了很大的提高,產業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以機電產業為主的加工貿易業務主要以外企為主體,通常關鍵零部件生產等技術、技術密集型的環節不在我國生產,只把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環節轉到我國,致使我國獲取的附加值低,整體技術不高,這已經成了我國加工貿易轉型的發展瓶頸。

2我國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因與機遇

2.1我國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因

2.1.1價格的貿易條件亟待改善

國際貿易條件被定義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是衡量一定時期內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一方面加工貿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國貿易的整體競爭優勢仍然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然而傳統的加工貿易品已經逐漸進入成熟期,供給大于需求,另一方面,從進口來看,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為外資企業,其不會為我國的產業升級打算,僅僅從自身利益考慮,主要采取進料加工為主的貿易方式,通過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和一些必要的機器設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進口價格。所以,總體來看,加工貿易的出口價格進一步下降,進口價格有所提高,長期發展下去,將使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導致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與消費能力進一步下降。

2.1.2勞動力比較優勢減弱助推加工貿易轉型升價

長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的加工企業,長期以來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從事加工貿易方式一直是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國際競爭的源泉,雖然支撐了地方經濟的短期繁榮,但是卻嚴重扭曲了我國的加工貿易方式。近年來出現的民工荒,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如果要保持我國加工貿易大國的地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必須早日實施并完成。

2.1.3傳統的加工貿易方式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我國以粗加工、低增值的加工方式,處于價值鏈的底端,獲利空間有限,雖有巨大的貿易順差,但是利潤很小。在加工貿易中,我國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的7%到9%的加工費,其余部分被外商獲得。更有甚者,在進料加工中的材料采購與產品銷售均由外商控制,利用轉移價格和利潤的方式,如引進低端而價格較高的設備,以次充好,使我方受損,還有可能產生貿易摩擦,造成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不利于國家的經濟安全。可見,傳統的加工貿易方式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生存、發展,更不利于貿易結構的優化。

2.2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機遇

2.2.1良好的國際機遇

經濟全球化下,國際分工體系主要以產品內部的工序細分為特征,跨國公司作為國際分工的主體,正在積極調整國際經營戰略,從全球范圍配置資源,開始把國內的研發中心、技術和資金輸入我國,以在更大的范圍和空間獲得外部性規模效應。到目前為止,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已達到800家左右,使產業的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與我國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相結合,以進一步加大利潤。這種技術轉移有利于我國加工貿易融入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另外,全球的高新技術蓬勃發展也為我國貿易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跨國公司為實現利潤最大化,開始實行高新技術產品的全球化營銷策略,可能把某些高新技術和大量中間技術轉移到我國,成為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的又一動力。

2.2.2國內的優惠政策與戰略調整

我國商務部、環保總局明確公告取消部分出口退稅的商品,并將一些加工層次低、污染高、資源能源消耗較大的商品列入貿易禁止類目錄,這些政策的實施為我國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向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而能源消耗低的結構發展。我國東部出現“民工荒”的現象,為我國敲響了產業轉型的警鐘,但是同時,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貿易加工產業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頒發的一系列增加資金投入、改善環境的政策,為東部貿易產業轉移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有利于生存發展的環境,有利于東西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

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途徑選擇

3.1把握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隨著我國國民教育的普及,員工素質的提高,跨國公司可能把更好水平、更大附加值的產品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境內,從而有利于我國加工貿易轉型的升級,所以,應該抓住國際和國內的機遇,沿著產業價值鏈的方向,從下游的采購環節、中游的生產加工環節,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環節向高附加值的階段轉型。我國的加工貿易產業應通過改進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制造業,使出口商品結構得到改善,促進勞動密集型貿易方式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所以,應該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利用國內外資源與市場發展我國的加工貿易產業,沿著從“一般供應商”到“主要供應”,再到“合同制造商”,最后成為“品牌領導者”,從而實現產業鏈的變革,使國內加工貿易企業成為貿易的主導。

3.2推進加工貿易國內采購,延伸國內價值鏈

如果能夠及時培育和發展我國的中間產品國際競爭力,我國的加工貿易將脫離勞動密集型階段,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階段邁進。轉型升級實現后,即使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也不會影響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所以,我國當前應該鼓勵發展中間投入品市場,貿易企業使用國產料件,這樣就可以提高國內采購率,從而改變目前的不利模式,推動加工貿易產業與相關配套企業的良性互動,使國內的產業價值鏈得到有效延長。

篇10

1江蘇省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江蘇省加工貿易行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江蘇省的加工貿易雖起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較珠三角地區晚,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良好的人文環境等,江蘇省正不斷趕超其他省份,已然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流力量。同時加工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整個江蘇省經濟的迅速成長。加工貿易順差的穩定增長與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增加,不僅提高了江蘇省加工企業的產品制造能力和競爭力,而且將國內產品更好地帶入到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據江蘇統計局2010年統計年報表明,2000~2009年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速度保持穩定,呈逐年上漲的趨勢。盡管受到金融危機和加工貿易出口量縮減的影響,2009年江蘇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仍占整個江蘇對外貿易總額的57%,高達1923.4億美元。

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自2009年江蘇加工貿易出口量驟減,為減緩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加工貿易嚴峻形勢。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金額達到756億美元,同比增長51.0%;出口金額達到465.7億美元,同比增長41.7%;進口291.2億美元,增長68.6%。加工貿易進口比江蘇省平均增幅還要高五點七個百分點,比一般貿易高十九點四個百分點。2010年以來,江蘇省的加工貿易發展平穩增長,進出口加工貿易也保持著較為平衡的狀態,技術型產業和資本型產業也不斷壯大,持續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在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外資企業一直是江蘇省外貿進出口的主流力量,2003~2009年進出口總額由860億美元增長到2597億美元,7年增長了1737億美元,所占比重由原先的75.6%上升至2009年的76.7%。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比重偏低,外資企業仍對加工貿易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主導作用制約著江蘇省加工貿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威脅著江蘇加工企業的發展。目前,在世界生產電子信息產品的眾多制造基地中,江蘇省的生產加工地位已經是首屈一指,在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它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提高了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突出加工貿易產業的規模效益。在江蘇省加工貿易的貿易結構比重中,機電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比重仍然偏低,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還略顯不足。

2加工貿易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經濟貢獻度作為一項指標來衡量一種貿易方式對經濟增長拉動度的大小。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首先要通過計算加工貿易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度這兩個方面來分別進行研究。

2.1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的分析

增值系數作為質量指標來衡量加工貿易創匯水平的高低,同時它也間接反映了加工貿易行業的升級狀況。增值系數等于加工貿易出口額與加工貿易進口額的比值,其數值的提高不僅反映了生產加工環節的附加值程度和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小,也表現了其在質量上的擴張程度。1995~2009年間,江蘇加工貿易增值系數都大于1,并且圖表還顯示增值系數已從原先的1點1提高到現在近2點的水平,這表明江蘇加工貿易出口額總量均多于進口額總量,即加工貿易一直處在順差的狀態。1995~1999年的加工貿易增值系數呈逐步上升的態勢,1999~2003年的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略有下降,2003~2009年(2005年除外),增值系數又呈逐步上升的態勢。這表明江蘇加工貿易的技術引進能力和產品質量在不斷提高,出口創匯的質量正逐步改善,產業結構也在逐步優化,體現加工貿易獨一無二的地位。

2.2加工貿易對江蘇GDP拉動度的分析

加工貿易對GDP的拉動度主要是指加工貿易在GDP增長率中貢獻了多少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對GDP增長的拉動度D=P*(GDP/GDP)即拉動度=(X-M)/GDP*GDP增長率其中X為加工貿易出口增量,M為加工貿易進口增量,X-M為加工貿易凈出口增量。雖然加工貿易對江蘇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呈逐步上升的態勢,但是上升速度較為緩慢,1995~2009年間(2002年除外)的加工貿易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均是正數,這表明加工貿易對江蘇省的經濟增長是正向拉動的。在2006年的GDP增長率中有5.329個百分點是加工貿易貢獻的,是近十五年來最高值,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與外資大力引進。通過計算平均值發現,江蘇省的加工貿易總的來說是正向促進經濟增長的,而且加工貿易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度和拉動度都比一般貿易要有優勢。雖然江蘇省的加工貿易是在90年代才開始才起步的,初期的發展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是自21世紀后,江蘇省的加工貿易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加工貿易體制也相對成熟,各項基于垂直FDI和垂直約束的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也相應完善,所以這段時期的加工貿易所計算出來的貢獻度、增值系數和拉動度不斷增大。這一情況在遭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之后,發生了逆轉,加工貿易原本的增長趨勢呈現波動趨勢,沿著之前的波動曲線轉而下滑。

2.3加工貿易對江蘇經濟增長貢獻度的線性回歸分析

為了更加透徹的闡釋江蘇加工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我們對江蘇省的加工貿易總額、進口總額及出口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作用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與線性系數相關性檢驗。為了更好地說明每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減少數據的波動,提高擬合的效果,對上述變量取對數,也就是用LnJG表示江蘇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LnIM表示加工貿易進口總額,LnEX表示加工貿易出口總額,Ln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來建立二元回歸模型,并用Eviews計算。把LnGDP看作因變量,把LnJG,LnEX,LnIM分別作為自變量,進行OLS回歸,分別得到回歸方程如下:LnGDP=c+bLnGDP(-1)+aLnJGLnGDP=5.770+0.437LnJG(41.369)(25.257)R2=0.981508

F=637.9384

DW=0.831158注:括號內的數據為檢驗值以上數據表明,通過對方程進行檢驗,擬合優度良好,參數的經濟意義合理,但是發現估計方程存在序列相關性。進一步用LM檢驗后發現方程確實存在二階序列相關,因此在上述回歸模型中加入AR(1)、AR(2),進行修正來消除自相關,得到以下檢驗結果:LnGDP=5.814+0.427LnJG+[AR(1)=1.047]+[AR(2)=-0.838](25.817)(14.993)R2=0.983536 F=200.1328 DW=2.277327注:括號內的數據為檢驗值由DW值檢驗結果來看,修正后的模型已基本消除了殘差的序列自相關現象。對方程進行分析發現:江蘇省加工貿易總額與GDP兩者間存在著正相關性的聯系,也就表明江蘇加工貿易對其經濟增長產生了正向拉動的作用。模型修正后表明國內生產總值對加工貿易的回歸系數為0.427,也就是說加工貿易總額每增加1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就平均增加0.427個單位,這表明江蘇省生產總值很大一部分是由加工貿易拉動的,并且作用比較顯著。

3江蘇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建議

經數據及實證分析表明,加工貿易已然成為江蘇省重要的對外貿易形式,對江蘇省的經濟持續健康增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加工貿易對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我國國際地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要想推動工業化戰略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是其有效途徑,在面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時,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便可以削弱其受到的影響。

3.1推動內資企業發展,促進江蘇省加工貿易主體的轉變

據江蘇省統計局公布數據結果顯示,2003~2009年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由860億美元增長到2597億美元,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5.6%上升至2009年的76.7%,而內資企業所占比重不超過20個百分點。由數據表明要推動江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以外資企業為主體的加工貿易格局,拉動內資企業的發展,加快內資企業改革,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加快技術進步。

3.2提高加工貿易的配套值,促進江蘇省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江蘇省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水平仍相差較大它為外資加工貿易企業提供的料件等配套不足,在技術、管理和產品質量上均不能達到國際產品的要求,而且產品加工仍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加工產業進駐江蘇,外商投資力度加大,高等勞動力的不斷短缺,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嚴峻,本土高端加工企業競爭力大,發展更為艱難。對內資企業來說,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與科技水平,積極為已經進行加工貿易的企業提供配套設備、原料及產品零部件,善于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國內料件的配套值,充分利用比較優勢,使其達到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的技術要求。

3.3立足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

低層次的組裝型加工和簡單加工占據著江蘇加工貿易的主導地位,如服裝加工、汽車零部件加工、電子裝配等,高新技術產品加工比重較小,銷往國外的商品由于技術的落后而導致其附加值低,多數的加工貿易是以資源和能源消耗為代價以換取貿易的增長,而且國內營銷渠道單一化,與國外產品相比缺少競爭力度。從長遠利益來看,江蘇省的加工貿易應向其他方向轉移,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合理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出口商品結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提升產品加工深度,將不同附加值的環節進行優化調整和分配整合,同時實現貿易結構的升級,提升加工貿易產品的整體水平。

3.4利用比較優勢理論,實現加工貿易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江蘇省處于沿海沿江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科學技術、人文環境等要素的差異,使得江蘇省加工貿易的地域發展不平衡現象日益嚴重,這些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蘇南的蘇、錫、常、寧等地,而蘇中及蘇北所占比重很小。蘇、錫、常、寧等地區交通便利,貿易加工區分布廣,各大高校人才不斷涌入,加上諸多優惠政策,使其發展尤為迅速。蘇中及蘇北,各方面條件都較弱,人才短缺,加工產品形式較單一。目前加工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已制約到其轉型升級,因此各區域應充分認識到不同產業鏈中的加工貿易在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將蘇南一些附加值比較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向蘇中和蘇北轉移,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