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條件惡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3 03:35:00
導語:貿易條件惡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世紀初李嘉圖提出的、20世紀初赫克歇爾和俄林發展的比較優勢說,從比較成本和要素秉賦差異出發,論證了國際貿易對所有國家都有好處,因此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該學說一直被奉為是國際貿易理論的經典。但是,50年代初出現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對正統的貿易有益說提出了重大的挑戰,引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論。該理論最初是由長期在聯合國供職的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RaulPrebisch)和德國籍經濟學家漢斯·辛格(HansSinger)提出來的,因此,常常把它叫做普雷維什—辛格假說(Prebisch-Singerhypothesis)或普雷維什—辛格命題(Prebisch-Singerthesis)。本文對這一假說作一評述。
一、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化趨勢
這里所說的貿易條件是指商品的貿易條件,或凈易貨貿易條件,它是用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對進口商品的平均價格之比來表示的。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計算公式為:
P[,x]=Σx[,i]P[,i]
公式中,P[,x]表示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x[,i]表示基期商品i占出口總值的比重,P[,i]表示商品i現期價格對基期價格的比率。相應地,進口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P[,m]=Σm[,j]P[,j]
公式中,P[,m]、m[,j]、P[,j]分別表示進口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進口商品j占進口總值的比重和現期價格對基期價格的比率。貿易條件即等于這兩個指數之比乘以100,即:
T=(P[,x]/P[,m])×100
如果T>100并且是上升的,就說明貿易條件改善了;如果T<100并且趨于下降,則說明貿易條件惡化了。
在普雷維什和辛格之前,人們一般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依賴土地、自然資源等,這些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因而具有報酬遞減趨勢,因此,這些產品的價格應是不斷上升的;反之,制成品則享有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的好處而應是報酬遞增的,因此,它們的價格應是不斷下降的。因此,初級產品對工業品的價格比率應是上升的。然而,自從普雷維什—辛格假說提出來之后,這些看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普雷維什是從考察英國1870年至1930年出口價格對進口價格的比率中,發現初級產品對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是趨于下降的。如果以1876~1880年的價格比率為100,那么,1936~1938年初級產品對制成品的價格比率就下降到64。這就是說,20世紀30年代購買同樣數量的工業制成品需要比19世紀70年代多支付36%的初級產品。
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被普雷維什稱為是外圍,periphery)主要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而工業國(被叫做中心,center)主要生產和出口工業制成品。因此,初級產品對工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的下降,表明外圍國家對中心國家的貿易條件的惡化。這是一個涉及正統貿易理論的有效性和世界貿易中的利益分配以及發展中國家貿易政策選擇的大問題,因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和發展中國家政府領導人的極大興趣和關注。
關于貿易條件惡化論有三個相關的問題:(1)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是否像普雷維什和辛格所說的那樣下降了?(2)如果貿易條件真的下降了,其原因是什么?(3)即使是貿易條件下降了,是不是一定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構成了障礙?
普雷維什提出初級產品對工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下降這一命題是以英國進出口價格比率的變化作為證據的。有些學者對這個證據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第一,英國的貿易條件并不能作為其他工業化國家貿易條件的指標,因為英國的貿易條件的變化同其他工業化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偏差。第二,英國的貿易條件無疑不能作為與之進行貿易的原料出口國的貿易條件的倒數,因為英國的進口價格是到岸價格,出口價格是離岸價格,也就是說,進口價格包括貨物運抵英國港口的運輸成本,而出口價格則不包括出口貨物從英國港口運至外國目的地的運輸成本。
但是,50年代以來,很多經濟學家對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或非石油出口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得出的結論差不多是一致的,即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在長期是趨向于下降的。例如,一項研究表明,從1900年到1991年,初級產品的相對價格雖然短期波動很大,但長期是下降的,每年大約下降0.6%。另據一些研究表明,在1977~1992年間,非石油初級商品的出口價格相對于出口的制成品價格下降了將近60%,致使1992年下降到90年來的最低點。由于它們的實際出口價格的急劇下降,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出口更大量的初級產品才能換回一個既定數量的進口制成品。一項估計表明,在過去10年中,發展中國家因貿易條件的惡化而支付的額外成本每年達25億美元,結果,第三世界貿易余額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持續地下降,從1981年的558億美元下降到1994年的-429億美元。(參見托達羅:《經濟發展》,英文6版,428~429頁,紐約,朗曼出版公司,1997。)
從以上論述中可知,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下降趨勢直到現在并沒有什么改變。在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惡化的50年代以及50年代以前,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因此,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惡化被認為就是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大多數國家(36個國家中有34個)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了,相應地,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了。但是我們看到,盡管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并且很多國家仍然是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與50年展中國家的出口格局基本上相同。(見表1)
表1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條件的變化
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制成品出口比重(%)
國家1970年1993年1970年1993年
莫桑比克90801020尼日利亞989822加納9977123巴基斯坦43155785洪都拉斯9386714
斯里蘭卡9928172埃及73672733印度尼西亞9847253塞內加爾81791921玻利維亞9781319喀麥隆9286814
菲律賓9724376摩洛哥90431057約旦84491651多米尼加9647453薩爾瓦多72522848哥倫比亞9260840
牙買加54344666秘魯9885215突尼斯81251975阿爾及利亞949763泰國9228872哥斯達黎加81671933
巴拿馬9684416委內瑞拉9986114巴西86401460南非59274173毛里求斯9834266馬來西亞9335765
智利9581519匈牙利33326768墨西哥68473253烏拉圭80572043加蓬919793阿根廷86681432韓國2477693
國家1985年1993年貿易條件(1987年=100)
莫桑比克113122尼日利亞16799加納9365巴基斯坦112100
洪都拉斯11873斯里蘭卡10686埃及14799印度尼西亞14590塞內加爾107106玻利維亞13078喀麥隆11377
菲律賓99117摩洛哥99114約旦127123多米尼加115130薩爾瓦多12288哥倫比亞12468牙買加89109秘魯11190
突尼斯123100阿爾及利亞17395泰國103103哥斯達黎加11194巴拿馬10487委內瑞拉16693巴西10197南非101105
毛里求斯77108馬來西亞11499智利91104匈牙利103—墨西哥14599烏拉圭91114加蓬154106阿根廷96101韓國94100
資料來源:《世界發展報告》(1995)。
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向制成品方向轉變是一種可喜的結構性轉變,表明它們的工業化程度提高了。同時,也表明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下降不一定等同于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是否不再趨于下降呢?或者換句話說,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是否得到改善了呢?事實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從表1最后兩欄中可以看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繼續下降。
就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下降問題,一些經濟學家進行了實證研究。例如,薩卡(P·Sarkar)在1986年考察了發展中國家兩套出口價格的變化:一是發展中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出口價格比,一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相對于從發達國家進口的價格比。研究結果是,第一個價格比是每年下降0.51%,第二個價格比是每年下降0.93%。(參見薩卡:《辛格—普雷維什假說:一個統計評論》,載《劍橋經濟學雜志》,1986(12)。)此外,另有一項經驗研究表明,在1970~1987年間,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的貿易條件相對于發達國家每年大約下降1%。(參見薩卡,辛格:《1965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及其貿易條件》,載《世界發展》,1991(2)。)
可見,發展中國家遭受著雙重的損失:不僅初級產品的出口價格相對于制成品而言趨于下降,而且,制成品的出口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制成品而言也趨于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在長期必然會趨于惡化。
二、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與后果
那么,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為什么在長期呈下降趨勢呢?從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下降而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農產品與工業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差別很大。普雷維什和辛格認為,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一般小于1,即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長低于收入的增長。隨著發達國家收入的提高,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相對需求就會越來越少。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出口的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總的說來高于初級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而且一般大于1。這樣,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制成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兩個方面的結合將會導致初級產品對制成品的貿易條件的下降。
2.由于技術進步,替代初級產品作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現。這些新產品的出現降低了對非食品類初級產品的世界性需求。例如,化纖紡織品與棉紡織品競爭,合成橡膠與天然橡膠競爭,合成洗滌劑取代了由植物油脂制成的肥皂,人造皮革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動物皮革,塑料和金屬制品代替了很大一部分木制品,等等。
3.技術進步還降低了工業生產中原料的消耗系數,因而對初級產品原料的進口需求并不隨進口國工業生產的規模擴大而同比例增加。例如,金屬容器減少了含錫量,現代化織布機減少了棉紗浪費并使用更多的合成纖維,鋸木機將木刨花加工成木板,汽車使用較少的鋼,等等。
4.發展中國家在歷史上大多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附屬國,被殖民者作為原料的供應地。在政治上獨立之后,它們仍然還保留著原來的出口格局: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出口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較高,有些國家甚至主要依靠一兩種農產品出口來換取外匯。這樣的貿易格局決定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缺乏供給彈性。即使世界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它們也不能調整出口結構,即不容易削減價格下降的初級產品出口,甚至為了使出口收入不減少,它們還將出口得更多。
5.發達國家的要素收入比發展中國家高得多。在工業化國家中,由于工會的強大壓力和大廠商壟斷勢力的存在,由技術進步引起的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不是價格的下降,而是工資和利潤的不斷上漲:“當收入增加得比生產率多時,價格就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普雷維什:《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載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1版,425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發展中國家則是另一種情形:工會勢力弱小,要求增加工資的壓力較小,而且由于勞動力豐富,工資被壓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市場是競爭性市場,壟斷性很差,農業技術進步所引起的生產率的提高不會給生產者帶來更高的利潤,而只會造成農產品價格的下跌。簡而言之,“工業化國家作為初級產品的消費者和工業品的生產者而擁有兩個世界最好的東西,而欠發達國家作為工業品的消費者和原材料的生產者卻擁有兩個世界最壞的東西”。(辛格:《投資國和借款國的利益分配》,載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1版,448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的貿易條件下降主要由它們的制成品出口構成來解釋。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制成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低,在世界市場上需求收入彈性也比較低,因此,即使從初級產品出口轉變到制成品出口,它們的貿易條件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仍然趨于下降。例如,發展中國家出口紡織品,而發達國家出口電腦和通訊器材。前者附加值和需求收入彈性較后者要低得多,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前者對后者的價格比率的下降。
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的惡化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首先,它把相當一部分財富和收入從處于外圍的國家無償地轉移到處于中心的發達國家,從而減少了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和財富,使發展中國家不可能通過外貿來促進發展。其次,貿易條件的惡化使得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狀況趨于惡化,赤字不斷增加,這就不得不減少國內工業發展所需的進口設備和材料,從而阻礙了工業的發展。為了維持一定的進口水平,不得不向國外借款,這樣就使得外債負擔加重,一旦外債負擔過重,造成債務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極為不利的。
三、貿易條件惡化論的意義與批判
普雷維什和辛格所提出的貿易條件惡化論是對正統的新古典貿易學說的徹底否定。
首先,它否定了傳統貿易理論的靜態性質。在傳統貿易理論中,貿易條件是既定的,不變的,不存在長期惡化和改善問題。
其次,它否定了自由貿易對所有國家都有好處的結論。它認為在現有的貿易格局下,貿易只對出口制成品的中心國家有利,對出口初級產品的外圍國家是不利的。因此,它的政策意義是很清楚的,即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它為發展中國家走進口替代的工業化道路,為實行貿易保護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理論根據。戰后50至60年展中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國家普遍采用內向型發展戰略,可以說,在理論上受普雷維什等人的觀點的影響是很大的。
但是,貿易條件惡化論遭到一些新古典經濟學家的批判。反駁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否定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下降趨勢。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由于出口產品千差萬別,統計檢驗有很大的偏差。雖然大多數研究利用出口商品價格資料得出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長期下降的結論,但也有些研究利用另一些資料或不同的處理方法,發現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沒有顯示出下降的趨勢。
第二個層次是承認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呈長期下降的趨勢,但認為這是表面上的下降,而實際上并沒有下降。初級產品相對于工業制成品的價格下降是對這兩類產品質量改進的反映。由于工業制成品質量改進較初級產品要快,由于工業部門新產品的不斷涌現,由于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因此,工業制成品的價格相對于初級產品就要高一些。如果考慮這些因素,根據這些因素對初級產品價格作出適當調整,初級產品的相對價格可能沒有趨于下降。美國經濟學家哈伯勒就曾經指出,貿易條件惡化論者沒能適當地考慮老商品質量的變化以及許多新商品在市場上的出現。“由于主要是工業品在質量上有所改進而同時初級產品在質量方面或多或少都是一樣的;由于成百上千種新產品經過逐年加到新工業制成品之中,這種偏離就使初級產品出口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國)的貿易條件的變動表面上顯得比實際情況更不利了”,由于這個原因,“貿易條件惡化是否真正發生過是非常令人懷疑的”。(哈伯勒:《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載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1版,523~524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第三個層次是承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呈下降的趨勢,但并不認為這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構成重大障礙。貿易條件惡化論者所說的貿易條件是指商品的貿易條件即凈易貨貿易條件。有的學者認為,商品貿易條件的惡化不等于就是單要素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惡化。所謂單要素貿易條件是指參與出口生產的某一要素生產率,它等于商品貿易條件與該要素生產率的乘積。即使商品貿易條件下降了,但如果生產率增長比貿易條件下降幅度更大,則單要素貿易條件得到改善。所謂收入貿易條件是指出口商品的購買力,它等于商品貿易條件與出口量的乘積。如果商品貿易條件下降導致出口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則收入貿易條件就是上升的。例如,如果贊比亞增加了銅的出口,從而導致世界銅價的下跌,但銅價下跌的幅度小于銅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則銅的出口收入就會增加,在進口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該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就是上升的。
貿易條件惡化論的提出是對正統的貿易理論的巨大挑戰。如果國際貿易只是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不利,比較優勢論對發展中國家就毫無用處,必須拋棄。因此,這個新貿易理論受到經濟學家尤其是發展經濟學家高度的和持續的重視。許多學者對普雷維什—辛格假說進行了多次驗證,大多數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在長期呈下降趨勢。因此,普雷維什—辛格假說至今仍然有它的意義。的確,發展中國家應該實行某種程度的進口替代和貿易保護,不過,用普雷維什—辛格假說來反對發展中國家積極地參與國際貿易和實行進口替代政策是不妥當的。
貿易條件惡化論的支持者雖然反對傳統貿易理論的靜態性質,但他們自己并沒有看到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或者說他們只看到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遭受的動態損失。其實,國際貿易可以帶來很多動態的利益,如專業化、規模經濟、技術和知識的擴散、外商投資等等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優化配置、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持續增長。這些利益有可能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利益大大超過因貿易條件下降所造成的損失。那些積極地走外向型發展戰略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實績從正面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1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2吉利斯,波金斯等.發展經濟學.中文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A·P·Thirlwall.GrowthandDevelopment.Fifthedition.London:Macmillan,1994
4MichaelP·Todaro.EconomicDevelopment.Sixthedition.NewYork:Longman,1997
5PaulKasliwal.DevelopmentEconomics.Firstedition.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1995
6GeraldM·Meier.LeadingIssuesinEconomicDevelopment.Sixthedition.NewYorkan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7世界銀行.1995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文1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
- 上一篇:市農村公路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市直機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經驗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