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2:5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外文化交流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跨人2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體作用
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媒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為媒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中國加人WTO后,在對外貿易中中國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國信息,雙向選擇劇烈增加。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有報紙2000多種,雜志8000多種,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約有2000個頻道,有近10億的電視觀眾,同時有超過1億的互聯網使用者。媒體、媒介成為中國對世界宣揚中華文化,加大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手段。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傳媒在資本、經營網絡、經營理念、管理體制和人才素質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文化貿易方面,我國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數字來顯現的,中國書刊版權貿易上的逆差更高達10一15倍。因此中國媒體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專家預計,中國媒體要成為世界主流媒體,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10一20年。媒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肩負著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漢語文化,發揚宣傳中華文化的艱巨任務。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擔負著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角色,首先要把這個問題放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一背景下考慮。十六屆五中全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進對外開放的關鍵。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以前涉及政府職能經常從經濟角度考慮,許多地方政府把GDP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中國現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重點放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科學發展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問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戰略的職能。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我國加人WTO承諾文化市場的開放,首先面臨占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當外國文化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時,他們一定會謀求對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國際文化資本進人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采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這是一種跨國文化企業的比較合理的商業模式。近年來,外國文化資本進人中國文化資本市場勢頭一直比較猛烈。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負載的是外國文化價值的內容,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三方面構成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總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需要制定本國文化發展戰略,宣揚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對此,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鑒。學術界認為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其發展的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段時間,被人稱之為“軍事立國”階段。從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被稱之為“經濟立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階段。之所以有這么一個發展戰略的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與美國、歐盟并駕齊驅的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日本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包括環境的問題、國家形象的問題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日本適時提出了文化立國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這么一些內容:首先,要確立一個國家形象,這個形象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的一個國度,而不僅僅是能夠制造物質產品的國家。其次,要盡可能地滿足公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文化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文化戰略是許多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我國目前也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發展文化產業,實際上制定文化戰略也是政府應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的挑戰。
3.對外貿易自身作用
對外貿易自身作用體現在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對外文化貿易來促進本國文化走向海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近期來看,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何通過整合我國的文化資源,開發我們的文化產品,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增加我們產業附加值,無論是高技術附加值,還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為一個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新的戰略重點,這就造成了一個大的發展態勢。即把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融為一體,把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融為一體,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業的中心這兩件事也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要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所謂“中國制造”,而且我們要變成“中國創造”,我們要成為一個世界的創新中心。
三、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呈現了嚴重的逆差。改革開放,特別是國家“十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組織中法文化年、中國俄羅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國的中國文化節,到在海外多個國家設立100多所孔子學院等,都具有一定聲勢和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中國經濟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主要產品,無論是文藝演出、影視作品、圖書期刊、動漫產業還是語言文化等,存在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超”,處于絕對輸人國地位,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對于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講,對于一個正快速發展追求民族復興的國家來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產品
我們輸出的文化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當今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創作品太少,能展示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代表國家形象的高端文化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在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紙、泥人、刺繡、大紅燈籠之類的民俗作品和兵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為主的階段,在國外較有影響的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也僅僅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動漫產業與美國和日韓相比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國現在還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占領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尤其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品牌性產品。而美國的品牌文化產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各種美國大片等。
2.觀念滯后,缺乏創意
在傳統觀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國人很少想到去賣文化,這種思維方式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產品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所內含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產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親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賦予文化產品這幾種力量,才會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購買你的產品。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企業在制定貿易策略時應注意與當地文化融合,創造為當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的渠道,采取購買對象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美國人在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店里將玉米羹、湯和可樂同售;海爾在美國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開端。
3。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缺乏國家戰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缺乏國際化的運作和推介。國家應制定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戰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著眼長遠、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循序漸進,搭建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策劃組織一系列高端的中國文化產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整體水平。
四、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國的現狀是文化實力與經濟大國地位嚴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觀上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眾,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國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中國文化要繁榮振興,要加大對外交流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國家應制定和推行戰略性文化貿易政策。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過程中推動文化的發展,是國家在制定文化貿易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政府進行合理的干預,適當運用關稅、補貼,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會刺激和提升我國的文化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也都采取過這樣的政策。
第二,國家應加強完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互聯網的無界性,使文化傳播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對全球文化的發展、創新和傳播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們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和窗口。建議國家專門建立一個部門,招募聚集一大批優秀外語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負責互聯網的對外文化傳播與管理。
第三,加強對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以增強針對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例如歌劇、舞蹈、交響樂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強高等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國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創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藝術產品,要靠優秀的、杰出的文化藝術人才去樹立、去創造、去表現、去經營。國家應按時代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設置更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對其投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使這樣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成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搖籃,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力不竭的助推器。
篇2
關鍵詞:《龍龕手鏡》;行均;價值
中圖分類號:H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019-03
一、《龍龕手鏡》簡介
《龍龕手鏡》為遼代僧人行均所作。行均字廣濟,俗姓于。本書撰寫于遼圣宗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宋人重刻時因避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嫌諱,改為《龍龕手鑒》。全書共四卷,分二百四十二部,部首的先后和各部之字均按四聲的順序編排。全書收字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余,注文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余。
《龍龕手鏡》由于未被收入大藏經,因此刻本稀見,抄本鮮見,后世知之者甚少。現存的版本主要有宋刻本、清刻本及抄本。傳世的宋刻本主要有三種:一是現藏國家圖書館的宋刻本四卷,短缺的第二卷由明毛晉影宋抄補。后有玻璃版影印本;二是傅增湘雙鑒樓所藏宋刻本。民國十二年(1934),上海商務印書館據該本影印,收錄于《續古逸叢書》和《四部叢刊續編》。不過,上海商務印書館本的第二卷實為商務印書館藏本,與傅氏雙鑒樓所藏一、三、四卷的版本不同,趙萬里與杜澤遜均判定此卷乃南宋初年浙江重刻蒲宗孟本;三是博物院所藏宋刻本。對以上三種宋刻本,杜澤遜先生從避諱、刻工等方面進行考訂,認為三者均為南宋高宗時刻本。此外,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宋嘉興府刻本。
現存傳世的清刻本主要有:乾隆間精刻本,前有李調元題跋,現藏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嘉慶五年(1800)慎馀堂刻本;清張丹鳴虛竹齋刻本,前有李慈銘題跋,國家圖書館與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有該本;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還藏有一個清刻、姚覲元錄錢保塘批校本。清代叢書本有汪氏《正誼齋叢書》本;乾隆、道光和光緒年間的函海本及上文提及的《續古逸叢書》本、《四部叢刊續編》本。另外,高麗本《大藏經》中也收錄有《龍龕手鏡》,該本源自遼刻本,日本曾影印該本,1985年中華書局又據該本影印出版。中華書局本據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宋本補齊了原缺的第二卷。
現存傳世的抄本主要有:明影宋抄本,現藏國家圖書館;清初抄本,現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經井齋影宋抄本,現藏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清袁氏貞節堂抄本,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另外,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提及,國家圖書館還藏有一抄本,只是己變換行款,書法頗精,卷內鈐有“金匱蔡氏醉經軒收藏章”、“蔡廷相藏”、“廷相”、“伯卿甫”、“蔡印廷禎”、“卓如”、“濟陽蔡氏圖書”等印記。此外,深圳大學正在建設的《中華大典》數據庫也收錄了《龍龕手鑒》,目前該書電子系統已經投入使用。
二、《龍龕手鏡》的價值
(一)龍龕手鏡》在字書發展史上的價值
1.辨別字樣更加精細。《龍龕手鏡》對字的說解一般是先言字形的類別,次言字的音,接著是釋義,最后給出字的異形數目。如《龍龕手鏡》木部:“棲,俗:棲,正,音西,息也,又鳥棲木也。”《龍龕手鏡》所收的字有的不辨形,這些字主要是一些常見或未收異體的字。如《龍龕手鏡》手部:“按,鳥漢反,抑也,安也。”有的不釋義,這主要是一些俗字,但所收字都有注音或可知道讀音。
《龍龕手鏡》從性質上來講是一部字書,收集了大量佛經中的俗字。在《龍龕手鏡》之前,還沒有哪部字書像《龍龕手鏡》一樣收集了那么多的俗字。《龍龕手鏡》對所收漢字進行了十分細致繁雜的分類。在《龍龕手鏡》中有“正”、“俗”、“俗通”、“通”、“變體”、“誤”、“古”、“古文”、“今”、“籀文”、“或作”、“同”等辨字樣的術語,可謂名目繁多。
在《龍龕手鏡》之前,字樣之學已盛行。敦煌寫本斯388所錄《正名要錄》將漢字字體分為“正”、“楷”、“訛俗”三類。《龕謬補缺切韻》中也有“正作”、“本作”、“古作”、“俗作”、“通俗作”、“亦作”、“或作”、“今作”等術語。當然,代表當時字樣學最高成就的是唐代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干祿字書》將漢字字體分為“俗”、“正”、“通”三體。較《干祿字書》而言,《龍龕手鏡》收的漢字更多,對字體的分辨更為詳細,可以說發揮到了極至。
2.《龍龕手鏡》收形、注音、釋義多處引用《玉篇》、《切韻》、《說文》。有一部分與今通行的《玉篇》、《切韻》、《說文》不同,據此可窺《玉篇》、《切韻》、《說文》之異本。
3.開字書音序檢字法之先河。《龍龕手鏡》在序中對其編排方法進行了明確的說明:“總四卷以平上去入為次,隨部復用四聲例之。又撰五音圖式附于后。庶力省功倍垂益于無窮者矣。”所謂“以平上去入為次,隨部復用四聲例之”,是指將其收錄的兩萬余字分為262個部首,根據部首的讀音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為四卷,即平聲第一卷,上聲第二卷,去聲第三卷,入聲第四卷。把97個屬平聲的部首字列入平聲第一卷,如“金”、“人”、“言”、“心”等;把60個屬上聲的部首字列入上聲第二卷,如“手”、“水”、“土”、“草”等;把26個屬去聲的部首字列入去聲第三卷,如“見”、“面”、“又”、“貝”等;把59個屬入聲的部首字列入第四卷,如“末”、“系”、“肉”等。每部之中,再按平上去入四聲安排各字,例如平聲第一卷第一部金部:平聲收有“鈔”、“鋒”、“鋼”、“銷”、“釘”等;上聲收有“鎖”、“鍵”、“鉅”等;去聲收有“銳”、“鋸”、“錠”、“鐙”等;入聲收有“鐸”、“錫”、“鑠”、“鐲”等。
整部字書都按字的讀音,按平上去入四聲依次排列,它“開字書音序檢字法之先河”。自漢代許慎編寫我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到《玉篇》、《類篇》等,都是按照字形、字義對字的偏旁部首進行歸類。而《龍龕手鏡》則按讀音排列部首,自此以后的字書,都沿用此法,如《篇海》是以《龍龕手鏡》的音序編排方法編成的。劉鑒在《切韻指南》里有“五音篇首歌識”,《康熙字典》里有“檢《篇海》部首捷法”,都是教人們按音序去檢字查字,直至今天的字典辭書,依然沿用此法。可見《龍龕手鏡》所開創的音序檢字法的影響深遠。
4.《龍龕手鏡》對于現代大型字典的完善也有重要價值。
(1)《龍龕手鏡》可以補充大型字典漏收的字。現代大型字典如《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等盡管可以說是目前收字較為全面的字典,但有很多字漏收,如《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未收,而這些字《龍龕手鏡》中收錄,可以補充大型字典漏收的字。
(2)《龍龕手鏡》可以為大型字典中的字增添一些未收的音義。《龍龕手鏡》不僅俗字收錄多,而且還收錄了不少不見于一般字書、韻書的字音與字義,我們利用它可以使大型字典在收音、釋義上更加完備。
(3)《龍龕》可以糾正大型字典中的一些錯誤。
(4)《龍龕》可以幫助考證大型字典中的一些俗字。
總之,《龍龕手鏡》對于大型字典的完善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龍龕手鏡》在俗文字學上的價值
《龍龕手鏡》所收俗字眾多,在俗文字學研究上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龍龕手鏡》是識讀疑難俗字的重要工具書。在佛經、字書及其他文獻中還存在著許多疑難俗字。由于《龍龕手鏡》所收的俗字很多,俗字表現的形態也非常豐富,《龍龕手鏡》可以幫助我們識讀文獻中的一些疑難俗字。
《龍龕手鏡》所收俗字大都是寫本文獻用字。由于其保存的俗字數量多,而且一字常存有很多個俗體或異體,在校勘與整理敦煌寫本文獻時,我們發現很多疑難俗字可以在《龍龕手鏡》中找到辨識的線索。
2.《龍龕手鏡》收集了大量因俗寫導致的同形字,并對同形現象進行了辨別,為同形字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在漢字中,有一種同形字現象。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字的俗寫是導致同形字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龍龕手鏡》對同形字現象十分重視,收集了大量因俗寫而產生的同形字,并進行了辨別,為我們研究同形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三)《龍龕手鏡》在古籍整理上的價值
1.在校勘與整理佛經上的作用。漢文佛經數量巨大,版本眾多,存在不少校勘上的問題,而《龍龕手鏡》所收的字多源于當時所見的寫本佛經,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校勘一些今存佛經用字。
2.校勘與整理字書、音義書方面的作用。在整理字書、音義書時,有些字音《龍龕手鏡》中完整地收錄,據此可以校勘、考證字書、音義書的失誤。
(四)《龍龕手鏡》在音韻、詞匯研究上的價值
《龍龕手鏡》所收字的注音(包括直音、反切)有三萬多條,《龍龕手鏡》所收字的讀音來源甚廣。《玉篇》《切韻》《一切經音義》《隨函》《西川隨函》《江西經音》《西川經音》以及佛經中的自切讀音皆為其注音來源。《龍龕手鏡》所收字之讀音不是行均根據該字在自己所處時代的實際讀音來注音的,不能完全反映行均所出時代的實際語音,雖然如此,但或多或少也反映了一些語音變化。此外,《龍龕手鏡》有一部分收了現存字、韻書未見的讀音,因此,可補充字書中字的義項。
(五)《龍龕手鏡》在敦煌學研究中的作用
《龍龕手鏡》是學者校讀敦煌文獻的最佳工具書,它在敦煌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使寫本佛經得以重見天日,敦煌寫本文獻俗別字甚多,可以說不懂俗字,就無法很好地校理這些文獻。這時,《龍龕手鏡》的價值就充分體現出來了。潘重規說:“余讀敦煌卷蓋有年矣,每苦其俗字訛文,變體簡寫,充滿篇幅。時有窮思力索,不得其解者,不覺廢書掩卷而嘆。后玩遼行均《龍龕手鑒》,觀其分別部居,纂集文字,蓋皆根據寫本而成。遇敦煌卷子蓄疑,往往迎刃而解,為之數喜踴躍,不能自己。良以敦煌寫本,為千年前遺物,無異《龍龕手鑒》編纂時取資之底稿,而手鑒輯存文字,紀錄音義,又不啻敦煌寫本之注釋。而為此書者,殆懸知千載之后必有讀寫本彷徨求索而不得其解者,故于古今字書中別出手眼,以成此獨特之著作也。”
張涌泉先生在《敦煌俗字研究》一書中指出,《龍龕手鏡》是“研究敦煌俗字的重要參考書”。潘重規先生認為,《龍龕手鑒》對于敦煌研究者是專造之書,它與敦煌寫本是一種互證關系,“使后之學者以敦煌寫本以正手鑒,手鑒明;以手鑒以正敦煌寫本,寫本明。”他還針對《龍龕手鑒》檢索難的缺點,撰著了《龍龕手鑒新編》,將原書中的俗、訛、繁、簡等字,歸納成字形無定、偏旁無定、繁簡無定、行革無定、通假無定、標點多異等幾種類型。此書現在也成為研究敦煌文學的必備之書。除此之外,陳飛龍先生撰寫《龍龕手鑒研究》一書,鄭賢章以《〈龍龕手鏡〉研究》為題做了博士論文,這些著述都對《龍龕手鏡》對敦煌學研究的作用進行了闡釋。
(六)《龍龕手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從公元11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龍龕手鏡》的影響已超越本土,對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龍龕手鏡》不僅由遼國傳入中原,而且早在當時已傳入現在的朝鮮半島。據傳世的《龍龕手鏡》刻本來看,還有中國書局影印出版的王氏高麗刻本。該本雖有殘佚,但其第四卷末有“羅州牧”,此官乃高麗顯宗所置官署。據《高麗史?地理志》記載,羅州設牧,當在顯宗九年,其時代應相當于遼代道宗遼開泰七年(1084年)。高麗本的書名仍沿用遼刻本,即《夢溪筆談》中著錄的《龍龕手鑒》,而不用宋人重刻的《龍龕手鏡》書名,由此可知其傳本當直接來自遼境,這是當時遼與王氏高麗等國文化交流的最好證明,也證明《龍龕手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龍龕手鏡》不僅僅是一本字書,它在俗文字學、敦煌學、古籍整理、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M].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
〔2〕麟趾.高麗史[M].文史哲出版社,1972.
篇3
由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和長春師范學院主辦的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7月22日至25日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春市召開。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共80余人,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福州、武漢、南京、蘇州、濟南、長沙、蘭州、沈陽、湛江、河南、河北、安徽、吉林等20省市。這次研討會的主題主要有三個。一是重新審視西方文化對中國近代文學的影響。這是近代文學研究界長期研討的一個課題。此次會議有關這方面論文的特點是論述更加具體化。如《高旭與西方文化》《中外文化交流與嶺南近代散文風格之嬗變》,從一個作家的創作實踐或一種文體風格的嬗變來看西方文化的影響,論述更加深入。二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瞻望與回顧。這是近代文學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關于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此前已有郭延禮教授的《20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以及關愛和、王飚、袁進教授的專題論文,對此已談得比較全面、深入,故在這次研討會上未把20世紀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作為研討的重點,但與會專家一致認為,20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績是很大的,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今天終于在海峽兩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學科格局的研究陣容,尤其可喜的是,上世紀90年代之后,又出現了一支以近代文學研究生為主體、更加年輕、更加專業化的研究隊伍,這批后起之秀,雖然人數不多,但很有潛力,他們會把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會議研討的第三個問題,是有關近代文學的轉型問題。這方面的論文很多,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中國文學敘事視角理論的近現代轉型》《近世世界知識與晚清小說的轉變》《政治小說的出現與公理至上話語的確立――晚清社會心態的變異與文學政治的興起》等,論文的作者分別從文學觀念、文體形式、視角理論、社會心態等方面論述了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
會議還收到了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邵寶慶教授的論文《周桂笙和〈毒蛇圈〉》(邵氏本擬赴會,因故未能出席),對《毒蛇圈》的作者朱保高比(周桂笙譯為“鮑福”)進行了深入的考辨,有助于解決周桂笙所譯《毒蛇圈》的作者究竟是誰的問題。
篇4
如今,大學生在畢業之際面臨三種選擇:就業、考研、出國。畢業之后的不同走向,很大程度決定其在大學里的學習方向、研究重點。大學生明確自己的畢業走向,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大學學習的效率以及獲取各類信息的目的性,從而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一個更好的規劃。為此,筆者就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專業2005--2014屆本科生畢業去向做了深入調查,分析原因總結經驗,以便更好地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體直觀的信息。
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成立于2000年,迄今為止已培養了13屆本科生、8屆研究生共計400余名專業人才。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修養,扎實的人文素養,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蘊,具有世界觀念和國際視野,熟練掌握一門以上流利外語,能獨立從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相關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本專業強調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國語言能力、文化創意與管理能力以及戲曲藝術傳播能力。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方向與范圍相對而言比較廣闊,涉及文化產業、藝術管理、傳媒、語言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為了提高本專業的教育教學針對性與質量水平,為國家、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文化交流以及管理人才,也為了更好地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體直觀的就業信息,我們通過對本科生就業方向的調查及分析,總結出部分經驗供同行參考。
畢業去向狀態分析
1.就業是主導方向
根據統計數據,2005--2014屆畢業生共292人,選擇直接就業的人數達到了207人,占總人數的71%,考研與出國人數分別占10%與13%。可見本科畢業生近2/3選擇直接就業,在本科畢業生去向中占有主導地位。
2.就業的主導地位逐年下降
由右圖我們不難得出,中國戲曲學院2005--2014屆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本科生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的人數遠遠高于考研、出國人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考研、出國的人數逐年增加,正一步一步取代就業所占的主導地位。
3.不同就業方向所占比例
從以上圖表來看,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同學來說,較為廣闊。本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方向大致分為六個方面:傳媒方向、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文化產業、教育方向、自主創業、其他企業。如此寬泛的就業去向,恰好能夠體現出本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這與本專業強調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國語言能力、文化創意與管理能力以及戲曲藝術傳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大部分還是依托自己的專業優勢,選擇與本身藝術類專業相符合的傳媒方向。這充分表明,在校四年的本科學習為畢業生們提供了理論知識基礎。
與此同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其他企業也占相當一部分比重,還有許多畢業生選擇了教育方向以及文化產業方向,這也說明本專業學生除在藝術、管理、傳媒方面有所專長,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興趣與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文化交流專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在國家的號召與鼓勵下,正逐年提高。
就業不同去向原因分析
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具有較強綜合性。本專業畢業生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全方位的思維能力、開闊的眼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更好地勝任工作。
1.課程多樣,定位準確
本專業的大部分課程定位在文化產業、藝術管理以及傳媒等領域。近幾年,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而這門新興的產業也不負眾望,正在以飛快的速度占領市場。但是,在當下的社會中,真正的文化產業專業型人才為數并不多。而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正是看準了這樣的文化市場大環境來定位課程,著重加強這一方面的專業教育教學。這樣,本專業絕大多數的畢業生還是選擇了與文化產業、藝術管理以及傳媒相關的工作。
2.理論扎實,實踐豐富
本專業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注重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大學期間了解社會,也充分了解自己,盡早發現自己擅長的領域,盡快找準自己的定位。同時,對學生專業理論學習嚴格要求,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這樣,本科一畢業,學生既擁有專業知識,又能以“有經驗”的身份順利投身于工作之中,為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引導與契機。
3.國家支持,鼓勵創業
大學生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與關注。本專業選擇就業的本科畢業生中,有6%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并且自主創業人數自2010年以來呈上升趨勢,逐年提高。大學生創業成為就業方向中一種新興且發展勢頭相當活躍的趨勢。本專業學生在本科的學習過程中,從課程中不同程度地學習了有關營銷學、傳播學、社會學、應用語言以及其他人文類學科的知識,這為畢業生畢業后走自主創業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加之本專業畢業生擁有開闊視野,勇于嘗試新事物,因此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多。其中有幾位特別突出,比如經營工藝品、開辦英語作文、論文修改網店等,都是本專業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較為成功的例子。
就業存在問題分析
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本科畢業生中,選擇畢業直接就業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直接就業正在逐漸退出其在畢業去向中所占有的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選擇考研、出國的方向。自2005~2014年,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選擇考研、出國的人數也呈逐年增長態勢。由此顯現出,就業難依然是困擾著當今畢業生的重要問題。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自身原因——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有誤
現代大學生往往存在對就業單位期望值過高的問題,大部分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大城市和“更好”的就業方向。地點選擇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單位性質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大型外企等,而往往忽視了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區與部分中小型企業。這就使得就業形勢嚴重失衡,并最終導致了就業難問題的出現。
2.高校原因——課程設置問題
許多高校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雖然力求課程設置與學生實踐靠攏,但是許多時候難以有真正與市場接軌、符合實際就業情況的課程設置,這就導致了大學畢業生具備許多理論知識,卻沒有更多能力適應社會中工作的需要。
3.市場原因——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在短短幾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再加之大部分企業對“學歷”的關注越來越多于對“能力”的考察,使許多有能力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無法順利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
大學生就業幾點建議
根據以上提到的現狀與問題,在此為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的大學生提出一些建議,供讀者參考。
1.打好基礎,夯實專業
良好的專業理論基礎是以后工作實踐的前提與保障。隨著經濟、文化、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文化產業、藝術管理以及傳播等方面的需求崗位越來越多。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專業老師高度重視這一專業的課程設置,盡量使本專業的課程達到覆蓋面廣的目標,保證課程含金量,同時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同學們的綜合能力。大學生一定要把握好機會與條件,不斷完善自己,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理性選擇,豐富實踐
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是在校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與職業操守。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們能夠更加了解自我,更加明確職業意向和發展目標,能夠更加找準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及規劃。與此同時,大學生還能在學習和職業實踐中不斷修煉自己,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與條件。例如,學院每個學期為期兩周的藝術實踐周以及各種交流活動等,都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
3.認清形勢,矯正觀念
樹立正確就業觀念是大學生合理、正確選擇就業方向的關鍵條件。當前,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小的企業也有重要的崗位,而偏遠地區最能磨煉人的意志,也最有可能找到發展的機遇。擇業時,不要只傾向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而不愿意到基層鄉鎮民營企業,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極思想。到哪就業,干什么工作都應該以辯證、發展、全面的眼光看待。
4.把握機遇,做好準備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能力是大學生就業所必須具備的關鍵部分。如今,社會已開始轉變,我們在人才市場中發現,就業率高和易于找到滿意工作的大學生,他們自身的就業指數都很強。這些學生平時很注重自己的適應性培養,按就業崗位要求不斷完善自己,善于挖掘自己從事崗位工作的潛力,并且不斷增強自己與目標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校期間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才能在畢業之際順利應對各種就業的壓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
篇5
論文摘要: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兩者關系十分密切。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有益于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對于培養高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試圖談談職高英語中的跨文化教育問題。
文化內涵是語言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語言交際的思維基礎。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都分。跨文化的交際行為是在跨越語言差異的社交活動中完成的。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文化上的差異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理解及和睦相處帶來了困惑、沖擊、失望、障礙,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誤。
一、職高英語加強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兩者關系十分密切。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難以真正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人們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交際能力的強弱便成了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一種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恰當運用語言。這不僅是現今教材所實施的交際教學原則的要求,而且更是國際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職高英語加強跨文化教育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將文化內涵滲透進英語語言教學
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比如,涉及問候、介紹、道歉、提議、開始交談、結束交談、電話用語等交際內容時,要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 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失誤,一般是不可原諒的,對方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例如:中國人見面常打招呼“上哪兒去啊?”,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 Where areyou going?或 Where have you been? 用這兩句英語來向西方人打招呼,大部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 認為你是在刺探或者侵犯他的個人隱私, 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著嗎?)。.還有,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避免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個人隱私,否則就是失禮, 會導致對方的尷尬和不安。而用談論天氣或者個人喜好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會談的話題,則是明智的,也非常妥帖。
2、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交際情境
課堂教學是培養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陣地, 是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教師要把跨文化交際帶進課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導入西方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英語語言所隱含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介紹和滲透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培養學生的交際意識和技能。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air- work, 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教師可設置一些真實或半真實的對外文化交際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這種模擬的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并指導他們盡量按照角色特點和特定的文化交際環境來正確地使用語言。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而且可以使學生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限于課堂上進行的語言教學,而且還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進行。例如課余時間利用英語廣播電臺, 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語新聞、英語歌曲,或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又可從異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請一些外籍人士與學生定期開展直接交流,或以講座形式向學生介紹國外的社會生活風貌等。通過這些方法獲得的文化背景知識, 更易讓學生們領會和掌握,更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教師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在互動式教學實踐中傳播
教師在跨文化交際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國內曾有一位學者用化學方程式形象地比喻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互兼容的關系:語言+文化+教師(催化劑)=語言交際能力(有機化合物)。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作為物質的語言、文化和作為催化劑的教師的支撐。教師不僅是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指路人,應該具備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雙重能力”。教師良好的語言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對外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時起到指導作用。
總而言之,在職高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育,教師應引導學生遵循相互尊重、和去粗取精的原則,使學生得到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 如獨立意識、勇于創新等精神, 正確地學習和運用英語, 減少語用錯誤和交際失誤, 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2]霍爾.侯勇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篇6
大力倡導發展旅游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筑新的支柱產業已經變成了一股強有力的、全國范圍內的政策導向,中國旅游業由此步入了建國以來第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作為旅游文化傳播重要載體的英文導游辭,在我國入境旅游中無疑承擔了文化大使的重任。一名優秀的英文導游可以通過高質量的英文導游辭使外國的游客對中國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來華旅游,推動入境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和其他國家人民可以通過旅游交流,友誼更加深厚長久。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跨文化背景下,高質量的英文導游辭能更好的滿足對外介紹中國旅游及文化的需求、高質量的英文導游辭創作也就需要運用理論知識進行不斷的創新。
二、紐馬克翻譯理論
英國翻譯家紐馬克指出功能文本并不只是單純具有某一種功能,而往往是以一種功能為主導,其他功能處于次要地位形勢的文本。導游辭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但同時也兼有呼喚功能,注重信息傳遞的效果,應該采用跨文化交際法,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使游客可以更好的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武漢市黃鶴樓和歸元寺等人文景點的旅游文化。同時紐馬克認為,對于以目的語言和文化為歸屬的信息文本,應采取能給予譯者充分的自由,可以創造性地重新組織句法,擺脫原文語言結構的束縛的交際翻譯法。
三、武漢市著名人文旅游景點英文導游辭導游辭的創作
導游辭的創作不僅要求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主次分明、文字流暢,還要求知識性強、口語化講解、充滿趣味性、重點突出,針對性強,思想和文學品味高。以下主要從資料收集、口語化表達、跨文化交際、突出中國特色這四個方面來談武漢市著名人文景點英文導游辭的創作。
1.資料搜集
作為一名優秀的英文導游,要想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就需要對旅游景點及景點周圍的情況非常熟悉。旅游景點相關的英文網頁資料就可以為導游提供豐富的信息,體現在導游辭講解過程中就是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能積極應對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另外,要注意培養辯證的學習意識,參考學術界跟英文導游辭創作的專著、相關論文,可以有效地發現現有景點英文宣傳資料的問題,避免英文導游辭創作常識性錯誤的發生,使英文導游辭內容更準確。
2.口語化的表達
就掌握的中英文景點資料而言,多采用描述性語言客觀陳述,是一種書面語言。在現場導游的過程中,導游需要對游客進行面對面講解,需要采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例如,在《武漢游旅游精華指南》手冊中對歸元寺這樣介紹:系佛教禪宗寺院,約在1658年落成,基址在明代漢陽詩人王章甫的“王氏葵園”的翠微峰下的風景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寺內的羅漢堂和藏經閣是不容錯過的精彩部分。Guiyuan Buddhist Temple, a Zen Buddhist temple,was founded in 1658 on the residue foundation of Sunflower Garden Owned by Wang at the foot of Cuiwei Mountain. Arhat Hall and Sutra Collection Pavilion are great appeals to Visitors.這樣的介紹是采用書面語言客觀的陳述事實。而在英文導游的導游辭中,對歸元寺概況的介紹就更口語化,表達也更主觀、生動:Guiyuan Buddhist Temple is located at Cuiwei Street in Hanyang district, it’s a famous relic of Wuhan city. It was first built by Baiguang Buddhist in the year 1658 and was destroyed and rebuilt for several times in history. The temple is famous not only for spreading Buddh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but also for the perfect architecture, the excellent sculpture and the rich collection of Buddhist document.
3.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中西方互不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本身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所以,在英文導游辭的創作中,可以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把游客熟悉的本國文化遷移到中國文化的介紹,使游客了解這樣的文化差異,并對中國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一般導游會這樣介紹黃鶴樓的起源:“黃鶴樓始建于三國,當時吳主孫權處于軍事目的,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修筑了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采用紐馬克跨文化交際法可以譯為”The Yellow Crane tower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The Yellow Crane Tower has been built in 223, for more than 1 270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Sun Quan,the King of Wu built the earliest Yellow Crane Tower on the Town of Wuchang.”這里運用哥倫布地理大發現的時代類比“三國”真正所處的歷史時期,讓外國游客更清晰地把握到“三國”的時間定位,顯示黃鶴樓的歷史悠久。這里如果只是用“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一筆帶過,即會讓缺乏背景信息的游客難以對時間有一個具體概念。在跨文化語境中,運用中西對比的同類意象往往在導游詞中還可以表現為人物、地點、歷史時期及事件等。
4.突出中國特色
外國游客更多的對東方文化的神秘性感興趣,尤其是中國人文旅游景點所體現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和獨特性。因此,英文導游辭中應該含有豐富的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例如,在武漢市歸元寺的講解中,可以向游客介紹佛家齋飯是僧尼和香客信士的主要食物。很多海外游客對歸元寺的佛家齋飯感到新鮮和好奇,可提醒游客在歸元寺附近品嘗佛家齋飯:The Buddhist vegetarian food is the main food for Buddhist and the pilgrims. Without any green onion or garlic, this vegetable dish is in the shape of meat dish, thus given a meat dish name. Tourists can have Buddhist vegetarian food at the Guiyuan Buddhist Temple.
篇7
關鍵詞:中國高校 英文網站 建設
當今,互聯網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學校適應這一趨勢建立了自己的英文網站,作為向海外人士、學者和潛在留學生展示、宣傳學校的窗口。在英文網站建設的過程中,涉及諸如翻譯、中外網站設計差異、外國讀者接受程度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網站傳播的有效性。針對這些問題,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討和研究。筆者意在對前人在高校英文網站建設方面的研究做一個梳理,以期能對今后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有所啟發。
一、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總體狀況
高校英文網站并不是中外網站的直接翻譯,而是應該從國外受眾角度去考慮其架構和內容。(張瑾,2010)因此,英文網站建設研究涉及國外高校英文網站設計特點的調查與分析、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興趣點、語言層面的處理等多方面問題,因此英文網站建設的研究也應數量豐富。但是,筆者以“英文網站建設”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檢索,只得到87條結果,刪除其中與此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獻后,剩余67條文獻。筆者亦未檢索到任何專門探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書籍。由此可見,當前國內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研究成果并不充足。
二、目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幾個側重點
筆者把在中國知網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分類研讀。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高校英文網站建O現狀分析
根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在檢索到的67條英文網站建設的相關研究文獻中。對現狀的分析及問題的粗略討論占到14條,將近五分之一。這類研究的內容一般包括英文網站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其特點是從宏觀上進行探討,如曲靜指出,目前中國高校英文網站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國內高校對英文網站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第二。英文網站未從受眾角度出發。包括信息內容不全面及信息布局不合理;第三,行文編譯的跨文化交流性差。針對提出的問題,曲靜從學校、理念、內容選擇、隊伍建設和管理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曲靜,2015)
(二)從翻譯的角度探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探討高校網站中的翻譯問題。是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中比重較高的又一類研究。在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中總共約有22條文獻記錄,其中碩士論文有14篇。這類研究著重運用某一翻譯理論(如功能目的論、變譯理論)去分析翻譯中的失誤或證明某一理論在網站翻譯中的指導意義。例如,張睿思運用胡庚生的生態翻譯學,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層面探討了湖南省高校英文網站“學校概況”中存在的翻譯問題。探討了如何利用這一理論來提高外宣翻譯的質量。(張睿思,2016)
(三)從傳播學、網頁設計等方面探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
在這一類研究中,各項文獻從跨文化、國際化、傳播學、中外網站的差異對比、網站的設計等不同角度對高校英文網站進行了探討。例如,裴蕾和周立群通過國內外大學英文網站的對比。得出了高水平大學英文網站建設的四點經驗,揭示了中國大學英文網站群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這兩點提出了提升英文網站水平需注意的問題。(裴蕾,周立群,2014)這類研究的文獻,雖視角不一,但各位學者幾乎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英文網站的建設并不僅僅意味著翻譯,它涉及中外文化不同、中外文化不同所導致的網站結構與內容取舍方面的不同,涉及對傳播效果的考量,亦不能忽視傳播對象即受眾的因素。這拓展了我們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理解。
三、目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著眼方向
通過以上對當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梳理,筆者發現,宏觀性的分析多而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少。為了讓研究真正有利于英文網站水平的提高。筆者認為今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大對外國高校網站架構的系統性研究。在這些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文獻中。不少學者指出。中外高校網站的架構存在差異。直接套用中文網站結構的英文網站并不符合外國讀者的瀏覽習慣,進而指出網站架構要充分考慮這種差異,甚至需進行重新設計。那么,國外高校網站到底在架構上具體有什么特點,一般包括哪些類別。這些不同的類別一般如何分門別類進行設計,我想,這些更為具體直觀的信息對我們的高校英文網站整體設計更有指導性意義。
(2)高校英文網站的內容該如何選擇。裴蕾、周立群指出,中國高校英文網站的內容不全面。(裴蕾,周立群,2014)張新軍、楊慧指出,在高校英文網頁的制作中,很多都是直接將中文原稿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沒有考慮到讀者的反應,因此有些對外國讀者而言其實是“無價值信息”。(張新軍,楊慧,2003)那么,英文網站到底應該包括哪些類別的信息?哪些是符合外國讀者需要的信息,哪些是外國讀者并不關心的信息?在英文網站的建設過程中,內容的取舍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
篇8
論文摘要:中學英語教學需要了解與其相關的文化、歷史和人文等知識,實現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挖掘英語教材中的因素,使學生形成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交際和對語言的應用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人。中學英語教學已經不能只停留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階段了。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還需要了解與其相關的文化、歷史和人文等知識,實現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了解文化既是更好地學習語言的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形成主動的意識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使我們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將要談論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挖掘英語教材中的因素,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文化交流、社會實踐等方式使學生形成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交際和對語言的應用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與多年來應用的《英語教學大綱》相比較,對學生的文化意識目標專門提出了新的內容和要求。例如:文化意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為了有助于有效實現《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規定課程目標,培養學生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運用能力,筆者認為我們需要研究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準確了解彼此的文化特點,得體地運用英語。另外,在歷次高考中,“文化要素”的內容也經常出現,這些都體現了在提高語言應用的同時,也要提高對文化理解的要求。如果我們教師采取的仍只是教語言,而不授文化的做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就難以適應人類進步的要求。21世紀的學生如果再沒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怎能適應國家、社會、生存的需要呢?
二、分析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文化意識是人的頭腦對于文化現象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文化意識是高中英語課程目標之一。
跨文化交際意識指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學生根據所處的文化環境及雙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雙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借助豐富的語言,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不同內涵,在教學實踐中,只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方法是不全面的。而實際上,人們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也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屢屢出現歧義或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比如:用How much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昧的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Pri_vacy),會導致對方的反感。美國社會學家G. R.Tucke:和W. E. Lambe: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種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去學校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促進語言學習。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隨著交往的不斷擴大,全球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關注中國。中外文化的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時代的突出特征。英語教材作為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就需要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為成功運用英語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三、問題的解決
首先,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簡稱NSEFC)注重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以豐富的內容負載英語語言,話題廣泛,涉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十幾個學科的知識,具體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醫藥、航天、環保、信息技術、文學、藝術、美術、音樂、體育和新聞傳媒等。課本把話題、結構、功能和任務等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內容豐富,相互依托,處處滲透著人文思想。看來如何充分利用這套核心資源是我們教學及文化滲透教育的主要任務。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指導學生注意主要的語用差異。如:(1)介紹(Introducing):學生介紹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之分。在會場上介紹一位來訪嘉賓或主要人物時主持人說:" It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Xu,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這樣的介紹既鄭重又得體。在非正式場合介紹方式則隨便多了。帶朋友到家里可以這樣介紹“Mum, This is Joan, myclassmate.”" Joan ,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is my father...”等,在介紹兩人相識時,一般要注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遠等。另外,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自我否定。以示謙虛,外國人則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如在送禮時,中國人會說:"Here i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very 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別人要送自己一件not very good的禮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當聽到英美人士贊揚時,可以用Thank you來回答。
再次,題材多樣化是現行高中英語教材的特點,其中有不少的文化要素可以挖掘,在新課標教材五冊書中,直接涉及文化的就有諸如“Body language ,Good Manners, Friendship. Communication”等19個話題。學生可以從這些融人教材的文化內容中,對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象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了解,并對母語國家或其他國家存在的典型社會問題獲得初步的認識。把這些課文的導人、閱讀、語言學習、語言應用、小結和延伸六個方面的教學活動和任務,作為滲透文化的極好機會。例如Body language中的閱讀篇章所展現出的場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文中描述了在不同語言背景下的人們會面時的不同神態和身勢語,將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們的行為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其通過對比,發現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異,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篇9
關鍵詞:創新型城市建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時展的突出特點和迫切需求,是當代人必備的交際素質。作為人類文化最高體現和重要結晶的城市,尤其是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的沿海城市,唐山市居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提高勢在必行。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能夠擁有和你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正常有效溝通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部分構成: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對語言的敏感性、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和交際行為的靈活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尤其是非語言專業學習者的跨文化措施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進行了諸多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外學者注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研究對象多樣化、研究層次深度化,從 Thomas在應用語言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文章,掀起了語用失誤與跨文化研究的浪潮、 Furstenberg提出以網絡為媒介的文化學習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積極功效、O’Dowd指出集態度、知識、技能為一體的電子郵件方式進行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國內學者專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重點研究跨文化教育的發展――探討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口語、寫作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如張紅玲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特別是寫作交流項研究、寧天舒進行書面語和口語一體化的聊天室會話分析研究、趙輝關于涉外行業國際工程技術人員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研究等。但現有跨文化交際研究尚存在有待改進之處,如研究對象范圍狹窄,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效度不夠,實證性研究缺乏等,尤其是基于創新型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居民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較少,處于經驗摸索階段,此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存在廣闊的探索空間。
唐山作為京津唐城市產業群和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大力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以促進城市的轉型升級和區域特色化發展。本文基于唐山創新型城市建設發展的社會文化需求,借鑒國內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先進經驗,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云技術的網絡信息優勢,整合學校、政府、企業和國際合作力量等多方優質資源,進行城市居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研究。從宏觀上提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大調控力度,對于居民跨文化交際能力良好風氣的形成給予政策和資金的雙向支持,以提升居民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從微觀上探討基于云技術的居民構建跨文化交際自主學習模式、交互式協作學習等方面的對策。
一、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引導、督促、監管力度,微觀上居民重視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并積極參與。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志愿者行動和有償服務形式招募 IT行業高技能人才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外語人才構建云技術的跨文化學習交流網站、進行在線答疑輔導,同時通過報刊、電視、電臺、網絡等多種媒介加大宣傳和監測評價力度。
二、構建居民自主學習模式。利用已有的英語學習網站和針對城市居民不同水平及需求運用云技術自主開發的中外文化學習網站,拓展文化知識、增強文化素養、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城市居民可以自身的水平和經驗在網絡上選取相關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在線交流活動,如學習圣誕專題晚會、體態語言的差異和禁忌語等相關內容,以達到強化文化差異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
三、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利用云技術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居民提供真實的文化信息輸入如音像、影視資料,并為居民提供可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生動地展示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營造跨文化交際的氛圍,促使其直觀地感受并體驗文化魅力。因為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語言的學習最終以語用為目的,就必然通曉目的語的文化內涵,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在地道的目的語的環境下進行磨練與升華。
四、組織居民在線跨文化交際。交際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為基礎的語言能力和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社會能力。組織城市居民在開放式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拉近居民與跨文化交際間的距離,激發其主觀能動性,讓居民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語用能力。居民可實際操作的活動如鍵友交流活動、網上聊天、電子論壇、視頻會議、新聞討論、博客微信、虛擬環境實時交流等。
篇10
于是,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專業以昂揚之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自2013年起,教育部將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學三個專業合稱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由于這是一個新興專業,很多人對其沒有準確的定位,于是乎,這個專業便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個專業都學些什么?
說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漢語言文學,其實漢語國際教育和漢語言文學同屬于中文系,只是學生學習的課程不盡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學生必修的入門基礎課――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還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跨文化交際、教育學等。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既涵蓋了中國語言和文學課程,又涉及外國文化知識及教育學知識,相比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學生的知識面更為廣闊,也更加國際化。
大家平時都在做什么?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大概有三類:學霸型、出國型、工作型。
學霸型和工作型學生是每個專業里都有的。學霸們一般是沖著保研或考研的目標去的,所以在課堂上態度非常端正,課后也會積極地與老師溝通,努力做科研、發論文。以后打算做學術的學生一般會注重加強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相應的文獻研究和論文撰寫能力。學霸型學生一般會在讀研后出國,在孔子學院教幾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學院(名額比較少)或者在國外的國際學校、中文教學機構教書,要么回國。回國的話,留校任教的學生也是比較多的,當然,也有轉型做其他工作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的壓力要比理工科的學生少很多,知識也講究活學活用。
出國型學生相對來說比較特殊。因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本科畢業生即可申請成為國家漢辦的志愿者并且出國,待遇也很不錯,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在畢業之后出國兩年再回國。在國外的這兩年時間里,不論是做培訓機構的老師,還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為一次很棒的人生經歷。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學打算出國攻讀研究生,因為這樣能更好地深入國外的文化環境,有利于將來和外國人更好地交流,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國際漢語教師。當然,也不乏同學輔修經濟學或新聞學的雙學位。近些年,受經濟和政策的影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出國率最高的是歐美國家以及東南亞國家。
工作型的學生也比較多,這類學生本科畢業后不打算繼續讀書,而是找份工作邁入社會,所以工作型的學生在校期間就把重心放到社團工作和兼職實習上面去。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本科期間是不能出國做志愿者的,要等到畢業以后才可以。學校一般沒有確定的對口出國地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來決定要去的國家。
學校開設的第二外語課是德語和日語,此外,還有韓語、俄語、法語等選修課供學生選擇。
讀這個專業以后能做什么?
在《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中,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走出國門、增強文化整體競爭力已經成為熱門的話題。不可否認,漢語現在正在走向世界,因此,我們專業的學生如果掌握了牢固扎實的專業知識,就一定能成為溝通中外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