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
時間:2023-09-25 18:2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外文化的交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國語言學教授薩皮爾(Edward Sapir)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一方面,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得以建構和傳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無時無地不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和決定性影響。
一、借詞反映中外物質文化的交流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首先是物質文化產品的交流。古代中國從西方引入的物產有葡萄、苜蓿、胡瓜、胡桃、胡豆,等等。現代從西方引入的物產更為豐富,如:維他命、嗎啡、盤尼西林、布丁、三明治、威士忌、啤酒、芝士(奶酪)、夾克衫,等等。
匈奴(包括北狄、胡)以及西域各國的物產,于漢代時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各種異域物產的借詞,便很自然地出現在上古書中。例如:葡萄――《史記?大宛列傳》載,漢武帝通西域得葡萄苜蓿于大宛,可見這兩種東西都是張騫帶回來的。葡萄《史記》《漢書》作“蒲陶”,《后漢書》作“蒲萄”,《三國志》和《北史》作“蒲桃”。最近據楊志玖考證,葡萄一詞當由《漢書?西域傳》烏戈山離的撲桃國而來。撲桃字應作“撲桃”,它的所在地,照徐松說就是《漢書?大月氏傳》的“達”,照沙畹說就是大夏(Bactria)都城Bactra的對音。因為這個地方盛產葡萄,所以后來就用它當作這種水果的名稱。
二、借詞反映文化藝術的交流
文化藝術,包括舞蹈、音樂、體育等方面。早在中古時期,這方面的交流已相當活躍。古代借詞,如波羅球(一種馬術球戲)、胡琴、琵琶、胡笳,等等;現代借詞,如排球踢踏舞(titup)、芭蕾舞、恰恰、桑巴、探戈、撲克、卡拉OK、舞廳等。
柘枝舞――段安節《樂府雜錄》所記各種教坊樂舞里有一種叫做“柘枝舞”。唐沈亞之《柘枝舞賦》序說:“今自有土之樂舞堂上者,唯胡部與焉。而柘枝益肆於態,誠足以賦其容也。”晏殊也說這是一種胡舞。《唐書?西域傳》云:“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時,漢大宛北鄙也。”《文獻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記有柘羯,當亦石國。凡所謂者舌、赭時、赭支、柘支、柘折以及柘羯,皆波斯語Chaj一字之譯音……
琵琶――《釋名》:“枇杷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向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此為名。”它與今天的樂器琵琶的形狀似不相同。
三、借詞反映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
可超越國界,宗教文化更是沖破國界,在世界各地自由傳播開來。古代中國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因而漢語中有大量借詞源自印度佛教語匯,如“三生有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災八難”等。近代漢語借詞,如基督教、也里可溫、伊甸、耶和華、撒旦、夏娃、亞當、教堂、伊斯蘭教、、穆斯林,等等。
袈裟――也譯作“迦沙曳”,梵文音譯詞。唐代《玄應音義》對這個詞的字體變化作了介紹,“袈裟”是佛教僧尼的法衣。
夜叉――梵文音譯詞,也譯作“藥叉”“夜乞叉”,佛教認為夜叉是一種吃人的惡鬼。不過,夜叉的種類有好幾種,有一種夜叉是護佛的天龍八部之一。
世界――原使梵文loka,音譯為“路迦”。《楞嚴經》(四)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法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典上的“世界”本是一個時空概念,后來只有空間概念,成為漢語的習用詞。
四、借詞反映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古代中國便與西方進行過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便是一個證明。近代,西方科技知識文化大量傳入中國,這些中外科技文化知識的交流,使近代漢語出現許多過去所沒有的近代西方科技新詞。如機器、幾何、風扇、重心、螺絲、地球、齒輪、比例、起重、測量、曲線、自動、數學、標本、赫茲,等等。
總之,借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記錄,它為我們展示中外不同民族交往中,各種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蹤跡。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1-0132-01
依據我國目前的基礎教育方針,初中的英語教學應該將文化逐步滲透給學生,一般通過傳授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接受跨文化教學的意識來達到教學目的。怎樣在教學中有效的引導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了解異國文化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
1 注重滲透中外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光輝歷史的國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有長達三千年的封建歷史。雖然現代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封建觀念卻在時間的幫助下在人們的腦海中穩穩地駐扎。在人們生存的過程中,形成了注重血緣關系的思想,長久以來強調尊卑有序、注重等級差異。這些在日常稱呼中就有所體現。例如從親疏關系上面看,當孩子稱呼父母的爸爸媽媽時,有爺爺和外公、奶奶和外婆之分。這就是基于男方的親友對于孩子來講是"里",而女方的則是"外"。并且性別不同,很多稱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主張平等的西方國家就與我國目前的狀況截然不同,他們的稱謂相對我們而言比較簡單,爺爺和外公并沒有區分開來,而是統一用"Grandpa"來表示,相同的,奶奶和外婆也用同一個Grandmother來稱呼。
"尊老愛幼"是我們一直遵行的美德,是文明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不過在西方卻與我們國家文化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我國,在公交車上面看到了有老人沒有座位,這時候年輕人讓座會贏得老人以及旁人的贊揚和肯定。但是在西方如果你讓座給老人,他們經常會面對怒色的說:"Don't worry about me , I don't think I am old."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在西方很多國家中,他們都不喜歡"老"這個字眼。因為在他們眼中,被別人說自己老,就意味著自己對于社會沒有意義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具有強烈的不服老的精神,不愿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已經被社會所拋棄的人。除此之外,中西有較大差異的一點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的贊美和夸獎時的表現。受禮于謙遜的傳統思想影響,我們中國人在面對別人的贊美時會表現得很謙虛,喜歡貶低自己而非突出自己,經常會說:"哪有,哪有"或者"您過獎了"等。但是西方人卻不是這樣的。他們在受到贊揚的時候會欣然的接受,并對夸贊自己的人說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當教師在講解"Thank you very much."這句話時,除了對句型和語法進行剖析解釋以外,還要將這句話所使用的場合介紹給學生,并做一些情景練習。
2 在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展開西方文化滲透教學
我們所接觸的英語各種教學內容無論課本中的Reading、Project,還是平時試卷中的聽力、單選、閱讀、完形填空等無不隱藏著文化底蘊。如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9中擁有大量的這樣內容Unit 1 Canada--land of the maple tree介紹了加拿大的地理、文化、人文等,此單元中的project:Is Australia really a sporting nation? 而又側重介紹了Australia 的體育文化,其它的文章如:The Acropolis now, The Imperial Tombs;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 等都分別以某一物如雅典衛城、帝王之墓、國旗等為載體,揭開了掩蓋其在之下的人文、地理等深沉的東西。在平時的試卷中,富含文化的信息的內容也很多,很多閱讀理解中引用原著等,如:《Pride and Prejudice》《Tess》等,所有這些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個逐步積累西方文化底蘊的過程。以上我們提到的是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西方的文化意識滲透。但本人認為英語教學中除了進行西方文化的滲透外,也要學會用英語表達我國的事物及概念,從而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創造力(陳申,1999)。讓我們的學生能用英語清晰的表達中國文化。
3 打開學生的思路,從情景交流中感觸真實語境
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創造語境,而如果想要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英語的使用和西方的文化,就要求教師利用教學資源和設備,打開學生思路,拓寬學生視野,為學生營造一個文化氛圍極強的學習氣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影像,令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通過影像資料了解語言交流中應注意的表情、動作以及一些外國文化。影像的選擇方面,要盡量選擇英文原版的電影或者歌曲等,這樣才不會失去學生與語言和文化交流的真實性。此外,還可以在西方的圣誕節來臨之際向學生展示有關其圣誕文化的知識,也可以將其與中國的春節作對比。如果學校條件允許,還可以請外籍教師參與教學,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交流環境。
4 開展專題介紹
篇3
關鍵詞:英語翻譯;茶文化;對外交流
茶文化作為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鼻祖。外國人通過英語翻譯了解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意蘊,也對我們中國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然而,日本茶文化的國際地位卻明顯高于我們中國茶文化,甚至有不少國家認為日本才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直接忽視了中華茶文化的體系脈絡。究其原因,我們傳統文化的英語翻譯存在紕漏之處,茶文化的英語翻譯不是過于淺顯就是太過晦澀,不得當的茶文化英語翻譯增加了外人對我們茶文化的認知負擔,也阻礙了茶文化的對外交流。
1英語翻譯的特點與原則
翻譯是一種信息轉換與傳播行為,其是在一定語言規則的指導下,將一種語言信息轉變為另一種語言信息。通常來說,翻譯的內容既有語言、文字還有圖形與符號。但是,我們一般所指的翻譯主要包括語言和文字。英語翻譯是我們日常所見中使用最為廣泛的語種翻譯,畢竟英語是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語言,任何文化的對外輸出,必須首先要以英語的形式翻譯出來,否則難以走出國門步入國際市場。例如,我國的文學作品在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時,必須要先將其翻譯成英文,以供評委們所閱讀探討,如若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參賽極有可能會夭折。莫言的《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因為其作品本身的出色,更主要的是其作品的英語翻譯也非常出彩,原汁原味的地道化英語翻譯使得《蛙》中的文化思想與歷史感情才能為評委們所感知,其作品的價值意義也才會愈發鮮明。所以,英語翻譯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對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其對于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具有不言而喻的推動作用。
1.1英語翻譯的特點
英語翻譯是語言翻譯的一種,其是語言轉換的工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英語翻譯策略體系也愈發完善,并且已經顯現出了其獨有的文化特色。英語是信息表達的媒介,是文化的語言載體。但是,英語翻譯卻作為英語語言體系中的一支,其必須具備語法規范,結構嚴謹的特征。畢竟英語翻譯是不同物質文化交流的紐帶,其自產生之初就被打上了嚴謹規范的烙印,尤其是文學作品的英語翻譯必須嚴格按照語法規則,對句子的結構進行剖析,熟練運用英語的句型表達習慣,對不同的語言文字進行精煉化表述,從而確保原文的本真性。其次,英語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為另一種大家所知悉的語言文字,其根本目標是為了使不同語用環境下的人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英語翻譯又必須簡潔明了,翻譯過程中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長句。另外,英語翻譯一般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僅只局限于文化、生活,同時也會涉足經濟、科技以及藝術等領域,所以不同范疇的英語翻譯必須要表現出高素質的專業性。
1.2英語翻譯的原則
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嚴復的“信”、“雅”、“達”來概述,而這一標準也成為了英語翻譯最基本的準則。所謂“信”是指英語翻譯必須以忠實原文為基礎,力求地道準確,使英語翻譯與原文內容保持一致,即所謂的信息等值。而且,在專業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嚴格按照原文的意思進行審慎翻譯,用專業化的詞語表達相關概念,不得隨意曲解原文。而“雅”則是指譯者在進行英語翻譯時應當善于運用文字對原文的不同意思進行修飾性表達,以增加譯文的文字魅力與藝術感染力。“達”是英語翻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主要是指將原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譯出來,避免文理不通結構混亂,使讀者能通過簡潔的文字了解原文的意思。同時,英語翻譯也應該以規范統一為指導,不僅用詞規范而且語義表達也應該更加規范,在特定詞語的翻譯中,譯者應該保持其原有概念的統一性,不能以模棱兩可的文字對其進行抽象化翻譯。所以,譯者在進行英語翻譯時,應該秉持專業化的翻譯原則,認真對待每一英語翻譯工作,正確地運用專業術語、縮略詞以及專業新詞。
2英語翻譯在對外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2.1促進傳統茶文化的傳播
茶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形成了燦爛多姿的文化內涵,不僅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粹,而且也囊括了民間藝術的精髓。所以,茶文化一直被視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羅萬象的博大情懷以及深沉雋永的文化內蘊與順其自然的豪邁氣概也在不經意間滲入了我們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時至今日,雖然國人越來越喜歡飲茶,但是其對于茶文化的認知卻依然處于極為淺薄的階段,甚少有人能準確地對茶文化精神進行準確解讀,大部分人都只是將茶作為一種日常飲品,極少會深入探析其背后所蘊含的茶文化意蘊,而外國人對于我們茶文化的認知程度也就可見一斑了。而英語翻譯與茶文化相結合,那么意味著茶文化將會以英語的形式被世人所知曉,尤其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將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們中國茶文化,知曉我們茶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另外,在茶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我們國人為了適應文化發展的潮流,也會自覺學習茶文化。例如,孔子作為我們儒家的創始人,其在韓國備受追捧,并且韓國準備將其申遺,激發了我們中國大眾對于傳統儒家文化的探究之情,逐漸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國學熱的浪潮。所以,茶文化英語翻譯也將會在無形中促發我們國人以主動積極的姿態投入到茶文化的學習中。
2.2推動全球茶文化的融合
我國作為茶文化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茶文化發展歷史。自唐朝陸羽的《茶經》問世以后,標志著我們中華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經》詳細地介紹了茶葉的種植、采摘以及引用方式與茶具的選擇等內容,而我國的茶文化也在文化傳播中向四周擴散,東傳至日本與韓國,西傳到中亞以及印度等地。而后,在歷史的演變中,各國結合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在我們中華茶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本土民族化因子,漸而構建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茶文化體系。而在世界茶文化的融合大潮中,語言翻譯是必不可少的。英語翻譯的作用就開始凸顯了,不同語言形式的茶文化通過英語翻譯表述后將會更加全面,而茶學專家也憑借專業的茶文化英語翻譯知悉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后,預測世界茶文化的發展趨勢,然后根據大眾對于茶文化的不同反應,對本土茶文化內容進行創新性改造,從而實現不同茶文化的融合性發展,使其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據一席之地。
3英語翻譯在對外茶文化交流中的具體翻譯策略
3.1以英語翻譯原則為導向,構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語翻譯體系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較量,不僅表現為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而且也會在文化的交流中體現出來。嚴格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展現為綜合實力的角逐。所以,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象征標志,其對于一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具有難以言表的推動作用,文化輸出也成為了國際競爭一種新方式。所以,我國的茶文化在對外交流中應該切實利用英語翻譯的原則,率先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語翻譯體系,以掃除茶文化對外傳播中語言不通的障礙。首先,譯者應該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運用規范化的英語術語,對茶文化專有名詞進行轉化表達,不能為了追求英語翻譯的文采性,而任意曲解傳統茶文化的意思。而后,譯者在進行茶文化的英語翻譯時也應當盡量使用翻譯國的本土特色語言對茶文化內容進行地道化闡述,尤其是對于不能直譯的茶文化知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翻譯原則,對其進行真實化反映。例如,在翻譯我國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的核心內涵時,對于其“和”、“美”、“廉”、“敬”要義的闡釋時,可以選擇相應的英語單詞對其進行轉述,而后利用英語俚語闡析其具體的文化內涵。
3.2透過跨文化視閾,綜合運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手法
翻譯是不同語言文化溝通的橋梁,其是我們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主要手段。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大多是深諳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共通性的,其不僅熟知本國的文化內涵,也通曉翻譯國的文化特征。所以,翻譯人員在進行文化翻譯時,其必須要以跨文化交際為切入點,對不同語言進行轉化闡述。茶文化的英語翻譯亦是如此,譯者不可能跨越東西方文化的鴻溝對我們傳統茶文化進行單一地異化直譯或者簡單的歸化意譯,其必須綜合應用歸化與異化翻譯的手法。一方面,譯者可以根據英語翻譯的手法,結合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運用音譯、注釋、直譯以及意譯的方式,在不改變原有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茶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翻譯。另一方面,譯者也應該充分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在英語翻譯中的重要性,挖掘我們本土茶文化的深厚內涵后,采取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翻譯手法對茶文化進行相得益彰的翻譯,使茶文化英語以翻譯國人民更容易理解與認可的方式展現出來,進而推動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段津.溝通的藝術———中國外交官談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經驗翻譯在溝通中的作用(二)[J].英語沙龍:高中,2005(4):36.
[2]任鳳梅.漢英公共標示語的語用功能及其翻譯策略———兼論河南省旅游城市雙語標示語建設[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35-137
[3]宋興岐.關于商務英語翻譯中跨文化交際及文化信息等值的研究與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0(10):65-67.
[4]張昕,劉芳.中國英語在翻譯中的體現和作用[J].北方文學旬刊,2010(6):92-93.
篇4
關鍵詞:流行文化;滲入;對外漢語口語教學;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彭增安和陳光磊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概論》里指出:“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它既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又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的使用離不開文化的作用,離開語言,文化就沒有了依附,就成了無本之術,無源之水。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與學生的日常交際相結合,這樣的結合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1]
丁迪蒙在《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中指出:“作為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語言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心理和習慣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是文化發展的結果;同時,文化的發展也促使語言更加豐富和細密,文化又借助語言得以不斷發展。語言和文化的發展雖然是相互促進的,但語言形式和文化形式卻基本上是平行發展的,語言與文化是共生的。[2]
劉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中指出:語言和文化都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都是人們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獲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會性、系統性以及不斷發展的特點,語言也同樣具備。一種文化不可能沒有與之相應的語言;抽去文化內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文化的形成需要語言來表達,文化的保存需要語言,特別是書面語的記載。[3]
因此可知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與文化誰也不能離開誰而單獨存活。我們知道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是教授母語為非漢語人的漢語,所以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必須融入文化的因素。文化的種類很多,包括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我們在教授學生主流文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非主流文化的因素。作為文化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文化”也應該融進語言教學中。因為口語課也屬于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本文主要是研究“流行文化”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2.“流行文化”的定義與特征
2.1流行文化的定義
關于“流行文化”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高宣揚認為,“流行文化”是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這個總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節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4]
楊帆認為,“流行文化”是社會上大多數成員參與,并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表現出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況與價值取向的社會文化,它通常借助于這個時代先進的媒介工具傳播與消亡,并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5]
李興武認為,“流行文化”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娛樂為目的,以流行趣味為引導的世俗的大眾日常生活文化。[6]
根據“互動百科”的解釋,“流行文化”包括消費文化、休閑文化、物質文化、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通俗文化等概念。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還可以包括頭條新聞、政治時事、社會熱點,等等。
通過以上各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簡單地把“流行文化”理解為大眾所喜愛的并熱情追求的一種潮流文化。
2.2“流行文化的特征”
看完關于流行文化的定義,我們再來看一下“流行文化”的一些特征。
一是前衛、時髦,顛覆傳統文化,這樣就很容易引起青年學生的共鳴,具有時尚性;二是比較容易理解,具有通俗性;三是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具有煽動性;四是容易被青年學生接受;五是流行文化存續的周期相對較短,更新換代快,符合青年學生好動而又富有變化的性格特點。六是流行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世界性,有些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例如“音樂”、“舞蹈”等等。[7][8][9]
3.對外漢語口語教學滲入流行文化的必要性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話題應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抓到學生的興奮點,與學生有隔膜的話題,學生就很難表達出來。那么,學生就會采取一種冷漠的態度,感到無話可說,這就不能完成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目的。因此我們應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滲入“流行文化”是一個能幫助學生對口語教學產生興趣的方法。
3.1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原則要求滲入“流行文化”
3.1.1對外漢語口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
傳統的教學法遵循的是“我教你學,我講你記,我問你答”這種模式;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這種沒有變化的教學法很容易把語言教學搞得枯燥無味,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致課堂上出現尷尬的局面;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目瞪著兩眼茫茫然,或者不停地翻詞典,甚至打瞌睡。所以現代的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更多地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老師要用趣味教學法,將課堂上訓練游戲化,讓學生成為主角,教師大部分時間只充當導演,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創造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從“流行文化”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把“流行文化”融入口語教學中,學生會很感興趣,所以會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和創造性。
3.1.2對外漢語口語教學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對外漢語課堂還要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緊張和恐懼心理,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結果。“流行文化”的滲入就有助于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3.2口語表達的過程需要“流行文化”的滲入
陳昌來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指出:“口語表達是人腦對意義進行編碼處理,并由發音器官來執行,最終將意義裝換為聲音的過程”。[10]
只有當學生對某一個話題感興趣的時候,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材料才會很容易地激活,他們才會有話可說。如果叫他們去討論一個令他們十分枯燥的話題,那他們可能不去搜索已經儲存在他們大腦中的記憶。這樣即使想說點什么,也沒有語料支撐。那么就會導致口語交際過程的失敗。所以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流行文化”是廣受青年學生喜愛的文化,我們的留學生也大部分是青年人,所以在口語課上滲入“流行文化”必定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4.“流行文化”所要涉及的其他方面
“流行文化”的定義和特征我們了解了,但是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我們要慎重選擇,因為有一些所謂的“流行文化”是對青少年有害的,如“流行文化”中的“奢侈文化”我們就應該避免。但當作話題來談談好與壞也是可以的,必須引導正確的文化觀。盡量選擇一些對他們有益的“流行文化”。
篇5
【關鍵詞】文化 沖突與調和 廣告 運用
中外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在廣告的運用中,會呈現出相應的表現形式,在注重廣告宣傳中中外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特色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在廣告中的整體運用都將有很大的效果。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廣告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它不僅要在本國傳播,而且還要跨出國界,融入世界經濟文化的大潮中。廣告傳播中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還是促進了人類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文化交流,有必要對此進行探討。
1 闡述在廣告傳播中跨文化帶來的相關影響
1.1 文化傳播的精髓運用
在廣告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廣告作為一項重要的傳播載體,在整個運用過程中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加速商業的流通,都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在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基礎上,一些廣告也承載著對本土文化傳播的需求性,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霸權的影響下,就會給整個文化的差異性帶來影響,廣告作為物質文化的一種,對于價值觀的影響有很大幫助。
1.2 國外廣告的創意性運用
在中外文化背景差異的作用下,中外廣告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并在整個過程中收到本國文化的相關影響,從國外廣告的整體表現來看,主要包括有原版廣告與進版廣告兩版本,這些廣告在不同文化載體的體現中,呈現出相應的文化氣息,在文字翻譯、創意、圖像以及音樂配樂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也能保持好一份獨有的原汁韻味的廣告味道,因此,對于整個廣告商品的文化特質形成了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內容。
2 分析中外文化在廣告中的沖突
2.1 沖突一:與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
在中外文化的一些表現中,有些跨國的廣告文化,在廣告策劃者的自我認知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倫理道德的影響,廣告中傳遞的一些內容與采用的形式與當前的一些現象相違背,不能符合其他國家在整個消費上的需求,也會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整個廣告的運用中,對于廣告圖像的語言、圖像、文字等在突出健康、積極向上的基礎上,拋卻一些世俗的東西,在廣告中將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體現出來。
2.2 沖突二:與廣告過文化背景與特征的差異性
在中外廣告的宣傳中,跨國廣告的應用會在實際的運用中帶來不同的文化情緒,在結合本土習俗、民情與習慣的基礎上,也要增強與整個商品文化的融合度,如果脫離這樣的氛圍,就會帶來相應的廣告沖突。從立邦漆這個廣告策劃的本意講,也許很有創意,但它卻忽視了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不應當拿龍來作文章。因為龍是中國的象征,中國人自譽為龍的傳人。拿中華民族象征的東西來做廣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將其任意解構,自然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
2.3 沖突三:廣告傳播在引領世界潮流中接受當代強勢文化
如“搖滾文化”、“追星文化”、“怪異文化”、“我的地盤聽我的”等,傳遞了異類的文化信息。西方MTV音樂頻道入主中國,使附著在音樂背后的西方文化價值理念,對青年一代的影響極為明顯。一些年輕人努力追求的“酷”裝束時尚、半土半洋的的口語交流,都表現著外來文化對中國當前社會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全球化時代,各個民族的文化難以自主地被放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流和碰撞。
2.4 沖突四:廣播傳播方式中的文化差異性
從中外文化的整體發展來看,在廣告的技術控制中,作為有強大影響力的廣告藝術,這些都能從文化的差異中體現出來。從當前電視娛樂文化的整體來看,從《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電視節目的出現,在中外文化吸收融合的過程中,這些廣告效應的文化傳播方式,在中外表現中也呈現出相應的誤差,這些沖突主要是體現在中國幾千年文明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過程中,這些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廣告方式,在中國文化元素中,更好的體現出一種強大的文化動力模式,并在廣告的植入中,側重于對中國地域文化與漢字文化的融入,形成與中國民眾心理相吻合的廣告模式,并能在軟廣告的效應中發揮出一定的作用。
3 探討中外文化在廣告運用中的交流
3.1 先進文化產業的整體融合
產業與廣告文化的融合,是中外文化調和中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在各自的廣告中形成文化背景的運用,體現出對先進文化產業的傳播技術。從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來看,許多能與國際文化接軌,在一些發達國際經濟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將一些創新的、開放式的廣告理念融入到經濟較為落后的國家。中國經濟呈現出來的發展態勢,在國際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也給物質精神文明的傳播帶來更多的元素。從整個經濟發展的趨勢分析,在廣告中穿插文化的運用,主要是突出對本土文化的引領效果。譬如,在萬寶路的廣告策劃過程中,通過融入中國元素的廣告形態,將一些傳統的鑼鼓比賽、舞獅比賽等融入到廣告之中,與中國文化中的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形成鏈條方式,并將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春節展示出來,形成一股喜氣洋洋的氛圍,這種廣告藝術的運用,在融入更多的中國古樸元素,將中國特有的詩詞、民歌俗語、地域性歌舞等,展示出一種獨特的廣告藝術,通過這樣的傳播模式,既能展示出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能讓全世界了解中國的這些文化魅力,并在廣告中讓全世界進行了解,形成整體的認知與接受。
3.2 創新文化體制機制的整體改革與融入
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需要形成一種強大的廣告支撐。在中外文化與廣告的綜合運行中,加強文化領域的調和,在綜合各種文化氣質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國家在文化品位的展現上,形成―種有強大魅力的廣告聲音。這些整體融入的方式,主要是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并將這些文化元素在整個廣告產品的宣傳中形成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滲入,才能形成彼此相互交融的廣告文化氣質,在這種氣質的帶動下,形成更多的文化體制創新,并將―些在國際市場中尤其是跨國公司的主要產品進行廣告效益的形成。譬如,在一些廣告的整體形成中,將中國傳統的經典故事包括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形成整體的品質宣傳,將厚德載物、在這種跨國際的廣告文化調和中,形成內外兼容的文化精神,并在相互碰觸中形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內生力量。
3.3 克服思維定勢,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
文化的傳播是通過多種綜合媒介的,在這個國際化的經濟潮流中,中國要通過自身文化品位的宣傳,不但要走出去,更要引進來,在加強文化產品出口的基礎上,在廣告宣傳中植入更多的中華文化,這樣,才能形成鮮明的中華特色。當然,這種文化特色應該是具備有正能量的,是能夠代表文化凝聚的整體力量的,也是能為整個文化融合做出更大的貢獻的。譬如,在可口可樂的文化廣告宣傳中,將“中國人自己的可樂”作為廣告詞,當然這種暗含民族排外的廣告詞,要是在國際市場中的廣告宣傳,那應該是行不通的。相反,國際品牌可口可樂卻形成“泥娃娃阿福”的廣告系列賀歲形式,能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也能體現出一種跨國文化的宣傳,在整個廣告的技術處理中將文化韻味巧妙的調和進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廣告氣場。
結語
中外文化的不同,在廣告宣傳中就會形成一定的沖突,這種沖突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對于整個經濟的共融,會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中外文化的對接,并在廣告藝術的創作中形成有全面內容的創新模式,增強中外文化在廣告運用中的交流與完善,將有很大作用。在全面推動中外文化沖突與交流的表現形式中,形成文化滲透與綜合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擴大中外經濟交流的同時,在建立文化形態的基礎上,加強廣告傳遞信恩的能力,將不同文化背景的優質一面展示在廣告中,增強廣告帶來的整體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姚艷梅.從廣告語言透析中西文化的差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楊偉明.中西文化融匯的創意[J].廣東建材,2007年11期.
[3]華佳.沖突與融合的邊界――關于設計的文化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年01期.
[4]張娟,云雙慶.設計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設計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篇6
中國作協多種舉措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
文化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面向世界的名片。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學,在向世界全面展示國家形象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依靠自身所擁有的作家和文學資源,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中國文學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讓世界在文學中讀懂中國。
系列活動促進交流增進了解
在做好中外作家代表團互訪、派遣中國作家參加國際寫作營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基礎之上,中國作家協會近年來不斷尋找新的渠道,為中外作家面對面交流創造更多機會。
近兩年來,中國作協與國外相關機構聯合舉辦中外文學論壇,加強中外文學交流,促進中外作家乃至人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陸續舉辦了首屆中日韓文學論壇以及中美、中德、中法文學論壇。中國作家與歐美同行們就“全球化與文學”、“經典與創新”等話題進行坦率的交流,尊重包容彼此間的差異,共享文學帶來的多元、理解、融合與進步。正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所說:“在許多國外文學論壇、文學講座里,我看到我的很多同行們所介紹的當代中國文學、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情感,都對最普通的外國聽眾產生著生動而積極的影響。”中外文學論壇的舉辦,以文學的力量使國際增進了對于中國的了解,據悉,中外文學論壇還將在今后陸續舉辦。
為推動中外文學交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展開,中國作協還借鑒國外寫作營如“愛荷華寫作計劃”等成功經驗,先后在廬山和唐山開辦國際寫作營,邀請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內外作家,以寫作營為平臺,增進交流和理解,推動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為中外作家學習借鑒彼此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學經驗創造條件。中國作協致力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這一形式,使之逐步成為品牌,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中外作家參與。
在國際文化活動中展示自己
在近年有影響的國際文化活動中,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視野之中。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中,百余名中國作家的盛大亮相,在書展上刮起一股強勁的“中國文學風”。通過對話、訪談、演講和“中國文學之夜”等活動,中國作家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全面展示了自己開放溝通的姿態和中國文學豐富厚重的面貌。在今年即將舉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作協作為新增主辦單位,將在圖博會現場設立專區,展示“走出去”的當代文學作品及“百本當代文學翻譯圖書”項目中擬翻譯出版的作品,通過舉辦作品朗讀、演講等多種形式的作家活動,向海外出版商推廣中國當代文學,促進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
面向國際推介作家作品
從2009年起,中國作家協會與中國日報社開展深度合作,結合《中國日報》的對外宣傳優勢,充分發掘作家、評論家資源,在《中國日報》推出了以介紹中國當代重要作家和作品為主要內容的閱讀版,啟動了“30位重點中國當代作家系列訪談”工程,共同實踐“讓世界讀懂中國”的理念,在推介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篇7
[關鍵詞]旅游英語 中外文化交流 校企文化交流人才培養
有著“朝陽產業”美譽的旅游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國家。這就需要我們的旅游服務行業中有足夠的旅游外語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應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全方位培養新型的外語人才,為我國的文化經濟騰飛奠定人才基礎。
從2004年開始,經過幾年的摸索和依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及學院的“文化先行,內涵強校”辦學指導思想,本著立足于國內,著眼于國際的方針,我們旅游英語專業構建了文化交流即中外文化交流和校企文化交流的人才培養模式。
1 中外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及依據對教育的定義是“教育不僅要傳授特定技能,還要傳授知識、判斷力和智慧等內容。教育的目標是社會文化傳承”。對于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要知道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中外交流模式是把語言看作文化的載體。思維的表達,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文化的、人文思想的內容。借鑒國外課程標準,我們將旅游英語學習目標歸納為一下5個方面,即:Communication(語言交際: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與人進行語言交際、表達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等),Cultures(文化交流:要求學生能獲得和了解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知識),Connections(相關知識:英語學習應與旅游相關學科聯系并獲得信息和知識),Comparisons(比較能力:通過兩國語言比較,能理解語言的本質,通過比較兩國文化的差異理解文化的概念與內涵)和Communities(各項活動:切實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每周末舉辦的英語角活動,并定期舉辦英語演講比賽。
(2)根據中外文化交流模式構建理論教學體系根據上述5個教育目標的闡述, 旅游英語理論課程體系依據中外交流模式以道德養成教育為主線,構建道德養成、基礎教育平臺建設。道德養成平臺課程群以道德養成教育為主。包括入學教育、軍訓、思想道德與法律、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等課程。基礎教育課程群是以語言知識和旅游知識為主,目的在于讓學生打下過硬的理論基礎。這類課程包括英語精讀、英語會話、英語翻譯、英語聽力等基本語言科目及導游基礎知識、旅行社經營與管理、酒店管理等,教材和授課形式可采用中、英文、或雙語形式。
(3)取得的成果我系現已經與美國和韓國及日本幾所大學進行合作,今年暑期有4名同學到美國EachFuture工作一年,1名學生到韓國又松大學SOLBRIDGE國際商學院攻讀管理專業。我想將來會有更多的學生到國外去,進行文化交流。
2 校企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圍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一是以旅游英語專業建設為目的,我們學院成立了專業建設教學指導委員會,依據市場和企業需求,對旅游英語專業進行人才培養定位。二是以學校和企業共同設立課程改革指導小組,共同設計開發課程。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建立適應自己獨特的課程體系。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從優秀企業引進和聘請技術專家或技師到學校授課,要求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定崗實踐,增強教師“雙師型”素質。四是以實訓基地為保障,建立了多家融教學、研發、培訓、鑒定于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為抓手,借助企業之力,開發編寫具有職業和企業崗位特點的教材,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學科體系和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近幾年,我們與企業共同編寫了旅游英語、酒店英語等教材,教學效果很好。六是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全面推行“項目導向教學法”和單元模塊實訓。每學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感知體驗、教學訓練、崗位實踐、頂崗實習,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七是改革評價體系,從學校和教師的單一評價模式,到以市場、企業、用人單位的人才標準檢驗教學水平。
篇8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語言和文化;文化導入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既要從語言基本技能方面幫助學生獲得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還要注意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結合教材的內容適時地導入與語言運用有密切關系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不注意語言運用中的文化因素,就會影響信息的正確傳遞。文化導入不是簡單地羅列文化知識,在導人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由淺入深,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導入
文化導入應接近學生的語言水平。中國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在傳授文化時不能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基礎漢語教學階段,交際文化是主要的,在中高級階段可以有選擇地傳授知識文化。在初級階段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文化因素,除了用簡潔的語言講解外,最好用學生的母語進行解釋,例如“你吃了嗎”,僅僅向學生介紹這是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夠的,學生會不分場合亂用。例如,有學生在第二節課下課時用這個句子和老師打招呼就不合時宜。
二、采用多種方式導入
文化教學主要在課堂上完成,除了用目的語或學生的母語講解文化知識外,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導入文化知識。例如,在介紹北京時文中出現的“北京胡同”“四合院”這類詞可以采用圖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對于一些成語、俗語,例如“濫竽充數”“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教材中一般采用注解的方式進行講解,如果學生對注解仍然不理解,可以采用母語進行解釋,也可以通過設置語言情境。提供例句進行進一步講解。
三、注重實用性。有選擇性導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注意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文化導人的內容是為語言服務的,與學生學習有關的內容進行適當導入,與課堂語言教學無關的內容不能過多提及,否則會造成內容混亂。在初級階段應著重進行交際文化教學,如社會上流行的打招呼的方式,進行各種日常生活交際的習俗等。在中高級階段禁忌語、隱喻、成語、歇后語、習慣用語等含有濃厚的文化色彩的詞語是文化教學的重點,不了解這些詞語的使用會影響留學生與中國人進行進一步的交際。
四、導入時注意分散性與完整性相結合
分散性是指文化因素分散在語言教學中,這些文化因素多以詞語的形式出現,授課時將帶有文化背景的詞語挑選出來著重介紹,可以設置一些語言情景進行解釋,如“回頭再說”。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后可以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對中國典型文化進行系統講解,如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
五、導入時應將重點放在中外文化差異的講解上
1 重視不同語言中詞匯蘊含的不同文化因素
中外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語言中詞匯最能反映社會文化的特征,最容易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在對外國留學生進行語言文化教學時,要重視在詞匯教學中導人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應重視不等值詞和不完全等值詞所蘊含的不同文化因素。
2 開辦中外文化的對比講座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本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可以開辦中外文化的對比講座。初級階段的文化是以“文化因素”的形式分散在語言教學中的,相對來說比較零散。通過文化講座的方式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進行系統地講解。例如,可以開設漢民族與學生本民族禮儀對比講座。再如,到了中高級階段可以開設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對比講座。
六、文化導入注意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
1 組織學生參觀
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名勝古跡。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觀后報告,并且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他們所獲得的文化知識得到鞏固與加強。每學期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假期進行文化訪問和文化旅游。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與出行目的地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學生能夠充分地利用出游的機會接受中國文化。
2 組織中外學生進行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迥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不夠的。教師應努力營造中國文化環境,讓學生充分利用目的語環境學習中國文化。節假日時可以組織中外學生聚會,在與中國學生相處過程中,留學生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交際文化。例如打招呼方式,中國的餐飲文化等。也可以讓中外學生同臺進行文藝演出。讓留學生參與表演,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可以在和中國學生一起表演中感受中國文化的精髓。
3 組織學生課余時間觀看中國影片
文化往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通過觀看反映不同年代人們生活的影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例如,觀看歷史題材的影片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通過觀看反映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影片,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
總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語言教學中傳播文化,在文化傳播交流中教授語言,使語言與文化在教學中成為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
參考文獻:
[1]胡有清,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52.
[2]胡文仲,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39.
[3]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篇9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不斷深入,加快了我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國際化發展進程,對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學發展帶來了很大沖擊,為了增強中國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當前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學習的現狀,認真分析其促成的原因,繼而提出系列改進策略,使學生雙語文化的表達能力得到培養及提升,以滿足新時展的全新要求。
[關鍵詞]
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策略
人類語言是一切文化傳承與發揚的載體,針對語言的學習不僅是抽象符號的掌握,同時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社會交際。因此,在語言教學實踐中,文化教學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引起了相關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與深入研究,在語言學習內容中文化學習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針對英語專業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得到了明確,同時在英語專業教育中,對學生實施文化教學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依舊存在種種不足之處。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文化的失衡,主要體現在文化教學即為目標性的語文化教學的錯誤定位,導致學生對母語文化無法運用英語進行熟練表達。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國際之間的交往活動逐漸頻繁,跨文化之間的交流成為世界各國交往的重要途徑。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攀升,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成功的交際活動不僅需要對對方文化盡力去容忍、理解,同時也需要讓對方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特征給予更多了解,實現中國優秀文化更為廣泛的傳播與發揚。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英語學習人員的作用尤為重要。不僅需要他們對相關國家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強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能力,準確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深厚豐富的文化素養是決定國際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
二、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實際狀況
受全球化經濟發展的影響,加快了中國國際化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參與的國際交往活動不斷增多,國際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越來越明顯。在當前英語專業的學生所接觸的涉外實踐活動中,多數學生的英語日常交際能力較強,但是在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英語表達則成為薄弱環節,學生對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詞匯翻譯不能完全正確掌握,甚至有多數詞語學生不具備翻譯能力。在具體交談過程中,多數學生不能熟練、清晰地用英語對有關文化內容進行表達,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英語詞匯以及英語表達方式沒有完全掌握。只能運用解釋性的意譯進行部分表達,難以實現有效溝通與交流。這些狀況對以實用、應用英語語言為特色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成為個人發展潛能及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
三、影響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底蘊豐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在各個社會領域都有滲入,比如哲學、文學、宗教、科學、藝術、飲食、建筑、服飾、運動、技術、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國的酒文化、茶文化、中醫、雜技、武術、書法等更是傳統文化之瑰寶。但是在學習活動中,多數英語專業的學生對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的不夠深入,特別是掌握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十分有限。
(二)中國傳統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語教學中,教材的作用尤為重要。教材是知識的傳授與獲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較少,而多數學生又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渴求。出現該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數英語教材對目的語的文化比較偏重,而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對比較少,一些教材有關這方面的內容甚至缺失。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在英語教材中的比例嚴重失衡,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國際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難以滿足,最終造成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現象發生。
(三)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門選修的中國文化概論。而該課程設置的目的只是促進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及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解,使學生對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據了解,目前大部分學校都開設有關聯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但是遺憾的是這些課程的內容多為文學作品的閱讀賞析,并且采取漢語授課的方式。這對學生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極為不利。
(四)英語測試評價機制不健全
英語專業的四級與八級考試是英語專業的主要考試形式。考試的內容主要有語法、詞匯、聽力、閱讀、翻譯、寫作等。而缺少對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及語言的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測試及衡量的評價體制。并且在各種考試中缺少對學生跨文化的交際及社會文化等能力進行測試的項目。英語測試機制的不健全,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得不到重視,受測試導向的影響,文化教學及培養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將會被教師和學生輕視。
(五)教學大綱的指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在英語專業教學的大綱明確要求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的重要目標是注重學生對世界文化精華的吸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外傳播能力的培養,足以證明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然而在教材、教學、測試等具體實踐中,教學大綱所具備的指導作用沒有得到真正體現。因此教學大綱應當對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進行具體化、細致化改進,使其應有的指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四、提升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習動機
在英語專業的學生看來,評估英語學習的標準則是各類英語能力及資格證書,比如,全國英語的等級證書以及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等,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方面的測試并未列入考試范圍。所以多數學生認為英語專業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獲得相關證書,嚴重缺乏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學習動機。因此應當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思想,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動機,為成長為名副其實的英語專業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二)擴大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語專業教材或者輔教資料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外文化資料對比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步納入能夠切實反映中國優秀傳統的譯文或者外文文章,確保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能夠真實體會,使學生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際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選擇時,不僅要增加英譯的中國題材的內容,比如著名的文學作品、傳統文化,使中國特色得以體現的事物等。而且還應將一些詞語內涵豐富的且具有文化差異的作品,逐漸向具有文化習俗及交際規約的文章過渡,最終上升為具有中外思維方式、思想價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針對教材的練習中,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討論、人種學的調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內容,利于學習效果的增強和學生文化創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應當盡快用英語編制一些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書籍,為外國人或者學習英語的人員的查閱提供便利。對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和日常英語進行統一規范,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斷增加對比中外文化及有關于中國文化等有關的英文雜志、書籍及影視節目等,并且提供相應文本獲得的渠道,為英語學習及使用提供便利條件。
(三)英語教學中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力度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教師應當與所學語言的文化相結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對比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力度。比如,在學習有關于婚姻問題的內容時,可適當加入中國傳統及現代婚俗的講解,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表達的方法,以至于以后遇到類似問題能夠運用英語交流。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對中西方婚俗習慣進行對比,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得到增強,同時也使教學的實用性得到增加。
(四)完善教學大綱內容及測試評價機制
對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教學大綱應當給予明確要求,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哪部分內容需要學生掌握,掌握到何種程度等。此外,應當將中外文化的相關內容納入各種英語水平測試以及等級考核中;應當加大口語測試的力度,對學生跨文化的交際水平進行考核,不僅能夠提高教師以及學生對該方面英語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同時也為教師授課提供可靠的依據,具有較高的操作性。
(五)增設相關的專業教學課程
在專業英語教學中,可增設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及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專業課程,應當遵循英漢相輔相成、循序漸進的原則,促進學生跨文化的交際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英語的表達水平,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在授課時,教師應當注意提高活動及話題的趣味性,確保學生參與也能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營造能夠進行雙向文化交流的契機與環境,確保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均衡性。
(六)優化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專業英語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語言功底深厚,還應具有良好職業素養以及較高的思想認識。教師自身應當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強化學習與研究,提高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多進行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資料的閱讀,引導學生對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充分反映的詞匯、知識背景及表達方法進行積累研究;多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學習動機及學習效率得到強化,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鞏固與提高。
五、結語
總而言之,社會環境的國際化發展,為英語專業學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僅要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及應用能力、對外國文化背景進行熟悉了解,同時還需要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用英語進行正確表達,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得以發揚光大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劉思陽 單位: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毛軍社.探究提升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途徑[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03):139-141.
[2]滕學明.英語專業美國文學選讀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資料,2014(13):29-31.
篇10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對外漢語;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17-02
教育部對對外漢語專業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要求對外漢語專業能夠“注重漢英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的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1]實際已經明確了對外漢語專業的定位,即培養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隨著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影響的擴大,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活躍,中醫藥高校也開始開辦對外漢語專業。中醫藥高校由于其培養與中醫藥相關人才的基本出發點,結合對外漢語基本定位要求,在專業定位上有了自己的特點。
一、教學型的類型定位
中醫藥高校開辦對外漢語專業,主要是擴大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的需要,培養既懂對外交流合作知識,又懂中醫藥基本知識的實用型高級人才。在類型定位上,只能考慮“教學型”定位,即把學生培養成“教學型”的人才。如在課程安排上,既要考慮安排好對外漢語專業需要的四類課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文學知識”、“教學法知識”,[2]也要安排體現中醫藥特色的課程,如“文化知識”部分增加“中醫藥文化”課程,“文學知識”增加“醫古文”課程,仍然還在對外漢語專業的知識結構框架內,因而中醫藥院校對外漢語專業的類型定位應該定位在教學型。
二、本科教育為主的層次定位
中醫藥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應堅持本科教育為主,重點發展留學生教育。
開辦對外漢語專業的中醫藥高校,對外交流合作比較活躍,招收的留學生也以本科生為主。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往往委托綜合性大學完成,中醫、針灸等相關中醫藥學類課程采取雙語教學完成。中醫藥高校開辦對外漢語教學的出發點是獨立完成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從高考生中招收本科生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是開辦專業的主渠道,適度在校攻讀中醫學學位的本科層次留學生開展對外漢語教學(輔修專業),既可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修養,也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對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宣傳、交流與合作等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中醫藥與對外漢語融合的學科定位
在中醫藥高校調研開辦對外漢語專業時,曾發現部分高校對外漢語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與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基本相同,在對外漢語專業的“專業模塊”中增加了“對外漢語教學通論”和“對外漢語教學法”兩門課程。[3]討論中,也有專家提出中醫藥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應該是漢語言文學基礎課程、英語課程、專業課程(主要是教學通論和教學法)、中醫藥課程四大模塊。漢語言文學與對外漢語作為兩個不同的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從學科發展的需要和學生就業的需要出發,而中醫藥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要重新思考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定位,明確了中醫藥與對外漢語融合的學科定位。中醫藥院校開辦對外漢語專業,堅持以漢語教學為主體,重點結合中醫、針灸、中藥等優勢學科,推動對外漢語教學與中醫藥相關學科的結合,展示中醫藥院校開辦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
四、具有中醫藥知識對外漢語高級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對外漢語專業所培養的是“對外漢語專門人才”或“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中醫藥院校開設對外漢語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注重漢英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同時具有較全面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和系統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外文化交往以及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有較全面了解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中醫藥院校開展對外漢語教學,不純粹是語言教學,更應該與中醫藥文化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在跨文化交際中,把語言教學和中醫藥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漢語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藥院校培養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就是培養跨文化交際的人才,是在國際間進行中醫藥文化交流的傳播者。在此基礎上研究探索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素質和綜合技能的培養方法、內容和途徑才會有積極意義。
五、多渠道就業的服務方向定位
考慮到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本科教育部強調通才教育,我們應該拓寬視野不能把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簡單定為對外漢語教師。中醫藥院校培養的對外漢語專業的本科生,應該將服務方向定位為:國內外有關行政機構、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外交、外事、外貿、中外文化交流、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等需要兼具漢語和外語能力的工作。中醫藥院校開辦對外漢語專業,重視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弘揚中醫、針灸、中藥等傳統文化,推動對外漢語教學與中醫藥相關學科的結合,展示中醫藥院校開辦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培養一群適應世界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學科定位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計劃、課程的設置和學科的發展規劃,新形勢下探討中醫藥院校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定位問題,希望提出更加符合學校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原新梅,孫小兵.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曲阜: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07,(12).
[3]張曉濤.對外漢語專業課程改革芻議[J].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