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國外施工語言交流語言考量及綜合培訓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forth company of Sinopec abroad, the support rol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a child of the worker of Sinopec, the autho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overseas constructio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the fourth company of Sinopec in recent year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and mean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nhance employee skill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employees, especially managers, in today’s Sinopec company of “building a prominent feature, leading at home and world-class energ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verseas; verb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中圖分類號:C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近幾年,中石化第四建設有限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先后在沙特、阿聯酋、馬來西亞等中東地區承攬了石油化工裝置的施工任務,并在施工生產、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績。但是,語言交流與溝通仍然成為大部分施工人員與管理人員的障礙,雖然在當初選派人員時,公司有意識地選派了一些年富力強,有一定外語(幾乎都是英語專業)基礎的人員,但是到了國外,與老外的交流仍然成為施工管理過程中一個難以避免的困難。因此,加強職工技能教育與培訓,提高職工特別是管理人員的語言交流能力,在“建設特色突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能源化工工程建設企業”的今天,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海外施工人員的語言現狀分析
1、對專業文檔的識別、了解和掌握困難。一線施工管理人員對施工圖紙,與外國管理同行的信函、報批以及指令等一般性的專業文檔,由于語言一知半解而引起的歧義等,影響了項目實施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優化,安全管理和質量控制中的風險識別,材料設備的供應,施工網絡計劃的編制、控制以及費用控制、資金回收等工作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期的延誤或窩工等,給公司在國外的信譽以及工程管理目標的實現和經濟效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與外國同行日常的、面對面的交流中的困難。在每月、旬、周定期的聯席項目施工協調會議、經營管理會議,施工現場的HSE檢查、質量檢查、文明施工檢查以及工程施工進度檢查等,在有關專業知識的表達、交流與對話中,大部分施工管理人員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困難。在國外進行過施工管理的人員都深有體會:與老外日常交流中的口頭表達很重要,與這些外國同行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有時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語言障礙,公司的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在工作和生活的交流與交往中,很難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個人關系。
3、不同層次的人員遇到的語言困難有所不同。受個人掌握外語水平、語言交流的能力影響,在與外國人的語言交流中,從學校畢業3年以上的高級管理人員由于專業知識比較豐富,外語水平較高,在施工方案的策劃、編寫與執行等方面,在語言口頭交流上,能夠比較準確的進行表述,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剛從學校畢業3年以內的普通管理人員語言交流有著天然優勢,尤其是海外留學的畢業生,語言交流比較出色,但是,由于這部分人員對施工現場情況不甚了解,專業知識不夠豐富,在對施工圖紙以及來往信函中的一些專業術語會發生表達不準確的現象。而現場施工作業人員由于大部分外語水平較差,基本上與外國人很少交流,有限的交流,也須他人的傳遞。
海外工程實施管理中遇到的語言交流、溝通問題,并不僅僅是施工人員與管理人員本身的語言問題,國內和海外工程項目在施工管理和施工過程中的知識體系上也存在著不同問題,特別是對工程文檔的接受和理解困難較多,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磨練。
二、思考與對策
中石化第四建設有限公司經過50年的發展,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職工隊伍也是一支繼承與創新、永不言敗的高素質隊伍。但是,在科技飛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的今天,輸送和培養一大批合格適用的、既懂語言又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既與國際管理慣例接軌又有著豐富的國內施工管理經驗人員,仍然是公司各級組織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首先,要實行應急的人員配置辦法。對于海外工程項目的管理人員選擇,在項目組建初期,就不能簡單的依賴專業水平的高低,而要有相應的語言考量。對于項目的現有管理人員,在工作安排上,也應該依據項目管理的開展情況,根據語言水平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相應安排,比如,對于經驗豐富、但是語言能力遜色的工程師,可以搭配語言較好的、剛畢業的學生一起工作,起到互幫、互補的作用。
其次,加強平時的語言培訓以及綜合訓練。對于海外工程項目來講,培訓的重要性遠大于國內本土項目,大家同時到一個比較陌生的環境進行項目的開展和運作,在很多領域上,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在這種情況下,海外項目在平時,就應該注重日常的集中與培訓工作,這其中一定要包括語言方面的培訓,這種培訓并非一定要以語言為主題,可以以專業技術為主題,但同時包含語言方面的互動和訓練,從而,促進職工的語言學習興趣以及專業提升動力。
其三,運用一定的經濟措施激勵員工的語言學習動力。公司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對員工進行語言的考查、考核和考試,并按照等級,頒發一定數額的語言津貼,獎勵數量未必需要多,但會在客觀上,起到很好的效果。
篇2
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1999年1月就讀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系,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校長。
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非常有意義,正是這種文化間的交叉構成了人類歷史的豐富性。對于西方來說,中國文化具有深刻的魅力。但事實上,西方P于中國的知識總是在真實中參雜著想象,有時這種想象作用甚大,甚至會造成對中國文化的誤讀。今天我想從自身的兩則故事談起,談談在我的留學經歷中所接觸到的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1999年初,受德國阿登納基金的支持,我有幸到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留學,師從大名鼎鼎的霍耐特教授。眾所周知,霍耐特教授是哈貝馬斯先生的親炙弟子,在當代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當代傳人,霍耐特教授致力于探討黑格爾“承認”的概念,并深刻繼承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范疇。而這樣一位專門研究“承認”和“交往”的教授,卻在與我的交流中問出了兩個看似不可思議的問題。一次課后,我與霍耐特教授到學校附近的小酒館吃飯。席間,霍耐特教授好奇地問道:“你們中國有鐵路嗎?”我驚訝于教授的問題,于是很認真地向教授介紹,我們中國不僅有鐵路,而且有非常完備的鐵路運輸系統,在中國,鐵路是非常重要的出行方式?;裟吞亟淌诼犕晡业慕榻B,多少有些尷尬而又誠懇地說:“那你們比美國人聰明,美國只有公路和飛機,他們的鐵路系統非常落后?!边€有一次,我與霍耐特教授在辦公室聊天,說起了我的孩子將要到德國探親。那時候孩子5歲,與霍耐特教授家的小兒子年紀相當,教授便熱忱地邀請我的孩子與他的孩子一塊玩耍。但隨后,他又問出了一個讓我啼笑皆非的問題:“你的孩子現在還留著小辮子嗎?”我說:“我的孩子是男孩,不留小辮子。”霍耐特教授說,他還以為中國孩子依舊像古時候那樣留著小辮子。兩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千禧年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實力已位居世界前列,而這樣一位在社會理論領域占據扛鼎之位的專家,卻對現代中國有著如此巨大的文化誤解,這個現象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一位教授尚且如此,那么在西方普通民眾的觀念中,中國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呢?
那時候霍耐特教授的博士討論班上共有4位亞洲留學生,兩位來自韓國,一位來自日本,還有一個便是我。或許是在與我們這些黃皮膚、來自東方他者文化的留學生的交往過程中,霍耐特教授受到觸動,促使他開始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他為我頒授“文學之家―德嘉銀行”翻譯獎的致辭中,他強調了“文化的中介者”的作用?;裟吞亟淌谡f,文化中介者的職責便是致力于在兩種文化之間實現思想上的相互交流或文化上的相互接近,讓自己的國家認識和理解外面的陌生世界。一方面,為了搭建兩種文化之間理解和溝通的橋梁,他們不斷努力去發掘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和共通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能忽略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分歧和障礙,并且要讓人們對這種分歧和障礙有所了解,這樣才不會抹殺異域文化所獨具的特色。所以在文化交融互動的過程中,文化中介者承擔著重要的任務,這對于中介者自身的學識、語言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當今時代,得益于互聯網和交通工具的發展進步,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加速,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中介者的作用也日趨重要。但反觀當下,我國的文化中介者在推動文化互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還未達預期效果,中外文化的溝通有待于加強。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譯介,可以克服語言之間的障礙,幫助西方世界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然而目前我國向外輸出的譯介作品的質量與數量有待加強,其發揮的功效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正如當年作為留學生的我給霍耐特教授帶來的觸動,留學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承擔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現在中國每年向國外輸送大量的留學生,他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在汲取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向外國民眾展示了當代中國的形象。然而,這種輸出是不均等的,較之于走出去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引進來”的西方留學生數量則非常有限。只有把他們請進來,讓他們深入當代中國的實際生活,與中國民眾展開廣泛接觸和交流,直觀感受現代化的中國社會,才能徹底扭轉存在于西方人觀念中“梳著小辮、坐著馬車”的一兩個世紀前的舊中國形象,才能消除西方對于中國存在的文化誤解,才能真正向世界展現21世紀開放、文明、現代的中國形象。
篇3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20-01
這次敦煌學研究動態暨《敦煌研究》發展研討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及時把握敦煌學研究動態,引領敦煌學走向,是《敦煌研究》作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的重要任務。
依個人理解,近十多年來的敦煌學研究,大致出現了以下幾方面新的趨向:(一)敦煌學研究外延的擴大,過去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及敦煌石窟,現在,將敦煌出土漢簡納入敦煌學研究的視野,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二)隨著收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公布,在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出版定本敦煌文獻全集成為可能,必將為敦煌學界利用敦煌文獻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極大的便利。(三)敦煌石窟的研究方面,隨著《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的出版發行,首次開啟以考古報告記錄敦煌石窟的新時代,標志著敦煌石窟考古報告工作全面開展。與此同時,敦煌石窟的研究開始進入探索石窟內容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流派、信仰和社會、歷史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等深層次問題的研究,與敦煌石窟相關聯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敦煌文獻與敦煌石窟相結合的研究也成為主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趨向。(四)敦煌學研究由微觀走向宏觀,由分析走向綜合,利用交叉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成為敦煌學新的亮點。(五)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以敦煌為中心,西域、中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與敦煌的文化交流再度成為敦煌學關注的新動向。前面s新江先生關于《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動態》的發言,就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啟示。(五)敦煌學學術史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六)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撐。
《敦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術刊物,也是敦煌學研究領域無可代替的學術刊物,多年來,《敦煌研究》以其鮮明的辦刊特色和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贏得了國際敦煌學界的認可。關于《敦煌研究》未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首先要繼續保持《敦煌研究》的獨特風格,這是《敦煌研究》期刊立足于學術期刊之林,并獲得學術地位的關鍵所在。其次,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刊發國內外敦煌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新信息,推進敦煌學研究的國際化。第三,根據敦煌學研究的新動態,《敦煌研究》期刊要發揮引領學術發展導向的作用,特別是《敦煌研究》多年堅持設置專欄,組織專家學者參與撰文討論,引導學術的做法,值得繼續發揚。第四,培養作者隊伍,刊發高水平學術論文。第五,加大投入,做好《敦煌研究》網站的編輯及期刊論文數字化工作。
篇4
令人驚訝的發現
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稱漢畫像石為“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并斷言:“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光輝。”
讓時間先回到2002年7月31日。這一天的《江南時報》報道說,中國基督教協會常務委員、基督教神學教育教授汪維藩先生,在對江蘇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珍藏的漢畫像石研究時驚奇地發現,一批東漢畫像石造像竟然出現了圣經故事和早期基督教的圖案!經測定,其中有的畫像石刻鑿于公元86年即東漢元和三年,比世界公認的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提早了550年。
汪教授向記者出示了他拍攝的一批漢畫像石照片,并且打開《圣經》,逐一對照介紹了以魚、飛鳥、走獸、牲畜和爬蟲組成的“上帝創造世界”等圣經故事。這批漢畫像石上的圖案表現出伊拉克、中東一帶的早期基督教藝術風格,同時又兼有中國東漢時期的藝術特點。
世界公認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是從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敘利亞傳教士阿羅本進入中國“翻經書殿,問道禁闈”開始,盡管以往有少數專家質疑基督教傳入中國有可能早在東漢時期,但一直缺乏實證無法確認,汪維藩教授的研究發現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顯然,如果要下一個確鑿的結論,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這里面至少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漢畫像石中已經有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鮮明印記,而傳統認為,漢畫像石是純粹中國的藝術。
汪維藩先生的研究發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發現必然會相繼到來。2005年初,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從民間征集到了一些風格迥異的漢畫像石,這些畫像石在雕刻手法上已經接近浮雕,更具意味的是,畫像中還出現了一些高鼻深目的人物造型。武利華館長認為,這些人物造型具有胡人的特征。這又是漢畫像石中出現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有力證據。
篇5
摘要:翻譯是一種重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是不同文化間進行交流的橋梁。但是,文化的個性所衍生出的大量文化局限詞給文化間的順暢交流和翻譯造成了障礙。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斷發展,反映中國獨特文化的詞匯,也就是中國民俗詞匯日益增多,探討這些詞匯的翻譯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翻譯 文化 民俗詞匯
一、前言:文化、語言和翻譯。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后果。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文化的共存。如果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獨特性,它有一個新的需求,那就是我們必須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而翻譯則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過去的翻譯研究一直強調在語言分析和文本的對比研究,但缺少文化因素。隨著世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翻譯人士開始走向跨文化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文化交流的意義。近年來,翻譯研究的重心已經從語言的遷移轉變為文化的交流,而翻譯一直被看作是一個強大的跨文化交際的工具,成為文化和文學交流的一種手段,翻譯的深層活動是一種文化交流。因此研究文化問題,促進跨文化交際翻譯是必須的、重要的。
二、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民俗詞語翻譯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國民俗文化來源于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探索和傳承,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構成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外延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墒强v觀中國翻譯史,無論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還是至“五四”的西學翻譯,都是以外譯漢為主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引進”占據了絕對的強勢,而輸出明顯處于弱勢。這與中國這一文化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發展強盛的追求是不相稱的,而關于富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翻譯更是鳳毛麟角。直到今天,尚無一部專門的漢英或英漢中國民俗文化辭典問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應有意識地實現翻譯工作重心的調整,在兼顧“輸出”與“引進”平衡的同時,側重向外國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因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保持其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我們的民族特色不至于淹沒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海之中。
三、中國民俗詞匯翻譯的困難性。
我們知道,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轉移。因此,如何克服文化障礙,把源語言的信息傳遞到目標語言已成為翻譯的中心問題之一。由于特殊的生活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等等,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的沉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這些獨特的文化特征是傳達文化負載詞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我們中國的文化也有我們獨特的文化負載詞或者我們可以說,中國民俗詞匯。因此,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重視中國民間文化信息方面的研究。由于一些獨特的目標語讀者可能難以理解的,如何翻譯好這些中國民俗詞匯是翻譯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尤其如此。
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著游牧、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民俗傳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在經濟、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環境發生變遷,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豐富,使得傳統意義上單純依靠人際傳播的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們應更加關注民俗文化的傳播過程,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為民俗傳播服務,使民俗傳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是有關中華民俗詞匯的誤譯案例分析。前面是字面意義上的轉換,后面是內涵意義上的轉換。
年飯 the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 family reunion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紅包 red bag,red packet,red paper / envelope with gift money
紙錢 paper money,paper coins / ghost money
唐裝 dresses of the Tang Dynasty / 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
王八 tortoise / turtle cuckold
龍鳳帖 dragon and phoenix card / marriage certificate
黃道 yellow way / lucky days
黑道 black way/ unlucky days
拜天地 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 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
從以上例句來看,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翻,目的語讀者會不知所云,而根據內涵翻譯,他們才會充分理解。奈達(1993:110)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匯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
四、結語。
任何語言都是與本語言所根植的文化密不可分的。而詞匯,作為語言中最敏感、最重要、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負載著該語言的文化。中國民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民俗文化詞匯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是中國文化個性的體現。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意識形態、工作和生活方式、價值觀、,風俗習慣等,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負載詞匯,給當今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跨文化交流帶來障礙,如何在漢英翻譯中保持其獨特性,做到文化的“全真傳真”,是語際翻譯中的難中之難。
所以為了幫助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增長其見識,我們應該多加練習,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恰當的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努力地譯出忠實通順、優雅的譯文。這對弘揚中華文化,增進民族間的交流,具有深遠意義。(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論文
項目名稱:從Nida的功能對等看中國民俗詞匯的翻譯(以魯迅小說選為例)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1993),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篇6
2012年7月14日至15日,德國石荷州國際音樂節。
浙江慈溪青瓷甌樂團演出的《越風瓷韻》音樂會深深地吸引了德國觀眾。越甌、編鐘,編磬、瓷塤、鳥哨、瓷笛……這些帶著青瓷清脆特質的樂器與美妙動聽的古風清音,博得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當甌樂演奏德國民歌《春天來了》時,臺上演奏的音樂聲與臺下觀眾哼唱聲連成一片,氣氛熱烈而動人。全部曲目演奏完后,迎來了德國觀眾持續不斷的雷鳴般的掌聲和吶喊聲。“這是最美的中國原生態音樂?!痹S多德國觀眾激動地稱贊道。
受浙江省文化廳組派,慈溪市青瓷甌樂團赴德國參加石荷州國際音樂節。這是由德國政府主辦的音樂盛會,也是德國傳統音樂領域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音樂盛會之一。
青瓷甌樂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星空奏響了天籟之音!
奪得千峰翠色來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唐代陸龜蒙描繪越窯青瓷的詩句,從中可見越窯青瓷的冰清玉潔,而這份清麗溫婉,也正是青瓷甌樂的獨到之處。
千峰奪翠的上林湖,因是青瓷的發源地而載入史冊。曾經的輝煌在一千余年之前,這里生產的青瓷器物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貢品而被列為皇家專用。光亮而青翠的釉色,典雅而別致的造型,在當時曾有“秘色瓷”之稱而享有盛譽。上林湖越窯是最富盛名中國瓷窯之一,它以其青瓷產品之精美獨特,在中國前期瓷史上占據了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上У氖?,到了宋代以后,越窯漸趨衰落,昔日里爐火熊熊的龍窯,從此逐漸冷卻。
其實,古代先民創造的陶質吹奏或打擊樂器起源極早,在《詩經》、《易經》中已多有記載。自秦漢至兩晉,此類樂器在宮廷中更是廣泛應用。到了隋唐年間,上林湖越窯開始生產青瓷樂器,并逐漸向民間流傳。為獲得良好的演奏效果,此時的青瓷樂器已開始出現“八缶”、“九盞”、“十二甌”等名稱,每件器物以盛水的多少來區別音階,并由此而創作了很多經典曲譜。
1998年底,慈溪的寺龍口窯址考古發掘順利結束。在整理出土瓷片時,考古人員發現了越鼓、越塤、越鐘、越鈴等一批古代樂器,共計有31件之多。這批青瓷樂器的出土,不但在古陶瓷領域引起了轟動,同樣給音樂考古界的人士以極大的驚喜。以前在各類史籍中記載的青瓷樂器,如今有了鐵板釘釘的實物佐證,它在為青瓷樂器的恢復提供了扎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的同時,也讓見于文獻記錄的青瓷打擊樂器不再是紙上談兵。正是這一原因,寺弄口窯址的考古發現成果被評為當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奏響中外文化交流的天籟之音
2002年11月,原任法國駐澳大利亞文化參贊、時任法國新奧爾良爵士樂團領隊的西蒙先生來慈溪考察訪問,作為彼此間的交流節目,慈溪民族樂團為法國客人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瓷甌樂演奏會。當一根根筷子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打擊碗、盤、杯、盞等青瓷器物時,其美妙的旋律如山泉滴洞,既洪亮又余音裊裊,聲雖輕卻悅耳動聽。演出結束,酷愛音樂的西蒙先生不但對青瓷甌樂贊賞有加,還熱心地當起了“紅娘”,在他的推薦下,慈溪民族樂團于2003年初接到了法中文化交流協會和法國沃黑沃國際藝術節組委會的邀請函。這一年的8月16日,當地時間晚10時,作為沃黑沃國際藝術節首場演出的壓軸大戲,慈溪的青瓷甌樂首次登上了國際舞臺。這次演出的時間原定45分鐘,因觀眾持續不斷的熱烈鼓掌而增加了25分鐘。他們為青瓷甌樂的神韻所陶醉,甚至在演出結束后紛紛走上舞臺,對青瓷樂器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想對美妙樂曲的發聲原理一探究竟。
穿越千年時空,還原天籟之音,2005年9月,青瓷甌樂團赴香港演出,璀璨的歷史,迷人的旋律,讓過慣了快節奏生活的香港市民領略了祖國傳統文化的精湛和美妙。在一陣陣驚嘆中爆發出一陣陣掌聲,他們完全迷醉在精美瓷器發出的古韻之中。2007年10月和2012年4月,青瓷甌樂團兩次赴臺灣演出。第一場的演出在臺北的親子劇場,看到各種天青色的編鐘、排甌、管鐘在臺上整齊排列,其氣度和陣容就讓臺下的觀眾嘆為觀止。這場名為《越·瓷風》的音樂會以其和諧的音韻、明朗的節奏,獲得了島內音樂界人士和觀眾的一致好評。第二次赴臺的首場演出是在桃園縣的展演中心。當天晚上大雨如注,但絲毫沒有影響觀眾的情緒,在此起彼伏的喝彩聲中,呈現出兩岸同胞共享中華民族文化的熱烈場景。在臺中地區演出之后,高雄玉皇宮董事長許文良先生在會見民樂團全體演職人員時說:“我為中華民族有這樣一朶音樂奇葩而由衷高興。臺灣的歷史文化大多來自大陸,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多作貢獻?!焙{兩岸的文化認同,青瓷甌樂成了文化交流的平臺、溝通手足之情的橋梁。
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青瓷甌樂在北京海淀區劇院隆重登臺。大幕開啟,一曲《越·瓷風》帶著歷史的滄桑感,于薄霧繚繞中向觀眾緩緩走來,由瓷甌、瓷鐘、瓷塤、瓷笛等組成的器樂演奏,在時而激昂、時而平靜的變幻中再現了唐宋遺韻。幽然響起的清冷瓷音,婉轉而悠揚,在濃郁的古風中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甌樂的魅力。
為了讓甌樂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慈溪市專門成立了青瓷甌樂團,特聘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兼任藝術總監,寧波市藝術研究院楊浩平兼樂團常任指揮。樂團對以前演出的節目、曲譜、樂器的配置以及舞臺的效果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優化,除保留以前成功演出的如《九秋風露越窯開》《梅花三弄》《月下笛》《越·瓷風》等曲目外,還著力于歷史淵源的挖掘和新節目的創排,努力做到使甌樂在演出時既能保持古風古曲的神韻,又能追隨時代步伐,不斷融入新的元素。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代表性項目,青瓷甌樂于2012年7月赴德國作交流演出。這次演出除15個保留曲目外,還專門改編了德國民歌《春天來了》等。首場演出在德國首都柏林的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之后又在石荷州國際音樂節展演。每當青瓷甌樂的節奏響起時,語言不通的德國觀眾先是仔細聆聽,隨即會爆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在石荷州國際音樂節演出結束后,演員們連續謝幕三次觀眾依然不愿散去,直至藝術節組委會代表上臺做了說明后,他們才意猶未盡地離去。對于觀看的感受,他們都發出由衷的贊嘆:“這是我們欣賞到的最美的中國原生態音樂?!?/p>
傳承與創新雙翼齊飛
借問甌樂何處來?那是15年前在上林湖寺龍口窯址發掘出眾多的古代青瓷樂器。有了真實的歷史參照物,就為重新復制帶來了可能。經過數百次的反復試驗,2002年6月,越窯青瓷甌樂在慈溪第十三屆楊梅節上正式向公眾亮相。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越窯青瓷甌樂如何傳承?為此,慈溪市多次邀請國內音樂、藝術領域的專家,共同研討越窯青瓷甌樂的傳承與發展,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越甌音域寬廣,音色清脆,有鐘磬之韻味,金石之音質。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曾多次赴慈溪考察上林湖越窯遺址及青瓷甌樂。當他第一次踏上上林湖土地時,就深深地被上林湖越窯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吸引,他坦言:“甌樂以青瓷樂器為主,因此要認準樂器特色,使其具有盡可能豐富的表現力。”他還激動地斷言:“若能把唐宋時代的青瓷甌樂與‘海上陶瓷之路’的優秀文化結合起來,創作一批音樂作品,定能引起國內外考古界、音樂界的轟動?!?/p>
臺北市立民族樂團郭玉茹團長說:“你們在現有民樂基礎上,挖掘、發展唐宋青瓷甌樂,看了聽了令人振奮,耳目一新。這種具有民族特色音樂,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都會喜歡。你們一定要繼續探索,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藝術風格。”
中國歌劇舞劇院音樂家楊春林說:“我看了甌樂《越·瓷風》,整個作品非常完美,樂曲編配也有新意,首先是樂器把大家震驚,其次是樂音美妙動聽,雖然是古樂器演奏,但它同時體現現代氣息和現代風格,我覺得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將來要走的一條路,要把傳統的文化藝術與現代風格、現代人的審美有效結合起來,然后讓大家喜歡它、推動它。民族的東西一定會走向世界,讓全世界人民都能了解你們這樣的樂團?!?/p>
隨著目前青瓷甌樂的發展,簡單的擊甌在審美層面上已不能滿足中外觀眾要求。目前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所用的青瓷樂器,有一些是根據出土文物燒制的,但有一些樂器有了新的創制。有的樂器組合也更契合現代,比如現有青瓷編磬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演奏更加流暢。上林湖越窯遺址出土的瓷 塤為三孔塤,現在復制的有九孔塤,可演奏十三度音域內的所有半音。同時,他們還研制了一批新的青瓷樂器,擴展青瓷樂器系列,提高和豐富其音樂表現力。
篇7
暨獨墅湖高教區校園歌手大賽
策劃書
——為夢想擴音,讓青春盛放
主辦: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理委員會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
承辦:共青團獨墅湖高教區委員會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學生事務部
2013.09.30
一、 活動意義
1 增進獨墅湖區域內各單位交流
作為蘇州市發展高等教育,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建設項目,建設好獨墅湖高教區已是打造蘇州經濟和科技強市的重要途徑。每年高教區歌手大賽也是一個促進高校區各單位交流的極佳平臺,可以很好的推動校企間、高校間、留學生與國內學生間的思想、文化以及生活上的交流。
2013年是高教區成立以來的第十一年頭,在這十一年中各高校團結一致,建立了深厚友誼。讓同學們得以一展歌喉,是各選手也更是各高校亮相的絕佳機會,使高校間各高??稍诒荣愔姓宫F自我,聯絡彼此,增進友誼。除了平時學術上的交流外,各高校間在文化方面的交流略顯遜色,而這次歌手大賽就為學校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也希望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使今后各高校的文化交流更加豐富多樣。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好獨墅湖高校區的文化繁榮。十佳歌手大賽成功舉辦還使高教區在蘇州市打出一個品牌,讓人們看到,在蘇州市的南部,有著這樣一群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嚴謹治學的同時,培養自己的藝術情懷,陶冶情操。讓獨墅湖畔奏響天籟之音,讓蘇州古城洋溢青春旋律,是我們共同的愿景。獨墅湖高教區十佳歌手大賽定能成為江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獨墅湖高教區也必將在全國眾多大學城中脫穎
而出。
2 增進中外文化交流
獨墅湖高校區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教育區,除了聚集了國內眾多優秀學子,也還吸引了眾多的海外留學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這些海外留學生主要集中在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為了更好的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也為了讓外國學生能夠有機會展示各自的民族特色,此次大賽專設留學生組,保證獨墅湖“十佳歌手”中有留學生的一席,既調動了留學生的積極性,也讓觀眾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在活動中讓留學生體驗中國江南文化,擴大獨墅湖高校區的國際影響力也是我們的目的之一。所以我們將在比賽過程中竭盡全力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江南文化,帶領留學生們參觀孔學堂、游黃果樹,增進中國和東盟相互了解。做到用心交流,用情展示,用景增情。
3 推動高教區內文化發展繁榮
為了助推獨墅湖高校區文化繁榮發展,努力建設富有創新活力和獨特魅力的文化強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次大賽就以此為契機,使高校區呈現出文化產業碩果累累、文化事業惠及全校、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文化大繁榮局面。同時也打造了文化新品牌,擴大了高校區影響力。
憑海臨風,廣納百川,獨墅湖高校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擁有著獨具魅力的文化淵源。以文化為載體,彰顯高校區人文氣息,從而逐步擴大高校區的影響力。真正把獨墅湖高校區推向全蘇州、全中國、全世界。 二、活動主題
大賽名稱:“夢想舞臺” 2013科教創新區青春歌手大賽暨獨墅湖高教區校園歌手大賽
宣傳語:為夢想擴音,讓青春盛放。
青春是最美的年華。獨墅湖高教區的學子們正值青蔥歲月,胸中無不激蕩著即將盛放的夢想。給翹楚學子一只話筒,讓他們為了心中夢想,震憾發聲!站在榮耀的舞臺,綻放出最奪目的光芒!
三、 活動時間、地點
海選:“讓夢發聲”于11月9、10日在月亮灣星藝城KTV舉辦;
復賽:“觸夢十強”于11月17日選出“十佳”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圖書館報告廳
決賽:“逐夢之夜”11月30日冠軍賽在獨墅湖影劇院舉辦 四、 賽制
經海選(選手各準備一首歌曲(2分鐘),現場演唱,由專業評委直接淘汰晉級制)選出36名左右選手進入復賽由復
賽(分三輪,第一輪分組,每組分別有直接晉級、待定和淘汰選手,第二輪從待定選手中評出晉級選手,第三輪從晉級選手中評出十佳歌手)評出10名選手進入決賽(決賽以評分、投票等形式排序)。
注:復賽決賽現場,每場涉及三輪抽獎環節,獎勵在場觀眾。
五、 參賽對象:高教區14所高校及各企業 六、 主辦: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理委員會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 承辦:共青團獨墅湖高教區委員會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學生事務部 七、 預算單:
篇8
泉州博物館是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見題圖),成立于1985年,舊館位于泉州市中心的府文廟,新館址位于泉州清源山下西湖公園北側,于2005年元旦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新館是一座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積80余畝,建筑面積16000多平方米。館藏文物藏品總計在3000件以上,其中陶瓷器是主要部分,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精品引人注目?,F介紹幾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與同仁共賞。
1.唐 長沙窯青釉執壺(圖1)。高22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2厘米。方唇,口沿外折,直腹,直頸,平底,足外撇。短直流在頸肩結合處與對稱雙系呈垂直配置,流上有三道內凹的弦紋。雙聯泥條板狀執柄。醬褐釉施釉不及底,與灰白胎交界處有一圈白釉,自然隨意?;野滋ヌド陨睿谄魃碛悦嫔陷p妙地點綴出黃褐色的菱形紋,器身對稱兩個倒形“山”字,字體呈黃褐色。足底刮釉露胎,呈土黃色。整體造型修長莊重,給人以天然造化、變化莫測之感。
2.宋 磁灶窯綠釉軍持(圖2)??趶?.5厘米,高16厘米,底徑6厘米,盤口立沿,口沿內斂,凸起,細長頸,鼓腹,溜肩,直流(殘),無柄。肩腹處有一道凸起的弦紋,腹部有5匝內凹的弦紋,下腹內收成平底圈足。釉下施褐彩,釉色青綠,有剝落的現象,器身有零星散落黑色斑點的痕跡。軍持亦稱君持、捃稚迦。梵語“Kundika”的音譯,為佛教徒飲水和洗手用具。唐代有白瓷、青瓷制品。宋代亦用于插花。軍持在東南亞一帶屢有發現,特別是菲律賓發現的軍持與磁灶窯出土的軍持造型、釉色、表面印紋裝飾極為相似,為晉江磁灶窯燒制的專供外銷用的產品無疑。1991年,美國何翠媚博士到印尼訪問,其帶回來的照片中,就有爪哇發現的磁灶窯綠釉軍持、黑釉小罐、曾竹山小口陶瓶等不少泉州產品。軍持的外銷一方面為東南亞國家提供了生活和宗教活動用品;另一方面,增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磁灶窯軍持是中外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實物見證。
3.宋德化窯青白釉執壺(圖3)??趶?.5厘米,高20厘米,底徑6.7厘米。盤口立沿,細直頸,圓肩,頸、肩處有一對對稱凹面2槽豎向耳,圓腹,矮圈足,內凹,長彎管流,凹面3槽寬帶曲形柄。通體施釉,足底刮釉露胎。器面陰刻纏枝花紋,刻劃線條流暢,紋飾清晰。釉色白中泛青,質瑩潤有光澤,細膩溫潤,撫之如小兒肌膚,手感柔嫩。整體造型圓潤,豐滿大氣,令人心醉神迷,美不勝收,顯示出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及藝術欣賞價值。
4.明景德鎮青花雜寶紋菱花盤(圖4)??趶?8厘米,足徑20厘米,高6厘米。撇口,寬折沿,淺弧腹,闊平底,矮圈足,里外滿釉,僅足底刮釉露胎,盤心滿繪雜寶圖,器壁八開光內繪雜寶,外腹也繪八組雜寶圖。從器物形制、青花呈色、紋飾、布局等分析,該器物應為明江西景德鎮窯生產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Kraak)原是荷蘭人1603年對在海上俘獲的名為Kraak的葡萄牙貨船所載中國外銷青花瓷的一種稱呼。由于這種外銷青花瓷在裝飾上普遍帶有多層次的開光,在陶瓷史上把16世紀末至17世紀生產的這類外銷青花瓷稱為克拉克瓷。造型有盤、碗、瓶、軍持等,在盤、碗內心的主題紋飾有珍禽瑞獸、花卉、人物故事、雜寶等,底足不少粘有砂粒,口沿器壁內外多為六或八開光的輔助紋飾,開光內普繪雜寶、折枝花等。克拉克瓷的出現,源自中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發展繁榮,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該器物以藍色為主要色調,其胎質之細薄、紋飾之豐富、釉澤之瑩潤可堪稱克拉克瓷的上乘之作。
5.明德化窯白釉“何朝宗印”彌勒坐像(圖5)。通高22厘米,寬18厘米。呈趺坐式,露頂大耳,濃眉張目,笑口常開,耳垂至肩,肩至左腳有一道明顯的裂痕,赤腳,雙手置膝,左手掌已殘不見五指,右手殘至小臂藏在衣袖里。袒胸露腹,衣褶飄拂流暢,坐像后背鈐有“何朝宗印”四字方章款,是明代“瓷圣”何朝宗的傳世佳作。整個塑像造型生動優美,神態勻稱逼真,使人愛不釋手,堪稱德化窯中的珍品。
白瓷雕塑是明代德化窯白釉器中的珍品,它與象牙白一道并列為德化窯瓷的代表,在中國和世界瓷業史上獨樹一幟。特別是何朝宗的白瓷雕塑,在國際上深受贊揚,享有“東方藝術”和“國際瓷壇上的明珠”之美譽。該塑像釉水潔凈勻厚,與胎骨結合緊密,渾然一體;呈色溫潤如玉,剔透光滑,其釉質瑩厚細膩、如脂似玉,衣紋清晰,衣裙飄然欲動,線條優美。富有動感。紋飾簡練豪放,制作十分精細,雖有殘缺的痕跡,但不失其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線條流暢,刻劃細膩,形象傳神,動靜相乘。既保留了神話的色彩,又蘊含著美好、健康的意境,給人以藝術享受和感染力,顯示了其高超的雕塑技藝。其獨特的純凈瑩潤釉質和典雅可愛的形體,是現代雕塑所難以比擬的。
6.清德化窯堆貼八仙花觚(圖6)。口徑12厘米,高22厘米,底徑6.5厘米。敞口,圓唇,細長頸,中間有凸起的帶狀縮圈,飾一周八卦紋,頂部堆貼一圈八仙人物圖,栩栩如生,千姿百態。腹下部堆貼兩枝盛開的梅花,近底處稍外撇,二層臺足,平底,通體修長,內外壁施釉。胎體凝重結實,胎質細膩潔白瑩潤,造型典雅優美,紋飾簡潔明亮,使器物顯得特別清純,能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心曠神怡,是德化窯中的珍品。畫面所反映出的宗教意味比較濃厚,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當時人們的和思想理念,體現出自然和生活完美、和諧、統一的思想境界。
7.清德化窯青花山水三足爐(圖7)。口徑27厘米,底徑12.5厘米,高11厘米。厚唇,口沿外翻,敞口,豐肩,鼓腹,平底,外底刮釉露胎,三個三角形扁足,口沿至壁面有一細細的裂痕。頸飾一周青花瓔珞紋,腹部繪青花山水圖,有綿延起伏的山巒,蓬勃生長的樹木,小橋流水人家,宛如世外桃源。紋飾層次分明,釉色瑩潤,胎質堅硬,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青花呈色鮮艷,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各朝代青花瓷器因青花用料不同,故呈色也不一樣。該爐的青花色澤鮮艷,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造型渾厚,顯得深沉、含蓄,是清代德化窯青花瓷中的珍品。
篇9
關鍵詞:外來文化;中國化;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227-02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都要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外來文化的中國化無疑是解決中外文化關系、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發展成果的重要方式。
一、外來文化的中國化
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在創造主體、來源、內容、風格、精神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并非不可逾越。中國文化是我們的本土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上,外來的文化是可以通過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從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中國化。
所謂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就是文化建設主體通過對外來文化的選擇、吸收、轉化等過程,使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與中國的優秀文化有機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和實踐的結合,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文化建設主體對外部文化做出的自主、自覺的選擇。中國化的對象是外來文化,但并非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有中國化的必要和可能,我們把哪一種外來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哪些文化成分中國化,這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對外來文化的選擇,首先涉及到對外來文化的價值判斷,判斷的根本標準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只要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我們就可以把它中國化,否則就沒有中國化的必要了。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中國人以中國文化模式為框架改造、轉化外來文化的過程。外來文化中國化是國人出于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拓展中國文化的內涵,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豐富中國文化的內容,促進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外來文化的創造及其傳承主體也積極參與外來文化中國化的過程,并且為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做出一定的貢獻,但其目的是在于傳播、推廣外來文化,讓中國人接受和認同其文化。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復雜的文化創造過程。外來文化的中國化不是單純引入一種異質文化,也不是簡單地對接、拼湊兩種不同質的文化,而是以外來文化為文化資源,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借鑒、改造、吸收的創造性過程。在內容和形式上,經過中國化的創造性過程,外來文化的外在性得到真正地克服,而內化為中國文化的要素;在文化功能上,通過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得以逐漸消除,消極作用轉化為積極作用。創造性體現了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深層本質。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包含著多層次的豐富內容。概括地講,外來文化中國化包含著理論層次和實踐層次的內容。理論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指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實踐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指外來文化和中國社會實際的結合。文化結構、理論結構和實踐結構都是多層次的,因而,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包含著具體和豐富的內容。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既包括了對外來文化的理論批判、借鑒、改造、吸收,也包括了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引起的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解決文化矛盾、使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過程。外部文化一旦傳入中國,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之間就會產生矛盾,特別是外來文化處于強勢的情況下,矛盾更加突出,兩者存在相互同化的趨勢。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就是自覺地、主動地解決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之后引起的文化矛盾問題,使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外部矛盾轉化為中國文化的內部矛盾,從而推動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成分,并把它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是文化建設的一種表現方式、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作為文化建設的表現方式,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成分,并將之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結合,以促進和推動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為目的文化建設實踐。
二、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實踐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在歷史上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漸深入,外來文化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入中國,并對中國文化及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做好外來文化中國化這項關系當前和今后中國文化、社會發展的工作,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課題。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包含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包含著把外來文化不斷地中國化的實踐,如古代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的中國化,近代西方文化、的中國化。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特別是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強弱對比關系的差異,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表明,對外來文化必須進行中國化;不是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有中國化的必要和可能,在對外來文化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有所選擇;文化問題不等于政治問題。外來文化是否需要中國化,不能單純地從政治的需要而要立足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來考慮。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其他民族對待外來文化的認識以及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實踐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借鑒。
當代中國,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應注重總結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對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和其他民族在外來文化本土化方面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從實際出發,尊重外來文化和注重選擇、堅持辯證轉化、重視實際效果的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引進、批判、借鑒、吸收、結合等方法做好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工作。
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的文化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這段論述對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明確指出了外來文化中國化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耙晕覟橹鳌槲宜谩逼浜诵暮蛯嵸|就是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外來文化。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必須以中國文化為主,必須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中國文化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耙晕覟橹?、為我所用” 充分體現了對待外來文化的主體性原則,是外來文化中國化的總的指導原則,嚴格遵循這一原則是外來文化中國化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還要遵循尊重外來文化本身的特點的客觀性原則。外來文化的價值及其價值的大小,應以其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的大小來衡量和確定,但是外來文化本身的特點是影響對其中國化的范圍和程度的重要因素。依據文化屬性及其與中國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的不同,有些外來文化只可以允許其在中國存在,有些外來文化是可以中國化的,有些外來文化是不可以中國化的。對外來文化要有所區別和外來文化本身的性質密切相關,并不是在文化上搞民族歧視、多重標準。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必須首先從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促進中國文化、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篇10
關鍵詞:探險家;傳教士;漢學家;西方;文化交流
1.文化傳播簡述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以人的活動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動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為其內容的系統。①我們被所處文化制約的同時,也在創造著文化。人類文化是種類豐富、多姿多彩的,在當今這個“越變越小”的地球村,不同文化間的摩擦與碰撞變得越來越頻繁,因此跨文化交流顯得格外重要,甚至是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的挑戰。
中國作為一個神秘的東方國度,從古至今,吸引著無數的“探秘者”來一探究竟。而且中國需要走向世界,正是這些“探秘者”將中國介紹給了世界,一層層地掀開她神秘的面紗。
2.馬可?波羅及《馬可?波羅游記》
在西方關于中國的游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馬可?波羅游記》(也稱《東方聞見錄》),它第一次較全面地向西方介紹了發達的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將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國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馬可?波羅也因此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他在獄中口述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故事,其獄友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并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此時的文化交流還處于較低的程度,而明清之際的傳教士則逐步加深了西方對中國的認識。
3.以利瑪竇為例的傳教士
明清之際,以天主教傳教士為媒介,中西文化實現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觸與交流。在二百年左右的時間里,傳教士們不自覺地充當了歐洲與文化交流的橋梁,而利瑪竇提出的天主教儒學化理論在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利瑪竇(Mat teo Ricci,1552)是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揭開了明清之際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歷史,同時也揭開了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利瑪竇積極向歐洲介紹中國的情況,使歐洲了解中國。他率先將《四書》譯成拉丁文,開創了把中國傳統典籍介紹到西方的先河。盡管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教,但客觀上也溝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傳教活動帶有濃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色彩。
由利瑪竇等傳教士所開創的早期漢學,為此一時期西方社會系統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開端,對西方學術乃至社會思想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也促進了中西雙方在更高水平上的交流與對話。②這些傳教士漢語研究的成就主要有:開創了漢外辭典的編纂工作、開拓了中國語法的研究、開啟了中文拉丁拼音化的歷程、豐富了中國近代漢語詞匯。③但更為系統和深入的漢學研究則是現當代一些漢學家所作出的貢獻。
4.漢學家
漢學家,本應譯為中國學家,是指專門從事漢學研究領域的人,一般被稱為漢學家的人都是指不在中國從事研究的非中國人或海外華人。近代最有影響的漢學家有美國的費正清和瑞典的高本漢等。
4.1費正清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
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始于費正清,是因為作為現代中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費正清首先成為由漢學研究向近現代中國研究演變的過渡性學者,他完成了從古典漢學研究向近現代中國研究的過渡,創立了以地區研究為標志的現代中國學。作為東亞地區研究的開創者,費正清把對近現代中國的研究作為東亞研究的主體,經他獨著、合著、編輯、合編的作品多達60余部,還有大量的論文及書評,主要著作有《美國與中國》、《在亞洲的下一步》、《近代中國:1898――1937年中文著作書目指南》等,費正清的研究觸及現代中國的各個方面。在其有限的專業領域內,涉獵了中國現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要歷史人物。費正清的區域研究在眾多中國學者中獨樹一幟,費正清學術生涯的最大成就,就是創立當代中國學。這種“中國學”,就是有別于偏重語言學、文化學、傳統漢學的中國學。它和歐洲傳統漢學的最大區別在于,特別強調運用多種檔案、多種語言、多種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從而導致一種被稱之為“新漢學”的中國學的形成。
4.2高本漢
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瑞典人,歌德堡大學教授、校長,遠東考古博物館館長。高本漢是瑞典最有影響的漢學家,瑞典漢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的建立,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高本漢在中國歷代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歐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探討古今漢語語音和漢字的演變,創見頗多。
作為世界語言學的巨擘,高本漢認為沒有一種學術領域比漢學更廣的,他對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學更是情有獨鐘。為此,高本漢把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研究看作漢學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中國音韻學研究》,該書影響極大,標志著中國現代音韻學史的開端。他以《切韻》為樞紐,上推先秦古音,下聯現代漢語的方言,對漢語語音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對漢語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進行了語音學的描寫,為每一個音類構擬了具體的音值。這為漢語音韻和語音史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研究途徑,中國學者一般都接受了高本漢的總原則,只是在細節問題上進行了訂正。
高本漢學術研究最重大的貢獻是對古漢語語音系統的構擬,中國語言學界對于古代語音原來只能借反切方法照韻圖加以考證,高本漢則用一套注音字母對古音做描寫,與反切系統的韻部相互檢驗,又以現代漢語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語言中的古漢語譯借音進行對照比較。
5.總結
一個民族只有通過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學習中,才能永葆青春,不斷地進步。
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勢必會更加深入,我們也應該在清楚認識本國文化的基礎上,加深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交流,使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① 于語和、庾良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論》第一頁.[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4)
② 張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以利瑪竇為中心的考察.山東大學.2012(4)
③ 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大象出版社,2004(7)
參考文獻:
[1] 馬可波羅及《游記》在中國早期的傳播.學術月刊.鄔國義.[A].2012(8)
[2] 從利瑪竇的天主教儒學化理論看中西文化交流.學術月刊.吳強華.[A].2003(5)
[3] 《漢學研究》.學苑出版社.閻純德.[J].2009(11)
[4] 傳教士: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山東師范大學.王智玲.[M].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