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中心轉變中金融要素分析

時間:2022-08-24 02:32:53

導語:貿易中心轉變中金融要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中心轉變中金融要素分析

在經濟歷史進程中,國際貿易的集中與金融業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關性。北美和歐洲各國的大多數傳統金融中心同時也是貿易中心,這是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心營業的公司要進行大量的貨幣結算,非常適合成為地區間和國際間的清算中心;另一方面,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便于進行國際金融及國際貿易活動,這就要求它必須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的城市。

一、金融發展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開展

(一)金融發展影響國際貿易模式

金融領域的發展給一個國家更依賴于外部融資的產業帶來比較優勢。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的金融發展比較優勢假說認為,在具備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的國家,對外部融資高度依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增長率。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兩個方面。從商品結構上看,金融發展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結構升級,進而促進進出口貿易結構的改善。從地區結構來看,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金融越發達的地區,貿易就越發達。

(二)金融發展影響企業國際貿易競爭力

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國際結算、國際貿易融資和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等。國際貿易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成企業的國際貿易業務,還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減少風險和損失,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JuandWei(2005)和HolmstromandTirole(1998)的金融合同模型應用于Hechsch-er-Ohlin-Samuelson(HOS)框架,推出了企業均衡的內—外部資本結構,關于企業貿易的一般均衡理論。該理論認為,金融發展對提高企業競爭力起關鍵作用。

二、金融在國際貿易中心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

(一)推動市場拓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流通貨幣不足以及海外市場不通暢成為突出的問題,這就必須通過海外市場的拓展,為商品尋找更廣大的市場。然而這種海外市場的拓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極大。對于普通商人來講,很難單獨完成這種任務,必須借助資本的力量。于是,民間資本借貸形成風險融資,信用票據的合法化使得海外探險成為可能。所以說,這個階段金融促進了海外市場拓展,創造了巨大的商品需求,引起了繁榮的國際貿易。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先后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正是金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531年,安特衛普就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所大廳,取代了傳統集市的貿易職能,更好地發揮出集聚的金融職能;17世紀初,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發揮了對外投資在貿易中的巨大作用。

(二)推動商品生產階段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明創造不斷涌現,促成了工業革命,工業制成品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所以,此時形成的國際貿易中心除了是優良海港以外,還必須是工業制造業基地。倫敦和紐約就是這期間逐漸壯大和成熟的,成為近代國際貿易中心。此時,推動鐵路建設、科技發明創造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正是資本迎來了工業大生產時代,創造出巨大的商品供給。17世紀末,世界上第一家國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在倫敦成立,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張,各類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相繼在倫敦設立,倫敦金融城初具規模。而紐約是美國獨立后最大的城市,主要金融區域在華爾街,設有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各類投資銀行。

(三)影響價格制定階段

“二戰”之后出現的一些新的國際貿易中心,如東京、香港、新加坡等都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是亞洲作為世界經濟重要崛起力量的直接結果。這一時期,貿易商品擴展到中間產品、信息產品、服務產品,甚至金融產品,據有關機構統計,現在全球90%以上的貿易活動都需要融資、擔保、保險或其它金融服務。無論是傳統的國際貿易中心倫敦、紐約,還是新興的貿易中心東京、新加坡等,它們的主要功能已經從貨物集散向全球市場話語權以及作為全球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的風向標轉換。紐約商業交易所的NYMEX能源指數、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CBOT農產品指數和倫敦金屬交易所的LME有色金屬指數牢牢控制著世界上大宗商品的定價權。

三、對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啟示

(一)快速推進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改變“貿易大國、金融小國”局面建設一個與我國貿易相適應的金融市場,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從業人員等。要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并使之成為貫穿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應該走實體金融優先的道路。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兩個必備的組成部分,但虛擬金融是要建立在實體金融基礎上的,離開實體金融的基礎片面發展虛擬金融的教訓,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已暴露無遺。而且中國和上海大力發展虛擬金融的法規、知識、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準備也還未完善。

(二)完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新型貿易中心應該具有大宗商品價格發現功能,即商品定價權。但現在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都集中在歐美國家手中,形成了NYMEX能源、CBOT農產品和LME有色金屬為主的幾大商品定價中心。從歷史經驗看,要成為真正的定價中心,必須做到:一是期貨市場價格波動能夠真正反映出國際市場需求的波動。這就要求市場是開放的,面向世界、全球參與的,因為一個封閉的市場只能是國內定價中心。二是交易量、庫存和保證的保有量都要達到一定的額度。只有相當的規模才有足夠頭寸,市場才會活躍。近年來,中國尤其是上海大宗商品期貨發展迅速。上海燃料油期貨價格成為亞洲地區現貨貿易定價的重要依據之一。在“上海價格”的帶動下“,中國標準”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

(三)打造貿易平臺,轉型交易方式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帶來信息化、網絡化飛速發展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呈現“去中心化”趨勢,電子商務平臺、網上貿易信息平臺、電子交易支付平臺快速成熟。相對于傳統國際貿易中心主要依賴實體貿易網絡,現代國際貿易中心以虛擬網絡來支撐實體貿易網絡。一方面,上海要集聚交易量大、輻射面廣、功能完善、管理先進的專業交易市場或交易機構,依托上海已有資源或傳統優勢所形成的某些專業產品的中心交易市場,逐步凸顯實體貿易、網絡貿易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貿易方式創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虛擬網絡。充分吸收電子商務企業在滬高度集聚,促進貿易營銷網絡從實體向虛擬發展,從市域向區域乃至全球延伸,拓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廣度和深度。

(四)形成貿易數據中心,推出現貨貿易指數整合長三角資源,搭建平臺,在虹橋商務區成立貿易交易中心。對商品詢價、成交以及網上交易等進行數據記錄統計和建模分析,借鑒“義烏指數”,逐漸形成囊括范圍更廣的“虹橋指數”。“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選擇一系列反映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運行狀況的指標,進行綜合處理,用以全面反映義烏小商品價格和市場景氣活躍程度的綜合指數,主要由小商品價格指數和小商品市場景氣指數及若干單獨監測指標指數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