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條件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3:04: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條件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我國化歷史條件論文
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成立的,因此從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確定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而1945年中國共產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說,“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1]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從黨成立也開始了,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特定概念和歷史使命提出則是1938年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這離黨成立已經過去了近20年。既然中國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其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為什么還要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而且是在共產黨成立近20年后才正式提出這一概念呢?
1、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依據
所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而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特點,而且是千差萬別的,這就要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正如列寧所說的,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則,而這些原則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2]。第二,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世界觀、方法論和行動的指南,只有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創造新的理論,才能解決實際問題,正如恩格斯說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同志也說過:“要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工具看待”[3]而不能當作教義;第三,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必須與時俱進。這是因為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不斷強調,對他們的理論、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4]“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5]以上這些都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2、黨成立后“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依據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本背景就是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道路。而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道路這樣重大而基本的問題上,在共產黨內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兩種不同的態度帶來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不同結局。尤其是在“本世紀20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國共產黨內,曾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6]正是有了這些經驗、教訓,共產黨人才從切身的感受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極端重要性。正如所說:“從黨的建立到抗日時期,中間有北伐戰爭和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我們經過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7]
3、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長期探索和思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作了理論鋪墊
陜甘革命根據地|歷史條件論文
一、注重比較研究,深化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為什么能夠“碩果僅存”的認識
要回答陜甘根據地為什么能夠“碩果僅存”,我們就要以同志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闡述的規律性認識為指導,把陜甘根據地與其他根據地進行比較研究,找出陜甘根據地有別于其他根據地的特點。從客觀上看,陜甘地區有著獨特的條件。比如,就群眾基礎而言,這里的群眾素有團結互助和組織起來的傳統。由于地瘠民貧、閉塞落后,群眾抵御災荒、匪患、戰爭的能力很弱,單靠一家一戶的力量難以生存和自保,因此,在陜甘地區存在大量以宗親、姻親等為紐帶的民間組織,同時,這里的人民歷來具有反抗反動統治的傳統,這就為發動和組織群眾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利于“征兵”;又比如,就地理環境而言,這里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復雜,溝壑縱橫,交通困難,回旋余地大,有利于“用兵”;還比如,就經濟條件而言,這里的人民群眾雖然生活困苦,但地廣人稀的特點又使它有條件通過大生產解決部隊的溫飽問題,有利于“養兵”。
而從敵人力量看,這里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相對薄弱的地區,雖有楊虎城西北軍、張學良東北軍、閻錫山晉軍、寧夏馬鴻逵等軍閥武裝不時出沒,但這些地方實力派之間以及同及中央軍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矛盾,這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敵人的力量。從主觀上看,陜甘地區更有其獨特的地方。這里很早就有黨組織的活動,黨的工作有一定基礎。黨成立后,在同志為首的北方區委領導下,李子洲、魏野疇等同志在陜甘一帶宣傳革命、發展黨員,擴大了革命影響。大革命時期,在當時支持國民革命的國民軍聯軍中主持軍隊政治工作的共產黨員劉伯堅、宣俠父、鄧小平等同志,又在后來長期統治陜甘地區的西北軍中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培養了一批進步官兵,如王泰吉、張漢民、閻揆要等,播下了革命火種。大革命失敗后,黨在陜甘地區領導發動了清澗、渭華、旬邑、兩當等數十次武裝起義和兵變,陜甘地區能建立起有相當戰斗力的正規紅軍,就與此有直接關系。陜甘根據地能夠在白色恐怖下紅旗不倒、不斷發展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從群眾中走出來的以劉志丹、謝子長、為代表的群眾領袖,他們在陜甘根據地的革命實踐中,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重要經驗。這主要包括:第一,堅持黨的領導,始終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他們堅定維護革命大局,維護根據地黨的統一和紅軍的團結,即使在意見分歧和身陷囹圄的情況下,也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從不動搖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同志為同志“黨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題詞,就是對這種堅強黨性的充分肯定。第二,努力排除“左”、右傾錯誤的干擾,堅持從實際出發創建根據地。他們創造性地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以隴東南梁為中心,以陜北安定和關中照金為兩翼創建的“狡兔三窟”式多區域戰略布局,為粉碎敵人的多次“圍剿”創造了有利條件,后來得到同志的稱贊。第三,堅持貫徹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擴大了根據地建設的同盟軍。他們采用“紅色”“白色”“灰色”三種斗爭方式,注重發動組織工農群眾,積極開展兵運工作,努力爭取、教育、改造綠林武裝和“哥老會”等幫會組織,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使革命武裝不斷發展壯大。第四,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劉志丹同志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謝子長同志是“民族英雄、雖死猶生”,同志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作為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同志多次強調,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邊,邊區政府還制定了深得人心的“十大政策”。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根據地的黨員干部堅持勤政廉政,堅持與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贏得了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為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以上這些,有些是同時期的別的根據地也具備的,有些則是別的根據地所不具備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劉志丹、謝子長、等同志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與邊區實際結合起來,沒有犯“左”傾和右傾的錯誤,根據地建設沒有因為自身的“折騰”而大起大落。而正是這些主客觀方面的條件,變成了一種合力,融合成為一種天時、地利與人和,使陜甘根據地能夠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碩果僅存”的根據地。
二、注重背景研究,深化對陜甘革命根據地能夠成為紅軍長征落腳點問題的認識
黨中央選擇陜甘根據地作為落腳點,看似因為在哈達鋪偶然從報紙上得知那里還存在著紅軍和革命政權,實際上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這就需要從當時國內外政治形勢和敵我友力量消長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中國民主革命運動興起以來,革命的中心一直在南方。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十幾塊革命根據地,除陜甘邊、陜北和鄂豫陜外,大都分布于南方省份。這種情況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生變化。隨著對南方各路紅軍和根據地發動的“圍剿”日趨頻繁,隨著中國共產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相繼在反“圍剿”戰爭中失利,陸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中國南方的革命運動陷入低潮。而長期統治中國北方的封建軍閥勢力,迭經新舊軍閥之間的混戰,當時力量已大為削弱。正當中國各派政治力量處于此消彼長的激烈較量之時,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不甘淪為亡國奴的億萬民眾,在中國北方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風暴。
改革開放理論研討論文通知
各鄉鎮蘇木(辦事處)黨委(工委),旗委各部委辦,旗政府各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黨委(黨組、總支、支部),各群眾團體黨支部: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政研室、實踐雜志社、社科院、黨校、黨史研究室、自治區政府調研室、教育廳、新聞出版局、自治區社科聯決定于*年12月聯合舉辦“內蒙古自治區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根據赤黨宣通(*)10號《關于征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的通知》精神,旗委宣傳部決定,在全旗范圍內征集研討會論文。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選題范圍
1、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關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3、關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
獨家原創:中青年領導干部班畢業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在**(指你單位)的精心安排下,在黨校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我們以優異的成績從中青年領導干部班畢業,并各自完成了畢業論文。在此,我向各位領導的蒞臨表示感謝!向辛勤工作的指導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在座的畢業班學生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的論文題目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幾點思考》下面我就撰寫論文中的一些問題與各位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教。
一、我為什么選寫這個題目?出發點是什么呢?
此次論文設計,我從*月**日開始進行定題、撰寫提綱、論文初稿、二稿、定稿,直至完成,在各個環節中,論文的選題選擇是重要的環節。
文學反映受動性
一、文學活動及文學反應的慨念
文學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文學創作、接受、研究等活動的總稱。文學活動既是一個包含諸多方面的復雜系統,同時又是作為人類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子系統而呈現出來。[1]文學活動是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審美的精神活動。它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四要素構成。而文學的一般性質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性的話語活動。體現了文學與反映的關系。文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表現了文學反映的受動性與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從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關系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與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馬克思所闡述的這種觀點廣泛應用于文學活動性質的解說。列寧首先用“反映”一詞說明文學是對于生活的反映。列寧在著名的論文《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中說:“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會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面。”[3]其次文學反映的觀點在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鮮明的表述。說:“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4]“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現實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5]把文學看成是主體對于客體的能動的認識。
二、文學反映的受動性和能動性的闡釋
受動性指的就是作家在文學創作活動中要受到其所處時代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制約,他的創作一般不能超越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能動性表現在,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作家還是可以根據其個人的思想認識、藝術趣味、生活經驗,來選擇他所要表現和能夠表現的生活、主題、題材和體裁,還可以選擇他所熟悉的藝術技巧和方法。
三、《藏獒》這一文章中反應的受動性
作者楊志軍1955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寧,當過兵,務過農,上過大學,做過記者。1982年春天,楊志軍大學畢業進入《青海日報》社當記者,與草原藏族牧民、草原靈犬藏獒共同經歷荒蠻而溫暖的草原生活,獲得深厚真實的荒原體驗,成為與荒原休戚相關、血脈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在《藏獒》序中,楊志軍說:“一切都來源于懷念——對父親,也對藏獒。”藏獒是由一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巨型古犬演變而來的高原犬種,是犬類世界唯一沒有被時間和環境所改變的古老的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上橫行四方的野獸,直到六千多年前,才被馴化,開始了和人類相依為命的生活。由此可見,這部小說是對一個特定群體的反映,它是源于現實生活的。
中國特色在馬克思主義中的體現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特色傳統文化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養分。
總書記鮮明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重要論斷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養分。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
民族特點是指_個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與其他民族的不同點。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但是,馬克思主義要付諸實踐則只有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可能的。在這種結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體化,具體的實踐經驗和民族文化優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為一種體現著普遍和特殊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并成為該民族、國家和地區的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面對的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社會思想文化關系和發展進程,回答的是當時的經濟、社會、歷史發展和階級斗爭提出的重大問題,制定的是當時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戰略和策略。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必然是帶有歷史特點的,同時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當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其他民族、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就有一個同當時歷史條件、發展過程和民族特點相適應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要與民族特點相結合。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強調,脫離各個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進程來談論他們的理論,沒有任何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各國的工人政黨要勝利地領導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都必須從自己國家的歷史條件出發,制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他們明確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段重要論述,確立了兩個基本原則:其一,不管情況發生多大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必須永遠堅持,決不能背離和丟棄。其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實踐的產物,堅持和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必須以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必須與民族特點相結合。列寧認為:“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時,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而是要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特色傳統文化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養分。
總書記鮮明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重要論斷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養分。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
民族特點是指_個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與其他民族的不同點。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但是,馬克思主義要付諸實踐則只有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可能的。在這種結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體化,具體的實踐經驗和民族文化優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為一種體現著普遍和特殊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并成為該民族、國家和地區的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面對的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社會思想文化關系和發展進程,回答的是當時的經濟、社會、歷史發展和階級斗爭提出的重大問題,制定的是當時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戰略和策略。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必然是帶有歷史特點的,同時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當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其他民族、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就有一個同當時歷史條件、發展過程和民族特點相適應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要與民族特點相結合。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強調,脫離各個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進程來談論他們的理論,沒有任何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各國的工人政黨要勝利地領導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都必須從自己國家的歷史條件出發,制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他們明確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段重要論述,確立了兩個基本原則:其一,不管情況發生多大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必須永遠堅持,決不能背離和丟棄。其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實踐的產物,堅持和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必須以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必須與民族特點相結合。列寧認為:“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時,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而是要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特色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特色傳統文化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養分。
總書記鮮明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重要論斷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要堅持立足中國國情,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養分。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
民族特點是指_個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與其他民族的不同點。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但是,馬克思主義要付諸實踐則只有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可能的。在這種結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體化,具體的實踐經驗和民族文化優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為一種體現著普遍和特殊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并成為該民族、國家和地區的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面對的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社會思想文化關系和發展進程,回答的是當時的經濟、社會、歷史發展和階級斗爭提出的重大問題,制定的是當時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戰略和策略。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必然是帶有歷史特點的,同時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當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其他民族、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就有一個同當時歷史條件、發展過程和民族特點相適應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要與民族特點相結合。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強調,脫離各個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進程來談論他們的理論,沒有任何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各國的工人政黨要勝利地領導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都必須從自己國家的歷史條件出發,制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特點相結合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他們明確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段重要論述,確立了兩個基本原則:其一,不管情況發生多大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必須永遠堅持,決不能背離和丟棄。其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實踐的產物,堅持和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必須以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必須與民族特點相結合。列寧認為:“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時,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而是要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
黨中央對鄧小平發展理論拓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第三代領導集體;發展理論;豐富和發展
論文摘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發展理論,對我國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鄧小平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一、提出用發展來不斷鞏固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中國特色杜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
鄧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用發展來不斷鞏固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用發展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2)用發展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3)用發展來應對困難和風險,迎接各種挑戰;(4)用發展來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用發展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6)用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7)用發展來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對社會主義和祖國未來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同志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證明,無論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只要正確堅持和貫徹發展的思想,我們就能夠從容應對挑戰,克服困難,不斷前進。二十多年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我們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都與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主題密切相關。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這些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理論研討會征文通知
市直機關各黨委:
20**年是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的一年,也是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的一年。根據黨工委年度工作安排和市委宣傳部《關于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討會的征文通知》(莆委宣聯[20**]6號)的要求,為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推動我市深入研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工委擬定于6月底召開“鄧小平生平和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研討會的指導思想
以黨的**精神為指導,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開成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為進一步開展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究,進一步把我市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引向深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研討會的主要內容
深入研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發展、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基本內容和重要觀點;鄧小平同志的生平活動、革命風格和崇高品德。深入研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