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論文8篇
時間:2022-06-27 02:49:35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論文8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預習
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的督促檢查至關重要,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隨機抽取學生板書預習成果,要求框架式板書。一般為三個問題,文字書寫量三十字左右,學生一般會在兩分鐘內完成。此方法除檢查作用之外,還可起示范作用,其他同學可通過該生的板書,體悟預習的核心問題概括方法。在學生書寫核心問題的同時,可另找一兩名學生板書難點,以提請同學和老師注意。這也是預習成果有效性檢查的重要部分。教師可以以學生的核心問題板書為基礎逐漸完善板書,板書完善的過程,既是課程深入拓展的過程,也是學生知識層次深入的過程。課前兩分鐘的學生板書還可督促學生做好上課準備,及時進入上課狀態。
二、上課
上課環節高效能的實現依靠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提前印發給學生,配合課堂教學使用,學生可以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加以完善,獲取實用的課堂筆記,可以為學生節省出上課書寫時間,更多思考、理解的時間。教學設計還可以補充當堂檢測題、學法指導、作業要求等,便于學生留存完整的課堂實錄課后復習,鞏固課堂學習成果。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應該包括:
1.課標分析強調準確,只有準確地分析課標才能明確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現行歷史教材結論化,學生通過教材能夠知道是什么,但學生需要知道為什么,主導這些因果的規律有哪些。
2.核心問題(重點、難點)的突破強調學生中心。問題的呈現要清晰,解決問題的手段要精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材料的選取要精確新穎,既適合問題的解決,又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興趣。核心問題的處理要降速特別講解,講解的過程注意配合學生情緒。關鍵是通過思路引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現行高考觀念,通過核心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理解現行的各種史觀。同時,因為學生歷史專業語言表達習慣的欠缺,核心問題的準確表述尤其重要,很多問題表述是學生的第一次認知,知識點第一次記憶理解的準確會成為以后正確使用或遷移的基礎。第一次核心問題知識點的學習,我們不為學生提供同義的多種表達,避免學生的識記混亂。
3.核心問題強調成果落實。每個核心問題解決之后都做出明確的小結,每個核心問題解決之后要有目標檢測。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多種形式的檢測手段,可以是鮮活的單人模式答題挑戰,可以是團隊模式集體對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保證檢測題目的質量,達到檢測的目的。
三、作業
作業的布置要切合教學重、難點突破,題要精選,題量的設置要遵循知識點難易的要求,難點多設題,易點少設題。題型根據知識點應用需要設置。盡可能模擬高考題型,或是分解高考題型,逐步完成對各種題型的適應。答題要有具體要求,要有方法指導,要有時間計算、記錄,作業記錄要求成為課堂筆記的一部分。培養學生自檢或互檢作業的習慣。為學生提供相互啟發、頓悟的機會,同時保證作業質量。作業批改要有記錄,突出問題要集中處理,個別問題要面批,面批作業要有輔導設計,單獨輔導強調專業精神。
四、復習
復習課有其獨特的專業要求和規律,強調知識的系統,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強調試題設計的高考標準,強調做題方法的訓練,強調答題素質的訓練。復習課的學生活動設計也要符合復習課的教學目標,以保證復習課教學的高效能。復習環節的突出重要性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自信是經驗、經歷、體驗。自信不是語言鼓勵能夠完成的,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學生有完整處理一課時核心問題的體驗,(包括知識點記憶、應用)就會有一課節的自信,有完整處理一單元核心問題的體驗,就會有一單元的自信。有了第一單元的自信就會有第二單元的自信,以致整個模塊的自信。幫助學生“做”出自信。自信可以祛除學生心中無可名狀的恐懼,順利進入學習的最好心態。
五、考試
考試強調“考試考平時”,引導學生注重平時復習,在歷史學科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考原題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在試題講解的環節,講完某個題型的做題方法,提問學生方法,提問學生答案導出的思路。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學會做題,做對題。通過撰寫考試報告引導學生思維發展,考試報告要求細化答題步驟:選擇題要求寫問點、對點、錯點。材料題要求寫答題思路。通過此項訓練引導學生思維發展,提升答題能力。以上是在歷史教學流程通行規范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嘗試,還需更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豐富,以進一步完善,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能。
作者:劉茗工作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第二實驗中學
第二篇
一、堅持三大原則,合理滲透情感教育
1.意志與情感互轉性原則。人的意志是以自身的奮斗目標為導向,努力克服種種困難,調節內外活動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情感激勵意志和意志調控情感兩個方面。眾所周知:曹雪芹在貧病交加和饑寒交迫中創作文學巨著《紅樓夢》;司馬遷受腐刑之后,忍辱負重地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教師在類似史實的講授中,要以情感激勵意志,在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陶冶的同時,也激勵其意志得到鼓舞。只有逐步實現意志與情感相互轉換,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優化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2.情感體驗遷移性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當情感因素滿足主體的需求時,才會發生遷移。大千世界,蹉跎歲月,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愛和恨都發自師生之間的肺腑之源。知識憑灌輸,情感靠滲透。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啟發學生在情不自禁中點化其悟性,才能萌發其情感的胚芽,最終達成情感遷移。
3.情感表達適度性原則。耕耘在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一定要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深挖歷史知識素材,合理調控自我情感,應剛則剛,當柔則柔,科學把握情感的分寸,才能構筑師生之間的友誼彩虹。
二、踐行三個措施,提高情感教育效率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古人曰:“親其師,信其道。”凡是學生喜歡的老師,那學生一定會愛屋及烏,比較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可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教師只有具備強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意識,才能有效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一般而言,學生對教師的言行舉止、態度表情都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除了其知識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正如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教師的人格和情感魅力,對學生心靈上的影響是任何獎懲制度和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中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具備開朗、豁達、幽默的情懷;其次,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用自己積極向上的奮斗意志影響學生,盡量采用親切的教學態度、幽默的教學語言,以利放松學生的心態,為增強學生的健康心理埋下伏筆。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優秀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適度采用具有豐富情感的手段來進行課堂教學,諸如駕馭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把枯燥的歷史知識聲情并茂的展示在學生眼前,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推動情感教育的順利開展。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港、澳成功回歸的時候,針對學生質疑:香港、澳門能如此順利回歸,那臺灣為何至今未能實現統一?就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當年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真實對話片段,鄧小平說:“香港問題為什么能談成呢?……主要是中國這幾年發展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英國撒切爾夫人回憶錄中說“:對英國而言,這不算勝利,因為我們是同一個不愿妥協和實力上遠占優勢的對手打交道……”學生在如此的氛圍中深受啟迪,一種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效果顯著提高。
3.以情感人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潤滑劑。在進行情感教育過程中,每一個歷史教師能否用個人魅力感染學生至關重要,而“言之以史,動之以情”是個人魅力的最佳體現。教師在講述任何一段歷史時,只有加強自身的情感投入,把喜怒哀懼、愛與憎伴隨著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述而真實的流露,才能促使師生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實現“觀史如身在其中”的美妙境界,可謂“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譬如,我在執教“日本侵華和中國人民的抗日”的內容時,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兩幅主題迥然不同的畫面:一幅是日本兵在國內櫻花盛開的季節,與父母、妻女享受天倫之樂的情景,另一幅是白雪茫茫的寒冬,鬼子在中國殺人之后手拎人頭的面目猙獰。接著,引用了西方媒體評論日本的文字“: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面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軍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這段文字雖然來源于甲午中日海戰之際日本制造旅順大屠殺時的評論,同樣也適用于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然后,我又大量引用歷史文獻中的對日寇的評價,突顯我對日本侵華的無比憎恨之情。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假如只靠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那絕對達不到提升學生愛國情感之境界。教學改革多渠道,情感教育不可少,艱苦奮斗開拓路,與時俱進陽光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情感教育,是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重要舉措,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在教材內容和情感材料的選擇之間,做到難易適中,合理銜接,進一步促使學生的情感、情愫和情操得到升華。
作者:樊紅工作單位:江蘇省啟東中學
第三篇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歷史教材較單一
現在的教學多是為考試服務,歷史課也不例外,課堂教學的內容都較單一,枯燥無味,老師講,學生背,這似乎已是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引來的是學生的反感、缺乏對歷史的研究和去學習它的興趣,現在的科技發展成果已經走進了校園,但是,很多的歷史教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上,現代化的技術沒能充分在課堂上得到利用,不僅僅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2.教學方面也存在缺陷
現在中國的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所以,歷史學科被忽視也是無可厚非的,歷史是一門有著特殊身份的學科,老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僅僅是歷史的表面,更深層次的東西并沒有成為課堂的重點,沒有仔細地講解挖掘,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學習的錯誤方向,總以為歷史的知識背就可以了,不對其他的方面重視。其實,真正地去學習歷史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教給學生一些道理,培養他們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但現在的重點是考試,完全忽視了這些地方。
二、教學建議
改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在過去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的是教給學生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的培養。新課改要求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應該從將學生視為灌輸知識的容器轉變為學生主動要求學習的方向上來,高中的歷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不僅讓學生記住歷史時間等歷史知識,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重視傳授為主,將發展學生能力作為重點教育方向。
作者:韓虹工作單位:江西省宜春中學
第四篇
一、進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挫折教育是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
高中生的年齡一般處于16到19歲之間,是兒童時期和成年時期的過渡階段,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意識比較矛盾,對事物認知還處于不穩定的時期。面對成長所帶來的心理煩惱、情感遭遇以及學習壓力,他們會感到迷茫和消極,因此,進行挫折教育是高中生個體心理成長的需要。
2.挫折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也在迅速轉變,而學生時代是學生進入社會的前期階段,為了保證學生能夠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進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的原則
1.挫折教育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實施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要根據實際的具體教學內容而進行挫折教育,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學生的心里,教學效果更好。比如在講到司馬遷受盡屈辱,完成歷史巨作《史記》;勾踐復國,十年臥薪嘗膽,終成大業等歷史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盡量多補充一些細節資料,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挫折和磨難有所體會,對待現實中的挫折可以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坦然地去面對。
2.挫折教育要適度
挫折教育只是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要在課時設置和內容把握上注意尺度,并且在挫折教育中的程度上要適當,如果程度過于深入容易適得其反,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悲觀的心態。在進行挫折教育時盡量要明確挫折在所難免,但是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3.挫折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
挫折教育是心靈的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須要有學生心靈的參與,教師一言堂,哪怕事例再典型,細節再具體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新程的精神大膽地探索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這些學習方式都強調師生的互動,學生的參與,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被證明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途徑,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挖掘歷史人物的教育素材,挖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提升感悟的過程,比教師單純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的路徑
1.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挫折教育的理念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教學工作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筆者認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結合所教內容把挫折教育滲透到教學目標中,比如在進行辛亥革命的歷史教學時,首先確定通過辛亥革命從發起到失敗的過程內容講述,讓學生體會到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越挫越勇的精神。
2.深入挖掘歷史素材中的挫折因素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和外國現代史中,有關挫折的故事數不勝數,但是我們并不能將每一個有關挫折的歷史題材都進行挫折教學,這就需要老師在故事素材中對相關的挫折因素進行深入挖掘,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更容易讓學生體會的歷史故事或事件中的情感;同時,深入挖掘更能對學生起到挫折教育的成效。挫折教育的題材不在于數量,而是要經典且有深度,這樣才更具感染力。
3.注重挫折教育的兩重性
挫折具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積極地面對挫折,將會讓人一蹶不振;如果以越挫越勇的心態面對挫折,那么經歷的挫折將是人生的墊腳石。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時,著重強調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才能起到積極的教學成果。
四、結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挫折教學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進行挫折教育時,在題材選取上要精而深,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并且要調動學生面對挫折的積極情緒,這樣才能起到積極作用,正確引導學生今后面對挫折的態度和行動。
作者:馮旭工作單位: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一中學
第五篇
1.用好圖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圖文并茂,可讀性較強,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對史料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通過對史料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并能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比較、概括和解釋。因此,歷史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整合材料的能力,一是史料的選擇,以課本史料為主,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選擇一部分課本之外的史料,進行有機整合;二是問題設置要有梯度,一方面要遵循學生認識的一般規律: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另一方面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史料運用得當,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用好“學習延伸”
新教材中“學習延伸”欄目的設置,是對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查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又是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探究學習能力、查閱資料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一欄目對學生要求較高,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要靈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一般安排在課后進行。教學實踐證明:用好新教材,實現三維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前提。
3.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存在機會成本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經濟學中,我們把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失去的東西稱為機會成本。選擇魚就必須放棄熊掌,放棄的熊掌就是得到魚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存在機會成本。當前,歷史教學面對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課時量明顯減少,學生、家長對歷史課的重視程度下降,但對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從近兩年參加高考歷史閱卷的老師的感受來看,現在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存在不小問題:首先是基礎知識點不熟悉,自說自話,答題隨意。其次是對題意把握不到位,跑題現象嚴重,答案概括性不強,沒有得分點。這些問題說到底是學生歷史基本功不扎實造成的,因此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夯實學生的基本功,達到教學有效,這就涉及歷史課堂教學的“機會成本問題”。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存在機會成本。課堂教學只有45分鐘,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獲取最大的效益也就是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當然是抓住重點、難點來講,拋棄一些學生可以自學的內容,而不必面面俱到,避免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一課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而且基本事實而是比較清楚的,因此在講授這一節課時,我們應該少講甚至不講戰爭過程,而應引導學生重點分析鴉片戰爭的成因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危害,放棄史實講授的過程以換取分析原因危害的時間,達到合理利用機會成本的目的。
4.利用情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應當從學生出發,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用陽光積極的心態感染學生,平時可以在課余時間用開玩笑、聊天等方式融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在課堂上,可以用幽默的教學方式、親切的教學態度放松學生心情,更有益于學生吸收知識,健康成長。教師應該不單單讓學生掌握書面知識,更要讓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改變傳統的灌輸性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善于自主思考。其實歷史課程本身就是對歷史的一種反思,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學會以古鑒今,當學到大唐盛世、康乾盛世時,學生能夠了解穩定的政策、較低的稅率、開放的國策讓國家更加昌盛,從而引申到今天,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的國策國情并貢獻自己的力量。要提高學生積極性,在不同階段當采取不同的情感方式,如低年級學生,許多學生會對某些學科持懶散態度,有偏科現象,因為自制力不夠強,常常有開小差等行為,影響正常上課學習。這時候教師就要用情感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回答問題并且給予肯定的目光,多尋找學生的閃光點,讓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自我激勵意識,能夠主動學習,這樣教師就應該多注重主題教育,用親切的態度使學生能夠隨著自己的引導自主思考,提出具有深度的問題,在解析中深刻理解,這樣就能夠從正確角度判斷推導出答案,讓學生的大腦得到最好的鍛煉。
5.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要求歷史課堂不僅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啟發,更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歷史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歷史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傳統課堂總是教師比比劃劃,總是在如何把知識線條明晰化上動心思,在學習中學生不能親自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樂趣,其接受知識的過程間接而單一。新課程要求課堂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實現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網絡正好為我們拓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教學中,一改過去課堂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發展創造性思維。
作者:王亮工作單位:撫寧縣第二中學
第六篇
1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保證學生學習的正確方向
在歷史學習中,我們往往會接觸一個或多個事件,對于相關歷史知識,教師要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要對這些知識點清晰透徹地掌握,不可淺嘗輒止,因此在學習時要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習一個知識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背景開始,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意義,在分析中全面了解這一事件。另外除了課堂上,學生也要在平時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勤看課本進行記憶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接觸課本可以讓學生深一步了解課本知識,進一步加深記憶。歷史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從考題可以看出,高中歷史學習的要求和內容是很靈活的,學生只有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高效率地學習歷史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2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高中歷史學習不是簡單的記背,但記背的確可以說是歷史學習中的重要一部分。學生如果缺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就會在之后的學習和做題中遇到很多困難,同時也不利于進一步開展拓展學習,因此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也是高中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記憶重要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2.1事件及相關知識的記憶
當前歷史學習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教師要保證學生掌握事件及其相關知識。例如學習《辛亥革命》這一事件時,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事件的發展大概,記憶重大事件發生時間及其意義。又如在學習第二冊《“蒸汽”的力量》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工業革命的背景、意義及形成影響,記憶這些重要知識點,對學生今后學習會大有裨益。
2.2時間的記憶
歷史學習離不開時間,如果缺少對時間的記憶不僅會讓學生在面臨題目時無從下手,還不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對知識點進行串聯聯系。對事件的記憶不光是指記牢重大事件的發生時間,學生還要對時間進行綜合,能夠說出在某一時間段的事件,這些時間不僅要政治上的也要經濟上的,不僅要中國的還要外國的,可以結合課本后面的大事年表進行綜合串聯,形成貫穿的時間線索,幫助學生今后學習。
3在做題練習中收獲知識
做題也是歷史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當前很多老師沒有理解歷史學習中做題的真正目的和用意,往往喜歡布置大量題目讓學生來完成,誤以為做題量和學習效果成正比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的做法不僅會事倍功半,還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在做題練習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意識,摒除“題海訓練”的做法,重視對學生做題方法和能力的訓練。做題中教師要發現大多學生存在疑問的題目,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講解,保證學生理解。另外要培養學生對相關題目的思維方向,做到舉一反三。另外在做題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題目中有的課本中不存在信息,讓學生積累,豐富學生歷史知識,有助于今后學習。在做題訓練中,教師還要發現善于發現學生不熟悉的題型,精心選取一些試題示例,讓學生在練習中加強鞏固,掌握某一題型的學習方法。總之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方法,讓學生在做題訓練中不斷收獲。
4鼓勵學生平時學習聯系實際
歷史學習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實際是一項重要內容,對學生準確理解知識、靈活學習有很大幫助,如何進行具體聯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有根有據,論從史出
論從史出的含義,即實事求是,依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實際得出相應的結論。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根源,不會是空穴來風。人類進已入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多如牛毛。傳說、文學作品、影視中的信息不能作為信史拿來論據。歷史教學過程中就要教會學生找出現實事情的歷史根源,即透過現象看到歷史的本質。
4.2聯系自然不牽強附會
不能為了聯系而聯系。當我們講到秦朝的郡縣制時可以聯系到我們現行的體制,進而證明郡縣制的意義、影響和秦始皇的功績;當講到明朝開始的閉關政策時,應聯系到近百年中國的落后而挨打的原因,當代中國在外交上采取保守甚至忍讓的態度就可以理解了。并可以對學生進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教育。歷史教學中的聯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不要“為賦新詩強說愁”。把握了這點,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
4.3關注焦點
揭示根源當今世界矛盾交織,錯綜復雜,焦點熱點彼伏此起。西漢賈誼說“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唐太宗的說:“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天的高中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如何應對當今縱橫捭闔的世界形勢?“讀史使人明智”我們的歷史老師要在歷史教學中結合相關內容,緊密聯系現實的熱點和焦點,教會學生學會使用歷史這面鏡子“鑒古而知今”,做一個明智的人。這才是歷史教學的目的之所在。
5注重學生平時對歷史知識的積累
歷史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書本上,因為書本上的知識有限,一味學習書本會是學生視野局限,思維不開闊。因此教師在傳授書本知識時要注重學生平時對歷史知識的積累。例如在日常閱讀中通過眾多人的言論了解人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加深理解,避免出現偏激的歷史思維。又如在看一些影視劇時,可以將故事背景與學習的知識聯系,在有趣的氛圍里收獲知識。總之注重學生日常知識積累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知識。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在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在鍛煉學生相關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司馬遷說過:“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由此可見歷史學習重要性,愿各位教師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在歷史學習中和學生一起進步。
作者:任超偉工作單位:河北省樂亭縣第一中學
第七篇
一、充分利用概念教學法為高中歷史課堂內容的完整性服務
概念是構成歷史史實的基本要素,是學生理解歷史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需要從概念教學入學,引導學生掌握完整的歷史教學內容。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4課“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為例。這一課的主線是冷戰的興起、發展和影響。本課有兩個子目,第一子目中涉及雅爾塔體系,第二子目中明確兩大陣營的對峙。學生要弄清楚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首先必須理解“兩極格局”“冷戰“”雅爾塔體系”等概念。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后期,美、蘇、英等反法西斯盟國就戰后世界安排達成一系列協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戰后國際關系體系。兩極格局是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形成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對抗陣營。冷戰是指兩大對抗陣營采取的軍事進攻外的一切敵對活動,是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的結束。將這些概念理清就為掌握這一歷史階段的主要內容、特點與邏輯關系做好鋪墊。
二、借他山之石實現歷史課堂內容的完整性
史料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論從史出思維能力的基石,而如何突破過于絕對化的史料選材,借他山之石,在豐滿歷史的同時也進而實現了歷史學習內容的完整性。以夏輝輝老師的《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設計者先后引入了文學作品《家》《狂人日記》等素材,尤其是借用《家》中民國初年時代背景下高家公館中不同人物覺新、覺慧的特點與命運,既豐富了歷史書上枯燥的文字描述,又避免了人為地割裂與孤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使其得以完成呈現。孔繁剛老師曾執教的“明朝中后期的經濟和政治”一課也是一則突出案例。孔老師借《警世恒言》中嘉慶年間吳江縣震澤鎮機戶施復發家史事,完整生動地幫助學生了解了早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過程。
三、通過化解教學重難點達成課堂內容的完整性
在日常教學中過于強調或專于集中處理教學重難點,有時會脫離歷史事件、人物等的完整性,容易出現以一概全的誤區。因此需要在還原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其完整性,在動態中化解教學重難點。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8課《英國的制度創新》為例。本課主要闡述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發展與完善。如果將每個標志性事件單獨闡述,既脫離了歷史發展的脈絡,又難以引導學生完成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的分析。只有完整地呈現英國君主立憲制發展的歷程,才能從動態中相繼化解為什么說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什么說責任內閣制的確立與1832年議會改革標著其不斷發展與完善,進而得出英國君主立憲制發展過程與其自身結構的特點。完整性體現的層面各有不同,比如歷史事物的結構或構成。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為例。曾有設計者將商業的六大要素完整呈現,以此作為完成本課課標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與特點的核心線索,使課標任務一氣呵成。
四、在完整性理念的指導下把握和駕馭教材
教學設計者只有完整地把握課堂學習主題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駕馭教材。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一課為例。古羅馬法的發展歷程伴隨著不同時期政體的變化,可分為從習慣法到《十二銅表法》的形成階段、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發展階段和以查士丁尼法典為標志的完備階段。但是教材中沒有涉及萬民法及其產生和適用的時代背景,因此,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補充了相關內容,進而引導學生更加充分、完整地體會古羅馬法律的發展歷程及特點。再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為例。教材有關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容中有“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監控”的結論性表述,然而就中國古代商業完整的發展歷程而言,這種表述不確切,應該是政府大大放松了對商業活動的監控,而不是不再監控。無論是怎樣的課堂模式與教學方法,都不可能脫離或者偏離歷史本身的發展脈絡,只有盡可能地客觀、完整地還原歷史本貌,才能使學生在整體中感知歷史、發現歷史、總結歷史并以史為鑒。
作者:馬嘯南工作單位:遼寧省瓦房店市高級中學
第八篇
1.努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1.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主要是為“學”服務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是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教師的“教”不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而是學生的“學”服從于教師的“教”,學生基本都是無條件地聽從教師的安排。長此以往,學生沒有將學生當作自己的事,而是將其視為教師應該做的事,學生不再是“我要學”,而是教師或者是家長“要我學”,大部分的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在不斷地降低,教師的教學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需要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生的主體,并且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能永遠地依靠教師。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形成學習的興趣。
1.2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過程
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地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思路一般都是講述、板書、念教材,帶領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在教學的過程中,充當教學的灌輸者,而學生主要是充當某種接受的容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逐漸感到反感并且無奈。根據我國制定的《歷史課程標準》,其明確指出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重視對歷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通過教學方式改革,促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也不是知識的灌輸者。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歷史學習的實際過程,真正地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將歷史作為平臺和載體,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興趣中進行思考、體驗、成長。比如,教師在講授有關秦朝的皇權與中央制度的歷史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個舞臺情景劇。組織學生分別扮演秦始皇、丞相以及御史大夫。情景劇主要是圍繞六國統一之后秦朝的最高統治者———嬴政的稱號以及權利展開討論。在正式表演情景劇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以供學生思考,比如皇帝的由來是什么?皇帝制度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是什么?等,學生不僅可以一邊欣賞情景劇,還可以一邊認真地思考問題,尋找答案。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含量,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有了新的收獲,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2.及時把握生成,構建靈動的課堂
在課堂上,無論是多優秀的教師都是無法預料到課堂上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每節課堂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教師需要靈活地掌握課堂教學,一旦遇到一些無法預設的情況,教師需要保持冷靜的態度,靈活應對,同時,教師也需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及時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和鼓勵,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習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感受課堂上生命的成長,促使學生能夠取得全面地發展。
3.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沒有教學反思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反思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歷程進行反思,總結其中的有效經驗,有助于避免下次產生同樣的錯誤,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高三時,學生一般都是在做歷史練習,因此,課堂的教學氛圍比較枯燥,經常出現教師自問自答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積極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核對練習答案,然后相互討論,找出其中的難點和疑點,接著教師在重點向學生講述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糾正學生的錯誤。這種教學方式是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一個完整的教學方式包含較多的內容,比如,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學生作業,這些都需要進行反思。
4.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每位教師需要在歷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思考。站在不同的教學角度上以及不同的層次上,對教學方式進行有效地改善,從而真正地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師歷史教學效果。
作者:鄭慧工作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浦高級中學文昌校區
- 上一篇:社區建設對人口發展的影響
- 下一篇:城市社區建設的困境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