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2 04:44:00

導語:高中歷史課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課程管理論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教學,核心環節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8)03-0038-04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勢頭猛烈,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方面給廣大中學歷史教師以全方位的震撼:中學歷史教學不能只在“死記硬背”的層面上折騰;不能只以知識的傳授為能事;不能只關注課堂與教材,應該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與空間。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調研,我們發現: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者有之;舊瓶裝新酒者有之;換湯不換藥者有之。這給廣大中學歷史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困惑:新課程改革難道只是教材的變化嗎?新課程理念難道只能在思想上滲透而不能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嗎?許多有志于課程改革的教師也在不斷探索:新課程教學如何才能體現出新意?新課程教學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科學、有效?筆者曾經與其他教師進行過一次教學探討,以人民版必修2“中國古代的商業經濟”為題,開設了一堂教學研究課,在該課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應用中,產生了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教學四個核心環節的設想,現將它整理出來以求教于方家。

一、真正明確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前提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充滿激情地呼吁:“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乃至今后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總之,課堂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在文中,他從生命價值的角度重新審視了課堂教學,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啟示:課堂教學是生命價值的體現,那么,教學目標就是實現這一生命價值的核心和靈魂,是生命價值得以體現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它具有導向、調控、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運行軌跡,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準確、到位,能讓新課程教學更科學、有效。

然而,不管是新課程還是舊課程,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里,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新課程雖然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這樣的教學明顯缺乏有效實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確通過該課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拓展哪些能力?培養什么情感?筆者認為,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師確定教學重心、明確教學主線、開展預設與生成的依據,而且也是學生明確學習重點、豐富內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質的保證。

在“中國古代的商業經濟”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通過“閱讀構史”的環節設計,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相關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導向、調控、激勵以及評價作用,使教學更加準確:

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子目內容,從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市”的發展到商人重利輕別離和商業都會的崛起,學生閱讀完畢,教師提出下列問題:(1)能否理解上述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能否梳理出本課的知識結構(總結出本課學習的主線)?(2)你認為學習重點、難點分別在哪里?為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本課的學習主線:一、有利身則行——商業經濟的發展歷程;二、夜市千燈照碧云——商業經濟與“市”的發展;三、參差十萬人家——商業經濟與城市繁榮。其中,“商人重利輕別離”為自主閱讀內容,“市”的發展為教學重點、難點。很明顯,通過這樣的知識整理,本課的學習重心已經非常明確——通過“市”的產生與發展、商業經濟的繁榮與城市的發展了解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基本特征,通過整理的主線,比原先教材的子目更富有條理性與整合性以及文學色彩,使教學更加富有趣味,更容易操作。

“閱讀構史”環節,力圖通過問題的引領,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基本知識點;在學生自主梳理知識主線的過程中,培養整合知識結構、歸納教學主線、確定學習重點的能力與方法。并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明確閱讀是學習的前提、構架是學習的關鍵、梳理是自主學習的真諦,從“市”的發展過程中掌握歷代商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培養從歷史線索中總結出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積極情感,這就是“讀史明智”的內涵所在,它比機械地告訴學生本課學習重點要有效、準確得多。

二、有效開展學生活動——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基礎

活動教學認為,活動與發展是教學的一對基本范疇,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實現的,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教育要改變學生,就必須首先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新課程倡導學生活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已經作為新理念深入到廣大師生的心田,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也被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加以廣泛運用。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案字斟句酌,對“學案”進行精心設計,假設學生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中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并預設解決方案,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生成新知識的目的。因此,克服教師一講到底的陋習,真正有效地開展學生活動是新課程理念之一。

然而,怎樣才算是有效的學生活動?學生需要怎樣的活動?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教師,一些教師因此發出這樣的呼聲:“難道舊課程我們就沒開展學生活動嗎?難道排幾個歷史小品、開展幾堂辯論課就叫學生活動嗎?”其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對學生活動本質的認識不到位。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是學生活動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展一些動心、動腦的活動就是學生活動,只要摒棄低層次、淺思維的一些形式主義的“活動”,提出一些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真正開發學生思維與學習能力,這些活動就是有效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當然,教學中如果能夠超越課堂與教材的束縛,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與視野,效果就會更佳。前文所述的“閱讀構史”環節,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意識,讓學生有強烈的自主學習欲望,這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為了使學生的活動更加豐富有效,在“中國古代的商業經濟”教學中,筆者還設計了“讀圖導史”“材料證史”等環節,把學生活動融入到對史實的探究、規律的探索和現實的延伸中去,以“讀圖導史”為例,筆者出示了“木蘭從軍圖”,并在旁邊配上了《木蘭辭》中的一句話:“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然后設問:(1)我們能從上述詩句中得到哪些歷史信息?(2)木蘭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把東西配齊?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通過這樣的學生活動,讓學生明確:南北朝時期,“市”已經普遍存在,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各種商品都有固定的場所,說明當時商業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商業經濟的發展深刻反映出時代的特征,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的生活。這樣的導入絕對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使他們的思維得到充分調動。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合理選取史料,圍繞史料拓展學生的思維是促使學生活動的有效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史料的功能,設計了“材料證史”環節,把艱澀、枯燥的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歷程轉化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在學習“商業經濟的發展歷程”這一內容時,提供了以下三則史料:

材料一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經·系辭》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

材料三圖片“西漢時的陸運與南宋的海運”

要求學生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當時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3)結合上述的三則材料與課本第15頁內容,你能否總結出商業經濟發展歷程的幾個基本特點?

學生通過史料和所學知識能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的商業經濟開始得比較早——原始社會末期;追逐利益是商人從事商業的主要動力;商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的穩定密切相關一凡是穩定、大一統的朝代,商業經濟發展快;唐朝以前,對外商業貿易以陸路交通為主,宋元以后,海上貿易興盛。商人是商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很明顯,學生證史的過程就是動心、動腦的過程,這是真正的活動。

三、合理創設問題情境——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教學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很明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智慧,體會到創造的快樂,是由于教師與他們共同營建了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感受到美、欣賞到美、創造出美。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仍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的問題設計直白簡單,缺乏意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然也就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喜歡問一些淺層次、低思維含量的問題如“是什么”“為什么”,這種不經大腦的過濾就能直接呈現出來的問題肯定是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還設計了“情境辯史”的環節,力求讓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學習歷史、感悟歷史。為此,我虛擬了一個歷史情境:

唐玄宗時期,儒生孫儀進京趕考。由于銅錢攜帶不便,他把銅錢折換成交子二百緡作為盤纏。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棧”。他發現京城畢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縣城,只見“人煙輻輳,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店鋪隨處鋪設,早晚經營,他心情十分愉悅。白天在客棧溫習功課,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隔三差五也去逛逛“瓦肆”,所帶的二百緡很快就要用完,還好大考臨近,他應考完畢后,匆匆返鄉。

然后教師設問:“你能發現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歷史的表述?”在上述歷史情境中,有下線的語句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交子”“瓦肆”以及“店鋪隨處鋪設,早晚經營”明顯是宋以后的產物。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把枯燥的歷史史實轉化為有效的學習應用能力,這留給學生的印象,肯定比直白地問學生“唐朝的商品經濟有哪些特點?”“你們必須記住唐朝時期的商店是不能隨意開設的”要有效得多。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它對現實卻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因此,利用現實素材,營造現實情境也是教學的必需。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延伸拓展”環節:

一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讓中國大部分人知道了喬家大院,一部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讓我們了解了晉商,了解了喬致庸恪守誠信、不斷創業、實現著巨大的資金積累和財富滾動的過程。喬氏家族的第一代創業人喬貴發,在包頭苦心經營。終于發展起一家最大商號,店鋪、居宅達到1000多間。到第二代喬致庸,開始了金融業活動,把商行、銀號從包頭開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現存的喬家大院,是喬氏家族經數次擴建而成的。

這種與現實結合的情境,容易縮近與學生的思維距離,激發其主動探究的興趣,這是歷史教學有效性產生的關鍵。

四、科學貫徹能力培養——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目的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膨脹、文化多元、科技迅速發展的社會,它既要求人們能主動、自主地攝取最有效的信息,簡潔、明了地掌握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向;也要求人們有獨立思維能力,能面對復雜的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作出正確的、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選擇,這就需要能力的支撐。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它與現實社會的聯系相對遙遠,如果不進行能力培養,只灌輸一些知識點,就會讓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思維方式和“歷史無用論”的錯誤觀點,使歷史學習走向死胡同。

在“中國古代的商業經濟”一課教學中,筆者選取了一首富有地方色彩的詩句——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山獻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然后,教師設問:(1)該詞作者是誰?描寫的是哪座城市的繁華景象?(2)詞中哪些詞句是描寫杭州的繁華景象的?(3)城市的繁榮與商業有什么關系?(4)在你所看過的小說、繪畫作品與戲曲作品中還有哪些反映城市繁榮景象的?這些問題層層深入,既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感人魅力,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又把“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這樣一個枯燥的主題轉化為分析與思考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綜合探究意識,這也是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魅力所在。

歷史學科的能力是寬泛的,但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卻是永恒的、唯一的。在完成課堂教學后,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相互聯系性,能自主地把握復習、預習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小結思考題:下一課,我們將學習“中國古代的商業政策”,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一直推行“重農抑商”,為什么商業經濟還是能夠不斷發展?該題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歷史知識不是孤立、單一的,它們之間具有前后聯系性,知識的內在聯系是需要我們去挖掘的,知識的前后延伸是需要我們去梳理的。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筆者還設計了“活動探史”的環節,給學生留下了兩個探究題:(1)利用課余時間,參加一次廟會或民間集市,體驗一下“市”的感覺,對比一下現代的集市與古代的“市”的異同點。(2)選取一個你比較感興趣的現代都市,體會一下商業經濟發展對現代都市的作用。請圍繞一個主題,撰寫一篇調查報告。這種探究既需要學生了解研究的基本規范,還需要進行合作、分享與探究,是對能力的一種全面升華。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僅需要廣大教師的全身心投入,更需要大家積極開展有效、扎實的研討。我們知道,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曲折、反復,但在曲折、反復中反思出教訓,在成功與喜悅中總結出經驗,這就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