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挑戰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6:52:00

導語:環境挑戰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挑戰管理論文

能源消費嚴重威脅環境質量公眾健康

中國傳統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消費活動要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了城市環境質量惡化,不僅帶來經濟運行成本的增加,而且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能源活動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將是未來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

主因: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根據地礦部門的普查和勘探,中國預測資源總量為40017億噸標準煤,在能源資源中,煤炭占絕對的優勢。若以常規能源資源總量為100,那么煤炭資源量在85以上,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氣僅占2~3。能源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內難以轉變,未來煤炭仍將在整個能源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現:污染物排放居高難下

大氣污染物排放:從有關部門的統計來看,煤炭使用過程產生的污染是中國最大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來自于燃煤。

在大氣污染物排放中,SO2排放與電力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燃煤電廠是煤炭的主要用戶,電力耗煤占煤炭總產量的60%,同時也是SO2排放大戶。除了能源消費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開采、煉制及供應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嚴重影響著大氣環境質量。2000年,能源生產相關行業煙塵排放量占全國煙塵總排放量的29.8%,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水污染物排放:據統計,中國煤礦每年產生的各種廢污水約占全國總廢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國煤礦的廢污水排放量達到27.5億噸,其中,礦井水23億噸,工業廢水3.5億噸,洗煤廢水5000萬噸,其他廢水4500萬噸。

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結構、消費量和能源效率等密切相關。中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CO2排放量大國,1990年至2000年中國CO2排放量由6.66億噸碳增至8.81億噸碳,由占全球排放量的11.6%增至13.7%。

影響:高昂的經濟和公眾健康成本

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使用過程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導致大氣污染和酸雨污染,造成了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的嚴重惡化。2001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列舉的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

研究表明,中國1990年代的酸雨屬硫酸型。燃煤等人為活動所排放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1990年代中期酸雨區面積比1980年代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區域面積已占全國面積的30%左右。

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呼吸道疾病總死亡率和發病率都高于輕污染區。慢性支氣管炎癥狀隨大氣污染程度的增高而加重。在中國11個最大城市中,空氣中的煙塵和細顆粒物每年使5萬人夭折,40萬人感染上慢性支氣管炎。

世界銀行根據目前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中國燃煤污染導致的疾病需付出經濟代價達39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這應該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能源發展面臨四大環境挑戰

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能源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而能源的發展必然增加環境質量惡化的風險。另一方面,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環境質量改善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未來中國能源的發展,必須同時滿足環境的要求,面對以下四個方面的重大挑戰。

1.過度能源消費將使環境小康目標難以實現

環境小康是中國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理應包括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環境保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能源發展,煤炭使用量的加大,必然造成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帶來了機動車污染的日益加劇,環境小康所要求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和區域的酸雨污染控制目標受到嚴重的威脅,環境小康的要求對中國能源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根據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源需求的3種情景方案,我們預測,到2010年,中國煤炭消費將達到16.9~19.9億噸,而到2020年,原煤消費將達到20.5~29.0億噸。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能源活動所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將持續增加,環境小康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能源發展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和機動車尾氣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城市人口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受害者。如果在能源發展的同時,城市大氣環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惡化,那么到2010年城市中受大氣污染的人口將達到3.4億人,2020年將達到4.9億人,分別占同期全國總人口的24.7%和33.3%。

參照沈陽市和北京市有關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如果在未來20年內環境質量繼續惡化,則全國城市中受大氣污染影響而早亡的人數會有所增加,2010年和2020年全國因大氣污染而早亡的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38萬人和55萬人,相應的經濟損失分別為280億元和410億元。

2.環境容量嚴重短缺將使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隨著能源消費總量的持續增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產生量也將持續增加。但是大氣環境容量的資源是有限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布局、氣象條件等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以及不考慮新疆和西藏地區的前提條件下,全國SO2排放量控制在1200萬噸左右的情況下,全國大部分城市的SO2濃度才可以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酸雨控制國家方案》研究表明,為了滿足硫沉降臨界負荷的要求,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總量水平應最終控制在1620萬噸左右。但是,根據我們的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即使按照低發展方案的計算,二氧化硫的產生量也將分別達到2680萬噸和2789萬噸的水平,而按照高發展方案,二氧化硫產生量將達到3174萬噸和3945萬噸,都遠遠超過了環境目標容量。

據分析測算,在煤炭含硫量1%的情況下,只有當脫硫率達到75%的水平時,煤炭的消費上限是28.2億噸,接近預測的2020年的用煤高方案。因此,從二氧化硫環境容量來考慮,中國要想增加煤炭的消費,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高脫硫效率,二是降低煤炭的含硫量。

氮氧化物控制相對二氧化硫來說,研究基礎比較薄弱,國家也還沒進行總量控制。但是,如果對能源活動產生的氮氧化物排放不加控制,根據低方案預測,僅燃煤產生的氮氧化物就可能從2000年的1880萬噸的水平分別增加到2010年和2020年的2467萬噸和2870萬噸的水平。如果加上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未來20年氮氧化物的產生量還會增加。因此,未來20年減排氮氧化物的任務將比減排二氧化硫還要嚴峻。

3.日益嚴格的環境要求將使能源依賴型企業無法生存

隨著中國環境保護要求和目標的不斷提高,對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放標準是包括能源生產和消費企業在內的企業所必須面臨的挑戰。

對于能源生產和耗能企業來說,環境標準主要控制對象是火電行業及其排放的大氣污染物。2004年頒布《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參照國際先進標準已經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限值,新建火電廠無論煤炭硫分如何,必須脫硫方能達標,老火電廠在預告期后與新電廠執行同時段標準,除緩沖建設期限外,也必須按規定進行脫硫。同時,對火電廠的氮氧化物削減提出了要求。

因此,能源生產和耗能企業,尤其是火電行業,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削減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行為,這不僅是滿足環境管理要求的需要,更是企業長遠發展和強化競爭能力的需要。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綠色企業和綠色產品無疑具有非常的優勢。

4.國際履約將使能源部門付出高昂的經濟成本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2020年中國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的分析和預測,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億噸~20億噸之間,分別為1998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倍~2.2倍。到2020年,中國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噸~1.3噸之間。

根據有關預測,中國2020年以后將不可能回避溫室氣體排放削減的承諾。隨著溫室氣體削減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的邊際削減成本趨于上升。到2020年,即使承諾削減10%的目標,每年需要的削減費用也達到500多億元。

就碳排放控制和削減而言,能源部門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能源的發展將受到來自全球環境的壓力。溫室氣體減排所要求的經濟投入和外部不經濟性,將迫使中國的能源部門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重新定位,同時也將對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方案

目前,中國對能源活動實施的是一種分散的多部門管理模式,相關部門對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都有一定的要求。能源管理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由于人員少和精力有限,難以對能源工業的發展,站在大局的高度,制訂全面、統一和科學的戰略方案,也難以針對國內外能源的變化采取及時有力的措施。由于能源管理體制分散,造成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規不一致,相互矛盾。

未來20年,中國能源環境政策的目標是:在保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生產與消費帶來的環境成本,保護公眾健康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積極促進建立氫能源、氫經濟社會體系,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未來20年的能源環境戰略為:把節約能源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建立終端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和標識體系,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節能新機制;通過政府驅動、公眾參與、總量控制、排污交易四個方面推動環境友好能源戰略;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實行排放交易和電力環保折價,取消對高耗能產品的生產補貼,實現能源環境成本內部化;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綠色化,嚴格控制城市交通環境污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

1.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政策建議

從中國能源發展的趨勢和環境保護的要求來看,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要長期實施節能優先戰略,推進能源結構“綠色化”進程,大力發展環境友好能源和氫能源,推行農村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實行節能優先政策。節能政策是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戰略,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長期實施節能優先的戰略就是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首選政策。建議加快理順節能管理體制,政府機構應率先示范節能,促進節能與清潔生產一體化。利用排污收費政策促進節能政策的實施。

促進能源結構“綠色化”。建立環境友好的能源結構調整是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任務,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建議逐步降低城市能源煤炭使用比例,大力發展低碳無碳能源、氫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依靠技術進步削減污染。一方面利用環境標準推動能源技術進步、降低單位經濟活動的能源消費,實現發電排放績效與發電煤耗標準、環境標志與能效標準、汽車排放標準與燃料經濟性標準的銜接。另一方面,大力開發低污染排放發電技術、零排放技術以及高效脫硫脫氮技術,加快提高汽車排放標準,發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汽車。

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環境友好能源。在未來20年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過程中,應全面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控制污染,促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市場手段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利用硫稅、氮稅、生態環境補償、電力環保折價等稅收價格政策實現能源活動環境成本內部化,二是利用排污交易、綠色電力市場、可再生能源配額信用等市場交易手段降低削減污染的社會成本。

由于不同政策的作用時間和實施的作用范圍不同,因此,在政策實施的優先級和時間序列上會有所不同。如節能優先戰略是中國應該長期堅持和貫穿于各個領域的基本政策,電力行業排放績效標準的引入則是特定于某一領域和時間的一般性政策。

2.若干重要能源政策方案建議

加快電力脫硫進程:

電力行業(尤其是火電)將是中國未來20年能源行業發展最快的行業。火電行業未來20年削減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將直接影響國家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電力污染控制將是中國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重點。

目前火電廠減排二氧化硫的主要途徑有:煤炭洗選、潔凈煤燃燒技術、燃用低硫煤和煙氣脫硫。各種技術的選擇和減排方式的組合是一種綜合性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根據電力行業目前二氧化硫控制現狀和管理基礎以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標的要求,各階段的減排技術路線為:2005年前,燃用低硫煤和脫硫工程措施起步階段;2006年~2010年,低硫煤和煙氣脫硫的混合階段;2011年~2020年,全面煙氣脫硫階段。

在環境經濟政策與管理措施方面,目前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面,實施的經濟政策就是排污收費制度;結合電力體制改革開展了環保折價標準研究;同時,有些省市開展了排污交易方面的試點研究。各項經濟政策對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都會起到促進作用,但其作用方式及實施基礎各不相同。建議以排污收費制度和排污交易為基本政策組合方向,資金扶持為輔助手段,折價標準是對排污收費制度的補充或完善。具體建議措施有: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實施電力環保折價標準;實施嚴格的電力行業排放標準;引入發電排放績效管理機制;推行電廠環境信息公告制度;加強監督管理能力的建設等。

建設西電東送綠色工程:

“十五”期間,國家將重點加快實施“西電東送”南線的電源和輸電線路建設。按照“西電東送”南部通道的戰略規劃建議,“十五”期間,在云、貴兩省交界的狹長地帶內將新建10余座火電廠,新增供電能力600萬千瓦,如果“十五”期間不采取任何措施,貴州省火電項目將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20.17萬噸,云南省火電項目將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3.68萬噸。如此集中地在滇東和黔南酸雨控制區及周圍的區域建設大規模的火電廠,若不采取嚴格環境保護措施,將對當地和周邊地區的大氣質量以及我國“十五”期間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產生一定的影響。

因此,在建設“西電東送”項目的同時應加大二氧化硫治理的投入,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確保二氧化硫排放滿足國家和地方“十五”期間總量控制的要求,空氣質量能夠有所改善,實現建設“西電東送”綠色工程的目標。

建議國家逐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費標準并擴大收費范圍,使其接近或高于治理成本,真正使污染控制成本成為產品總成本的組成部分,形成誰污染誰就會在經濟上受損失的機制,促使排污企業積極增加投入,主動治理污染。在云、貴兩省試行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制度,發揮市場機制在二氧化硫控制方面的作用。在實行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制度,使全社會二氧化硫與酸雨污染防治的成本不斷降低。

國家應盡快組織開展云貴兩省“西電東送”火電項目的脫硫可行性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二氧化硫削減計劃和方案,以最低成本實現二氧化硫的削減目標。同時,建立一定的監督機制,確保二氧化硫減排目標的實現和國家有關二氧化硫污染與酸雨防治目標的實現。

一體化削減交通環境污染:

機動車是整個交通運輸系統的一部分,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機動車污染問題的解決,除了加強機動車管理,使用清潔燃料等針對機動車本省的解決方案外,必須從整個交通體系的完善和燃料結構的改善入手,從根本上減少機動車污染的排放。主要措施有:完善綜合運輸體系,發展低耗能、少污染的運輸方式;制定不同運輸方式與環境協調的發展政策;利用新技術,改善交通能耗結構;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合作。

機動車帶來的城市環境污染主要是尾氣。對汽車尾氣治理的目的是使車輛的排放水平達到一定的標準,使空氣質量不影響人類的健康,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制定條件許可的、符合經濟和社會承受能力的綜合性戰略措施。建議的政策主要有:發揮“三駕馬車”的作用,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合理有效地控制機動車交通運輸量的發展;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工具和無污染的交通工具;實施機動車的全過程控制與生命周期管理;運用稅收等經濟手段鼓勵清潔、節能運輸方式的發展;采取部門協調,加強綜合決策。

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

未來10年或者20年中國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的目標,一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進農民實現小康社會;二是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三是有利于降低農村室內空氣污染,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解決中國農村能源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是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的現代可再生能源,減少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和破壞生態的柴薪和秸稈能源使用。農村能源的發展目標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保障農民的身體健康,促進農民小康社會的實現。在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迫切需要解決支持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問題,尤其是如何盡快降低農民低收入群體“享受”可再生能源的費用。

目前,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在農村能源發展領域都實施了一系列計劃或行動項目,對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些計劃包括:乘風計劃、光明工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秸稈氣化示范工程、全國百縣小水電計劃、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等。這些計劃或工程都是在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門,盡管計劃的目標各自有所側重,但在農村能源建設方面的目標是相同的。建議在綜合這些農村能源計劃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國家農村綠色能源計劃》。

在《國家農村綠色能源計劃》中,重點放在提高農村能源使用能效方面,提倡節水灌溉技術,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組織農民開展合理施用技術的培訓。以生態富民計劃為基礎和突破口,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如綜合利用沼氣等。

在中國的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如果目前農民低收入群體“享受”清潔、昂貴和現代的可再生能源的問題不能有效地得到解決,那么農村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就會走入“死胡同”,而且也會影響農民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為此,國家應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支持農村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讓農民真正建得起并且用得起這些昂貴、清潔、現代的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