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幼兒教師德育課程研究

時間:2022-10-16 02:47:16

導語:我國幼兒教師德育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幼兒教師德育課程研究

體諒關心模式是由彼得•麥克菲爾及其同事與內爾•諾丁斯等人所建立的一種道德教育模式,它以培養“道德情感”為基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學會關心,倡導學生的實際需求才是道德教育始發點,將教育建構在體諒與關心的基礎上,重視榜樣示范的育人功能,要求教育要體現人性。這種教育思想對我國幼兒教師德育培養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現在出現的諸如幼兒教師侵犯、體罰幼兒的事件也有很好的抵制作用。

1體諒德育模式的內涵與幼兒教師道德素養

20世紀60、70年代,英國德育教育家麥克菲爾首創了以道德情感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理論。通過對英國中學生所需道德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更傾向于體諒、寬容的教育行為;而反感壓制、支配的行為。反觀當前現實,我們亟需改革學校德育。1.1基于學生需要出發———道德教育基礎。體諒德育模式倡導,一個有道德的人是能夠思量別人意見、覺察他人感覺、常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1]幼兒教師更要充分考慮幼兒的需要,朝著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目標努力;只有準確掌握幼兒的需求并積極尋求滿足的方法,道德教育才能被幼兒所接受并逐漸強化,在今后的行為習慣中才能有所顯現。3-6歲是兒童個性塑造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幼兒教師作為幼兒道德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培養人,理應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因此作為道德教育的基礎,幼兒教師首先從關注幼兒的需求出發。1.2教學生學會體諒———道德教育核心。麥克菲爾認為道德教育不僅傳授道德準則,更要在態度、行為上有所提升,激發每個人所具有的“人性感”,使其學會關心、體諒人,這才是道德的核心。[2]該模式告誡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感染、以身作則的浸染而非直接灌輸、教授,在引導學生“關心與體諒”時,重要的是營造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創設關心、友愛的教育環境,且教師在其中起到道德表率作用。[3]幼兒喜歡模仿,幼兒教師對待他們及平時所表現的行為都會被幼兒學習、模仿。因此,對幼兒教師的道德教育要時刻滲透“體諒與關心”,讓幼兒教師能夠深刻體會他們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并將這種關心與體諒之情,逐漸在職業中有所浸潤;提高幼兒教師品德的同時,也使幼兒受益。1.3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道德教育內容。在體諒德育模式中要求教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將學生的人際與社會意識作為提高道德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悟,從生活的場景中學會體諒、關心,能夠解決自我在生活中的疑惑與困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關心、體諒他人,并且從中得到快樂。目前,對幼兒教師的道德教育,形式上傳統、單一,方法上仍是說教、灌輸,對幼兒教師道德的培養缺乏針對性、有效性。我們是否能效仿麥克菲爾的《生命線》,根據幼兒教師生存狀況及社會各界對其的德育訴求,依托情境,編寫貼近幼兒教師生活,提高幼兒教師道德的教材。1.4重視榜樣與道德感染———道德教育方法。榜樣可以說是最好的教育資源,人們可以從榜樣中獲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2]麥克菲爾認為“向榜樣學習是個體自然發展的基礎;觀察學習和社會模范是年輕人獲得關心和體諒他人品質的重要方式。”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樣的示范作用是提高道德的途徑。幼兒教師要提高道德素養,教師教育中必須注重榜樣的示范、引導作用。讓幼兒教師在生活的環境中通過模仿、學習高水平的道德思維方式與行為來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2關心德育模式的理論內涵與幼兒教師道德素養

關心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內爾•諾丁斯,她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提出教師應將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關心、呵護他們,全心全意幫助他們成長為能干又自信的人。2.1關心———道德教育基本原則。內爾•諾丁斯認為關心是一種關系,并不僅是一種態度和觀點。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將我們人類共同生活需要的“關心”激發并貫穿自我的成長過程中。他將關心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讓孩子相信他們得到了關心并且學會關心別人。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教師本身應該具備“關心”、“愛”孩子的品質,將關心視為教育開始的源頭與基礎;學著理解幼兒、觀察幼兒的心理變化,讓孩子時刻感受關心,并將這種情感化于行動之中;讓幼兒在今后的成長中,逐漸理解關心,并不斷擴大關心的范圍,從人———物———自然界的所有。2.2情感———道德教育基本著手點。在關心倫理模式中,將道德情感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著手點。諾丁斯認為,道德原則不足以產生道德動機,人類的真情實感才是激發道德的動力源。關注道德情感,不僅讓我們的道德教育更有溫度,也使得道德教育理念更易深入人心;[4]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生命的尊重、情感的關懷,從而真正地將道德認知轉換為適恰的道德行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但是,就算在學前領域,也是重視知識積累與學習,有的園所甚至將某種特長成為特色(如以語言表達為該園特色,僅因有位出色的語言老師),為了迎合家長與社會的需求,反而忽略了幼兒內心的感受與需要,亦沒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2.3關心與被關心互動———道德教育過程。諾丁斯認為,學校道德教育中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還要使學生能接收到關心。道德教育的過程是關心與被關心互動、聯動的過程。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也要教會學生接受、認知他人的關心,在學生積極做出反應和有效行動時,關心關系才建立起來。況且這種關心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健康的關心關系是在任何情境中每個人都有意識、并有能力成為關心者。幼兒教師在形成關心品質的基礎上,也要重視以關心之義教會幼兒接受關心、讓其體會關心,由一個被關心者向一個關心者轉換,并且為今后建立良好的關心關系打下基礎。2.4榜樣、對話、實踐、認可———道德教育方法。在關心德育模式中,諾丁斯倡導道德教育應該通過榜樣、對話、實踐和認可四種方式來實現,而且這四種方式是相互聯系、制約的,他們共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成效。幼兒教師需要學會并以“關心”為主線,靈活運用這些道德教育方法。一是榜樣的力量。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關心環境,并將關心通過所有的教學與活動呈現出來;二是對話的魅力。對話的目的是了解雙方的需要與情感,其過程應是平等、開放的,是以接納關心為導向的;三是實踐的價值。實踐是為了讓學生真正的將“關心”內化于行,體會關心的魅力,并將它轉換成習慣;四是認可的高度。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給予客觀的評價與分析,是以關心孩子的成長為依托,而不是借關心之名彰顯教師的權威。

3體諒關心德育模式對我國幼兒教師德育培養的啟示

體諒關心模式無論從道德教育基礎、內容還是方法上,都給我們一定的啟發與借鑒。學前教育作為孩子系統、全面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教師只有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才能幫助幼兒。而教師德育課程的設置利于幼兒教師形成一定的道德素養。因此結合體諒關心模式的內涵理論,在我國幼兒教師德育培養的課程設置方面進行微觀探討。3.1關心與體諒———課程設置理念要提高幼兒教師道德素養,最重要的是轉變課程設置理念,倡導要以“關心與體諒”為課程設置原則。首先讓幼兒教師明確與幼兒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互相關心的過程;其次,幼兒教師德育課程的設置要符合幼兒教師的職業特點;最后,在整個德育過程中,讓學前師范生體會來自其教師的關心,并推己及人,將這種關懷過程遍及學前教育專業的每一次課程中。遵循關心與體諒的課程理念,打破以前僅是說教、灌輸式的德育課程滲透。長此以往,一代代幼兒教師的道德感染與熏陶,一代代幼兒關心品質的形成,我們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被這種充滿人性的關懷所籠罩。[5]3.2逐級關心———課程實施內容課程實施中以“關心”為主線,將課程內容細分,逐級來達到真正的關心。根據體諒關心模式的啟發,可分為四種水平,第一種水平,教幼兒教師“體會關心”,感性表達階段;第二種水平,“實踐關心”,理性加工階段;第三種水平,建立“關心關系”,創造穩固階段;第四種水平,“學會關心”,反思形成階段。這四種水平是相互關聯、制約的,且前一種是后一種形成的基礎,他們共同形成了德育課程的內容。課程內容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體會關心。榜樣的力量———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在德育課程中示范關心的過程,讓幼兒教師耳濡目染,初步體驗關心;參與活動———德育課程中,讓幼兒教師參與其中,在課程過程中體會關心與職業的特點、要求;個人分享———幼兒教師分享自己關心他人與被關心的體驗,且回憶他們在學校希望教師如何對待他們的體驗。(2)實踐關心。幼兒教師的德育課程還應滲透到實習與見習中,在實踐中理解“關心”,提高自己的包容力與關心力。如:觀摩課——在幼兒園觀看幼兒教師的公開課,仔細觀察他們與幼兒的互動、細察兩者在活動中流露的情感;實習、見習——在幼兒園實習、見習,真正與幼兒接觸,體會幼兒的需要,尋找給予幼兒積極影響的方法。(3)關心關系。建立關心關系是幼兒教師德育培養的重要部分。需要幼兒教師掌握與幼兒對話的技巧與方法,也需要幼兒教師更為深刻地掌握維持這種人際關系的方法。如:觀察兒童日記———要建立一種穩固的關系,需要對對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德育課程中要倡導幼兒教師學會觀察幼兒,記錄幼兒的言行、挖掘其需求,并將它作為建立關系的基礎;完成實習作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至少應該有半年至一年的實習時間,在實習期間認真完成實習任務,和老教師學習與幼兒相處的方法,取長補短,鞏固關心關系。(4)學會關心。在上述三個階段的基礎上,還應設置研討課、交流課,讓準幼兒教師一起討論,將其關心關系建立與鞏固的方法分享,并就學前教育相關的內容及自身道德素養的提高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學前教師專業的教師營造關心學習的氛圍,讓準幼兒教師不斷總結與反思,怎樣才能成為影響幼兒關心水平發展的教育者,才能讓我們都在關心體諒的模式下共筑對人性關懷的教育情境,實現教育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作者:高姣姣 趙彥俊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2]陳思坤.體諒關懷德育模式的倫理內涵及實踐價值[J].現代教育管理,2010(4):112-115.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陳思坤.諾丁斯關懷倫理思想的人本價值[J].教育學術月刊,2010(4):19-21.

[5]袁麗.論關懷主義教育哲學的教師觀及其對教師教育的影響[J].教師教育研究,2013(6):19-24,12.

[6]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7]蘇少丹.英國體諒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價值[J].現代經濟信息,2015(23):3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