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外商直接投資(FDI)指外國企業和經濟組織或個人(包括華僑、港澳臺胞以及我國在境外注冊的企業)按我國有關政策、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在我國境內開辦外商獨資企業、與我國境內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或合作開發資源的投資(包括外商投資收益的再投資),以及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投資總額內企業從境外借入的資金。201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60.11億美元,同比增長9.72%;2012年1—4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8.81億美元,同比下降2.38%。
1.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國別(地區)結構。剔除英屬維爾京、開曼群島、薩摩亞、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對我國進行的投資,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地主要為亞洲,前10位國家/地區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1.61%。
2.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行業結構。201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集中在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兩者占比近70%;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6.74%)及批發和零售業(6.24%);其他行業所占比重很小。
3.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結構。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采取外商獨資的方式,近幾年來占比均超過75%;外商合資經營的方式占比約為20%;兩者占比為97%左右。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所占比重很小,約為3%左右。
4.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結構。以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外商出資額計算,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依次為江蘇(19.2%)、廣東(17.3%)和上海(13.5%)。該三省合計占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50%,東部地區10省市(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占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83.2%,而西藏、青海、寧夏、貴州、甘肅和新疆六省/自治區合計不到1%。
二、當前我國利用外資直接投資的主要問題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技術引進、產業結構演化、就業和稅收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目前我國在引進外資直接投資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表面上的問題有資金來源國不盡合理,歐美發達國家投資偏少;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相對較高,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偏低;投資的方式結構不合理,國際上流行的參股并購偏少;投向的區域結構不合理,中西部地區投資太少。同時,也存在如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1.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問題。目前FDI對我國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支持“污染光環”說,認為進入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在必須遵守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環境管理思想和方法,沒有加劇我國的環境壓力、甚至在環境保護方面起了模范帶頭作用。如黃菁(2001)、郭紅燕,韓立巖(2008)、張彥博,郭亞軍(2009)、包群,呂越(2010)等。另一種是支持“污染和治理的資金”,一方面提高了東道國人們的收入水平,使人們對環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環境改善投資也加大。另一方面先進的技術使得東道國治理污染的技術有所提高,處理污染的標準也上升。第二類是支持“污染避難所”假說,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管制比發達國家要松得多,因此發達國家常把淘汰的高污染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而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持這一觀點的包括吳玉鳴(2006)、陳凌佳(2008)、沙文兵、石濤(2006)、蘇振東、周瑋慶(2010)、王冬梅、何青松(2010)等。
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環境的影響應一分為二??陀^上的確有些外資企業投資于低污染甚至于無污染行業,或引進先進技術、新產品、環境管理制度從而降低了污染。但是,如果據此否認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環境的負面影響則顯然是不全面的。
今麥郎等三家外資企業2008年因污染環境遭環??偩贮c名批評;江蘇鹽城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噴涂車間排放出的油漆廢氣的污染,給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均造成了嚴重影響,導致當地居民對其進行了長達5年的污染投訴;康菲蓬萊19—3號油田溢油事件造成了渤海灣高達5500平方公里污染面積,使渤海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養殖戶及海洋漁業損失,而且從長期來看,在海底的油積泥會在較長時間里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存在油積泥中的有毒物質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從這些典型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一些外商投資企業不遵守我國的環保法規以及意外事故的發生,客觀上對我國環境造成了污染。但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最主要的影響表現在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污染排放水平較高的制造業。外資直接投資于主要嚴重污染密集型行業(MPIIs)的比重較高,如造紙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等,2010年其資產份額占該行業資產總額的比重分別高達45.47%、34.97%和33.56%。
2.外商直接投資與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經濟安全,是指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處于不受根本威脅的狀態。一般認為國家經濟安全內涵方面主要包括金融安全、資源(如石油、糧食和人才)安全、產業安全、財政安全、信息安全等。
(1)對產業安全的影響。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商股份制企業占外資企業的比重由1990年的25.3%上升到2010年的80.8%,這說明外商取得企業控制權的傾向明顯。外商在取得企業控制權的同時,對市場的控制權明顯加強。目前外資對我國第二產業即工業的市場平均控制率已接近1/3(ccnews.people.com.cn/GB/10975596.html),超過國際通行的外資市場控制率警戒線標準(通常為20%,一般行業為30%,少數競爭性行業為5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達到76.63%,遠遠超過50%的警戒線。同時,目前我國評價產業安全的指標體系中的技術依存度和資本對外依存度這兩個重要指標較高。技術依存度過高反映出我國某些行業的核心技術仍然被國外所掌握,存在著較大的不安全風險。而資本對外依存度高,一旦外資撤離而又沒有足夠的資本及時注入,將危及產業的生存安全。
外商投資企業在逐步壟斷我國市場的同時,還通過并購控股中資企業后減少中方品牌宣傳費、減少或中止技術開發投入、降低產量等手段,使國有品牌漸衰落甚至消失。這一點在洗滌用品、移動通訊、飲料等行業尤為突出,例如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中華”牌牙膏、“美加凈”化妝品、“熊貓”彩電等。
(2)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入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導致稅收的流失。外商投資企業通過關聯交易,高價從國外關聯公司購入原材料和設備,低價出售其產品,從而轉移利潤,造成我國稅收的流失。二是我國一些國有企業因為企業做大做強急需資金或是出于管理者持股的目的,引入外商“戰略投資”。在此過程中為了能夠引進外資,不惜降低引資條件、低估國有資產價值、高估外商技術、商標等無形資產價格,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如原大連電機廠曾是我國最大的電機企業,生產規模、質量和技術國內領先,Y系列、Y2及派生系列產品在國內的機床、通用機械、冶金、輕工、紡織等行業有良好的信譽,市場占有率很高,20%多的產品出口。上世紀90年代,由于行業不景氣,加上內部管理出現漏洞,大連電機廠陷入困境,1996年與新加坡威斯特合資,大電機資產作價1億元,中外各占50%股權。企業有人認為國有資產嚴重低估,至少應該是2~3倍。由于外商控制了經營權和購銷渠道,合資企業連年虧損,導致一半以上職工失業,地方政府貼錢承擔職工分流、銀行債務減免利息,稅收大量流失。
此外,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競爭能力,造成人才和技術的流失,使我國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并引起通貨膨脹,增強了國家對產業宏觀調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等等,這些方面都將導致我國的經濟安全面臨威脅。
三、政策建議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指出:“優化結構,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投向中西部地區。豐富方式,鼓勵外資以參股、并購等方式參與境內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外資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先進技術,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優化投資軟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做好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本V要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國今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水平提出了要求。
1.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自1995年頒布實施至今到2011年第五次修訂,17年間使用了5個版本,平均三年多修訂一次。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目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形勢、市場環境和技術水平的變化,導致該限制的沒有限制,該鼓勵的沒有鼓勵。所以有關部門應在平時采取類似于海關公告形式隨時對目錄進行調整和完善,制定以保護環境為主的外資進入產業目錄,以適時調整外資產業政策,有利于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方向,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前應及時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
篇2
外商直接投資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升級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建立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各產業產值增加迅猛,產業結構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從長期來看,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方向。
(1)產出結構變動
從產業角度看,農業的作用盡管非常巨大,但它的貢獻度一直在降低;經濟主要靠第二產業的拉動, 而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 包括電力產業、鋼鐵產業、建材工業等等;第三產業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上升趨勢,應運而生各種各樣新興的服務業,其在整個經濟中的貢獻度會繼續上升。
據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7年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14441.9億美元、37543.0億美元、26988.1億美元,到2010年,相應的數據為40533.6億美元、187581.4億美元、173087.0億美元,分別增加了180.6%、399.6%、541.3%,其中第三產業增長最快,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明顯落后。我國三次產業的GDP構成比例一直呈現“二三一”類型。
(2)就業結構變動
三次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比例關系,與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基本趨于一致的。從各產業安置的就業人數來看,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最多,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最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第一產業勞動力正逐步流入到第二、三產業。
改革開放后,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不斷下降,由1979年的69.8%下降到2010年的36.7%;而第二、三產業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吸納勞動力比重穩步上升,分別從1979年的17.6%、12.6%上升至2010年的28.7%、34.6%。
二、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
(1)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結構
我國大部分的外資來源于中國香港,且呈逐年穩步上升態勢。截止2010年底,港資占我國累計吸引外資總額的41.18%,占比最大。雖然歐盟是世界上重要的資本輸出地區,但對華直接投資比重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的外資來源中,一些自由港國家,如維爾京群島、毛里求斯、開曼群島、薩摩亞,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4個國家的投資共占我國吸收外資總額的14.67%。
(2)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區域分布顯著不均衡。東部沿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其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外商直接投資比較活躍。據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按省劃分吸收外資前四名分別為: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均屬于東部沿海地區。截止2010年底,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額的83.33%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吸收外資比重為10.68%,而西部僅僅只占5.97%。
(3) 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
1.外商直接投資三次產業間構成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并逐漸向第三產業傾斜。據2011中國外資統計顯示,截止2010年底,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62.08%,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35.87%,在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僅為2.05%。2010年三次產業間第三產業占比為51.39%,第一次打破了長期以來外商直接投資結構中第二產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
2.外商直接投資產業內部構成
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產業內主要分布在工業部門,在工業中又多數集中于制造業,截止2010年,制造業合同外資金額為14001.41億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58.30%。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三產業內主要分布在房地產業,截止2010年,房地產的外資金額為3702.3億美元,占整個第三產業外資比重的42.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也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約為13.8%;金融業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三、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1)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總體影響分析
1.外商投資的結構性傾斜影響著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偏差
在2003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部門的傾斜加深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偏差,但在2003年以后,由于國家政策的改變以及外資的逐利性特征,外商投資開始由第二、三產業轉移,我國產業結構的偏差逐漸縮小。
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及2011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7—2003年,外商投資于第二產業的資金額由3256989億美元上升至8515331億美元,其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的占比也一直穩定在72%左右的水平,第二產業的產值占比達到了46%;第三產業的外資使用額雖然在逐步上升,但其占比卻一路下降,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產值的平均比重維持在38%的水平。在此期間,外商直接投資偏重于第二產業,其外資占比及產值占比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而第一、三產業的產值占比在遠低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2003—2010年,第三產業的外商投資額從2004年的1405258億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4996992億美元,其外資占比由23.2%上升至47.3%,其產值占比已上升到42%的平均水平;第二產業的外商投資額從8515331億美元下降至5386037億美元,其外資占比由74.0%下降至50.9%,第二產業產值占比下降至46.8%。在此期間,由于商直接投資逐漸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的外資占比及產值上升幅度巨大,三次產業間差距逐漸縮小。
2.增強了中國的三次產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國際直接投資在帶動進出口貿易總額快速增長的同時,通過提升出口商品需求結構,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了出口商品的市場競爭力。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金額2010年為8623.06億美元,預計2011年將達到9718.4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占據中國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約在55%左右。外資的進入不僅有效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國的三次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就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都超過了70%,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發達的產業,而我國的第三產業比較落后。外商企業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企業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加劇了產業內部的競爭程度, 對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了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的第三產業走出國門。
(2)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具體影響分析
1.外商直接投資提高了中國工業整體技術水平,是中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促進了中國工業內部行業結構的優化。
外商直接投資直接促進了中國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快速增長。1990—2010年間,外商直接投資的工業產值從448.95億元人民幣上升至191792.80億人民幣,其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35.87%。外資企業的迅速發展,給保持中國工業經濟持續、高速、穩定的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成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前來我國投資,對我國工業包括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帶頭作用。
2.外商直接投資推動了第三產業內某些行業的擴張。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全球跨國投資數額最大、比重較高的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雖然遠不及對第二產業的投資,,但仍對第三產業中的某些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外商對我國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在整個第三產業的比重均在40%以上;社會服務業次之,比重在20%左右,近幾年我國房地產業的擴張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與外商投資的結構性傾斜有很大關系。
3.帶動了農產品的出口,優化了農業內部的行業結構,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
中國農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業領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農業所占比重很小,但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技術進步,帶動了農產品的出口。外商投資農業的項目多是面向國際市場的,因此不僅帶來了資金和技術,還積極開拓國外市場,為我國農產品進入世界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外商直接投資把先進種植技術、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等引入農業部門,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經濟的增長。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建議
(1)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導向,有重點采取政策措施引導外商直接投資,優化外資的產業投向。
1.引導外商增加對我國新型主導產業的投資。所謂主導產業,是指對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具有明顯的增長效應、帶動效應、就業效應及可持續發展效應。引導外商投資我國新興主導產業,不僅能夠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引資工作。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高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提高企業技術經濟效益;要繼續對外資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給予優惠政策,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提供外資企業所需的高層次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
3引導外商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的投資。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改造國內傳統行業,引進外資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等;鼓勵外資發展現代農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產品深加工業等,引進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
(2)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措施
1.健全管理體系,建立公平、完善的投資環境
加快國內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步伐,特別是加快金融領域的改革和開放,拓展外資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做好中西部地區投資硬環境的改善工作;健全投資管理體系,加快建設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大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力度,保障中外知識產權擁有者的合法權益;切實實現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營造有利于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外部環境。
2.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資
繼續引進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的直接投資;提高對外資企業的服務,引導外資企業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更多的對華投資;加大引進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力度,注重提供與發達國家投資相適應的技術和人才環境;利用對內投資方式多元化,除了繼續通過合資、合作和外資獨資方式引進直接投資外,還要積極探索和采取新的投資方式;加大國有企業利用外資力度,提高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效益;建立產業集群,吸收外商直接投資。
參考文獻:
馮正強 張雁: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22 期.
聶立志: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問題分析.產業經濟.2010年第7期.
王燕飛 曾國平:FDI、就業結構及產業結構變遷.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
趙紅 張茜: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第8期.
篇3
關鍵詞:FDI;服務業;現狀分析;影響機理;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8-68 -03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越來越大。外商直接投資在給地區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資本,引進先進的技術,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影響了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政策和人才優勢,成為我國的經濟強市,國際貿易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近年來,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上海市服務行業吸收外商投資的情況,以及吸收外商投資后對服務業產生的影響。
二、相關概念綜述
(一)FDI概念簡介
FDI,外國直接投資,是現代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我們都采用OECD和IMF兩個國際性經濟組織對FDI定義。IMF定義FDI為:一國的投資者將資本用于別國的生產經營活動,并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OECD定義FDI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和實體與投資者所在國之外的另一個國家的企業建立長期關系,以獲得持久利益為目的,并對之進行控制的投資活動。
(二)服務業FDI概念簡介
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服務業FDI)可定義為,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產要素轉移到國外的服務業,并對這些要素的國外使用進行控制的國際交易方式。為了實現國際服務貿易,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必須發生單向或雙向的流動,從而促使生產要素中人員和資本的跨國界移動。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建立商業實體,為外國消費者提供服務。由此可見,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也即商業存在形式的國際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中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上海市吸收FDI以及服務業吸收FDI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服務業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重要產業支柱時,全球FDI也不斷流向服務業領域。隨著我國服務業的全面開放,流入服務業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必將上升。上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強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各項制度的健全,其服務行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顯著增加,而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不斷增加。
從該表分析來看,2011年以來,上海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在不斷增加,顯然上海市充分利用了自身獨特的經濟優勢和人才優勢,不斷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從服務業總量變動看,2011~2015年,上海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也呈逐年上升之勢,2011年為170.76億美元,2015年為545億美元,增長幅度很大。
從結構比重來看,服務業FDI占FDI總量比重占絕對優勢,高達89.04%,遠遠高于工業與第二產業的總和。五年來,服務業利用外資年均額為280.682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工業和第二產業的總和。從增長速度,2011~2015年上海服務業利用外資年平均增長率為43.83%,高于工業和第二產業FDI平均增長速度,也高于FDI總量平均增長速度。
由于2016年的數據只到2月份,所以以2011~2015年的數據來分析。2011~2015年,上海服務業實際利用FDI占FDI總額的比重,由2011年的84.94%上升到2015年的92.46%(見表2),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占利用外資的比例總體上不斷呈上升趨勢。相比較2011年之前10年服務業FDI占比情況,進入2011年以來,這一比例大幅提升,2013和2015年,比重達到了90% 以上,這與全球性的FDI 流向服務業的趨勢相符。
四、FDI對于上海市服務業發展的傳導作用
外商直接投資(FDI)對于上海市服務業發展的傳導作用,間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FDI的增加,總體上會使得上海市服務業生產力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一)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使得經濟不斷增長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加速服務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的規模和水平,產生強有力的催化和牽引作用,從而促進整體經濟的增長。服務業的產出對于資本的依賴比較大,外商直接投資給上海地區的服務業帶來了大量的資本,資本的流入使得各個行業的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二)技術的革新,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營銷技術
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依靠信息技術。外商直接投資作為物化型技術轉移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國際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重要渠道。服務業FDI的發展不斷促進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全球轉移,利用現代服務業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可以提升上海市服務業的技術能力和技術水平,縮短本地的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提高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除了資金與技術的引進,還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與營銷技術,有助于服務企業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和營銷模式,勞動者的素質也會得到提高,進而可以提高行業的勞動生產效率,最終促進服務行業的進步,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增加就業崗位,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就業率
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服務業就業比重越來越大,發展服務業降低失業率。雖然服務行業中有些知識密集型行業對就業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外商直接投資不能直接提高就業率,但對于服務業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餐飲業、運輸業、物流業等非熟練勞動力方面卻有重大影響。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加大,政府必然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可以改善人們的就業環境。各項設施的齊全必然會對外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投資不斷加大,就會出現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可以提高就業率。
(四)促進整體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增強競爭意識
在吸收外商投資的同時,地區行業競爭壓力增大,競爭者們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務態度,改進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提高,外資服務企業高效的經營運作方式也給上海市服務企業樹立了楷模,促進了服務企業危機意識的形成和競爭力的提高。服務業FDI的知識和技術外溢效應以及上海服務企業的模仿、吸收、“干中學”不斷促進上海市服務業生產力的發展。
五、建議和措施
(一)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力度
1.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這相當于是硬環境建設,先進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吸引外資的必要條件。因此,上海市必須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條件,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
2.加強軟環境建設。上海市作為中國一大強市,必須進一步完善吸引外資的政策法規,并認真貫徹執行,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這個地區。
(二)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
通過研究發現,FDI對于上海市服務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逆向作用,上海GDP的增長以及上海服務業的發展也會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從服務業發展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生活水平質量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從而增加了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資的信心,所以上海市需要進一步發展服務業以及服務貿易,為進一步外商直接投資開辟更廣闊的前景。
(三)重視人力技術資本投入
現代服務業是屬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這對于發展上海市服務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要大力培養和引進服務業人才,不斷創新和開發新的技術,同時政府和企業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鼓勵人才技術發展的政策,加大人才技術對于服務業發展的投入,進一步促進服務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
六、結論
通過對上海市FDI以及服務業FDI的現狀分析,得出上海市FDI以及服務業FDI逐年呈上漲趨勢。且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是上海市近年來總外商投資的重中之重,其服務業FDI占FDI總量比重的變化與世界FDI的流向相一致,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同時,上海市FDI對于服務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因此,我們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引資政策,并設計有效的制度體系,優化服務業外商投資結構,提高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上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上海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聶遼寧,趙洪進.上海市服務業利用FDI對服務業的影響分析[J].時代金融,2011,(12).
[2]周銘.上海市服務業利用 FDI 就業效應研究[D].東華大學,2011.
[3]戴楓.中國服務業發展與外商直接投資關系(下轉第84頁)(上接第69頁)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
[4]賀梅英.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作用機理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5,(08).
[5]殷鳳.中國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現狀、問題與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01):4-10.
[6]邵東.上海服務業吸引外資現狀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7]顧衛平,馮彥,蘇巧勤.上海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8,(03):59-63.
[8]吳國新,李竹寧.外商直接投資對上海勞動就業增長的實證分析[J].商業研究,2005,(05).
[9]王小平.中國利用外資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5,(09).
[10] 姜建平,趙伊川.FDI與中國服務業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04):106-109.
篇4
1.1絕對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顯落后于山東,在差距較大的年份2003年達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較明顯。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為全國的1.4%,同是中部,是江西的42.7%,湖北的50%,湖南的61.6%。這表明,河南利用外資的規模相比于全省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需要而言還比較小,這種狀況與其在中部地區的地位是不相稱的,總體上來說還需要大力的吸引外資。
1.2增長率差異
從2000年到2005年,山東的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達到了最高點72.7%,但2004年卻跌到了最低點-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長率都表現得不很穩定,特別是四川??偟膩碚f,近兩年河南出現引資增速較快的趨勢,這對縮小與東部地區差距有一定推動作用。
“相對規模”是衡量一個地區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標,表示的是該地區FDI與當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國平均水平為2.41%,三個省份中只有山東超過了平均水平,河南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國來看,“相對規模”最低的省市,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其國內生產總值相比,表現出更大的差距,明顯的表現為引資不足。
1.3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業績與潛力差異
FDI的業績指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般指一個統計年度),該地區FDI流入量占全國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地區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例。根據這種方法,選取2000、2005年作為分析的樣本,計算得出這兩年河南省利用FDI的業績指數分別為0.245和0.166。由于樣本年的業績指數值都小于1,可見河南省吸收的FDI與其GDP規模不相稱,或者說,相對于其GDP規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較少的FDI。FDI的潛力指數,是指該地區未來吸引FDI的國際競爭力和潛力。依據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選擇7個主要變量,作為評價各省市吸引FDI的潛力指標。7個變量分別是:(1)人均GDP。(2)過去10年實際GDP的增長(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礎設施投入。(5)人均商業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通過計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屬于落后省份,這表明在這期間,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業績變化不大,潛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河南省利用FDI的潛力逐漸增強,而業績卻是趨于下降的。
以上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在三個省份的區域分布差異是十分顯著的,不僅反映在外資規模的絕對差距上,同時更多的表現為增長速度,相對規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地域分布上的巨大差異,是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發展軌跡。這種差異的形成有它的客觀原因,是各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2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差異的原因分析
2.1政策性因素的差異
從全國各個區域來看,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簡單地說,中央政府的漸進性的對外開放政策導致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差異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這種政策的地區一旦獲得政策上的優勢,對其發揮潛在的區位優勢將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并且還會形成一種非均衡發展模式下的自我強化力量,這些都使外資傾斜政策的影響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東部的山東率先享受到了國家優先開放沿海城市的優惠政策,對其大量的引進外資有很大的帶動作用,這也是拉大和河南等內陸省份差距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處于西部的四川也在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后,享受到了一些優惠政策,對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對中部地區發展經濟來說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優惠,具體對于河南省來說,可以利用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根據自身的特點,更大、更高質量的吸引外資,以彌補吸引外資方面的不足。2.2區位因素的差異
宏觀意義上的區位因素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差異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來說,影響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分布的原因,差不多可以完全歸結為區位差異這一因素。就是單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區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異,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差異問題也和區位因素具有很高的關聯性。比如:東南沿海的山東,區位優勢可以被具體化為接近港口和對外聯系的便捷運輸條件。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集中,顯然和該地區毗鄰港、澳、臺有利的地理位置有關。由于我國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初期,主要是發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資,在這種政策的指引下,投資者的理性選擇是在有利于對外經濟貿易的地區進行投資。而地處中部地區的河南在這個方面卻不具有任何的優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大多是“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業,正是這種區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資在注重一般性規律的前提下,表現出自身集聚與擴散的規律,并因此也導致了我國在地區分布上吸引外資的差異狀況。
2.3要素稟賦的差異
地區要素稟賦主要包含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說,我國各地區自然資源呈現由東至西優勢度遞增的特點。如果對能源、礦產資源、耕地和氣候資源進行綜合的比較和測算,三個地區自然資源綜合優勢度的排序應該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東。但是,從目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區域狀況來看,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作用不是很明顯。
要素稟賦的另一個指標是勞動力資源。從效率工資的角度來看,全國最低的省區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若從勞動力的絕對數量來考察,基本來說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根據2006年數據,目前高于5000萬人口以上的省區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東,四川居后;若從勞動力的教育水平而論,則山東居于全國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較為落后。相對來說,勞動力資源是山東地區所具有的比較優勢。
反映技術資源優勢度的各地區綜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區有四川、山東,河南較為落后,可見從這方面來說居于東部地區的山東仍然是占據優勢。這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和我國外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2.4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
要素稟賦反映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的差別,是反映各地區靜態差異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從動態的經濟運行效率角度來看,不同地區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的差異必定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形成產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各地區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與外商直接投資也有著相關性。因為,從任何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總是希望投資于投資回報率較高的地區。具體就資金這一資源來說,東部地區的山東由于其在吸引投資過程別注重引進產業鏈條長的資金,其吸引的投資企業基本包含有一個行業的上、中、下游企業,因此其投資效率相對較高;而河南省在這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的不足,據了解,其產業園區內吸引的投資企業關聯性很小,產業鏈很短,在吸引投資之初,往往只考慮能吸引到資金而沒有考慮投資企業之間的關聯性,也就是說投資企業之間不是同類產業,當然其中也很少考慮重復引資問題。這也是造成地區之間引資差異的一個明顯因素。
3結論
通過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我們發現,不管是從絕對量、相對量上還是從增長率、業績與潛力上來說,河南都落后于山東和四川。導致外資在三個省份區域分布差異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異、區位差異、要素稟賦差異、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篇5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升級;自由貿易園區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6-0054-05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取得巨大成功,在資金、技術和現代管理等方面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別是加入WTO后,我國開始深度融入快速發展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提升開放水平,持續放寬外商直接投資準入條件和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快速增長,2015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360億美元。
國內一些文獻也給出了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結論。沈坤榮和耿強(2001)通過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具有技術外溢效應與學習效應,提高了國民經濟的綜合要素生產率,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增長[1];郭克莎(1995)認為外資的大量進入增加了國內企業提高生產水平、轉變經營方式的壓力和緊迫感,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資金和技術基礎[2];裴長洪(2006)研究認為,隨著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知識以及產生的溢出效應,促進了我國工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直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影響因素[3]。
當前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外商直接投資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充分把握外商直接投資新變化,積極應對外商直接投資新問題,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新常態下外商直接投資的新變化
(一)外商直接投資增速穩中放緩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在國內經濟下行和經濟要素價格上升以及印度、美國等國競爭壓力增大的影響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仍然保持穩健增長(見圖1)。相比2001―2011年我國利用外資增速的大幅波動,2012年以來進入相對穩定狀態,外商直接投資增速穩步增長,2013―2015年分別增長234%、370%和583%。但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比較均呈現增速放緩態勢。從縱向看,在我國加入WTO后的2002―2011年十年間,平均利用外資增速為1021%,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2012―2015年四年中,我國平均利用外資增速相對較低。從橫向看,將金磚五國之一、人口與我國相近以及領土與我國相鄰的印度作為比較對象,據聯合國貿發會數據顯示:2012―2015年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為242億美元、282億美元、344億美元和590億美元,三年間增長了一倍多,年均增速高達3459%,遠遠高于同期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速。
(二)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發生顯著變化
12012―2015年香港地區對大陸地區直接投資快速增長(見圖2),2012年直接投資額為7129億美元,2015年快速增長到9267億美元,直接投資絕對額增加了2138億美元,仍然保持了913%的年均增速,遠遠高出同期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速,香港地區直接投資占我國利用外資比重從2012年的623%上升到2015年的734%,三年內投資占比提高了111個百分點,我國利用外資更加依賴香港地區。
2臺灣地區對大陸投資、日本和美國等對華投資規模不升反降,而且下降幅度較大。臺灣地區:2011年對大陸直接投資6727億美元,2015年下降到441億美元,絕對額減少了2317億美元,年均降幅10%。日本:2012年對華直接投資高達738億美元,為當年第二大對華直接投資國,隨后幾年直接投資額迅速下降,2015年僅為321億美元,下降了一倍多,年均降幅45%。美國:對華直接投資也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313億美元,2015年下降到259億美元。
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的經貿關系進一步加強,對華直接投資呈上升趨勢。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2164家,同比增長183%,實際投資846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其中,東盟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154家,同比增長52%,實際投資786億美元,同比增長206%。
(三)外商直接投資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不斷提升
1我國服務業利用外資額快速上升,高端制造業引資能力逐步加強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放寬服務業準入條件,簡化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手續,優化國內軟環境,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外包,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快速上升。2011年我國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占比首次超過制造業,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524億美元,制造業利用外資521億美元。2012―2015年,服務業與制造業利用外資絕對額差距不斷拉大。
2012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455%,躍升為第一大產業。2013―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比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出08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為341567億元,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至505%,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擴大了服務市場需求,提升了服務業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2015年我國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7718億美元,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611%,其中,高新技術服務業利用外資快速增長,2015年前11個月實際利用外資723億美元,同比增長517%,數字內容及相關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增幅較大,同比分別增長859%、551%和297%,計算機應用服務、綜合技術服務、建筑、金融、衛生、文化藝術等成為外資流入的熱點領域[4]。
2011―2015年,我國制造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下降幅度較大。2015年利用外資額創5年來新低,僅為3954億美元,比2005年的4245億美元減少了近30億美元,所占比重由近70%下降為31%,在制造業整體利用外資走弱的同時,高新技術制造業利用外資卻呈現另外一番景象。2015年的前11個月,我國高新技術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854億美元,同比增長117%,占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的238%,其中,生物藥品制造、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3663%、1426%和186%。反映出中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市場需求減少,同時,勞動力成本、資源要素成本和環境破壞成本快速上升,中低端制造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減弱,我國中低端制造業正處于去產能、結構優化的艱難轉型期。而我國高端制造業擁有越來越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外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制造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正在從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發展。
2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上移,利用外資質量不斷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等問題凸顯。國家引資政策也出現了新變化。由過去利用外資的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201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以及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外商直接投資,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等產業鏈上游行業。2015年,我國在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平板玻璃等國內市場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基本未批準新設外資企業,嚴格控制產業鏈低端產能過剩型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同時,鼓勵外資投向產業鏈上游行業,2015年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汽車、生物、醫藥、通信、金融、軟件服務等行業中新設企業或追加在華直接投資。德國奧迪、大眾、戴姆勒、漢莎航空,意大利菲亞特,瑞典沃爾沃,韓國現代、起亞汽車、三星電子,日本電氣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國英特爾、克萊斯勒、空氣產品、禮來等跨國公司都在上述領域新投資或增資,單項金額均超過1億美元。此外,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消費層次上移,對高端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跨國公司為進一步擴大我國市場,抓住我國高端產品與服務需求快速增長的機會,在轉移了產業鏈下游環節以后,逐漸向產業鏈的上游延伸,紛紛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設計創新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結算中心、財務中心和跨國公司總部等。2015年,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設立的地區總部、研發機構等高端功能性機構快速集聚,設立研發機構超過2400家,比2010年的1400家增長了近一倍。同時,我國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從2010年的196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14年的325億美元。
(四)進一步擴大對外改革開放促進外商直接投資取得新成效
1自由貿易試驗區吸引外資聚集效應凸顯。2015年1―11月,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共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040家,合同外資額44581億元人民幣,其中,通過備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088家,合同外資額33266億元人民幣,占比分別為842%和746%。擴展區域后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吸收外商投資占全市的一半。融資租賃、科技研發、創業投資、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等高端產業向自貿試驗區集聚的態勢明顯。
2北京市擴大服務業開放促進外商直接投資效果初顯。2015年北京市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率先推動科學技術服務、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文化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商務和旅游服務、健康醫療服務六大重點領域擴大開放。這六大重點領域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68家,實際利用外資955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02%和625%,占全市吸收外資總量的735%;其中,金融、科技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占全市564%和76%,增速分別為157倍和14%。
3廣東省借力自貿試驗區和《在廣東省對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利用外資額大幅回升。2015年廣東省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7%,實際利用外資額同比增長427%,超過217億美元,其中,吸收港資同比增長483%,吸收澳門投資同比增長2222%。
二、我國利用外資出現的新問題
(一)利用外資額占全球比重快速下降,引資壓力加大
聯合國貿發會2016年1月份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控》顯示:2015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跳躍式增長365%,全球對外投資金額達到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值17萬億美元,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同比增長15%,達到5480億美元。同期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僅增長58%,遠遠低于全球同期的365%以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15%,根據聯合國貿發會數據計算,2015年我國利用外資額占全球比重從2014年的105%迅速下降到80%,2016年我國引資壓力增大。首先,中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破“7”,全年經濟增長69%,這是近年來經濟增長的新低,2016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年設定經濟增長目標在65%―69%之間,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整體吸引力下降。同時,美國的“再工業化”政策、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和加息,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深化對外開放、加大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度,進一步增加了我國吸引外資的競爭壓力。美國2015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從2014年的924億美元增長到3840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為我國的近3倍。同時,印度2015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到590億美元,是2014年344億美元的近2倍。美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快速增長擠壓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空間。由于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市場波動、總需求疲軟、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增長減速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和地區局勢緊張,預計2016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將會下降。2016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不升反降,進一步增加了我國引資壓力。2016年1月份,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08家,同比下降114%。2016年1―2月份,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額2252億美元,增速迅速下降到27%,而2015年同期增速為17%。2016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開局艱難,全年引資壓力巨大。
(二)外資來源地“香大”,但技術外溢效應不斷減弱
近年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幾乎全部來源于香港地區,“一地獨大”(見圖2)。
其他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無論是絕對金額還是占比均快速下降,絕對金額從2012年的419億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336億美元,占比從2012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27%,增加了我國利用外資波動的風險。隨著香港地區對大陸投資趨向謹慎,港商撤資風波不斷,進一步加大了我國利用外資波動風險。另外,香港地區發展以貿易與金融業為主,跨國高新技術大公司很少,不同于美、日等發達國家主要以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模式[5],隨著我國與香港地區經濟水平差距的不斷縮小,香港地區對大陸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不斷減弱。
(三)外商投資逐步“去工業化”
圖42009―2014年房地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近年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出“去工業化”傾向。服務業利用外資額快速上升, 主要表現在房地產業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從2009年的168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462億美元,增長了2倍多,房地產業占服務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從2009年的44%上升到2014年的52%,助推了我國房價的快速上升,增加了房地產行業的泡沫。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逐步“去工業化”和向房地產業集中,從長期來看,不利于我國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四)外資在我國區域分布呈兩極分化態勢
從近年來外資在我國區域分布情況看,東部地區仍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絕對主體,歷年利用外資占比均近80%,截至2014年,東部地區累計利用外資占比8056%;西部地區利用外資額從2011年的11571億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10779億美元,占比從933%下降到839%,東西部差距進一步拉大。
隨著服務業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產業,制造業利用外資額下降,東部地區在市場環境、產業配套能力、高端人才儲備上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此外,隨著自貿區的相繼設立,進一步放開外商投資準入,東部地區再次占據我國吸引外資的政策先機,未來一個階段內,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可能進一步兩極化。2015年1―11月,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9742億美元,占同期全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854%。
(五)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出口貿易促進作用減弱
截至2015年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我國近1/4的工業產值、1/7的城鎮就業和1/5的稅收,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的出口貿易促進作用逐步減弱,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速快速下降,從2010年的2828%下降到2015年的-65%,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增速低于同期全國出口增速。此外,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也不斷下降,從2010年的5465%下降到2015年的4410%,2015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10047億美元,低于2012年的10227億美元,2016年1月,出口711億美元,同比下降168%,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的出口促進作用減弱(見圖5)。
三、經濟新常態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推動外商直接投資由“量”到“質”的戰略轉變
經濟新常態下,在努力保持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量”穩定前提下,要積極實施利用外資向“質”的戰略轉變。根據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三缺口”模型(發展中國家對外資需求的原因,除了儲蓄不足和外匯儲備缺乏,更重要的是技術落后),在當前我國國內儲蓄與外匯儲備充足但缺乏高新技術的情況下,要將重點放在引進高新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高端人才[6]。要積極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戰略措施,實現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水平的新跨越。
(二)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吸引外資優惠政策
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對不同產業實施差異化優惠政策,積極推動外商投資企業向產品的價值鏈上游轉移。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結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潤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中外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合作,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支持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對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上述行業的要放寬投資準入條件和加大優惠力度。此外,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去產能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產能過剩、高污染、高消耗和資源型出口行業要采取更加謹慎的措施,進一步減少外資進入這些行業。
將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相結合,因地制宜對不同地區實施差異化優惠政策。對東部地區,要利用好當地的人才優勢、市場環境優勢、產業配套優勢,促進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等行業,加大對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資在東部地區的產業聚集。對中西部地區,要加強與東部省份的戰略合作,推動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外商投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7]。此外,要積極利用好中西部工業園區與經濟開發區,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利用外資的政策優惠力度,放大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優勢,促進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在中西部地區形成制造業的集群效應,推動當地工業化進程。
(三)深化自由貿易區與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改革
根據世界銀行的各國外商直接投資“容易指數(0―100)”顯示:我國得分637,遠遠低于美國的80、日本的816,甚至與印度的763還有較大差距。同時數據顯示:外商在中國投資建立一個企業要花費65天,走18道程序,高于印度的46天和16道程序。此外,據經合組織的各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限制指數(0―1)”數據顯示:我國是0418,遠高于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值的0068,比印度的0263還高出很多。表明我國在外商直接投資放寬準入條件、簡化手續、優化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深化自由貿易區與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改革,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和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大力推進外資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提高服務質量。對條件成熟的改革措施要加快在全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推廣。
(四)加快我國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當前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單一化、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我國直接投資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我國要加快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特別是要積極推動中美、中歐投資協定的實質性進程,有序推進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開展談判,改善引資環境,促進投資的自由化與便利化,加大我國對歐美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
(五)加強招商引資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招商引資管理水平
加強招商引資的人才隊伍建設,善于利用社會力量和培養一支專業化的招商引資隊伍,推動招商引資工作科學化和合理化。提升招商引資管理水平,摒棄過去單純的以招商數量和引資額來評價招商引資成績的考核標準,從長期的經濟社會效益出發,持續跟蹤外商直接投資對當地的經濟社會效益影響。
[參考文獻]
[1]沈坤榮,耿強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數據的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1(5):82-93.
[2]郭克莎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管理世界,1995(5):31-40.
[3]裴長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06(1):33-39.
[4]王曉紅,沈家文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與趨勢展望[J]國際貿易,2015(3):41-48.
[5]姚國利香港企業對內地的直接投資與日本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1995(8):38-41.
篇6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與國外的經濟交流不斷增多,近三十年以來,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商務部2016年1月20日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7813.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4%(不包括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數據)。山東省位于東部沿海,有著先天的地理區位優勢,引進的FDI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不斷提高。二十一世紀以來,山東省加速引進FDI,一方面提高了經濟總量,另一方面也對山東省的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本文主要對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對山東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出建議。
二、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的現狀
(一)山東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
在近30年以來,山東省利用外資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截止到2015年,山東省累計實際利用的FDI金額達1630億美元。FDI一方面促進出口的擴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山東省的產業結構升級。截止2015年,山東省已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2000年以來,除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所下降以外,山東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金額均逐漸增加,且增速很大。據統計,2015年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575家,同比增長11.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813.5億元人民幣(折1262.7億美元),同比增長6.4%。目前有14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山東省投資,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外資方式更加多元化,外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進一步提高。
(二)產業結構的現狀
山東省在1978年以來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效。1978年山東省GDP僅為225.45億元,2015年達到63002.30億元,是1978年的279.5倍。1978年山東省人均GDP為316元,2015達到了64358.13元,是1978年的203.7倍。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產業結構正在逐漸向合理化的方向演進。1978年山東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例為33.3:52.9:13.8[1]。此時第一產業在山東省經濟構成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這表明此時的山東省工業化水平較低,還是一個農業大省。而到了2015年,三次產業的比例優化為7.9:46.8:45.3。此時,第一產業在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足10%,且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相近,都在45%以上,整體上保持著上升趨勢。
三、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外商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1、外商直接投資加深了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
通過對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外商直接投資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比較來看,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2],尤其是2002年山東省成為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三大省之后,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產業的分布比例,由2002年的82.09%上升到2005年的88.12%,又下降為2014年的60.3%,在第三產業的分布比例則由14.64%下降到8.9%,2006年上升為13.28%,2014年達到35.7%;外商直接投資在三次產業間分布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構偏差[3]。
2、外商直接投資質量偏低
對于第二產業,山東流吸收的FDI技術含量不高,多集中于加工工業,綜合實力不如其他先進省份。山東的FDI主要來自韓國和日本的制造業轉移,資本技術密集程度較低。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有待提高,且外商在對中國進行投資的時候,對于核心技術是保密的,轉讓的基本上都是非核心非關鍵技術。對于第一產業,外商對農業的投資科技含量較低,投資項目一般以農產品初級加工為主,不利于農業的快速發展。
3、對某些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有加強控制的傾向
外商對于核心技術往往采取保密,對于中方企業很難學習到先進的技術,這對于中方企業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引進外商投資的時候,應對某些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強控制。
(二)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三次產業發展不夠協調,存在結構偏差
山東省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部門的產出比重偏高而且上升幅度較大,二是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而且不合理下降。1995年山東省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20.4:47.6:32.0,與全國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20.52:48.8:30.7相差不大,第二產業比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比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山東省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7.9:46.8:45.3,第三次產業比重為45.3%,比全國的平均水平50.5%低5.2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山東第三產業的發展比較緩慢。
2、各產業內部整體素質較低
對于第一產業來說,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加上勞動者的技術素質和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大大影響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對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高技術產業匱乏,且產能過剩的現象普遍,以初級產品和粗加工產品為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對于第三產業,傳統的服務業占較大比重,而新型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服務業發展緩慢,亟待提高。
四、引導外商直接投資促進山東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導向
在利用外資的時候不應盲目追求數量,而應注重追求質量,應積極引導外商直接投資,使其能更好的促進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對于山東省來說,第一產業技術水平低,勞動者素質低,第二產業占比高,粗放且產能低,第三產業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發展緩慢。因此,山東省應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引導,使之向著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支柱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二)加強外商直接投資與本地經濟的合作
在外資政策方面,通過制定更加完善的技術保護等措施,鼓勵FDI對山東現有的不良資產進行兼并、重組或購買,減少外資與內資進行技術合作時的顧慮,使外資經濟的技術效應和管理效應更好的發揮出來,提高山東產業結構的整體水平。
(三)強化市場競爭與政府監管
外資企業在各個方面都比內資企業有優勢,如管理經驗、先進的科技技術等,所以山東省在引進外資的時候不能盲從,要在吸收和學習外資企業優勢的同時,積極培養山東省內資企業的競爭能力,減少外資企業對民族企業的排擠,堅持在有可能競爭的行業中引入和強化競爭,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
(四)改善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這是影響外商在此投資的重要因素,而山東省的軟環境相對落后,因此,山東省一方面要加強硬環境的建設,如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環境,另一方面,山東省應加快健全外商投資的服務水平,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在保證當地企業、政府的權益不受侵害的同時,給予外商更大的自,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參考文獻:
[1] 湯冬梅.外商直接投資對山東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分析[D].江南大學,2008.
篇7
【關鍵詞】FDI;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資本的國際流動,FDI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方式。中國從2000年到2011年FDI從407.15億美元增長到1160.11億美元,已成為FDI流入大國。傳統的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結構應該是經常項目逆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的格局,而我國卻與此相違背?!半p順差”的結構反映出我國外部經濟的失衡,長期發展對國內的經濟會造成不利影響。FDI流入對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尤為顯著,因此本文分析FDI流入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程度及影響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FDI流入現狀及國際收支“雙順差”結構變化
(1)中國FDI流入現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引進FDI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起步階段(1979~1991年),在這一階段中國實際利用FDI由1979年的不足10億美元穩步增長到1991年的43.66億美元。第二階段為成長階段(1992年~2001年),在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超過了間接投資,直接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達到了57%,自此FDI成為了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第三階段為全面開放階段(2002年至今)。FDI流入量增長非常迅速,從2002年的527.43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160.11億美元,將近增長了一倍。我國利用FDI有以下特征:首先利用FDI方式以外商獨資為主;其次,利用FDI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再次,FDI主要來源于東亞。
(2)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結構的發展變化。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國際收支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98年~2000年,此階段中國的經常賬戶與資本與金融項目比較平穩,經常賬戶緩慢下降;第二階段為2001年~2008年,這一階段經常賬戶差額、資本與金融賬戶差額和總差額都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第三階段為2009年至今,經常項目下降幅度大,資本與金融賬戶項目呈上升趨勢。從整體上看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從1998~2011年始終是“雙順差”的格局。
三、FDI流入對中國國際收支的影響
(1)FDI流入對經常項目的影響。FDI對貨物項目的影響是逆差還是順差,主要取決于FDI的類型。資源導向型FDI常見于國際貿易發展初期,FDI主要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并最終將產品用于出口,其對東道國貨物項目的影響將是順差效應;市場導向型FDI,其看重的是中國廣闊的市場,產品主要是面向中國銷售,對貨物項目的影響是逆差效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情況,與中國出口總額呈現相同的趨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一直在50%左右,因此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促進出口具有非常大的貢獻。FDI的流入對服務項目造成逆差還是順差,主要取決于東道國的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和國內的技術創新是否具有比較優勢。若東道國的這些方面具有的比較優勢大于服務業FDI流出國,則東道國對外的服務的出口就會大于服務業FDI進口,服務項目就會呈現逆差,否則就會呈現順差。中國服務項目逆差項目逐年增大,從2000年的-56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552億美元,說明了我國引進服務金額呈上漲趨勢。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相較于FDI流出國比較落后,人力資本、技術和研發還不夠,服務業FDI的流入導致了服務項目的逆差。就收益子項目而言,FDI 流入對其是順差效應還是逆差效應取決于
FDI 的利潤匯出額是大于還是小于東道國的對外投資收益。若前者大于后者,則收益子項目表現為逆差;若前者小于后者,則收益子項目表現為順差。從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收益項目從1998年至2011年,只有2007(80億美元)和2008(286億美元)兩年是順差,其他年份都是逆差。(2)FDI流入對國際收支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影響。我國資本項目差額從1998年至2011年浮動幅度很小,且數額相比于整個資本與金融賬戶的總額比占比非常小,不到1%,因此資本項目對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影響甚微,本文就不著重分析。金融賬戶從2000至2011年一直保持著順差,且順差規模逐年增大。金融賬戶的結構中,直接投資子項目的順差決定了金融項目的順差,以2011年為例,直接投資差額占金融賬戶總差額為79%。直接投資差額項目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為負,而外國在華投資差額逐年上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下降與外國對華直接投資的增長,導致了直接投資項目一直保持順差的狀況。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對金融賬戶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從理論上來講,一個國家吸收FDI的能力與該國的諸多因素有關,從我國現實來看,我國吸引FDI大量流入的主要因素有:穩定優質的市場環境、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外資優惠政策。在引資初期制定的優惠的引資政策,極大的刺激了外資的進入。隨著改革開放和擴大市場決心的堅定,不僅使收益再投資的比重增加,更使得FDI流量保持增長。外商直接投資的利潤對國際收支平衡也有間接的影響。一方面,當利潤匯出大于新增FDI的流入量時,收益項目就會呈現出逆差。另一方面,FDI的利潤用于東道國再投資,則體現在金融賬戶的順差上。從本質上來看,FDI的流入是為了尋求較高的投資利潤率。從長遠看,當中國市場的利潤率下降時,FDI必然會離開中國市場,屆時就會帶來國際收支平衡的大幅度波動。
四、合理調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建議
(1)調整對外貿易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加工型貿易在出口創匯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我國必須轉變貿易政策,鼓勵國內產業升級調整,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服務貿易的緩慢發展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性和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在服務業要加強政策傾斜,調整服務業貿易政策,重點發展如建筑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等優勢服務產業。鼓勵優勢服務業“走出去”,積極與國際社會接軌。(2)調整利用外資政策。首先要制定新的引資政策,適當取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把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朝陽產業的發展作為我國引資的重點。其次,從利用外匯的角度講,要擴大我國外匯的投資渠道,合理利用外匯儲備,擴大外匯儲備的收益。同時做好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內立法工作,加強國際政策的協調,為我國的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國際擔保。最好,重點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過于依賴引進FDI,而是轉為發展本國技術,提高勞動力質量,合理充分利用本國資本,外資只能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提升社會效益。
參 考 文 獻
[1]尹浩華.FDI與我國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J].國際投資.
2012(5):55~65
[2]路風,余永定.“雙順差”、能力缺口與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觀和微觀視野[J].中國社會科學.2012(6):91~114
篇8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
一、 外商投資及產業結構分布狀況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規模不斷擴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55萬家,合同外資金額約1.2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約6000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2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對華投資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總體來看,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經濟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外商直接對華投資金額呈逐年遞增趨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間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而且投資在各產業內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現在投入在制造業的比重過大,上述情況使結構偏差變得突出起來,并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
二、產業結構出現問題原因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多以小型化、低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進技術和長期競爭力的投資項目,都必須具有較大的項目投資規模。世界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項目平均規模約為600萬美元,而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與之相差甚遠。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對華直接投資70%左右的項目均在100萬美元以下,而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項目僅占投資項目總數的4%-5%。在投資項目中資金密集與技術密集往往是緊密聯系的。外商投資項目規模偏低既不利于規模經濟形成,也制約了投資技術含量的提高,嚴重削弱了外商投資的技術轉移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其突出表現為,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勞動密集型項目居多,技術密集型項目較少。在我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絕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在第二產業中輕紡、加工工業又占很大的比重。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現狀看,90年代以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比重升幅過大,第三產業的實際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結構偏差變得突出起來,并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國的產業結構偏差的加深,與外商投資過多地向工業部門傾斜有一定關系。我國吸收利用外資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基礎設施發展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
(2) 外商投資在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外商投資在制造加工業過多。投資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而資金密集型產業少;投資于一般技術多,甚至存在低層次的重復引進,而高新技術產業少。
(3)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國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結構上分布不合理的狀況主要是由于外商與我國的目標與價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資公司長期投資回報率高的產業,造成我國產業結構新的不合理變化。目前,跨國公司來華主要在制造業領域。由于絕大多數公司不向中國轉讓先進技術,所以所謂"世界工廠"只是"世界加工廠"。外資的進入并未直接地帶動我國自主研發能力。并且,外商投資企業往往嚴密控制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擴散,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并沒有很好的實現。多年以來,我國主動讓出市場份額換來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術,如果我國在技術上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產業的技術總是處于落后地位,我國將無法和國外競爭,也將危及到我國的產業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最后,外國直接投資很多是將其母國已經淘汰的產品生產或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三、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性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當前,以電子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已經使得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必須在工業化的同時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國際競爭中,發達國家處于技術和知識供給的有利地位。他們不斷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與開發力度,以保持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承擔勞動密集度高、資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類型產品的生產。這是對我們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發展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我們就無法擺脫在國際競爭中的這種不利地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會不斷擴大。
而且我國2000年的人均GDP已達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這樣的發展水平已開始進入工業化加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大變動時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傳統產業生產能力大量過剩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又需要大量進口的問題,必須靠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來解決。國際經驗表明,經濟增長的過程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與升級的過程。一個國家對任何一種產業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極限。當一個產業的市場需求達到飽和以后,增長速度就會隨著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如果不通過發展新的技術開發新的產業,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當現有產業的需求都達到飽和以后,整個經濟就會出現停滯,直至萎縮。我國傳統產業生產能力巨大,但生產手段和產品質量還較為落后,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傳統產業都基本達到了市場飽和的階段,增長速度普遍下降,經濟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才能提高經濟效益,不斷滿足市場需求。
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高達75%,而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僅33%。制造業在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只占產值的14%,吸收11%的勞動力;而服務業的份額,占美國經濟產值的60%,吸收了美國三分之二的勞動力。比起制造業來,服務業屬于智能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高,利潤豐厚。而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科技資源不足,科技進步不夠快,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制約,也是結構調整必須加以克服的關鍵因素。發展高新技術,發展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資調整產業結構的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評判投資是否成功的標準由單純的按數量轉變為是否增強我國的技術競爭力。我國是否能夠保持高速健康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至關重要。而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弱。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提高產業競爭力。因此要積極調整現行的外資政策,加強外資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資產業結構的優化。在制造業中促進高科技新型制造業的外資投入,加速外資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鼓勵外資向第一產業流動;加速外資向第三產業流動。主要有以下建議:
(1)引導外商直接投資投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我國農業,能源交通能基礎產業發展滯后,嚴重困擾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引導外資投向基礎產業和設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為此,我們可以采取稅收減免,適當補貼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資。
篇9
當前,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在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過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是國有企業占東北地區企業的70%左右,并且由于連年虧損,不良資產與凈資產的比率達到1:1以上。同時,由于國有企業所有制結構不合理,沒有實行混合所有制結構,產權不明晰,缺乏市場主體的活力,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二是財政上繳過大,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收入,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后勁;三是地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不合理,市場化程度不高,沒有實現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嚴重影響其內在經濟增長機制的建立;四是技術設備落后,技術改造資金不足,嚴重影響東北地區技術進步水平;五是信用環境較差,金融業風險較高,利用外資受到制約,嚴重影響金融業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
上述問題的解決,涉及一個前提性問題:資金從哪里來?從目前情況看,國家財力所提供的技術改造國債貼息貸款數額有限;地方政府財力也不足;僅靠民營資本投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北地區現存的問題。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需要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尤其是與國際金融資本融合。利用外資參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可以促進國有企業跨國并購進行改組改造,加速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減少政府財政壓力,加快用高新技術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速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這對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東北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及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北地區利用外資不斷增加。2002年東北三省外商實際直接投資(FDI)額為40.9億美元,占全國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約為8%。2003年,東北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繼續增加,僅遼寧省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就為55.8億美元,占全國的1/10,比上年增長63.54%,可見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利用外資的巨大潛力與發展空間。在東北三省利用外資中,遼寧省2002年利用外資占東北三省利用外資總額的83.41%。在遼寧省利用外資中,外商直接投資占其全部利用外資的92%。因此,本文側重以遼寧省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為例來闡述東北三省利用外資的現狀與特點。
1、外商直接投資占主要地位,并逐年增加
從表1中看出:東北三省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使其投資額在1998年開始減少,2000年開始逐年增加。1998―2002年其實際直接投資額增長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2年31.28%,年均增長率為10.86%,比同一時期全國外商實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的4.33%高出6.53個百分點。其中,遼寧省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在2000年以來逐漸增長,2003年為55.8億美元。1998―2003年其外商實際直接投資增長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3年的63.54%,年均增長率為26.08%,比同一時期全國外商實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的3.58%高出22.23個百分點,這說明遼寧省以至東北三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近幾年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2、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占外商直接投資的絕大比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表2看出:1998年以來遼寧省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逐年增長,2002年為23.21億美元。1999―2002年其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增長率由1999年的3.49%上升到2002年的25.6%,年均增長率為20.25%,比同一時期全國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率的10.34%高出9.9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1998―2002年遼寧省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占全省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的比例由1998年的51.1%上升到2002年的59.28%,年均占比為57%,比同一時期全國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占全國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的年均比例的62.3%低5.3個百分點。這說明遼寧省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占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的絕大比例,今后遼寧省以至東北三省外商企業制造業投資將會迅速增長,發展潛力巨大。
3、外商實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或地區
從表3看出:1995―2002年以來,香港、日本、美國、韓國為外商對遼寧省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或地區。香港名列第一,依次為日本、美國、韓國、英德法荷等歐洲國家、臺灣、新加坡和加拿大。表3顯示,香港、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或地區逐漸增加對遼寧省以至東北三省的投資,日本、韓國尤其美國、加拿大與新加坡增長速度更快,東北三省利用外資前景看好。
三、 利用外資的重點與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進一步對外開放是加速東北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東北老工業基地應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引進外資的經驗,充分發揮跨國公司與跨國銀行在東道國經濟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制定新的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與策略,使東北老工業基地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同步進行,實現資源分配效應與經濟穩定效應,加速東北地區的國際化進程,提高區域競爭能力。
1、利用外資的目標與重點
東北地區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處于東北亞中心,有條件爭取日、韓、俄的資金、技術和資源,促進東北地區及東北亞經濟繁榮,實現優勢互補,使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我國加強與日、韓、俄經濟與金融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從而確立東北地區成為東北亞經濟中心的地位。為有效地利用外資,應當采用國際貸款、外商直接投資、跨國并購、項目融資、BOT方式、融資租賃、境外上市融資等方式,并借鑒國際上通行做法和發達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利用外資的經驗。利用外資重點支持的行業與領域,一是支持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包括:軟件業、生物制藥、石化、汽車、船舶、飛機、電子、鋼鐵、機械制造等;二是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造;三是支持能源、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四是支持東北金融業重組改造與不良資產處置;五是支持東北優勢大企業境外上市、發行債券,推動東北地區企業跨國經營。
2、利用外資的宏觀策略
一是建立良好的投資政策軟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簡化外資審批程序,提高對外商的服務效率;二是加速投融資體系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資行為的市場化約束激勵機制,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方式多樣化,進一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和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對社會投資的準入限制,進行市場化、社會化融資,提高資金配置效率;三是嚴格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外商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四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全社會建立誠信為本的觀念,建立健全企業與個人的征信制度,保證外商投資資金安全運營;五是加強利用外資的風險管理。加強對外資的管理與監督,防范匯率風險、利率風險與金融風險;六是加強國際合作和地區合作。積極吸引日、韓、俄等國的資金與技術,積極吸引美國、加拿大、歐洲、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資金,并按照CEPA的要求,加強與香港等地區的合作,承接國際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向東北老工業地區的轉移,推進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利用外資的微觀策略
篇10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經濟
外商直接投資簡稱FDI,它是指是一國的投資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取或控制相應的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外商直接投資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因為它無論對本國還是東道國的經濟發展都具有顯著的影響。它對本國的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引進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第二,給大量閑置的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使就業的結構更加完善。第三,使投資增加,資本的流動性增強。第四,增加出口貿易,發展我國的優勢產業,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第五,提高環保意識,注重環境保護問題。
鑒于外商直接投資有著這么積極的作用,以及外商直接投資一直被認為是各國解決資金不足的主要途徑,各國對外商直接投資都非常重視,并采取各種激勵措施來吸引外商投資者。當然中國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想闡述的是FDI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中國一直以來實施了很多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外資,比如低價供地,減免稅收等,作用是相當顯著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已逐漸發展成為吸引外商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外資的逐漸增加,FDI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相當顯著。目前一些學者對FDI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分析很多,雖然他們在研究的方法和使用的模型各不相同,他們研究使用的數據也不相同,但是他們所得出的結論沒有本質的區別,都認為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的增長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下面分別從宏觀經濟、技術轉移、對外貿易等等角度進行介紹。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黃華民(2000)重點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分別對FDI的經濟增長的效應,資本的形成效應,就業效應,貿易與國際收支的效應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王成岐,張建華(2002)運用1990-1998年得數據建立計量模型,分析FDI與中國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國外投資與國內投資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的影響。二是東道國的各種狀況,尤其是經濟政策因素對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之間的關系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從技術轉移的角度,李雪輝,許羅丹(2002)使用深圳地區與珠海,東莞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與中國工資水平的增加存在著正相關關系,證明了Feenstra and Hanson(1997)的結論即外商直接投資向某個地區集中流入會對該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會提高當地的熟練勞動力的工資水平,進而提高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金祥榮,李有(2005)利用協整技術對FDI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FDI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原因,FDI的流入帶來先進的技術,從而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趙玉娟(2011)使用2002-2008年中國17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運用EVIEWS6.0分析了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的作用。發現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技術進步效應主要是通過提高自身外資企業的要素生產率的相對優勢來實現的,沒有產生技術外溢。還發現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負的綜合技術進步效應,沒有促進作用。
從對外貿易的角度,李永軍(2001)認為傳統的衡量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時,沒有考慮到進出口在經濟運作中的作用以及之間的影響,從而低估了進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所以他對傳統的衡量方法進行了修正考慮了出口對消費與投資的影響。Wanda and Threas(2002)分析了中國由于具有低廉的勞動成本、龐大的市場機會、完善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政策等優勢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資者。FDI又使中國生產率提高,就業與出口增加。陳淑蕓(2006)通過從東道國與投資國的角度對國內的一些理論進行歸納,利用1983-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從投資的行業,投資的來源,投資的方式以及投資角度的變化等角度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以及結構特征。接著又運用了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檢驗了FDI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產生的影響。分析發現FDI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促進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資帶動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同時進出口貿易也促進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
從其他角度來看陳浪南(2002)從總供給的角度出發,利用1991-1998年的數據,對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進行了研究,發現FDI存量的增長率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存在著相關性,FDI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逐年地增加,1991年以前貢獻較小,1992年以后貢獻較大。沈坤榮,耿強(2001)對1987-1998年中國29個省,市和自治區的相關數據采用Panel Data進行了分析,在處理聯立方程組時采用似然不相關回歸(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方法進行檢驗,得出FDI在某一區域的比重對人均GDP作用顯著,我國某地區的FDI年流量相對于其當年經濟規模的比例每增加1%,相應的人均GDP就將增加027%。余永定(2004)比較粗略地分析了FDI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即創造了就業的機會,貿易的擴張,引進先進的技術等。王凱(2007)通過對1985-2003年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和1995年-2006年季度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VAR模型、Johansen協整分析、脈沖響應函數、格蘭杰因果檢驗、對FDI與中國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并且人力資本與外商直接投資共同作用比外商直接投資單獨對中國經濟作用更顯著。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外溢效應存在一個“門檻”,中國的東部與中部已經跨越了這個門檻,而西部沒有。FDI國內的投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等。
參考文獻
[1]魏后凱.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2,(4):1925.
[2]王成歧,張建華,安輝.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差異與中國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02,(4):1523.
[3]余永定.FDI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經貿評論,2004,(3):2933.
[4]黃華民.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宏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00,(6):293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我國第二大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