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3: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篇1

2011年11月20日8點15分,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同時將創新一號03星和試驗衛星四號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本次是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51次發射。

創新一號03星是一顆小型數據采集傳輸試驗衛星,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負責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氣象、電力及減災等領域各類監測站點的數據采集和傳輸任務。

試驗衛星四號是我國第4顆技術試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主要用于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和環境探測。

遙感衛星十三號發射成功

2011年11月30日2點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二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十三號成功送入太空。

遙感衛星十三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承擔此次衛星發射任務的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是中國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52次飛行。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新增一名院士

2011年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增選54名新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14所劉連元研究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飛行器設計專業院士。劉連元是我國戰略導彈技術專家,長期工作在航天型號科研生產一線,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和國防現代化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院士32名,其中兩院院士2名,院士總數在中央企業中排名第一。

航天人再獲何梁何利獎

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頒獎大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主任設計師王巍榮獲“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成為繼張貴田、孟執中、賀祖明三位專家之后,集團公司第4位獲得該項榮譽的專家。

交會對接技術獲國家專利

2011年11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上海向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各研制單位頒發了15項專利證書。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歷時10多年時間進行技術攻關,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我國航天史上最復雜的空間機電一體化產品――對接機構,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功能性世界一流的對接機構地面試驗系統,實現了高低溫、真空等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捕獲、緩沖和分離試驗,確保了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一次成功。

據了解,空間交會對接是指兩個航天器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軌道交會,而完成對接任務主要依靠執行結構,即對接機構。對接機構整個結構非常復雜,由捕獲緩沖、鏈接分離、控制和控溫等四個子系統組成。為提高對接機構的可靠性,研制人員在地面上開展了1101次對接試驗和647次分離試驗。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首次問鼎中國專利最高獎項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北京航天時代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用低偏和保偏混合光路的光纖陀螺”在2011年11月8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專利頒獎大會上摘金,這是集團公司首次問鼎中國專利最高獎項。

“光纖陀螺組合體用于測量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相對軌道慣性坐標系的轉動角速度,也就是說,給‘天宮一號’裝上了一雙‘眼睛’,能精確地感知自身的微小動作,確保飛行姿態精確控制以及與神舟八號飛船實現精準對接”。相關專家如此解釋光纖陀螺在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上的應用。

據悉,本屆中國專利獎的參評項目多達697項,項目數量創歷史之最。

陜西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2011年11月26日,陜西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掛牌成立,這是集團公司大力推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

據悉,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陜西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集團公司授權管理四院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經營?性資產進行市場化運作投資、決策、經營、管理的主體,注冊資本5億元。公司的成立將有助于加快四院航天技術應用產業資產證券化進程,促進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品牌化建設。公司將圍繞航天新材料發展方向,聚焦固體火箭技術應用、精細化工、復合材料、特種金屬材料及裝備、現代服務業等五個領域,推動重點產業的內外部資源整合,推動重大產業化項目建設,提升國際化發展能力,促進四院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的市場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中國四維測繪集團有限公司揭牌

2011年11月29日,中國四維測繪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該公司將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從事地理信息產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

據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通過存續分立方式,將所屬的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分立為存續的中國衛通和持有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的航天四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和航天四維科技有限公司將合署辦公、統一管理,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中國四維測繪集團有限公司。

作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國家隊”和“排頭兵”,中國四維將主要從事衛星導航定位綜合信息服務、導航電子地圖及動態交通信息服務、航空攝影測量及數據處理、衛星影像等業務。

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建設大幕拉開

2011年11月9日,中國衛星通信大廈開工儀式在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隆重舉行。大廈的開工,標志著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建設全面啟動,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北京市的戰略合作取得了重要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衛星通信大廈位于知春路63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建設。該大廈將成為我國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運營和應用的研發產業基地。大廈總建筑面積為85600平方米,建筑高度為99.9米,地下4層,地上24層,預計于2014年竣工。

大連航天科研試驗保障中心及航天軟件產業園建設開工

2011年11月23日,大連航天科研試驗保障中心及航天軟件產業園項目舉行奠基儀式,項目建設正式啟動。該項目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大連市的首次投資項目,建成之后將為航天型號發射任務提供技術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對未來航天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及推動大連軟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該項目是在大連市人民政府與集團公司戰略合作的框架下,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與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合作開展的綜合性建設項目。項目位于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2.0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39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8億元,預計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運營。

航天科工簽約江蘇數字糧庫項目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中國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糧食局、江蘇省糧食局簽署《物聯網技術在糧食流通行業示范應用與推廣的框架合作協議》。

協議約定,國家糧食局將江蘇省作為全國糧食流通信息化建設試點、示范省,積極爭取國家信息化研發和示范項目,并交予江蘇省糧食局和中國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牽頭實施,共同推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糧食行業應用,促進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小衛星發展高端論壇在京舉辦

篇2

航天科技歷經六個階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技”)是根據國務院深化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經國務院批準,于1999年7月1 日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中央直接管理。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發展階段。

航天科技集團承擔著我國全部的運載火箭、應用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深空探測飛行器等宇航產品及全部戰略導彈和部分戰術導彈等武器系統的研制、生產和發射試驗任務;同時,著力發展衛星應用設備及產品、信息技術產品、新能源與新材料產品、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產品、特種車輛及汽車零部件、空間生物產品等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大力開拓以衛星及其地面運營服務、國際宇航商業服務、航天金融投資服務、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為主的航天服務業,是我國境內唯一的廣播通信衛星運營服務商;是我國影像信息記錄產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的產品提供商。

“十二五”以來,航天科技集團較好地完成了保成功、保增長目標,經濟規模、運行質量和效益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營業收入由2011年時的1018.4億元增長到192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20%,利潤總額由2011年時的91.4億元增長到155.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21%,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

航天科工歷經七個階段?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1981年9月第八機械工業部并入) 、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9 年7月成立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2001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科工現由總部、7個研究院、1個科研生產基地、13個公司制、股份制企業構成,控股 7 家上市公司,境內共有600余戶企事業單位,分布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現有職工14萬人,擁有包括8名兩院院士、200余名國家級科技英才在內的一大批知名專家和學者,且素質高、年紀輕的科技人員已成為企業創新人才隊伍的主體。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務、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和其他產業為主業,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系統、飛航導彈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和研制生產體系,所研制的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形成了“以軍為主、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格局和“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以系統總體技術、控制技術、精確制導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目標識別技術等為代表的航天高技術在國內相關領域具有領先優勢,許多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4年,航天科工集團實現營收1574.3億元,利潤總額114.3億元,凈利潤97.9億元。根據公開資料,2015年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8%,凈利潤同比增長18.4%。“十二五”期間,航天科工集團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93%,利潤總額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9.27%,國資委考核的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目標全面完成。對于2016年,航天科工集團提出,要確保實現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雙12%”增長,力爭實現“雙13.5%”增長。

航天裝備發展前景展望?

中國民用航天未來10年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可以從《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窺見端倪。路線圖按照需求、目標、發展重點、應用示范重點、戰略支撐與保障五個維度對航天裝備未來發展進行分析和描繪,形成了從2015年到2025年詳細技術路線圖。

航天發展事關國家戰略利益與安全,衛星應用已經成為國家創新管理、保護資源環境、提供普遍信息服務以及培育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手段,2013年我國衛星應用產值超過1000億元,預計“十三五”末產值將達到5000億元,“十四五”末產值超過1萬億元。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完備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我國各領域主要業務需求。

為滿足未來十年的航天市場需求,達到上述發展目標,中國航天產業需要完成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完成一系列重大裝備研發。在航天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未來十年我國將建設一批航天應用示范工程,開展行業、區域、產業化、國際化及科學技術發展等多層面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綜合應用示范,加強空間信息資源共享以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并積極推進空間信息的全面應用。按照上述規劃發展航天裝備,十年之后,我國將建成高效、安全、適應性強的航天運輸體系,布局合理、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形成長期穩定高效的空間應用服務體系,航天產業化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轉變。

兩大航天集團未來展望?

中國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轉變,無疑需要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的創新進取,我們從兩大集團“十三五”規劃中可以明確未來五年的發展路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十三五”發展綜合規劃綱要》要求,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前300強,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2020年集團的營業收入 4000億元以上,利潤總額達到230億元以上,經濟增加值達到190億元以上,航天關鍵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軌航天器數量超過200顆,占全球在軌航天器總數20%左右,年均發射數量達到30次左右,占全球發射數量30%左右,使我國邁入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十三五”期間,要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繼續推進并持續深化、優化“1+2+3+4+5+N”轉型升級、二次創業發展思路,大力推動“五個新一代”、“四項基礎技術”項目具體化與落地實施,著力建設“三大平臺”、深化落實“四個兩”、構建“一個新業態”體系,全面強化依法經營依規治企、從嚴治黨,不斷創新“制度化管理、程序化運行、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管控模式,不斷提高科研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持續提升經營績效和職工收入,初步建成國際一流航天防務公司。

上述“新一代”的定義在于滿足四個條件之一,即: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變,性能提升 50%以上;導致業態重構的原始技術創新;導致產業顛覆的跨界技術創新。“五個新一代”分別指新一代導彈武器裝備技術、新一代航天發射與應用技術、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術、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新一代材料與工藝技術。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將著重在微系統基礎技術、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礎技術、智能制造基礎技術、智慧產業基礎技術這四方面投入研發。

資產證券化加速

目前整體來看,在十一大軍工集團中,兩大航天集團資產證券化率相對較低,最近兩年資產證券化呈現加速態勢。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技集團下屬12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約為661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約為268億元人民幣,按總資產口徑測算的證券化率為20.11%,按營業收入測算的證券化率為13.97%。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張建恒在今年“兩會”期間宣布,航天科技集團“十三五”期間的資產證券化率將由15%提升至45%。2015年,航天集團資本運作頻繁,特別是航天科工集團,旗下航天通信、航天發展和航天信息分別通過定向增發注入資產,而航天科技集團旗下僅有航天電子通過定向增發購買資產,從資產證券化率提升空間和資本運作頻率來看,未來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將更加頻繁。

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工集團7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約為415.25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約為 372.75億元人民幣,假設航天科工集團2015年總資產同比增長率為15%,按總資產口徑測算的證券化率為18.16%,而按照11.90%同比增長率測算的營業收入證券化率為23.66%。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十三五”期間將加強資產運營與投融資工作,充分發揮控股上市公司的產業發展牽引作用,推進相關單位股份制改造和具備條件的股份制公司上市,推動四級單位骨干持股,在具備條件的二級、三級單位進行骨干持股試點,加強關鍵領域優質企業的收并購工作。不同于航空和兵器工業的“研究所-兵工廠”平行組織架構,兩大航天集團主要資產都在大型科研生產綜合體即軍工科研院所中,而軍工科研院所屬于事業單位,在改制政策尚未明確出臺的情況下,主要資產證券化存在制度政策障礙,這也是兩大航天集團資產證券化率較低的主要原因。

改制政策將破除堅冰

展望未來,軍工科研院所轉制進而資產證券化進程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軍工科研院所改制進程。軍工科研院所改制是軍工改革的深水區,制約著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的提升。各大軍工集團早在2014年底就全部提交了軍工科研院所的轉制方案,但由于面臨諸多問題,2015年并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在資本市場層面只有中船重工集團在風帆股份的資本運作中對五家研究所的經營性資產進行有益的嘗試。隨著軍隊改革和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推進,近期軍工科研院所改制或將取得政策性重大突破,進一步的轉制方案和詳細分類名單或許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篇3

陜西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航天科技,是世界矚目的前沿科技。神舟飛船的升空,嫦娥衛星的奔月,航天員的太空漫步,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也揭開了航天技術的神秘面紗。

在欣喜之余,我們高興地看到,航天科技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許多尖端技術已深入到民用領域,直接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總部位于西安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就是立足西部,打造航天產業高地的典范。

航天科技走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六院)是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中心和航天液體動力專業研究院,被譽為“中國航天動力之鄉”和航天液體動力“國家隊”。研究院在確保完成國家重點航天科研生產任務的同時,發揮航天高技術優勢,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大展身手。

航天六院下屬10個研究所、生產廠,控股上市公司陜西航天動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設計、生產、試驗專業分工、密切協作的科研生產體系。擁有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臺、泵性能試驗室、液體動力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室、全箭動力系統試驗臺、液體推進劑研究中心、國家泵工程技術中心、低溫技術研究中心、密封件研制中心等國家科研基礎設施,形成了以設計及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制造及工藝技術、試驗及測控技術為代表的軍民共用平臺。

航天六院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協調發展”的方針,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流體技術、燃燒技術、特種泵技術、特種密封技術等特色技術為依托,開發并形成了特種泵閥、熱能石化裝備、化工生物裝備、液體傳動、流體計量、印刷包裝設備、環境工程、特種化工、氫能源等主導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服務于國家關鍵技術裝備國產化示范工程,廣泛應用于能源、交通、化工、消防、環保、工程機械等領域。

航天六院的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屬領先地位,產品不僅實現了系列化和專業化,而且走上了從設計、制造到系統集成的工程化良性發展之路。特別是他們研制的容積為u01123及110m3以上的立式結晶技術,國內目前尚“無人能及”,近兩年隨著110m3、178m3、220m3至360m3結晶機的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一次次震驚了國內生物化工界,也確立了他們在本行業的領先地位。產品獲得9項國家專利,并獲得陜西省國防科技一等獎和科技成果獎。這種技術研發成功,直接推動了我國糧食加工行業的科技進步。航天六院的民用產品開發研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裝備制造業升級換代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堅持創新推動航天技術成果轉化

航天六院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加速航天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高技術領先作用。他們按照“核心企業帶動,重點項目引導,關鍵技術支撐,全院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將航天技術向民用產業轉化,形成了圍繞液體技術、熱能燃燒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集群。

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們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已初步形成“以航天技術為支撐,以重點項目為基礎,以上市公司為龍頭,以裝備制造業為引導,流體技術和特種技術產品互為補充、互動發展”的產業布局。航天六院發揮燃燒與傳熱、流體與氣動力學、材料與先進制造、低溫與真空特種密封技術特色和優勢,通過技術轉化和延伸,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能源交通等高新技術裝備為市場牽引的產品體系。重點培養和發展了流體機械、熱能工程、光電一體化三大核心產業板塊。

航天六院生產的“華宇”消防泵,在借鑒國內外高低壓消防泵優點的基礎上,重點利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渦輪泵技術,解決了在高轉速下常規消防泵難以解決的氣蝕和密封問題。最大特點是變流穩壓,即泵從零到所需最大流量范圍變化時,其揚程變化在5%以內,且小流量或零流量時不超壓,確保消防工作的正常進行,大大提高了消防效率和消防人員的安全可靠性。泵上所用驅動電機為普通電機,不需變速,這是我國消防技術的重大突破。他們研制的系列消防泵在國內屬首創,其性能在國內居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成為新一代消防車的理想產品,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和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行,其主要場館“鳥巢”、“水立方”、老山自行車館等場地的726臺套消防泵,就是航天六院生產的。就連豐臺壘球場等安裝的智能Ic燃氣表,也出自航天六院之手。高科技、人性化、潔凈方便舒適的奧運環保生態廁所,仍是航天六院研制的。此外,這些產品還應用于北京國際機場新航站樓、中央電視臺新址等重點工程項目。

奮力拼搏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石油是工業的血脈,過去我國石油的運輸主要靠公路、鐵路、航運等方式進行。利用管線運輸,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實現安全性高、環保作用大、自動化程度高。尤其是長距離管道天然氣運輸,更是解決了易燃易爆的難題,具有良好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益。

過去我國石油運輸管線的泵閥主要靠國外進口,而今大規模的石油運輸,西氣東輸,航天六院的核心技術正是適應了這一需求。他們利用自己試驗、仿真、計算等獨特條件,快速攻克技術難題,開發研制出了輸油泵機組。一舉打敗了由美國、德國、瑞士長期壟斷的產品,實現了與中國石化集團的良好合作。航天六院生產這種長輸管線輸油泵,是工業循環系統中的關鍵產品,其性能具有自和自動冷卻的特點,且不易堵塞。循環效率也從70%提高到80%,節能25%~30%,使用壽命從過去的8年延長到20年左右。

篇4

博興三小位于濱州市博興縣境內,建于2009年。學校占地面積151畝,現有54個教學班,在校生2700余人,教職工180余人。其中市級及以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6人,縣名師、骨干教師24人。校園環境自然生態優美典雅,布局開放通透,迎合了學生活潑好動、天真爛漫的本性,為師生營造了舒心的教育教學和生活環境。

2017年,學校領導班子調整,為博興縣第三小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仁愛礪品、質量興校、責任創新、健康幸福”的辦學理念引領下,學校把“學生發展、教師幸福、家長滿意”作為辦學目標,著眼于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學質量提升,把積極打造書香校園建設、足球運動、武術運動、科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作為重點發展項目,搭建學生成長的多元教育平臺,走出了一條穩健持續發展之路。

2019年,學校提出創建全國航天特色學校目標。用航天事業發展史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航天精神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用航天校園文化熏陶學生的高尚情操。

一、用課程統領科技教育體系

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是現代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相對于其他學校課程而顯示其獨特辦學理念和品質追求的優質課程,也是學校特色教育賴以完整支撐、最具個性和教學優勢的品牌課程。博興三小深入挖掘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中的“航天元素”,形成博興三小的航天課程體系,用課程育學生航天人格。

眾所周知,國家課程中語文學科中的航天故事、科學家精神,道德與法治中的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史,科學學科中的地球與宇宙等主題單元中,具有很多的航天教育因素,把三級課程里面的航天因素進行“打散——歸類——重塑”,形成博興三小獨特的航天課程體系,同時把每周的一節學校課程拿出來上課,保證了讓課程在學生身上落地生根。

二、用環境浸潤學生心靈

校園環境對學生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的作用,一個布局合理、生機盎然、整潔優美、寧靜有序、蓬勃向上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

博興三小打造“航天科技長廊”校園文化體系,用航天文化浸潤和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學校擁有4個科學實驗室、1個科技活動社團和1門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先后投資建立三小科技館、創客工作室、機器人工作室等科技實踐場所,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動場所。近年來學校挖掘已有的空間,打造二樓“航天科技長廊”,通過一件件航天實物展品、一個個航天員人物的故事、一幅幅航天科幻畫,讓學生在課間活動期間,時時刻刻接受校園文化熏陶,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用活動提升學生成就感

以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對航天科技的熱情,體驗參與航天活動帶來的成就感。

博興三小自建校以來,就確立了“參加一項活動、掌握一項技能、成就一名學生”特色辦學之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七巧科技模型比賽”“青少年創客比賽”“機器人大賽”“中科院老科學家走進博興三小”等等活動,給每一位學生找到了一項適合其自己的發展之路。

航天科幻畫對于少年兒童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為了給學生搭建一個自我展示、自我成長的舞臺,博興三小自建校以來每年“六一”舉辦科技節,專題設置科幻畫比賽活動。根據不同的年級確定不同的主題:一二年級“童眼看宇宙”;三四年級“航天知識知多少”;五六年級“未來的航天”,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畫筆,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科幻畫。全校學生也通過這樣的比賽活動,鍛煉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020年6月2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美術專業委員會、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軍事文摘·科學少年》雜志社主辦的2019年航天畫科普美術作品征集活動塵埃落定。博興三小從全國各地入圍的30多所中小學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秀組織獎,全國僅8所學校獲此殊榮。其學校顧悅琦同學獲得小學低年級組全國唯一的一等獎。

2018年8月、2019年7月,博興三小連續兩年參加了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航天基金會、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聯合組織的“尋找少年航天員”征文活動,榮獲優秀組織獎,全國僅20所學校獲此殊榮。周子涵同學獲得一等獎,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航天員特訓營”,馬立群校長受邀在北京國家天文臺做了主題為《航天普及與學校責任》的經驗分享。

篇5

從2004年12月1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長城工業總公司與尼日利亞簽署“尼星”1號項目合同,到2011年12月20日成功發射“尼星”1R,航天人已為這顆衛星能夠成功在軌交付整整奮斗了7年。

7年篳路藍縷,中國航天直面“尼星”1號在軌失效的不利局面,勇于擔當、樹立航天大國誠信形象的歷程,在國際化發展之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勇于擔當 彰顯A信

尼日利亞通信衛星公司總裁如法曾這樣說過:給中國一個機會,中國航天定會還世界一個驚喜。在遭遇“尼星”1號在軌失效的時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彰顯出航天大國的風范。

2008年11月11日清晨4點,“尼星”1號因故障電能耗盡,導致衛星在軌失效。

該如何處理?

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立刻作出指示,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尼星失效后的各項事宜。

當天,長城公司就在集團公司的統一領導下,成立了應急小組,馬上向有關部門通報了衛星失效情況,并通過新華社了“尼星”1號在軌失效的消息。

“尼星”1號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視,是因為它是中國航天第一顆以整星方式出口的衛星,對集團公司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在尼星項目簽署前的6年時間里,中國航天受到了諸多不公平因素的影響,喪失了在國際舞臺上公平競爭的機會,更失去了原有的宇航發射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尼日利亞能選擇中國衛星,是對中國航天事業極大的信任。

“尼星”1號不僅讓集團公司重新回到了國際宇航發射市場,更使得中國開啟了與非洲國家在航天領域合作的大門。在“尼星”1號項目合同成功簽訂之后,集團公司又順利簽署了委內瑞拉一號通信衛星合同。

從這一角度出發,尼星項目對集團公司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商業項目,絕不能簡單地套用國際慣例,讓保險公司賠付客戶就一了百了。集團公司立刻派出談判小組,赴尼日利亞進行談判,向尼方傳達了中國航天負責到底的態度。

經過雙方積極商討,集團公司及相關單位作出重大決定:在不增加尼方額外成本的基礎上,為尼方重新研制一顆替代星,并實現在軌交付,即完成衛星、火箭的研制及發射測控任務。

這一決定體現出中方對尼方高度負責的誠意以及勇于擔當的航天大國風范。而尼方對中國處理“尼星”1號失效的做法表示非常滿意,對中方的態度予以高度贊賞。

2009年3月24日,經過多方努力,長城公司與尼星公司正式簽署了“尼星”1R合同。

“尼星”1R合同的簽署,充分體現了尼方和中國航天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更體現出中國負責任的航天大國形象,維護了中國航天的信譽,同時也為后續出口衛星項目的獲得奠定了堅實基礎,增強了中國航天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一位曾在中國接受培訓的尼方工程師說:“失敗讓中國航天人和尼日利亞人民都感到非常悲傷,誰也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但商業衛星發射本身就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的行為,歐美衛星也都曾失敗過,因此我們能理解失敗,關鍵是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并在未來取得成功。”

同舟共濟堅毅前行

航天強國的“強”字有深刻的內涵,其中包含了能夠承受失敗、更能承擔失敗的含義。誰都不想遭遇失敗,但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發展之路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失敗是為成功付出的必然代價,更是前行的動力。

為了研制“尼星”1R,五院、一院、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長城公司同舟共濟,共同承擔費用。尼方客戶頂住國內各方壓力,給予中方理解信任,積極配合衛星研制。五院把這次衛星研制任務稱為打“翻身仗”。因為,在幫助尼方研制高質量衛星的過程中,其實也是重新認識自我水平、提升技術水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幫人就是幫自己。

要成為航天強國必須擁有高可靠、高質量的航天產品,更要有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的勇氣。“尼星”1號在軌失效后,五院技術人員迅速查找并確定了失效原因,開展技術攻關,并把經過試驗驗證的改進措施用于后續衛星研制中,不斷提升衛星可靠性。

2008年發射成功的委內瑞拉通信衛星一號,就彌補了“尼星”1號在太陽翼帆板驅動機構上的不足,目前已在軌運行3年多,在國際宇航市場上逐步樹立起中國航天的品牌形象。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測試廠房,“尼星”1R順利展開巨大的太陽翼,全場試驗人員部鼓起掌來。”長城公司員工王錚談起觀看衛星試驗的感受有許多感慨。

經過多年的磨礪,一支年輕而高素質的通信衛星隊伍成長起來,并在與國外客戶的合作過程中,拓寬了國際視野。而在后續衛星研制過程中,無論從設計還是管理都融入了國際化的元素。如今,集團公司已成為航天產品系統集成的開拓者、誠信服務用戶至上的踐行者。

尼方人員表示,在29個月的時間里,集團公司重新為尼日利亞制造出一顆新衛星,既體現了中國航天的實力,也增強了雙方的互信。

探索鋪路成長崛起

提起“尼星”1號,不少參與研制的人員都會稱之為“鋪路石”。因為它是中國航天首次以整星出口方式吃到的“螃蟹”,在摸著石頭前行的過程中,集團公司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拓展國際化的創新之路。

時間追溯到本世紀初,為突破美國對系列運載火箭的制裁和封鎖,進軍國際宇航商業發射市場更廣闊的領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有關單位的支持和推動下,經過三輪競標和艱苦的商務談判,終于擊敗了來自美、歐等22家公司的競爭,最終與尼方簽署了尼星項目合同。

長城公司員工工作部總經理黃衛東回憶道,尼星項目之所以能夠中標,主要原因之一是創新采用了整星在軌交付的模式。這使集團公司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提供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控制、地面站建設等航天產品及服務集成的供應商。“尼星”1號的研制更將我國通信衛星的研制水平推向了新高度。

“尼星”1號是基于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廣播通信衛星平臺――東方紅四號研制的一顆通信衛星,可以為尼方提供通信、廣播、遠程教育、寬帶多媒體、導航服務等。而新研制的尼星1R還增加了亞洲與非洲通信的新功能,通過實施東四平臺健壯性工程,狠抓過程質量控制,衛星的整體質量也進一步提高。“尼星”1R總指揮、總設計師李峰介紹。

“尼星”1號雖然失效,但并沒有阻礙中國航天整星出口的步伐。

近幾年,美國、法國曾分別向南非、利比亞出口過衛星,但也都遭遇失敗。集團公司站在客戶的角度,替客戶著想,為客戶再造一顆衛星,這無疑為中國航天在非洲乃至國際宇航發射市場樹立起航天大國的誠信形象。

風雨過后,方見彩虹。繼尼星項目之后,集團公司繼續以整星出口的方式拓展國際市場。近年來,集團公司所屬長城公司相繼與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維亞、老撾、白俄羅斯等國簽訂了通信衛星出口協議。

如今,集團公司已實現了國際宇航市場從美洲、歐洲向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延伸,也有力地配合了國家外交和發展中國家的戰略。

篇6

廉江市青平一中二(1)班 劉婷婷

夢想,夢寐以求;夢想,激勵奮進。因為有了夢想,人民才會有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因為有了夢想,我們的民族才會有今天的繁榮和富強;因為有了夢想,我們的祖國才會有今天的發展和騰飛;因為有了夢想,才會有今天的中國驕傲。

他們是夢想的精靈,他們是中國的驕傲——

“七仙下凡,嫦娥奔月”。飛到太空,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夢想。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來了第一位中國的訪客——航天員楊利偉乘坐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完成了我國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次偉大壯舉。2005年10月12日,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再次飛上了太空,并且在天空遨游了五天,完成了很多重要的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這三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將永垂史冊。

載人航天技術,是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是否夠強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探索太空、開發太空資源的新疆域。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標志著中國人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并能開展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的國家,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卓越創新能力,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縱觀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92年開始啟動;1999年神舟一號橫空出世,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新的一頁;2001年,神舟二號成功發射;2002年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的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在四次成功飛行試驗的基礎上,神舟五號、六號成功的把中國人送上了太空。中國航天人用13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這是航天科技人員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的成果,這是中國的驕傲。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神舟六號遨游蒼穹,預示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航天科技將向著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夢想與目標邁進。

飛吧!“神舟”,這是中國人的航天夢!

跨欄飛影,跑道馳騁。他,就是110米欄的冠軍——劉翔。在2004年的奧運會上他取得了12秒91的比賽成績,平了世界紀錄,跑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但是,劉翔沒有滿足現狀。因為他還瞄著下一個宏偉的目標——打破世界紀錄,成為這個項目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劉翔的目標和夢想,在短短兩年以后就實現了。2006年7月12日在瑞士洛桑田徑超級大賽中,劉翔以12秒88勇奪冠軍,終于打破了沉睡了13年之久的世界紀錄!這是他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

劉翔如此神奇,屢創紀錄,動力在于什么?在于他的夢想!他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要當一名出色的運動員,要打破世界紀錄,為中國爭光!

現在,年僅23歲的劉翔,所獲得的各種榮譽和獎勵已經不勝枚舉。然而,他從不沾沾自喜,永不言滿,繼續在訓練場上刻苦拼搏,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他正夢想與憧憬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能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帶給中國更大的驕傲!

飛吧!“飛人”,這是中國人的奧運夢!

……

篇7

高技術是對一般傳統技術而言的新興尖端技術。以高技術產品開發和生產為主導的產業,叫高技術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集聚、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快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步伐的需要。

據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08年2月29日舉行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授牌儀式,西安躋身國家6大高技術產業基地,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個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這充分彰顯了西安的綜合科研實力和發展潛力,是推動西安又好又快發展社會經濟、帶動大西北、實現東西互動的良好契機。

四大開發區(基地)成高技術產業聚集地

西安市高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4個國家級的開發區(基地),這4大高技術產業聚集區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90%,是西安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

其中,西安高新區的綜合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并于2006年6月,被國家列為重點要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六個國家高新區之一。

西安高新區已完成35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截至2007年底,累計注冊企業達到10734家,初步形成了包括集成電路、軟件及服務外包、通信設備等為骨架的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西安市最大的經濟增長極和我國轉化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2007年,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壯大,園區外向度大幅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創二次創業五年來最高增速,連續五年實現了30%以上增幅。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效益逐步顯現,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435億元,同比增長34%。

其次,西安經開區的生產總值也位居西部經開區第一位。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企業2500多家,引進工業項目450項。三菱、日立、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項目及陜重汽、貴航、西航萊特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入住,促進了區內高技術產業發展。

商用汽車產業成就了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第一個產銷超百億的龍頭企業――陜汽集團。西門子、日立、ABB等世界500強投資企業以及西電集團、山西永濟電機等企業,構成了經開區電力電子產業的骨干,啟源機電、西瑪電機等項目也相繼建成投產。從2003年開始,西安經開區主要經濟指標連續5年保持在40%的增長態勢。商務部的2006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西安經開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等3項指標在西部1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一。

此外,西安閻良航空基地向著打造一流航空高技術聚集地的目標邁進。該基地是我國第一個以發展航空高技術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產業基地。航空城西安閻良被稱為“中國的西雅圖”,閻良航空產業基地位居中國航空工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充分整合西安、陜西甚至是全國的航空資源,正在成為我國航空高技術產業的聚集地。

截至目前,西安閻良航空基地已注冊航空企業115家,其中外資企業15家,內資企業100家。在發展航空高技術產業中,已經成立了3家整機制造企業、11家航空新材料企業、6家航空電子企業和60余家航空零部件企業。航空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初步形成了以航空高技術研發、整機制造及航空裝備生產等為特色的產業集群。一個以航空產業為特色、產業鏈完整、優勢突出的航空專業園區正在形成。

還有,西安民用航天基地也站在了高技術產業的最前沿。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由陜西省、西安市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合作成立,是西安市最年輕的國家級產業基地。

依托西安現有的航天科技資源優勢,西安航天基地科學規劃,按照與既有園區錯位發展的思路,航天基地重點發展以航天運載動力和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移植推廣為主導的民用航天產業。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航天器的需求、重大航天工程的啟動,航天高技術的先導作用在基地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正在顯現。目前西安航天基地篩選儲備了40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航天科技產業項目,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正在成為我國民用航天產業聚集化發展的重點區域。

五大高技術產業 成為重點領域

航空產業:航空產業是西安市的特色支柱產業,西安航空產業以干線飛機為長線,以支線飛機為中線,以通用飛機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整機制造主導產業。以大型飛機為產業發展重點,承擔大型運輸機設計、總裝、大部件制造、零部件加工、試飛鑒定等主導工作。以支線飛機為產業發展基礎,重點推進ARJ21支線飛機和渦槳支線系列飛機的設計、研制和生產。通過自主創新,推進通用飛機的研制,加強國際合作,引進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廣闊、適用性強的通用飛機項目。

航天產業:西安航天主導產業圍繞國家航天戰略,以航天運載動力發展為核心,實現航天關鍵技術研發突破和跨越式發展,研發生產滿足國家航天戰略需要的航天產品。

信息產業:西安高新區共有電子信息企業800多家,已形成以大唐電信、海天天線、彩虹資訊、愛爾、英飛凌等龍頭企業為核心,一大批中小科技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

篇8

為進一步形成有利于科技發展的競爭機制,堅持國家科技計劃對全社會開放,支持和鼓勵國內有條件的各類機構平等參與承擔國家重大計劃和項目,我國探月工程決定面向全社會開放,引入競爭機制。在探月工程中,對于有條件進行競爭擇優的項目,要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承研、承制單位。在前期梳理的基礎上,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系統提出著陸器和巡視探測器相關的90余個有待攻克的關鍵技術和需要交流合作項目進行對流。

近日,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與教育部科技司、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聯合組織召開探月工程技術交流會,邀請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系統與國內30余家重點高等院校130余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就這90余個項目進行對流。通過交流,使高校了解探月工程具體研制單位對相關技術的要求和需求,也使工程研制部門對國內高校所具備的能力及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儲備情況有了相應了解。根據技術交流結果,雙方將就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深入探討并展開合作。

有關專家指出,此次交流會議作為一種創新的形式,為重大工程面向社會開放、引入競爭機制創造了良好的競爭環境,為高校平等參與探月工程搭建了合作平臺,對于充分調動高校的科技力量,服務我國探月工程,進一步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工程成本,縮短工程周期,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航訊)

神七航天員團隊當選

2008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2月5日晚上8時,《感動中國2008年度人物評選》在央視一套隆重播出,10位感動中國人物正式出爐,“神七”航天員團隊榜上有名。(航訊)

微小衛星產學研基地落戶深圳

2月2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控股的中國東方紅衛星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共同組建的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時舉行了衛星大廈奠基儀式,標志著我國微小衛星產學研基地落戶深圳。至此,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深圳(香港)基地在深圳形成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航天國際中心、衛星大廈三個部分組成的“金三角”發展態勢,為集團公司在深圳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悉,此次奠基的衛星大廈是微小衛星及其應用的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包括研發、總體設計、總裝、測試及相關生產設施,可滿足每年在研衛星6顆~8顆,出產衛星4顆~5顆,并提供部分衛星核心部件和微小型部、組件的研制及試驗能力。同時,集團公司五院所屬515所將整體搬遷深圳,發揮航天技術、人才優勢,在深圳迅速形成從宇航產品制造到航天技術應用的產業鏈。(航訊)

天津市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建設提速

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逐步加快。預計到今年6月,在建的焊接廠房、綜合機加廠房等8個項目將陸續完工并投入使用。今年下半年鉚接裝配廠房等其他項目將全部開工,并力爭完成主體結構的施工。

(航訊)

嫦娥三號月球車將巡月5千米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工程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日前透露,將于2013年前發射的嫦娥三號攜帶的月球車將在月球巡游5千米,利用月球車抓取的月壤在車上進行分析。

葉培建透露,嫦娥三號著陸后,將分為兩部分:著陸器和月球車。月球車將在月球表面巡游,著陸器定點守候。月球車將在月球探測90天,并抓取月壤在車內進行分析,得到的有關數據將直接傳回地球。90天內,月球車巡游的范圍可達到5千米。“不能走得太遠,要讓著陸器能拍到車。”葉培建說,著陸器拍攝月球車巡游的圖像也能傳回到地面。

篇9

這次新“太空探索”展廳從“飛天之夢”“登天之梯”“人造衛星”“載人飛天”“奔向月球”“邁向深空”等六個方面的主題,展示了世界最新的航天科技發展動態和技術成果,參觀者不僅能感受我國北斗導航、高分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偉大的航天成就,還可以親身體驗“航天員訓練”“太空行走”“月球科考”等項目,好東西真是不少!

航天科技文物親密接觸

瞧,那不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飛船嘛!這個對接在一起的1:1仿真模型內,實驗設施齊全,完全模擬真實情況。從舷窗觀看美麗的太空,24小時可有16次日落和16次日出喲!三個小伙伴在返回艙里分工協作,一起完成對接任務吧;軌道艙里,幾名航天員正在往返“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快和他們打個招呼;再去“天宮二號”實驗室里感受一下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這個近20米長的大家伙,展廳里還請到了很多“大腕”:火箭發動機、“東方紅四號”衛星、航天服、“神舟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嫦娥系列衛星探測器及“玉兔號”月球車……別小瞧它們,這可是執行過航天任務的真家伙,屬于珍貴的科技文物,大家終于可以一飽眼福啦!

虛擬現實體驗身臨其境

看過了真家伙,再來進行最新的虛擬現實航天體驗吧!

坐在振動座椅上,帶上VR(虛擬現實)頭盔,你仿佛置身太空,可以模仿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去體驗太空維修工作的復雜與不易;駕駛先進的環形月球車,在虛擬場景中控制月球車行駛,開展月球陰影區水資源考察、月巖收集等科學考查,翻越月面各種地形,沿途可以看到多種月球地貌。

而在火星漫步項目中,你將以第一視角置身于火星場景之中,在規定時間內開啟一段火星漫步之旅,開展如修補火星基地、展開太陽能電池板、土壤取樣等指定任務。

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與航天任務的完美結合,一定會帶給你身臨其境的震撼體驗!

太空探索任務目不暇接

什么樣的發射速度才能保障航天器順利升空?如何策劃一個火箭發射任務?我國航天任務都有哪些運載火箭,如何選擇適宜的火箭發射場?火箭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火箭發射過程究竟是什么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如何定位汽車、船舶和飛機的位置,和其他導航系統相比有什么優勢?衛星對載荷裝置和能源配置有什么要求?你能設計一款符合任務要求的衛星嗎?如何控制月球車著陸……

航天任務紛繁復雜,航天工作者一絲不茍。你可以體驗多個互動展覽,如宇宙速度、發射任務策劃、北斗導航、遙感圖像識別、衛星設計師等等,完成一個個具體的航天任務,從中體驗航天工作者的科學精神。

參觀完畢你肯定會對航天知識如數家珍!

科技實踐活動開啟夢想

最后,在新展廳的“太空秀場”內,還準備了豐富多彩的航天主題教育活動。靜下心來拼裝一個小火箭,了解尾翼形狀對火箭飛行的影響;或者從外星人視角看地球,感受地球母親正面臨的生態危機;參與火星救援項目,進行火星車設計和制作,與其他團隊進行一場創意設計大PK;在太空緊急情況下進行水資源凈化與循環利用的工作,協助自己和團隊渡過難關。

大家一起在精彩的活動中動手實踐、邊做邊學,全面鍛煉科學和藝術思維,提升創新創造能力。

篇10

一、飛船制造問題

例1 2008年9月28日17時36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中部草原成功著陸。飛船在重返大氣層時,由于同空氣的劇烈摩擦,船體的表面溫度上升到2000℃~3000℃,因此飛船表面必須有良好的防高溫措施。下列有關飛船的防高溫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使用陶瓷類的貼面覆蓋船體,以防高溫侵入艙內。

B.使用在一定條件下能熔化或氣化的表面覆蓋材料。

C.使用在一定條件下能與大氣層中的氧氣發生劇烈燃燒的表面覆蓋材料。

D.使用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分解反應的表面覆蓋材料。

解析:為防止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被燒毀,現采用了多項技術,如在船體表面覆蓋易熔化或易氣化的物質,物質在熔化或氣化的過程中將會吸收熱量;在飛船的表面覆蓋一層易分解的化學物質,因為物質在發生分解反應時要吸收大量的熱,從而使飛船表面溫度降低,同時用新型的陶瓷材料作飛船的外殼既耐高溫又起隔熱作用,從而保證艙內的溫度在航天員的承受范圍之內。本題選C。

二、供氧系統問題

例2 “神舟七號”成功問鼎蒼穹,高科技功不可沒。在宇宙飛船上可以安裝盛有Na O 的裝置,它的作用是與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氣,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一、寫出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二、配平,使反應前后各原子的總數相等;三、注明反應條件,標出氣體或沉淀符號。Na O 與人呼出的CO 反應生成O 和Na CO ,化學方程式為:2Na O +2CO =2Na CO +O ,此反應既消耗了多余的CO 又生成了O ,可謂一舉兩得。

三、太空實驗問題

例3 我國初步規劃在2020年左右建成載人空間站。空間站的特點是體積大,在軌道飛行時間長,可開展的太空科研項目多。若在空間站(失重條件下)進行以下實驗,其中最難完成的是()。

A.將金粉和銅粉混合

B.將牛奶加入水中混合

C.將氯化鈉固體溶于水中

D.用漏斗、濾紙過濾除去水中的泥沙

解析:這是一道理化綜合題。太空中的引力比地球表面上的引力要小得多,在太空失重條件下,人和物都處于漂浮狀態。而過濾時為了讓水向下流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引力,所以在太空實驗室中較難完成過濾實驗。本題選D。

思維挑戰:不久的將來,也許你會成為一位優秀的航天專家或航天員。在太空實驗室中,你將如何通過過濾操作除去水中的泥沙?(友情提示:可在過濾器下接一抽氣裝置)。

四、飛船能源問題

例4 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下列燃料電池比較適合宇宙飛船上使用的是()。

A. CH -O 燃料電池

B. C H OH-O 燃料電池

C. H -O 燃料電池

D. CO-O 燃料電池

解析:氫氣作為燃料有許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優點。氫氣燃燒時放熱多,放出的熱量約為同質量的汽油的三倍。氫氣燃燒后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此外,水又可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如此無限循環。所以,氫氣比較適合做宇宙飛船上的燃料。本題選C。

練習

隨著我國航天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探測火星已成為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遠景目標,但要把人類送上火星,還有許多航天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如:如何提供在往返路程中航天員呼吸所需要的氧氣和消除呼吸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科學家提出研究使航天員人工冬眠的技術或加快飛船速度,縮短航行時間來減少氧氣的攜帶量。你是否有較好的方案,請舉一例:。簡要敘述該方案的優點:。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