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審美教育課文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03:43:00
導語:語文審美教育課文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課文中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綿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如“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奇麗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記》),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悅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薈萃的泰山奇觀(《雨中登泰山》)。可以說自然美在語文教材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筆寶貴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課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要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須了解自然美的內涵及課文這個特定環境中自然美的本質,然后針對它的內涵和本質進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內涵及本質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謂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發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會關系的純自然的事物。”(注:蔡儀:《美學原理提綱》,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頁。)如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單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美,也包括由多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所組成的大自然的風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異草組成的、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自然界的優美,也包括烏云翻滾、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奇山異水所組成的自然界的壯美。自然美是與社會美相對而言的,并與社會美共同組成現實美。
自然美的內涵的豐富性,決定自然美的本質的多元性。關于自然美的本質,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筆者根據自然美在語文課文中的表現,認為至少有如下特點。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屬性。自然美與社會美不同,它是側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質屬性構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說,課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對社會現實中具體的自然景物的描繪,離開了社會現實中自然物的物質特性本身,就無法描繪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記》中天山地區的靈山秀水、奇葩異卉、珍離異獸,都是不依附人類而獨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沒有這些特性,碧野就無法描繪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楊朔描繪的虛無縹渺、變幻無窮、氣象萬千、絢麗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樓”,也是對自古以風景優美著稱的蓬萊城和生活在當地漁民的歡樂勞動和幸福生活的描繪。
第二,自然美還具有社會屬性。自然美雖以自然物的物質屬性為基礎,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作者對現實中自然美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描摹,而是對自然物的物理屬性進行選擇、想象、加工過的,這些自然物的物理屬性必然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自然界對象化的自然,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人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課文中的自然美不僅僅反映了現實自然景觀的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對現實自然景觀的認識和評價,反映了作者組織語言藝術符號系統的方式特點,再現現實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因而帶有作者鮮明的情感性和創作性。同一自然景觀,由于作者選擇描寫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經歷、身份和當時的情感不同,描繪出來的美也會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來的美也會不同,楊萬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反映了作者歡快的心情;而周敦頤看重的是荷花的氣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現出作者在混濁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語言藝術符號描繪的。它不像繪畫、雕塑等那樣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狀、色彩、變化形態,缺乏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就必然產生把握自然美的間接性、模糊性,需要讀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經歷,見到自然景觀,聯系起來在腦海中浮現,才能達到理解,常常因讀者的生活經歷不同,見過相似的景觀不同,重新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審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入景”。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與親。”(注: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入景”是欣賞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學《天山景物記》,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描繪的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由于課文中自然美具有間接性、模糊性的特點,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欣賞到它的美,有的學生領會語言文學能力差,有的學生在以往的現實生活體驗中沒有這樣的經歷,那么需要教師給予引志啟發,并適當帶學生到風景區去實地參觀,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直觀體驗,真切地感受課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體方法有很多。
朗讀法。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音樂美,寫景狀物也出神入化,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朗讀。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發情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如教學《,你在哪里》,這首詩選擇巍峨高山、遼闊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觀作為尋覓呼喚總理的處所,展現了一個博大、雄渾、壯闊的空間,朗讀時,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與博大、雄渾、壯闊的空間聯系起來,讀出親切深情的呼喚,傾訴出強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領會作者選擇這些自然景觀的美處。
直觀法。利用圖片、科教片、風光片等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情認識,增強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蘇州園林》,學生沒有目睹過“是各地園林的標本”的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師可以利用彩色圖片,把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角落的點綴、門窗的雕琢、顏色的調配等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直觀。有位教師為了教學《蘇州園林》,利用假日到蘇州園林里攝了很多照片,給學生觀看,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描繪法。學生不可能直觀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風景,教學時,就靠我們教師利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去描繪課文中的美景,讓美景再現學生的眼前。如教《獵戶》,教師根據課文的開頭進行描繪:秋高氣爽,太陽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豐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豎得像高高聳立的尖塔,收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鴿子,文靜地來回走著,它們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著,好像在呼喚著同伴快來欣賞豐收的景象。教師的描繪,使學生眼前展現一幅和平寧靜的豐收圖,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讓學生聞到了莊稼的芬香,看到了農民豐收后喜悅的笑臉。
此外還有很多人景法。如類比法、帶入法等,不一一贅述。
2.出景。除了把學生帶進教材的美景中去,讓此情此景變為學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跳出教材,領會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和課文的內涵,培養自己描繪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說只有引導學生“入景”,才能讓學生領略課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導學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讓學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質。
根據自然美的社會屬性,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人們總是把自然美與人類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帶上人類的主觀色彩,作者寫景的真正目的是寫人,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寫作目的。那么,我們在教學課文中的自然美時,要引導學生跳出自然景物,去發掘作者描繪自然的深層內涵。
由景理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注:王國維:《人間詞話》。)況周頤也說:“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況周頤:《蕙風詞話》。)人們常說:“借景抒情。”可見景與情二者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礎,景是情的表現。在課文中,以美景抒樂情,以壞景抒哀情是極常見的,也有些課文用樂景寫哀情,或用哀景寫樂情。那么在分析課文中的自然美時,必須聯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陰沉的冷色調正好貼切地表達了作者陰沉的心境、悲涼的情緒。荒涼的景物與悲涼的感情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內涵。又如《春》作者熱情洋溢地描繪春草、春花、春雨幾幅春天的圖景,喜悅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作者沸騰的血,滾燙的心;再如《香山紅葉》寫香山風景的奇麗和紅葉的色與味,抒發飽經風霜的老向導在新社會煥發出自豪奮進的激情,《果樹園》開頭從聽覺、視覺、嗅覺等方面來描繪果樹園迷人的景色,抒發翻身農民摘果子時的欣喜之情。總之,由景理情是欣賞自然美的基點。
由景想人。課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關,因為人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如北方人的粗獷、豪爽,南方人的細膩、敏捷,都與各自生活的自然環境有關。作為反映生活的作家,寫景常常是為了寫人,用景物來襯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環境描寫常常起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慶元:《中學語文教學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頁。)如《風景談》,全篇由六幅風景圖畫組成: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這六幅風景圖寄托著作者的情與思。作者表面上談風景,實際上寫主宰風景的人,贊美的辛勤勞動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環境、振興民族的延安兒女。又如:《白楊禮贊》、《愛蓮說》、《松樹的風格》都是通過贊美自然物來贊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美景時,不能離開課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義。“義”是指文章的意義、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義常常體現在作者的描繪的生動的畫面之中。“畫中有詩”。生動的畫面又常常由美麗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組成。如《荷花淀》的開頭描繪了一幅美麗富饒的水鄉圖。在抗日戰爭時期,充滿緊張的戰斗氣氛的課文中,為什么描繪這么一幅美麗富饒的水產圖?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這幅美麗富饒的水鄉圖,既展現了白洋淀優美的風光,襯托著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純潔樸善良的美好心靈,景物襯托人物;更為重要的是為歌頌水鄉人們拿起槍桿保衛家鄉而參加戰斗這一主題打下基礎。
由景寫景。語學教學,不但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時機,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培養和訓練他們按照“美的規律”來表現美,即由欣賞課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美景。課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學生借鑒模仿,如參天聳立的白楊、郁郁蔥蔥的松樹、密密麻麻的翠竹,亭亭玉立的荷葉,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濱的朗月輕風(《海濱仲夏夜》),濟南的藍天綠水(《濟南的冬天》)。教師可指導學生走由模仿到創造、由觀察積累到練習創作的道路,培養學生描景狀物、表現自然美的能力。
總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經作者的審美處理,比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細膩,更激動人心,更給人以美感。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據自然美的本質屬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欣賞自然美,表現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啟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 上一篇:非營利性科研機構調研報告
- 下一篇:科技局產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