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教學的融合
時間:2022-03-04 03:56:12
導語: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教學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傳統教育正面臨著巨大挑戰,教育理念和教育傳播方式也發生著劇烈變革。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可以給教育工作者帶來新鮮感,同時也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給枯燥的學習增添直觀、生動的體驗,從而提升教學效率。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解決教學中的難題,建設高效智慧課堂,是信息化時代每位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一課題進行探究。
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創新應用
1.信息技術創新自主、高效、多元的課堂。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較低,自制力較差,同時情緒波動較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課堂生成效率,教師需要打造愉快、生動、活潑、有趣的課堂。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較之傳統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能將知識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由復雜變為簡單。信息技術提供的音頻、視頻、動畫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授《松鼠》一課時,由于農村學生視野較窄,有些知識依靠生活經驗和實踐很難理解,因此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松鼠的有關視頻,讓學生了解松鼠的生活習性和樣子。課文的第一段是對松鼠外貌的描寫,學習描寫小動物首先要觀察,筆者采用4D書城APP和希沃授課助手投屏相結合的方式,使得一只活靈活現的4D小松鼠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同時配以語音介紹松鼠的外形。與之前的圖片呈現方式相比,信息技術的運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2.信息技術架起家校共育的橋梁。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至關重要,只有家校共育,二者相互配合和協調,才能使教育的途徑得以暢通,教育才有成效。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動家校合作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班主任,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運用“班級優化大師”APP進行班級的管理以及與家長的溝通、合作。以“家校合作,預防學生近視”這一活動為例,筆者首先通過“班級優化大師”APP向家長發出倡議,家長隨時隨地可以進入APP查看通知。同時,學生在校課上課下作業的表現,都可以通過“班級優化大師”中的點評模板,隨時點評,以讓家長隨時查看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另外,張店區智慧云平臺中的家校互動也很好地實現了家校共育,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給家長發通知,再也不需要一個一個查找家長電話號碼,同時家長也可通過這一平臺與教師交流等。3.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成長首先,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教師的信息素養。信息化時代,教師要想打造高效的課堂,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信息化培訓,在教學實踐中把信息技術手段創新融合到課堂中。其次,信息技術的應用助推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網絡途徑來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可以觀摩名師課堂進行學習,打造自己的智慧課堂。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所需的教育教學論文,儲備知識,更新教育觀念,提升科研能力,進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由實踐引發的幾點思考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探究。1.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雖然借“互聯網+”的東風,教師逐漸打破傳統的以“授”為主的教育模式,逐步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但是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還處于一般的狀態,僅限于Word、PowerPoint等操作。尤其是在農村小學,設備配置還不夠完善,教師的信息意識也比較淡薄,有些教師不太愿意接受這種新事物,甚至覺得這對他們的教學是一種負擔。這種現狀阻礙了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也不利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總體來說,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還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這是二者融合的瓶頸。2.家長的配合有待提高。信息技術運用的主體除了教師和學生,還有家長。雖然信息技術大部分運用在課堂上,但信息技術更應該延伸到學生的家庭,這樣才能實現完美融合。可在延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城區學生家長較容易接受和支持,而農村學生家長中有一半的家長認為這是教師給家長增加的負擔。例如,讓家長下載APP或者注冊某個平臺,家長會以沒有智能機或者看不懂為理由拒絕下載。
結語
教育教學的過程漫長而復雜,需要不斷地發現與改良,但其最終目標是給學生帶來便利與高效。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時代教育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信息素養,將“教”與“學”的方式做出變革。雖然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我們應把握其優勢,克服其困難,順應時展,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
作者:王靜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傅家鎮大徐小學
- 上一篇:高等職業教育對策選擇分析
- 下一篇:信息技術融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分析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