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與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2 10:41:00
導語:信息技術教與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知識平衡;差異平衡;多元評價
論文摘要本文就開展關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教與學研究得到了幾點啟示,旨在探討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標下開展教學所面臨的任務,加強建構信息技術教師的素養體系,在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等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AbstractThepaperisonthepurposesofdiscussingthetaskthatwefacedintheteachingunderthedevelopmentofnewcurriculumstadndard,strengtheningaccomplishmentsystemofconstructinginfotechnologyfortheteachers.
Keywordsknowledgebalance;discrepancyequation;multipleevaluation
信息技術課程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所承擔的任務正在從單純的技能訓練走向信息素養的培養,其內涵越來越豐富,價值越來越重要。在此背景下,自2005年10月,我們成立《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信息技術的教與學》課題專項研究小組,開展了新課標下信息技術教與學的研究,尋找在新課標下適合信息技術教與學的新途經,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1更新觀念,正確定位
在觀念上不少人認為,計算機教育等同于信息技術教育,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的任務僅僅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和操作更多的命令,簡單地停留在技術層面上。
隨著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這種觀念需要改變。信息技術教育與計算機教育之間有密切聯系,不可分割,但計算機教育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11月頒發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將原有的“計算機課”改為“信息技術課”,計算機教育開始真正走向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課程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1]。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過程中,不但打破只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而且克服了單純學習技術的觀念。在大眾信息技術映射下的信息技術教育,不再僅僅是技術教育,應上升為關于“文化”素養要求的教育,“技術是形,文化是神”,對課程的認識需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層面,明確社會信息文化對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影響與作用,從而還原教育或課程培養人的本體價值,彰顯課程的文化教育意義。
在上述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應正確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將其定位于文化教育層面,在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沖出簡單技能訓練的藩籬,以技術或技能為基礎,關注技術思想與方法,關注利用技術解決問題,關注技術應用中的情感態度問題等。
2轉變角色,明確任務
目前,信息技術教師是學校的“特殊”角色,他們不得不承擔“分外”之事。把信息技術教師當作專職技術人員用,硬到校園網站、學校機器資源管理維護,軟到編寫軟件、制作課件無一不希望其手到擒來,信息技術教師在多重任務下,不得不拿出本應鉆研教學,看書備課的時間,忙于研究網絡,開發軟件。這樣,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新課程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必須以科學研究的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廣泛的積累,刻苦的鉆研,全面的了解,對教學步驟進行周密的安排,對教法和學法進行認真的探討,信息技術教師既是信息技術設備的維護者、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播者、同時又是設備使用的研究者,他們應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2]。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賦予信息技術教師新的角色、新的地位,信息技術教師需主動轉變觀念,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明確信息技術在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我們認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應當考慮3個方面:(1)知識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2)技能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傳輸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簡單地說,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多方面素質的共同提高。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有興趣地學習、使學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尋求平衡,因材施教
信息技術課本身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它所包含的知識廣闊且更新很快。目前,很多學生家里都購置了電腦,他們從報紙、電視、互聯網等許多途徑都能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這方面知識水平的參差不齊就成了信息技術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應尋求兩種平衡:
一是知識平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內容是由計算機基礎知識、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組成的一個完整的譜系。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目標是使所有的學生對這一個譜系有全域的了解,對信息技術產生一個整體認識,而不只是對個別的知識點或操作技巧的掌握。
二是差異平衡,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結構、個性偏向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表現出來。這種差異會表現在對這一譜系中的某些不同點的天賦。因此,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在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對這個譜系中的每一個分支開展不同方式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對于我們目前的大班級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隨時了解和記住每一個學生的背景信息和學習情況,是不現實的,所以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設置了在線個別輔導欄目,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詳細的統計與分析功能,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學習歷史記錄、學習活動記錄、學習成績記錄等,對學生進行診斷和了解,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可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或提供針對性的輔導,更加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4注重過程,多元評價
評價是教育教學領域一個永恒的話題。從有教學開始,就有了評價。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評價是整個教學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理念方面,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既是最新評價理念的準確體現,又貼合我國教育評價的改革實際。
信息技術課程評價要遵循新課程改革所堅持的基本理念,針對本身特點實施評價。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最常用的是總結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前一段時間的學習結果的評價,以確定他們已經具有的能力和水平的層次,因此通過這種評價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時間點上的學生情況,而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不單是靜態的評價。此外,對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判斷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總結性評價所能把握的僅僅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學生的信息能力的情況以及在能力表達中所間接反映出的情感態度方面的情況[3]。再加上新課程所倡導的“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評價新理念,強調注重過程,因此,過程性評價的理念逐漸廣泛地應用于教學。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采用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自評和互評等方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試題資源庫、自動/手動組卷機制、作業催交、系統統計分析等來完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展抽取試題資源庫中的一些試題資源組成試卷,作為學生鞏固和復習課程內容的作業或自測,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試題作為考試內容。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數字化學習有利于考試測評的開展,教師平時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一些自測題或者作業題,用來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由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實現自測題和作業的自動批改,這使得教師無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通過學期末的一次考試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互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的作品于網上,讓更多的同學參與評價。給出一些好的建議,從而使作品更加完善,以達到提高學生技能的目的。
教師和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交流有利于教師多方面地了解學生,對學生進行多元的評價,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總之,新課標下開展信息技術教與學研究是信息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嘗試。以上是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幾點感悟,旨在探討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標下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加強建構信息技術教師的素養體系,在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等方面做出一些努力。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立足現實,認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和學生,創造性地搞好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在下階段的工作中采取相應措施,力爭將我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推向一個新高度,為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
[2]李藝,黃宇星.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消息輔導員個人培訓總結
- 下一篇:骨干班主任培訓個人總結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