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式訓練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的實踐
時間:2022-03-31 10:18:00
導語:表演式訓練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訓練是舞者提高自身技能的基礎,而舞臺表演則反映出舞者綜合完整的表演能力。這一過程的跨越不僅是舞者由學生到演員身份的轉換,更是由“形”到“意”的身體體驗。在當下的舞蹈教學中,課堂訓練與舞臺表演往往是脫節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學生動作的規范性,強調基本功及技能的訓練,而到了舞臺表演時,又要求學生忘記教室的“條條框框”,走入內心真實的情感表達,塑造立體的藝術形象。在這轉換的過程中,對舞者的要求不僅是“質”的跨越,更是顛覆性的轉換。筆者認為,舞者的課堂訓練不應僅僅是身體的訓練,更應是由內至外的全身心訓練,即心理訓練、感覺訓練、思維訓練、想象訓練和自我意象訓練的綜合體。筆者在參考了前輩教育工作者及同仁的經驗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將“表演式教學”這一概念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提出舞臺習慣意識、形象美感意識、作品表現意識、大膽創新意識,試圖尋找一條能夠將訓練有效地呈現在舞臺上的道路。
一、解放天性,釋放內心潛能
表演式教學與以往的教學模式最大的差異性就在于將學生內心的情感激發出來,不再局限于日常的訓練規范。對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都能夠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更加關注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變化,并通過藝術加工能夠“夸張”地表現出來。就筆者授課班級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來自普通高中,沒有接受中專階段舞蹈專業訓練的身體基礎,這讓這類學生進入高等藝術院校以后較為迷茫。在課堂上,筆者不斷用語言鼓勵學生—“舞蹈是以身體為載體,但是高級的舞者表演已經不局限于肢體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表達。”這類學生受過完整的義務教育,因此藝術修養和精神世界較為豐富,有了語言的鼓勵和啟發使他們在面對鏡子里的自己即興起舞時,不再羞于自己四肢的延展度不夠或者技術技巧的量化標準,而更加在意內心意識的表達和延伸。同樣,在面對經過中專階段專業化訓練的學生也要有專門的訓練方法。這類學生性格普遍外向,更愿意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他們的身體條件通常更加靈活、好用,因此對待他們時,表演式訓練就更加有針對性,要求他們的情感表現更加細膩、精準。表演式教學不僅可以應用在劇目的排練課上,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方法論應用到各個課程中。在民間舞組合課上,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啟發,將所學民族舞蹈的風土人情、衣食住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草原或者雪山之巔,體會不一樣的心境和狀態,如此完成的組合才會更有韻味。而在劇目課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所表演的作品加以分類,面對情感表達類的作品,應該啟發學生理解其中喜、怒、哀、樂的來龍去脈,對其感同身受;而人物塑造類的作品則應當了解人物生平,撰寫“人物小傳”,自身能夠在表演之前對角色有準確的價值定位,才能夠對角色的把握更加細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秉承“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和引導,能夠讓學生在情感表達時大膽釋放,真實地表達內心情感,甚至可以夸張、夸大,這是表演式教學實踐中的第一個過程,也是需要師生高度配合的過程。
二、身心結合,訓練情感表達
在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完成內心情感的表達之后,就需要以正確、有效的方法對釋放出的情感進行整理和規范,防止舞臺表現的過猶不及。學生的任務是能夠學習、掌握動作要領和情感的表達方式。教師的首要任務不僅是提高動作規格和情感外化,而且要幫助學生將身心合一,使二者更好地相互提高。首先,教師要通過個性化的教學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規范的表演氛圍。表演式訓練對授課教師的特色教學具有很高要求,教師通過語言引導能夠營造出適合的情感狀態,從而達到表演式訓練的目的。學生對于情感的拿捏依靠教師合理、細致的情感經驗把控,過于嚴謹的課堂氣氛和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很難調動起學生表演的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對現場即興的控制力、對每一位學生身體和個性的了解,能夠對學生的表演做出及時的反饋和調整,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和引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雙向的,對于內向型的學生要鼓勵、激發他們的情感,而對于外向型的學生則要規范教學,讓這類學生的情感更加細膩。其次,教師應借助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表達。例如,有的學生天生比較內向,找不到情感表達的途徑。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想象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虛擬的空間,給學生想象的翅膀,使其肢體與情感很好地融入音樂之中,從而達到身心合一。還有的學生對表現的情感和人物不夠了解,無法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處境,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的電影和書籍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更加立體地了解所表現的情感內涵。最后,教師對于表演式訓練的課堂節奏的把握十分重要。一成不變的課堂訓練會使學生產生逆反情緒和審美疲勞,難以帶著愉悅的心情投入舞蹈表演中。靈活多變的課堂節奏不僅會使整個訓練過程循序漸進,使學生對課程內容吐故納新,更會使學生的情感表達更加生動。經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表演式訓練可以通過“基本動作—動作組合—綜合性表演組合訓練—舞蹈小品—教學劇目”這五個過程加以強化。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潛移默化之間完成整體的表演式訓練。由此可見,教師在完成表演式訓練的第二個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演式訓練不僅在教學過程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考驗,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運用以及對課堂的整體把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綜合提高,規范表演意識
經過教學實踐,筆者將表演式訓練的訓練方法歸納為四種意識,即舞臺習慣意識、形象美感意識、作品表現意識和大膽創新意識。這四種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將課堂訓練中最好的一面呈現于舞臺上。首先,是舞臺習慣意識的培養。從課堂到舞臺的過程往往使學生存在不安和忐忑,擔心從教室到舞臺的方寸之間不能巧妙轉化。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在日常課堂中對學生加強訓練。教室與舞臺基本的差別就是,舞蹈排練廳一般都是“3+1”的模式,即三面墻加一面鏡子,鏡子的作用就是方便舞者在舞蹈時關注自己的動態、及時修正自己的動作。而到了舞臺,鏡子的方向換成了觀眾,原本可以修正自己的位置變成了無數雙的目光,這無形中給了舞者壓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時的調轉授課方向,在學生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將教室的“一點”定為沒有鏡子的方向,使學生上了舞臺面對觀眾的目光時也能泰然自若。另外,舞臺的鎂光燈容易加劇學生的緊張感,教師可以將一部分實踐課的課時安排在劇場當中完成,使學生對于舞臺的構造不再陌生,從而使舞臺表現更加放松和自如。其次,是形象美感意識的培養。有時,教師講解的動作要領全部能夠聽懂、理解,但是學生在完成時往往達不到要求,到了舞臺上精神愈加緊張,原本的動作缺陷被放大了,肢體愈發僵硬。這就需要審美的“同化”,即形象美感意識的培養。當學生對正確的形象美感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認識后,這種形象會潛移默化反映在身體上。審美能力的培養會使學生的形象美的意識不斷進步。再次,是作品表現意識的培養。學生與演員最明顯的差別在于,學生需要教師告訴表現什么,而演員能夠自主選擇所想表現的。作為一名演員,對所思、所感的內容有表達沖動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對一個藝術題材時,學生應當對作品具有獨到的表現意識和表現沖動,這也是表演式訓練不同于以往教學模式的關鍵點。對學生進行作品表現意識的訓練,不僅要從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力出發,即能夠完整了解舞蹈作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表達的沖動和情感的內驅力,這是“吞”與“吐”的過程,需要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內涵的支撐,能夠使作品的表現更加鮮活,適宜舞臺表演的要求。最后,是大膽創新意識的培養。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表演式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藝術素養高、專業技術好、表現能力強的專業舞蹈演員。因此,就不能局限于刻板的藝術表達。學生應該結合自身的專業修養,大膽的進行藝術實踐,從而完成作品的表達。學生應擁有針對性的編創能力,在作品表演之前完成二度創作,能夠在舞臺上隨機應變,大膽創新即興應對舞臺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創新意識可以緩解學生在舞臺上的緊張感,是表演式訓練的最終目的。結語表演式訓練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貫穿舞蹈教學的全過程。加強表演式訓練,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達到身心合一的訓練狀態,慢慢體悟舞蹈本身的情感內涵,并且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訓練的最佳狀態和效果呈現在舞臺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發揮失常。表演式訓練能使學生更好地在舞臺上展示作品的藝術品質、展現自身的表演能力,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者,完成藝術作品的至高追求。
作者:劉佳 單位: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
參考文獻:
[1]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孫琳芳,崔宗祥,魏爽.淺議“表演式訓練”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1).
[4]楊帆.淺談學前教育舞蹈技能課的訓練方法—表演式訓練[J].科技致富向導,2013(21).
[5]張蓀.談“表演式訓練”[J].舞蹈,2009(4).
- 上一篇:大學體育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幼兒園體驗式舞蹈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