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審美教育研究9篇
時間:2022-08-07 09:36:59
導語:音樂審美教育研究9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方式
(一)從有詞歌曲向純音樂過渡
歌詞可以有效的反映樂曲本身的情感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但是音樂教育的最本質是需要鍛煉學生對純音樂的鑒賞能力,通過對音樂中樂器、節奏和旋律本身的情感進行有效地感受和理解,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當然可以起步以帶有歌詞的音樂欣賞開始,但是歌曲本身需要具備典型特點,并且具有較高的審美趣味,避免惡俗或者爛俗的音樂流入課堂教學,中學教師要為學生音樂鑒賞學習曲目進行嚴格的把關。
(二)從流行音樂到民族音樂
大多數學生對于流行音樂較為熱衷,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音樂,只要具有較高的音樂水準都可以引入課堂教學中。流行音樂中可以選擇具有各地風格特色的音樂素材,如:周杰倫的古典民族風格音樂,日韓的舞曲音樂,歐美的重金屬流行音樂等,不同的流行音樂本身是具有不同地域風格特色的,可以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作為音樂審美的入門素材,提升學生興趣,讓學生有充分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通過對流行樂做鋪墊分析后可以再選擇具有民族傳統風格的民族音樂。當然民族音樂不一定局限在中國民族音樂中,還可以選擇世界各地異域風格特色的民族音樂,讓學生對于世界音樂有更多的了解,擴寬學生音樂了解的范圍,不要讓學生局限在小范圍的音樂領域中,盡可能的打開學生的音樂視野,給予學生更多的音樂選擇空間。
(三)從樂器獨奏到交響樂
在純音樂欣賞中,可以從樂器獨奏的音樂開始,讓學生對樂器的音色和音樂特色有充分的了解,感受不同樂器所具有的情感表達能力,逐步過渡到交響樂。讓學生充分理解不同樂器在交響樂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升學生對于樂器不同特色的鑒賞能力。同時純音樂的欣賞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本身的魅力,擴展學生的音樂想象空間。特別是交響樂,猶如一個故事表達一樣,有跌宕的情節起伏,需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中的變化與過渡,就如同寫故事一樣有一種不斷變化和連貫性的過程,要讓學生充分的聽懂交響樂所表達的內容,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流行音樂理解能力之上。
二、教師在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上應具備的能力
(一)音樂類別的廣泛了解
不同的音樂類別具有不同的屬性,教師本身應該對不同音樂形式有多種了解,這樣才能提供豐富的音樂鑒賞素材與鑒賞引導。教師應該在音樂了解程度上高于學生,這樣才能有助于去引導學生向更高音樂鑒賞水平發展。無論是流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教師本身應該對音樂有更為透徹的了解。一方面需要了解流行音樂而與學生拉近距離,通過通俗易懂的音樂讓學生對音樂有初步的認知;另一方面需要對高水準的音樂有更強的鑒別能力,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優秀的音樂作品來提升其審美能力。音樂老師不能僅僅局限在音樂課本教學中,課本教學與現實多變的情況有距離,滯后性非常的明顯,同時理論性更強,讓學生并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通過自身對音樂的了解和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地充實,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更廣闊的音樂審美空間擴展。
(二)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綜合運用
在網絡環境中有更多優質的音樂材料可供選擇,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渠道了解最新最有效的音樂教學方式與素材,有力的為課堂教學做補充。通過多媒體展現方式有效的讓音樂欣賞達到聲畫一體的形象效果,讓課堂教學更加的豐富化、多元化。當然教師自身應該具備多媒體運用能力,以及網絡搜索、下載、編輯能力等,這樣才能充分的運用現有設備與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形式不斷多樣化的展示。
(三)充分的下放話語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的讓學生對音樂鑒賞進行自我的感悟體會講述,這樣才能充分的了解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有效的調動課堂學習氛圍,讓師生有更多的教學互動性,讓信息得到及時的反饋。同時可以讓學生對自身喜好的音樂進行推薦,然后讓老師對學生推薦音樂進行鑒賞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對沉悶不感興趣的內容形成消極應付的態度。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與學生有私下的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感、興趣愛好等,從而調動學生對音樂有更多的感悟,讓音樂成為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途徑。在相關教學中,注重學生個人體驗,在音樂的理解上多與學生經驗相貼合,避免生澀難懂的音樂在學生群體中無法得到共鳴。特別是很多音樂的人生感悟有較大的成人化趨向,而單純的學生較難以理解,因此在音樂選擇上多貼近學生生活,避免與學生實際脫離。
三、結語
高中音樂教學更多的是娛樂性,而非應試教育的必修科目,因此學生會較為輕松的應對課程安排,甚至有更為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的興趣需要建立在教師對課程合理安排之上,如果一味的偏離學生需求和進行與學生興趣不相符的音樂課程教育,將會導致學生厭煩情緒的產生。因此要選擇更多符合學生興趣的優秀音樂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作者:劉白 單位:咸寧市咸安區青龍山高級中學
第二篇: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創造審美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感
(一)情境是音樂教學得以順利進
行的物質前提,如何創設情境?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教具展示、音樂及多媒體電化教學等手段,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來創設生動真實的審美化的教學場景,以激起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和品質。如,課前制作教具,準備道具、圖片、服裝、樂器等,都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科學的美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積極情感。
(二)創設音樂教室的藝術情境,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
音樂教室的布置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墻壁上粘貼一些樂器圖片或多彩的五線譜、跳動的音符符號、著名音樂家簡介等等,各類樂器的安排要有新意,多利用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如錄像、幻燈、多媒體課件等開展教學,以此引發學生的審美注意。藝術家柯倫曾說過:“教師的工作應具有審美化的光彩,給人帶來美麗的快樂,使人產生興奮,體現美的教學過程,這就是藝術的成品的愿望”。
二、創設音樂審美情趣,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音樂審美趣味是人們顯示自身偏愛的一種審美鑒賞能力,它表現為人的個體的審美偏愛、審美標準以及審美理想等。例如,年齡偏小的兒童大都喜歡形象鮮明的兒童歌曲,而高中生和大學生們多數喜歡節奏強烈的流行音樂。作為音樂教師有責任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齡特點來選擇優秀的本民族的和世界的歌曲及樂曲來引導學生傾聽、欣賞音樂,積極為學生創設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受到感化、陶冶,使他們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避免“重技輕藝”的音樂教育傾向的發生。
三、依據音樂的情感體驗特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質
(一)音樂是音響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
音樂是以音響的形式來吸引人注意,并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其審美的作用。音樂以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速度等多種形態的有機結合,構成完美的音樂形式,作用于人的聽覺感知,充分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美國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什么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因此,教師要選擇優秀的、健康的、活潑的音樂作品來引導學生多聽、反復聽、分析聽各種音樂,使學生的情感與音樂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共鳴。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是情感的藝術
音樂作品在時間中展現與消失,沒有時間的延綿也就沒有音樂的存在與展現,例如,完整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曲是25分鐘時間,你利用5分鐘聆聽是無法體會到樂曲的主題意義的。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是感情的速記”,這種說法是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觀點。音樂是以聲傳情、以情感人的藝術,它對人的情感作用,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例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音樂所表現的那種惟妙惟肖凄美的愛情故事會使你我淚流滿面,激動不已。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堅持正面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的審美情趣及音樂素質。
四、音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優化唱歌、識譜教學,提高審美功效
傳統的音樂課是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識譜視唱教學,忽視了對歌曲藝術性的挖掘,把本應是活潑有趣的音樂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課了。筆者在音樂教學中采取“先唱歌后識譜”的教學方法,利用音樂的音響、色彩和意境,通過聆聽音樂,模唱旋律進一步感受歌曲及樂曲的情緒,使學生熟悉歌樂曲旋律,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積極情感,實現了音樂課的審美教育功效。
(二)唱、奏、演相交融,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教學中,要做到音樂與律動相結合、音樂與舞蹈相結合、音樂與器樂相結合,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素質和審美能力。通過自唱自演自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充分利用節奏訓練,將聲勢、器樂、歌曲、舞蹈、表演、游戲、戲劇等多種形式將結合,使音樂教學有聲有色,豐富多彩。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真善美”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成為善良高尚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作者:孔玲麗 單位:黑龍江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音樂欣賞審美素質教育研究
一、掌握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特征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載體,是情感展現的一種直接形式,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直達聆聽者的內心,使得聽眾能夠通過音樂的欣賞,了解作者當時的內心動態以及所渲染的情感。而音樂作品的記錄以及傳播,則完全依靠旋律進行。換言之,旋律即是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氣勢、音樂的優美、音樂的節奏均依靠旋律而展示。例如,高亢的音樂氣勢將會使得聽眾心情激動,節奏舒緩的音樂將會使得聽眾心情平緩。而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中,也只有當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同學生的生活經歷等產生共鳴時,方能使得學生對音樂的真諦進行理解。因此,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情感的學生,對于音樂的欣賞也不盡相同。此外,音樂的傳播無國家、地域的限制,因此在對不同民族的音樂進行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對旋律當中的抑揚頓挫進行賞析,則能夠體會到異族風情,了解其音樂當中的情感。此外,當運用音樂欣賞的方式開展審美素質教育時,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使其能夠對美有著全新的詮釋,豐富其情感,消除其雜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其審美能力。
二、掌握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運用音樂欣賞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素質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愉悅其心情,改善其精神面貌。在輕松的環境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彌補其性格缺陷。同時,由于音樂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因此在審美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采用音樂欣賞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合理的調節,緩解其心理的疲勞程度,提升其生活的健康指數。許多高校開設了音樂課程,而該類課程的開設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在現今的音樂當中,其主要包括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以及現代音樂三種。而對不同類型的音樂進行欣賞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對音樂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充分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以及情感變化,對音樂進行細細品味。首先,應對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體會。同時,根據對音樂作品所流露的情感的體會,結合自身的經歷,使單純的音樂欣賞變為對自身生活的感觸,進而產生情感共鳴。
三、掌握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措施
第一,對音樂效果進行深入賞析。優秀的音樂作品是通過聲音傳遞到聽眾的耳朵當中,因此當人們在對音樂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應首先對音樂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對高低音、音樂的節奏等。從而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達到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欣賞的目的,為審美素質教育提供幫助。第二,提升對音樂的欣賞能力。高校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應在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擁有對音樂進行辨析的能力。例如,在對某個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時,高校學生首先應能夠對音樂作品當中的高音區以及低音區進行區分,對音樂的節拍進行辨析,從而能夠全面了解音樂作品,有助于其體會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一般而言,音樂作品通常包含著特定時代下作者的感情。同時,對于音樂而言,其多數作品均有歌詞相配。而理解歌詞含義的難度較小,且加之其具有直觀的特點,因此學生在對其所表達的意義進行體會的過程中,則能夠結合相應的旋律、節拍等,對音樂當中的情感進行把握。此外,學生可通過對作者的創作背景、當時的心態等進行學習,從而能夠對音樂作品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第三,提升對音樂的整體把握能力。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中,學生只有掌握音樂的各個要素,才能夠對音樂作品的相關內容進行品評。然而,在音樂的賞析期間,各個要素之間并非毫無關聯,例如樂曲結構的差異,通常預示著音樂當中所包含情感的差異;而當聲部存在差異時,則會帶給聽眾不同的感受。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學生能夠擁有較強的整體把握能力,則對審美素質的提升有著較大的幫助。此外,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可以震撼學生的心靈,使其得到思想上的啟發。第四,延長對音樂作品的記憶時間。音樂作品的欣賞均有時間的限制,在音樂的播放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終將結束。因此,記住音樂作品當中的相關內容,則對音樂欣賞有著重要的作用。當高校的學生對音樂作品沒有充足的記憶時間時,將不能對前一部分的音樂進行深刻的記憶,從而在對后一部分的音樂進行欣賞時,無法將前后若干部分的音樂聯系起來。同時,當高校學生無法對之前所欣賞過的音樂進行深刻記憶時,在欣賞不同類型、不同時代的音樂時,則無法將它們進行深入對比。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影響其審美素質的提高。第五,加強多元化音樂對學生的作用。在對高校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教育的過程中,多元化的音樂欣賞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在實際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則能夠對學生的心靈進行徹底的凈化,使其能夠自覺地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同時,運用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方式,能夠使得學生在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時,將音樂同自身的切身感受緊密聯系起來,進而提升其審美素質。此外,在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模式實行的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蘊的學生均能夠通過音樂教育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最終達到提升其綜合素質的目的。
總而言之,大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時期,其情感較為豐富。在素質教育全面實行的今天,采用音樂欣賞的方式對其進行審美素質教育,則能夠較好地凈化其心靈,使其精神得到升華。在對高校學生實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其直接目的在于提升其音樂審美的素質,使其養成熱愛生活的習慣。而對生活的熱愛,最終能夠提升他們的審美素質。
作者:游姣婧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
第四篇: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思考
一、高校音樂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來培養人的情感教育。音樂審美教育是高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活動為基礎,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啟迪與培養,是實現大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
(一)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所謂審美教育,即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手段,引導人們正確地進行審美活動,使人們的感覺、感性逐漸失去狹窄的維護生存的功利性質,而成為一種沉淀著理性的東西。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就是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讓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知、鑒賞與體驗,使情感逐漸趨于理性化,繼而達到對心靈的陶冶和塑造,實現良性、全面發展。
(二)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的美,讓人享受,令人陶醉。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的斗志,撫慰人的心靈。正是因為看到了音樂藝術所具有這種特定的功能和屬性,音樂教育被納入高校的審美教育并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以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為主要目標,以進行審美活動和審美體驗為宗旨,以促進審美發展為基本任務,對人的生命本身進行塑造,使之更加完美合理。它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大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提升大學生的藝術品味,繼而能夠正確明辨善惡美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們的高校教育迫切需要審美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品質,用昂揚的姿態去面對和克服成長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難,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未來的挑戰,努力承擔起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三)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現狀
自1986年“美育”被列為國家的教育方針,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確定。藝術教育是實現審美育人理想的主要途徑,音樂教育必須要堅持其作為審美教育的屬性不容置疑。但它卻常會出現這樣的窘境: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堂。最本質的原因在于:一是音樂教學沒能成為師生共享的審美的術活動;二是音樂教育沒能堅守審美的本質屬性。目前高校的音樂教育科目主要有如下三類課程組成:技巧、理論、欣賞。這幾門課程的安排該怎樣權重,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合理整合設置課程來幫助學生實現審美教育,我們有怎樣的想法和建議,都成為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高校音樂教學如何實現審美教育
音樂藝術,作為一種聽覺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節奏和旋律的美感,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直擊人類靈魂。自“學堂樂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直至“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一路走來,音樂教育已成為實現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音樂的魅力在于其最易于調動和激發人們的情緒和情感,使人產生向往,激情揚志。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年齡,正確實施音樂審美教育,鼓勵引導他們發現美、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使之以良好的心態健康發展,定會成長為敢于進取、勇于擔當的國之棟梁。
(一)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增強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1.指導學生發現音樂的形式美
節奏、旋律與和聲節奏,就是長短音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寬廣的節奏會給人以舒展豪放、宏偉壯麗之感;密集的節奏則帶給人們輕快活潑或緊張嚴肅的氣氛;而規整的節奏則使人莊重安寧、心緒平靜。《解放軍進行曲》開場的“向前!向前!向前!”,在音高不變的情況下,僅以兩個小附點的節奏型就把革命軍隊一往無前的革命氣概充分展現出來。旋律,是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流動。或婉轉柔美,或熱情奔放。每個音樂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具備特別的審美價值。江蘇民歌《茉莉花》以其甜美委婉的旋律帶來江南水鄉的芬芳;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則以高亢豪放的旋律令人陶醉不已。和聲,之于音樂作品的影響,有結構功能和色彩功能兩種基本屬性。教堂里唯美的祈禱合唱,《新世界》交響曲弦樂器開場的大串和聲連接,瞬時就把人們帶入神圣與悲切的氣氛之中。
2.引導學生挖掘音樂的內容美:優美、壯美、和諧美
優美,包含很多內容:柔美、秀美、幽美、華美、嬌美、凄美等等。一首溫柔的《牧羊曲》,充分表達了純情少女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讓你情緒高漲,享受其華美之風;一曲《龍船調》則又以質樸淺平的詞句塑造了少婦活潑秀美的藝術形象。壯美,多指豪放雄渾之美。《國際歌》的英勇悲壯、堅定篤信;《敢問路在何方》的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好漢歌》的熱血噴張、粗獷豪放;《從頭再來》的義無反顧、自信堅強,每首作品都入心入耳,無不讓人深切體會其間的喜怒哀樂、苦辣酸甜。和諧美,是指優美與壯美的組合,一曲《吉祥三寶》極其生動地將兒童的嬌嫩甜美與蒙古漢子的深沉粗獷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充分展示了草原人家無憂無慮的幸福與快樂。
(二)完成多樣的審美溝通,提升學生鑒賞美的水平
1.提高學生審美興趣,輔助基礎知識學習
前面提到,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堂,尤其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課程。原因是音樂教育沒能堅守審美的本質屬性。既要完成理論的學習,又要滿足學生的審美需要,何不利用大眾音樂文化的特性,將其與枯燥無味的專業基礎知識結合起來,完成理論學習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視唱練耳課上,以分析流行音樂作品來學習節奏、音程、練耳等知識,再于視唱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興趣,繼而愉快地接受新知識的學習。教師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學生又利用所學知識完成新的創作,此舉可謂一舉兩得。音樂教學終于成為師生共享的審美藝術活動。
2.探尋深厚審美文化,提升音樂鑒賞水平
審美文化是指當代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與傳統審美審美之間相互滲透的狀況,也可以寬泛地指歷史上與審美和藝術相關聯的各種符號的表意行為及其成果。《貓和老鼠》是家喻戶曉的一部動畫名片,其動畫與配樂的完美結合令人驚嘆。驚嘆之余,音樂的來源出處又成為學生的興趣點,對音樂的好奇會促使學生探尋音樂背后的文化———李斯特與《匈牙利狂想曲》。不了解道教,聽不懂古琴《挾仙游》的天人合一;不熟悉抗日戰爭歷史,就不會體會《黃河大合唱》的慷慨激昂。由此可見,鼓勵學生研究人文歷史,加入審美文化的音樂鑒賞便形成了更高一級的審美體驗。
(三)加強深入的審美探究,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意識
1.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提升學生參與意識
普通高校與專業藝術院校學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專業的技巧。許多學生從未接觸過樂器,甚至從未上過音樂課,怎樣在大學期間補上這一課,同時能夠讓他們在能力范圍內實現更加深入的實踐和創造,簡單易學的小樂器的加入,給學生們提供了很好的動手實踐機會。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一整套打擊和吹奏樂器,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一首樂曲的賞聽或學習,完全可以有學生的參與來加強學習效果。《鈴兒響叮當》的樂曲賞析過后,學生拿著各自的吹奏和打擊樂器,隨節奏即興吹打,而且不斷變化。學生參與演奏的快樂,共同合作的喜悅,讓審美教育的目標在音樂學習的同時得以順利實現。
2.選擇更多學習形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除了常規的音樂理論、技巧、欣賞課之外,課外音樂實踐活動小組的設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創造美、展現美的大好機會。創造美,就是在發現美、鑒賞美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創意。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樹立信心,挖掘潛力,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思考和藝術表現力。“兒童歌曲創作”、“手語歌曲表演”,“音樂與即興表演”等課外實踐活動課的開展,都是在認識美、理解美之上的再提高,用純真的童心來歌唱我們的祖國,用聾人的語言來歌頌人間的美好。這些都需要學生有獨到的創意、高度的概括,才能實現再認識、再創造、再實踐、再提高。
三、對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思考
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五花八門,各高校的性質定位不同,對音樂教育重視程度也參差不齊。但大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內容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弦樂教師的教學重點多在西洋交響樂上;聲樂教師給學生歌曲方面的知識較多;表面看來,百花齊放,但高校的音樂審美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整體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創造力,因此,單一、獨特的教學內容不足以滿足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要求。如何實現高校學生全員的審美素質提高,如何使學生受到真正有成效的藝術的熏陶,成為當今高校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建立公共藝術學科,促進音樂教育的落實
高校的藝術教育,應當建立公共(音樂)藝術學科。普通高校的學生比例要遠遠高于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完全照搬(音樂)藝術學科的教學模式是不適合非(音樂)藝術專業的學生的。應當結合時展、學生情況及具體需求,共同研討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的目標,建立學科聯盟,以拓寬知識面和提高教育質量為主,總結藝術教育經驗,規范編寫適合非(音樂)藝術專業大學生的(音樂)藝術教材,并形成教學體系,讓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扶持各種藝術社團,推動音樂教育的升華
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大學生社團是展示學生美育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各高校教師應當結合自身院校特點,幫助學生選擇、創建學校特有的藝術品牌。各社團間每年可以進行展演、比賽等活動,立足于提高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面向全校學生,營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藝術環境。北京交大合唱團連續十年的《長征組歌》,遼寧特師的“向日葵愛心社團”,連年的排練、演出,到福利院、敬老院做愛心志愿,不正是當代大學生愛黨愛國、甘于奉獻之精神風貌的完美體現嗎?藝術審美教育的成效由此可見。
(三)構建良好藝術環境,助力音樂教育的成效
高校的領導者對藝術審美教育的態度,直接決定學校藝術審美教育實施的成效。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公共藝術審美教育的優劣直接影響國家的文化走向。怎樣以音樂教育的方式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審美文化的傳播尤為重要。建議學校多多開設文學、歷史等相關課程,尤其在理工科專業的學校,這一舉措更為重要。另外,舉辦藝術節,修建文體館,保障藝術教學和藝術活動設施完善,增強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舉措都可以確保藝術教育得以真正實現。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他們具備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思想情感,將有利于其成長、成人、成才。音樂藝術審美教育任重道遠,作為高校的音樂藝術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擔此重任,讓我們為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夢”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努力吧。
作者:姜雯 姜克微 單位: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第五篇:高等理工科院校音樂審美教育研究
一、分析高等理工科音樂課程設置情況
在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實際中不難發現,高等理工科院校在開設音樂課程中在諸多方面存在不足,如:教材陳舊、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純理論化等。“按照國家的規定和要求開齊開足藝術課程,普通高等學校應當開設藝術類必修課或者選修課”但是在高等理工科院校中藝術課程相對于其它課程所占據的比例相對較小。諸如“音樂鑒賞”、“交響樂賞析”等,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聯系,甚至有的課程趨于形式化,其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再者,有的音樂課程只是簡單開設一個學期,講課形式也固定化,學生知識對音樂知識有淺顯化了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喜歡,再有的部分高等理工科院校的教學者其講課對象并不是針對全體學生,只針對純粹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的學生進行教學,嚴重背離了開設音樂教程的初衷,其作用也沒有充分顯示出來。
二、體現學科特點,以此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
音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同樣也是一門藝術,它一樣需要遵守相關教學規律,同時也要反映教學的內在發展規律。比如,在高等理工科院校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照搬書本理論,或者是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積極性得不到提升,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在幫助學生鞏固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促使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再者在教學者在教授《音樂基本理論》過程中,應該重點講述音樂的基礎知識,而其他相對來說不重要的知識可以忽略不計。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既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又要保證素材不枯燥乏味。在高等理工科院校音樂教學中,教學者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所承擔的社會壓力和個人興趣,因此,就必須創新教學方式,給學生營造輕松的氛圍,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魅力,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創造條件。例如,教師在進行鋼琴知識傳授時,可以再找一首《酒干倘賣無》與其進行對比,教師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將其中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講述給學生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教師在采用教學素材的時候,應該多找些貼近實際生活的,盡可能找一些符合學生發展的歌曲為教學提供服務,如《我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等一些勵志歌曲,激勵學生學習,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做好鋪墊。
三、入情尋根,繼承傳統優秀文化提高學生愛國精神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在我國文化寶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音樂有其自身的藝術美感,同時也深刻地反映著中華民族精神。介紹或者講授中國音樂,從表面意義上來說比較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中國學生在向外國人介紹中國音樂時遠遠要比介紹西方音樂更簡單,從中也就不難看出在學生的潛意識或者腦海里,已經深深烙印中國音樂的印記。而這也就要求相關教學者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民族教育,使得學生無形之中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高愛國精神提高可能。但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中國音樂都比較鮮明突出的表現了愛國主義因素,有的作品需要更深層次去挖掘,在有的作品只是簡單地表現出知識性、地方性、民族性,而這也就要求教師利用自身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對中國音樂有一個全面認識,既能夠啟迪學生心靈,還能夠達到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隨著科學社會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惠及人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在高等理工科院校音樂教學過程中也不例外,但是以往缺乏正確的使用方式,對音樂教學的作用沒有充分突顯出來。多媒體教學受到教學者、學生的推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音樂教學中,不僅使得音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提升了其娛樂性,視聽兩者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學者在教學中可以充分依循學生建議、意見尋找出學生所需資料,來幫助教學者教學,影視欣賞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滿足了學生對音樂的需求,還拓展了學生知識范圍,使得能夠正確掌握學習方式,其審美能力也得到相應提升,為學生營造出“無處不音樂”的學習范圍。
四、加強審美教育,深化音樂效應
審美鑒賞力、審美想象力、審美創造力是音樂教育始終不變的宗旨,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創造能力對于高等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會讓其轉變原有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從科技史的角度出發,其能夠幫助學生產生聯想,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音樂是表現情感,隸屬于形象思維的范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當采用各種有效措施與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幫助其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科學的世界中。要迅速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新時代下對高等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要求其盡快成長為智能上具有綜合性和創造性兩大特點的新型科技人才,更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所以,高等理工科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應重在帶領學生用心感受、用心領悟,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的內涵。
作者:羅銘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第六篇:大專音樂審美教育改進策略
一、審美教育視域下大專音樂欣賞課程的必要性
(一)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
音樂欣賞課程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原因在于音樂是人們對社會形態真實情況進行最直接、最真實的思想感悟后所創作出來的。可以說,音樂欣賞課程給學生提供了另一種接觸社會形態的角度,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類型風格的音樂感受不同的社會形態,使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調節學生的心理
受社會發展、市場經濟變化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一些大學生出現焦慮、抑郁、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能夠得到放松,擁有愉悅的心情,緩解精神上的壓力。所以說,音樂欣賞課程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對知識進行擴展
由于大專是三年學制,學生的學習時間相對于本科生較少,這樣就導致學習內容相對較少,知識面比較窄。音樂不僅是一種心靈的感受,還包含許多的文化知識,音樂欣賞課可以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的文化素質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審美教育視域下大專音樂欣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現在一些大專學校在音樂欣賞課程設置上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在音樂欣賞課程中,一些音樂教師僅僅是播放音樂,以學生被動的“聽”為主,教師對于音樂的介紹基本都是按照教材宣讀。實際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會達到音樂欣賞的教學目的,還會起到一定的負面作用,不利于音樂欣賞課程的推進。
(二)教材選擇不當
在一些大專院校的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比較盲目。有的教師選用的教材過于專業化,不適合大專院校學生的水平。音樂欣賞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培育專業的音樂人才,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放松心情,提升綜合素養。因此,教材過于專業化不利于教學效果的達成。
(三)重視程度不夠
有些大專院校對音樂欣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有限,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甚至有些院校不能為音樂欣賞課提供專業的教室。這就導致音樂欣賞課程發揮不了應有作用。
(四)學生存在差異
由于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其音樂素養也不同,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也就存在著差異。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音樂基礎進行一定的了解,選擇適當的音樂進行授課,以達到教學目的。
三、審美教育視域下大專音樂欣賞教學改進策略
(一)改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單一很難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的興趣。教師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模式設計。教師可采用音樂欣賞和音樂藝術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授課,讓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掌握作品的相關知識,使教學目的得以實現。
(二)合理選用教材
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一般不進行綜合性質的考評,它是大學教育中的補充課程,是學生在緊張學習之余的放松課程。教師要選用簡單易學的教材,不對學生產生額外的負擔和壓力。另外,教師在材料的準備上可多樣化,根據學生的音樂程度選用相應的教材,從而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
雖然大專院校的音樂欣賞課程不進行綜合性考評,但并不意味著音樂欣賞課程就可以被忽視,相反音樂欣賞課程十分重要。音樂欣賞是一門藝術類的課程,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大學生欣賞和探討的時間,不強制讓學生欣賞某一種音樂,而是讓學生有選擇性的進行音樂欣賞。在學生欣賞音樂時,教師要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根據學生的音樂程度進行差異化教育
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使得音樂欣賞教育難度增加。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相同的課程教育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將對學生產生不利的心理影響。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進行差異化教育。首先,要對學生的音樂基礎進行調查和了解,根據其基礎進行分班;其次,在教材的選擇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材;最后,在欣賞內容方面,教師可列出多種內容讓學生自行選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國一些大專院校已經對音樂欣賞課程重視起來,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大專院校音樂欣賞教學課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重要影響,因此,筆者呼吁加快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推進和發展,以期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
作者:李延瑰 單位:遼寧文化藝術職工大學
第七篇: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1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有利作用
審美是音樂教育中的主要成分,音樂教育與審美教育是息息相關的。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從根本性質上說是教人們學會感悟、領會和品味音樂作品,形成較高的藝術能力。審美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在音樂方面的教育中的主要組成成分。高等院校通過音樂教育不只是從外在的形式上滿足學生對審美的期盼和希望,還可以從深層的內在形式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音樂具有非常豐富的情感,音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在音樂教育中開展審美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思想和觀念,樹立較高的各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實現高等院校的素質教育的目的。首先,高等院校通過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促使大學生建立審美方面的心理結構。審美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感覺和知覺能力,使得大學生的反應更加靈敏,目光更加尖銳。大學生經常參加音樂方面的審美活動,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造詣,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領悟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和體現的社會現實,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美好。同時,審美方面的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并且更好地領悟音樂作品中的內在含義的蘊含意境,從而增強學生對于審美的理解能力。其次,高等院校通過審美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感操守。音樂在道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凈化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審美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更加豐富的藝術方面的感情,享受審美帶來的樂趣,發現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從而撼動和感動大學生的內心,提升大學生的情感和操守,在大學生不斷受到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潛在地培養大學生的情感操守。最后,高等院校通過審美方面的教育能夠促進高等院校教師隊伍的建立和完善。在音樂教育中開展審美方面的教育,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也是對教師的挑戰和機會。
2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現實情況
我國高等院校在音樂教育中開展審美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現實情況并不是很樂觀,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審美方面的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內容不是很豐富,相對來說比較單一。音樂教育在高等院校中應該向大學生展示和呈現藝術的一切美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做到這一點。不同種類的音樂能夠給大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方面的感受,所以需要讓大學生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才能夠使其真正領會音樂的美。而如今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重視西方音樂的教學,而忽視了民族音樂等其他種類的音樂的教學。西方音樂作為音樂藝術的主要成分,在審美方面具有獨特的美感,但是民族音樂等其他音樂也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片面追求某些種類的音樂不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音樂審美方面的正確認識,也不利于提高大學生音樂審美方面的能力,甚至會讓大學生形成追崇西方音樂而貶低民族音樂的審美觀念,認為西方音樂就是高雅的,民族音樂就是土氣的。一些音樂老師在講授音樂內容的時候也比較片面,老師只是教學生學習和欣賞音樂作品本身,而很少對音樂作品的內在含義、社會背景、歷史因素和創作者的個人因素進行深入的欣賞和剖析。音樂老師只是從音樂作品的表面來進行音樂教學,容易使大學生形成錯誤的審美觀念,甚至形成片面而狹隘的審美思想。其次,音樂教育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在開展審美教育時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受到以往教育思想的影響,高等院校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落后的成分。這主要表現在一些音樂老師把教育的重點放在理論教學上,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對于審美教育來說更是屢屢被忽視。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忽視審美教育,所以大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審美素質和能力普遍比較低。一些大學生都覺得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只不過是羅列一部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卻沒有帶領他們感受和領會其內在的含義,這就阻礙了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開展。
3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改善措施
我國高等院校在音樂教育中要加強審美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和能力,這就需要借助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高等院校需要樹立審美教育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高等院校應該增加音樂教育中的審美課程,從欣賞音樂作品,認識音樂作品,并且評價音樂作品。增加音樂審美方面的課程,從而展現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足夠的審美課程,幫助大學生認識音樂中的美。各個部門需要增加審美教育的投入,并且建立相關的制度來保障其順利開展。其次,音樂老師需要增強音樂方面的素質和涵養,同時還要增強審美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音樂老師肩負著開展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上發揮著關鍵作用。音樂老師如果不提高自己在音樂和審美上的素質和能力,就無法幫助大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去欣賞和鑒析音樂作品。最后,高等院校需要改變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思想觀念一直以來的重點都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上,卻忽視了審美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高等院校應該樹立各個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提高大學生對審美教育的信心和熱情。審美教學的方法需要更加豐富多樣,注重音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音樂老師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從而讓審美教育更符合學生的特點,讓大學生提高審美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審美教育的效果。
4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已經成為人們的需求。人們需要具備審美素質和涵養,在精神層面獲得更高的享受,從而得到心靈的洗滌和精神的升華。大學生要想在復雜的社會中生存下去,并且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高等院校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大任務,需要在各個學科的教育中滲透審美方面的教育。在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需要通過音樂教育開展審美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
作者:王利平 單位: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
第八篇:音樂審美教育文化服務研究
一、音樂審美教育
在漢語辭典中,“審”的含義比較廣泛,大體上包含了五種意思:一是指周密;二是指仔細思考,反復分析、推究;三是訊問案件;四是知道;五是指一定地,果然。美的原意是指味美,后引申為才德或品質的好,也指善事與好事。由此可見,“審”可以理解為人們運用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做出評判的一個過程;而所謂的美就是指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事。審美就是人們運用一定的評價標準對美的事物做出評判的一個過程,它是一種活動。因此,審美也可以稱作審美活動。在一般情況下,審美活動直接訴諸感性的對象,有和形象思維不能分割,它通過生動的形象,帶有感情色彩地揭示事物的美學特征與本質。關于教育,中國古代最早的記載始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在《說文解字》中,“教”被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被解釋為“養子使作善也”。到了近代,教與育聯合起來被廣泛使用,其含義是指對人的身心產生影響的所有活動;而專門為國家與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被稱之為學校教育。由此可見,音樂審美教育本身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音樂審美教育是指所有的通過音樂審美活動來對人的感受美、鑒賞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產生影響的活動;而狹義音樂審美教育就是專指學校的音樂審美教育,即通過音樂學科來受教育者所進行感受美、鑒賞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教育活動。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音樂本身具有美的屬性,因此,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審美素質,這正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所在。音樂審美教育的核心在于審美,而不在于音樂。音樂只是審美教育的一種載體,之所以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審美教育,這完全是由音樂的本身屬性所決定的。單純的音樂教育就失去音樂本身所附有的內涵與本質,而且與音樂教育的發展目標也相背離。由此可見,音樂審美教育雖然是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但他更是音樂教育的一種理念,這種理念是把審美放在核心地位,側重于人情感體驗與身心和諧發展。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文化屬性
音樂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概念,這種相互關聯不僅在音樂與文化的表現形式上,也表現在各自的內容上。文化是一個約定俗稱的概念,是人類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下來共同行為方式與思想方法,它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事物。這種共同行為方式與思想方法的歷史積淀反映在人們的各種行為與方法中,當然,它也反應在人類所創造各種物質形態之中。所以,人類社會的各種物質形態在包含了文化的屬性的同時,也同樣體現于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滲透在人類行為或思想之中并反應物質形態文化屬性的方式與方法并不是它的本身,而是它所具有社會意義。文化是社會的文化,沒有社會也就沒有文化。由此可見,音樂的本身并不是文化,而是音樂隱含著文化的屬性。人們用音樂的節奏、曲調以及旋律的變化來表達人類的思想情感,這是一種特有文化表現形式。因此,文化與音樂的關系可以表述為“音樂是文化的音樂”和“文化是音樂的文化”。音樂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形式,它主要是將人類千百年來所形成審美觀、審美思想等以音樂教育的學生呈現給學生,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因為,音樂的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審美觀與審美思想,它是人們生活與思想最真實的反應或再現。因此,我們說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文化的屬性。
三、音樂審美教育的文化服務功能
(一)音樂審美教育為文化服務培養具有高素質的人才
從對音樂與文化關系論述,可以清楚地知道,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文化的屬性。既然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文化的屬性,它就必然具有文化服務的功能。所謂的文化服務是指滿足人們文化興趣和需要的行為。它一般是由政府機構、民間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學校為社會文化實踐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文化支持,而這種文化支持多是以各種文藝演出、文化讀書節日活動、文化信息推廣以及文化產品收藏等方式來展現的。無論是文藝演出、文化讀書節日活動,還是文化信息推廣等活動,它一般都離不開人的操作與組織。這些支持除了需要具有一定專業修養的人支撐以外,還需要參與者具有一定音樂審美修養,否則,就難以保證文化服務活動具有較高水平。通過音樂審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欣賞美、鑒別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見,音樂審美教育為文化服務主要為其輸送具有高水平的欣賞者、組織者以及參與者。正是音樂審美教育為其培養的人才,才使得社會的文化事業得意蓬勃發展。
(二)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音樂審美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各種音響之美、各種音樂體裁之美、各種風格音樂作品之美以及音樂表演形式之美。其中,各種音樂體裁之美以及各種風格音樂作品之美可以傳承文化。音樂體裁主要包括聲樂體裁與器樂題材兩種,其中聲樂體裁主要是人以演唱歌曲的形式展現給受教育者,從目前現有的歌曲必須形式來看,它主要包括抒情、藝術以及通俗歌曲等方面;而器樂作品主要憑借器樂的演奏形式來表現的,比如,圓舞曲與交響曲。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演奏的交響曲,其內容都含有豐富的文化因素。個體接受審美教育的同時也在接受文化教育。各種風格的音樂主要包括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等。這些風格不同的音樂都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人們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或理想的追求。因為音樂的內容源于生活,但它由高于生活,是一種藝術化了生活追求。因此,風格不同的音樂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比如,以民歌《孟姜女》為例,民歌《孟姜女》的歌詞主要來自愛情的傳說: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整首歌曲描述了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感人愛情故事,通過音樂的審美教育,就可以是受教育者比較詳細低了解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歷史典故,從而將中國流傳多少年的愛情故事承傳下來。又如,民間器樂曲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武套曲。該樂曲反映古代戰爭場面,系以劉邦的視角,描寫韓信以十面埋伏的戰術在垓下擊潰霸王的故事。這些膾炙人口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以及戲曲和說唱音樂等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等有效承傳下來,并得以發揚與廣大。
(三)個體文化修養的提升
文化修養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文化,另一層是修養。文化是人千百年來所形成的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總稱;修養的修是汲取、學習的意思,養是在修的基礎上使之升華。個體在社會生存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環境,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但是個體的文化修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培養與發展起來的。在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文化修養與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關,但他們不是一種正比例關系。個體文化修養的程度除了受教育的影響外,還受個體的興趣愛好、讀書習慣以及文體活動的參與度影響。其中,文體活動的參與度主要就是指參與體育、音樂欣賞等方面的活動。在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地規定了音樂審美教育要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社會、科技發展的現實,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有機整合。從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的規定可以看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十分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審美教育中的作用。音樂是一種以聲音、節奏、旋律以及曲調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特殊語言,這種特殊的語言是以某一時期或某一民族與社會的文化為支撐,因此,音樂的本身含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欣賞者在接受音樂審美教育的同時,就在接受文化的熏陶。首先,受教育者在感悟領會音樂的藝術特性時,就會領悟到音樂形象的背后所蘊藏的文化思想。其次,音樂是人們思想情感的直接反應,在審美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感受音樂美的情感的同時,也會按照音樂的情感表達方式來培育自身審美情趣,從而激發文化意識,提高文化修養。第三,音樂審美教育中滲透著文化知識,通過音樂審美教育可以達到擴大受教育者知識面的目的。
四、結語
總之,音樂審美教育的文化服務功能是多種多樣的,音樂教育者要充分地利用音樂的特有屬性開展音樂審美教育,從而更好地滿足個體的文化需求。
作者:于曉燕 單位:遼東學院
第九篇:高中音樂審美教育研究
一、引導傾聽,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有人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為此,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傾聽音樂,靜下心“賞”音樂,從而促進學生感受音樂之美。聽賞音樂,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音樂的旋律之美、速度之美、曲調之美等。這些美只有用心傾聽,融合感悟,才能形成深刻地感受美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語言引導,營造輕松氛圍,讓學生“醉”在其中。例如:在學習高中音樂《草原放牧》這一課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傾聽,并配合一定的草原圖片,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草原放牧》這一歌曲,引導學生靜心聆聽歌曲,感受音樂要素、節奏、情緒等,從而獲取美感。其次,教師將課前制作好的草原PPT圖片呈現給學生,還原草原放牧的情景,并再次播放音樂《草原放牧》,讓學生從圖片中直接感知圖畫之美。情景交融,學生感受直觀的美,令人震撼的畫面美。教師不時與學生互動:同學們,有句詩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在這里,你看到了草原放牧真正的畫面,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它的美在你眼里是怎么樣的呢?由此,教師成功利用音樂、畫面,促進學生感受美,將音樂學習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二、激發想象,培養學生想象美的能力
相比中小學生而言,高中生的思維、想象能力都已經有了質的發展,逐漸向縱深方向拓寬。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語言,刺激學生想象,引導學生利用語言表述,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想象美的能力。對于同一首歌曲,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其想象的畫面、內容也不盡相同。為此,教師要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大膽說出想象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高中音樂《宗巴朗松》這一課時,教師以激發學生想象為主,培養學生想象美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宗巴朗松》是一首藏族歌曲,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為此,教師主要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著歌曲中的畫面美,并說出腦海中閃現過的畫面。有學生說“仿佛看到了一群藏族青年男女穿著具有濃郁特色的藏族服裝,歡快地跳著舞蹈”;有學生說“腦海中閃現的是載歌載舞的場面,人們非常熱情,還伸出手邀請我們一起歡快地唱跳”……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想象的畫面,將最真實的美的感受與大家分享,從而促進更深的感悟。
三、促進鑒賞,培養學生理解美的能力
除了表面上的美,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體驗深層次的美。特別是在高中美術鑒賞活動中,教師要以問題為牽引,培養學生理解美的能力。也就是說,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問題,促進學生融入一定的思維活動,學會辨別、學會理解,從而升華對美的理解。例如:在學習高中音樂《沂蒙山小調》這一課時,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鑒賞,培養學生理解美的能力。1.《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表達的情緒是怎么樣的?表達了一個怎么樣的思想主題?(引導學生體驗思想主題之美)2.歌詞中小括號里邊有什么特別的?有沒有實際意義?3.加上襯詞和沒有襯詞有什么區別?你感覺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圍繞以上三個問題進行綜合鑒賞,在互動交流中理解主題之美。同時,學生通過交流分析,深刻理解小括號里邊的“那個”,并從不同角度賞析襯詞,分析襯詞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理解美、辨別美的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
四、設計活動,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除了感受美、想象美、理解美,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創造美。只有學生學會創造美,學生的審美能力才會得到質的飛越。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活動為牽引,設計靈活、開放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發揮思維,融入個性,創造美,從而使自身創造美的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例如:在學習高中音樂《沂蒙山小調》這一課時,教師設計歌詞創編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本次的創編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引導學生通過歌曲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競爭元素,比一比誰創編的歌詞更吸引人,更能將家鄉的美體現出來。有學生創編的歌詞如下:人人(那個)都說(哎)麻城市好龜峰(那個)山上(哎)開滿花。在創編的過程中,學生既要展現家鄉美的一面,也要結合吸引人的地方進行綜合創編,因而活動過程中學生都非常積極,非常投入。通過這樣的創編活動,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得到培養,學生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音樂學習。總之,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的將審美教育貫穿在點滴教學中。只有將音樂與審美完美有效地融合,利用符合高中生特點的教學方式,有效培養,有效滲透,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個人藝術素養也才會不斷提升。
作者:蔡潔 單位:江蘇省清河中學
- 上一篇:黨員干部反腐倡廉心得體會5篇
- 下一篇:廉潔從政準則學習心得體會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