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人文教育功能實踐思考

時間:2022-05-09 11:29:48

導語:圖書館人文教育功能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圖書館人文教育功能實踐思考

一、大學圖書館人文教育使命

無論是作為各國大學圖書館發展方向的由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學校圖書館指南》[3],還是我國教育部于200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都明確大學圖書館應該履行其教育功能,特別是人文教育使命。說到底,大學的一切工作都圍繞培養人來進行,而提高勞動者素質,建設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材隊伍,也必須發揮大學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梓坤先生所指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培養人這個核心目標而展開,在這一過程中,大學圖書館在培養具有更好的人文素質的合格人材方面,應該發揮獨特的作用[4]。由此可見,學校圖書館不僅具有信息服務功能,更要履行教育功能,二者并重,不可互相替代。對于單科性的專業型大學而言,大學圖書館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功能尤顯重要。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導向作用,教育內容中對于形成良好人文素質的課堂逐漸被沖淡。因而“高分低能”在大學里也較為廣泛存在。許多基本的人文常識甚至都缺乏。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中學階段過早分文理科,到了大學,又有更細的學科劃分,加之繁重的學業,使得大學生沒有更多時間接受人文教育。同時,從教師的第一課堂,到圖書館的第二課堂,都明顯缺少人文教育課程,也有直接關系。就人們的認識而言,與主課相比,似乎人文教育沒有更多的實際“用處”,這種功利化的學習氛圍,也使得學生接受人文教育變得被動,有時甚至是奢侈的事。我們發現,學生對專業課都多少帶有被動學習和接受的意味,而即便專業學得很好,但缺少人文情懷。文化是一種傳承,有傳承才有吸收,才有發展。《孟子•盡心上》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大學人文教育也是如此。正如李嵐清所指出的,“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癢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6]可見,古代大儒就強調學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養的形成不是自發的過程,特別是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賴于人文教育。因而,充分發揮圖書館這個第二課堂的作用,大力開展人文教育,彌補第一課堂的缺欠,大學圖書館實在大有作為。

二、大學圖書館人文教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大學圖書館具有獨特的人文教育資源優勢,包括文獻優勢、環境優勢、人材及設備設施優勢,等等。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人文優勢,從而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服務,應該成為大學圖書館的工作重心之一。[7]加強大學圖書館的人文教育功能,必須處理好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現代教育表明,只有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同時抓起來,才能收到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功效。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既有過硬的專業科學知識,又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必須糾正以往教育的偏差,即重視理工,輕視人文的傳統。著名科學家盧嘉錫指出:“在所有的由專業分工帶來的隔閡中,人文與科技的隔閡是最深的。搞理工的不知道莎士比亞,搞文的不知道牛頓,在當今之世,并非無稽之談。”[8]李政道先生提出:“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藝術和科學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9]現代科學的實踐證明,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學家,同時具有非常出色的人文素養,只是因為他們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過于顯赫,使得人們忽略了對其人文成就的認識。人文教育對于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的形成,實在是不可或缺。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故閱讀小說對于良好道德理想的養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當然,梁啟超僅就小說提出人文教育的價值,實際上,其作用遠不止此。因此要充分發揮大學圖書館在人文資源上的優勢,使得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科學素養,又有人文精神,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健全的人格。在此,提出大學圖書館人文教育功能的實現途徑。必須認識到,人文教育是一個系統教育工程,首先要發揮學生、教師兩個主體的積極性。而在這兩個主體之間,大學圖書館是一座最好的橋梁,充分發揮這個橋梁的作用,就可以把大學圖書館潛在的人文教育功能,找到切實可行的實現途徑。

一是建設集成式人文資源庫。目前我國大學圖書館由于文獻收藏、目錄分類等原因限制,很少建設集成式人文資源庫。因而出現“千館一面”的尷尬局面,往往這所圖書館有的,在其它圖書館也一樣。我們應該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發揮圖書文獻的整合功能。如美國蓋爾出版集團1998年推出“文學資源中心”,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學信息數據庫,包括古今各個學科的九萬個作家(小說家、非小說類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作家、記者等)的生平、作品書目、部分作品梗概以及對他們作品的評論。對每個作家既有來自參考工具書的生平傳記,還有來自報章雜志的有關個人生平和文學成就的詳細記載及評價,更有來自網絡的鏈接[11]。我國大學圖書館應該多建設人文資源庫,建一批特色鮮明的資源庫,不但使之成為人文教育的發散地,而且,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科研、教學,也使得館藏面貌有非常大的改觀。二是發揮大學圖書館在通識教育課堂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教育部等主管領導部門,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在大學倡導通識教育,這無疑是扭轉專業劃分過細、知識結構缺欠的重要途徑,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盡管由于各大學的情況不同,“通識”課程的內容也有區別,但人文教育無疑是通識教育的主角。在此,通過建設集成式人文資源庫,可以極大彌補單科性為主的大學在人文教育中的缺欠。同時,通過提升圖書館人員的人文素質,使得他們成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師資來源,這既有利于加強圖書館建設,也有助于落實大學圖書館第二課堂的功能。而在通識教育課堂中,大學圖書館的重要作用得以展示出來。三是開設人文講堂和人文專題。大學圖書館不但擁有人文資源的優勢,也有把這種優勢發揮出來的空間和環境。近年來北京和全國其它不少重點大學的圖書館都已經開設了人文主題類課堂,如清華大學的中國歷史、中國古典文學講座很受歡迎。圖書館本身具有整合校內外各類人文教育資源的便利,通過館際互借等方式,不但使得圖書館的知識集成優勢得到發揮,更重要的是,大學圖書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協調校內外人文資源,延伸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使之成為學校人文教育的基地。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家圖書館的做法,定期開設人文講堂,把校內外人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請進來,真正使圖書館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大學還擁有最寶貴的資源———教師,這是與文獻資源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的資源。大學圖書館要把兩個輪子同時轉起來,充分利用人文文獻資源的同時,更要利用好教師這個資源。同時,通過館藏特色、珍品的展示,更好地發揮人文教育功能。可以說,藏品的展示活動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文教育形式之一。在專題展示同時,開展專題講座,把二者很好結合起來,更能吸引教師、學生參與此類活動,從而延展大學圖書館的人文教育內容,實現人文教育功能的多樣化、常態化。如上所述,在知識密集、交織的大背景下,大學圖書館盡管遇到了一些挑戰,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利用大學圖書館的特有人文資源優勢,通過拓展方式,創新模式,實現人文教育功能。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為核心的人文教育中,大學圖書館應該而且能夠大有作為。(本文來自于《焦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雜志。《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王麗娟工作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