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7:0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圖書館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圖書館論文

篇1

一、知識管理的產生

工業經濟的高度發展,出現了以科技為生產力的知識經濟。它把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知識和信息資源,大幅度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和高附加值經濟模式的轉變引起了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變化,知識作為生產資源進入生產中而使之成為資本確立下來。世界銀行副行長瑞斯查德認為,“知識是比原材料、資本、勞動力、匯率更重要的經濟因素”[1],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是知識管理出現的直接動因。

信息技術大大改進了人類進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擴大了信息獲取的范圍,并使信息交流以更為高效的方式進行。這一切都為知識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知識管理的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見,知識管理是基于知識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提出來的,雖然人們對知識管理還沒有統一的定義[2],但從各種不同中的表述中,我們發現:知識管理就是組織間知識創新和知識共享的一系列的過程。它是在組織心理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與計算機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的邊緣科學,目的就是在達到目標和完成任務時最充分地利用知識的成果。知識管理力求在知識創新與知識利用方面來服務于實際工作,也就是說,它是一門從一個組織的知識資產中創造價值的藝術。

目前,美國高等院校已經接受了知識管理這一概念,并將其運用于工作之中,目的就是為教學、科研提供最新的學術知識。

高校與高校圖書館人員通過教學、科研和服務活動把信息資源轉換成讀者需要的信息場所,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信息在工作人員的頭腦里產生了顯性的或隱性的知識積累。如何將這些集中于一個人或一個過程中的信息與知識被多功能的集體所擁有,通過知識中介,促進知識創新,形成智慧,從而增強組織競爭力,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促進高校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便成為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課題。

二、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涵

根據知識管理的特點,我們可以將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創建知識庫、改進知識檢索、改善知識環境、管理知識資產。

(一)知識庫建設

就高校圖書館而言,知識管理首先得創建知識庫,而創建知識庫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體現高校的性質和任務;在館員的中介作用下,能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需要的院系領導,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

我們知道,大多數一體化的圖書館系統包含有一個提供有關圖書館運作與讀者活動信息的部分。這類信息可以被用來創造顯性的組織知識,用來說明服務,引導運作,或衡量目標的實現。例如,當這些專題數據被加到原有數據庫時,專題數據庫就產生了。這些資料加上流通與網上評論就可以為潛在的讀者提供傳播信息的提示。以上情況說明,作為一體化圖書館系統日常搜集信息,可以被用來創造信息、共享信息,以改進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通過現有資料創造知識,就會增加一體化圖書館系統的價值。同時,外部的知識庫也可以用來達到組織目標。幾年前,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工程學院的老師在發表學術著作時選擇了質量為上、而非數量為上的標準,通過圖書館信息來決定他們將在哪一種期刊上發表他們的論文。近年來,清華大學圖書館在理論與研究知識庫的創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數字化網絡參考服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嘗試。二)知識檢索

在創建知識庫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還必須改進知識檢索。知識檢索是用來改進、檢索和傳遞組織知識的,它往往是通過創造專家網絡來實現的。這個網絡是由個人與他們需要的專家組成,進而構建一個有共同興趣的集合體。一種方法是由來自幾個高校的各方面的專家組成網絡,他們在一起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另一種方法是創造黃頁。按照專家各自不同的特長,分成幾類。除此之外,組織內部交叉培訓,或與其他部門互相交換也是必要的。

美國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已經建立了一個虛擬的圖書館來改進目前圖書館的服務,以加強知識傳遞。虛擬圖書館強調服務的主動性。比如有選擇的信息流通與有選擇的文獻傳遞。另外,研究咨詢人員也會把研究團隊的知識與虛擬圖書館的知識結合起來,以確認有用的研究信息,并把研究信息直接傳遞給讀者。

技術創新能改進知識過程。如英國石化成功運用電視會議,減輕維修人員的體力,提高維修效率。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圖書館早在1990年的組織活動中即把E-mail當作一項戰略資源來對待,結果使他們的組織效率大大提高。[3]

筆者認為,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檢索時效性要求高,針對性強。如果不能即時地根據用戶所需輸出知識,那么,不僅會讓創建的知識庫失去價值,浪費資源,而且將會給教學、科研乃至領導決策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多角度的檢索點,使之具有全文檢索、分類檢索、主題檢索、實時數據更新等功能的檢索系統。以高校圖書館網站為門戶站點,把分布在計算機網絡上的各種數字資料進行分類、索引、管理、應用,為各類用戶提供搜索、瀏覽、下載、運行等應用服務。[4]

(三)改善知識環境

創建知識庫、構建強大的知識檢索系統之后,還必須改善知識環境。館員主要是創造一個能夠促進知識創新與傳遞的環境。如果圖書館工作人員擁有的關于讀者的默契知識能夠被系統中的工作人員所分享,那么就會出現更有效的圖書館主頁。為了創造一個能夠支持這種知識的環境,管理人員必須在員工之間創造有效的聯系方式,必須能夠提供信息資源。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是改進知識環境的一個好例子。它除了向其他數字信息資源提供一體化圖書館系統的有效鏈接外,還支持數字信息、出版項目在為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和整個組織傳遞文件的過程中提供接口。無論是圖書館還是電子出版項目都在這種合作性環境中受益。同時,圖書館還可額外獲取內在價值很高的信息源。[5]

(四)管理知識資產

我國大部分圖書館每年都對它們的知識資源進行內部審計,但在審計的時候,只是簡單地登記物質財產和容易數量化的活動,而對它們的知識財產獲得的最大回報,卻沒有審計過。對于如何評估工作人員頭腦中的知識,如何評估存在于他們活動過程中及產品中的知識價值,如何評估它們通過電子方式獲取的與日俱增的信息卻沒有認真考慮過。相反,西方發達國家非常注重知識資產的管理。如日本Kao公司和夏普公司就開創了一條創造與利用組織知識的途徑。[2]這兩個公司都定期地為員工提供創新的機會,討論資源重新配置,然后迅速在全公司范圍內決策。

三、結語

篇2

【論文摘要】由于外部競爭環境和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圖書館固有的傳播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其知識信息傳播及服務功能逐步弱化。針對目前這種現狀,本文認為,圖書館應該在其本來固有的模式上進行再更新,再發展,增加和轉變圖書館固有的傳播方式,擴大圖書館的設置規模,實現制度創新、服務創新、傳播方式創新,并在地市建立“中心館”體制,實現圖書館從“文獻傳遞”向“知識傳遞”的過渡;重新確立圖書館在知識信息領域的主體地位。



圖書館的最主要功能便是文化傳播功能,其傳播方式也是多年來形成的固有模式。隨著各類文化傳媒行業呈現不斷擴張態勢。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繁雜的社會,電視、網絡、報紙、電臺、手機等媒體各種各樣的信息撲面而來,充盈著人們的視聽,應接不暇。不論人們愿意不愿意都被裹在這巨大的信息旋渦中。而圖書館正在被各種各樣文化傳媒行業排擠出公眾的信息消費領域,已被邊緣化。其社會影響力、信息知識傳播功能和服務功能在弱化。表現在讀者人數逐步減少;公眾閱讀率逐步下降。以筆者所在學校圖書館為例,十年來圖書借閱量下降了40%。

圖書館功能弱化、讀者銳減主要原因是由外部競爭環境和圖書館自身因素造成的。外部因素: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的迅猛發展和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在網絡迅猛發展的同時,電視、報紙、電臺等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在大眾信息消耗市場中占有一定份額。呈現出多彩繽紛的繁榮景象。圖書館自身因素:長期以來,圖書館一直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生存,在知識信息提供方面一統天下。“重藏輕用”,行政上的條塊分割使圖書文獻信息資源不能共享。進入圖書館手續繁雜,筆者在學校上圖書館查找一次資料,手續辦好了幾十分鐘過去了,然后一本本翻資料,做注解,當找到一點稍微有用的資料,時間到了,管理員催促還書。另外借還圖書也不方便,每次只能借幾本,與網絡查找資料相比遠遠落后。因此其傳播方式落后,效率低下。不能與時俱進。舊有工作方式和讀者知識信息消費方式錯位,使得人們越來越遠離圖書館。改革迫在眉睫。

但這并不就能證明圖書館的末日已經到了,應當看到,圖書館與其它資訊業相比,依然尚有很大優勢。首先在知識信息供給仍占有重要地位。網絡信息雖然方便、快捷、但其內容龐雜而無序。其信息的權威性、準確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其次報紙、電視、電臺所對的信息消費群體主要是一般大眾或特定人群。而圖書館則集中了網絡、報紙、期刊和圖書等眾多的媒體優勢,有眾多的知識信息資源;并且知識信息大都經過專家的審定,因此在知識領域圖書館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更高。第三是圖書館自誕生至今經過百年發展,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知識學科,擁有一支龐大的從業人員,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很高資歷建樹的專家、學者,在知識信息傳播方面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對人類知識保存和傳承起到了無可替代作用;第四是圖書館擁有一批忠誠讀者和用戶,圖書館在服務讀者用戶的同時,讀者和用戶在有形或無形的支持著圖書館的發展。從而實現圖書館與讀者用戶的共贏。這是圖書館寶貴資源財富。是圖書館賴以生存之基石。

盡管圖書館擁有這些優勢,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如何應對嚴峻的挑戰,將自身優勢轉化為巨大的市場能量和讀者效應,使圖書館具有更為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因此,強化圖書館信息知識傳播功能和服務功能勢在必行。也是擺在圖書館工作人員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雖然圖書館面臨如此大的挑戰和困難,但只要我們能拿出改革創新精神,把不利變為有利,把競爭對手變為工具,圖書館的前景依然是一片光明。要解決好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制度創新

2005年7月,由武漢大學發起并組織的“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發表了《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宣言》,初步實現了區域之內館際合作和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成為制度創新的先例,也是由理論跨入實踐的重要一步。圖書館在知識信息資源共享方面,可實現一個地區乃至全國館際合作和信息資源共享;在圖書信息資源專業化、特色化建設等方面,在小城市的一些院校圖書館,應借鑒并采用這種共享模式,與本地學院等比較有名院校聯合共享圖書資源,進而擴大圖書資源共享范圍,到全省全國及至全世界。同時對館藏文獻資源的學科結構應與學院的專業設置、重點建設學科、重點項目及各專業學生的分布比例相一致,并根據學校各專業的發展規劃和相關學科的未來發展趨勢,在保持館藏體系相對穩定情況下適時調整,確保各專業核心文獻的收全率。還應根據專業特色和教學特色確定資源建設特色。確保特有館藏資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知識信息產品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其中不僅有文化成分,同時也有產品的特性。可借鑒其它資訊業的市場營銷理念,建立一套以市場為導向、以讀者用戶為中心的順暢、高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運作體系。對工作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對傳播方式進行徹底改革,為廣大讀者用戶提供系統化、完整化、個性化的知識信息和優質高效服務。惟有進行制度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圖書館封閉落后的狀態。

二、服務創新

貫穿圖書館發展的主線是服務。服務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觀。圖書館現展的目的就是提供更好服務,圖書館的立身之本是“讀者第一,服務至上”。實現人性化管理,完善實施人文關懷的制度建設,營造人文關懷的內外環境。以改變原有的單一的館藏文獻外借與內閱,應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各種數據庫、知識庫以及在線或離線信息服務。職業院校圖書館服務對象是教師和學生,圖書館工作者要以主動熱情的工作態度,文明禮貌的服務語言和精湛的信息服務技能,圍繞著教學和科研實施職務工作。為讀者提供咨詢幫助和信息保障。幫助讀者選擇信息、評價信息、并與讀者取得聯系。變館員為“知識導航員”,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對讀者有強烈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和開展綜合素質教育的理想場所。三、傳播方式創新

長期以來,圖書館知識信息傳遞方式主要以“文獻傳遞”為主,這種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和讀者需求。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知識信息領域多學科交叉滲透,信息海量增加,各種信息混雜現象嚴重,對信息選擇難度加大。再者,現代讀者對知識信息的需求,向深度和廣度再延伸,有時對知識信息的需求要精確到一個知識單元,甚至是知識點。有時對某個知識信息需求會擴展到同類所有信息。知識信息內的復合性和讀者用戶對信息要求的綜合性,迫切要求圖書館實現“文獻傳遞”向“知識傳遞”的轉變。

“知識傳遞”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根據讀者用戶的需求,利用館內外知識資源,從中篩選、加工、整理出適合讀者用戶需求的知識信息。以供讀者用戶對知識信息需求的選擇。圖書館傳遞方式的改變與創新,是新時期圖書館知識信息傳播的必然選擇。也使圖書館工作人員從一般的“借借還還”中解脫出來,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體現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價值。同時有利于發揮圖書館自身的知識資源綜合性、豐富性、系統性等原有強項優勢。

四、地市級城市建立“中心館制”的管理體制

對于榆林市圖書館的規模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建立全新的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建立一種“中心館制”的管理體制。將圖書館的建設融入當地的信息建設與經濟建設中,在政府職能部門的宏觀管理和綜合管理下,強化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中心協調能力,以圖書館業務工作為紐帶,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手段,加強本地區內各級公共圖書館、各系統、各類型圖書館之間的協作,形成新型的地市級圖書館網絡。

這種新型的管理體制,在全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圖書館管理小組,將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確立為本地區的中心圖書館,各縣級市公共圖書館為二級分館。從橫向結構看,各級公共圖書館分別擔負起與所在地其他系統、其他類型圖書館的橫向聯系。這樣縱橫交錯形成完備的圖書館網絡。

下級圖書館在中心館的指導和協調下,一方面加強與其他類型圖書館的橫向聯系,做好其他系統圖書館藏書結構、人才結構、技術開發等業務調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約優勢,重組圖書館內部結構,提高辦館效益。如可以萎縮圖書館采編部門,加大各館信息開發的力度。

這樣的模式建設的圖書館具有一定的優點。即將圖書館事業發展納入本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使圖書館事業在一個整體目標下實現本地區內協調采購,甚至統采統編,可以避免資源重復浪費,并實現圖書館業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快本地區圖書館事業現代化建設和網絡化建設。也有利于實現圖書館社會分工,開展通借通還服務,提高利用率,方便讀者使用。

其特征是各類型圖書館必須要形成一個有序的組織結構網絡,即“中心館制”下運行的圖書館網絡,各館之間各有側重協同發展,旨在發揮圖書館事業整體效益,適應時代的需求。

應該發展社區服務,擴大書館服務功能。在我國由于經濟原因,許多地區沒有圖書館或某一地區范圍內圖書館數量太少;大多數圖書館實行封閉管理,固守陣地,坐等上門,讀者利用圖書館受到時間、地理位置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造成了讀者沒書看、圖書館沒人用的雙重浪費。在建設“中心館制”下的圖書館網絡的同時,各成員館,特別是中心館和二級分館應大力推行社區服務,以聯合辦館、設立館外服務站、流動書車等形式,大力發展社區圖書館。這樣圖書館形成網絡,范圍越來越大,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機率和可能性就越大,文獻使用率就越高,圖書館網絡整體效益也就發揮得越好。

篇3

【正文】

一個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構成的,基本概念構成了這個理論所涉及的領域中的主要成分,基本原理則揭示了這些主要成分之間的聯系,并指出了在它們的相互作用之下,這個領域發展變化的規律。

1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

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就是揭示了這個學科領域實踐的發展規律的那些表述。圖書館學的基本原理,就是指圖書館實踐領域的發展規律。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認為,下述的三條原理概括了圖書館實踐領域的發展規律:

1.1文獻單元屬性的分化和融合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動力

可獲得性論按照矛盾論“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的原理,通過分析文獻單元的知識單元、表意方式和文獻載體三個屬性的組成及這些組成在歷史上的分化和融合對圖書館發展形態的影響,從而,用統一的邏輯解釋圖書館歷史形態的發展。

并且,在此基礎上,繼續用這一原理分析了文獻單元屬性現時代的分化和融合,得出了互聯網是新一代的文獻載體的結論,通過對互聯網技術基本文獻屬性的分析,提出了自由文本網絡是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形態。從而,實現了對圖書館的未來作出符合理論解釋邏輯的預見的理論目標。

由此可見,圖書館的技術發展,始終是以文獻單元的知識單元的子屬性作為組織文獻體系的邏輯依據,以表意方式的子屬性作為組織檢索系統的形式依據,以文獻載體的子屬性作為保存和表現文獻體系內容的依據的。據此,不難得出圖書館的發展是以文獻單元屬性的發展作為前提的結論。我們將其稱之為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第一原理。并且認為,這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

1.2圖書館是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

可獲得性論從文獻產生是由于人群傳承文明的需要出發,論證了文獻是人群、進而也是人類社會這個耗散結構的“遺傳記憶”。所以,圖書館存在的終極意義,要從文明的傳承和創造中尋找。人群中文獻信息需要分布的離散性,導致了文獻信息需要的集中化,文獻信息的集中化是文獻聚集的前提,文獻聚集又是圖書館產生的前提。同時,人群中文獻信息需要分布的離散性,也是圖書館在實踐中首先要面對的需求規律。所以,人群中文獻信息需要分布的離散性,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假設前提,也是圖書館產生的社會原因。重點用戶是否有足夠的文獻信息需要,圖書館能否為重點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是圖書館能夠持續存在的社會原因。提出社會對文獻信息需要的規模增長、“自由平等”理念的張揚、圖書館主體性的覺醒是圖書館獲得長足進步的社會原因。

在此基礎上,提出圖書館的實踐領域,是文獻的保存和整理為支撐,包含了文獻信息創新過程中的文獻信息傳播、文獻生產部分領域的一個區域。文獻信息創新過程,最終是為社會產品的生產過程服務的。因而,隨后從產品的研制、生產和消費過程考察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生產方式的特點,指出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決定圖書館作用的具體方式,提出圖書館的哲學定位是,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并且,在這個哲學定位的指導下,考察了圖書館職業信念的發展歷程,提出了以網絡文獻體系為實踐特征的新一代圖書館職業信念是:所有知識為所有人服務。

由此可見,只要圖書館不斷地開拓進取,始終保持自己是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的地位,圖書館就能不斷的發展。所以,這條原理揭示的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充分條件。我們將其稱之為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第二原理。

1.3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是圖書館領域角色再分配的出發點

圖書館學第一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技術原因,第二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社會目標。然而,即使圖書館已經明確了解了文獻單元屬性的可利用性,也時刻牢記圖書館的社會目標,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順利使圖書館與時俱進。因為,還需要將這些落實到實踐中去,才能夠真正推動圖書館的發展。在將新的技術、方案、信念、理論落實到實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如何組織協調,使得這些技術、方案、信念、理論能夠發揮它的最大作用的問題。這就引出了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第三原理: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是圖書館領域角色再分配的出發點。

從靜態來看,這個問題可以表述為:怎樣組織圖書館的活動,才最有利于實現圖書館的社會目標。在“圖書館領域的角色分配”一章里,我們已經分析了圖書館領域角色分配的歷史,指出了圖書館領域角色分配,是以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為角色劃分依據的。所以,提高文獻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是圖書館館領域角色分配的出發點。

從動態來看,當文獻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引發了新的社會需求,當圖書館已經意識到變革的機遇來臨的時候,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都已經具備了。一旦圖書館完成了針對新的形勢的分析,形成了實踐領域的角色再分配,就預示著圖書館渡過了對新的社會和技術環境的適應期,迎來了圖書館事業新的發展時期。所以,這條原理揭示的是圖書館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

1.4小結

這樣,可獲得性論首先通過從基本定義推導出三層6個基本概念,接著,通過分析這些概念的各種屬性和聯系,根據圖書館發展的各種現象,論述了圖書館形態、圖書館職業信念和圖書館領域的角色三者各自的發展邏輯,力圖從圖書館領域的實踐現象中發現規律性的認識。本文又進一步總結出了三條用以指導圖書館實踐發展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并指出第一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二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充分條件,第三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充要條件。從而,在結構上保證了圖書館學核心理論內容的完整性。

2圖書館原理的探索

上文提出了三條用以指導圖書館實踐發展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按照學科理論結構的推理邏輯,在學科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該可以推導出一些更為詳細的推論,作為用以解決實踐問題時的指導。這些推論通常被稱為“定律”。可獲得性論認為,圖書館學應該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過,由于圖書館學是一門應用部門學科,這種“定律”是指面向實踐應用的實踐原理,所以,我們把這些推論稱為“圖書館工作原理”,簡稱“圖書館原理”。

2.1什么是圖書館原理

簡單地說,圖書館原理就是圖書館的工作規律。比如,印度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著名的“圖書館五定律”,就可以視作這一研究領域的典范之作。[1]至于阮氏的著作英文原名為“TheFive&nbs

p;LawofLibraryScience”,直譯應為“圖書館學五定律”,為何這里譯為“圖書館五定律”呢?正如學者黃權才所指出的那樣,阮氏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不是圖書館學的而是圖書館工作的定律,是圖書館工作者而不是圖書館理論工作者遵循的原則”。[2]至于阮氏為何把自己的著作命名為“TheFiveLawofLibraryScience”,可能與當時的圖書館學研究尚不夠成熟,研究領域還沒有明確劃分有關吧。

人們為什么要研究圖書館原理呢?我們認為,研究圖書館原理的目的,是為了為圖書館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導思想,探討圖書館作為社會機構的發展規律,闡

發對作為整體的圖書館工作的限定和指導。這其實也就是阮氏五定律所討論的問題的主旨。

那么,圖書館原理應該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問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我們認為,明確圖書館原理應該包含的內容,是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如果不給這個問題涉及的內容劃定邊界,就容易出現在論述時漫無邊際的現象,使得討論的結果變得沒有可比性。如上所述,我們認為,圖書館原理涉及的內容,是把圖書館工作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也就是說,圖書館在這里并不代表圖書館事業,也不是具體的業務工作的代表,而是作為一個具體社會機構的圖書館的形態的抽象。本文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分析討論圖書館原理所涉及的內容范圍的。既然圖書館原理試圖為圖書館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導思想,那么,影響圖書館工作發展的因素,理所當然就是圖書館原理所要涉及的內容范圍。

影響圖書館工作發展的因素,包括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兩方面。所謂技術因素,是指圖書館專業技術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那些因素。所謂社會因素,是指外部的社會需求和社會精神對圖書館提出的要求。從圖書館工作的內容來看,也可以分為社會工作和技術工作兩方面,而且,從社會工作到專業工作,存在著明顯的邏輯過渡。比如,公共關系、讀者組織屬于社會工作層次,文獻采訪編目、書庫的維護屬于專業技術工作層次,讀者的接待及相關服務,屬于社會工作向技術工作的過渡層次。所以,我們認為,圖書館原理,就是要全面地為這些范圍內的工作提供思考的出發點。

2.2圖書館原理不是圖書館事業原理

自從20世紀30年代阮岡納贊提出著名的“圖書館五定律”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爆炸”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圖書館的面貌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催生了許多使得阮氏“圖書館五定律”的解釋無法完全涵蓋的內容。于是,國內外圖書館界的學者試圖通過發展和修正阮氏的“圖書館五定律”來為新形勢下的圖書館工作提供指導思想,它們的名稱也都無一例外叫做“圖書館五××”。比如,美國學者米切爾·戈曼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圖書館:夢想、狂想與現實》一書中,提出了“圖書館新五定律”(FiveNewLawsofLibrarianship)[3],國內有龔連英、袁漪雯兩位學者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4]黃俊貴先生提出的“圖書館五原理”[5]。但是,我們發現,黃俊貴先生提出的圖書館五原理并不是我們這里要討論的圖書館的工作規律,而是圖書館發展原理。可是,仔細推敲起來,黃先生的圖書館五原理討論的內容范圍包括了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兩個方面,這顯然與我們在上面界定的圖書館原理討論的內容范圍有矛盾。那么,我們在上面作出的這種限定是否有理論根據呢?

圖書館領域的實踐主體,包括圖書館員、圖書館、圖書館事業三者,它們分別對應于不同的社會需求層次。圖書館員對應于具體的讀者和用戶,圖書館對應的是具體的服務人群,圖書館事業對應的是民族國家的社會發展需要。

從使服務對象滿意的角度來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圖書館員的層次,更多的是交際因素。圖書館員并不能很快改變現實可獲得資源的狀況,特別是過去年代出版的文獻資源的狀況。但是,盡可能地讓讀者明確地知道資源現狀和了解自己的對讀者需求的負責態度,并且,讓讀者理解圖書館工作的現狀,則是圖書館員可以做到的。顯然,在上述工作中,交際因素居多。同時,自從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存在以來,圖書館員的主要工作,都是由當時圖書館的經營方式所規定的。也就是說,圖書館員的工作服從于圖書館的專業分工。所以,圖書館員這個層次沒有獨立的工作原理。

在圖書館層次,更多的是服務方式因素和統計因素。圖書館總是面對一個具體的服務人群,因此,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以具體的人群為基礎的。這也是圖書館體現自身價值的主要領域。因此,圖書館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服務對象的需要,需要而且也能夠通過具體的服務方式和統計數字來表現,這也是具體的人群對具體的圖書館的發展施加影響的依據,是圖書館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而且,圖書館是圖書館學研究領域中最主要的實踐主體,圖書館實踐的特殊性決定了圖書館學是否能夠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所以,我們認為,在圖書館工作這個層次,應該存在獨立的實踐原理。在圖書館事業層次,更多的是政策因素。由于不同地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也由于圖書館作為一個具體的社會服務機構,它的服務存在著現實覆蓋面的問題,具體的圖書館必然是面向具體人群的。所以,具體圖書館的存在狀況,更多的受到當地人群的影響是必然的。作為為全國圖書館提供發展指導的圖書館事業,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地區的具體狀況,更不可能面向具體的人群。因而,圖書館事業更多的是帶指導性的政策因素。圖書館事業中的政策,不應當是一般社會事業政策原理在圖書館領域的類比運用,它應該體現圖書館事業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正如我們在討論圖書館領域的角色分配時提到的:具體的圖書館是體現圖書館存在價值和意義的主體,當出現了單個圖書館無法解決,或者解決起來將有損圖書館的社會目標的問題時,圖書館事業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圖書館事業本身也有獨立的原理。因而,沒有必要把圖書館原理和圖書館事業原理混為一談。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圖書館這個層次的實踐,是阮氏的“圖書館五定律”和戈曼的“圖書館新五定律”這兩個新舊五定律以及龔連英、袁漪雯兩位學者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的共同基礎。只是不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了。相比之下,黃俊貴先生的圖書館五原理就另覓蹊徑,試圖闡述圖書館的發展原理,提出一套用以指導圖書館工作與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黃先生的研究非常有價值,但是,他把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認識,稱為圖書館原理,違背了上文的分析,是不妥當的。

其實,通過分析黃俊貴先生的圖書館五原理,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黃俊貴先生提出的圖書館五原理是:(1)與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相適應;(2)符合國情;(3)以讀者為中心;(4)可持續發展;(5)以辦館效益為目標。[5]如果我們把“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去掉,把“以辦館效益為目標”改成“以辦事業機構的效益為目標”,使得前四條原理變成這樣:(1)與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相適應;(2)符合國情;(3)可持續發展;(4)以辦事業機構效益為目標。[5]我們可以發現,這四條原理其實是社會事業的一般發展原理,并沒有哪一條是圖書館領域所特有的。而“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也不過是對阮氏的“圖書館五定律”部分內容的重復,也只有這一條原理體現了圖書館領域工作的特殊性。這樣,黃先生的這五條原理就成了四條社會事業的一般發展原理在圖書館領域的運用和一條圖書館工作規律的簡單相加。我們認為,既然叫做圖書館原理,就應該是在一般社會事業發展原理之外,體出了圖書館領域的特殊性的規律性認識。毫無疑問,研究一般社會事業發展原理在圖書館實踐領域的運用,對圖書館學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黃俊貴先生的研究在這個領域中確實有不少創見。但是,應該在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出具有圖書館實踐特點的規律性表述,而不應該就此止步。如果,去掉了“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就看不出在這圖書館五原理中圖書館事業在原理表述上的特殊性了。而且,從邏輯上來看,一個是一般事業原理,一個是專業機構原理(圖書館事業面對的不可能是具體的讀者),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著層次的差異,把這兩者湊在一塊,怎么看都不協調。所以,把這些內容稱

為“圖書館原理”,看來是不合適的。既然如上所述,圖書館事業也存在著獨立的原理,“圖書館原理”一詞還是留給圖書館這個層次的實踐吧。

2.3圖書館原理的來源和產生方法

追溯一個理論的來源,可以讓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所建立的基礎是否牢固,另外,在對同一內容范圍內不同表述的理論追源索本,還可以起到對比發明、啟發智慧的作用。探索一個理論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這個理論中的使用,則可以讓人們了解到這個理論的邏輯體系是否足夠嚴密。

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的內容是:(1)書是為了用的;(2)每個讀者有其書;(3)每本書有其讀者;(4)節省讀者的時間;(5)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1]阮岡納贊在這五定律中,以第一定律“書是為了用的”為起點,使用演繹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推導出其他四條定律。用演繹方法推理整個定律體系的好處是,只要第一定律是成立的,其他定律也就獲得了成立的保證,因而,最終需要證明的只是第一定律。不足之處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展開也受制于第一定律的表述。阮岡納贊認為第一定律“書是為了用的”是毋用質疑的。言下之意大概是說,人們生產書籍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知識,傳播信息。這種目的,不會因為書籍成為了圖書館的藏書而有所改變。可獲得性論在討論文獻的目的的時候,指出了人們創造文獻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重現信息。文獻顯然要“用”才能重現信息。因而,可以說,“書是為了用的”是建立在了一個牢固的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第一定律的可靠性和使用演繹方法來形成整個理論體系,阮岡納贊的五定律,才擁有了無比的說服力,被譽為“我們職業的最簡明的表述”。

戈曼的“圖書館新五定律”的內容是:(1)圖書館服務于人類文化;(2)掌握各種知識傳播方式;(3)明智地采用科學技術提高服務質量;(4)確保知識的自由存取;(5)尊重過去,開創未來。[3]按照學者景海燕的論述,認為新老五定律“所包含的各個定律之間的關系非常相似,……第一定律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基本原則……第二、第三定律是第一定律的必然推導和具體化……表現了圖書館工作的基本內容,第四、第五定律是第一定律實現的有效保證……支撐著圖書館的不斷發展。”[6]戈曼也自稱,他的這個“圖書館學五定律的提出,是站在我們職業的這位巨人(注:當指阮岡納贊)肩上,以當今圖書館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為背景,對阮氏圖書館學五定律所蘊涵真理的重新解釋”。[3]從這些論述上看,戈曼也繼承了阮岡納贊五定律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第一定律表述為“圖書館服務于人類文化”,顯然忽略了圖書館所被社會公認的情報職能,因而,其第一定律并沒有象阮岡納贊的第一定律那樣,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的。這樣,推導出來的新五定律就難免有遺珠之嫌了。

龔連英、袁漪雯兩位學者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是:(1)搜集與整序能優化人類文明的信息資源;(2)以人為本;(3)向一切現實與潛在的用戶提供信息服務;(4)追求創新與高效,實現圖書館的整體功能;(5)發展著的圖書館應探求出自己的演進規律。[4]龔、袁兩位在提出這五原則時,指出以微機革命、網絡革命和通訊革命為主流的新技術革命,改變了圖書館所處的信息環境,使得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送網絡化、信息產業化,從而對圖書館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然后,直接提出了五原則,并且進行了簡要的論述,并沒有進行原則與原則之間的邏輯推理。所以,只能算是在對前人理論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歸納。正如該文的題名:《21世紀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新解》。至于其內容是否完整,由于沒有論述,所以,不敢妄作判斷。

至于黃俊貴先生的圖書館原理,我們在上文已經作了一些分析,可以看出黃先生對圖書館原理的來源的理解,主要是從一般社會事業的發展原理類比而來的,所以,可以認為主要使用了類比的方法得出的;“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則是通過對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的歸納和深化得到的。使用類比法和歸納法可能會導致一些缺陷,主要是可能存在不恰當類比和不完全歸納。比如,阮岡納贊在“圖書館五定律”中,用了四個定律來論述“以讀者為中心”的問題,而且各有側重。黃先生的圖書館原理僅用了一條原理來闡述,是不是過于簡略了一點?另外,其他四條原理彼此之間聯系也不大,所以,也很不好檢驗其論述所涵蓋內容的完整性和其中的論述到底是否完善。所以,黃先生提出的這幾條原理看來也只好象他所說的那樣,“通過集思廣益,去粗取精、除丑求美,逐步取得共識”[5]了。這種做法走的顯然是與理論建設追求邏輯嚴密性所不同的另一條路子。

2.4小結

如果圖書館原理真的象黃先生所說的,要“回答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明確圖書館學是一個什么科學系統”,[5]恐怕也不是象黃先生提出的圖書館原理那樣,由幾個沒有嚴密邏輯聯系的原理組成的。其實,圖書館學原理負責揭示的,是圖書館實踐領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的規律性,也可以說,圖書館學原理是由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展開而成邏輯體系。圖書館原理負責揭示的,是圖書館具體工作中的所要求遵循的指導思想和發展規律。這兩者之間應該是存在著差別的。

我們認為,把圖書館學原理和圖書館原理混為一談,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深層缺陷:學科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脫節。結果是進行學科理論研究的學者,不知道怎樣去解釋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原理,比如,對于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我們就很少見到(確切地說是沒有見到過)有著作從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角度,特別是研究對象的角度,去論證這些實踐原理。另一方面,進行實踐研究的學者,不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是怎樣的,只從現實工作的需要出發,提出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并試圖冠之以學科原理的名稱來指導實踐工作。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圖書館學原理和圖書館原理屢屢發生錯位的原因。這也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圖書館學尚未成熟。

本節試圖通過對圖書館原理這個概念的梳理,劃清圖書館原理所涵蓋的內容范圍。通過對各種圖書館學原理的來源和方法的考察,認為為了保證圖書館原理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需要在方法論上作出的正確的選擇。

3結語

本文在可獲得性論核心邏輯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了三條圖書館學基本原理,認為在此基礎上,可以推演出圖書館的實踐原理,并且,對圖書館學基本原理與圖書館實踐原理的關系,以及圖書館原理的界定、來源與產生方法進行了討論。

【參考文獻】

1.袁詠秋,李家喬.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2.黃權才.談阮岡納贊和戈曼的新舊《五定律》.圖書館界,2000(4)

3.景海燕.圖書館學新五律.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8(3)

4.龔連英,袁漪雯.21世紀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新解.益陽師專學報,2001(3)

篇4

[論文摘要]根據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現狀,分析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并針對原因提出了提高電子資源利用率的建議。

一、引言

“電子資源”是“電子學術信息資源”的簡稱,指由出版商或數據庫提供商生產發行的,商業化的正式出版物,主要包括文摘/索引型(Abstract/Index)數據庫和全文型(Full-text)數據庫,其中全文型數據庫又包括電子期刊(C-journal)、電子圖書(E-book)、電子學位論文(EDT)等[1]。與傳統的紙質資源相比,電子資源具有存儲空間小、信息量大、不受時空限制、使用方便、共享性強、擴展性強等特點,正悄然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科研和工作,已經成為圖書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圖書館也從原來單一的紙質圖書館發展成為電子化、信息化,與書目信息共存的數字化圖書館,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資源在圖書館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二、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現狀

盡管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圖書館購買了相當數量的數據庫等電子資源,但在電子資源的利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率的降低,也給電子資源的使用者帶來了影響。

(一)利用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優勢

電子資源具有⑴體積小、容量大。⑵圖、文、聲、像并茂。⑶成本低、效率高。⑷查詢快速方便。⑸創作、發行容易。⑹能滿足人們對信息獲取的多樣性、動態性、及時性需求等優點,使用者可以快速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并方便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處理,為自己所用。

(二)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的不足之處

電子資源盡管具有使用方便,檢索界面友好、數據量大等優點,但由于其對設備依賴性強,必須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技術設備才能被有效利用的特點,在具體利用過程中具有如下不足之處;

1.讀者對于圖書館電子資源認識不清楚

圖書館電子資源一般包含數據庫、電子圖書、視頻點播,電子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數據庫具體又包括全文數據庫、文摘型數據庫,根據文種可分為外文數據庫、中文數據庫。每一個圖書館購買的電子資源都是不同的,例如我們新鄉醫學院作為一個醫學院校,購買的電子資源側重點在醫學,我們購買了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庫醫學專輯的所有資源包括期刊和碩博論文,也購買了Medline,Cbmdisc等專業醫學資料,當然也購買了其他相關學科的專輯,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素養的電子資源。因此作為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員應該及時報導新購買的數據庫資源,并把圖書館所有電子資源包含的內容介紹資料投放到網頁上,及時宣傳更新。讓讀者對于自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有清楚的認識。

2.電子資源對設備依賴性決定了其使用局限性

圖書館電子資源的使用必須借助電腦等硬件設備才能完成,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圖書館電子資源,需要增加相應的設備。

3.讀者的電腦操作水平有限,無法快速準確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

有的讀者,例如剛入校的學生或者年紀較大的教師,他們電腦操作水平不高,因此要想讓他們快速準確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不僅需要對他們進行電腦操作方面的培訓,更需要制作一些簡單明了的電子資源使用介紹資料,引導他們使用圖書館電子資源,我們新鄉醫學院就是采用將各個數據庫使用簡明方法制作成圖片形式,投放到圖書館網頁上,供初學者使用的方式。

4.網絡配置問題

由于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受ip地址的限制,只有本學校的ip段人員才能訪問資源,這樣如果讀者離開學校,就無法使用電子資源,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圖書館電子資源就不僅需要擴大學校校園網覆蓋范圍,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讓出差在外的校內讀者也可以訪問本學校圖書館電子資源。

5.學校經費不足導致電子資源利用受限

目前,高校經費有限,有些高校只能購買某些數據庫的部分專輯,或者購買部分權限,這樣有些讀者無法找到自己相關專業的相關資料,就會打擊自己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對圖書館電子資源的使用。

三、如何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圖書館購買電子資源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使讀者更好的利用圖書館資源,因此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任重而道遠。本人根據我校電子資源的使用現狀,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一)從電子資源的購買著手,力爭完善電子館藏結構[2](P513)

目前圖書館已經從原來單一的紙質圖書館發展成為電子化、信息化,與書目信息共存的數字化圖書館,電子資源是目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館藏的質量和結構直接影響著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1.對學校的學科設置進行調研。了解本學校的重點學科、傳統學科、弱勢學科、新興學科等,在電子資源購買時,涉及到本校重點學科和傳統學科的電子資源必須購買,同時也要兼顧弱勢學科和新興學科。

2.對本館購買的電子資源以及本館現有

期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避免購買時的重復。①目前各個數據庫廠商力求自己的資源是最全面的,難免重復,例如現在的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庫以及重慶維普的全文期刊數據庫他們就有許多重復期刊,我們購買時需要仔細斟酌,力爭減少重復,節約資金。②圖書館紙質期刊與電子期刊的重復,盡管我們需要購買相當數量的紙質期刊,但有部分外文紙質期刊價格昂貴,利用率不高,如果我們購買適當的外文電子期刊,而減少這部分外文紙質期刊的話,就會節約不少的資金。

3.及時了解數據庫的質量保證以及數據庫廠商的售后服務質量。①電子資源的內在數據質量決定了其利用率,我們在購買電子資源時,要充分了解電子資源是否包含所屬學科專業領域中權威性的出版物,是否包含了全面的核心資源,電子資源的檢索界面是否友好,檢索途徑是否多元化等。②數據庫廠商的售后服務質量也是影響電子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個數據庫廠商售后服務質量差,數據不能及時更新,數據庫服務器出現問題無法及時維護,用戶就無法及時、準確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就會影響電子資源的利用。

(二)加大設備投入,擴大電子閱覽室規模

電子閱覽室是提供各類電子資源檢索及在線閱讀的必要條件,特別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到電子閱覽室查閱資料是最方便的途徑。如果電子閱覽室設備太少,就無法滿足學生使用電子資源的需求,就會出現學生想用電子資源沒有設備,而購買的電子資源又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尷尬局面。

(三)提高服務意識,從多方面入手提高電子資源利用率

圖書館工作人員應提高服務意識,本著以人為本、充分服務、區分服務、科學服務、資源共享的原則,盡自己所能從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讀者文獻檢索的能力,從而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1.加大宣傳。宣傳推廣工作是圖書館為開發和利用館藏文獻信息、提高讀者服務工作質量,通過多種途徑向讀者宣傳推廣科普知識,向讀者宣傳介紹圖書館的性質、作用,向讀者宣傳推廣館藏文獻,指導讀者閱讀行為的專業工作。是圖書館讀者工作深化的重要標志。對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宣傳一般通過如下途徑:①通過圖書館網頁宣傳,在圖書館網頁上開辟專門的空間,專門對圖書館各個電子資源包含的內容進行宣傳。②制作宣傳彩頁,或者定期制作圖書館板報,報導最新購買的數據庫信息。③制作新聞,定期制作圖書館電子資源宣傳性質的新聞,投放到學校網站,加大宣傳力度。

2.對用戶進行培訓[3](P21)。對圖書館電子資源僅僅是宣傳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用戶進行培訓,針對不同用戶一般采取如下培訓方法:①對剛入校的新生,進行圖書館資源利用培訓。②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可以定期開展數據庫使用方法培訓;制作相應的數據庫使用方法介紹資料投放到圖書館網站上,并及時更新;電話答疑,將圖書館技術部電話投放到圖書館網頁上,指導讀者如果有疑問可以撥打這個電話。③對于年邁的教師以及電腦操作水平較低的讀者,可以制作簡明的電子資源利用圖片,指導他們一步步的操作。④開設文獻檢索課。從教育部1984年下發《關于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其間關于開設“文獻檢索課”的紅頭文件不斷。由此可見,開設文獻檢索課的重要性,只有開設了文獻檢索課,學生具有了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可以提高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圖書館電子資源是現代數字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在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弊端,提高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的利用率任重而道遠。圖書館工作者應本著節約資源、盡最大努力為讀者服務的原則,提高讀者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三、如何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圖書館購買電子資源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使讀者更好的利用圖書館資源,因此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任重而道遠。本人根據我校電子資源的使用現狀,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一)從電子資源的購買著手,力爭完善電子館藏結構[2](P513)

目前圖書館已經從原來單一的紙質圖書館發展成為電子化、信息化,與書目信息共存的數字化圖書館,電子資源是目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館藏的質量和結構直接影響著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1.對學校的學科設置進行調研。了解本學校的重點學科、傳統學科、弱勢學科、新興學科等,在電子資源購買時,涉及到本校重點學科和傳統學科的電子資源必須購買,同時也要兼顧弱勢學科和新興學科。

2.對本館購買的電子資源以及本館現有

期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避免購買時的重復。①目前各個數據庫廠商力求自己的資源是最全面的,難免重復,例如現在的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庫以及重慶維普的全文期刊數據庫他們就有許多重復期刊,我們購買時需要仔細斟酌,力爭減少重復,節約資金。②圖書館紙質期刊與電子期刊的重復,盡管我們需要購買相當數量的紙質期刊,但有部分外文紙質期刊價格昂貴,利用率不高,如果我們購買適當的外文電子期刊,而減少這部分外文紙質期刊的話,就會節約不少的資金。

3.及時了解數據庫的質量保證以及數據庫廠商的售后服務質量。①電子資源的內在數據質量決定了其利用率,我們在購買電子資源時,要充分了解電子資源是否包含所屬學科專業領域中權威性的出版物,是否包含了全面的核心資源,電子資源的檢索界面是否友好,檢索途徑是否多元化等。②數據庫廠商的售后服務質量也是影響電子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個數據庫廠商售后服務質量差,數據不能及時更新,數據庫服務器出現問題無法及時維護,用戶就無法及時、準確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就會影響電子資源的利用。

(二)加大設備投入,擴大電子閱覽室規模

電子閱覽室是提供各類電子資源檢索及在線閱讀的必要條件,特別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到電子閱覽室查閱資料是最方便的途徑。如果電子閱覽室設備太少,就無法滿足學生使用電子資源的需求,就會出現學生想用電子資源沒有設備,而購買的電子資源又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尷尬局面。

(三)提高服務意識,從多方面入手提高電子資源利用率

圖書館工作人員應提高服務意識,本著以人為本、充分服務、區分服務、科學服務、資源共享的原則,盡自己所能從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讀者文獻檢索的能力,從而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1.加大宣傳。宣傳推廣工作是圖書館為開發和利用館藏文獻信息、提高讀者服務工作質量,通過多種途徑向讀者宣傳推廣科普知識,向讀者宣傳介紹圖書館的性質、作用,向讀者宣傳推廣館藏文獻,指導讀者閱讀行為的專業工作。是圖書館讀者工作深化的重要標志。對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宣傳一般通過如下途徑:①通過圖書館網頁宣傳,在圖書館網頁上開辟專門的空間,專門對圖書館各個電子資源包含的內容進行宣傳。②制作宣傳彩頁,或者定期制作圖書館板報,報導最新購買的數據庫信息。③制作新聞,定期制作圖書館電子資源宣傳性質的新聞,投放到學校網站,加大宣傳力度。

2.對用戶進行培訓[3](P21)。對圖書館電子資源僅僅是宣傳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用戶進行培訓,針對不同用戶一般采取如下培訓方法:①對剛入校的新生,進行圖書館資源利用培訓。②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可以定期開展數據庫使用方法培訓;制作相應的數據庫使用方法介紹資料投放到圖書館網站上,并及時更新;電話答疑,將圖書館技術部電話投放到圖書館網頁上,指導讀者如果有疑問可以撥打這個電話。③對于年邁的教師以及電腦操作水平較低的讀者,可以制作簡明的電子資源利用圖片,指導他們一步步的操作。④開設文獻檢索課。從教育部1984年下發《關于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其間關于開設“文獻檢索課”的紅頭文件不斷。由此可見,開設文獻檢索課的重要性,只有開設了文獻檢索課,學生具有了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可以提高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圖書館電子資源是現代數字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在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弊端,提高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的利用率任重而道遠。圖書館工作者應本著節約資源、盡最大努力為讀者服務的原則,提高讀者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用戶指南電子資源概況[EB/OL][2008-6-26]

[2]楊麗,提高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率路徑探析[J]實踐研究,2007,30(4),511514

[3]林葵,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宣傳、培訓與服務[J]圖書館界,2003,第2期,2022

[1]用戶指南電子資源概況[EB/OL][2008-6-26]

篇5

在目前的圖書資料系列職稱評審中,參評者除其它條件外,都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學術科研成果要求,所以評職稱成為許多館員學術研究的主要動力。但多數館員在完成副研究館員職稱晉級后,學術科研熱情日漸消退,這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例如,許多知名度小的地方高校,作為教輔系列的圖書館基本不設正高職稱或與教師系列綜合評比,即使達到評審條件也被拒之門外。由此導致部分高級職稱館員心態失衡和學術動力不足,主要表現有:一是怠。職業倦怠,這是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現象。圖書館的工作普遍單調、乏味,近乎程序化,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長期在簡單的事務性操作中耗費時日,導致學業專長幾近荒廢,使他們感到工作枯燥,前途無望,產生了對工作的厭倦心理,更無心關注學術科研了。二是苦。搞科研是很枯燥的,好不容易得了個新點子,得去檢索“有還是沒有”。如有的話,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然后才能決定自己“可以有或不可以有”。如果沒有足夠的恒心,只這一步就能擊退好多人,“別人都研究過了,自己白費力干嘛”。即使邁開了這一步,也僅僅是開始,在新穎性、創意性和實用性上還得下大功夫,在構思、遣詞造句上亦如此,否則就有學術不端之嫌。編寫論著和做課題更是費心勞神。學術研究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與分析思辨能力,即使有一定學術水平的高級職稱館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也并非易事,搞科研太苦使不少人為之卻步。三是累。圖書館高級職稱館員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是“坐班”制,沒有自己的機動時間。每天除了程序化的工作外還有許多事情處理。忙碌一天已是身心疲憊,很難再靜下心來。加之人處中年多事之秋,用零零散散的業余時間來搞研究更是累上加累。所以學術上對自己放寬要求也是人之常情。四是難。近年來,高校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發展迅速,信息化改變了學術交流體系和交流模式。學術研究對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水平的要求日漸增高;對信息意識、信息辨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的要求也逐日增長;對學科的綜合知識、邊緣知識、交叉關聯學科知識的要求更是日漸精深。部分高級職稱館員由于基礎條件的限制,外語知識和信息技能滯后,難以完成許多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外加年齡偏大,感覺從頭學習時間、精力方面都難以保證,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于現狀。

2圖書館及相關組織的應對措施

2.1加強聘后管理,完善學術研究考評體系

伴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許多高校圖書館已實施全員聘任制。聘任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突出崗位,淡化身份”,崗位和職稱不直接掛鉤。聘后管理是落實聘任制的重要環節,其重點在于業績考核。對高級職稱館員而言,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學術科研成果是考核的重要方面。為此,圖書館組織及相應的學術委員會應制定和完善《學術科研成果考核辦法》,鼓勵高級職稱館員主動申報項目,促進圖書館業務領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增強其榮譽感和成就感,并以此帶動全體館員提升學術水平。實踐證明,此舉有利于解決已聘高級崗位上的館員不思進取、不出新成果的問題。

2.2實行“嵌入式”學科館員制度,拓展學術空間

學科館員是指掌握一門或幾門專業學科知識,并精通圖書情報知識,擁有豐富的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經驗,能為相應學科提供高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的圖書館員。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專業文獻信息的深層次開發和利用,促進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和館員自我價值的實現[1]。實行“嵌入式”學科館員制,即是讓學科館員走出工作臺,走出圖書館,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院系的教學團隊中去,加強與專業院系的強強聯合,參與院系的學術科研活動。如此,既有利于解決圖書館工作單一、重復和挑戰性小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高級館員的學術熱情[2],進一步拓展其學術空間。

2.3加強人性化管理,吸引和留住人才

憑心而論,每個高級職稱館員原本都有較強的責任心和進取心,否則,也不會從眾多館員中脫穎而出。圖書館在建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的同時,也應多一些人性化管理。特別是多與處在“職業高原”期的年富力強的高級職稱館員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他們甩掉包袱、恢復活力[3]。同時,充分利用聘任制的有利時機,加大學術科研成果獎勵力度,吸引校內外高素質人才到圖書館工作,為現代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

2.4整合科研力量,加強梯隊建設

為調動職工全員開展學術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圖書館業務領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圖書館應選拔學科帶頭人,吸收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館員參加,組建教學和科研團隊,搞好團隊的梯隊建設。改變過去學術科研活動各自為政、孤軍奮戰,高質量成果少的現象。團隊成員互幫互學,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形成圖書館組織、高級職稱館員、中青年館員共贏的和諧氛圍;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全員的學術水平、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動業務創新,更好地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3高級職稱館員自身學術研究心態調適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事情就可能變得簡單起來,很多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工作就會其樂無窮;世界上許多事情我們無法改變,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改變,那就是我們的心態。

3.1換一種心態看研究,淡化功利和實用主義

不僅看到研究過程中的苦、難、累,更要看到其中的樂趣。樂在靈感萌生中,樂在文章精雕細琢中,喜在成果見諸報刊后。這樣來看研究,何樂而不為?研究活動應該是超脫現實功利的追求。搞科研不能僅僅為了職稱、名利,科學是無價的,學術是神圣的。撰寫論文或專著不應該是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有時還需要賠錢,必須讓研究過程與經濟收益在心理上拉開距離,才能在研究活動中保持一顆平常心[4]。

3.2換一種注意力審視研究客體,感受研究之“美”

研究工作若停留于圖書館活動的客體表面現象,就只能是非審美的注意。審美的注意要以一定的心理距離來探求圖書館活動客體的本質、深層次上的內涵。為此,研究者要提高自身的理論思維能力,從新的角度審視圖書館活動,擺脫一般的“正常視象”,用逆向思維去思考,用“反常視象”去發現問題,用新穎的構思去解決問題。注意在學科前沿領域選題,在爭論的焦點、難點范疇選題,在知識的邊緣區、交叉或空白點選題,在研究過程中,圍繞主題、緊扣論點,從多個層面、各個角度去論證,用大量的資料、數據、事實來鞏固自己的論點。這樣的過程在“正常視象”中是勞累,若以“反常視象”的心態對待,這個過程就是“美”的創造過程[5]。研究者學會感受這種研究之“美”,就能跳出,不斷追求,不斷努力,領略更大的學術美境。

3.3正確處理研究和日常工作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高級館員,并非專職研究人員,既要從事日常的管理服務工作,又要兼顧學術研究活動,必須做到科研與工作兩不誤,相互促進,才能兩全其美。(1)以工作為基礎,科研為主導。在工作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拓寬工作范圍,增加工作挑戰性,促使自己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確立研究課題多考慮實踐應用,注重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2)擺正心態,準確定位,在工作和科研中不斷反思升華,為全面提升自我、謀求后續發展做好準備。(3)高級館員要增強危機意識,走出個人心理舒適區。隨著聘任制度的不斷完善,崗位競爭將日趨激烈。“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及時發現并走出這種舒適區,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工作和科研的主動性和前進動力。

3.4心態決定行動,高度決定深度

篇6

論文摘要:介紹了圖書館知識轉移的相關概念。在分析圖書館知識轉移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指出圖書館知識轉移具有情境嵌入性,并對圖書館知識轉移的六個情境雛度進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知識轉移是知識管理研究的熱點。然而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業領域,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獲得企業價值。在圖書館中研究知識的轉移,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圖書館知識資源的公眾獲取。并且,通過對圖書館內部知識轉移的研究,促進圖書館員工的知識轉移建設,從而真正把圖書館建設成知識轉移的樞紐。

1圖書館知識轉移

知識轉移是知識創造的基礎。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識轉移的思想之后,知識轉移的相關研究逐步開展起來。設立圖書館的目的就在于組織、存儲和傳播知識。因此,圖書館作為知識存貯的重要機構,其本身就是知識轉移的重要場所。結合圖書館自身發展,圖書館界中不少人對圖書館知識轉移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鄧文紅指出:圖書館知識轉移,就是指圖書館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對圖書館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知識資源進行發現、挖掘、選擇、整合、存儲、輸出等工作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把讀者所需要的圖書館知識轉移一部分給讀者,以提高讀者獲取、共享和創新圖書館知識資源的能力的過程。

徐洪升認為:所謂圖書館知識轉移,是指圖書館采用國內外先進管理理論和技術,通過對圖書館內外各種知識資源進行挖掘、選擇、整合,使知識在個體、群體、組織之間流動和轉化并形成良性循環,從而縮小知識差距、實現知識共享、促進知識增值的過程。

賀巷超利用信息場的概念來研究圖書館的知識轉移,他提出:高勢能的信息源是圖書館知識轉移的基礎。

顏先卓著重從圖書館的社會功能來研究圖書館知識轉移,他認為圖書館知識轉移功能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開發已有的知識;二是支持知識創新。

圖書館自建立以來,就一直承擔著知識傳播的重大使命。從古代的藏書樓發展到當今的現代化圖書館,圖書館的建筑和設備不斷地發展變化,圖書館的服務理念也在不斷地前進。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應該將自己立足于知識服務的重要機構,通過本身凝聚的知識資本,促進并帶動知識的轉移,從而實現知識的共享、傳遞和創新。

2圖書館知識轉移要素

知識轉移反映的是知識的流動過程。知識轉移的過程,涉及到知識轉移的主體、轉移方式,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根據信息傳播學的理論,我們可以將圖書館的知識轉移過程大致地看成是一個從知識傳播者到知識接收者的傳播過程。這樣,圖書館知識轉移,就必然要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知識本身,知識主體,情境。

2.1知識根據波蘭尼的觀點,知識從形態上來說,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分。顯性知識就是那些能夠以編碼形式表現出來的知識,隱性知識則是指那些只可意會卻無法言傳的知識。對應到圖書館的實踐中,顯性知識主要是指那些以各種載體形式存在的知識館藏,包括傳統的實體館藏和各種電子館藏。而這些資源能否成為知識館藏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開發。隱性知識則表現為圖書館員在各種業務操作中形成的經驗知識,以及凝聚在圖書館戰略、文化、制度上的知識。顯性知識的轉移是比較容易的,而隱性知識由于大量的以經驗、技能、直覺,靈感等形態存在,往往是知識轉移的難點和重點。

1995年,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相互轉化的SECI模型,從而構成了知識轉移的理論基礎。所謂的SECI模型是指知識創造的過程可以分為:社會化(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外化(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整合化(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和內化(顯性知識一隱性知識)四個呈螺旋型上升的不同階段。這四個階段,深刻地揭示了知識在個人、群體和組織之間轉移的過程,是對知識轉移和創造的經典表述。

2.2主體知識轉移的第二個要素是知識主體。知識主體是知識轉移發生的基礎。知識的轉移總是從傳播者向接收者流動,這個流動可能是單向的,但更多的是雙向的。圖書館中的知識轉移,從主體的角度分析,就包括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個體層面,包括廣大的用戶和圖書館員;群體層面,是指圖書館內的各個業務部門以及在圖書館內凝聚的各類用戶興趣團體;就組織而言,則主要是指圖書館這個整體概念。

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往往是知識主體核心競爭力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很難促使其進行有效地傳遞。長期以來,知識管理界都在研究如何設計各種機制和政策來促進隱性知識在知識主體之間的轉移。有學者就從心理契約的角度對圖書館的隱性知識管理進行了思考,提出圖書館的隱性知識轉移需要在激勵制度的基礎上,加強對于圖書館員工心理契約的管理。

2.3情境情境是一個比較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視的概念。目前對于知識轉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知識本身的特性以及主體對于知識轉移方面的影響。然而,無論是知識本身,還是知識主體,都是存在于某種特定的環境下的。知識要在屬于不同情境的知識主體之間流動,必然就要涉及到情境對接等相關問題。因此,情境往往是知識轉移能否成功的關鍵。在圖書館知識轉移中,圖書館本身就是知識轉移最大的物理情境,圖書館內的各類建筑和提供的服務是知識轉移的基礎,而圖書館的制度、文化等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知識的轉移。以下重點分析一下圖書館知識轉移的情境因素。

3圖書館知識轉移中的情境分析

3.1知識轉移的情境嵌入性知識轉移具有情境嵌人性。GSzulanski在1996年分析在企業內部轉移最佳實踐的障礙中指出了情境對于知識轉移的影響。他指出,企業內部的知識轉移分為四個階段:a.開始階段:進行知識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調研,識別知識傳播的情境:b.實施階段:建立起雙方的接收渠道,傳播方進行知識的相應調整以適用接收者需要;c.調整階段:接收方進行知識相應調整,適用于自身情境;d.整合階段:接收方進行知識固化,傳遞的知識被融人制度當中。

可以看出,Szulanski所指的情境是一個復合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了知識傳播雙方所處的組織的情境,也指明了知識傳遞主體本身的要素。此外,Szulanski在文中還提到了組織制度等因素對于知識轉移過程的影響。

1998年,野中郁次郎再一次用BA(場)的概念深化了他的知識創造體系。他指出,在知識傳遞的四個過程都是在一定的場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四個對應于SECI各個階段的場分別是:a.創出場。對應于SCEI的社會化階段,提供知識主體互相交流、共享經驗的場所,促進主體之間隱性知識的轉移。b對話場。對應于SECI的外化階段,通過相應的知識引導者,建立起項目或者工作小組。知識主體間共享和改進知識,并向團隊知識轉移。c.系統場。對應于SECI的整合階段,提供各種技術手段如網絡、群件、數據庫等來構建虛擬的環境以代替實際時空中的對話,實現新的顯性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化。d.實踐場、對應于SECI的內化階段,通過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訓,促使組織內部的員工不斷自我學習,從而將組織的顯性知識內化為員工的隱性知識。

所謂的場,事實上就是情境。這種情境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虛擬的,精神上的,或者是這幾者的結合。但是,情境是必須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知識才能被吸收并進行轉化。因此,應該積極地構建各種不同的場來促進知識的轉移和創造。

3.2圖書館是知識轉移最大的情境根據野中郁次郎的“場”的理論,作為知識組織的中介,圖書館無疑是知識轉移最大的場(情境)。這里所說的圖書館,既可以是我們所理解的傳統的圖書館建筑物.更多的則是我們所說的物理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的統一體。從整體輸出來講,圖書館擔負著向廣大終端用戶進行知識傳播的使命,它不僅擁有大量的知識館藏,同時,還通過各種方式向用戶提供知識服務。而在圖書館內部,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由于各種各樣的業務分工,隨著工作的開展,也在不斷的進行著知識的轉移。

總結起來,圖書館在向社會進行知識轉移方面的努力主要包括:a.組織現有知識資源,降低知識轉移成本;b提供知識館藏,彌補知識差距;c.提供個性化知識服務,提供用戶學習、科研支撐;d.提供能力培訓講座,提高用戶知識獲取能力;e.搭建知識交流平臺,促進知識轉移。

為了實現知識在圖書館和用戶之間的知識轉移,需要構建大量的知識館藏以滿足用戶需求。這個過程需要借助相關的知識組織方法和技術。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則是需要建立一支能夠及時響應用戶知識需求的“學科館員”隊伍,從而為用戶提供專業的知識服務。

4圖書館知識轉移的情境構建

知識轉移的情境是一個復合的概念,包含了眾多直接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要素。一般說來,圖書館知識轉移的情境可以劃分為以下六個維度:戰略、文化、組織、制度、技術、環境。這幾個要素從不同的角度影響了圖書館知識轉移的相關實踐(見圖2)。

4.1戰略圖書館發展戰略的制定來源于圖書館領導層對于圖書館自身實力的深刻認識以及周邊環境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因此,圖書館發展戰略的制定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知識沉淀的過程。圖書館戰略方向的制定將從根本上影響到圖書館工作,包括圖書館知識資源的配置,技術的選擇,具體業務部門的構建以及工作方式,從而極大地影響圖書館知識轉移的方向以及知識轉移的方式。

當前的網絡發展給用戶的學習和學術研究帶來了極大地影響,學術交流的模式也在不斷地變化中發展。如何應對網絡時代給圖書館帶來的沖擊,則成為圖書館制定戰略發展目標的一個基點。圖書館應該重視戰略方向的知識構建,形成對于自身發展的明確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帶來圖書館發展的良性循環,更好地促進知識傳遞。

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就將自己的發展方向明確定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支撐我國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主要為自然科學、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來支持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信息需求”。

4.2文化作為知識組織的中介,圖書館應該建立自己的文化。一個成功的圖書館,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的圖書館。所謂學習型的圖書館,首先是指圖書館在公眾頭腦中的學習場所的形象,要切實使得公眾把圖書館作為一個知識學習的平臺。而為了促進圖書館自身的發展,對于圖書館本身而言,就是要在在圖書館內部建立起終身學習的良好氛圍,強化館員對于知識的不斷積累,促進圖書館內部知識的交流,激發員工創造。只有形成一支不斷學習的圖書館員隊伍,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轉移,提供優質的知識服務。

圖書館文化的建設并非朝夕可成,需要圖書館從上到下的“協作”。在建設學習型圖書館的過程當中,可以參照彼得·圣吉(PeterM.Senge)的《第五項修煉》中的“共同愿景”、“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團隊學習”以及“系統思考”的方法。建設學習型圖書館,領導層的參與是十分重要的,固化到組織制度中的形式化的標語、原則、手冊也是必須的,但最根本的還是深植人圖書館精髓中的服務理念。

4.3組織目前,大多的圖書館采取的是金字塔式的等級組織體系,實行的是校長或者副校長領導下的館長負責制。館長下面設副館長、館長辦公室,館長辦公室下再設置諸如采編部、流通部、閱覽部、期刊部、信息咨詢部、技術部等具體業務部門。這種管理結構反映了圖書館格局中的等級、地位劃分,層次過多。由于是按照剛性管理的要求設立的,顯得僵硬、刻板,缺乏靈活性。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則使得業務開展中知識的及時傳遞受到了很大地阻礙。例如,由于上下等級的存在,使得知識傳遞的成本增加,時間延誤。業務部門的固定化,使得部門員工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缺乏近距離的知識交流(社會化),更談不上所謂的知識轉移了。

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圖書館知識轉移。應該創建一個更加柔性化、扁平化、網絡化的圖書館組織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在圖書館內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知識交流環境。具體說來,就是要打破傳統的金字塔格局,撤銷在館長和具體業務部門之間的辦公室機構,各個業務部門的人員可以直接向館長或者副館長匯報。同時,要積極的實現項目導向的工作管理,使得各個業務部門人員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進行合作和流動,從而創造更多面對面的交流機會。

4.4制度制度是對于要求的規范化的說明,也是對于執行的強力鞭策。圖書館知識轉移的戰略、文化、組織結構,都需要用制度的方式明確標識出來,從而形成對于知識轉移策略的強制執行。同時,必須看到,由于知識越來越成為員工個人的核心競爭能力,使得知識的主動轉移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應該設計出良好的激勵乃至約束制度,促進員工的知識轉移。

知識管理機制的設計,也一直是知識管理研究的熱點。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對激勵機制以及約束機制的設計,充分促進知識在各知識主體之間的流動和交互。有效的知識管理制度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知識主體所處的情境以及知識主體的接受能力。適當設立知識管理的最佳實踐以及標桿也是促進組織知識管理的有效方法。

4.5技術知識管理的實踐,技術的廣泛應用功不可沒。網絡時代圖書館的知識服務,首先需要建立起強大的(跨庫)查詢系統,從而使得用戶可以迅速地定位所需要的資源。同時,通過各種離線或者實時的交互(參考咨詢服務),為用戶提供進一步的深度知識服務。此外,圖書館還應該根據自身的能力,建立進一步的支持用戶進行知識發現的知識導航系統。在互聯網絡時代,只有依托于計算機科學和網絡的相關技術,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資源從圖書館向用戶的轉移。而為了促進館內員工的知識交流,則應該積極推進館內交流系統的建設,構建起員工交流的知識平臺,從而為館內知識管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

知識轉移技術平臺的構建,應注重促進用戶界面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同時,廣泛地利用目前web2.0的相關技術(如RSS,BLOG,WIKI),盡量地采用開源軟件(OSS)進行知識管理平臺的構建,可以更方便地實現與用戶習慣的融合,從而減少知識轉移的成本和障礙,促進知識更好地轉移。

4.6環境這里所說的環境,首先是指圖書館所面臨的大環境。圖書館在提供知識服務的過程中,也要面臨著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的制約。比如,圖書館在建設知識館藏和提供知識服務的過程當中,就面臨著法律授權的問題。前者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中的復制授權,后者則涉及到信息網絡傳播的相關問題。對此,圖書館應該積極地運用《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相關的條款來保護自己,合理合法地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識服務。

而在圖書館內部,也存在著營造知識轉移環境的問題。圖書館知識轉移環境的構建,首先是圖書館物理場所的構建。閱覽室、微機室、休息室等等,都要以用戶的便利來進行建設,目的在于創建良好的知識交流環境。而作為一個知識交流的重要平臺,圖書館也應該設置專門的知識交流空間,以供到館的用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例如目前國外普遍采用的InformationCommons就是一例。

其次,圖書館知識轉移環境的構建,還包括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網絡服務提供。為了適應網絡時代廣大用戶對于知識獲取的需求,圖書館應該為用戶更好地獲取知識提供良好的途徑。圖書館通過提供知識平臺環境,可以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知識傳遞以及深度的知識咨詢。同時,在網絡環境下,應該更加注重和用戶的交互,積極地促進用戶知識向圖書館的轉移。和傳統的圖書館單向傳遞知識不同的是,為了促進圖書館的知識轉移,只有與用戶更好的進行交互,圖書館才能在提供知識服務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好地完成知識的轉移工作。

篇7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服務模式;轉型;創新

1引言

隨著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與利用為大規模信息系統和圖書館系統的發展提供了環境和條件。目前,網絡信息管理技術、數字化處理技術和數字式信息資源建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各國都為此投入了相當的實力進行研究和開發,并將其視為21世紀信息產業主要的發展方向之一。因此,數字化與網絡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圖書館的發展進程。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尤其是對于育人與科研并重的高校圖書館更是如此。高校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和傳播知識信息的服務中心,是教學、教研的服務基地,肩負著教育教學的重任,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搜集、整理和提供各方面的資料。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傳統的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需要進一步深化圖書館的服務,開發圖書館現代化信息服務項目,積極做好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型工作,以更好地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

2高校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

2.1封閉型建設模式

由于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受不同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的接觸是受限制的,可謂自我封閉內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備而不用”、“萬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閉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每個學校的圖書館都試圖建立自己的比較完善的服務體系。在藏書建設中,自我發展,限定服務對象和范圍,致使某些文獻,在一個地區可能有多所高校同時訂購幾十份,既浪費資金且利用率極低。由于每個圖書館的都資金有限,人員有限,服務有限,不能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的作用。

2.2被動型服務方式

傳統圖書館的服務一般是等讀者上門,所有的服務基本是以圖書館為中心,可謂是圍繞圖書館館舍展開的。圖書館的指導思想是盡可能把藏書收全,服務設施齊全,有比較舒適的環境。主要服務方式是:館內閱覽、圖書流通、文獻復制、參考咨詢等。圖書館滿足于書刊的借借還還、取取歸歸的服務方式。由于機制、經費、人員、設備的限制、服務工作有許多局限性,同時也束縛了圖書館員的思想,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

2.3勞動密集型文獻管理

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文獻的加工,主要是對整體文獻的加工和處理,也可稱為“粗加工”,例如:圖書以整體圖書為著錄單元,期刊以一種刊物為著錄單元。工作人員從書刊的采訪、編目、加工、入庫、管理,主要是從事重復性勞動,工作繁瑣,勞動強度較大。衡量一個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效率,往往是以圖書的流通量作為唯一的標準。每一個圖書館以收藏和占有文獻的數量,作為圖書館級別的標準。從一個圖書館整體工作而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1]

3數字化與網絡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

3.1開放型服務模式

圖書館開放型服務模式是相對于過去的封閉型服務模式所提出的,是現代圖書館的本質特征和標志。開放式服務的具體含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圖書館對本單位或本市區的讀者實行全方位開放,將全部館藏都實行開放,改變過去封閉或半封閉的管理模式;二是各類圖書館都向社會開放,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實現資源共享;三是圖書館不僅要為社會個體讀者提供服務,滿足他們的知識信息需要,而且也應向社會團體、各種機構提供服務。在目前高校圖書館的實際工作中,開放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3.1.1自由的時間

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全天24小時服務,使讀者能夠在任何時間使用圖書館。

3.1.2開放的空間

圖書館通過調整館藏布局,打破以往藏書區與閱覽區的分離狀況,在充分實現文獻開架的基礎上實現流閱合并。讀者可以隨意從書架上選取所需圖書,并根據自己的需求度來決定是閱覽還是外借。

3.1.3無界的權限

圖書館不對讀者進行身份界定,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高校圖書館。讀者進入圖書館不需要出示任何證件,也無需簽名登記,來館人數自動統計,館藏文獻幾乎全部開架閱覽,讀者閱覽后不必上架,也無需代書板。讀者閱讀姿勢不受限制,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2]如:2006年,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宣布向市民開放。在開展開放式服務的情況下,讀者進出圖書館更加方便,入館人數有較大幅度增加;充分體現讀者平等的思想,讀者權益平等化、文獻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3.2主動型服務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的外部信息環境和內部業務機制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3]面對社會的信息需求,圖書館的服務已經開始走出圖書館,面向讀者、面向社會、面向需求、上門服務。在做好陣地服務的同時,工作人員主動與讀者聯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務方式,主動為讀者服務。在當前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應主動與讀者聯系,掌握信息需求,及時收集、加工信息,在各種專業平臺上,提供信息服務。同時就聘用各種專業背景人員作為館員,從而提高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質量,主動為教學、科研服務。

3.3知識密集型勞動

信息社會需要信息的深層次加工,圖書館開始從以文獻單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識單元為主的加工,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將從借借還還的服務,轉移到多層次信息咨詢服務,有更多館員從事信息資源建設并直接參與市場,成為信息技術的中介,在信息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增加智力投入。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產生了新型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被稱為“網絡信息導航員”、“網絡信息咨詢員”。信息服務人員已經從簡單重復性勞動,逐步轉為知識密集型勞動。

4數字化與網絡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

如前所述,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極大的提高了信息處理、存儲和傳遞的能力與效率。使大規模、整體化開發和利用信息成為可能,使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因此,除了做好從傳統服務模式向現代服務模式轉型之外,還要提升服務的創新功能,將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與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緊密結合起來,盡可能多的為各類讀者提供廣泛、準確、時效的優質服務。近期,筆者通過參觀一些兄弟院校新校區圖書館并檢索相關專業文獻,發現當前各高校圖書館在改進服務模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創新:

4.1集成式服務

集成式服務也稱為“一站式”服務(FirstStopService),這種服務集成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使用戶用最少的步驟,就能獲得他所需要的多種分散的服務。一站式服務大大節省了用戶的時間,提高了查詢和利用的效率,給用戶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目前部分高校圖書館開展的“IC一卡通”服務就是一站式服務的典型代表。傳統圖書館服務中各個部門之間彼此獨立,分別為圖書館用戶提供服務,當用戶需要利用圖書館完成多項任務時必須穿梭在各個部門。而“IC一卡通”這種服務模式改變了傳統服務模式存在的局限,這種服務模式大多數是在原來電子閱覽室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圖書館技術部、參考咨詢部,甚至館外的網絡中心、遠程教育中心等資源的服務,將用戶的需求納入一個整體中,使參考館員伴隨在用戶的周圍。協助用戶完成信息的識別、檢索、處理、存儲并用適當的格式表現輸出。這個服務的實質就是在同一空間,同一個平臺上獲取信息資源,獲得信息幫助、提高信息素養,并順利進行學術交流研究的服務模式。

4.2針對模式

針對就是根據用戶的知識結構、信息需求、行為方式和心理傾向等,有的放矢的為具體用戶創造符合個性需求的信息服務環境,為其提供特色化的信息資源和服務并幫助用戶建立定向化的個人信息系統。具體的講,就是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各種專門的定題跟蹤和檢索服務。這是一種關注用戶個性需求的服務模式。用戶可以根據特定需求展開定制。利用個性化書簽,讀者可以挑戰“權威”,對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個性化的分類標引。如:開源軟件建立的個性化門戶,提供定制個性化資源和欄目功能,使用戶可以輕松建立與眾不同的網頁;RSS服務聚合了多種類型信息資源,用戶只需訂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新聞就可以享受信息自動上門的便捷。此外,用戶還能擁有自己的個性化空間,依據本身的需求和愛好自行組織信息內容,享受在線網摘、信息上傳、分類或主題詞標注、建立知識庫、搜索、共享等功能。

4.3圖書館特色服務

圖書館特色服務是針對傳統服務而產生的新服務觀念及在此基礎上開拓的新型服務模式的總稱。它的顯著特點就是將館藏的局部優勢體現出來,文獻特色鮮明,主題明確。這種特色服務,打破了傳統的陣地閱覽服務方式,組織與自身特色相關的活動是它服務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俄羅斯的木頭圖書館,泰國的水上圖書館、北京的服裝資料館和地質資料館等等。高校圖書館應針對自己的專業特點和讀者狀況展開特色服務,如: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提供海事行業相關的專題信息查詢服務;日本的早稻田醫科大學圖書館提供針對盲人讀者的服務,有專門為盲人讀者提供語音閱讀的閱覽室,提供一些學科的盲文書籍;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建立的徐特立老院長著作閱覽區,向讀者展示徐老生前捐獻圖書、雜志、信函;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近幾年建立的天津市名老中醫文獻資料室,專門騰出幾間閱覽室,將郭靄春、哈荔田等老專家學者捐獻的圖書分類上架,供讀者查閱。

4.4讀者自助式服務

所謂“自助式服務”是指圖書館的讀者以類似在超市購物的方式獲取自己所需信息資料的一種自我服務的模式。讀者自我導向學習相對于館員導向學習的最大差別就在于學習過程由學習者自己控制,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本身的積極參與,表達自己正確的觀點和意見,提出自己對圖書館服務的看法,館員則成為文獻服務指導者和信息環境的構建者,引導和指導用戶學術信息流,如:課題信息、會議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儲信息、投稿信息、評價信息等等。圖書館館員采用讀者需求調查等手段分析用戶的信息需求,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有針對性的提供服務是這項服務開展的關鍵。當代圖書館已經開始利用各種互動工具創造讀者自導式服務的客觀環境。高校圖書館利用RSS建立圖書館新聞、公告、新書通報等信息推送,整合商業數據庫的RSS服務,建立相關信息聚合、推送服務;利用博客可建立資源介紹、服務介紹、最新消息等網頁,讓讀者進行評論和反饋,建立與讀者的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利用社會性書簽,可以嘗試讓讀者對網絡資源導航等進行資源的分類標引,提供用戶容易理解和便于使用的分類體系;利用即時通訊技術可提供實時的虛擬參考服務等。如: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學科館員重視與用戶接觸的每一次機會、每一個細節、每一次服務,建立了與用戶在線溝通的MSN或QQ,擁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中課堂”、“科苑星空”(BBS)賬號,與用戶保持緊密互動中為用戶提供專業的學科服務。

5當前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轉型和創新尚需加強的工作

當前,圖書館界正處于從傳統服務模式向現代服務模式轉型的一個過渡期,新服務模式尚處于初創的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眾所周知,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各方面客觀條件的限制,當前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轉型和創新工作還有很多需要加強的地方。結合當前的工作實際,筆者認為,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我國高校圖書館做好服務模式轉型和創新,還應不斷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5.1樹立“以人為本,科學化與人性化相結合”的指導思想

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的形成對我國高校圖書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要大膽破除以往那種“以藏為主”的非人性管理模式,建構“以人為本”的圖書管理思想,即以用戶為龍頭,以服務為導向,實施個性化服務才能贏得用戶的認可與信賴。而實施科技含量高的個性化服務,既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更需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因此,21世紀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應盡快完成由傳統的科學化管理向現代的人性化管理的轉變。科學化管理是以傳統的目標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TQM)為主的管理方式,強調的是服務的效果—產品;科技含量高的人性化管理是從塑造高校圖書館的背景文化和人文精神出發來對員工進行的管理方式,強調的是服務的主體—人。[4]高校圖書館就得以師生員工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這就是我國未來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重要發展思路,若無此發展思路,則一切皆空。要盡快達到高校圖書館管理的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有機結合,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高校圖書館事業服務模式轉型、創新的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

5.2對于圖書館傳統管理體制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用戶多元化多層次的文獻需求與知識個性化需要,教育文化發展的產業化與知識資本的競爭化,對傳統的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傳統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中,由于其自身原因,長期得不到開發,已很難適應新時期網絡發展的需求。沒有市場便沒有競爭,沒有市場也就失去生存的價值。由于所承擔的特殊職能的原因,我國高校圖書館按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模式進行管理,通過行政手段,使其長期保持非市場性和非競爭性。要沖破此類束縛,就必須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加強優質服務和提高服務效益是做好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觀念,虛心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管理經驗,大膽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模式,不斷進行體制創新,使圖書館服務工作具有更高的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

5.3網絡信息服務與非網絡信息服務的有效結合

校園網接通了信息高速公路,為我們帶來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網絡不但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與科學管理方法,而且可以獲得先進生產技術和各種產品的供求信息。如何在因特網上檢索、轉存資料,并為校內外用戶提供主動的信息服務,是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職能之一。對此有效的做法是:根據學校和社會的發展需求,特別是高校教學科研的信息需求等情況,確定信息搜索的范圍與重點,以及開發利用網絡信息的途徑與方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信息開發利用計劃與實施方案。不但要重視信息的搜索.更要重視信息的開發利用,要立足校內,面向社會尋找信息用戶,以便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網絡信息資源。

5.4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提供特色數據庫服務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建立,使高校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成為現實。CALIS的宗旨是: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以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服務。它的100多個成員館已經開始聯合引進國外電子信息資源數據庫、聯合編目、聯合建庫等。[5]據統計,就高等院校的圖書館而言,將自己的局域網連接到校園網,繼而連接到國際互聯網的圖書館已超過300個。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的構建,打破了圖書館之間的相互獨立、封閉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流、數據獲取暢通無阻,有形的、獨立的圖書館概念將不可避免地被無形的、廣義的圖書館概念所取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圖書館如果缺乏共享觀念,開發其他圖書館開發過的東西,將是對資源的一種巨大的浪費。從另一方面來講,目前大多數網站并不能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教育科研網的優勢,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具有本館特色的專題文獻數據庫、碩博論文全文數據庫、科研成果與論著數據庫及多媒體資料數據庫,還可以收集國內外在線數據庫,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產品,為教學科研及社會上特定用戶提供專業的服務。

5.5提高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綜合素質

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要求其館員具有較高的分析、管理、開發信息的能力。因此。館員不但要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新型文獻信息管理專業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外語水平以及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網絡知識,應該能夠熟練地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信息搜集、組織、加工、以及信息教育,具有一定的網絡知識和使用網絡軟件的能力。這就要求圖書館員能自覺接受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主動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了解信息資源發展的動向,發現和搜集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更好地為學校廣大師生服務。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我國高校圖書館業應采取有效對策,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積極做好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型和創新工作,更好的為高校教學、科研工作服務。換言之,高校圖書館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大膽改革傳統的運行體制,不斷增強圖書館員的綜合素質,加大對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投入,并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我國高校圖書館業才能適應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國際環境,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洪明祿.傳統模式和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對比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9,(2):214—215.

[2]楊雪晶,孔凡晶.學習型社會與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轉變[J].現代情報,2009,(10):18—21.

[3]吳熨慈,張久珍.當代圖書館學情報學前沿探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138—139.

篇8

【論文摘要】:文章論述了新世紀圖書館在知識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項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虛擬化管理、戰略管理等管理理論,對這些管理理論如何運用于現代圖書館的管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并作了簡要的評價。

進入21世紀后,圖書館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國圖書情報研究的熱點問題,發表了大量的論著,文章在繼目標管理理論、激勵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研究之后,對我國圖書館管理理論如何運用和借鑒其他管理理論,創建了現代圖書館在知識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項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虛擬化管理,戰略管理等管理理論。

一、人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發展,它是相對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種現代管理理念。所謂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中心"和"以人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并創造出最佳的工作績效。

進入21世紀,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發展到各行各業。圖書情報工作作為與人關系最為密切的行業。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圖書館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兩面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圖書館讀者的人本管理。圖書館唯一的職能是為讀者服務,讀者是上帝,圖書館管理以人為本就是以讀者為本,樹立"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觀念,把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需要作為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縮。二是對圖書館員工的人本管理。對圖書館員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員工的勞動,圖書館員工的工作既枯燥無味,又要求細致入微,平凡而重復的勞動多。因此,要尊重館員、關心館員、理解館員、激勵館員,充分調動和發揮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圖書館員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勵不足的問題,對圖書館員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們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條件,以便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過去我們只強調圖書館工作為讀者服務。讀者第一的觀念,嚴重忽略了對圖書館員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沒有充分發揮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圖書館管理以人為本,不僅要以讀者為本,也要以館員為本。

二、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要求某個組織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各種機制、方式和途徑,運用集體智慧提高組織的應變和創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及變化,使本組織能夠對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并要求創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組織內部員工頭腦中的知識及外部知識網絡的智慧來服務于用戶和市場,知識管理不僅注重對信息的收集、存儲、管理與傳遞,更注重各種知識間的關聯、交互與轉換。

知識的產生、傳播和利用既是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又是圖書情報工作的基本任務;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工作的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知識管理理論體現在圖書情報管理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現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識為中心的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已成圖書館管理的主要對象;二是體現在管理內容上,圖書館知識管理將更加突出知識創新管理、知識應用管理、知識傳播管理、知識服務管理、人力資本管理和知識產權管理;三是體現在管理職能上,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主要職能體現為外化、內化、中介、共享、學習、認知;四是體現在管理原則上,圖書館知識管理將突破圖書館傳統管理的一些條條框框,重視開放性原則、共享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協作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因此,把知識管理理論應用于圖書館管理實踐能夠促進圖書館管理走向更深層次的應用領域和促進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戰略管理理論

近年來,對圖書館戰略管理的研究是圖書情報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多數學者認為圖書館的戰略管理是從圖書館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宗旨出發,為了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在充分研究現代圖書館外部環境的內部條件的基礎上,選擇和確定圖書館的戰略目標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一個動態過程。其具體內容包括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戰略、資源建設戰略、人才戰略、服務戰略、品牌戰略等方面。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怎樣才能穩定持續發展。現代圖書館包括兩大系統,即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屬于非贏利性事業單位,如果沒有政府的投入,圖書館自身發展難以為繼,可持續發展要根據兩大系統的不同特點,協調好二者的關系,作到兩大系統的互補,同時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資源建設戰略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兩大系統的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和互補。高校圖書館之間也要實行資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學城建設),二是充分利用電子圖書,數字圖書館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戰略就是要是適應現代化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高層次圖書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服務戰略就是要樹立同現代圖書館相適應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手段,不管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品牌戰略就是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打造現代圖書館品牌,樹立精品意識。通過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圖書館戰略管理理論。

四、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起源于制造業,它反映了企業對產品質量生產每個環節的管理和控制,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根本保證。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20世紀末推廣和應用到非生產部門,圖書館管理也引進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因為圖書館管理同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圖書館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進服務和更好地滿足讀者的要求,而這兩個目標同全面質量管理的目標完全相通的。全面質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對企業生產產品流程的管理,圖書館的工作的業務流程同生產產品的業務流程也是一致的。圖書館工作業務流程包括采編、檢索、流通、閱覽、歸還圖書雜志等環節,這些流程同企業產品生產的流程要通過前后相繼的不同車間,經過若干工序,才能最終生產出產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對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圖書館的質量管理是完全適用的。要提高對圖書館管理的質量,必須加強對圖書館工作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將企業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應用于圖書館的管理,對于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完善圖書館管理系統有借鑒意義。

五、項目管理理論

項目管理理論是為了實現項目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動,項目管理的內容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理解。從項目管理的階段和過程來看: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可分為若干階段,如項目的選定、項目設計、項目實施和項目評價等四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又可分為若干個管理過程,如計劃編制過程、計劃執行過程、控制過程,這些階段和過程存在著有機聯系,從而構成了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從項目管理涉及到的具體內容來看:它包括項目綜合管理、項目范圍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采購管理等方面。雖然不是每個項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內容,不同項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術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項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項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項目管理理論上之所以能運用于圖書館管理,是因為圖書館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內容。如圖書資料的借閱和歸還系統、數據庫的建設、信息咨詢服務等都可以應用項目管理的技術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論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聯系,但也有明顯的區別,"柔性化"管理是相對于高度集權的強制性管理即"剛性"管理而言的,"剛性"管理是指組織內部等級森嚴,層次分明、缺乏溝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適應于環境多變,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現代管理理念應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謂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組織結構看成是柔性的、有適應性、有學習能力的有機體。

圖書館管理采取剛性管理理念,難以克服圖書館低效率的問題,即實際產生的服務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論上所希望達到的效率。圖書館員工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館員工作績效難以觀察和準確評價,館員努力程度、懶惰、館員之間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導致低效率。解決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圖書館內部的文化建設、提高館員的文化層次和知識結構,提高館員的道德休養,加強精業精神的教育,處理好館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發揚團結進取、奮發向上、自我奉獻的精神,從而增強館員對圖書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很顯然,柔性化組織強化部門間、人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適應性,這種管理同倡導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經成為圖書館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虛擬化"管理模式

虛擬化是通過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網絡及通道,提高信息數據庫存儲的一種方法。虛擬化管理是"沒有管理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標和規定的任務,在執行任務和實行目標的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糾正自己的行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將上級監督和指揮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種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信息化時代,管理依托人對人的直接指揮和監督將愈來愈少,而是依靠規則和程序,利用現代信息管理系統來進行,在管理中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組織、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最大限度調動人們積極性和創造性,管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圖書館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運用的管理手段,如數據庫、文獻信息及網絡等最適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虛擬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幾年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成為圖書館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論

集成管理是借助計算機將企業中各種與制造有關的資源集成起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技術。集成管理理論應用于圖書館,就是要求將圖書館擁有的各種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組織資源和人力資源等進行整合與集成,以實現圖書館各要素的聯鎖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推進和圖書館整體功能的優化與放大以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圖書館集成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1)什么樣的資源組合和技術系統才能使服務最優?(2)什么樣的機構設置才能保證服務最優?而數字圖書館的集成管理,實質上就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于數字圖書館管理實踐的過程,其核心就是強調運用集成的思想和觀念指導數字圖書館的管理實踐,實現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規范、人力資源等各種資源要素的全方位優化,促進各要素、功能和優勢之間的互補與匹配,從而最終促進整個管理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體對于信息資源集成管理這個問題來說,它可以分成資源集成、技術集成、信息處理過程集成、信息與用戶集成四個層次,而這四個層次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都包含著共同集成管理理論。總之,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為當代圖書館管理新趨勢。

參考文獻

[1]邱約平,段宇峰.論知識管理與圖書館學的變革[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5-9.

[2]盛小平.新世紀國內圖書館管理研究進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5),1.

篇9

目前部分高校圖書館實行的“剛性管理”

高層管理者對館員行使絕對權力,將自己和館員隔離開來,形成二者之間的對立。這樣的“北風”管理只能使館員和管理者之間、館員和圖書館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館員內心缺少溫暖、歸屬感和安全感。這種形成雙方對抗的管理方法很難實現人與人內心的親近與信任,也很難實現組織的整體和諧。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往往以強制執行的口吻下達指令,基層館員感受不到上層管理者的體恤與關愛而易產生抵觸情緒。“剛性管理”容易造成兩種局面:一是館員做事敷衍,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二是館員“裹緊大衣”,只求努力保護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為圖書館的事操心費力、出謀劃策。試問:這樣的圖書館怎么能有發展的后勁?如何適應新時代圖書館發展的要求?又如何調動館員的積極性?南風法則告訴我們:以柔制勝是管理的王道,溫暖勝于嚴寒。管理者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雖然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因為方法不同,結果大相徑庭。目前一些高校圖書館已開始實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在館員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可見,高校圖書館要想加強館內上下級之間、館員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可以從南風法則中汲取智慧。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就長得矮小、單薄,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就是共生效應[2]。事實上,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如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在1901—1982年先后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共生是指組織所有成員通過某種互利機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發展。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共生系統中的任一成員都因這個系統而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尋求更廣泛的協同共生,使自身通過共生系統的支撐而逐步發展壯大。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強調內部合作,而且各館之間也在盡力推進各種聯合服務,地區之間的協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合作并不多。由于高校圖書館在學校的地位普遍偏低,處于邊緣化,不受重視,圖書館的作用尚未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此外,圖書館的業績往往是隱性的,館員的業績與師生的業績無法掛鉤,圖書館還是一株單獨生長的矮小“植物”。如果圖書館、學科館員能夠進一步嵌入到院系中與教師科研隊伍“共生”、嵌入到學生的學習科研實踐過程中并與之“共生”,那么圖書館勢必會呈現出更加繁盛和強大的生命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辛巴杜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3]。然后,辛巴杜把停在布朗克斯區的汽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同樣放在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的汽車,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被偷走了[3]。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且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那么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3]。久而久之,這些“破窗”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犯罪就會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滋生并逐漸猖獗。我們可以從破窗理論中得到這樣的啟示: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進一步擴展。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3],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破窗理論折射到圖書館領域,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在各個方面遙遙領先,其成功的關鍵是注重細節、高瞻遠矚。有些圖書館可能一開始的“破窗”不多,但因為沒有加以關注并及時修補而導致更多人打破更多的“窗戶”,于是“破窗”多于“好窗”變得司空見慣了。例如,有些讀者在圖書館大聲說話、接聽手機就是一個礙眼的“破窗”,這是因為開始時圖書館沒有采取有效手段對這種行為進行干預和遏制,以致后來越來越多的讀者被這種現象同化。如果圖書館在開始時就對大聲說話者以溫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規勸和制止,那么勢必會使讀者養成使用圖書館的良好習慣,營造一個安靜、有序、溫馨的閱讀環境。因此,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必須高度警覺,關注那些看起來是偶然、個別、輕微的“過錯”和細小矛盾,并及時加以解決,以免更多的問題和矛盾接踵而來。

管理法則對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啟示

南風法則給我們這樣的啟示:高校圖書館要和諧、健康地發展,必須提高管理“溫度”,善用“溫暖”法則。同時高校圖書館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問題。圖書館對待基層館員要實行溫情管理所謂溫情管理,是指圖書館管理者要尊重館員,理解館員,愛護館員,表揚和贊美館員,親近和信任館員,認真傾聽館員的心聲,幫助館員制定職業發展規劃,鼓勵和支持館員在職繼續深造,為館員搭建更大的展示平臺。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圖書館在以讀者為本的同時也要以館員為本,在剛性管理制度中揉進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而且要體恤館員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并盡力幫助解決,使館員真正感受到上級管理者給予的關愛和溫暖。如此一來,圖書館從上至下的關系是順暢、和諧的,管理者也可以贏得館員真心的擁護和工作上的全力支持。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得到愛和尊重。同樣,館員也希望得到管理者的表揚與贊美,而溫情管理恰恰能夠滿足館員的深層心理和情感需要,對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具有重大意義。溫情管理能夠激發館員的工作熱情和聰明才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如果圖書館實行溫情管理、處處關心館員、事事尊重館員,那么將最大限度地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如果館員在工作中倍感舒適和溫馨,就會在服務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這種傳遞給讀者,使讀者與圖書館之間建立起更加親密的互動關系。同時,溫情管理能激發館員的潛能和聰明才智,使館員敢言敢行,喜歡接受挑戰性的工作,并樂于不斷創新,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充沛的工作精力為圖書館做出更大的貢獻。溫情管理能夠增加館員對圖書館的忠誠度溫情管理能夠激發潛伏在館員身上的善性,使館員心甘情愿地發揮作用,樂于在工作中展現自己,產生良性競爭,增進圖書館內部的相互信任,增加館員對圖書館的歸屬感和榮譽感。#p#分頁標題#e#

共生效應對高校圖書館管理的啟示是:共生共存、和諧發展。任何組織都不可能孤立發展,尋求聯合共生是一種發展趨勢和策略。共同生長、繁榮和發展是共生的目標,高校圖書館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借鑒共生效應理論,開闊眼界,尋找能夠共生的對象。謀求與數據庫出版商的共生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數據庫并非一次性商品,而是需逐年購買并只能擁有使用權的特殊商品,因此數據庫出版商和高校圖書館之間不是純粹的買賣關系,還有合作共生的伙伴關系。沒有圖書館的需要和支持,數據庫出版商就無法生存;沒有數據庫出版商的產品質量保障,圖書館無法正常提供服務,建設數字圖書館更是無從談起[4]。不可否認,數據庫出版商的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圖書館的目標是謀求最低的價格和最佳的性價比,“二者就像行走在平衡木上,供需價格平衡是數據庫出版商與圖書館合作共生的關鍵,這需要相互間的妥協、互讓,找到平衡點,從而達成圖書館、數據庫出版商、用戶三贏之平衡共生狀態”[5]。謀求與圖書館聯合體的共生CALIS(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和BALIS(Beijing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是圖書館之間共生的兩個典型成功案例。CALIS的管理中心設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其下設文理、工程、農學、醫學4個全國文獻信息服務中心,華東北、華東南、華中、華南、西北、西南、東北7個地區文獻信息服務中心,1個東北地區國防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全國高校用戶提供最全面、及時的文獻保障服務。

BALIS于2007年11月正式啟動,下設原文傳遞、館際互借、資源協調、培訓4個中心,其建設目的是:在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依托成熟的系統平臺,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高校間便捷的網絡環境,采用集中式門戶平臺和分布式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為北京地區的高校讀者提供原文傳遞服務。這兩個圖書館聯合體促進了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益,使廣大高校師生受益。隨著大家對這種共生效應的一致認同,圖書館界將會出現多種形式的“共生”,為圖書館帶來蓬勃生機和活力。謀求內部廣泛交叉協作——階段性共生高校圖書館可以鼓勵館員嘗試跨部門或跨項目小組的協作。由于館員的知識結構、技術專長、思維方式、性格特點、科研水平等各不相同,通過協作可以相互學習、切磋,從而相互影響、啟發,使思想得以碰撞和激發。如此一來,對于提高館員的思考深度與廣度、提升館員的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大有裨益。與院系的核心科研團隊結盟,成為永久性共同發展的有機體。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雙翼,相應地,高校各院系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高校圖書館在這種環境下大有可為,應主動尋找更大的成長空間和共生共榮的合作伙伴。近年來國外圖書館界已經成功地推行了學科館員制度,學科館員在大學教師利用資源的過程中隨時提供指導和幫助,縮短了教師查找資料的時間;同時,學科館員熟悉了科學研究的過程,采取主動方式進行高端信息推送服務,為學校決策者提供情報研究咨詢服務,為其制訂學校發展戰略提供決策性信息支持。依據共生效應理論不難發現,影響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各種“共生”問題,如管理者與館員的共生、館員與讀者的共生、館員與館員的共生、圖書館與圖書館的共生、圖書館與院系的共生、圖書館與數據庫出版商的共生等。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這些“共生體”的作用,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在可能存在“破窗”的情況下,首先要在大環境中建立一種行為規范;其次,明示其違規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再次,在“窗戶”被打破的第一時間進行修補,要建立一套危機預警機制和系統,防微杜漸,把危害減到最小。建立人性化的文明服務準則圖書館應給館員和讀者明示:什么樣的行為是被肯定和被倡導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妥當、不合理、不受歡迎的。明示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使讀者和館員明確各自的行為準則。圖書館的環境建設與形象塑造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廣大讀者和館員的共同努力和積極維護,因此圖書館要建立更加透明、可行的服務規范,約束館員和讀者的行為,從而達到良性促進、激勵的目的。細化工作內容圖書館是高校的信息中心,保障文獻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其基本使命。圖書館要樹立良好的館員信息道德,細化各項工作內容,不放過任何“漏洞”或者“破窗”,從小事做起,給予讀者正面、積極的引導。建立危機預警機制有了“破窗”不要緊,關鍵是要有發現機制,并及時修復“破窗”。這就要求圖書館管理者和館員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完善服務流程,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及時修正并改進服務缺陷。例如,有的圖書館賦予讀者管理職責和權利,使其在各個服務環節中找問題,從而促使圖書館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科研,贏得廣大師生的信賴和支持[6]。

篇10

論文摘要:文章論述了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即價值導向性、自律性、責任性、協調性和人本性。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有著二重性,其一: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和范疇,有著豐富的內涵,調整和制約著館員與讀者的行為;其二:作為一種社會倫理意識,在圖書館的管理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兩點在另二篇論文中已經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就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談幾點不太成熟的看法。

1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性

倫理道德作為協調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價值體系,給人們提供善與惡的價值尺度,制約著人們的意識行為,從而使人們的行為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管理道德作為倫理道德的一種,在社會各部門的管理過程中,通過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同樣要求以價值觀來引導圖書館員,影響館員的思想和行為,要求館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實現自身價值,改進和創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館員要熱情為讀者服務,仔細解答讀者的各種詢問,滿足讀者的各種要求,使館員的管理服務得到讀者的認可,也就實現了館員的服務價值。我們認為,價值觀的導向性可分為兩層含義:

(1)樹立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觀念,創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服務價值。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圖書館本來是一切讀者的圖書館,為了達到更好的利用效果才出現了圖書館館員這一社會職業。所以,讀者既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應該說,真正領導我們的是讀者。因此,在圖書館工作中,圖書館館員應該避免其身份上的“施舍”架式,語言上的“質詢”口吻,服務上的“輕蔑”態度,立場上的“恩賜”觀點。從館長到館員,從藏書工作到讀者工作應該真正表現出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思想,關注讀者需求,尊重讀者文獻利用規律。管理道德價值的導向性要求館員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把日常繁瑣的服務手續進行簡化,代之以簡單可行的方式進行管理,達到管理目標的服務價值。例如:我館五樓閱覽室,原來對每一位進入的讀者要換牌押證,離開時交牌取證。這一管理方式既繁瑣,又浪費時間,特別是晚上閉館時排起了長隊。我館改變了這一做法,規定進門時看一下證即可,出門時不用掏證,省時、省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讀者一致好評。

(2)運用輿論機制,以價值觀為導向,引導

館員按照管理目標,向良好的業績方向努力、發展,創造新的業績,在工作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例如:我館規定開架閱覽室架位上的書錯架率不超過6%,但在管理道德價值觀引導下,館員們都認真自覺地順架、上書,使錯架率保持2%以下,做好了工作,創造了優秀業績。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強制執行的,而是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持,通過內心信念的轉變而調整的。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同時借助社會輿論的作用,在讀者和館員中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讓社會良好的道德習慣來制約每一位圖書館員的職業行為,在服務管理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2管理道德的自律性

在現代社會的圖書館(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圖書館)里,館員的文化層次較高,很多館員具備多種技能。這樣,館員的自我管理在管理機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道德中的自律性就起著重要的作用。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于要求館員以道德的自覺性來約束自己、管理自己、監督自己。其途徑是通過自己內心的信念、社會輿論的導向、傳統習慣等鞭笞假、惡、丑,崇尚真、善、美,使館員有一個明確的理性判斷,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而達到自我控制的理性目標。例如:在工作中,館員主動發揮自己的多種技能,去改進和創造新的服務環境,加速圖書館的數字化、自動化建設。而不是利用館里的設備、器材為自己服務,謀取私利。又如,工作繁重忙雜時,不叫苦,不喊累,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碰到不講理的讀者無理指責時,不發火,不罵人,耐心勸導,以理服人。這些,都是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起著重要作用。

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員的職業情感。一名圖書館館員對自己的職業是熱愛和喜歡,還是冷淡和厭惡;是榮耀和高興,還是羞愧和苦惱,直接決定著他在圖書館工作中采取何種行為方式。圖書館應盡力培養圖書館員的職業情感,增強其樂業、敬業、勤業、創業意識,使之忠誠、熱愛圖書館事業,刻苦鉆研,熟練掌握圖書館學專業基礎理論和業務技能,具有為圖書館事業獻身的精神,在管理服務中實現職業自律。

3管理道德的責任性

管理道德的責任性就是明確要求把遵守倫理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責任,只要你遵守了道德規范,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這種責任性有時還要在經濟利益上做出一定的犧牲。當然,它并不排斥在履行道德規范責任時,所獲得的正當的經濟利益。它也鼓勵從事既有較高社會道德價值,又能獲取較高經濟利益的管理活動。圖書館的管理活動和社會其他管理活動一樣,經常因遵守了道德規范,而必須以付出經濟利益作為代價。雖然付出了這種代價,但盡到了管理道德的責任,從而在良心上得到寬慰。例如:我館的電子閱覽室,讀者上網是要收費的,它是我館職工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電子閱覽室是供教師、學生學習而設置的,其主要用戶是學生。但有些學生不自覺,一上網就長時間玩游戲。如果單從經濟收益來看對圖書館有利,但是,我們的館員從管理道德的責任出發,一旦發現,就馬上制止,如果重犯,就取消其上網資格,寧可少收上網費,也不能任其繼續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放任不管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也違背了管理道德的良心、責任,這就是管理道德的責任約束著館員的管理行為。

4管理道德的協調性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能夠協調館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能夠協調與社會各種組織的關系。在良好的管理道德的協調下,圖書館就能夠建立起互助合作、積極進取、穩定和諧的學習、工作環境,使館內每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管理道德協調著館長、館員、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同事們和睦相處,團結互助;使館員與讀者平等相處,館員熱情地為讀者服務,讀者也能虛心地接受館員的監督、指導。圖書館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管理道德是與社會倫理道德相一致的,圖書館管理道德認為“真”、“善”、“美”的行為,也一定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真”、“善”、“美”的要求。圖書館的這種“真”、“善”、“美”的行為作為社會倫理道德的內在要求,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外在作用,它能夠協調與社會多種組織的關系。這種“真”、“善”、“美”的行為越多,其發揮的協調作用就越大。因此,圖書館管理道德能夠協調與社會的多種組織關系,促進圖書館與社會共同發展、進步,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5管理道德的人本性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人本性,作為一種新的管理道德觀念,是指在圖書館的日常管理中把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綜合考慮人的能力、特長、興趣、心理狀態等情況,全面制定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和文化建設,科學地安排館員的工作,目的是充分開發其自身的潛能,給其創造發揮其特長的機會。不僅如此,還要經常關心館員的工作情緒和心態,減少他們的精神壓力,排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營造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和諧安定的工作環境,從而激發館員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進而促進圖書館的和諧、發展和進步。

管理道德的內在要求使圖書館在制定工作條例和行為規范時,必須表現出人性化傾向。在執行這些條例和規范時,也要受到人性化的制約。館員和讀者作為自然人,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圖書館是由館員來管理的,其管理目標是靠館員來完成的,館員是圖書館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因此,圖書館在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工作條例時,首先要了解館員的需求欲望和困難,因而制定出來的條例和制度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也帶有人文性和倫理性。領導尊重、理解和支持館員的工作,在人性感情上給予必要的投資。如:我館把每一位館員的生日統計上來,給每一位館員過生日;考慮到值夜班人員的安全和乘車難等困難,晚上專門發一班車,把每一位館員送到家門口。這種做法溫暖了職工的心,使館員們在其他方面能夠體諒館里的困難,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這些特性,調整和制約著館員的管理工作,調整和制約著館員與讀者的關系。從而促進著圖書館的改革與創新,促進著圖書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當然,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不只是這五點,本文只想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所述的這幾點也不一定確切,望圖書館的同仁們各抒己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