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在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中的作用
時間:2022-04-12 08:46:11
導語:微課程在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微課程。作為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程不僅創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學習資料,還加快了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促進了教師的團隊建設。但是由于我國對于微課程掌握的有關技術和理論還不完善,在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為了推動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進程,要結合外國對于微課程的先進研究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對我國微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路徑進行創新,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教育教學效率。
關鍵詞: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路徑
近幾年來,我國涌現出了很多“微”事物,比如微博、微信、微小說、微視頻等信息傳播的媒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等系統內涵蓋了大量地微型學習資源,微學習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學習的主要方式。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應運而生。微課程的出現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進行學習,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效率,還大大地提高了教師團隊的建設,同時還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交流開辟了多種途徑,從而可以及時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因此,要加快推進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進程,在為學生進行減負的同時還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一、微課程的簡介
“微課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提出的,他認為微課程是將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的內容壓縮成在60秒內的知識,并對此進行研究。而最近幾年,微課程在我國也有了蓬勃發展的趨勢,廣東佛山教育局的胡鐵生最先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他認為微課程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將45分鐘的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基礎點分類進行視頻播放,不僅能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個性化要求,還是對傳統課程內容的補充和拓展,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此外,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李玉平老師也是較早對微課程進行相關研究的,推動了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在中國開展的進程。
(一)微課程的定義
目前,在我國不同的研究學者對微課程有不同的解釋,但是,總體而言,從廣義的教學資源上來講,微課程也就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在微型學習的相關理論的引導中,微課程以微型教學視頻作為載體,對課堂內容上的重點、難點、疑點以及實驗、活動等為基礎,開發的一種多種學習方式的網絡視頻課程資源。另外,在微課堂中還涉及微教案、微習題、微課件、微反思、微反饋等輔助教學的相關材料,輔助學生對所講的知識點進行了解和掌握,為以后學習和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微課程的特點
微課程基于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進行學習,不僅能將文字和圖片隱含的知識點挖掘出來,還能將隱性知識點顯性化,避免對重要知識點的遺漏。基于微課程的定義,微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學時間非常短。微課程的一節內容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10分鐘,短小精悍,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注意聽講的狀態,提高聽講的效率;在對知識點進行聽講后,還可以有精力去做對應的習題,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第二,與傳統課堂相比,微課程內容更加簡潔,主題鮮明,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通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媒體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精力投入到對課堂內容的學習中來,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第三,與傳統課堂相比,微課堂移動開放靈活,學生可以提前將微視頻下載到移動客戶端上,以便隨時進行觀看,大大地提高了業余時間的利用效率。第四,教學資源環境微型化。微課程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所有資料微型化,例如課件、筆記、習題、反思、反饋等等,將傳統課堂微型化,為學生進行學習創造了一個方便、靈活的學習途徑,方便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和反思,彌補傳統課堂內容的不足,營造了一個主題鮮明、教學方式多樣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第五,適用范圍廣,微課程雖然是針對學生設計的,但是同樣適用于非學習領域,例如教師進行深造、備課,工作者進行深造等同樣適用。第六,草根創作,微課程短小精悍,涉及的知識點僅僅只有一個,這促使了很多普通人成為課題的研發者。第七,及時進行反饋,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在微課程上教師可以及時地聽到對自己的評價,以便及時對自己的不足進行彌補;學生可以根據系統反饋,鞏固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等。
二、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作用
(一)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課程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進行自主學習的環境,滿足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個性化需求。微課程這一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得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成了學生的朋友,可以使學生隨時與老師進行互動和交流。微課程具有完整的教師設計和教學服務支持體系,可以對學生的練習內容進行記錄,進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和反饋,使得學生可以據此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另外,微課程對學生所學過的內容是進行永久保存的,方便學生隨時進行復習和查看。
(二)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對教師的促進作用
微課程作為一種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第一,課題的選擇,微課程的課題僅僅是針對課堂內容的某一點作為知識點進行展開教學的,例如課前導入、重點、難點、課后延伸等角度。通過對微課程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加深教師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第二,內容設計,教師在對微課程的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還可以提高教師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熟練度。第三,可以提高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與概括能力,開闊教師的視野。第四,通過微課程的評級系統,教師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現狀
在2013年7月3日,國家開放大學正式啟用了“五分鐘課程網”,這是我國微課程在開放教育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推動了我國教育領域改革的進程。近幾年來,我國在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領域內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教師參與微課程的積極性高漲,微課程涵蓋的教師、課程內容也越來越多。雖然從全國的整體角度來看,微課程的發展狀況良好,教師整體水平較高,教學質量能夠得到保障;但是由于沒有先例可以追尋,在微課程的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形式單一。目前,在微課程中絕大部分視頻仍然沿用傳統的單一教學形式,沒有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豐富課堂內容,例如,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暨“中國微課大賽”中,參賽的教學案例的教學形式幾乎雷同,沒有新意。又比如在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中,參賽對象雖然改變了教學模式,開放了學習途徑,但是他們僅僅是把傳統課堂上的內容全盤接受放在微課程中,從真人講解變成了視頻播放,縮短了教學時間,卻沒有改變最根本教學方法,達不到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目的。因此,要完善微課程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效率。第二,微課程選題偏大。微課程最關鍵的就是選題的“微”,只有“微”選題,才能精準地把握主題,用最精短的語言概括選題所包含的內容,引起學生對選題內容的興趣,進而對此選題進行學習。但是如果微課程選題過大的話,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就需要用非常復雜、繁瑣的語言對選題進行講解、舉例,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對福建電大首屆微課程大賽進行觀看和研究后,可以發現大多數教師在選題的過程中過大,嚴重影響了后面的發揮,導致教師不能發揮正常的教學水平的能力,影響比賽結果。因此,為了微課程的成功,必須對微課程的選題進行深思熟慮,不要求選題含義深刻,只求“微”。只有“微”選題,才能用最短的時間通過短小精悍的語言講解清楚,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對微課程沒有清晰的認識。微課程作為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新生模式,并沒有在很多領域進行大面積的實施,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教師都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就會在微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中進入很多誤區,嚴重地影響到微課程的推廣和實踐,不利于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在微課程方向的改革。例如,在福建電大首屆微課程教學大賽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參賽的對象對微課程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導致參賽者未能發揮出平常水平的一半。因此,教師和其他人都要提高對微課程的認識,了解微課程的范圍、內容和特點,從而可以使投入到微課程的精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路徑
目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利用網絡形式進行授課。微課程主要以智能手機、電腦、平板等移動設備為載體對具有特定主題的微視頻進行播放,還包含有與視頻內容有關的微型課件、筆記、習題、反思、反饋等輔助學生進行學習的模塊,此外,在微課堂上還可以與教師、學生進行在線互動,及時解決在視頻、習題等遇到的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進行學習的效率。為了提高學習資料的真實、完整,微課程不但是一段微型視頻,更要具備一套對教學進行分析、設計、開發、評價等過程的完整系統,使教師可以不斷地對自己研發的微視頻進行完善,提高視頻內容的趣味性、真實性、豐富性。因此,為了提高微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步伐的速度,必須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路徑進行創新。
(一)將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與現實課堂進行結合
為了推進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進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微課程與現實課程二者之間的聯系,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保證微課程的實際性和有效性。微課程必須來源于現實課堂,將教學的要求和目的、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考慮進來,不斷地對課堂所包含的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調整,不斷地進行完善,從而可以更好地為現實課堂進行補充和拓展,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微課程的學習者,有效地提高微學習者的積極性和效率。微課程作為最新的教學形式,在現實課堂中不僅可以對課程進行引入,還可以講述核心的概念,演示探究過程,演算課后習題等等,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進行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對實驗結果的認識。但是,在與現實課堂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準設計,力求使用最短的時間對學習內容進行精煉的講解。另外微課程根據學習對象、學習目的、學習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設計,例如,經濟學科的學習內容的課程設計就要更偏重于趣味性,理科學習內容的課程設計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壓力,適當地增加一些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元素,使微課程可以真正地做到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二)完善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教學設計體系
作為開放教育教學的一種模式,微課程不僅僅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課程內容用視頻呈現出來,而是作為一門完整的課程進行呈現的。因此,微課程要具備一套完整的課程內容教學設計體系。為了滿足不同的微學習者對微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需求,微課程一定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和目的,結合教學目的和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以做到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微學習者學習的效率。例如焦建利教授曾經提過的“ADDIE”教學設計模式,這一教學設計模式涵蓋從分析到設計,最后到評估的各個環節,能更好地滿足微課程對教學設計的個性化要求。此外,在做好教學設計后,還要注意微課程中的教學支持體系的構建。教學支持體系的構建不僅能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還能對學生做過的微習題進行反饋,提醒學生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重視度,避免以后再次出現類似錯誤,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和速度。與此同時,教學支持服務體系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加現實課堂與微課程之間的聯系,使現實課堂與微課程實現統一,便于學生進行連續的學習。
(三)加強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推廣與應用
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進行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微課程的應用。為了實現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應用的目的,就必須對微課程進行推廣。目前,大多數人都對微課程的認識微乎其微,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程時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微課程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因此,要加強對微課程的推廣,提高人們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認識度,擴大微課程在我國的各個領域的應用范圍,使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利用微課程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比如,可以對微課程進行集中的宣傳,提高宣傳的力度和效率;可以通過共享交流進行推廣,提高師生和其他學習者對微課程的認識;可以通過專家點評進行推廣,提高微課程在人們中的知名度;對優秀的獲獎微課程向人們進行展示和推薦,加深人們對微課程的認識;另外,還可以不定期地組織教師對“微課程”進行觀摩、學習、評價,以提高教師設計微課程的能力,從而可以對微課程進行推廣和應用。綜上所述,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時代已經到來,與當前應用廣泛的社交軟件一樣,微課程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建設開放大學的過程中,將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發展前景。從教師角度來看,微課程改變了教師備課的形式,將紙質備課變成電子備課,易于保存,使用方便;而且對傳統的教學和教研方式進行了創新,打破了教師進行聽評課的傳統模式,使得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微課程上面的評價系統對自己進行不斷地完善,從而提高專業水平。從學生角度來看,微課程為學生進行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可以對傳統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加深學生對課堂所講內容的理解。隨著開放教育改革步伐地不斷深入,以及電子設備和無線網絡的廣泛普及,極大地加強了對微課程的推廣與應用,使得通過移動電子設備在微課程上進行學習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最終使得微課程成為開放教育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和學習途徑,拓寬了人們進行學習的渠道,提高了人們進行學習的效率。
作者:姜坫淮 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沙縣工作站
參考文獻:
[1]余亮,黃榮懷,楊俊鋒.開放課程發展路徑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6).
[2]索姆•奈杜,肖俊洪.開放教育實踐再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4(2).
[3]王鵬,邊琦,肖鳳艷.MOOC背景下教學資源建設的發展方向———基于對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工作的回顧[J].現代教育技術,2014(4).
[4]趙慧霞.MOOC環境下的開放英語微課程設計研究[J].才智,2014(14).
[5]閻知知,湯璇,高娟.關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5(21).
- 上一篇:駐村扶貧幫扶工作意見
- 下一篇:兒童民謠融入學前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