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技巧論文
時間:2022-08-21 10:48: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是把課文中一件件具體生動的事,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一句句深入淺出的話,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作用于學生的耳目,滲透于學生的心田,令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知識、道德修養,還應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課堂教學用語。
一、描述富有美感
語文教材是憑著語言文字的媒介表現思想情感的,因此,作者的蘊涵情感加上語言文字自身的情感性,就決定了教材本身具有各種各樣的美感:既有《望廬山瀑布》的雄偉美,又有《草原》的秀麗美;既有《花潮》的生趣美,又有《月光曲》的朦朧美;既有《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新奇美,更有《豐碑》的悲壯美。
高爾基曾說過:“人們愛聽悅耳而有旋律的聲音。”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結合教材的情感,追求語言生動形象、具體直觀。即把深奧的事理通俗化,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有聲有色、娓娓道來,通過富有美感的描述引導學生置身于美的語言環境之中,從而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引起注意,激發興趣。
教學語言的美感不僅體現在敘述時的聲調、速度和節奏上,即語言應有層次、有輕重緩急,有抑揚頓挫,教師應從容不迫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教學語言的美感更表現在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從而選擇適當的句式、組織生動的語匯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師應善于把無聲的教材描摹成充滿美感的有聲的畫面。
例如:《草地夜行》敘述了紅軍長征過草地時,一位老紅軍為救一名小戰士而身陷泥潭壯烈犧牲的故事。教學中,為了讓老紅軍的光輝形象、崇高品質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我抓住老紅軍壯烈犧牲時的場面,組織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反復感悟以后,加進了一段聲情并茂的描述:
“就在這茫茫的荒蕪人煙的草地上,一位老紅軍,為了他人,為了革命,面對著生與死的抉擇,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要記住革命’,這,是他的臨別遺言,也是他對黨的無限忠誠,更是他對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
充滿悲壯美的一段話,既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又激起了學生的共鳴,使茫茫草地上一座烈士的豐碑牢牢的聳立在學生的心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富于美感的描述,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啟發耐人尋味
所謂啟發,是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曾對此作出精辟的解釋: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可見啟發之重要。教學中,教師則應積極引導學生,但不能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過分施加壓力;指明學習途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大腦產生興奮,多種感官協同參與,積極活動。教學中,教師若能通過耐人尋味的語言循循而誘,提供一些思考問題的線索,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討解答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則必可“牽一發而動全身”。
例如,我在教學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古詩《小池》時,就成功地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指導學生確定該詩所描述的時間。
師:請大家自己讀古詩,想一想,這首詩贊美的是哪個季節的美麗景色?要注意重點詞句。
(讀書,顯然是給學生方法;注意重點詞句,顯然是給學生階梯)
生1:秋天的景色。
生2:不對!秋天沒有荷花,詩句中的荷花夏天才有。
生3:不!夏天太熱了,哪有“晴柔”的風光?應該是春天,春光明媚。
生4:不對!春天雖然陽光明媚,但荷花還沒長苞呢!
(學生各抒己見,爭執不休,期盼地望著老師。)
師:春天雖然晴柔,但荷花還沒長苞,“露尖”──太早了;夏天,荷花盛開,但天氣炎熱──太遲了!那么,什么時候的景色才最符合詩中寫的呢?請大家自己把古詩連起來讀幾遍。
(簡單的幾句話,為學生提供了解題的線索,并潛在地啟發學生:應綜合思考問題。)
生1:我認為應該是春天過去,夏天剛來到的時候。
生2:(迫不及待地):對!是初夏!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憤”與“悱”的心里狀態,若不采取直接的講解授予其知識,而適時地給予必要的語言啟發,既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又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點撥帶有幽默
幽默,是一種戲劇性的表現形式,它通過比喻、夸張、象征、雙關等手法,運用機智、風趣的語言,對不合理或矛盾的事物、現象予以含蓄的批評,使人在輕松的笑聲之中,否定某些事物或現象。
據說,美國保羅韋地博士曾經向幾萬個學生調查,從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生喜歡幽默型的教師,足見教師的教學語言帶有幽默感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把相聲、喜劇中的幽默藝術引入課堂,不露聲色地加以點撥,并使其具有善意的教育作用,從而令學生在笑聲中獲取知識,激發情趣。
例如,教學《冬眠》這一課,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冬眠”的意思時,就可這樣運用幽默的語言加以點撥:
師:什么叫冬眠?
生:冬眠就是冬天睡覺。
師:哦!那我們到冬天都要冬眠了。(學生發笑)
(善意的幽默包含了對前面答案的否定)
生(補充):冬眠是說動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覺。
師:哦!騎兵部隊的戰馬一到冬天就都冬眠了,那敵人來了怎么辦呢?(學生哄堂大笑)
(笑聲中又一次否定了答案,但較前一次回答已有進步)
生(再補充)冬眠是指有的動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覺。
(至此,才算解決問題)
此時,教師正是運用了幽默性的語言,興致勃勃地向學生反提問題,善意地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而學生的笑,則是領悟,更是獲取知識的快樂!
所以,在點撥中帶有善意的、恰當的幽默也是教師獲得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它不但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情趣和樂觀的信念,更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正如列寧所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運用恰當,往往能起到鞭辟入里的奇效。
四、評議準確精
評議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一種觀點或理論加以鑒別,從而指出對在哪里,為什么對;不對在哪里,為什么不對。教學中,好的評議能令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找到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激勵其更上一層樓;而不科學的評議則會造成師生間信息交流的阻塞,甚至挫傷學生的自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由此看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準確精到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的評議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師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運用合乎邏輯的教學語言,使評議顯得公正、真實、準確、可信;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評議的導向和激勵功能,運用精雕細刻的語言擴大評議對學生心里的積極影響,克服消極影響,使學生從中得益不受挫。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指導學生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時,就可以借助于準確精到的評議性語言來授之以法。公務員之家:
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的段意應該怎么說?
生1:這一段寫周瑜派魯肅到諸葛亮那兒去探聽消息。
生2:這一段寫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借箭的準備。
升3:我認為這一段寫周瑜派魯肅去諸葛亮那兒探聽消息,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借箭的準備。
(學生把目光轉入教師,希望教師能對三種意見做出裁定。)
師:三位同學都能從課文內容出發,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大家學習。(肯定學習方法正確,目的在于激勵。)不過,我比較同意第三種意見。(“比較同意”婉轉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對第三位學生的意見引起重視)因為第一種意見注意到和上文的聯系,只講了周瑜怎樣繼續刁難諸葛亮,不夠全面;第二種意見注意到同下文的聯系,只講了諸葛亮如何做借箭的準備,也不夠全面。(先肯定長處,后分析原因,指出不足,斟酌用詞,力求準確精到。)而第三位同學抓住了第二段的主要內容,又兼顧了這一段同上下文的聯系,概括的段意比較全面,這一點,更值得大家學習。(表揚中傳授學法,起到導向作用,比較適用于教學過程的知識新授)
- 上一篇:著裝禮儀常識
- 下一篇:學生個性培養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