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活動化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10:20:00

導語:品德課活動化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品德課活動化教學研究論文

當前,全國范圍內品德課的教學改革已經掀起了一股很高的浪潮,大家都在探討如何使品德課的教學更有實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的實際,達到品德課的真正目的。《品德課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小學德育的重要載體,對小學生應多采用活動式教學。”這進一步從課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動化教學是品德課之必需。

一、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新的活動化教學思路

1.注重學生活動的實踐性

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自調查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如一年級活動課《保護綠色我能行》一課,讓學生廣泛收集有關知識,課堂中讓學生匯報,帶領學生到校園內和校園外小花園實地考察,了解綠化現狀,讓學生發現某些不良行為,讓學生明白其害處,引導學生知道怎樣做,討論如何愛護花草樹木,最后達成共識,成立護花小隊,設立愛綠標牌,從而內化為行為。

2.注重學生活動的自主性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組織討論、辯論、表演、競賽等,運用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程度。如活動課《我把愛心獻給家人》一課,課上我創設一些情節,讓學生自由結合,自主交流,教師適時調控、引導。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師生互動的教學格局。

3.注重學生活動的情感性

日常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育主題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活動情境,形成能激發學生熱情,誘發辨析思考,開展行為實踐的活動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采用故事,聽歌曲,看錄像,放投影片,角色游戲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投入,產生情感體驗,領悟道德內涵,形成道德知識。如《愛護課桌椅》一課讓學生戴頭飾表演,使學生體會課桌椅被壞的心情。《喜歡過集體生活》一課,讓學生觀看德育活動資料片,讓他們體會生活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的快樂。

二、活動中培養學生集體合作的意識

1.明理中交流學習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潛心思考的時間,通過調動原有的認知基礎,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往往有不同的意見,爭論非常激烈,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同學們發現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例如二年級《熱情待客》一課,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紅黃藍綠隊,以小隊競賽的形式進行,深化明理時讓學生走進聰明屋展開討論:為什么要熱情待客有禮貌?討論后請各隊發表見解;紅隊認為:對客人有禮貌客人會很高興、很開心,下次還會來作客。黃隊認為:也可以使客人與主人更加友好,有了困難互相幫助。藍隊認為:熱情待客會使客人感到溫暖。綠隊認為:是尊重客人的表現,如果你到客人家,同樣也會受到歡迎。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明確了道德認知,升華了情感,激活了學生的表象,更調動了情感因素。

2.導行時動手合作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集體合作,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則有利于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式的思維網絡,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創設教學活動情境培養創造個性

1.創設主動探究的質疑情境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開發學生的潛能,必須鼓勵學生從質疑開始。”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鼓勵學生通過活動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這樣學生就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課文中有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這些時機引導學生質疑,勢必能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教師,批判性的接受事物的創造個性。教師還引導學生抓住教材的矛盾處理解,并給予點撥,使學生對教材中提出的“要謙讓”這個道德觀點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達到了情通理達的效果。學生的思維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使其創造個性得以充分展示。

2.創設教學活動情境培養學生創造個性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在品德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創造性思維,加深了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在品德教學中恰當地引導學生想象,是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

實踐證明,品德課教育源于生活,活動化教學是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采用活動化教學,能改變以知識為本,教師中心,灌輸唯上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與學生的自主活動和主動探索過程統一起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做為教育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適時構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品德課以嶄新的形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