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道德素質培養論文

時間:2022-08-04 08:28:00

導語:高中生道德素質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道德素質培養論文

摘要:性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讓學生學會做人是發展性教育觀念下德育重要內容,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則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關鍵。本文從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就培養高中學生的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實踐策略和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提出策略和途徑思考

一問題的提出

(一)、培養學生道德素質,讓學生學會做人是發展的需要

在21世紀今天,我們面對著一個嶄新的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競爭的,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民素質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課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著眼于人才的培養,是各國走的共同之路。因為人類面臨的諸多競爭其本質就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毋庸置疑,決定21世紀各國命運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培養人的素質的問題。在20世紀末,抓住了機遇,就明確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迎接21世紀的挑戰。在發展性教育的思想下,素質教育就是要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四有”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要通過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意識是當今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的基本要求。高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重視對高中生道德素質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二)、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讓學生學會做人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學生在唯智主義的束縛下,過度地競爭考分。這種狀況不僅嚴重損害著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背離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機械地重復操練,消退著學生人格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精神和豐富性。同時,在師長們的過度地呵護下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又缺乏對真正的與生活意義的理解,面對嚴酷的升學壓力和現實的生存競爭,滋長著各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念和不良行為。其中還有一些人,甚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以至于不假思索地毀滅自己,傷害別人。

一段時期,學校德育已異化為“智育的附屬”,用灌輸的手段和,進行思想和道德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內在需要,成了一種單向的強制性的灌輸過程,學生完全成為被塑造的客體,只需要聽話、服從,其效果是外在和短暫的,因為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必然導致學生的厭煩和表里不一的雙重人格,培養的學生“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卻仍不這么做”。因此,在現展性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們必須注重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策略,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充分讓每一個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同等的發展機遇和共同發展的可能。讓學生獲得一種基本的觀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學生生活中能夠去運用和適應。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們的德育目標能升華為學生的自我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學會做人”達到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培養高中生道德素質,讓學生學會做人的策略和途徑

根據本人長期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筆者以為,現展性教育理念下,高中生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必須做到使學生:樹立一個信念、增強兩個意識、培養四種精神、學會五個關心。

(一)、對國家樹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信念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首要前提。

高中是中學期間學習負擔最重的時期,也是學生本質增強的時期,此時多數學生對世界、事業、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即將對自己的未來作出重要的選擇。他們的人生逐漸定向、個性基本定型,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期望,因此這時通過引導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信念,是使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關鍵。信念是學生思想品德中的精神支柱。當今學生中有的學生理想信念出現了危機,重智育,認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符合時代潮流。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是愛國,對社會主義有高度責任感,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因為我們的事業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實踐。那么,怎樣才使學生樹立這樣的信念呢?

1、積極引導、正確教育使學生感知。當代學生處于改革開放年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網絡信息帶來了各種思潮和觀念,對中國近代現代,特別是中國傳統引導中國人民探索奮斗史了解不多,對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巨變了解有限。因此,我堅持利用各種渠道,如班會、團隊活動等形式,結合一些重大的歷史紀念活動,開展“讀史明志,振興中華”的主題活動。特別是利用文科班的優勢和歷史學科教學的優勢,布置學生閱讀有關近代現代史內容方面的書籍或偉人傳記,利用班會進行讀書交流;在班里成立了“中共黨史杰出人物的資料收集”興趣小組,通過對黨歷史上杰出人物的了解,更多地了解祖國,了解黨史從而確立起正確的信念。

2、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黨的信念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利用性學習開展活動的機會,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古跡和歷史展覽館,布置學生利用假期,了解家鄉的變化,真實地感受今天的中國是成千上萬的仁人志士求索奮斗的結果。使他們認識到在鄧小平的指導下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從而堅信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另外,還通過樹立身邊的優秀學生的典型及典型事跡展覽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努力使自己成才成人,即一個愛黨,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

(二)、在誠實守信的規范要求下,開設各種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讓學生學會“競爭與合作”,這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關鍵。

對待他人的態度,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心理素質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就是如何懂得正確認識他人。現代社會充滿競爭,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學會與他人交往相處的能力則是更重要。而誠實守信,具有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是基本要素。

我們充分地看到:未來的社會,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密切,打破了原有的地區國家格局,全球正在走向一體化,但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空前的張揚,不可避免,在利益的驅動下,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在無情的競爭面前,要勇于接受善于挑戰,既要正確地認識自己,也必須正確地認識他人,既要公正善良、正直友愛、是非分明,也應有較強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具備競爭和合作的能力。而要培養學生正確地與人交往,首先要使學生做到對人誠實守信。在教育活動中,理直氣壯地講誠實守信是做人的美德,缺乏誠信的人際交往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最終自己也將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明確地讓學生懂得:未來的競爭和合作是在一種更有序和更規范的道德和的約束下進行的,誠信不僅是自我做人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上每個成員的基本要求,是文明社會進步的標志。

當今社會的一代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依賴性強、以我為中心的缺點不可忽視。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增強競爭和合作的意識,在具體班級管理中,我強調了以下四個方面:

1、引導學生不回避競爭。在當今社會中,競爭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這是首先要讓學生形成的意識。尤其是高中學生即將面臨社會的選擇,將升入大學或走向社會。我們更應該讓他們樹立這種意識。在具體工作中,我一方面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除了學校心理輔導員的講課外,我還專門從圖書館找來一些資料,向學生發放,請回已畢業的校友來座談,然后結合一些社會實際和背景資料,組織討論,使學生看到,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而競爭又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必須面對積極準備。因此,我們必須從現在的學習中開始學會競爭,參與競爭。

2、把學生作為主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較強的主動參與競爭的意識。如鼓動學生抓住一切機會參與學校的學科競賽、球類比賽、和其它一切評比活動。在班里,要求每位同學都給自己找一個競爭的對象,或學習上的,或班級管理上的,甚至是某一門學科的,從而在班里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局面。為了培養全體同學的競爭意識,在班里還確立了班干部輪換制,方式是自我推薦,競選上崗。期限是半學期。結果,許多同學上臺演講,自我介紹,自我推銷,競相展示自己的優勢才能。更令我意料之外的是,競選演講那天,好幾位平時看上去很內向的同學事先沒有報名,臨時上場演講,參加競選。通過這一過程,為每一個學生的成功提供了機會。效果很好。

3、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競爭觀。通過班級主題班會、辯論會等形式,教育學生未來社會的競爭成功者,依賴的不是權力、金錢、父母、朋友,而是靠個人的真才實學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如不損人利已或以不正當途徑方法達到目的。具體以每學期的考風考紀教育為主要形式,針對有些學生的作弊現象,在班里開展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這種不正當的競爭意識是錯誤的,啟迪學生去思考。如班上有個同學,平時學習成績不錯,但在一次期中中,由于對自己的答案吃不準,而向前排同學傳遞了一張紙條,前排同學沒有理睬,事后向我作了匯報。我向這位同學了解情況時,她說我其實是已經復習好的,只是考試時對自己沒有信心,吃不準答案想確定一下,言下之意她認為這不是作弊。我沒有簡單批評和處分了事,而是讓她想想這樣做對其它同學來講是否公平,然后,經她同意,以不提名的方式在班里舉行了一次主題班會,討論假如考試時出現這樣的情況應不應該?經過討論使大家認識到: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力,進行公平的競爭,而不能走不正當的捷徑。這位同學也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向我表示要加倍努力,展現自己的真正實力和水平,以證明自己是成功的。經過努力,這個同學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班級第二名的成績,而且和第一名只相差一分。

4、競爭和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合作是競爭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國際性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論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時,突出地談到了,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是當今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它同樣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在工作中我著手從以下幾方面實踐:首先,以創建優秀集體為目標。因為優秀集體的顯著特征就是學會共處,從嚴格意義上講,優秀集體不僅是內部團結,更重要的是崇尚合作。在創優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接納他人和學會為別人著想,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克服困難,解決矛盾,“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為口號,最終達到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經過全班同學的努力,我們二(3)班連續被評為校“學習示范班”和“管理示范班”,本學期又被評為“文明教室”和“文明班級”。而優秀班集體形成,也使學生體驗到了善于合作的價值和快感。其次,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場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如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社會實踐的爭優活動。要求小組的每一個人都共同承擔相應的任務,組織一次活動,有人負責策劃,有人負責節目編排,有人負責環境布置,也有人負責宣傳和邀請嘉賓、領導等。通過這種經歷這種共同完成任務的活動,合作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另外還有比如:以小組為單位出黑板報進行評比,小組為單位進行辯論賽;以小組為單位編歷史小報和班刊等等。這樣班里涌現出了一批“小小活動家”。學校一些大型活動中,總少不了我班的一些同學參與策劃。

(三)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入手,培養學生具有“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的精神,這是學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學會做人的基本要求。

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要從培養基礎道德入手,而培養基礎道德,是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紀律的關鍵。因此,培養基礎道德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起,它是學會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而對學生的基礎道德教育方面,單靠說教及強制的措施行為是難以奏效的,這就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道德教育也首先要他律,在此基礎上才能達到自律。

1、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以行為規范要求為基準,培養其“人格自尊”精神。人格自尊是規范基礎道德的前提,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說:自尊需要屬于四個層次。就是說,一個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時,才會產生自尊的需要。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為自我實現需要,也就容易從他律走向自律。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基礎道德過程中,必須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要避免在行為規范的養成上實行一管到底,對一些學生行為規范出現的偏差一味地指責和批評過多。而要從學生的自尊問題去思考,激發學生希望成功的欲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自尊和要求別人對其尊重的自尊心理。才會使自己的行為規范合乎公共利益。這實際上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本。所以,在班級中,我要求學生自己參與制定班規,然后,要求每個學生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標準,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21世紀臨中人的形象應該具備哪些道德品質,作為臨中重點班的同學應該具備怎樣的道德素質。

2、倡導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的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信,培養其“處世自重”的精神。未來社會充滿著挑戰和競爭,在開放的社會大背景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名利誘惑,或面臨各種價值的選擇,而要成為能立足于社會的現代人關鍵在于處世自重。即胸襟坦蕩,開朗堅定的立身處世原則,不自高自大,不亢不卑,誠實,平等態度處世待人。高中學生無論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處于走向成熟時期,因此,在培養學生學會處世這點上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處世自重的引導。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信,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處世的重要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其體驗人際交往的鍛煉。比如在班級管理中我采取了班干部競選輪換制,給每個學生都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其體驗人際交往的鍛煉。特別對于哪些性格內向,平時膽子比較小的同學要多加鼓勵,給他們創造機會參與競選進行鍛煉,使這些同學在工作中認識到與別人打交道的重要和艱辛。班上有位同學,由于家庭的,性格孤僻,對自己缺乏信心,總認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不會干,沒有別人那樣的工作能力,還老是覺得自己是多余的。我通過多次找她談話,并以自己在高中時的親身經歷鼓勵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動員其他同學鼓勵她,舉行了“夸夸她”為主題的班會,讓同學夸她的優點,在大家的幫助下這位同學終于報名參加了競選,并當上了班長,并在工作中表現很好。事后她對我說:“從小我就害怕與別人打交道,當上了班長后,也只好硬著頭皮學會與同學和老師去打交道,從而我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了,也學會了怎樣尊重人。”其母親高興地對我說:“現在孩子象變了個人似的,懂事多了。”其次要讓學生獲得學會處世的一種能力,即獲得以后能否適應環境,能否作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因此,我盡量找機會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幫助搞衛生;上街道幫助美化、保護環境;組織學雷鋒小組上街服務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與社會上各類人打交道。很多學生不再怯懦和自卑,變得自信,知道了自己是社會的普通一員。

、3、抓好良好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自主學習”的精神。的,終身將是人一生必須面對的,因此,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當展性教育理念下的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更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精神。其關鍵就是要學會具有一種在各種環境和走上社會后能根據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形成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其次,除了滿足書本的學習外,還要學會在社會中選擇和判斷的能力,從中汲取養料,棄惡揚善,錘煉自己。從培養能力的角度講,就是要使我們的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有根據需要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判斷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是否符合學習目標的能力;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的能力;有與教師或其它學習者進行協商的能力及監控學習調整學習態度、動機等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為使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從每學期開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學習目標和實行目標的具體措施,鼓勵每個學生能充分調動自我的學習階段性。期中考和期末考后,讓考得好的同學介紹自己成功的經驗,通過班刊、班報的形式向全校作宣傳。就德育的角度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更主要的是對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培養。

4發揮“內因”的作用,使學生達到行為的自律。從心角度而言,外在教育要求和沒有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主觀要求,受教育者處于被動,消極地接受教育的形態稱之為“紀律”。反之,外在教育影響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主觀需求,并在爾后的言行中自覺地體現這種內化的影響,則稱之為“自律”。學會做人的關鍵是在“做”即行為本身,我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整體修養,關鍵在于發揮“內因”作用,而強化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勵性為內容和目標,達到行為自律。真正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學生形成穩步向前發展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具體做法如下:(一)不斷自省促使學生對自己行為作出評價。所謂自省就是讓學生對自己個人身心活動的觀察。自省過程也是學生對自我行為評價和反思的過程,是個性社會化的過程,意味著學生對自己的各種素質發展有了一個自我評價和反思的積極要求,通過學校的道德品質考核和班級的行為規范量化考核記載,建立學生的自評考核制度,通過班級日記的形式,一天一評,值周班干部和值日班長共同考核,一周利用德育課時間評議一次。這樣不斷自省內察在行為自律的導向上是積極有效的。(二)從抓學生平時學習活動中發生的沖突事件入手,結合文明禮儀教育,使學生學會自控,以達到身心修養的成熟境界。中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形成是在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中進行的。無論是知與行矛盾、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渴望得到尊重與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矛盾等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具有控制自我要求和情感欲望的能力。例如,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在球賽和運動會中表現出來的一些比較激動的傾向,或者因此而發生的一些沖撞事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懂得“禮讓三分”“三思而后行”重要。在討論中,有同學舉例說:在國際比賽中,當我們的運動員輸了,還是彬彬有禮,顯示了人的良好的道德素質。假如反之又將如何呢?通過討論,大家認為,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我們都應該理智地對待,做到凡事“三思而后行”,這是文明的標志,也是一個人良好道德素質的體現。(三)讓學生不期自勵,使學生在人格上不斷邁向自我完善,以達到行動自律的最高層次。通過每學期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情況,在行為規范方面提出自己的奮斗目標,自我激勵。

(四)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學會五個“關心”是培養良好道德素質重要途徑。

人與人的交流有其功利的一方面,而更多的是要關注非功利的一面。學會關心他人以及獲得關心,獲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礎。關心是一種智慧、一種感情、一種境界,培養這種情感,便于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有了這種情懷便易于達到這種境界,便會提升為神圣的使命和責任感。它充分順應了現代社會發展對于今天教育的要求,又體現了人類對自身價值和教育功能的再認識,即反映了特征,又體現了人類教育的優良傳統和永恒的追求。如何培養學生學會關心,筆者認為,應該把其提升到責任感高度認識,它應當包括對自己的責任,對他人、家庭社會承擔責任最終對人類的責任。“善其身”是為了“濟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來是中國青年學生的追求目標,在現代社會是個人的成功要體現個人的價值觀,更要突出社會價值觀,即將個人的未來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緊密相聯。

1、學會關心他人,包括學會關心集體中的他人、同學、老師等。同學老師每天都朝夕相處,作為集體中的個體,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學會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弘揚“我為人人”的風尚。在實踐中我采用了“誘導法”利用班級學校中家庭比較困難或家庭不幸的同學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激發學生的愛心。拿出自己的零用錢,放棄一次品嘗麥當勞、肯德雞的機會,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幫助身邊的同學戰勝困境;利用學校與山區臨目中學結對子的時機,發動學生拿出壓歲錢,給山區學生買一本書。班上有位同學,父母由于感情不和,母親在她讀小學時就出走再嫁,父親在她上初二時不幸病死,多年來她一直和七十多歲的奶奶一起生活,根本沒有來源。但她非常堅強,靠著親戚們的資助和同學老師的幫助,考進了臨中,又考進了我們這個文科重點班。當我把她的情況在班上一說后,同學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用各種方式表示對同學的愛心和幫助。現在每逢過節,總有同學給她禮物,每逢她身體不適,同學們都爭著陪她上,還有幾位家境比較好的同學,約定每個學期拿出自己的壓歲錢給她繳付一半學費。而這位同學也通過關心班級、關心老師、關心同學來報答同學恩情。以此在班里創設了溫馨、和諧、平等、友愛的人際氛圍。其次采用了激勵法,對于學生中能樂于助人、友愛團結的先進事跡和個人常常予以表揚。在班里舉行了以“關心”為主題的班會后,我倡導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結果第三天,班里出了一只“愛心百寶箱”里面有剪刀、膠水、訂書機、墨水、圓珠筆等等。一調查,原來是班里的楊波同學為了方便大家做的。我及時表揚楊波同學。

2、學會關心家庭,孝敬長輩,為家庭負起應有的責任。現在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對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關愛。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能愛他人,愛國家,愛人類。為此,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把家務勞動的情況作出自評,家長復評,作為品行等第評定的依據。又如要求學生記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份生日禮物,給父母一個驚喜。結果,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好象一下子懂事多了。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孝敬父母和關心父母的快樂。有位同學在周記中寫道:今天是媽媽的生日,媽媽給我過了十七個生日,今天,我要給媽媽過個生日。我親自上菜場買來媽媽喜歡吃的蔬菜和水果,還用自己的壓歲錢給媽媽買了一塊漂亮的絲巾和一束鮮花……,在燭光中我看懂了母親邊的白發,看懂了父親眼角的皺紋,看懂了父母眼中噙含的喜悅的淚水,十七歲的我終于體會到了“百善孝為先”的真諦,終于體會到了父母快樂的原因。我當著全體同學的面聲情并茂地朗讀了這些真摯動人的周記,勉勵學生珍視親情,學會善待家人,進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愛心推及他人和社會。針對有些同學在家中的特殊情況,我還把這種教育推及到家庭,讓家長配合教育學生。有天早上七點十分左右,我接到了一位家長的電話,她一開口就一個勁地向我道歉,說都是她不好,因為感冒吃了藥睡過頭忘記叫醒女兒,害她遲到了。聽完了她的訴說后,我問她:“你是否每天都這樣叫她的?”她說是。我說:“為什么不給她買個鬧鐘呢?”她說女兒說鬧鐘她聽不到的。所以,今天遲到了女兒不高興沖她發火了。我向學生了解情況時,這位學生也理直氣壯地責怪母親。我覺得這是學生不關心父母的典型表現,自己犯錯誤自己不負責,而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同時也是不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為了讓全體同學受教育,我把這件事放在德育課,讓全班同學進行討論,遲到應該由誰負責。通過討論,使同學認識到必須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應該把責任推給父母,更不能讓父母時時為自己操心,這也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事后我還和這位學生的母親交流了看法,提出必要時要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也培養她關心他人,關心家庭,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只有這樣,以后她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他人關心,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使她將來擁有一個健全的品格。家長聽了后很感動表示要配合我,而學生也表示要改變壞習慣,自己負責。并請我幫助監督。一段時間后,她母親又給我打電話高興地說孩子再也不需要她叫了,有時還給她燒好了早餐呢。每年的三八節,我還在班上開展了“夸夸我的媽媽”的活動,增強了學生和父母間的交流。

3、學會關心國家,即關心國家的大事,國家的發展和前途。作為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一直以追求高分數為目標,學校也往往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因此造成了一些學生只埋頭讀書,不關心、國家大事,孤陋寡聞。認為這些與考大學無關,學之無用。所以不少學生可以滿口流利的,可以考出高分,但缺乏愛國熱情。為此,我結合建國、建黨周年的活動,進行了偉大祖國成就宣傳活動,要求每一位學生收集資料,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并利用學科的有利條件,通過學生編成的歷史小報,向全校展覽,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又進行了興趣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結合改革開放二十周年紀念,讓學生從身邊尋找變化,舉辦了一次《家鄉的變化》的攝影展覽;結合香港、澳門回歸,開展了香港、澳門歷史地理知識競賽;還利用文科班的特點,針對一些時事熱點如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中同加入WTO、9?11事件及化等問題開展了辯論,開設了“203論壇”。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養成了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發展的好習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學會關心社會,即關心社會的人和事,包括相識的和不相識的,直接參與和未參與的。作為一位公民,應具有公民的意識,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班級團支部組織班志愿隊在雙休日和寒暑假日走上街頭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在中國首屆森林博覽會召開期間,班里組成了志愿者隊參加了各項活動;得到了較好的評價。

5、學會關心人類生存發展,即關心環境、、生態乃至地球。關心人類命運是關心的最高層次是終極關懷。注重組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環保的關注,利用黑板報進行有關環保知識的宣傳,以增強環保意識;還在班里開設關于臨安錦城鎮的環保問題的性學習課題,組織學生對錦城鎮生活垃圾的環境污染和節能燈制造對環境污染等問題情況作了調查,并向市政府提出整改的建議,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既增強了學生的關心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活動和實踐能力。此外,還利用主題班會的時間,開展了一次題為“拯救地球”活動,通過學生調查,整理編劇以小品形式進行表演,收獲不小。

三、培養高中生道德素質實踐策略的思考

通過以上的策略,最終目標達成是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也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即讓學生懂得我應該做怎樣的人。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在具體實施這些策略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必須促進德育的內化,把外在的教育影響變成學生自身的需要,要讓學生成為德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關鍵問題是“學會”,讓學生成為德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促使受教育者內在的能動性的激發,從而進入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境地,其過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內化過程。內化的重心是在實踐。學生接受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教育,必須經實踐檢驗和鑒別后才能化為自覺要求,從而在實踐中成為行為。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必須盡可能地創設環境途徑、條件,讓每一個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學生潛力得到開發,促使其持續發展。而不能以簡單的內容或單純的灌輸取而代之,忽略學生本身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班主任的活動方案要精心準備,內容要“實”,切忌“假太空”有形式化,表面上轟轟烈烈,而最終一無所獲;要遵循學生的認知,循序漸進,防止急功好利的短期行為。

2、教師在工作中必須用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師愛”是促進教育優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沒有師愛就沒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師必須以愛心和誠心為教育學生的出發點,對學生施之以愛,曉之以理,動情以理,導之以行;必須以細心和耐心為教育學生的基本點,通過細心的觀察,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做到“心中有人”,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必須要以恒心和信心為教育學生的關鍵點,對部分學生的反復無常現象,要有進行持久戰的準備,切忌半途而廢。

3、教師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轉換和定位。必須創設民主、和諧的班級管理氛圍和機制,在德育內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指導者和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指揮者,更不能以自己的想當然設計和要求去指揮學生,而應該是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學習一起受教育。在工作中要關心每一個學生,公平客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機會。

4、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人格培養,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和感染學生。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良好的師德和高度的責任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

5、學校的德育活動和教學活動安排要多為班級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通過學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學生,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隱性功能教育學生。做到全員動員,全員參與。

6、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和體系。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班級還是教師都應該有一套公證完善的評價體系。并且評價要遵循層次性、發展性、長期性的原則,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主要書目:1、《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宋崇鑫、葛大匯主編

2、《教師能力學》

3、《教師成功的秘笈》——創新教育八法

G·馬丁·妮普著曾伏華、李扉南等譯

4、《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賈曉波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