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論文
時間:2022-08-04 08:29:00
導語:高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的提出:
當今的中學生,都是改革開放后成長的,他們思想敏銳,勇于進取,對責任意識的理解有著一定的認識,表現出青年學子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對他們的還僅僅停留在“訓導”“灌輸”等方式上,注定要失敗。高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強烈的責任意識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中學生將自己成才、個人命運與社會、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自己培養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學生自身意識發展水平,社會變革及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綜合因素的,他們缺乏實干精神,重視自我需求,自我發展,卻極少關心社會,關心他人。近幾年來,高中學生責任意識呈現出低于其角色職責要求的弱化傾向。因此,培養高中學生責任意識這一課題在當前抓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工作中是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責任意識培養的背景:
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在基礎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人的問題,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上海市二期課改對本市中學生的素質提出如下要求:有強健的體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有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有開放的意識和文化包容態度。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能發現問題,能收集、加工、處理信息并解決實際問題。而“責任意識”則是文明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朋友、對家庭、對自己負責的人,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責任意識弱化的具體表現:
(一)自我意識濃重、個人責任淡化
一些學生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社會要求過高,對自己要求低;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不足。在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曾有學者作過抽樣調查,18.5%的學生贊同“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又有11.4%的學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天經地義”。
(二)公德、紀律意識低下,角色責任弱化
作為新世紀高中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然而,一些高中學生學習風氣不濃,厭學現象嚴重,混日子、混文憑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現作弊,有的學生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用水不關水龍頭,人走燈不關;“廁所文學”、“課桌文學”等文化垃圾屢禁不止。
(三)、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錯位
責任感是人們所體驗自己對社會或他人所負的道德責任感情,青年學生因長期沉浸在家庭的關懷中,形成對自己以及家庭比較明確、強烈的責任意識,并隨著進人高中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加以強化,但因其認識水平的局限及社會交往的貧乏,使之在高中階段并未使這種責任意識的內涵、外延得到擴大和深化,不能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統一起來,這種缺乏社會責任的責任意識,過分強調自我的人格缺陷,導致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的狹隘和近視,擺不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好心不得好報,于是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人對事都比較冷淡,自私自利。當二者發生利益沖突時,更多的強調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拋棄社會責任,表現出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嚴重錯位。
四、責任意識培養的實施體系:
主題:對己講自尊,對人講尊重,對事講責任,對社會講奉獻。
1、學生發展的“五個階梯”目標:
目標階梯之一:對自己負責。培養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意識。
目標階梯之二:對他人負責。尊重與接納他人,富有愛心與合作精神。
目標階梯之三:對集體負責。主動關心愛護集體,珍視集體的榮譽,解決參加集體事務和各項活動履行應盡的義務,學會共享,主動為集體發展盡職。
目標階梯之四:對家庭負責。尊老愛幼,為父母分憂,營造溫馨家庭氛圍。
目標階梯之五:對和國家負責。勤奮和努力工作,講愛心與奉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愛護環境,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2、責任意識培養的重點序列和操作載體:
第一層次:感受現實,增強學習責任感。了解社會關愛,奮發努力學習。操作載體:新生入學(軍訓、行為規范教育);訪談有關人士(校內:班主任、任課教師、年級組長、教研組長、中層干部、校級領導。校外:政府官員、社會賢達、家長代表等),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了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對人才的呼喚,思考對自己、對它人、對社會負責的人生設計;參加黨課學習,開展黨章學習小組活動。
第二層次:從小事做起,在崗位上體驗對他人的責任。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競爭崗位(設立多層面工作崗位,讓每一位現實都能早道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培養主人翁的負責精神);崗位評價(從社會服務、行為規范、學習等方面評優表彰)。
第三層次:欲長輩對話,理解家庭責任。呼喚真誠的理解,渴望親情的牽手。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營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諧互動的教育形態。學生與家長書面交流、直接對話(節假日、雙休日做家務等活動進一步溝通兩代人的情感,體驗位家庭盡責的愉悅,并把學習與承擔家庭的責任聯系起來。)
第四層次:在對“二期課改”的思辯中,堅定對生活的責任意識。直面教育改革,增強人生能力。開展“二期課改”大討論、(以德育為核心,強化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學生和老師都是知識的共同構建者,提倡接受性學習、體驗性學習與性學習的融合。)讀書征文活動、讀書報告會,開拓視野,提高鑒賞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第五層次:探究生命的意義,明確生活責任。關注祖國和人類的命運,讓小我融入社會根據學生是畢業班特點,以做全校榜樣為目標,設計活動;提倡助人為樂的風尚,鼓勵學生個體對生活的關注,對學習困難同學的關心,帶著對生活的不同理解,獨自走向社會,走近弱勢群體。
第六層次:走向明天,將自我責任和社會責任融為一體。履行公民權利,承擔公民責任。18歲承認儀式。共青團致辭、前輩的祝福、成人的心聲、黨的祝愿以及宣讀成人誓詞等,以高年級的姿態,為校風建設承擔更重的責任。畢業班特色教育活動。
五、責任意識培養應遵循的原則:
1、性原則:21世紀的教育的突出特點是著眼于個體的健全發展,包括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一趨勢決定了我們責任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將來能立足與生存于社會的品質;培養學生的個人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2、科學性原則:任何一種發展目標的制訂都要有科學性,責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的制訂要遵循教育和人的發展學說的,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對每一個年級段的學生提出的責任教育目標,都要遵循教育學和心的科學規律,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
3、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即責任教育目標的制訂要體現教育體系,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層次。制訂各個年級段的目標時,既要注重階段目標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要注重各階段目標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則:即目標要有可行性,能夠根據各階段的目標制訂相應的教育內容,設計出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案。
5、滲透性原則:即對學生的責任感的培養,不能停留于口頭的說教,而應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中,滲透到學校管理中,滲透到平時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課堂教學中去,滲透到學校開展的活動中去。
6、激勵性原則:即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要對學生多引導,多鼓勵表揚,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
實踐一再證明,一個從小受到良好責任教育并有責任意識的人,比沒有責任意識的人成長要快些,而且長大后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較容易有所作為。因此,加強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二字做起。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而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也會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上一篇:高中起始階段問題分析論文
- 下一篇:高中生道德素質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