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創新意識論文

時間:2022-05-20 01:46:00

導語:語文教育創新意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育創新意識論文

論文提要:

世紀之交,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知識和人才、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現在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就是一種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反映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創新也是人的整體素質的最高表現。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是"老大",歷來是各類考試的必考而且是首考的科目。語文課程是基礎課,它是工作和學習的基礎。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起著傳承中華文化和凝結民族感情的作用。要想語文教育適應新課改和時代的要求,必須在教學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語文教育中溶入創新意識的教育界。這樣才能在新時期給語文教育帶來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

素質教育創新意識主體性學習現代學生觀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二十一世紀綜合國力的竟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竟爭,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我國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多樣性的需要。然而,我國長期以來處于應試教育的制度下,特別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更是以考試得分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的大小。目前,像中考、高考這樣的選拔考試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對學生來說,"初三、高三,火海刀山。"絲毫不敢松懈。所以上至各級領導、教師,下至學生、家長,全力以赴,圍繞考試這個中心旋轉。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單一的甚至是高分低能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在"考試"這一樊籠里,人的創新意識被消磨殆盡,在應試指揮棒的作用下,學生更是形成了學習和思維的定勢,不敢越雷池一步,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千百萬富有靈性的學生個體被應試教育這個模型塑造成制造分數的機器。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已經意識到應試教育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一些發達城市和地區進行了改革試驗,用行政的手段來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如開設素質班,取消考試制度等試點。目前尚在爭論,理論還不成熟。代化建設需要的是各行各業,各個層次的建設者。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發展的人才觀,要求教育必須培養適合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是極其重要的,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開設了語文這門課程,可見語文的重要性。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其它科目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特點是綜合性強,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應試教育中,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被消磨殆盡。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語文教育是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的教育,更是語言藝術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語文教育要與時俱進,在教學中離不開創新教育,只有把創新意識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才可能給語文教育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語文教育的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貫徹實施創新意識

一、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滲透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努力去挖掘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應正確的看待自己的教育對象,要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要求,樹立現代學生觀,沖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身心發展潛能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以二十一世紀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為目的的學生主體觀。主體性是學生的內在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后天賦予的。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學生不積極、不主動,而是我們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是注射器,學生是收容器,教師教一篇課文常常是從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在意、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安排得滴水不漏。讓學生寫作文,更是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甚至于壓迫學生背幾篇老師指定的范文,在考試時以不變應萬變。學生做練習,也是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一步,學生在學習上也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生們很少有機會去開動腦筋,提問質疑。然而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復制能力的提高,

語文科的教學內容綜合性強,比較靈活,主觀性大,我們應在教學中努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明白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可以用一些偉人大膽探索的事跡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如:牛頓觀測蘋果而發現萬有引力;李時珍嘗百草而著《本草綱目》;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而發現物體落體定律。這些例子在語文教材上比比皆是,用這些前輩們的創新精神來引導學生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獨立思索。現在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崇拜教師。學生崇拜老師,有利于教學的順利完成,但過于崇拜,甚至于迷信老師,也并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我們還需要鼓勵學生懷疑老師。比如:在課堂上老師故意講錯某個知識點;或者說在板書時故意寫錯別字,讓學生找回學習主體的自信,從而做到大膽質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同學們從中吸取教訓,不要讓思考進入睡眠狀態,一旦發現教師或者教科書出錯時,就該毫無拘束地大聲說出來。孩子們天性好奇,喜歡提問題,但是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又習慣于跟著老師走。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總是正確的,很少懷疑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的科學性和真實性。而且我們有些教師為了教學進度,在教學中并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毫無疑問,我們的教師應該為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學生應該相信老師,相信老師傳授的知識,但是學生信任老師,尊重知識,不等于迷信書本和權威,人云亦云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轉。敢干發問,大膽質疑,在"向來如此","大家都這樣"的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合理的東西,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這是創造和創新的起點,也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的重要體現。鼓勵學生發問和質疑,承認老師也會犯錯誤,這需要老師有一定的境界和氣魄。學生敢于提問題,樂于提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性才得以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天性才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學生學得開心,潛在的創新意識也可以挖掘出來

二、張揚個性,在語文教育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必須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既要看到今天學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們不可限量的前程,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和長處,我們應該為學生個性與特長的發展創設有利條件。在學生的潛在的創新意識被挖掘出來后,還要在教學實踐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這需要教師努力去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的和諧的環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如果學生的個性被壓抑,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學習的自信。

張揚學生個性,必須尊重、鼓勵學生的個性,如:在講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時,許多學生裝提出了種種富有個性的看法,有的認為是環境迫害而死;有的認為是流言淹沒而死;有的認為是個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學生提出的這些說法,傾注了學生對問題的獨立思考,這些獨到的見解,哪怕有些是錯誤的,教師都應鼓勵,應該肯定學生對問題的創見性,對某些錯的問題老師可以作一些正確的引導,以致他們可以大膽地毫無顧忌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激發潛在的創新意識。有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在教學《將相和》中,提出一個問題:藺相如真的會抱著和氏璧去撞木柱嗎?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讓持兩種不同意見的同學在課堂上展開大討論,各抒已見。這樣不僅讓課堂氣氛民主、愉快、和諧,同時在熱烈的討論、爭論中,對藺相如和秦王這兩個人物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

語文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要張揚個性,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還必須處理好關心尊重與嚴格要求的關系,關心,尊重學生不等于不嚴格要求學生,也不是對學生的錯誤姑息,而是要嚴格有度,要求有法。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對學生施教,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偏頗。因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要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貫徹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關心、尊重學生,例如:上課時,教師要面帶微笑進入課堂,面對學生的回答,無論學生是否答對,都要讓他體面坐下,要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取得成功的體驗。還可以利用語文教材上有關創新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權勢,創立地動學說;徐霞客跋山涉水,尋訪石鐘山,大膽否定前人假說,深得石鐘山命名原因。這些前輩大膽創新、探索的精神,令學生欽佩,在學習這些課文后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他們學會創新。

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還可以在課堂上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學生們總是擔心害怕自己的答案與老師的不完全一致,尤其是主觀性、理解性的題目。這樣久之便成了教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理解、語言表達能力下降。他們自己不發言,卻希望別的同學來發言,其實,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來說,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后才理解、賞析。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會劃出不同層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給予及時肯定。閱讀一篇課文,不拘泥于一種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多角度去劃分層次,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全面,久而久之,學生在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提煉、研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用一句話來說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是一個關于長征的故事;有的說是一個關于中國紅軍戰爭的故事;有的說是一個發生在長征途中茫茫草地上的故事;也有的說是一個無名戰士保護和傳遞七根火柴的故事;他們爭先恐后說出了幾十種,這樣的發散思維中已經或多或少滲入了創新意識,既熱烈了課堂氣氛,又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改變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并做到使教學手段豐富、新穎,有獨創性,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受到創新意識的熏陶,得到創新意識的培養。如:在上《五人墓碑記》一課時,上課一開始,教師在講臺上放一個天平,在天平的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上周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上眾多凡夫俗子或者高爵顯貴卻貪生怕死者,天平還能保持平衡嗎?教師這樣做可謂別出心裁,手段新穎富有獨創性,學生們興致非常高,思維的閥門一下子被打開,同學們各抒已見,課堂上氣氛活躍,最為關鍵的是學生較快地進入情景,很快掌握了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又如:在教《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特級教師錢夢龍利用一個水杯、一包鹽、一塊木頭這些簡單教具來生動活潑的演示海水的浮力,新穎、別致。上課時,在水杯中放入木塊,觀察木塊上浮的程度,然后,在水杯中慢慢加入鹽,再細致觀察木塊上浮的程度。通過實驗知道,水中含鹽量大,水的浮力越大,從而說明死海因為含鹽量高,所以浮力特別大,人在死海里游泳不會下沉,不會淹死。這樣,學生非常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掌握了科學的知識。教師的富有創新意識的靈活的教法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作文教學在語文科教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寫作文是學以致用,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廣開言路,讓學生放膽作文,沖破寫作藩籬,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和不平衡性,但是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處于思想最活躍時期,情感豐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我們要鼓勵提倡學生作文時"揚個性,抒心靈,""我手寫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既使寫出偏激的話,也應鼓勵他們能說真話的精神。作文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學習方式,又是極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作文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對自然、社會、生活的認識以及表現自我的獨創意識。有助于學生發展個性,培養創新意識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注重實踐,鼓勵學生創新意識。

傳統的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語文實踐活動,我國中小學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很少有學生自己從活動與實踐中主動去獲取知識,而現在的新課程改革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是落到實處的,體現人文關懷的真正的素質教育。只有在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就會談化,創新精神也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語文教育界普遍認同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人們強調的是在社會中學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在交際中學語文,社會處處有語文。在實踐中學語文就是現在所提倡的"大語文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其止的就是提倡一種廣視角理念,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要增強一種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在班級里開展主題讀書活動,如以"怎樣保護環境衛生"為主題,老師向學生裝推薦一些書目,然后在班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目的是讓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進一步了解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從而提高認識事物、評判事物的能力。可以創辦學生文學社,讓學生自己在其中三五成群的寫稿、組稿、排版,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以在班級里舉行辯論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爭辯中得到鍛煉。還可以在班里以組為單位進行墻報比賽、知識競賽、講故事或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揮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五彩繽紛的舞臺。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揮他們的創新意識。

語文教育也要理論聯系實際,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鼓勵學生去創新,去關注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例如: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街道、工廠、農村,去查找門牌、標語、通知等公共文體上的錯別字或病句,然后促使其改正。使學生在書本上課堂上學的東西付之實踐,使學生學語文后有成功的體驗,從而更加從內心深處去熱愛語文。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裝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識了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富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到了書本上沒有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改進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創新意識。

伴隨著教改的轟轟雷聲,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先進,教師授課從原來的三尺講臺、三寸粉筆、兩袖清風到現在的小黑板、錄音機、電腦多媒體,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有趣了。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腦真正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它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五彩繽紛的畫面,神秘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學生已經嘗到了課件多媒體教學的甜頭,它容量大,效率高,極大的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的興趣,進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接受和創新意識的完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教《為了忘卻的記念》一課時,為使學生準確把握魯迅聽到"左聯"五烈士被槍殺的消息時的情景,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切換以下幻燈片:(1)魯迅送書給白莽;(2)柔石睜大眼睛聽魯迅講"人心惟危"說;(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著魯迅行走;(4)柔石與白莽同時被捕;(5)柔石在獄中學德文;(6)龍華槍殺烈士現場;(7)魯迅提筆著文;(8)魯迅抬頭望著漆黑的夜空。再配上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看著一幅一幅畫面,伴隨著雄渾的旋律,再加上老師聲情并茂朗誦講解,營造了一個悲壯的氣氛,學生完全沉浸在無比悲憤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課文感情基調的把握。再比如:教《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在上課時播放桂林山水的優美畫面,伴隨著老師富有磁性的朗誦:"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這時學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無需老師太多的言語,無需老師太多的講解。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其實也是一種創新,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又完善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語文教育富有生機與活力。

參考書目、資料:

1、《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陳玉秋、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05

2、〈〈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萬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0、03

3、〈〈中小學教師21世紀素質教育資料匯編〉〉、桂林繼續教育指導中心、

4、〈〈中學語文創新教育初探〉〉、浙江、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2001、05

5、《創新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網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