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策略論文

時間:2022-05-20 10:56:00

導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策略論文

下班走在路上,不經意地問孩子:“今天語文課上舉了幾次手?”孩子興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師問了42個問題,每一次我都舉手了。”我愕然。這看起來好似一個笑話,但也反映出語文課堂的“滿堂問”弊端:教學中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使教學過程平淡無味。教師連續發問,學生或倉促應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這些問題沒有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組織起來并引向深入,其結果是聽任對話在膚淺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睜睜地看著課堂陷于一片混亂之中。

如何走出“滿堂問”的誤區?我們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少一些問題,多一些話題,將課堂中的問題,想方設法變成我們師生交流的話題。

與瑣碎繁雜的問題相比,教學話題則是由教師或學生根據課文提出的中心議題,并圍繞話題同時產生一些新問題,然后開展討論,探究課文內容。從而讓這些話題為我們打開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搭建一個生動的互動平臺,從而使信息在此匯聚,熱情在此燃燒,心智在此充實,能力在此提高……

如何變問題為話題,這實在是極具個性化的現象。然而,漫步于語文教學的迷人海灘,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那一個個鮮活的教學案例,透過“絢爛”后的“沉寂”,把握現象后的某些規律。

一、緊扣文本,設置精當話題

課堂教學中話題必須緊扣文本進行設置。這樣的設計緊扣文本,既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又注意了利用學生自身經驗對作者感情的體驗。這樣,學生以反復朗讀課文為教學主線,在朗讀中變換角度,同時有步驟有層次地對課文進行評析。

著名特級教師周益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就將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轉變成同“地球母親”交流的過程。教學過程主要有“傾聽”和“訴說”兩個環節。在“傾聽”環節,周老師設計的話題是“文字后面是地球母親的心跳,是地球母親的呼吸。我們默默地讀,靜靜地聽,就能聽見地球母親在跟咱們訴說呢!”于是,與文本的對話成了與母親的對話,與地球的溝通成了與母親的溝通。在學生眼中,地球是一位穿著白藍兩色沙裙、身材苗條、步履輕盈的母親。隨著對話的深入,母親變了,變得面容憔悴,變得愁眉不展,變得傷痕累累。

在“訴說”環節,周益民老師又設立一個話題:“面對地球母親那哀傷的眼神,我們作為她的孩子,又該如何應答呢?這是我們每一個地球人都必須直面的問題,大家靜靜地想一想,然后寫下來吧!”學生用心、用情、用自己對地球母親全部的愛,訴說自己對地球母親的心聲。整節課,在朗讀和感悟中喚起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說過:“每句話里都有一顆心。”讓學生在教師設置的話題多次從語言文字中去了解那份情,把握文字后作者那顆火熱的心,這不就是語文閱讀的本意嗎?

二、遵循目標,取舍價值話題

語文課堂是生成的、多變的,每一個教學文本,都可以被演繹成不同的教學故事。但是課堂又必須是有目標、有計劃的,課堂應該允許旁枝斜逸,甚至不妨有一些枝蔓,但教學必須遵循教學目標。所以,進行教學話題的設置,要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取舍、安排。

在教學《峨眉道上》一文時,香港的潘和華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根據教學目的,他準確解讀課文隱藏的主題:“鋪路人=無名英雄=為了大眾利益(不為出名而做好事且不留名的人)”。教學話題的設置緊扣“無名英雄”進行,整個教學分三大版塊:初步理解什么是無名英雄----體會無名英雄所做事情的艱辛與偉大----聯系實際升華對無名英雄的內涵的理解。課堂中沒有主題的人為拔高,沒有遠離學生的抽象的語言,沒有游離于教學內容的熱鬧場面。但由于教學話題明確,教學的目標明確清晰,教學過程干凈明快,毫不拖泥帶水,短時高效地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

三、把握生成,預約精彩話題

生成性體現在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施過程中學習的反饋,臨時改變教學前設置的話題,選擇學生在學習中新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作為下一階段的研究話題,努力做到時刻關注每個學生和每一個知識點的生成和發展。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孫老師叫學生讀課文,一學生把“撥草尋蛇”讀成了“拔草尋蛇”。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怎么辦?孫老師沒有責怪學生粗心大意,而是在黑板上寫下“撥草尋蛇”這個詞,讓讀錯的同學上臺分別表演“拔草”和“撥草”動作,然后告訴學生,“拔草”,一般是用雙手去拔,而“撥草”一般是手拿來棍去“撥”,因此“撥”一比“拔”字多了一根木棍,右邊是“發現”的“發”字。接著,孫老師讓學生想象林沖“撥草尋蛇”的招式,然后和洪教頭“把火燒天”的招式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洪教頭“把火燒天”招式是打對方的頭蓋骨,欲致人于死地。而林沖“撥草尋蛇”招式是打對方的小腿骨,是點到為止。從這兩個不同招式中就可以看出林沖武藝之高強、武德之高尚,洪教頭那咄咄逼人,不顧對手死活的丑態也躍然紙上。

透過這樣一個課堂生成的教學片段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不禁感嘆:一個不經意間誤讀的字,一個教師意想不到的教學契機,一個教學前預設不了的話題,卻給整個課堂帶來了多少生機和活力,錘煉了這樣一個普通的字,卻也錘煉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生成,無法預約的精彩!

四、關注學情,引發有效話題

我們話題的設置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特點,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設置話題。教師在課前可以認真研究學生對文本的原始理解,了解學生在閱讀中興趣點、疑惑點,然后進行話題設置;或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篩選、歸類、升華、提煉出話題;或根據所了解的學情,教師自己提出一兩個能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話題。

如一位教師教學《小珊迪》一課時,在深入品讀階段,教師問學生有哪些疑問,學生提了不少問題:

----“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我猜想可能上當了。但是當我想到孩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憑什么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我為什么要答應幫助素不相識的珊迪照顧他弟弟呢?

----遇到這種事,有的人躲都來不及,但是我為什么還要和小利比一起去看望珊迪呢?

----珊迪為什么不用這錢叫弟弟去買藥?

……

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這些問題都與珊迪的為人有關。于是自然而然地提升概括教學話題:“小珊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窮孩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研讀、交流。學生自然品悟到小珊迪的可貴精神。

這樣,教學話題在學生諸多問題的基礎上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思維的觸角深入到課文每個自然段,深入關鍵的詞語和句子。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萌生出豐姿綽約的多向思維、變向思維和新向思維,煥發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我們知道,圍棋力求以最少棋子占領最大的地盤,假如361個點都是空白的話,那又何談什么地盤?我們探求語文課堂的“教學話題”,目的就是想用最少、最有效的“棋子”給學生的留下更有意義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