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設疑藝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8:24:00
導語:語文教學設疑藝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手段,它往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既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主要形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怎樣做好語文課堂中的設疑提問呢?我認為,必須達到四個基本要求:
一、問要有值。就是問題的設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學內容。設疑提問不能為設疑而設疑,搞形式。設疑不是教師提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問題去考學生,也不是提一些簡單的本身帶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或是學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費力氣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問學生。這種只圖課堂表面熱鬧的做法,是不利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備課中就要鉆研教材,發掘問題,巧設疑問。要善于于“無疑之處見有疑”。一句話,設疑提問要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引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認為,語文設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學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與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2、課文的重點、難點。3、文章的畫龍點睛處。4、承上啟下處。5、觸發學生聯想、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處等等。
二、問點要準。“準”一是緊扣教學目的,抓住主要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是合乎學生的認知水平。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考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揮。所以對一些難度大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例如,教《故鄉》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斗得來的。)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為之奮斗,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
三、發問要活。“活”就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問題。同樣一個問題,因為學生的素質差異,提問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考慮不同的年齡特點的學生的心理因素。要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合。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執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呀!”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捧,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看似矛盾的話,就是一個很“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無人關注過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確切消息。)“為什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注定他必死無疑。)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可見,通過直問,理清是非,曉暢易懂、達到“減頭緒、立主腦、脫窠臼”的目的。直題曲問,要獨辟蹊徑,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虛。曲題直問,要平中見奇、簡潔明了,忌袋底抖盡。
四、問要適時。教師既要抓住課堂提問的恰切時機,又要根據問題的難易作適時的停頓,讓學生有進行思維的時間。在學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時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釋疑”,這樣,就可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設疑提問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設疑釋疑課,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我們要善于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隨機而變,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質監局經濟發展工作講話(縣)
- 下一篇:語文新流派理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