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在小學語文的運用

時間:2022-02-18 04:03:37

導語:表演藝術在小學語文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表演藝術在小學語文的運用

近年,表演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逐漸興起,如何有效的將表演藝術恰當地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力求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與表演藝術巧妙整合,促進教學課堂有機發展。

一、表演藝術的運用背景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可塑性很強的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文字不是簡單的組合和堆砌,在不同的語境和環境中同一個字詞表達的意思就會有所不同,因此具有很豐富的涵義,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小學語文的常規教學中,朗讀是最常規的教學方式,雖然還有播放教學視頻和簡單的小游戲等輔助的教學方式,但對于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缺乏語感和語言積累的小學生來說,還是很難理解和感受得到文章和語句所表達的情感,大多需要課后反復的練習和運用才能較好的接收,因此在語文教學任務里,學生的作業量非常大,大量知識性訓練和重復性訓練的作業非常的多,當學習成為一種負擔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語感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在課堂上無法直接獲取,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在生活中體悟,但通過潛移默化的反復練習,其過程相對比較緩慢,因此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增加語言運用的情境,讓他們在互動和參與中獲取知識和培養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二、表演藝術與探究式教學的結合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探究式教學也引入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的輔助教學為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探究式教學以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和運用為中心,老師把學習的過程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并最終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探究式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和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設計的關鍵,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玩是孩子的天性,表演則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因為藝術表演具有強烈的直觀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合作與參與性高,能充分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語文課程是一門可塑性很強的學科,藝術表演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里能得到充分的運用,教師可以把學生對表演藝術的自覺投入因勢利導的引導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例如:在語文課程的課文朗讀中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同時要求將人物的感情、語氣和性格讀出來,這其實就是表演藝術的運用。表演藝術中的吹、拉、彈、唱、跳總能激發起孩子學習的潛能,比如朗朗上口的兒歌跟著唱上幾遍就能記得住,歡快的舞蹈跳上幾遍也能跟著跳上一段,動畫片里經典人物形象說過的臺詞,孩子在課余的角色扮演中都能倒背如流,這就是表演藝術在孩子們自主學習過程中最明顯的效果。表演藝術在語文的探究式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教學中,創設字、詞、語句和文章的情境,鼓勵學生去揣摩、分析、理解和運用課文知識和學習目標,讓他們通過藝術表演的方式,將抽象的課本知識轉化為形象的演繹,學生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編排,不僅提高會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對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

三、表演藝術在語文探究式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目標的明確。在課文中穿插表演藝術前應先明確教學目標,不能為演而演。語文課程中的課文大概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還有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體裁,還有字詞、語句的學習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設計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穿插其中。例如:寓言故事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讀寫寓言、認識和學寫生字詞以及培養閱讀的興趣。《亡羊補牢》這篇寓言故事,可以要求學生分組表演短劇,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和轉折性的劇情會充分調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表演時正確掌握“羊圈”、“窟窿”、“叼走”、“后悔”、“勸告”、“硬要”等生字詞的讀音,通過小組討論和分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探討的過程中主動對課文和人物角色進行簡要的學習和剖析,最后各小組將寓言故事重新呈現出來。通過短劇的演繹,最大限度的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小組間的演繹對比和點評更能讓學生查漏補缺,并從中培養他們的協調組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據教學目標,探究教學的內容可以是字詞的音義,可以是課文的思想主旨以及文章的體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藝術表演的形式,設計問題讓學生發揮想象,如何通過肢體語言將字詞形象的表達出來,通過想象和動作的設計達到加深學生知識印象和培養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單個字詞讀音可以通過肢體動作模仿表演進行學習,教授平翹舌的讀音時,“南(nan)”和“藍(lan)”,可以通過手掌模仿讀音時舌頭的動作,平舌就伸直手掌,翹舌就卷握手掌,同時將字音讀出,直觀的模仿和學習能加深和強化學生的記憶。在學習成語時,由于成語一般都出自典故,因此也可以設計單人演示或多人配合的短劇,學生們通過演繹和學習加深對字詞的了解和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察言觀色”、“道聽途說”等成語時,教學設計可以創設詞義的情境,讓學生分組探討詞義,了解字詞由來的文化背景,并將觀察別人說話或臉色,揣摩別人的心意的“察言觀色”和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沒有根據的話,通過分工簡要的演繹出來,從而對知識有所感有有所悟,促進對知識的牢固掌握。(三)教學過程的實施。探究式教學實施的成功與否在于學生的參與度,參與的程度越高則教學的成效就越大,因此,如何調動起不同層次學生的全面參與就成為了探究式課程的關鍵。例如在學習《靜夜思》的教學時,可以將民族歌唱家雷佳演繹的歌曲《靜夜思》結合教學,讓學生感受詩歌演繹的形式,以此為引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如學習《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借助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幾時有》的演繹,讓學生一起演唱或對唱的形式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致,從而順利推進詩詞歌賦的學習。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表演藝術的運用還要注意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和設計符合探究式教學要求的藝術形式開展課程,不能為形式大于內容,藝術表演的目的是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并將學生的興趣正確的引導到學習中,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藝術表演只是探究式教學中教學形式的其中一種,和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相互配合,靈活穿插使用,相信會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豐富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柴西琴.淺談對探究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學科教育,2001(10).

[2]陳燕,潘朝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表演藝術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5).

[3]張瓊.談戲劇元素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3).

[4]姚秀瓊.語文與藝術共舞讓課堂充滿活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1(05).

作者:陳家山 周旭壯單位: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南鄉鎮上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