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誠信教育若干問題綜述論文
時間:2022-02-11 03:43:00
導語:大學生誠信教育若干問題綜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正式頒布,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墓本道德規范。其中,在目前社會道德需要中,誠信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從誠信觀念在社會中的現狀、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的必要性、誠信教育開展的方向以及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消費信用等方面探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
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正式頒布了,這是我們國家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一件大事,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一件大事,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綱要》的實施是我國全面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深人貫徹落實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的重大舉措。對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綱要》要求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大學生是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實現富國興邦的主力軍,他們道德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的改革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貫穿他的整個成長過程,而對于大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了自己的道德判斷標準和行為規范。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引發的無序競爭條件下,“投機得利,誠信吃虧”的不正常現象對社會生活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均造成無窮貽害,也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混亂,行為失范。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亞需的是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誠信,意即言必信,行必果,遵守諾言,實踐成約。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誠信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尺度,還考驗著人們以經濟需要為目的的誠實守信的能力。
一、教育大學生明辨是非,堅守信用觀念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在進行改革,而我們的法律、法規、政策在某些方面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樣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暫時出現了與法制建設相背離的東西和盲區。比如,在經濟領域人們忘記了商業活動的誠信原則,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制假販假活動猖撅;在政府機構,有的部門和官員喪失了“公仆”觀念,濫用職權,腐敗嚴重;在教育領域,考試舞弊,學術腐敗。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是由社會發展的諸多歷史原因和現狀引起的,并很容易引起大學生們的關注,由于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時期,對善惡美丑的判斷還存在一定偏差,很多時候不能用理性的頭腦來分析事物,會誤導他們從而失去誠信觀念,甚至出現了與公民道德規范相背離的行為規范。
大學的教育應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認知(學習)。由中學教育到大學是人生承前啟后的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他們開始獨立生活,獨立處事,而他們對于誠信認識不清,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還沒有獨立科學的判斷決策能力,很容易被誤導,同時大學生涉世不深,還沒有通過生活的經歷、閱歷來體驗道德素養對一個人的生存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對道德失范所帶來的后果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比如,為學不誠,考試舞弊;學生欠費和不按時交費;欺騙家長、同學、老師;畢業生違約;甚至有的大學生名利思想嚴重,為了揚名、撈取實惠,不惜弄虛作假,損人利己,破壞公平競爭環境等等。當前,國家對高校實施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是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推動的一種信用助學貸款,是由國家指定的商業銀行負責發放,對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經濟確實困難的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目的是用于幫助他們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日常生活費。可見,國家助學貸款是以對大學生的充分信任為前提,是一種依靠人們的信用作為“擔保”而發放的貸款,將成為大學生跨人社會的第一份信用記錄。而現在國家助學貸款推行難,關鍵就在于大學生的信用狀況不能讓銀行放心。就我校而言,如何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學生的信用度,打消銀行的擔心、顧慮,保證學校國家助學貸款措施能順利實施,充分發揮國家助學貸款對學校發展以及困難學生自身發展的積極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大學生的信用問題得不到解決,狀況得不到改善勢必影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健康持續貫徹執行。因此,高校理應利用“兩課”教育,人學教育,日常教育,畢業教育的各個階段,各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信用教育。
二、誠信教育需在多方面持續開展
首先,誠信原則是一個法學范疇。在法律范圍內講信用問題同履行契約、合同是一回事。履行合同誠信至上,誠信原則是民商事法律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其含義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履行合同。在我們國家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整個社會都在向法制化、制度化轉變,大學生走向社會以后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與合同密切相關,如不講誠信勢必遭到法律的制裁,要阻礙依法治國的進程。
其次,誠信原則是經濟領域的重要原則。在當今經濟領域的各種活動、合作交流越來越需要堅持誠信原則,在一定意義上講,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交易者遵守信用,既是對交易對方合法權益的尊重和維護,也是對自己合法權益的尊重和維護。在今年9月19日舉行的“中國信用經濟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強烈呼吁”在今天中國誠信傳統淪喪,失信者得不到應有懲罰的情況下,全社會應當行動起來重建信用體系”。顯然,在市場經濟中人格信譽是自身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對大學生持久地開展信用教育高校責無旁貸。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積極、主動的教育和引導,使大學生具有“誠信”這個在規范化社會和經濟領域中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使得大學生從容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生力軍,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再次,誠信原則又是社會學、倫理學的范疇。人總是要過社會生活的,而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是否能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生存環境,主要靠他的道德水準,誠實守約能力。個人交往中的不誠實、不守信用損害了人際關系的和諧,致使人情淡漠。可以說,誠信是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是其能夠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整個社會道德規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我們國家已經加人WTO,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要與國際接軌,都要按國際慣例辦事。現在的大學生必將是我們國家向國際化邁進的推動者、實踐者。如果他們的道德水準低下、信用淪喪、行為失范,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就不可能良性發展,就會葬送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夙愿。“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范疇,是我國傳統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規范之一。當代大學生,更應該自覺實踐‘’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誠信”的傳統美德不斷傳承光大。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踐行,把“誠信”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全面提高道德文化素質。
同時,誠信原則也是大學生創業發展的需要。在校的大學生畢業后將直接開始擇業、就業,樹立自己的社會形象,可是,由于誠實守信觀念相對淡漠,并沒有把培養’‘誠信”的品德當作提高自己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既看重大學生所掌握的技術和技能,但更看重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誠信”的程度。因此,要教育大學生不講“誠信”就不是合格的畢業生,更不是合格的社會勞動者,烙守誠信,將在社會上縱馬弛騁;喪失誠信,將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用“消費”觀念
現在國家鼓勵人們信貸消費,隨著我國“個人信用征信系統”的建立,信貸消費必將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就要求大學生更新消費觀念.比如:貸款上學,就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但前提是必須遵守信用,在發達國家每個人都有一個終生的社會安全號,每個人都有一份由資信公司做出的信用報告,任何有需要的機構和個人都可以付費查詢這份報告。而一旦有不良信用記錄,就會造成當事人貸款、做生意,甚至租房、找工作上的極大困難。大學生在今后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要時時與誠信打交道,如:住房貸款、消費品貸款、創業貸款、各種信用卡透支消費等。如不守信用將寸步難行。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健康地“消費”自己的信用,樹立正確的信用消費觀念。
我們國家已經制定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而二者之間法律是保障,道德是基礎。高校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更應加強道德教育,而誠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剛閉幕的全國九屆五次人大和政協會上,許多有識之士暢談“誠信”在我國各項事業發展中所具備的重要作用,認為在全國開展“誠信”教育已刻不容緩。在江西南昌召開的全國工商聯八屆八次常委會上.中西集團董事長周晉峰等倡議九月十九日為“誠信日”,得到經叔平主席等與會領導的簽名支持。《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北京大學邀請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大學教授、政府官員舉辦了‘“信用中國論壇”;復旦大學今年開設誠信教育課。可見,誠信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大學生信用狀況良好會推動儒雅學風、校風的形成,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從以上論述可知,大學應在重視專業素質教育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使通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獲得專業畢業證的同時.更應獲得道德畢業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
- 上一篇:闡述VB串口編程技術要領
- 下一篇:探討民航通信網構建強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