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研究

時間:2022-01-03 03:14:03

導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研究

一、吉林省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社會需求匹配性調查

(一)調研目的及方法。為了了解吉林省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性,我們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以在校經管類大學生及用人單位為調查對象,結合網絡資料的查找,線上和線下問卷的發放,盡可能詳細地了解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情況。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500份紙質問卷和500份電子問卷,其中長春理工大學經管類在校生就業求職調查問卷紙質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23份,調查對象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各年級的在校生,專業涵蓋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濟學專業、金融工程專業、會計專業、工商管理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八個專業的學生。針對用人單位發放電子調查問卷100份,有效回收92份,有效回收率92%。還包括對學校就業中心數據的收集以及網絡公開資料的查找。調查的內容包括經管類大學生數量的變化趨勢,關于就業的各方面態度和實際的就業情況,以及各用人單位為經管類大學生提供的崗位數量和實際簽約情況。(二)調查結果。在對回收的問卷及網絡上的資料查找得到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之后可以反映出以下幾個特點:(1)通過網絡資料的查找得知,吉林省經管類大學生的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從2010年的不足五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超過八萬人,這不僅由于高校數量及經管類專業的設置增多導致的,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經管類專業的就業狀況相比于其他的眾多專業更有優勢,受到大學生的青睞。(2)對經管類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率較高,從長春理工大學的近十年的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率可以看出,每年都可以超過百分之八十五,并且在15年突破了百分之九十,但近兩年就業率有所下降,在88%左右。再次,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研究顯示,近五年來用人單位為大學生提供的崗位數量有所增加,但每年的實際招收數量卻不容客觀,大部分經管類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扎實,管理能力相對缺乏,實踐操作能力較低,而認為人際溝通能力與團隊意識較強(3)調查問卷反映出經管類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薪資要求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和4000~5000元,所占比例分別為40.18%和27.21%。薪資要求為6000元以上的僅為3.72%;從地域期望上看,打算留在東北地區就業的占比為35.65%,去到北部沿海地區的占比為23.54%,到東部沿海地區的占比為20.53%。吉林省大學生與其他地方的大學生在就業地點的選擇較為不同,吉林省大學生偏向于留在東北地區,其他地方學生偏向于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經管類大學生的數量有增無減,同時從用人單位反映出的社會需求也并未減少,但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率有所下降,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二、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一)專業知識技能掌握不足。根據用人單位的反映和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出,目前經管類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仍然是其擇業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大學生普遍存在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知識面不夠,缺乏個人的獨創性思想等問題。這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不足和院校專業設置跟不上變化,考察不到位等都有關系。而這一現象直接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時暴露出專業水平的不足,難以得到理想的崗位。(二)對就業形勢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素質越來越高,大學生的數量也是逐年增長。面對這樣的就業形勢,雖然我國政府努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但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缺乏對就業形勢的足夠認識,在校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也沒有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未來的規劃上,有些人甚至到畢業時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這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也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就業能力不足難以實現就業的情況出現。(三)高校的培養模式和就業指導模式。不足對于經管類大學生的培養方式,很多高校采用固定的培養方案,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項目來鍛煉大學生,同時對于最新的前沿領域知識更新速度慢,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形式對很多經管類大學生來說還屬于新興事物,缺少足夠的了解。同時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足,導致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缺少規劃,擇業時往往不知所措。

三、提升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需求匹配度的措施

(一)經管類大學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和諧發展。經管類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對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就業歸根結底是對大學生自身的考察,當有感興趣的或者適合的崗位擺在面前時,如果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導致把握不住機會那將是件遺憾的事。大學生的自身能力不僅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也包括實踐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各方面全面均衡發展的大學生是很受用人單位青睞的,職業選擇面也會更廣,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利。(二)完善用人單位和大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機制。本次調查反映出了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事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企業不了解大學生的能力和意向,大學生也不夠了解企業的需求,也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高校的培養方式不能及時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許多信息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取,就業情況也是如此,用人單位通過網絡招聘公告,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來尋找適合的崗位投遞簡歷。但這種信息如果沒有中間的平臺進行整合、傳遞,將很難產生效果,因此完善網絡平臺的信息傳遞機制將有助于供需雙方達到自己的目的,即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需求。(三)高校根據社會現狀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從高校的角度來講,一些專業的設置和招生數量與社會需求的變化不匹配,傳統的企業越來越多的和互聯網結合,高新技術的企業對于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很強烈,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據社會的崗位需求變化調整專業的設置,開設新專業,例如大數據,物流等等,對一些需求不多的崗位應減少甚至取消相應的專業。培養方案中也應該加入更多的實踐環節,讓經管類大學生提早了解社會實際并做好就業準備。(四)政府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同時增加社會需求。政府對于大學生就業有著特殊的地位,政府的引導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就業形勢。例如2015年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很多大學生因此而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并因此使得諸多的投資機構中介機構應運而生。近兩年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崗位,滿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需求,同時國家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對于經管類大學生也是一大利好,因為這些企業都需要經管類的崗位,例如管理,會計,銷售等等,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決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作者:丁孟春 韓東 張宇文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