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鎮街成人教育轉型與發展

時間:2022-11-08 10:46:41

導語:淺談鎮街成人教育轉型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鎮街成人教育轉型與發展

一、轉型發展是必然趨勢

1.黨政層面高度重視社區教育。應該說,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是我國教育事業整體推進的重要目標,也是各項教育事業均衡發展的整體性基礎,更是我國教育環境的重要生態指標。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指出,以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形成學習型社會為目標,以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和職業技能為宗旨,以建立健全社區教育制度為著力點,統籌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科學文明生活消費方式、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江蘇省教育廳等十一部門文件相繼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實施意見》。從上述宏觀層面上看出,國家和省市對社區教育的高度重視。從具體工作布置和推進上看,國家教育部工作布置中只提社區教育,不提成人教育,內設機構亦是如此;當前各級成人教育行業組織開展活動,均冠以“社區教育”的名頭。為何?是轉型發展的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看出,成人教育向社區教育轉型發展勢在必行。這并不代表國家不再重視成人教育,而是在更高層面,在更大范圍內重視成人教育,正如黨的報告中所體現的,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背景下,重視“繼續教育”。2.社區教育涵蓋社區成人教育。教育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尤其在社會轉型階段,教育模式也在不斷變化。成人教育是一種面向成人的教育形態,為了實現成人不斷學習,全面發展的目標而逐步形成與完善。傳統意義上的成人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它面對的人群是成年人,主要開展成人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各類技術培訓等重在成人的“謀生立命”,“技”雖精但“面”太窄,不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社區教育是一個大教育概念,從年齡的縱向劃分,包括社區老年教育、社區從業人員教育(傳統意義上的成人教育)和社區學生校外教育等方面,針對的是一個環境中所有成員相關的教育內容,根據明確的結構所建立的教育體系。我國很多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開始創建以社區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處在轉型期,存在一些發展不平衡、網絡不健全、資源不完善等問題。社區教育面對廣大社區居民(包括成年人),覆蓋面廣,小到嬰幼兒,大到老年人。正是這一屬性,使社區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緊密鏈接起來(學習型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人人是學習對象),可以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兩者可以融合發展,滿足社會的需要。現在蘇南地區大多鎮街成人學校內同時掛牌社區教育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辦學管理模式,盡管還存在轉型發展理念不到位的現象,還存在系統內操作層面上的“重成教輕社教”的固有做法,但只要引導得當,措施得力,工作得法,轉型這道坎一定能跨過去,社區教育的生命力就會與日俱增,從根本上促使居民意識到學習型社會以及終身教育的重要性,實現由成人教育到社區教育的華麗轉身。

二、轉型發展是挑戰更是機遇

1.轉型發展是挑戰。社區教育肩負著提高全體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傳播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促進社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任務。然而,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面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目標,面對社區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當前社區教育仍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與學習型社區建設的要求相比,社區教育的認識水平、教育功能、運行機制和發展水平依然存在明顯的差距。具體表現為:(1)認識理念上的差距與學習型社會所倡導的理念有差距。社區教育要覆蓋全民貫穿始終,其目的提高國民素質。人的全面發展水平,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其相應的生產關系,而建設學習型社會關鍵在于人的學習。目前在認識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鎮街領導覺得搞實事工程見效快,得民心,而社區教育投入持續見效慢,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二是社區教育工作者固有思維難突破,還是按成人教育的老套路行天下,不知道社區教育做什么,怎么做;三是認識誤區:認為社區教育只要搞幾個教育活動,居民(市民)學校的建設形式化,應付檢查一下就行了。這樣,就導致社區教育轉型乏力,發展無后勁。(2)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社區教育要求打破現有的成人教育、普通教育、老年教育、學生校外教育等各自為政,互不聯系的局面;需要打破鎮街各學校、團委、婦聯、關工委、退協等部門,各自為政,互不聯系的局面,這種現象既制約了部門、學校之間工作效率,也在整體上削弱社區教育轉型發展的合力。(3)保障機制上的不足缺乏有效機制保障,社區教育缺乏實質性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保障措施不力。例如,社區教育是一項公益性為主的全民性教育活動,開展面廣量大的群眾性社會文化生活教育,需要有相當財力的投入,而這塊的經費投入明顯不足,由于社區教育的經費渠道不固定、投入不到位(在宜興市范圍內,社區教育經費投入渠道清晰固定,但投入標準有待提高)。因此,開展公益性社區教育的經費就我國目前全域來說普遍不足。2.轉型發展更是機遇。轉型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運用智慧和策略來有效應對,一旦予以突破,將是原來街鎮成人學校和成教人實現快速發展的巨大機遇。(1)政策機遇江蘇省教育廳等十一部門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的總體目標是:“探索建立全省覆蓋城鄉、機制完備、功能齊全、優質高效的社區教育治理體系,內容形式更加豐富,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顯著提高。到2020年,城市、農村居民的社區教育參與率分別達到60%、40%以上,全省80%縣(市、區)達到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建設標準,實現標準化社區教育機構全覆蓋,確保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實驗區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政策具有指導性和綱領性,我們要認真解讀,找尋適合本地社區教育轉型發展的契合點,加以利用和放大,以達到轉型發展的目標。如利用政策方面,在大力提升社區教育基礎能力、積極整合社區教育各類資源、不斷深化社區教育內涵發展、有效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平上做足文章;再如放大政策方面,可創造條件,加入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陣營,開展轉型實踐研究,提升街鎮社區教育的知名度。(2)發展機遇黨的關于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動員令,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為鎮街社區教育中心的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當前,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鎮街社區教育中心還落后于中小學,各村(社區)教學點建設還未達到我們的預期,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政策,在鎮街社區教育中心標準化建設全面達標的基礎上,加快示范化與特色化、品牌化建設工作,為鎮街社區教育的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3)保障機遇一是落實領導責任。建立由政府主導、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社區教育工作的規劃、協調、檢查和指導。開啟“政府統籌、教育主管、部門分工、社會參與”良好運行局面,細化了社區教育的層級管理職責,這樣就能發揮合力,共同推動社區教育的轉型發展。二是健全政府投入、社會參與、學習者合理分擔等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社區教育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拓寬社區教育經費來源渠道。這是省教育廳等十一個部門在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的要求,同時還特別規定縣(區)財政必須保障人口人均4元的社區教育專項經費。我們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可以實行項目制,只要政府認可立項,就有下撥活動經費的義務,關鍵是我們開展社區教育的項目有沒有生命力,是不是接地氣,能不能開展好。三是規范專兼職人員配備。通過公開招聘擇優進人、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不斷充實社區教育師資力量。眾所周知,當前社區教育隊伍偏弱,體現在:年齡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專業結構不合理,社會教育專業偏少;人員配備不合理,專職教師配備不足,這些因素制約社區教育的轉型發展。我們可以利用國家和省兩級文件精神,對街鎮社區教育中心專職教師進行優化配置,落實兼職教師相關待遇,招聘社區教育工作者入駐村(社區)教學點,解決基層社區教育“空心化”的現象。當然,在社區教育轉型期間,未開發、待開發的地方很多,留給我們的機遇相應就多,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突破定勢、轉型發展,一定會開創社區教育的新天地。

三、宜興市轉型發展的有效做法

宜興市教育局在2003年就提出了鎮街成人教育向社區教育的轉型發展的理念,由于我市成人教育的基礎好,辦學水平高,這為轉型發展創設了一個有利的環境,由于我市轉型發展起步較早,敢于實踐,積累了一些有效做法。1.大力提升社區教育基礎能力。宜興市在新世紀初就成立了社區教育管理協調委員會,出臺了一系列社區教育工作文件,全面負責我市成人教育向社區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工作。2010年創建宜興社區培訓學院,同年達到省級標準。2005年全市各鎮街就全面建立了社區教育中心,鎮街成人學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辦學模式。到目前為止全部創建為省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2013年全部創建為無錫市級標準化街鎮成人學校。通過創建,在面上我市鎮街社區教育中心教育功能日趨完善。自2010年起開展村、居、企三類業余學校示范校的創建工作,到目前為止全部創建為省居民學校,有三分之一創建為宜興市業余學校示范校。通過創建,在點上規范了業余學校的管理。以上舉措,構建了市、鎮街、村(居)社區教育辦學管理網絡。近10年,鎮街社區教育中心教師分片包干負責指導基層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年終教師績效考核指標,促進了基層社區教育的正常開展。2.不斷深化社區教育內涵發展。加強內涵建設是提升社區教育實效的根本舉措,我市社區教育內涵建設在以下方面上著力,成效顯著。(1)搭建教師成長平臺我市在培養教師上邁出了兩大步,第一大步是十年以前,實現街鎮社區教育中心的完全獨立建設,確立社會地位,為教師“有作為”創設條件;第二大步是近十年內大力推進內涵建設,增強服務能力,爭取更“有地位”,其中把隊伍建設放到內涵建設首位。具體工作:一是實施社區教育骨干教師培養認定工程。市教育局出臺《骨干教師培養認定考核辦法》,涵蓋特色課程建設、教科研工作、以老帶新等內涵建設方面,待遇與普教、職教骨干教師享受同等財政補貼、職稱晉升優先等待遇,等級為社教新秀、能手、帶頭人等3個等級。二是實施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比賽制度。每年開展1次,由教師發展中心組織實施。三是實施教師讀書活動制度。每年組織1次演講比賽和征文比賽,由教育局、教育工會聯合主辦,教師發展中心承辦。四是實施教師周期性培訓制度。每一學期2次,一年組織4次,由教師發展中心組織實施,主題由每年年初根據事業發展與社教中心工作需要確定,一事一訓。如,課程建設培訓、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教科研工作培訓、公眾號管理培訓、公文寫作與論文撰寫培訓、媒體投稿培訓等。五是實施教師論文評審制度。每年組織1次,每兩年編輯《優秀論文匯編》,由民辦教育與社會教育協會、教師發展中心聯合組織實施。通過以上舉措,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精通業務的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2)注重特色課程建設在任何類型的教育中,課程總是居于核心地位,因為任何教育目的的實現,都離不開課程這一重要媒介,作為社區教育的中介和載體,社區教育課程是社區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也是社區內涵發展的核心領域。特色課程不僅是一個地方社區教育精華的展示,也是社區教育豐富內涵的提煉與整合,更是一張社區教育個性化的名片。宜興市十分重視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建設,——教育局出臺了《社教特色課程建設意見和標準》。在建設與實施中體現三個要素:即要滿足社區居民的教育學習需求,要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要符合社區教育規律和特點。三個要素從對象范圍、教育目標、特色要求做出概括和界定,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個性特色,三者互為關聯,缺一不成。我市組織特色課程建設系列培訓,每2年組織一次特色課程評比,每年組織一次校本教材評比,以此來推進我市鎮街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建設工作,也涌現出了一批優質的特色課程。截止目前為止,全市建設社區教育課程開設近9000門,各街道鎮社區教育中心特色課程累計達到200余門。(3)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內涵建設的外在表現,鎮街社區教育中心的建設,正是融入了文化氛圍,才顯得各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場館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等等多個方面,宜興市制定規劃,致力打造,具體做法是:一是由教育局發文,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個工程來實施;二是出臺了鎮街社區教育中心校園文化建設評價標準,各社區教育中心對照標準實施;二是樹立典型學校,召開現場推進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三是實行先進表彰獎勵制度。宜興市在學校文化建設上,走過了規劃、探索、實踐和體念的歷程,記錄了校園文化建設的脈動,積淀了校園文化底蘊,整體提升了鎮街社區教育中心的形象。(4)扎實抓緊教科研工作教科研工作可以使內涵建設的載體--教師團隊快速成長起來,同時教科研工作也是教師職務晉升的必經通道。宜興的教科研工作平臺由市教育局搭建。宜興市著力抓了五件事:一是由教育局出臺《關于加強社教教科研工作的意見》;二是指定由民辦教育與社會教育協會和教師發展中心聯合管理;三是由民辦教育與社會教育協會出資扶持和獎勵;四是把教科研工作納入教育局對街鎮社教中心和骨干教師年度考核內容;五是把教科研成果作為教師晉升講師、高級講師的重要條件。目前,宜興市社會教育教科研工作呈現蓬勃興旺和質量不斷攀升的喜人景象。3.有效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平。宜興市鎮街社區教育圍繞社區特點和社區文化特色,面向社區各類群體,廣泛開展各類社區教育活動,開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創建活動,有效提升了社區教育服務水平。(1)創新教育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多樣化的社區教育活動,“線下”以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展各類社區教育活動,如優秀文化教育、節日慶?;顒?、才藝展示等。“線上”主要以宜興終身學習網為載體,由宜興社區學院管理。宜興終身學習網面向全體市民,以“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為建網愿景,融合各類學習網站,匯聚各類應用服務與學習資源,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終身學習與服務體系,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在線學習、活動分享、學友交流、終身學習檔案與學分認定等全方位、個性化的學習云服務。市民能通過互聯網快速訪問學習資源,獲取學習資訊,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需求。宜興終身學習網建設五年來,跑在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最前沿,不斷豐富學習資源、創新應用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截至2017年底,點擊量突破8000萬次,課程學習注冊人數達7.5萬人,在線微課程8945門。因此,宜興市榮獲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稱號。各鎮街社區建立學習團隊,依托宜興終身學習網、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資源,積極上網學習。學習中宜興市推行學分制,市里每年開展按學分兌換獎品活動,開展“終身學習之星”評選活動,有效推動了市民的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終身學習活動。(2)面向青少年開展校外活動圍繞思想道德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科技藝術教育、興趣愛好培養、體質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推動實現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充分發揮關工委、退休教師協會以及家長委員會等社區教育志愿者的作用,鼓勵支持志愿者積極參與中小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為中小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去年,宜興市開展社區教育“最后一公里”布局的試點工作,芳橋、宜城、萬石等多所社區教育中心率先開展,采用專職人員入駐基層社區,負責基層社區教育及社區教學點的管理協調工作,招募志愿者入駐社區,提供專項志愿服務,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好評。(3)依托基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以鎮街社區教育中心農科教基地為依托,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積極推進教育服務“三農”高水平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發揮農科教協同育人示范作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結合宜興農村發展特點,圍繞宜興農業特色項目,各鎮街建好高標準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19個。為了使市級農科教示范基地長效發展,建立每三年復評一次制度,鼓勵基地做大、做優、做強。高塍社區教育中心的“循環水淡水生態養殖基地”2017年被認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張渚成校的“茗悅果蔬種植示范基地”2016年創建為省級教育服務三農高水平農科教富民示范基地。因此,宜興市農科教基地建設經驗在全省會議上作了大會交流。宜興市街鎮成人教育向社區教育初步實現轉型發展的成功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轉型發展完全能夠實現,轉型發展之后原有的街鎮成人學校(社區教育中心)大有作為的天地更寬,內涵更豐富,基礎服務能力更強,社會影響力更加廣泛,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地位毫無疑問的不斷得到提升。

作者:王倩 單位:宜興市開發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