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時間:2022-11-07 04:26:48

導語:淺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摘要: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樹立鮮明的文體意識,分析、明確閱讀教學中的基礎性目標、核心目標、深層目標,對語文閱讀教學成效具有重大意義。通過文體意識和閱讀教學三大目標,給出合理化的語文閱讀教學建議。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目標

一、分析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分析和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有利于更好地指導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必須在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引導下進行。筆者將從基礎性目標、核心目標和深層目標三個部分來展開探討。(一)分析明確基礎性目標。閱讀教學的基礎性目標在每篇文章中表現均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閱讀課要朗讀或默讀課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初中階段,要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作為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實際,思考是適合朗讀還是默讀。如果適合誦讀,要在備課期間思考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還要研究不同文體的朗讀方法,注重給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提高其朗讀水平。通過朗讀,一篇文章的魅力才能展示出來。二是通過文章的學習,找出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要培養學生詞語理解及課文閱讀具體內容的能力,在課文中對字詞進行講解,讓詞語成為學生理解、記住文章主要內容的支架。例如,在講解《晉祠》中“悠久”這個詞語時,除了講解基本意思“長久、久遠”,還應找出文章中部分體現“悠久”這個詞的地方。如,文章在介紹圣母殿時“建于宋天圣年間,重修于宋崇寧元年(1102),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筑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再如文章中寫到“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這兩處都鮮明地體現了晉祠歷史文物的悠久。這種講解方式能讓學生將對“悠久”這個詞的理解與文中具體內容相結合,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悠久”這個詞語,也有助于更好地記住文章內容。(二)分析明確核心目標。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目標前要弄清楚文類。閱讀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這也是通過閱讀所達到的最終目標。以《晉祠》為例,其核心目標應該是通過對該文的閱讀、學習,培養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晉祠》一般是被歸類為實用類文章(即說明文)。但也有少部分教師將其視為文學作品中的散文來講解。如果將《晉祠》作為實用類文章來分析,那么閱讀的最主要目標應該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價值的信息,讓學生具有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在講解《晉祠》這篇文章時,需要抓住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話:“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據此得出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晉祠最重要的特點。那么,接下來我們應該對最重要的信息進行思考和分析:(1)悠久的歷史文物。哪些地方對這一重要信息進行展開?——三絕(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筑的“三絕”。)(2)優美的自然風景。哪些地方對這一重要信息進行展開?——三美(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3)悠久的歷史文物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是怎么融為一體的?——這是比較難以把握的信息。要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篩選出最重要的信息,即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內容(三美、三絕)。《晉祠》一文主要采用總分結構的說明,通過抓住“總”來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例如,在寫“三美”(總)時,將總落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將“山美”“樹美”“水美”展開,山:巍巍的、長長的;樹:古老蒼勁、造型奇特;水:多、清、靜、柔。再例如在寫“三絕”的具體對象(總)時,又分別呈現出了圣母殿、木雕盤龍、魚沼飛梁的說明特征(分)。每個部分后面都進行了鋪開描寫。教師可以通過對《晉祠》中總分結構的分析講解,教會學生篩選信息的方法,培養其閱讀和寫作能力。作者梁衡在“我寫《晉祠》——談山水文章怎樣發現美、表現美”這篇文章中陳述“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縷縷的絲”“合著那些金魚、青苔”“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這種慢節奏的用詞效果,是取法于30年代的散文。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梁衡的《晉祠》不是實用文真正的寫法,而應該看作文學作品中的散文。與實用文相比,散文中多凝結著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用語言描繪與現實拉開距離的審美客體,其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審美,那么,該如何教學生鑒賞散文的美?更多的是要從文學性、藝術性角度思考,努力從中找到一些教給學生鑒賞優美散文的方法。如將《晉祠》視為散文來分析可以從選材、語言、表現手法、感情表達等角度去看文學性和藝術性,鑒賞散文的美。從語言角度看,《晉祠》這篇文章的語言美特別值得學習,所以我們可以從語言的角度去鑒賞文章的美。例如:(1)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2)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細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3)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墻黃瓦隨樹影而閃爍。(4)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1)(2)語言對仗工整、精練優美。(3)“繞”“隨”這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晉祠的靈動美。(4)“拉”“鋪”“掛”“織”“穿”“繞”這幾個字用得特別好,表現了清波碧水的柔美。(三)分析明確深層目標。閱讀課的深層目標是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即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這直接關系到寫作。例如,在學習《晉祠》時可以分析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方法——總分。“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這是第一個總。隨后寫三美、三絕是對第一個總的分,屬于第二層次的分。而后又分別對三美、三絕進行展開,屬于第三層次的分。如果《晉祠》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那么就主要教第三層次的總分。如果教學對象是初中生,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就教第二層次的總分。抓住總分就能欣賞文中美,訓練學生利用總分結構寫作文。例如,在學完《晉祠》這篇文章后,可布置學生運用總分結構描寫當地特色景點。也可以分析文中的語言美,教學生學會用優美的語言,抓住語言方面的特點寫作文。需要強調的是,寫作文不僅僅是寫,而是通過寫,讓學生調動和整合知識,表達和闡明他們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二、閱讀教學建議

(一)文體意識。閱讀教學要有文體意識[1]。余映潮曾經說:“文無體不立,學生如果不了解文體的知識,就沒有掌握閱讀和寫作各類文章的抓手”。不同文體在閱讀教學的要求、方法、核心、重難點等方面是不同的。例如,教授實用文時,其核心是教會學生篩選文中有價值的信息,提升閱讀認知能力,并運用于指導生活實踐,然后再獲新知。而教授文學類閱讀課時,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欣賞語言藝術的能力。比較注重生本對話、情感體驗和學生文學藝術修養的提高。中小學常出現實用文和文學作品糾纏不清的現象,即實用文教學文學化,文學作品教學實用化。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明確的文體意識和判斷能力,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書籍或查看一些名家的課例,在教學實踐和探索過程中多反思、多總結、多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文體感能夠幫助學生達到寫而有體、文脈貫通的要求[2]。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感和文體意識。可對比相同主題不同體裁的文章,通過對比突出其不同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文體感和文體意識,提高其文體辨別能力的效果。(二)落實基礎性目標。閱讀教學要注重基礎性目標的落實,即重視讀課文和字詞的學習。對于閱讀方式,教師要依文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閱讀方式,若選擇朗讀,可采取形式多樣的對比朗讀法、發揮想象的借助圖像朗讀法、身臨其境的分角色朗讀法;若選擇默讀,要引導學生養成默讀時眼到、心到、手到的好習慣,默讀時不僅要把握好閱讀速度,還要進行深層的思考。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一定要重視給予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對于文中的字詞,要隨文而教、隨文而學,將其放入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去理解領悟,而不是脫離文本的死記硬背。結合課文內容,在語境中學習字詞,更容易深刻理解、掌握和運用。(三)落實核心目標。閱讀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如學習實用類文章,閱讀最主要目標應該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價值的信息,把主要信息篩選出來。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教給學生篩選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從而具有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與實用文教學目標不同,文學類文章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學習審美,可以從選材的角度、語言的角度、感情表達和表現手法等角度去觀其文學性和藝術性,鑒賞文章的美。閱讀教學要注重核心目標的落實,努力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興趣是人主動發展的先導,是能引發主動閱讀的內驅力[3]。要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其獨立閱讀能力的提升。為了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容講解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教學環節和問題的設置以及情境的創設,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性和進取精神,讓閱讀成為一種樂趣、美的體驗和精神享受。引導學生在歡樂的閱讀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默讀、朗讀、瀏覽等閱讀方法[4]。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以主體地位參入其中,與教師平等對話,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文本進行心靈溝通,挖掘、感悟其情感。尤其是文學類閱讀,要讓學生進入審美享受、情感熏陶的狀態,真正提升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四)落實深層目標。閱讀課的深層目標是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即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得到提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深層目標的落實,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方式是多樣的。閱讀中,可以采用i+1理論來設置問題。如果設置為i+0類,問題太容易起不到思維訓練的效果;如果設置為i+2類,問題過難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i+1略高于學習者現有的水平,略微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設置此類問題,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另外,可以通過分析文章結構,抓住結構欣賞文章美,訓練學生利用總分或并列等結構進行思維訓練寫作。還可以通過分析文中的語言美,教學生學會用優美的語言,抓住語言方面的特點進行思維訓練寫作。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讀和寫是吸收和吐納的關系。新課程標準也特別重視讀寫結合,所以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兩者的有機融合,課堂上不僅要讀,還要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優美的片段進行仿寫或變換文體的復述,也可以給幾個意象,讓學生利用文中的結構或修辭手法寫一篇小短文或賞析。閱讀課要注重讀寫有機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思,努力推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五)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熟悉文本,讓其對文本有整體的認識,即整體感知,要想辦法激發學生把自己的初讀感受呈現出來。傳統閱讀教學中,傾向于把重點放在分析和品味作者感受(思想情感)上,忽視了讀者的存在和心理感受,這也是閱讀教學的一種缺失。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貫穿始終[5]。讓學生先談其閱讀感受,把學生向知識、能力、情感體驗上引,而不是一開始就由教師分析課文或讓學生看他人寫的賞析課文的文章,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其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重視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要滿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要。在課堂教學指導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基于初讀感受的個性化的文本解讀和朗讀方式的優秀表現,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表揚、評價和鼓勵。(六)注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的考察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如果學生通過預習對作者和正音都非常熟悉,教師就無需再過多介紹和講解,可以直接進行下一層次教學,靈活地調整教學過程。這樣,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和突破重難點。除此之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的分析和考察,還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經驗調動,將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助推器,更好地把握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促進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梁麗萍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37-160.

[2]蔡偉.文感培養:高中語文閱讀的成功之途[J].課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3]商德遠.“圓暈式”閱讀法—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有效方法[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7(1):51-54.

[4]杜建平.語文教學應重視對課文的朗讀[J].語文教學研究,2016(6):20-22.

[5]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4(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