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研究

時間:2022-05-24 03:08:28

導語:聲樂教學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教學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研究

一、高師學校中聲樂課程面臨的教學問題

(一)聲樂教學的選擇單一。當前階段,在聲樂教學中,選擇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作為教育方向,是音樂教師的研究重點。在聲樂教學基礎階段,教師就會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聲音特點、發聲技巧以及發展方向等選擇一個聲樂方向,這種單項選擇的教學方法,制約了學生聲樂發展的空間,也不利于音樂文化的創新學習。現代聲樂教學體系更注重二者的融合發展,其中美聲唱法來源于歐洲文化,是結合西方語言的發聲特點形成的獨特音樂藝術;而民族唱法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于民族風俗特色的基礎之上的,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演唱方式。只學習一種聲樂唱法,不僅局限了音樂創新發展的進程,也不利于學生音樂文化系統的完善。(二)教學內容空泛。在高等聲樂學校中,受傳統音樂課程教學形式的影響,對演唱方向、發聲技巧、歌唱風格等方面,劃分不明確,實際的教學內容空泛。學生在聲樂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受固定教學模式的制約。在聲樂創作時,可供參考的資料類別較少,一些民族唱法專業的學生對美聲學習十分陌生,美聲唱法專業的學生很難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降低了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教學內容空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學生聲樂學習的整體質量。(三)聲樂教學體系缺乏整體性。高師院校的部分聲樂課程規劃不合理,相較于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教學體系更完善,教材編制相對成熟,對教師的教育任務、教學設計與學生階段性學習要求等都有著教學標準。與此相對應的,民族唱法自由度更高,個人風格特點與民族性表現突出,在教學評價與學生考核方面缺乏成熟的管理體系,使得聲樂教學在整體性方面有所不足。

二、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在聲樂上的相同點與發音區別

(一)兩種唱法的相同點。歌曲演唱包含兩個基礎,即語言與旋律。在音樂表達方面,語言是歌唱的前提。傳統民間歌曲表演中,歌曲中的發音應該兼顧生動與情感兩方面。如果民族唱法中缺乏了特有的民族性表達特征,也就不可能傳承至今。與此相對應的,在美聲聲樂的教學階段,需要用歌詞對音樂進行表述,發聲注重元音的飽滿、輔音清晰。傳統民歌演唱強調對呼吸的調節。將眉毛中間的位置稱為上丹田,也叫“天”,肚臍到胸部之間為位置稱為中丹田,也可以叫做“氣”,肚臍以下三指部位稱作下丹田,也可以稱為“地”。在歌唱的過程中,按照“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貫通,氣走丹田”的原則調節呼吸。而美聲唱法更注重頭部與共鳴腔的協調,通過小腹收縮、放松與橫隔膜的控制調整呼吸。(二)民族與美聲唱法的發音區別。民族唱法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依托漢字發音,共有四種音調,結合牙齒、舌頭、嘴唇、喉嚨等部位協調發音,講究字正腔圓。發音特征表現為:寬咬字、靠前咬字、橫向咬字,發音服從咬字,使聲音飽滿,具有吸引力。美聲唱法來源于意大利語,發音簡單,音節中包含元音:a、e、i、o、u以及二重、三重結構的元音,發音表現連貫。前一個詞的后音節可以與后一單詞的前音調相連,語調順暢。發音特征是:豎咬字、窄咬字,咬字服從發音,因此共振效果較強。美聲聲樂的表演還注重現場的發揮,使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與演唱更好地銜接在一起,表演效果較好,更容易引起的觀眾情感共鳴。

三、民族唱法、美聲唱法融合教學的意義

(一)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相互促進作用。在美聲教學課程中,聲部通常被詳細地劃分為六種,根據不同的聲音特色,每一類還可以被細化,這是民族唱法中相對較弱的部分。演唱者的音色與音域受共鳴腔的大小、形狀影響,同時歌手音帶的寬度、長度與厚度,也是影響音部劃分的重要條件。整體共鳴作為美聲唱法的另一特征,在整體共鳴持續的時間段內,需要歌手的呼吸與發音之間相互協調,聲帶、呼吸的振動力量,帶動表演者的頭部、腔體,形成整體共鳴。民族唱法借鑒美聲聲樂的整體共鳴,可以讓演唱的發音更加和諧,使音調與音色統一起來,在保留民族演唱意境優勢的基礎上,增強表演者的氣勢。(二)民族唱法的借鑒意義。字正腔圓屬于民族唱法發聲、演唱的根本特征,與此同時,也是民族聲樂文化表現的高度概括。在演唱時,對歌手發音的正確性與準確性有著十分嚴格的標準。字正腔圓同時也是美聲唱法的表演要求之一,中國演唱形式與美聲唱法的融合,更突出元音的發音連貫性,使得美聲唱法更加細膩。民族唱法注重意境,通過歌曲表述真摯、深刻的情感特質,讓觀眾有著更直觀的情感體會。美聲唱法將意境融入其中,不僅可以提升音樂的審美情趣,還能夠賦予演唱更高的情感價值。

四、以融合教學為基礎增強聲樂課程教育質量的有效舉措

(一)幫助聲樂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高師院校中通過美聲、民族聲樂的融合教學,可以讓學生豐富音樂認識,深入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增強藝術鑒賞水平。聲樂課程的教學對象,后期往往會選擇音樂相關的工作,為此,熟練掌握不同聲樂技巧,對音樂的文化價值有著正確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為更好地提升民族、美聲的聲樂課程質量,教師應該立足于音樂理論技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到實踐訓練的過程中來,鼓勵學生表現自己。與此同時,通過融合教學,轉變學生對不同音樂文化、歷史內涵、情感表現、演唱技巧的認識,奠定審美基礎,不斷完善學生聲樂價值觀,也是高等教育階段聲樂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二)優化聲樂教學體系,平衡不同唱法的課程比重。為改革和創新現有高師聲樂教學方式,必須要改革原有的教學課程結構,通過改善原有的單一化演唱方法的音樂教學,增加美聲唱法在民族唱法教學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增加民族唱法在美聲唱法教學中所占比重。通過學生對多元化唱法的學習來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創新對唱法學習的學習方式。例如,通過練習胸腹式呼吸方法練習真假聲唱法,調整共鳴強化發聲勢能,進而保障圓潤、通暢的聲音,進而提高學生綜合音樂水平。(三)以歷史文化為基礎,豐富美聲、民族唱法的表現形式。聲樂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不能只注重發聲原理的講解,應該合理地將理論知識與聲樂背景串聯起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美聲唱法在校準發音、尋求更好舞臺表現的同時,還應該融合民族聲樂的表現方法,互相補充,提升美聲唱法的情感意境。同時,還可以適當的配合手勢、眼神等肢體動作,強化對觀眾的感官影響。民族唱法應該合理的引進美聲的聲部劃分方法,幫助學生更快的定位自己的發音特色,讓民族聲樂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更符合大眾的音樂審美。(四)順應音樂文化中西結合的時代趨勢。因為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每一個國家在藝術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保障人民的精神生活。目前,中國的民族唱法正一步步向中西文化的融合發展。在傳承傳統藝術的同時,將外來的美聲唱法兼收并蓄,盡管這兩種唱法會有一些區別,但是在實踐中還是存在異曲同工之處。民族唱法在保持本身具有優勢以及特點的同時,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西方新的音樂元素挑戰,促進傳統歌唱的完善以及未來的發展,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保障。

五、結語

民族唱法中存在民族性、文化性等表演特點,美聲唱法可以參考民族唱法中的字正腔圓、以情帶聲等部分,提升演唱表演的審美價值。與相對應的,民族唱法在整體表達與聲部分類等方面可以借鑒美聲聲樂,兩種唱法是相互促進的。通過民族與美聲的有效融合,教師能夠進一步提升聲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豐富聲樂教學內涵,優化音樂教學體系,從而更好地落實音樂教育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奎民.高校音樂教育中歐洲歌劇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J].情感讀本,2017,(03).

[2]康斯韻.淺論藏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特征對比與相互借鑒[J].黃河之聲,2017,(04).

[3]何雅妮.以《在水一方》為例淺論聲樂的三種唱法對作品表現所產生的影響[J].藝術評鑒,2017,(03).

作者:羅國玲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