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課堂教學盲點及對策探析
時間:2022-08-20 03:22:46
導語:中職課堂教學盲點及對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我們研究教學時,通常會問教學是什么?在教授和學習之間,我們通常研究的其實只有教師教授什么或如何去教授等,忽略了學生學習的維度。筆者試圖通過對“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觀察、分析、研判,找出中職課堂教學盲點,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以學習為中心”的中職課堂觀察
我們如果要以學生學習的視角來研究中職課堂教學,就要研究“什么是學習”。那么,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什么樣的教授行為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些、有效些、快樂些?為什么相同的學生在不同的課堂中其學習行為會有所不同,學習效果會相差很多?帶著這樣的一些疑問,筆者對實驗班級的課堂教學展開了課堂觀察,觀察的重點不再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如何,而是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筆者以江陰市南華中等專業學校2017級數控班學生為觀察對象,對該班語文、數學、英語、職業道德與法律、數控編程、計算機、機械制圖、音樂等八門課程進行了課堂觀察。本次觀察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一是課前會議,了解課堂教學現狀、制訂觀察方案、確定觀察對象和主題以及制作觀察工具———《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觀察記錄表》。二是課中觀察,記錄現場。觀察員使用觀察記錄表,從準備、傾聽、互動、達成等四個維度,以及學具準備情況、精神狀態(坐姿、安靜、專注等)、抬頭注視教師或黑板及表情、傾聽關注的時間長度、輔助學習行為(筆記、查閱、回應、討論等)、舉手回答問題次數、練習檢測或作品的完成情況等觀察點,對觀察對象進行了觀察、記錄和分析。三是課后討論,分析推斷,形成教學建議提供給教師參考。
二、中職課堂教學盲點分析
(一)養成教育效果欠佳。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相同的學生在不同的課程學習中,學習習慣很不一樣;在不同課程的課堂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反差。這與任課教師是否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有很大關系。例如: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在上課鈴響后,即使及時歸位,也不能做好教材和文具的課前準備,甚至時有丟失教材的現象發生;在上課過程中,會有坐姿懶散、狀態不佳、情緒低落的現象出現。但在另外一些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上課前或上課過程中有提醒和要求,學生上課狀態就會比較好,可惜的是這樣的課堂并不多見,使得教師所謂的“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句話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彰顯。對于教學而言,“教”不是目的,促使學生更好地“學”、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都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但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中職課堂教學目標制定不夠合理,經不起課堂教學效果檢驗,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偏難,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較之以前粉筆加黑板,現在只是多了PPT教學;教學組織形式大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師生互動基本以問答的方式進行,集體提問比例較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傾向于沉默,雖有生生互動,但不多,且主要以討論為主,能發表觀點的也很少,大多都是以教師總結結束討論。有些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要根據其當時情緒而定,情緒好時,能主動回應教師的提問;但情緒低落時,即使教師要求其與同學互動,也不愿參加結對學習活動。總體來說,在課堂學習時,基礎較好的學生有一定的主動學習意識和策略,但很大程度上受教師組織學習的形式和次數的影響。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保持沉默,顯得較為內向,不善與人交流,學習態度比較消極,但并不是無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其是否能產生學習行為與教師的關注度、學習任務難易程度有較大關系。(三)“做中學”等教學理念和方法仍未被重視。在羅杰斯看來,促進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實際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和哲學問題、個人問題和研究問題等。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人們應當“從做事里面求學問”。這些也是中職學校近年來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根據課堂觀察我們發現,以“講”為主的課堂教學不在少數,長時間以“說”為主的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感到疲勞,產生厭煩情緒。在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學習效果達成度明顯下降,甚至無法保證練習的完成;而學生若對教師提供的視頻等教學素材比較感興趣,就能保證一定的關注和投入,但時間一長,也會產生開小差的課堂行為。而在專業課動手練習或操作中,通過做中學,學生基本能積極思考和探究,完成度也比較高。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達成度受到了教師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很大的影響。
三、中職課堂教學對策
(一)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課堂觀察來看,學生在課堂上越多次被提醒學習進程或巡視指導,課堂學習參與度就越高,有效學習的行為也越多,學習任務完成度也就越高。尤其是被教師課堂上提問的學生,若問題回答正確被肯定或表揚后,其在之后的學習中能保持較長時間的學習專注力。筆者建議,任課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學習狀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課時多使用鼓勵和肯定性用語,賞識和激勵學生,不僅能增進師生關系,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班主任也應多關注學生各課程的學習進展,鼓勵其多與任課教師溝通,幫助其建立學習信心,以不斷取得進步。(二)合理制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須達到的學習效果,是行為和內容的結合。對目標的深入分析是基于教學內容、實施方式和具體學情的。對目標的處理就是一個不斷弄清究竟要求學生學到什么的過程。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教師一是要清楚地知道學生的起點,即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什么;二是要清楚地知道學生學習的終點,即在經過課堂學習后,學生學到了什么;在不了解學生學習起點的情況下設計的教學目標,是經不起課堂教學實踐檢驗的。筆者建議,教師應該在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后,根據整個課程內容的序列理清關鍵學習內容,再指明經過教學后希望學生學到什么,即可能達成的學習終點,這樣確定的教學目標才有可能具有可測性,才會是合理的。(三)在“做中學”理念下,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長時間以單一形式授課、學習任務難度過大都會讓學生產生疲倦情緒,不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和學習任務的完成,也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筆者建議,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以吸引學生參與、投入課堂學習中去。一是多整合使用直觀的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是利用大聲朗讀、記筆記、提問互動、激勵性教學等手段幫助學生產生有效的學習行為,以提高課堂參與度。二是組建學習小組,幫助學生跟上學習進度,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其學習任務完成度也會提高。三是針對實際學情,結合生活元素和職場要求,或結合學業水平測試要求,設計教學容量適中、難易適中,有層次、有梯度、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動起來。為此,筆者建議教師可設計分層練習,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降低學生的學習要求或任務要求。難度適中的任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熱情,促進有效學習行為的發生,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有利于其持續性地學習。教學盲點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們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也是知易行難。因此,為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懷著對教育的敬畏之心,本著科學精神,借助科研工具動腦子、想辦法,多反思課堂教學行為,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優化,不斷提升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許吉玲 劉麗娟 單位:江陰市南華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
- 下一篇:啤酒釀造工藝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