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教學實踐研究
時間:2022-12-29 09:55:30
導語:社會心理學教學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實施原則,其次探討了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最后總結了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效果反饋,以及實踐反思。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社會心理學;實踐研究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選擇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學生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并應用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教與學互動的教學模式[1]。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2]。由此,全國高校掀起了探索和實施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熱潮。社會心理學是針對川北醫學院社會工作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主要探討特定社會情境中個體與他人、群體、社會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3]。通過學習社會心理學,可以幫助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了解社會,并學會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解決在社工實踐中遇到的社會心理問題,更好地服務社會。但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一目標,學生缺少缺乏探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難以將所接收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同時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建設也迫切地要求改革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筆者嘗試將研究性教學應用到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中。
一、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實施原則
(一)學生主體原則。在研究性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通過親身體驗問題的提出、研究、解決這一過程,不但能夠掌握現有知識,還能加深新舊知識的聯結、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同時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并逐步獲得主動學習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從主導者、傳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的指導者、幫助者、鼓勵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二)應用性原則。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是社會心理學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之一。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向生活、接觸社會,關注現實的社會心理問題或社會心理現象,在對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探討與解釋中,幫助學生找到課程學習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感受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4]。(三)探索性原則。探索性原則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探索性,不局限于教材的框架,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富有探索性的研究情境,引導學生發掘具有創造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專題。探索性原則也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探索性,善于提出適合學生的探索性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并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靈活調整教學內容。
二、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
(一)教學前的準備。首先,做好教學規劃。由于教學對象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大一學生,均是首次接觸心理學課程,缺乏心理學的知識基礎,因此在課程初始階段仍需要以講授法為主,不宜實施研究性教學。故在規劃課程時,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哪些章節、知識點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與理論學習如何搭配與銜接,需要提供哪些參考資料,有哪些可利用的網絡教學資源等。同時,由于社會心理學各章節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應用性程度不同,在實施研究性教學時目標和側重點也應有所區別。因此,筆者將教材原有的18章內容合并為13章,重新組合知識點并減少講授時間,為專題研討等研究性教學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保證,同時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初始階段,引導學生開展練習性的思考和討論,為后期開展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其次,做好學生的溝通工作。筆者在課前進行了詳細的教學說明,讓學生充分了解教學安排及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根據學生意見,對個別教學安排進行了調整。這種課前溝通,既有利于學生了解教師和學生在研究性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又便于學生明晰學習目的、安排學習進度,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二)課堂專題研討。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是相對封閉的,學生大多是被動接受知識;而研究性教學的課堂是相對開放的,注重授人以“漁”而不僅是授人以“魚”[5]。因此,“專題研討”這種訓練學生探索問題、提升專業素養的有力途徑被引入了研究性教學的課堂中。課堂專題研討采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5~6人為一組,共6組,學生自由組合、組長確定分工。綜合考慮課程教學重難點及學生興趣,共進行3次課堂專題研討:主題分別為“減少認知失調的實際應用”“侵犯的原因分析”“助人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提前告知學生研討主題,教師提供網絡微課視頻,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研讀相關資料,制作PPT準備課堂匯報。每次研討課指定2個小組進行課堂匯報,每個小組的匯報時間為15~20分鐘,其他的小組補充發言或提問、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僅是一位引路人、推進者,多鼓勵、少評價,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提供幫助,并在研討最后進行總結,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澄清。專題研討課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平臺,既能強化所學理論知識,又能訓練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溝通表達能力。相較于講授式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提升。從教學評價反饋來看,專題研討課中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兼顧了實踐性和理論性,是學生喜歡的課堂模式。(三)課外延伸。研究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跳出課堂限制,將課內外融為一體。課堂中給學生提供的研討、交流的時間畢竟有限,如果能將課堂內的研討延伸到課外,將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每次專題研討課之后,教師精心選擇參考資料和網絡課程資源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外研讀,每組形成最終的研究報告,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課程相關主題開展研究并形成論文。有學生選擇研究“性別角色差異和媒體的關系”,有學生研究“大學生從眾心理分析”,還有學生到社區和醫院、福利院等實踐基地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此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的研究設計、實施、數據處理和分析等方面進行指導。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生會更熟練地掌握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會接觸更多的學科前沿知識,也能激發他們不斷探究的欲望[6]。(四)總結在最后一次課中,教師對研究性教學進行總結,對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正確觀點予以表揚,對觀點中的欠缺之處予以補充和修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也對研究報告和論文進行了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深入思考。
三、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效果反饋
課程結束后,學生填寫研究性教學評價表,如表1所示。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研究性教學認可度較高。有學生提到,“原來覺得理論知識很抽象、難理解,特別是認知失調理論,但為了專題研討課的報告,我查了很多資料,同學也分享了很多實際運用的案例,再加上教師最后的總結,讓我對這個理論有了透徹的理解,也知道如何運用這個理論去分析社會問題了。”還有學生反映,“第一次參加小組合作學習,覺得很有意思,我從小組成員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是平時在私下交流中學不到的。”
四、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反思
(一)缺乏實驗教學。社會心理學課程的發展史中出現了眾多頗具影響力的社會心理實驗,僅是教師講授經典實驗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此外,實驗教學作為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其缺失影響了研究性教學的效果。(二)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課程考核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構成,專題研討課匯報、專題研究報告、調查報告或課題論文、課堂互動、出勤等均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范圍內。但是期末成績占據總評成績的60%,期末筆試仍為主要的考核評價方式,因此仍然存在學生為考試而學、復習時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等現象,無法起到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形成過程性評價,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為研究性教學創設有利條件。
五、結語
研究性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能使學生成長為具有質疑精神、善于思考和富有創造性的人才,也有助于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同時,研究性教學也有利于教學與科研的共同發展和相互促進,正如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所說,“在大學里,教學不應該脫離科研,科研沒有教學照樣發光、燃燒,但教學沒有科研,盡管他的外表多么誘人———僅僅閃爍而已”[7]。在此后的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筆者將繼續進行研究性教學的探索,力求形成一套完善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25-28.
[2]張玲玲,曹輝.近十年我國高等學校研究性教學研究綜述[J].武夷學院學報,2017,36(2):96-101.
[3]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4]潘柳燕,王恩界.多元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以《社會心理學》教學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1):98-102.
[5]劉贊英,王嵐,朱靜然,等.國外大學研究性教學經驗及其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1):69-75.
[6]趙維燕.研究性教學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改革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6):918-920.
[7]楊德廣.現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梁黛婧 單位:川北醫學院
- 上一篇:信息化手段在基礎會計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行政管理實踐教學體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