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時間:2022-01-26 11:02:58

導語:淺談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一、傳統的美術學院教學模式

20世紀上半葉,在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之中,我國逐步引進了來自于西方傳統的學院教育。西方最早的藝術學院,是16世紀下半葉由克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創辦的波倫亞學院。而瓦薩里于1562年在佛羅倫薩創辦的迪塞諾學院,則是早期最知名的一所美術學院。瓦薩里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知名的藝術史家。他強調美術學院的權威性,注重經營而不是教育。因此,20世紀英國藝術史家佩夫斯納說:“瓦薩里的學院是用一個新的行會把藝術家從原先隸屬的老行會中解脫出來”①。西方傳統的藝術學院模式都以基本技能為主要培養和教學內容,包括此后產生廣泛影響的法國法蘭西學院和皇家美術學院等。這些學院都是綜合性的美術學院,強調繪畫、雕塑、手工制作等基本訓練,主要培養傳統的藝術人才,同時也是設計人才。早期的傳統藝術學院并沒有專門的藝術設計專業,藝術設計與傳統藝術融合生長,許多藝術巨匠同時也是設計大師,比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均是造型藝術的多面巨匠,同時也是領時代之風騷的設計大師,西方早期傳統的藝術(美術)學院的目標大多是培養此類的復合型人才。西方早期的美術學院課程設置主要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造型藝術和各種藝用材料的制作為主要訓練內容。這樣的格局也是近現代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大多數美術學院的造型藝術和設計(工藝美術)教學基礎課的基本構成范式。基于這樣的傳統,西方的學院主義教育也成為藝術和設計賴以生存和緩慢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培養出來的人才也通常是“通才”。然而往往事與愿違,這樣的模式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局限,特別是對于權威和規范的過分強調,導致了陳陳相因的程式化的產生。“學院”(Academy)一詞原本含有正規、不走邪路的意思。在學院派看來就是重視傳統,向傳統學習,因而后來的學院派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對改革、陷入僵化和教條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往往不利于培養具有較強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現代藝術和設計人才。19世紀末,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發起人、杰出的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就對于當時美術學院和高雅藝術脫離大眾的僵化現象極為不滿,他親自學習掛毯編織工藝,甚至認為中世紀時期的行會要好過于美術學院。他說:“最優秀的藝術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藝術家”②。作為一位歷史上知名的工藝美術大師,莫里斯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美術學院教學模式的弊端。

二、與包豪斯相聯系的現代藝術設計學院教學模式

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史上,20世紀早期的包豪斯學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不是培養懂技術的藝術人才,也不是培養懂藝術的技術人才,而是培養有創造力和設計觀念的人。包豪斯比上述的早期學院更能體現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本質,也就是創新精神的培養和訓練。這樣的理念在“二戰”后從包豪斯走出來,“從20世紀30年代之后的半個世紀,包豪斯的影響隨著包豪斯人的著述、演講、教育等活動在美國廣泛傳播……還有哈佛、麻省理工,無不肯定自己與包豪斯的血脈關系”③。包豪斯模式逐漸成為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藝術設計學院教育的普遍模式。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包豪斯主義”為代表的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思想也逐漸影響到我國。在這種新“西學東漸”的現代文化藝術風潮的浸染之下,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逐漸由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以工藝美術為核心的傳統學院教學模式,朝著更加注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訓練的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模式轉化。自80年代中期始,特別是到了90年代已經風靡一時。由于南方沿海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這樣的轉化到了90年代,全國多所知名藝術設計類院校的教學已經有了明晰的對比:北方院校相對較為重視傳統底蘊,而南方特別是沿海一些院校的設計教學則更加新穎,更加注重創新思維的訓練。這樣的分野在90年代中期前后相隔不久舉行的兩次大規模的校慶展覽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996年11月1日于中國美術館舉行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校40周年校慶展和1994年的廣州美術學院建校40周年展覽。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這種南北分野逐漸融合,傳統的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逐漸演化為兩個相互關聯的專業方向。在課程的設置上,包豪斯及其影響之下的藝術設計學院的基礎課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包豪斯產生于現代主義藝術,康定斯基、克利等人既是現代藝術史上知名的藝術大師,也是包豪斯學院的教師,教授學生現代主義繪畫、雕塑等課程。與包豪斯相聯系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也形成了經典意義的課程: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其不斷發展并占領世界各國藝術設計學院成為核心的教育模式的同時,“包豪斯主義”的現代模式與傳統的學院主義模式相似,也逐漸呈現出某種新的教條主義弊端,特別是在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藝術發展傳統的社會中,情況更是如此。類似于“三大構成”等由包豪斯體系發展而來的一些經典課程和具體教學內容在國內許多院校的實際教學中被不斷地固化和神圣化,其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因為沿用日久,缺乏創新,使得這類優秀的包豪斯體系傳統課程某種程度上正在喪失其引領潮流的地位,已經偏離了包豪斯的基本精神。

三、當代實驗教學模式

當代實驗教學模式是與當代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相適應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任何一種體系,存在、實踐太久必然會出現逐漸陳舊及理論僵化問題,這也是幾百年來學院主義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因為從藝術及設計的最新探索成果到總結成為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再到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在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今天,往往等這一系列程序實現的時候,其整個體系可能已經有些過時了,這是傳統藝術與設計學院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在當代實驗模式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下,傳統學院模式的弊端則可能會得到糾正,形成較為良好的創新教育機制。德國實驗教育學家威廉•奧古斯特•拉伊在《實驗教育學論》中認為實驗“是當代教育的標志”,是新的研究方法④。正如包豪斯模式是在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之下產生的模式一樣,當代實驗模式則是在當代實驗藝術的影響之下產生的新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無論是課程的設置,還是課堂教學模式,與以往相比都有著明顯的區別。總的來說,當代實驗教學模式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當代實驗教學模式強調實驗性。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大量借鑒當代藝術的形式,注重學生在同樣一個課題之下的不同思路的實驗,強調過程性,相對排斥唯目的主義,并根據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潮流及時吸納最新的血液,通過學習當代藝術課程、組織教學觀摩、參加高水平的設計比賽和展覽,及時微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做到教學與最新的設計實踐相結合。二是當代實驗教學模式強調與其他學科的跨界和各種媒材的應用。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不再強調某一方面課程內容的絕對權威性,而是多方面吸納和借鑒其他學科的最新成果,成為當代設計教學內容的重要來源,使學生能夠廣開思路,訓練學生的創造力。依據專業特征,綜合材料設計與制作成為各個專業普遍開設的課程,傳統的繪畫、雕塑、三維綜合材料設計制作等造型課程得到保留,但在材料的應用方面,更加注重多種材料的綜合和新材料的開發利用。三是當代實驗教學模式的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當代藝術區別于現代藝術以前的精英主義一元化標準,在評價方式上更加強調多元文化的自覺和藝術語言的實驗性。由當代藝術水到渠成發展而來的當代藝術設計的實驗教學模式,在學習評價體系上,必然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四是當代實驗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創新素質的培養。創新思維的訓練和素質的培養是當代實驗教學模式的最重要的核心。創新并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當代藝術設計發展的實際要求,千人一面和相互雷同的產品設計是當代設計最致命的毒藥,是在何種情況之下都應該絕對避免的后果。

當代實驗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實驗課才需要的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新的思想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論。它是與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模式,也是目前在各國高校普遍受到重視并得以應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和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多元的當代藝術設計學科,強調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也是當代實驗教學模式的重要教學內容,就筆者的教學情況來說,特別是在基礎課方面,有著非常靈活廣泛的應用空間。當然,上述三種教學模式往往并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在傳統的學院模式特別是現代主義的藝術設計教學中,也有大量的實驗因素;在當代的實驗模式中也往往包含著傳統的多方面訓練。

注釋:

①萬木春.世界美術學院的歷史[J].建筑與文化,2008(4):12.

②N•佩夫斯納.美術學院的歷史[M].陳平,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46.

③謝崇橋.包豪斯與美國藝術設計教育[J].裝飾,2014(2):112.

④W•A•拉伊.實驗教育學[M].沈劍平,翟葆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作者:高喆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