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式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分析
時間:2022-08-30 04:07:53
導語:研討式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講授式教學存在種種弊端,并不能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也難以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研討式教學法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發展,是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文在探討研討式教學法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研討式教學法的實施關鍵是“兩個轉變”,即教師身份的轉變和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研討式教學;自主學習;創新思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社會對人才的界定和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而且要具備把握行業前沿和開拓創新的能力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傳統的以教師傳授學生接納為主的知識教育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起源于德國的“研討式”教學法因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趨勢。
1研討式教學法的內涵
研討式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最早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在19世紀就已成為德國各大學的學院普遍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已成為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一種普遍的教學方法。[1]以課堂專題研討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研討主題”廣泛查閱資料和文獻,通過小組集中討論等方式了解專業領域的多種學術觀點和學科領域的前沿理論,具有探索、協作、互動和激勵等特點。這種教學方法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20世紀末期,我國開展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改革并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研討式教學法從國外傳入我國,在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教育部為了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下發了“教高[2005]1號文件”和“[2007]2號文件”,分別在兩份文件的第十一條和第十五條提及“討論式教學”。這與德國大學的“研討式”教學法有相似的理念。[1]目前,我國教育界對研討式教學法的內涵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是有以下三點共同的認知:(1)研討式教學法不同于以往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單向知識傳遞的方式,而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2)研討式教學法運用小組集體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將研究法和討論法實現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為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提高學生綜合素質;(3)研討式教學法更加強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圍繞著教師創造的具體情境和問題,主動查閱相關文獻獲取知識并創造性地運用所獲取的知識探討問題,在研討過程中發現、探索、解決問題。
2研討式教學法的特點
研討式教學法是一種完全異于傳統的單向傳授知識的新型教學方法,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宗旨,推崇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相比,研討式教學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2.1將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滲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研討式教學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素養。在授課過程中研討式教學法不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而能夠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積累探索、發現新的知識。換句話說,研討式教學法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研討式教學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不是面向結果而是面向過程,以培養學生探索、發現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為主。因此,研討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預先設定的特定情景或問題,引導學生代入情景和問題中,提供線索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獨立思考、集中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探究新知識、得出新結論。這樣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科研意識和科研素養的重要途徑。2.2研討式教學法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協作。首創研討式教學法的德國,大學的研討式教學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屬于某一門專業課程的“研討會”;二是屬于某研究方向的“研討會”。[1]不管是專業課程研討會還是研究方向研討會,首先都是由教師擬定專題題目和提綱,學生根據題目和興趣選題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文獻、集中討論和發言。在發言環節,全體師生對發言者積極提問、熱烈討論,發表個人看法和意見,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質疑。國內首先系統地提出研討式教學法的是湖南師范大學郭漢民教授。其在《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提出研討式教學法的五步學習法:(1)教師示范與布置任務;(2)學生查找資料、撰寫講稿;(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中討論;(4)學生講課,師生評議,教師做階段性的綜述;(5)期末總結,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一篇學結或教改評議。[2]從五步教學法可以看出,研討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能動性的注重方法傳授和能力培養以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一種教學方法。從以上綜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研討式教學法起源地的德國,還是我國的五步教學法,都表明研討式教學法非常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協作。2.3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研討式教學法的核心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改變傳統教學中滿堂灌的單向傳輸式教學,避免“課前趕鴨子”“課堂填鴨子”“期末烤(考)鴨子”“畢業變板鴨”。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批判性思維,不人云亦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因此,在研討式教學法中,整個教學過程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在于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后扮演“導演”的角色,日常教學過程中僅作示范性講解。[3]比如,對學科前沿問題和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簡單闡述。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引導學生查閱文獻,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解答疑難。而學生則走到臺前扮演“演員”的角色,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投入教師設定的具體情境或問題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通過自己的探尋和領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3]2.4注重學生全方位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研討式教學法從教學目標來說,看重的不僅僅是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研討的過程中,學生全方位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研討,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創新思維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查閱文獻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等。從教育的本質來說,高等教育不應該和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一樣,只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查閱、使用文獻的方法,即應實現“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研討式教學法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利用課下時間搜集、查閱資料,撰寫讀書筆記,課堂上發言、討論。因此,研討式教學法兼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通過對學生讀、寫、說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真正實現了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目標。2.5注重學生智力以外的個人品質的培養。研討式教學法將研究、討論等教學方法與創新、批判、對比等學習方法結合在一起,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和互動。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個人才智的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批判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和通過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在合作中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聆聽他人的觀點等。研討式教學法通過將學術研究、集體討論、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融入日常教學中,對學生智力以外的個人品質因素的培養,包括堅定的意志、創新的能力、合作的態度和意識、批判的精神等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3研討式教學法的實施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歸根結底都是教師和學生關系的界定問題,研討式教學法也不例外。在實際運用中,研討式教學法的優勢能否展現,其作用能否發揮,取決于兩個“轉變”:一是教師身份的轉變,二是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4]3.1教師身份的轉變。在傳統講授式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上基本是以教師的單向講解為主。學生聽到了多少,聽懂了多少,都是一個未知數。而在研討式教學法中,教師不再單單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指路人,肩負著引領學生探尋未知知識的重任。因此,研討式教學法要求教師首先要轉變身份,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尋、摸索、獲取知識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不是僅僅靠幾天的小組集中討論、案例分析、閱讀自講、專題發言等就能建立的。它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程,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根據學生現有知識積累情況,引導學生一步步進入研討的境界。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導學生:(1)設定合適的問題或情境。研討式教學法與傳統面授式教學法的一個顯著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將“研究”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因此,教師在課程伊始需要給學生設定問題或情境,以便于學生明確“研討”的方向和主題。問題或情境可以是學科前沿理論,也可以是當前專業領域討論的熱點,還可以是雖已形成定論但還能用其他方法進行研討或從其他角度得出不同結論的課題。總之,教師設定的問題或情境必須具有一定的探討空間。只有給學生設定了具體的、可研討的問題或情境,學生才有研討的興趣,才能形成研討的氛圍和意愿。(2)培養創新性思維。有了研討的問題或情境,只能引起學生研討的意愿。具體怎么研討?靈感從何而來?這是學生在研討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困惑。面對學生的茫然,教師要通過聯想、類比、舉例等,激發學生的靈感,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水平思維、逆向思維等創新思維方式探究研討的具體方法。目前大學課堂上教師都比較重視給學生介紹最新的學術觀點和專業前沿理論。但如果僅僅是一般性的簡單陳述,對學生研討能力和興趣的培養毫無益處。教師應注意在介紹的過程中,運用類比、對比、聯想等方式,對不同觀點的方法論和運用的材料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開拓視野的同時也學到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研討問題,獲得不同的感悟和見解。3.2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客體、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認真記即可。但在研討式教學中,學生變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僅需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認真記,更重要的是要進入教師創設的具體情境,獨立思考、主動學習,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習慣了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對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既不習慣也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教師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讓學生適應、習慣做教學活動的主體,積極主動學習;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如何發揮主體作用,掌握“研討”的思維方式和方法。(1)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適應自主學習,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時將下次課的研討主題布置下去,并列出書面提綱,讓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文獻,并做好讀書筆記。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改變事事依賴老師,逐漸學會和適應自主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做好準備,有利于下次課的研討。(2)通過鼓勵對教師講授內容的發問甚至質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理論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可隨時發問,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在師生互動和思維碰撞過程中,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定論和權威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3)通過課堂討論和發言,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研討中。在課堂上設置小組集中討論和發言環節,發言后師生均可針對發言內容提問,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質疑,以期在辯論和討論中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獲取知識和靈感。(4)通過課后閱讀相關文獻,拓展學生的視野,進一步鞏固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給學生開列書單,讓學生廣泛閱讀研討主題相關的書籍和文獻,鼓勵學生帶著批判的精神與作者對話,甚至質疑作者的觀點。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寫好讀書報告,以訓練學生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
4小結
研討式教學是對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課,而是貫穿一門課程的始終。與傳統講授式教學法相比,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獨特的才智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對改變當前高等教育的弊端、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求和市場競爭的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建華,井天軍,溫渤嬰.德國高等院校研討式教學模式及其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14-15.
[2]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法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108-111.
[3]馮梅.“研討式”教學法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劉偉.研討式教學模式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作者:張 麗 張楠萱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
- 上一篇:小學英語音標教學法論文
- 下一篇:哲學與人生課程專題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