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法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4-03-26 17:4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討法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代控制理論為測控專業基礎課,課程主要包括狀態空間的基礎理論,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現代控制理論的基礎知識,為后續專業課打下理論基礎。因為本課程理論性較強,以課堂講授為主,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僅僅根據課本照本宣科地向學生傳授課本專業知識,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挫傷學生的學習激情與主動性,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因此需要對教學方法改革,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為此針對課程設計了研討式教學方案。
二、研討式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
課程主要是關于狀態空間的基礎理論,本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求在理解有關狀態、狀態空間的基本概念基礎上,理解和掌握系統矩陣與穩定性的關系,線性系統狀態轉移的過程,能控性、能觀測性,與系統設計的關系,掌握并靈活運用極點配置,觀測器設計方法對系統進行設計。通過課程實驗,掌握模型轉換,李亞普諾夫矩陣方程的解法,掌握運用狀態反饋對系統進行極點配置的設計方法。學會應用Matlab進行控制系統輔助分析設計的基本技能,為日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奠定基礎。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做到對各章概念融會貫通,解題方法靈活運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為此,現代控制理論的研討式教學方案設計從內容結構、教學方法、訓練載體、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設計了以知識點問題為主線,將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研討式教學、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實驗教學、考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一)現代控制理論研討式教學知識點
現代控制理論課程體系主要圍繞建立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基礎之上,學習對控制系統的分析方法和系統綜合方法。即建立控制系統狀態空間表達式模型,特別狀態模型的三種實現能控標準型、能觀標準型、約當標準型,以及各種模型之間的相互轉化;在模型建立后分析控制系統的時域響應,分析控制系統的能控性和能觀性,利用李亞普諾夫第二方法分析系統的穩定性;為了改善系統性能,然后對系統進行綜合設計,即利用狀態反饋實現極點配置,為了解決狀態不能直接檢測的問題,利用帶狀態觀測器進行狀態反饋系統設計。
(二)現代控制理論研討式教學模式
1.通過理論教學應掌握的知識與方法。了解自動控制與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建立控制問題的系統觀,學會用控制系統的思想理解問題;掌握控制系統狀態空間模型的建立方法。重點掌握由傳遞函數(矩陣)到狀態模型的三種實現:能控標準型實現、能觀標準型實現、約當標準型實現;掌握如何求線性定常系統齊次狀態方程和非齊次狀態方程的解;掌握線性連續定常系統的能控性和能觀性概念及判別準則;掌握控制系統穩定性的基本概念,重點掌握李亞普諾夫第一、李亞普諾夫第二分析法;掌握通過反饋設計控制系統。重點掌握狀態反饋能任意極點配置的條件和利用極點配置實現狀態反饋,重點掌握全維狀態觀測器的實現;掌握狀態觀測器的狀態反饋系統設計。
2.通過實驗教學進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通過數字仿真軟件解算實際控制問題,學會掌握控制系統的計算機仿真分析,通過對MATLAB軟件的學習,掌握基本的模型變換、典型系統的響應分析等語言,提高解決控制問題的計算與分析能力。通過模擬仿真電路實驗,提高學生控制電路調試與實現的能力。通過控制理論實驗裝置,學生根據自行設計的控制理論教學實驗電路進行模擬仿真電路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整個課程教學設計進行綜合素質培養。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開展研討式教學,本課程共設計了五個研討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探索知識的精神。針對重點內容分別設計了綜合知識測驗和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來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理論、實踐和研究性教學,學生基本具備運用自動控制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初步完成今后生產和科研中遇到的基本控制任務。
三、研討式教學訓練載體的設計
研討式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引例進行基本概念和理論的講解,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式教學,按照知識點進行研討式教學設計,讓學生自主學習,查閱文獻和學習新知識,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的能力;配合課后練習對基本概念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對重要知識內容進行學習效果檢驗。每部分配合教學內容進行綜合知識運用的訓練,配有大作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實驗訓練項目。針對每個知識點設計研討式教學模式。
1.習題。根據各章知識點,每章布置一定數量的作業,鞏固所學內容。
2.課堂研討式教學。第一章課堂研討式教學一:如何從各個角度建立控制系統狀態空間表達式,討論狀態空間表達式實現的非唯一性。第二章課堂研討式教學二:討論求解系統方程響應的不同方法。第三章課堂研討式教學三:討論能控性能觀性的含義。第四章課堂研討式教學四:討論穩定性的含義以及判別穩定性的各種方法。第五章課堂研討式教學五:討論如何實現系統綜合,以及實現極點配置的各個反饋結構的優缺點。
3.隨堂測試及綜合測驗。第一章隨堂測試一次,第二章隨堂測試一次,第三章隨堂測試一次,第四章隨堂測試一次,第五章綜合測驗一次。
4.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課后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共三次。第一次根據課堂討論,查閱資料,建立一個實際控制系統不同形式的模型(如傳遞函數、微分方程、狀態空間表達式等)。第二次根據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用不同方法求解控制系統的方程,總結不同方法的優缺點。第三次根據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用不同方法判別控制系統的穩定性,總結不同方法的優缺點。
5.實驗教學。實驗內容:(1)控制系統的不同實現。(2)狀態反饋極點配置。基本要求:觀察實驗結果,有一感觀印象,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驗證所得的理論結論,使學生初步掌握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訓練他們整理資料、編寫實驗報告的能力,培養嚴格的科學作風。
四、研討式教學的訓練組織形式和安排
1.練習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根據教學日歷,布置課后習題;閱后,下一次課,根據習題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評。
2.課堂研討式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根據講授內容,布置討論題目,10人一組,討論后演講,回答問題,老師總結點評。在研討時,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提醒和引導,控制研討的進度,避免研討過程散漫。
3.隨堂測試及綜合測驗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根據教學日歷,講完本節內容后,隨堂進行,可以參考資料,但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收卷后,課后閱卷,給出成績,課上根據測驗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評。
4.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課堂上布置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學生課后完成,可以查閱資料文獻,獨立完成,根據要求對所用知識點進行歸納和分析,需給出參考文獻。
5.實驗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根據教學日歷,講授完實驗內容所涉及的各個知識點后,聯系實驗中心,安排實驗任務,最后撰寫實驗報告。
五、學生課程成績評價體系與標準
1.學生成績考核形式與比例。課程總成績=期末考試成績×60%+隨堂測試及綜合測驗×20%+課堂討論及大作業×10%+實驗成績×10%
2.課堂研討式教學成績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堂研討式教學成績進行評價:闡述問題的邏輯性及流利程度,能否恰當運用控制理論相關知識點,能否正確回答問題,能否提出自己的見解。
3.綜合知識應用大作業成績評價。主要從大作業的問題的分析過程質量和撰寫質量兩方面評價。包括對問題的提煉能力、能否提供清晰的解決方案、能否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否正確進行分析、能否正確提煉出結論。
4.實驗報告評分。實驗教師主要根據學生理論計算、實驗電路的設計及分析、預期結果和實驗結果、報告的撰寫及結論進行評價。
六、效果及結論
篇2
關鍵詞:聾校;備課;特殊性
備課,即教師在講課前所做的準備,涵蓋教學內容、學科要求、學生情況、教學方法、講解順序等準備工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備課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聾校是學生生理特征顯著、生理缺陷嚴重的學校。聾校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應該如何備課呢?聾校教師備課從參與的對象上可以分為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集體備課一般以教研組或學科分類為單位來進行。針對聾校存在必要的手語交流,也可以進行全校教育教學教師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較個人備課有很好的研討優勢,能在短時間解決課程講授人所遇到的難點、疑惑。集體備課也有局限性,例如不可能每個章節、內容都開展集體備課。一般教育教學中使用最多的是個人備課,下面側重總結個人備課的方法。
一、備學生
備學生就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學生智力、思維、基礎、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情況。無論普校還是特殊學校,都在進行課程改革。課程已經不是單純的“文本課程”,不是純粹的計劃課本,而是“體驗課程”。它不再以教師為唯一中心,單純進行“灌溉式”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學的內容和意義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知識的傳遞、講授過程中,如果不了解自己學生的特點、智力、思維、基礎、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情況,學生將會收獲甚微。
有的學校根據需要在新學期對人事進行調整,有的老師不再跟班走。而會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接手新班級后的首要任務不是準備新課馬上開講,而要根據上學期內容進行一次簡單的摸底測評,掌握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同時通過過去任課教師了解學生其他特點。掌握學生情況后,根據本冊內容,期初備課時做出適當調整,教學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備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依托,是無數專家經過多年實驗、修改,得出的適合適齡人學習的教學工具。備課中備教材就是充分了解、熟悉教材,仔細閱讀有關參考書,弄懂教材的思想,結合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各章節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以及知識的內在聯系,根據確定的教學目的制定合適的教學要求,找出章節的重點、難點,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要做到這幾點,要熟悉教材的一文、一段、一句,甚至教材的每一張插圖、每一個數值,因為它們會在該章節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備教材的過程中,聾校教師要把控對教材內容的梳理,哪些地方應該詳,哪些地方應該略,哪些地方應該留,哪些地方應該舍,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安排適當的作業,最終做到學有所成,教有所獲。
三、備自我
備自我,就是教師要全面認識自己。包括自己的語言、舉止、審美、優缺點等。
(1)備語言。由于學生的特殊性,上課之前準備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備語言。聾校學生使用的語言主要是手語,手語屬于視覺語言。一方面,由于手語不是聽人教師的第一語言,手語自然不如口語流利,且手語的局限性導致手語不如口語表達得精準、豐富。另一方面,手語語序與口語語序不同,也會導致聾生理解錯誤。所以聾校教師在掌握教材、熟悉學生之后,還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需要,學習、選擇合適的手語、語序來進行教學。
(2)備舉止。教育經驗告訴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時不在影響學生,尤其是聾生。因為他們觀察一個人,僅僅是通過看。在講臺上,教師要善于通過自己的形體語言、手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傳遞知識。
(3)備審美。教師審美對教學起到關鍵性作用。教師對美應該有一定感知、欣賞能力。由于聾校教師主要通過手語、形體語言傳輸信息,聾生通過視覺接收信息。因此,要做到既有個性又不失教師風采。
(4)備優缺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品評自身的優劣,善于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在揚長的同時不避短,正視、彌補、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聾校教師以教書為過程、手段,以育人為最終目的,而過程、手段正是在備課中孕育而成,最終實現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3
0 引言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和其他課程的教學大同小異,這也是中國長久以來中小學和本科教學的習慣。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是學生接受的知識量大,然而弊端也非常明顯,即以犧牲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為代價。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有其獨特的思想性的一面,在講授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向同學們傳授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法,這樣更符合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基本規律,同時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因此我們認為經濟學的教學要改變以往單純傳授知識的模式,應該在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傳授經濟學基本思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下文分六個部分具體討論我們的教學改革。其中將重點談到四川大學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 的教學改革,以及這個改革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1 何為“西方經濟學”
在深入探討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改革之前,有必要對“西方經濟學”這個概念做簡單的分析。
“西方經濟學”一詞是中國人獨創,事實上不存在所謂“西方經濟學”,也不存在“東方經濟學”,經濟學即是經濟學,和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一樣是一個無國界的概念。有人認為“西方經濟學”是和“政治經濟學”相對而言的,然而在古典經濟學時期,經濟學就叫做政治經濟學。所以我們認為所謂的西方經濟學就是現代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相對而論,像錢穎一教授說的那樣“最近的半個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在當今世界上被認可為主流的經濟學稱為現代經濟學”,①經濟學通常以研究市場經濟中的行為和現象為核心內容,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又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比如國內常見的薩繆爾森版的《經濟學》, 有微觀和宏觀兩個部分,高鴻業版的《西方經濟學》也是分為上下冊,微觀和宏觀兩個部分。
一般來說,“西方經濟學”的知識內容包括市場價格的決定、消費者的行為選擇、生產者的行為選擇(包括生產要素的選擇)、市場結構分析、企業競爭(包括初步的博弈論)、初步的一般均衡論、福利經濟學、國民收入相關概念及決定、經濟政策分析、總需求和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理論等等。
2 參考教材及閱讀書目
由于過去的教學理念是圍繞考試的“知識傳播型”教學,所以老師和學生們在選擇教材方面偏重簡約和單一,即一本教材解決全部問題,而且偏愛那種知識羅列(一目了然)型的國內教材,②不喜歡循序漸進引導型的國外教材,這其實是偏離了教學的正軌。教學應該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單是學會原理,還要學會應用。因此不能拘泥于一本教材、一套多媒體課件,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可能有不同的表述和觀點,老師有義務告訴學生、學生也有權利自主思考。因此在課程參考教材的選擇上,本文作者所擔任的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是這樣安排的,除了平時的習題練習以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第5版)為主外,我們還鼓勵同學們查閱其他教材,比如:《經濟學原理》(第6版,曼昆)、《經濟學》(第18版,薩繆爾森)、 《經濟學》(第4版,斯蒂格利茨)、《微觀經濟學》(第8版,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8版,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第2版,克魯格曼)、《宏觀經濟學》(第7版,曼昆)、《宏觀經濟學》(第10版,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2版,克魯格曼)等等。
除了教材的閱讀多元化以外,我們也注重經濟學經典著作的閱讀。教材里面提到的知識、原理、思想都是來源于一個個經濟學家的貢獻,他們最初是怎么研究的?得出那樣的結論有什么背景和前提?這類問題可能在以說教為主的教材里面找不到答案,因此直接閱讀原著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學習經濟學原理,也是養成經濟學素養的必要環節。同時我們也推薦同學們閱讀有關經濟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比如:《經濟思想史:倫敦經濟學院講演錄》(羅賓斯)、《經濟理論的回顧》(馬克·布勞格)、《經濟分析史》(一、二、三卷,熊彼特)。另外,有關數學在經濟學上應用的相關著作我們也推薦同學們多讀一讀,比如《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蔣中一)、《經濟學中的數學》(西蒙)、《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高山晟)等。
3 教學理念的改變
教學理念來源于教育理念,大學教學受高等教育的影響。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學和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因此中國的高等教育有一百年的歷史。高等教育在民國時期的理念是自主發展, 而在1949年后主要是服從發展的需要,后者可以稱之為“適應論”,即突出強調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理念。在“適應論”的理念下,大學課堂只講授對社會發展“有用”的,而不講授“無用”的,比如1949年后全國大學院系調整,突出理工科,削減文史藝術類,為的就是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發展。不可否認這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適應論”破壞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追求片面的“有用”而忽視所謂的“無用”,造成了經濟發展與國民素質的不和諧和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不統一的局面。
因此我們認為教育理念要破除“適應論”、“功利主義”的束縛,與此同時教學理念上也要打破“適應論”、“功利主義”的束縛。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來說,經濟學原理的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學會用經濟學的方法解釋社會現象。所以在課程講授上我們突出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具體操作上我們采用四川大學“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模式,即主講教師負責講授主要的知識內容,助理教師負責同學們課下的研討。
4 四川大學“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改革介紹
四川大學從2012年春季實施“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改革,其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用更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工作。具體實施措施是設置“研究生助教崗位”,由主講教師設計課程改革方案并承擔大班教學工作,研究生助教負責組織小班研討。授課和研討均在正常課堂教學時段進行。主講教師負責研究生助教的指導、任務分派和業績考核。助教工作職責包括:(1)根據教師要求隨堂聽課,并協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2)組織學生進行小班研討、集體自習、集中答疑、輔導習題等與課程相關的形式多樣的活動;(3)日常學習管理,包括協助教師批改作業、批閱試卷等。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是首批納入“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改革的試點課程,經過三年的實踐,效果十分顯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期末平均成績明顯提升,在由研究生助教負責的“小班研討”中,同學們的表現也十分出色,課下積極準備,課上積極發言,熱烈討論,充分說明我們實行“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改革是非常成功的。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會繼續深入開展,還要向更多的課程推廣。
5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實例演示
2013年秋季本文作者擔任四川大學西方經濟學課程宏觀部分的主講教師和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了“大班教學,小班研討”的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是每周由主講教師講授一次課程(三個小節),由助理教師負責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和答疑,并在每周的周末開設習題(答疑)課和研討課,習題課主要以同學們的作業為主,做適當的延伸,同時負責解答同學們關于課程學習的疑惑;而研討課是“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鍛煉同學們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每次研討課之前,助理教師負責把討論的主題告訴大家,討論的主題包括但不限于課堂中的所學內容,也可以是所學內容的延伸或者運用。
舉例來說,宏觀經濟學首先介紹經濟數據方面的內容,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等以及相關數據,其中重點是關于GDP的部分,即國民收入核算。主講教師循序漸進地講授宏觀數據對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性,這些數據的算法、含義、優缺點等,并且結合各種教材的說法,分析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這樣的講授思路清晰、內容豐富,且留有思考的空間,課下同學們可以對課上的內容作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關于經濟數據的問題,我們的討論題目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運行好壞的優缺點”,事先跟同學們定下這個題目,留有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在準備期間同學們可以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新聞報道,也可以做一些問卷調查,制作多媒體課件,或者組成小組進行內部討論,在討論課上50個同學被分為兩組,分別談論“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運行好壞的優點”和“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運行好壞的缺點”,在同學們發言之前助教老師做一個引題,簡單介紹這個問題的含義和一些注意事項,接著就是同學們的具體討論。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從發言的內容看他們確實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而且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現將他們的發言內容整理如下:
針對GDP核算的優點,同學們有以下一些看法:把經濟運行這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定量化了,使我們能夠判斷經濟運行的好壞,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觀察上。雖然GDP不是完美的衡量指標,但是沒有比GDP更好地反映經濟運行好壞的指標了,GDP這個指標是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論證,國內外一致認可的,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它。GDP的測算有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范圍。比如支出法包括: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
針對GDP核算的缺點,同學們有以下一些看法:GDP測算時容易忽略一些經濟活動。比如家庭生產性勞動、農村瓜果蔬菜交易(不交稅,無法測算,只能估算)、黑市交易、官員貪污受賄等,這些活動不容易測算,即使納入考慮范圍,也只能依靠估算,誤差較大。經濟運行好壞不能只看GDP的大小,還得結合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具體的分析,在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政府和民眾特別重視的不是GDP的多少,而是失業率的大小,每一個勞動者最關心的是自己能否很好地就業;再比如一些非洲國家,通貨膨脹非常嚴重,這時候他們關心的就是把通貨膨脹率降下來。所以要具體國家具體分析。GDP掩蓋了一些民生問題,使得一些地方官僚唯GDP是從,不顧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比如就業、住房、入學、醫療等等,為了一個GDP上的數字忽視最根本的民生問題是可悲的,造成發展觀念上的扭曲。
經過對這個問題的激烈討論,同學們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相關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些問題不再只是停留在書本的敘述層面,也不再僅僅是同學們的死記硬背,而是經過一番研究、思考、討論之后成為同學們自己的知識。這種“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不但是西方經濟學這種基礎課程,其他專業課程也可以采用這種形式。
6 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前后的對比
在我們實施教學改革以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是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由主講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地學習,由于教學任務量大,時間緊迫,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課堂講授上面,應有的師生互動和討論往往被忽視,同時由于只有一名教師負責課程的所有工作,因此在批改作業、答疑等方面效率很低,效果很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期末成績平平。
而自從實施“大班授課,小班研討”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煥然一新,助理教師的加入大大減輕了主講教師的任務量,使得課堂講授能夠采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基本的師生互動和交流也頻繁起來,由助理教師負責的批改作業、答疑、組織研討等更是教學的有效補充,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成效顯著。
因此我們認為西方經濟學課程實施的“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改革是十分成功的,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這種教學模式應該繼續實行,并在不足之處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革,另外從整個四川大學來說,我們認為“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模式應該推向全校更多的課程。
7 結論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學科,甚至被認為是社會科學之首,社會科學的本質是思想與方法,因此本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就是改變過去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的授課方式為傳授思想和方法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授課方式。這樣的做法符合經濟學的本質規律,而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符合教學規律也是教學改革的具體體現。
總結起來,教學改革有以下幾個好處:(1) 改善教學質量。不再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是切實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2)改進教學方法。不再是傳統的一人講授、學生聽課這種模式,而是采用了“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模式,這種教學方法更科學。(3)為川大精英教育計劃作出貢獻。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提出了“精英教育”理念,“大班授課,小班研討”這種模式正是精英教育的具體體現。
篇4
關鍵詞:儀器儀表 防雷設計 防雷器件
雷電是夏日頻發的自然現象之一,它往往會造成一些無法避免的危害,尤其是在暴雨天氣里,除了會對自然界的生物造成影響之外,甚至會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我們在夏日雷雨天氣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儀器儀表總是出現故障,通過檢查分析,大多數判斷出其主要故障在于防雷設施上,要么設計有問題,要么安裝方面存有缺陷。
一、雷電入侵儀器儀表的途徑
從目前來看,對儀器儀表的防雷設計而言,主要根據雷電的入侵途徑,一般采用的是短路或開路的防雷設計。短路設計指的是防雷器在遇到了瞬間過大的電壓時可以對地短路,將電流引入大地,從而對儀器儀表產生保護作用;而開路設計指的是當防雷器遇到了瞬間高電壓時利用開路來隔離設備。對這兩種設計而言,前者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為短路設計中的防雷器承受的反壓較低,并且設備比較簡單與經濟。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與經驗發現,當前雷電入侵儀器儀表的主要途徑有:1)接地電壓過高,雷電反擊之后進入設備;2)儀器儀表的天線遇到了感應或者直接雷擊;3)儀器儀表的電源供電線路在遠端遇到了感應或者直接雷擊,并沿著供電的線路進入了設備中;4)在建筑物之內的各種線路,由于受到了感應電磁脈沖的輻射,從而進入了設備;5)某些有線通訊的線路在遠端遇到了感應或者直接雷擊,沿著通訊的線路進入了設備;6)網路數據線路在遠端收到了感應或者直接雷擊,并沿著網絡線路進入了設備。
二、儀器儀表防雷器件概述
防雷器件的主要參數包括了:啟動電壓、關斷電壓、最大鉗位電壓、漏電流、通流容量及響應時間。對于啟動電壓、關斷電壓與最大鉗位電壓的選擇而言,應根據設備正常工作的電壓來選擇,而防雷器件的漏電流越小、容留容量越大及響應時間越小對于防雷效果而言會更好。從當前來看,主要的防雷器件有壓敏電阻、火花放電管與瞬變抑制二極管。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這三種防雷器件,下文將分別展開三者之間的優缺點探討。
(一)壓敏電阻
壓敏電阻有一些非常突出的特點,比如抗雷擊能力非常強、響應的時間也非常快、無續流等,但壓敏電壓壽命長且范圍廣,加之極間的電容很大,因此很容易在高頻電路中受到限制,此外若殘壓過高,則會加速自身的老化。
(二)火花放電管
對于火花放電管而言,主要包括了兩類:二極放電管與三極放電管,其優點在于抗雷擊能力強,且極間的電容很小,因此無需特殊的維護;它的主要缺點在于響應時間太慢,并且存有殘壓高與工頻續流等問題。此外,在具體的使用中,如果將兩只二極放電管放在了同一個回路中,由于兩者可能不能同時放電,從而引發導線之間出現電位差,而放置的是三極放電管的話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三)瞬變抑制二極管
對于瞬變抑制二極管而言,其分為了單極與雙極,主要特點在于響應的時間非常短,殘壓較低,鉗位電壓相當準確,它的缺點在于抗雷擊能力不強,極間的電容也較大。
通過對三種防雷器件的分析,我們知道了三者的優缺點,因此在實際的防雷操作中,我們應該合理利用三者的優點,將它們進行有機組合,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大量實踐證明,在三者的組合中,最佳的組合方式為:壓敏電壓與火花放電管作為防雷的第一級裝置,瞬變抑制二極管則往往放在最后一級,而級間一般使用的電感或者小電阻連接加以隔離。
三、儀器儀表防雷設計案例探析
本文以安裝在某市的排水泵站檢測儀器作為案例進行儀器儀表防雷設計的說明,此設備的實時檢測泵站排水設備的工作情況,主要通過無線與電話線通訊系統進行,將檢測到的詳細數據傳輸給中央控制系統。該檢測儀器在往年經常遇到雷擊事件,為了改善與提高其防雷效果,對其增加了相應的防雷設計。
首先,應分析雷電可能進入該檢測儀器的途徑:1)利用電源電路進入。2)利用串行口進入;3)利用天線進入;4)利用電話線進入。
其次,根據以上的途徑分析,進行相應的防雷設計:1)在檢測儀器的電源入口處利用高能壓敏電阻與瞬變抑制二極管加以保護;2)在串行口利用三端平衡對稱的瞬變抑制二極管加以保護;3)在天線處利用高能瞬變抑制二極管加以保護;4)在電話線處利用火花放電管與瞬變二極管加以保護。
最后,為了防止雷擊產生的感應電磁過于強大,從而干擾儀器,對于所有的設備而言,都需要采用金屬外殼加以保護,并且外殼應接地處理。
為了防雷效果達到最好,除了需要選擇合適的防雷器件之外,還應該合理組合防雷器件,尤其是要做好安裝之后的接地處理,保障接地電阻盡量小。只有接地良好,接地電阻也較小,才可以保證出現雷電時,防雷器件能迅速將其電能釋放掉,從而起到保護整個儀器安全的作用。此外,避雷器的信號與接地線的連接務必保證簡潔,要將能減除的部分減除掉,尤其是對于接地線而言,必須減少其繞環布線,這樣能避免其泄放電流而形成電磁場影響整個線路。
四、結語
從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儀器儀表在防雷設計上都有著一定的舉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總之,儀器儀表的防雷設計是一項必須務實的工程,只有做好了防雷工作,才能減少雷雨天氣中雷電對儀器儀表的損害。但在實際的生活中,防雷效果的好壞還受到了建筑物的防雷設計、安裝工藝及儀器儀表本身決定。但作為儀器儀表的防雷設計而言,應該分析雷電入侵的途徑,然后選擇較為合適的防雷器件與組合方式,從而設計出合理的防雷電路,以此實現儀器儀表的防雷效果。
參考文獻:
[1] 電子式智能多功能電能表的過電壓(防雷)保護措施設計[C].//2010中國·北京全國電工儀器儀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四屆三次全體委員會議暨2010第二十一屆“電磁測量技術、標準、產品國際研討及展會”論文集.2010:81-85.
[2] 周開顏.淺談儀器儀表雷電防護的必要性[J].甘肅科技,2009,25(24):74-76.
篇5
一、合作教學法概述
(一)合作教學法的含義
合作教學法主要利用各小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學習;并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各組間的比賽,營造團隊比賽的氣氛,以增進學習效果,使學習機會更為平等,學習動機更為強烈。
(二)合作教學法的策略
1.小組成績分工法
簡稱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學,其原理是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盡量使每一組的學生結構具有最大的差異,其差異結構類似于整個班級的結構。采用演講法或討論法學習,以學生過去的成績為基準,每人進步成績均可為團體加分。各組練習中的表現,最優的與最優的比,差的與差的比,構成不同的分陣。
2.小組游戲比賽法
簡稱TGT,與STAD類似。學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組,每組均為異質性小組,并有每周一次的競賽。教學的程序,先由教師講述第一節課,然后分給工作單。同一組的成員共同進行學習,并隨時舉行評量,以確定各組員以學習精熟。在小組練習之后,有學末競賽。采用能力分級法;各組同程度的成員互為比賽對手。不論哪一級的選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贏得相同的分數。TGT的教學策略與STAD主要差異是以學藝競賽代替考試。
3.團體研究
薛倫(Sharan,1976)所提出,將教學分為幾個主題,并將全班分為多個小組分別負責這些主題,而每一小組成員再針對該組主題進行分工。每一小組準備其所負責的主主題并向全班同學報告。學生成績以小組報告質量和其他相關的團體表現為依據。本法所強調的是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團體努力的成果。
4.拼圖式教學
由阿倫遜(Aronson,1978)設計。將教材分成若干小題,負責相同小題的各組代表先成立專家組,共同研討該小題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組,負責將研討的內容教給同組其他同學。
(三)合作式教學法的優缺點
1.優點
通過合作式教學有利于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加強合作,發揮個人的專長,提高工作效率。
2.缺點
有時候大家的意見分歧太多,爭論不休,小組無法統一意見。另外小組討論時,有時會有不愿分擔責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責任,造成團體目標無法完成,影響團隊的成績。
二、國際貿易原理課程教學現狀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作為國貿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主要講授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基礎知識,由于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需要進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滯后性
國際貿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貿易理論部分所占的篇幅較大,對現實意義更強的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只作了簡單的論述,一些新的理論沒有及時補充進去;教學重點不能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改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夠,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理論的應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專業基礎薄弱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作為國際貿易原理課程的先修課程,這些課程盡管在教學計劃都有安排,但是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勢必會影響到國際貿易原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3.教學方式以教師“滿堂灌”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國際貿易原理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實現教學一體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鍛煉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過分依賴教材,偏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學在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中的運用
(一)深化教學方法改革
不斷開展教學研究,系統總結教學成果,突出能力培養核心,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設計,加強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法的運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開設研討課與自主學習課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大班講授,小班討論”的授課方式,研討課采用“課外準備、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的方式。大班課學生人數控制在100―120人之間,小班討論課學生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每個小班分成5個小組,每組6名左右學生。小組長的選舉需要由學生民主推選,這樣既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發言的機會,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講授比較優勢理論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談談對“比較優勢陷阱”的認識,對我國應如何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如何創造新的比較優勢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講授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就哪個理論更適合目前的中國展開討論。
2.結合案例進行合作式教學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是國貿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了避免討論變成紙上談兵,在開展合作式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現實案例教學,通過指導學生針對案例討論,提高學生的專業敏感度。
3.增加課程小
論文 在開課初期,教師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部分留若干題目,學生選題開題,并撰寫課程小論文。這樣做,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學生的學習借鑒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評判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增設課前外經貿新聞環節
每節課課前留出5分鐘由各小組輪流播報外經貿新聞,不僅可以拓展學社國內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口達表達能力,調動學生關心國際經貿大事的熱情。
(二)加強教材建設
結合國際貿易理論新動態、學科前沿知識及學生課程能力培養新要求,編寫《國際貿易》教材。強調理論教學的應用性、實踐性,每章配備案例和能力素質訓練設計;增加了貿易救濟措施、原產地、普惠制等當代國際貿易中較為突出的實踐性知識、工作過程性知識。結合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編寫《國際貿易原理案例集》,理論教學與應用訓練密切結合,強化案例的時代性、適用性。
篇6
【關鍵詞】教研計劃 理論學習 交流吧 小問題 多樣課堂 培訓講座 多渠道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8-0130-01
我現在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比較偏遠的山村學校,學校教師人數少而且呈老齡化,全校共10名教師,平均年齡47歲,只有4名數學教師。經過近兩年的摸索,我們形成了“一個中心”(有效教學)、“兩個目標”、(課堂教學創新和教師專業成長)、“七個依托”(依托教研計劃、理論學習、交流吧、問題研究、課堂研討、培訓講座、多渠道反思)的教研活動。
一 以教研計劃為依托,形成研究氛圍
我們改變了原來教研組長“一手遮天”一人制定教研計劃,其他教師機械完成任務的形式,變為共同參與、集體制定學期教研計劃。在每學期初,我們將自己教學中的困惑、專業成長的需求、課堂教學的新形式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研討交流,制定出符合實際需要的教研計劃。
二 以強理論學習為依托,奠定知識基礎
先進的新理念要走進課堂,教師是關鍵。加強教師新理念的學習,促進教師角色、課程意識、能力結構的發展,提升教師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師有效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為此我們切實認真組織教師開展了校本培訓工作,每周五下午進行一次培訓輔導。有教研組長的專題講座、看專家視頻的集中培訓、個人自學反思交流、優秀文章推薦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為教師搭建學習的平臺,補充新鮮“血液”,豐富自身的理論基礎。
三 以“交流吧”為依托,養成交流的習慣
每天利用早讀十分鐘時間,交流自己今天的教學計劃;下午放學前的十分鐘,交流自己的困難或喜悅。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然后綜合討論,讓問題在愉快的氣氛中得到及時的解決。
這樣的交流形式,既讓問題得到了及時的解決,又克服了個別老教師和個別功底較薄的教師的自卑感,增加了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四 以小問題為依托,樹立科研意識
我們確立以研究小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策略。從教研組的聽課評課中提出的問題、研討交流中提出的問題、課例觀摩中提出的問題、集體備課中提出的問題、自我反思中提出的問題,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例如,在我們的交流和教研過程中,許多教師根據平時的教學實際,發現了許多問題:新教材改革后,教材內容呈現的形式豐富多樣,使得我們要關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發現有效信息。
五 以多樣課堂為依托,提高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為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我們開展了“精彩展示”個人課堂教學、“課堂斗秀”同課異構課、“承上啟下”接力課等多種課堂研討活動。
1.“精彩展示”個人課堂研討
每周由一位數學教師進行公開課觀摩,并把自己的課時教案的優缺點、環節設計、知識點的解決、學生的學習、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措施以及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其他問題等,形成書面文字。由教研組長在每周的數學教研活動中把教師一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問題展示出來,以這些問題來進行研討,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這一活動的開展,能結合教師的實際教學,開展現實問題的討論,從而達到教研活動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的目的。
2.“課堂斗秀”同課異構研討
對同一內容的課,各個教師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構思,不同的教法。教師之間存在著差異,差異就是很好的資源。大家可以在比較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具體程序如下:(1)教研組分年級段確定相同的教學題目。(2)每次由兩名教師分別備課、上課。(3)教研組集體聽課、評課,研討兩種備課的異同、優缺,需要各自改進的地方。
這種方法好在教師可以在開放、多元的教學研究活動中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3.“承上啟下”接力課
每位教師的上課模式不同,各有各的缺點和不足,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精彩的地方,并能驗證呢?為此我們教研組開展了“承上啟下”接力課的課堂教研活動,具體程序是:(l)教師獨立鉆研教材,獨立備課;(2)第一個教師上課,其他教師評課;(3)第二個教師在改進第一位教師問題的基礎上第二次上課;(4)第三個教師上成品課。
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切實感受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與精彩,對課堂教學不斷創新和提高。
六 以培訓講座為依托,達到共同提高
凡是外出學習的教師,除了寫出學習心得體會外,還要為其他教師進行一次培訓學習講座,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成長。
七 以多渠道反思為依托,促進自我成長
篇7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要性
僅僅依靠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中存在如下不足之處:首先,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有限。人機交互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顯著特點,但是目前高校中多媒體教學思想依舊是傳統教育思想、固定模式、教學方法的電子化、雖然很多教學內容相比以往更加生動活潑,更加形象,但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創新方面存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很有限。如果依舊這樣發展,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能夠吸引學生的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形象化,個性化,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學手段的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創造性,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計算機網絡與課程資源結合的不足。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資源的充分結合能使學生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實現個性化與自主學習的目標。但是由于資金不足,很多學校的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且更新緩慢。許多優秀的文章、雜志、報刊等教學資源師很難讓每一個師生都充分共享。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同樣由于缺乏資金、技術等支持,很難實現以電子化的形式開發出來供師生共享,即使開發出來也僅僅是網絡與課程資源的組合,而非整合。因此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信息處理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我國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眾說紛紜。但是仔細研究這些觀點,主要還是基于對課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產生。
一類觀點認為:課程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概念,主要是指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體結合,進而改變課程的成體結構和框架,進而變革全部的課程體系。然而具有一線實際教學經驗的教師則比較認另一類觀點。課程就是教學,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從教學實際經驗來看,這是在目前的教學資源現狀下所能實現的最優整合,也是實踐的要求和發展的趨勢。
三、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課程整合的任務的對比
(一)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缺點
國內將計算機應用于教學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起步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與實踐對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缺點
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需將已有的教學材料與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模式。但是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受到多方面條件的制約,所以課程整合與信息技術在實現上需面臨諸多的困難。而計算機輔助教學只需要教師使用現有的軟件進行演示,對于教師教學設計與課程能力沒有太大的要求有,所以相對而言計算機輔助教學比較容易實現。
課程整合與信息技術的目的就是充分地改善學習方法。在課程整合沒有與信息技術結合之前,學生仍然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習,而且還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課程與信息技術與整合后,會極大地改善學習方法,改變以往的學習方法,優化學習資源和改善學習環境。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可以大幅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目的則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但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就不是很明顯了。
四、課程整合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我們已經充分理解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概念以及其主要思想。在教育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指導,最為重要的還是學生對自己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大環境中,教師要充分使用互聯網上的資源、以及多媒體技術來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探索能力,進而提高他們通過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促進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需要一些條件。除了需要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力等本身的動機為前提外,還需要教師的充分引導,在引導中讓他們主動的提出問題,為學生開展探究提供資料、材料、設備,組織有效的交流,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學生在信息課程的學習中會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問題,或是對老師的教學質疑。但教師應該認識到,這其實是學生探究心理的體現,教師要處理好這一心理,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創造外界條件。
(一)明確任務,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加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培養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多媒體與信息技術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情境,適用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索能力、發現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發揮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理解
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探究與思考提供了資源,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方便創建更具開放性和活動性的教育空間,有利于激發、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這不僅是基礎教育順應時展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科學發展對未來創新人才的需要。
五、結語
總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中,每一位教師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將學習的重點從只看重知識的傳遞和不斷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讓學生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一個主動接受知識的接受者,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和創造社會。
參考文獻
[1]潘克明.用系統科學方法論指導信息技術與課程及學科教學整合[J].中國電化教育,2004,(1).
[2]張際平,高丹丹.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內涵與層面實質分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7).
[3]解月光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理論與實踐,《改善學習 ----2001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4]李克東,數字化學習 ----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電化教育研究》, 2001 年第八期、第九期.
[5]章劍衛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2001年第8期.
[6]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方法,《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作者簡介
篇8
2009年5月14日,旅澳華人、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翩麗艾森頓文法學校外語部主任吳堅立從維多利亞州總督手中接過授予他的澳大利亞最高榮譽勛章――“澳大利亞國家勛章”。消息傳開,所有海內外僑胞摯友們無不引以為豪。
漢語教育在澳大利亞的歷史并不長,僅有40余年歷史。吳堅立是較早投身澳大利亞漢語教育的文化使者,自20世紀80年代初遠渡重洋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他的漢語教育之旅,一晃就近三十年。他從漢語教育這個領域,親眼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與強大,并身體力行致力于漢語教育的推廣與傳播。
20世紀60年代初,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市的坎伯威文法學校率先開設漢語教學,此后,南澳、西澳、昆士蘭和塔斯馬尼亞州在1978年前后相繼在日校開設了漢語課程,至20世紀80年代末,包括新南威爾士州在內的各州先后將漢語納入了高考系統。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強盛,20世紀90年代漢語教育在澳洲遍地開花,不僅公私立日校普遍開設中文課程,天主教學校和周末中文學校也紛紛跟進。再加上九十年代中期,澳洲聯邦政府大力資助亞洲語言教育,在不到10年時間里投入金額超過4億澳元,中文教育受惠尤多。聯邦政府的資助,極大地促進了澳洲漢語教育的發展,對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方法研討、教材研發和完善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目前,澳洲中文教育師資、組織能力、教學研究、教材質量都走在世界前列。
吳堅立所服務的翩麗艾森頓文法學校是澳大利亞漢語教學第一大校。在這里,吳堅立的專業特長得到了充分發揮。這位東吳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近三十年來,在異國他鄉孜孜不倦地傳播漢語教育,目前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翩麗艾森頓文法學校外語部主任,還身兼全澳中文教師聯會主席和維州中文教師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的一線教學實踐,使他認識到澳大利亞漢語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目前,漢語教育在澳大利亞已成顯學,可是因為政府采行聯邦制,各州并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也不使用共同的教材,除對高三學生教學有一定規范外,從小學到高二的漢語教學,各校在設定教學時數、選擇教材、教學方法、測試方式和評分標準上自行其是,這種狀況反映在拼音教學上更是明顯。
篇9
課堂探究學習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突破口,以激勵評價為動力,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學習過程。
二、課堂探究學習流程
1.自探――設計教學。“自探”即自主探索,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知識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最終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呈現――創設情境。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呈現“自主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3.共研――分層指導。“共研”是指學習成員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為全體學習者所共享。共研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共研,學生對探索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實現知識的內化。
4.反饋評價――總結反思。教師將自探共研得到的新知識、新方法運用于問題解決,以促進知識的遷移。
三、“原電池”課堂探究學習實踐
1.自探:學生自主探究,激活思維。課前教師布置自探任務,讓學生查閱原電池的有趣發現史: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教授做青蛙解剖實驗,當兩種金屬的另一端相碰時,青蛙腿突然發生了抽動……仔細閱讀,你有什么體會和啟示?你能在家設計一個原電池嗎?
2.解決呈現:師生呈現問題,設疑激趣。課堂上,教師首先請學生敘說原電池的發現史,并討論有什么啟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此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個教學情境:格林太太因為一次車禍換了一顆不銹鋼牙齒,但自從車禍以后,格林太太經常頭痛。讓學生結合以上實例思考:青蛙為什么會動?格林太太的病是否與車禍有關?
為了更好地完成自探任務,有的學生帶來干電池,有的學生帶來紐扣電池,有的學生帶來臍橙、西紅柿、食鹽、食醋、玻璃杯、碳棒、鐵釘、銅絲、萬用表等,教師對學生自探的表現給予較高的評價,并請學生敘述自己實驗的設計意圖、操作方法及所觀察到的現象。其中有一位學生帶來了銅片、鐵片、導線、音樂卡和西紅柿,教師安排該同學在課堂上演示這一趣味實驗。教師提問:這個簡單構造為什么能使音樂卡發出聲音?
3.共研:學生共研討論,質疑探究。在激起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教師鼓勵學生互相討論質疑:音樂卡發聲肯定有電流通過,那么電流從何而來?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會不會更好?是什么原理?
(1)分層指導,辨疑解難:教師指導學生帶著疑問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探究。將銅片、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各有何現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銅片、鋅片用導線連起來,又有何現象?銅片、鋅片的質量有何變化?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有何變化?氫離子在銅片上得到的電子從何而來?如何證明導線上有電流通過?
(2)自我評價,釋疑論證:學生在自學、自探、呈現、共研中,通過實驗、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初步的結論、見解。教師在這探究學習的中,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模擬微觀離子運動和電子轉移,進行適當點撥。學生進一步小組共研討論,完善自己得出的結論。此時,教師讓學生小組代表向全班分析講述原電池的原理、構成條件、兩極反應和能量轉化等;同時要求學生運用原電池原理討論分析上面兩個實例:原來,青蛙體內、格林太太口腔內有不同的金屬與體液、唾液中的電解質接觸,形成了微小的“原電池”,這種微弱的電流刺激青蛙和格林太太的神經末梢,打亂了神經系統的正常秩序,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現象和病癥。教師要求學生講出道理和根據,同時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與交流。在辯論、交流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再經過自學、自探、呈現、共研去解決。
4.評價:訓練反饋,生疑發展。教師當堂投影出層次由低到高的反饋習題,供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完成,進行達標檢測,并及時給予評價。最后進行知識的遷移擴展:讓學生討論銅―鋅原電池的缺點;根據原電池的原理,設計一個實用電池,可對課前自探設計的電池進行加工;探究干電池的結構和電極反應;探究蓄電池的原理及優缺點;進一步研究電池的發展歷程;研究原電池反應與金屬腐蝕和環境污染,激勵學生在延續探究中創新。
四、教學所取得的實效
實踐證明:通過開展探究學習活動,課堂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擺脫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形成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改變了學生的認知方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篇10
針對當前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用人單位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我們采用的是“兼職式”的培養模式,即學校與外貿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學生通過阿里巴巴等外貿交易平臺,代表外貿企業同外商進行的交易磋商。參加校企合作項目的學生是雙重身份,學生既是在校生,同時又是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學生按正常的教學安排上課,課余時間學生以外貿公司業務員的身份在外貿交易平臺上與外商進行業務溝通,外貿公司的業務。這樣,既不影響正常的學制安排,又充分實現了學生與實際工作的真正接觸。學生在課余時間所從事的實際業務,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就是課堂教學要研討、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非“工學結合”條件下的《國際商務函電》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
在《國際商務函電》課的教學工作中,不少高校也注意與實踐相結合,但是,建立在“工學結合”基礎上的教學組織與實施效果與非“工學結合”基礎上的教學組織與實施效果還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
(一)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雖然非“工學結合”的普通教學中也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來組織教學,強調與實踐相結合,但是沒有“工學結合”的教學環境為依托,不能使學生深刻認識本講內容在實際工作的具體運用和真正的實踐意義,也不能感受到在實踐工作中哪一塊兒是重點,什么地方易出問題等。因此,在“工學結合”的條件下,有必要在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使其與“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更相符,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更緊密地相結合。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雖然非“工學結合”的普通教學在講解寫作理論后,也講解多封樣本信函,但這些樣本信函并不是現實工作中的全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遇到教材所講解的規范理論之外的種種問題,這也正是當今不少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教育中所傳授的知識與實際工作仍存在脫節,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更新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生作為外貿公司業務員所從事的實際業務置入課堂教學的研討中,課堂是商場業務的一部分,商場業務是課堂的一部分。課堂教學與研討的部分內容即是與本地外貿企業有關的產品和實際業務。
(三)在作業布置方面。雖然非“工學結合”的普通教學中布置的作業也強調讓學生練習各種商務信函的寫作,通過練習信函寫作來掌握專業詞匯,但是課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練習、思考、修正、提升的環節欠缺,因此,通過課后作業練習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四)在教學環節方面。雖然非“工學結合”的普通教學中也安排了相應的課內實訓環節,實訓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翻譯或撰寫一些相關的商務信函來練習其商務英語信函的翻譯和寫作能力。但實訓與實踐的區別之一就是,實訓往往不能替代真實的工作,即使是模擬的案例教學,其素材和問題解決的線索往往是被篩選過的,而實際工作中業務員則會遇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形形的客戶,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恰恰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同時,純粹的課堂實訓也達不到實際工作對學生堅持、專注和抗挫折等職業素質的磨練效果。因此,在實訓環節還應當進一步深化改革,將“實訓”變成真正的“實踐”。
三、基于“工學結合”的《國際商務函電》教學改革
(一)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1.教學模式的構建。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基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5A”模式進行教學。“5A”分別是指:Analyzing(分析)、Acquiring(獲取)、Amending(修正)、Assessing(評價)、Advancing(提升)。其具體實施過程如下:第一環節:Analyzing,教師在上課前,根據學生以前在實際工作中與外商往來所寫的信函,選取與本講內容相關的信函。在開課前,講明本講的主要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思考,并展示來自于實際工作的信函,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由各小組分別講解其分析的結果,包括信函的優缺點、正誤處等。第二環節:Acquiring,教師對學生的分析進行梳理歸納,系統講解本講信函寫作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將先期自己的認識與教師的系統講解進行比較,以便更清楚地“獲取”知識。第三環節:Amending,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運用獲得知識、技能,對不完善的地方進行“修正”。第四環節:Assess-ing,教師對各小組學生修正后的信函進行點評。第五環節:Advancing,學生根據教師對修正信函的點評,進行反思總結,達到知識、能力的提升。此教學模式,解決了“國際商務函電如何教”的問題,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轉化為情境設計者、行動引導者及評估反饋者。2.教學方法的設計。在《國際商務函電》的教學工作中,許多同仁都提出了各自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語法———翻譯型教學法、范文語篇分析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情境模擬法、合作教學法等等。而在“工學結合”的基礎上,針對本課所采用的“5A”教學模式,該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實際工作任務驅動法、合作教學法等。實際工作任務法,是從任務驅動教學法中派生出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任務”可能來自于實際工作,也可能是教師自己設定的任務,而這里筆者所提出的實際工作任務驅動法,是基于“工學結合”基礎的,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任務”一定是來自于學生在從事實踐工作中所面臨的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體現了以任務為明線、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為暗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使該課的教學工作將理論和實踐工作緊密結合,實現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的無縫對接。3.教學手段的應用。根據當前電子信息技術和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本課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本課的課堂教學主要利用多媒體教室、多功能研討室,借助于課件、視頻、網絡等手段來實施實際工作任務驅動法、合作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課后作業和實訓工作主要利用網絡通過各種外貿交易平臺,如阿里巴巴、速賣通、敦煌網、中國制造等來實現學生從事和體驗真正的實踐工作。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了以“工學結合”為依托,使該課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將實際工作融入課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精選教學內容,營造出真實的課堂氛圍,切實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因此,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真實性。真實性是該課教學的靈魂。講授的內容要來自實際工作的真實語料;第二,啟發性。作為教學的語料,必須能讓學生在研究分析時能夠真正感受和體會到不同的語言表達所帶來的實際效果。第三,示范性。作為教材的語料,必須是用語準確、富有時代氣息、表達得體,這樣才能給學習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基于此原則,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采取如下處理方法:一是在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即實際工作信函的分析環節,應選擇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所寫的具有代表性的信函,因為這些信函是供學生分析討論的,為了讓學生通過研討,明辨是非,因此,這些信函優缺點共存。該部分內容只兼顧了真實性和啟發性的原則,而不考慮其示范性。二是在課堂教學的第二環節,即教師對學生的分析進行梳理歸納,系統講解本講信函寫作的知識環節,應選擇教材中最規范的樣本信函來輔助講解系統信函寫作和業務處理知識,該部分內容則更強調其示范性。
(三)作業練習內容的改革。一是讓學生回到實踐中去,對實際工作進行反思,針對每一封具體信函,反思自己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寫,所寫信函的精彩之處和不足之處,并詢問小組成員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寫,其效果如何,如是否真的推動了交易的進展,促進了交易的達成,甚至保持了與客戶的長期合作等方面進行比較和對比,并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修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些強化練習。二是要求學生課后反思后做思維導圖(mind-map)。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把每章內容所涉及的主要知識點、在實際工作中常遇到的問題、要解決的具體問題、自己在信函寫作中易出現的問題、易忽略的地方、避免出現同類問題的有效方法等進行梳理,總結歸納,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同時,由于思維導圖(mind-map)本身形式不拘一格,學生可以自行設計,添加不同色彩,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mind-map)時,不僅歸納總結了各業務環節所涉及的理論、實踐知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