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白藝術研討

時間:2022-07-22 09:25:35

導語:布白藝術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布白藝術研討

布白,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就是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的留下“空白”,以達到以虛顯實、虛實相生的目的,從而使主題表現得更為充分、有力。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也完全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布白”,追求那種“妙在不言中”的境界。下面,就以閱讀教學為例來談談布白藝術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巧設懸念,創設知識上的空白

心理學中指出,兒童在活動中產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構成的矛盾,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動力。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講課的時候,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塊空白其實就是教師有意地而且是藝術地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任務或問題,使學生不斷地生發新的需要,從而引起他們思維活動的定向,獲得思維活動的新課題,促使他們帶著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求答案。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小語第三冊《一株紫丁香》時就運用了“布白”藝術。在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詩歌內容后,學生充分抒發了對老師的關愛、尊敬和感謝之情,唱畢一曲師生間深情厚誼的動人贊歌,至此,教學目標似乎已圓滿完成。但筆者并不滿足于此,而是在總結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通過大家對詩歌的深情朗讀,我們深深感受到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情誼。事實上,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尊師重教的故事,比如偉大的就非常尊重他的老師徐特立老先生;還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樣的無數歌頌老師無私奉獻的詩歌。而表達學生對老師深厚情誼的歌曲更是數不勝數。你想知道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借閱相關的書籍來閱讀,也可以去網上查資料,還可以去學唱一首你喜歡的歌曲,相信你會有更多收獲。這里所創設的知識上的空白,恰到好處地起到了一種“欲擒故縱”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插圖,創設畫面上的空白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閱讀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圖片,使之成為幫助學生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常常要借助于表象進行思考。而插圖的運用能夠提供生動直觀的感性材料,從而豐富學生的表象,發展他們的想象,激活他們的思維。但插圖的運用有一個“時機”和“技巧”的問題,如果只是象征性的了解一下畫面的內容,那就會使這一環節流于形式。反之,如果能將插圖作為解決難題的突破口,或是作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的階梯,那就會水到渠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蘇教版小語第三冊《大禹治水》中有多幅插圖,筆者充分利用課文插圖,設置“布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課文第三段寫到“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先讓學生看插圖,禹出外治水時,他的兒子尚在襁褓之中,體會“禹在外治水13年”,而路過家門只有“三次”,回家的機會是很難得的。這時問學生:“禹真是一個無情無義,毫不想家的人嗎?他家里有妻子、有兒子,他是一點想法也沒有嗎?假如你就是禹,這時你會想到什么呢?禹的兒子一天天長大,卻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如果你是禹的兒子你會怎么想?”同時出示:禹路過家門時,他()。禹的兒子日漸長大,他()。教師這一簡單的轉換,能讓學生聯想出遠比這兩幅圖要豐富得多的畫面來。而且學生腦中的畫面是靈動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滿感情的。聽了他們心中所想,你會驚嘆他們怎么會有如此驚人的想象力,把“禹對家人強行壓抑的思念之情,全身心投入治水之中”,把“兒子對父親的日盼夜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圖片是慣常使用的,是最簡單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樣適當地運用“布白”手法,那么圖片就能發揮它的超常功用,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形象直觀上了。

三、借助多媒體,創設視聽上的空白

教學的現代化使教育走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多媒體也較為頻繁的進入課堂。確實,借助多媒體所制作的課件能出色地完成教師的設想,它所產生的視聽效果,是靜止的畫面和非同步的磁帶錄音所無法比擬的。不可否認,多媒體使教學藝術達到了更高層次的境界。它能使閱讀教學中的“布白”手法運用得更加自如。比如,教學《云房子》時,在學生對云房子的可愛有了一定感悟之后。把多媒體畫面定格在小鳥們嘰嘰喳喳叫著在云房子中飛過來飛過去。接著啟發學生交流:“小鳥們造云房子時的心情怎樣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鳥,你又會怎樣想呢?”不加限制,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最后引導他們歸納出“興奮”、“得意”的心情。接著進一步啟發:“云房子造好了,小鳥們興奮不已,它們互相串門,這時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看著畫面充分展開想象,扮演小鳥進行說話,創造了視覺上的空白。同樣,最后一段中“水汪汪”一詞較難理解,筆者沒有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它的含義,而是運用多媒體,化抽象的文字符號為生動直觀的畫面,就像在放無聲電影,創造聽覺上的空白,使學生身臨其境,仿佛頭頂上便是這么一片美麗的天空,沉浸于雨過天晴之后,藍天的明凈、清純之中。

四、引入情境,創設心理狀態上的空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其實,這正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一種短暫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教師應設法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此時再“開其意”,“達其辭”就能水到渠成。筆者在教學蘇教版第一冊中《螞蟻和蟈蟈》一課時,就嘗試著運用這種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如果采用簡單說教的方法會顯得枯燥無味,而且不易被學生所接受。筆者根據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安排了角色扮演,創設了對比情境:一群螞蟻圍著餐桌吃著香噴噴的饅頭,談著笑著唱著,好不熱鬧;三只蟈蟈在寒風中又冷又餓,蜷成一團,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此時,適時地向學生提出一個要求:趁這三只蟈蟈還聽得見,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有嚴厲的批評,有意味深長的教育,也有對他們的同情和惋惜……無須再去問“學了這課,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這樣老掉牙的問題,無須再落入“你以后準備怎樣做”這樣的俗套,只要把握契機適時點撥,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善于思考,再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除了以上所述,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借助語言技巧,創設語言上的“空白”,注意利用語言的停頓,或者結合手勢、眼神等體態語言,創設“大音希聲”的美學境界。教學中也可以利用板書設計,創設板面上的“空白”,即對板書設計的內容進行藝術處理,有的在板書中體現出來,有的則可隱去,讓學生去領會、去思考、去聯想。當然,閱讀教學中運用“布白”藝術也有一個適度的問題,教師所布之“白”,不僅要精當自然、不著痕跡,而且要能引起學生聯想和想象,生出更為豐富、更具深意的“實”來,這才是真正能激發興趣、啟發思維的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