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教育個性化教學論文

時間:2022-03-02 05:54:54

導語:農民職業教育個性化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職業教育個性化教學論文

一、個性化教學適合農民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個性化教學是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需要,同時個性化教學模式更能滿足學生自身的需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力,因此個性化教學模式對職業技術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更具有操作性。2014年3月,教育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要求農民職業教育“做到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教學安排與農時農事,理論教學與實踐實習,集中學習與生產實踐等緊密結合”。從某種程度上說,個性化教學和農民職業教育的要求相統一。

二、個性化教學中做好教學對象的需求分析

1.摸清培養對象的特點和需求。

以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為例,自2010年被列為山東省中專招生計劃以來,已經先后招收學生1164名。該專業以培養農村經濟組織管理人才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為目標,學制三年,主要面向農村,招生對象為18至45周歲、具有初中以上學歷的現任村“兩委”成員,各類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各類農民身份的科技特派員等農村優秀中青年人才。要實施個性化教學就要對教學對象的需求進行分析,通過入學登記信息對學生個人情況進行初步了解,掌握學生的家庭、社會環境、接受教育程度、可能的急需知識技能等相關信息。經了解,學生年齡普遍較大,達到一定文化程度,學習目的性強,學習積極性高,自制能力強,交際能力強,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同時,90%以上學生擔任著社會職務,對學習時間的安排有其特殊要求。

2.征求學生對教學各環節的建議。

采用座談會、個別談話、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真正需求,同時征求學生對教學各環節的建議。以2012年蔬菜協會籌備調查為例,學校共收到《蔬菜協會會員初登記暨意見調查表》129份,不僅對蔬菜協會的成立、運作、管理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對蔬菜方面的日常教學安排積極建言,為學校的教學安排及改進提供了有力參考。在經過仔細調查基礎上,按實際生產需求將學生劃分為蔬菜、果樹、合作社、村務管理等12大類型,每個類型又根據實際情況細分小類。各類型按學生知識結構又分為技能強化型和基礎強化型,即沒有實際生產經驗的以強化技能操作為主,有生產經驗的以強化基礎知識為主。另外,還要做好建檔,記錄學生的階段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跟學生溝通,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為學生持續進步提供參照。

三、個性化教學中要把握好主要環節

1.教學課程框架設計。

根據學生特征,結合專業課程確立的教學目標,以“全面性、區分性、有效性、創新性”為原則設計教學框架。(1)實行“教學實習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在校期間每周有三天是課堂教學,兩天是田間實習,便于學生處理好學習、工作、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突出農業專業的技術實用性。(2)突出創業教育。學校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強化了種養殖等技術課程;先后組織教師編訂了《農村經濟應用文》《常見蔬菜栽培技術》等多本專用教材;增加了創業、理財、財稅、管理等方面的講座與科目,使農經專業的學生能下地,能入城,能創業,能管理。(3)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僅2012學年就組織學生先后參觀了聊城匯德豐種業、冠縣蘭沃鄉萬畝梨園等近10個農業示范基地。同時外聘聊城市農委、林業局、畜牧局等部門及聊城大學等大專院校專家、學者50余人,充實教學師資力量。

2.教學活動微觀操作。

學校將教學活動分解為備課、上課、課后三個部分,仔細分析課程要求及學生特征,創新個性化教學方案。(1)備課階段。教師依據教學框架再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備課工作。對教材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對教材各章節協調比重,有詳有略;通過課堂反映、課下交流、作業情況等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綜合考慮教學方案。在3年多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們總結出了教學“五點”原則,即:突出重點,強化難點,把握基本點,提高興奮點,拓展延伸點。如在《“三農”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以我國當前農業政策為教學重點,以案例解讀政策背景及基本原理,以當前各項惠農政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農業項目申報模擬為教學延伸,起到了積極的教學效果。(2)課堂階段。“課堂一定是要適應學習者”。課堂的形式和內容針對不同特征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調整。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教師圍繞“合作社”,設計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論壇”,以論壇形式,創設有意義、現實的生活情境,將合作社知識融入其中,有效實現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設計成立“合作社協會”,鼓勵學生以團隊為組織形式,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技能并獲得發展;設計“合作社成員構成”“合作社融資環境”等社會調研活動,加深對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環境的認知;設計“經驗介紹會”,選出合作社方面經驗豐富的學生站到講臺上,以老帶新,互學共進。(3)課后階段。課后作業內容的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有豐富的形式。農經專業的課后作業以社會實踐為主,主要采取社會調查和實地參觀兩種形式。學生以問卷調查或調研報告形式完成作業。調查問卷以“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概況”等為主題,作答方式簡單,便于學生操作。調研報告引入當前熱門“三農”話題,由學生自由發揮。個別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之后,由學校安排到相應基地進行參觀,強化課堂效果,加深學生認知。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活動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在學校制定的“個性化發展計劃”下,以學生發展性、學習過程性為基本點,弱化成績考核比例,提升實踐權重,農經專業的學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他們將知識有效運用到生活、生產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出了職業教育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作者:諶貽龍單位:山東省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