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時間:2022-05-13 11:32:44

導語:高中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摘要: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是培養國家安全觀、愛國主義精神、地理空間思維素養的重要載體。開發高中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應以“新國家安全觀”作為指導思想,堅持國家安全戰略需求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結合、即時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探究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等原則,采取重視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注重系統化的大安全格局養成、構建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學路徑和師生共同體、設置期待效應評價方式等策略,以適應新時代對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安全地理教育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1]貫徹國家安全觀,構建集政治、國土、經濟、軍事、文化、社會、信息、科技、生態、資源、核11種安全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是《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2]的法定要求,其目的是“提升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強化責任擔當,筑牢國家安全防線,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教育部在2017年版新修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把《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設置為選擇性必修課,《政治地理》設置為選修課。這一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新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思想,為高中地理教學開辟了新的領域。如何把高中國家安全地理教育落到實處是一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課題。探尋開發高中國家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是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勇于擔當的責任。

一、高中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

1.指導思想“新國家安全觀”是《高中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指導思想。隨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攀升,中國面臨的內外安全環境日趨復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新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理論。他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它是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4]。每一個領域的具體安全都必然和必須與其他領域的安全密切相關聯。高中國家安全校本課程應充分體現“新的國家安全觀”,注重安全地理空間意識的培養和對傳統及非傳統國家安全問題的關注,培養家國情懷、憂患意識,樹立共治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觀,讓學生在生活中落實好國家安全行為。2.開發原則(1)國家戰略需求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結合安全穩定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基石和支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指出,為加強全國人民的安全意識,積極維護國家安全,每年的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提出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也明確指出: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深入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結合各學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國家安全教育教學內容,使在校期間學生普遍接受國家安全教育。開發安全校本教材要體現安全教育的內容,又要與不同學段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2)即時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選擇學習學生身邊的、即時的國家安全教育案例,最好的素材莫過于當地的社會經濟實踐素材以及重大安全事件。如當前的肺炎疫情防控、糧食安全的討論、澳洲鐵礦石價格飛漲等。(3)探究性與開放性相結合教育理論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從做中學”。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家鄉、祖國及世界地理環境與國家安全的關系,關注中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注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地理學習價值觀和國家安全的責任意識。

二、高中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內容

以“新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思想,結合“新課標”和高中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接受能力,從影響國家安全的客觀地理基礎條件如地理環境、地理國情、多維地理空間及全球化進程等方面入手,圍繞“11種安全”確定課程內容、選取案例,注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地理內容的有機結合及課程的學術性和探究性。1.地理環境與國家安全本單元旨在構建地理環境與國家安全的影響因子關系,從地理環境的安全視角,培養學生的地理環境、多維地理空間等方面的安全意識。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對于傳統的軍事、國防力量的安全意義,新時代下人文地理環境對文化、信息、經濟等非傳統安全的影響。中國周邊有14個陸鄰、6個海鄰總計20個鄰國,安全地理環境從來就是復雜的。古代北部和西北部因有開闊的地形和眾多的少數民族,局勢一直緊張,西南部和東部因有青藏高原和海洋的天然屏障,比較安全。當今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革命、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地形地貌的屏障作用減弱,非傳統安全因素作用增強。周邊地區成為民族分裂、恐怖主義、宗教極端等“三股勢力”的重要聚集地,跨國犯罪、金融危機、生態惡化、販毒等跨國性和全球性問題影響著中國的安全和穩定,“疆獨”“藏獨”“臺獨”等勢力也在策劃分裂祖國的活動,威脅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相應問題的設計有: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與國家安全的關系;中國周邊地理環境有哪些特征?周邊地理環境對國家安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可采取哪些措施?2.地理國情與國家安全本單元旨在通過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因素與中國地理國情關系的探究,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地理國情對國家安全的深刻影響,理解國家基本國策,認識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保障。主要包括:土地類型多樣但結構不合理;自然災害多發、環境問題嚴重;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地理區域差異大等。如中國耕地、林地比重低,草地面積廣大但質量低[5]的構成特點和中國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分別為世界人均的39%、23%、46%,全國600多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人均耕地面積0.8畝的警戒線[6]等數字,反映出中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已經威脅到生態與糧食安全。又如:2012年全國各大河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達10.2%[7]、2013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的重污染霧霾天氣加重、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屬問題等生態安全問題威脅到耕地、食品等安全,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8]。為保障食物與生態安全,我國劃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可持續農業[9],提出了“營養、綠色、多元、開放”的食品安全觀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相應問題的設計有:中國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可能影響哪些方面的安全?中國地理國情對國家安全會產生哪些影響?3.全球化與國家安全本單元旨在從世界安全的全球化角度,讓學生了解金融、生物等全球化安全問題,樹立共治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觀。主要包括:通過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安全、全球氣候變化與生物安全等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全球化安全意識。同時,國際金融動蕩對發展中國家的匯率穩定、外幣資產、金融市場產生嚴重威脅。上世紀80年代至今,大大小小一百多次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影響慘重損失。再如全球氣候的變化和全球化進程,生物安全日益擺到世人面前。2020春季,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給世人敲響了警鐘,生物安全必須在國際合作中才能共贏,必須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必須從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做起。相應的問題設計有:通過互聯網收集全球化過程中世界金融危機及生物入侵等案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生物、信息等安全可行的措施。4.國家版圖與國土安全本單元旨在通過對國家版圖的科學認識,強化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維護國家版圖尊嚴,營造“規范使用地圖,一點都不能錯”的氛圍,增強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內容有:地圖是國家版圖的主要表現形式,直觀反映了國家主權范圍,體現國家政治主張,具有嚴肅政治性、嚴格法定性和嚴密科學性。正確國家版圖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象征。然而,隨著各類地圖使用量的增加,“問題地圖”時有出現并傳播,有的地圖出現國界線繪制錯誤,甚至漏繪南海九段線、漏繪重要島嶼如釣魚島、赤尾嶼及南海諸島等。“問題地圖”中如漏繪重要島嶼、錯將我國重要島嶼按其他國家主張名稱進行標注、錯繪國界線將我國大片領土劃到國外等,都屬重大錯誤。這些地圖一旦流傳,不僅會混淆大眾認知,還可能成為境外敵對勢力攻擊的把柄,引發國際糾紛。所以,必須加強地圖市場和互聯網地圖日常監管。相應的問題設計有:如何杜絕“問題地圖”?為什么要守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5.網絡信息與經濟安全本單元旨在通過“互聯網+”時代面臨的網絡安全、信息安全與經濟安全的風險及挑戰,加強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意識。主要內容有: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中國網絡安全在芯片、高端元器件通用協議及標準等80%左右來自歐美進口,防火墻、加密機等10類信息安全產品65%依賴進口[10],一旦敵國實施網絡攻擊就有可能導致重要信息系統癱瘓,影響信息安全。2014年發現,位于美國的135臺主機承載了563個中國境內網站的釣魚頁面,造成網絡欺詐事件約1.4萬次[11],使中國網民承受巨大損失。相應的問題設計有:“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個人消費者、企業及各級政府管理監管部門等都是這個系統的主體。請你從個人消費者、企業及管理三個層面分別闡述互聯網時代面臨哪些網絡安全?我們怎樣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安全挑戰?6.環境保護與生態安全本單元旨在通過對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及建設成就的分析,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樹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主要內容有:生態安全是國防軍事、政治和經濟安全的基礎和載體。歷史上美洲瑪雅文明、古地中海文明、我國的西夏王國等衰弱和消亡,都與生態惡化密切關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我國生態環境形式面臨嚴重挑戰。表現為:廢水、廢氣、廢渣等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物種資源破壞,削弱經濟社會發展;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突出……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力度。如山西是黃土高原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長期以來開采煤炭,導致礦區地下采空塌方、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當前,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加強礦區土地復墾工作,生態趨于好轉。再如西藏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加大天然林、草原、濕地的保護力度,生態成效顯著,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達到47個,總面積41.22萬平方千米,居全國首位[12]。相應的問題設計有:你的家鄉有哪些環境和生態問題?你認為采取生態安全的對策有哪些?7.資源問題與資源安全本單元旨在認識中國資源安全面臨的挑戰,了解維護資源安全的對策,樹立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意識。主要內容有:資源是推進信息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物質基礎。中國的水、土地、礦產、能源、海洋、氣候等資源豐富多樣,但是存在人均水平低、稟賦不高、能源供應保障壓力大等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大增,安全利益空間在迅速擴展。201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由世紀初的32%上升到60%[13],進口石油主要從西亞地區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到南海,通道安全掌握在他國手中,美印的軍事合作已滲透到印度洋,能源尤其石油是中國一個新的非傳統安全挑戰,面臨的問題是油源和油路安全。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建設的瓜達爾港及中巴經濟走廊,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意義深遠。中國的能源安全必須用全球能源資源觀去謀劃,國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國家安全邊疆就該到哪里[14]。相應的問題設計有:小組討論交流我國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分布、開發利用等情況,分析我國資源安全面臨的挑戰及維護資源安全的對策。8.文化地理與文化安全本單元旨在通過地理環境與文化的關系探討,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樹立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主要內容有: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目的是國家的文化特性得到保持、民族文化的價值得到尊重、文化資源與遺產得到保護、文化傳統得到傳承等內容。中國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燦爛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先哲說:亡天下就是亡文化,亡文化是從根本上滅掉一個民族。我們要有維護文化安全的積極對策。相應的問題設計有:小組合作交流,目前我國文化受到哪些威脅和挑戰?會帶來哪些危害?你能為維護文化安全做哪些事情?

三、提升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品質的實施策略

校本課程的實施要注重課標、學情,融合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實施的優點,做到既有三級課程培養的一體化,又有安全地理校本課程的特色化。1.重視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國家安全是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譚程的目標既著眼于立德樹人和學科素養全面提升的課標要求,又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安全地理空間視角。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安全地理空間思維。實施安全地理校本課程時,要注重通過地理科學的思想方法+真實案例,引導學生科學地分析問題,理解國家安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例如用資源安全中石油的空間分布及運輸路徑、生物安全中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時空分布、經濟安全中的網絡信息欺詐等真實案例,通過多種實踐活動,走進社會問一問、圖文資料查一查、設身處地想一想、正確版圖畫一畫、同伴交流議一議、小題論文寫一寫、習題形式練一練等形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錘煉、落實國家安全行為。2.注重系統化的大安全格局養成實施安全地理校本課程時不應只關注一個個孤立的安全事件,而要引導學生探究安全事件之間的關聯及發展趨勢,注重系統思維。針對某個安全問題,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魚骨圖等方法分析其原因,再探討解決方案。探究生態安全,要圍繞影響生態安全的因素如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探究生態安全引發的資源、經濟等安全,進而引發國防、軍事、政治等安全,從而養成系統化的大安全格局。3.構建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學路徑和師生探究共同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取各地安全地理真實事件并融合到教學中,構建互聯網+背景下實踐、探究、開放的教學理念。以真實的情境案例、網絡信息平臺、專題課件、相關文獻短片等輔助教學,力求把方法論、安全地理思維作為課程內容的學習重點。互聯網時代的課程資源十分豐富,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又快捷。這必將傳統的師生關系演變為新型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師須不斷豐富并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拓寬國際視野,注重發揮引導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依據課標、學情等確定學習單元,每個學習單元由目標、課時、真實情境、任務、知識點等要素按安全需要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結構的整體,像醫生的處方、病歷一樣以學生為主設計學習方案。學習方案包括介入真實情境、進階式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學后反思等環節。4.設置期待效應的評價方式依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期望,設計了基于進步、多樣、適時、全程的教學評價方式[15]。如對學習效果多維度、多主體進行評價,把過程性與終結性、表現性與成果性等評價形式相結合,評價內容中重視學生在國家安全地理環境視角、地理國情視角、多維地理空間視角等綜合素養方面的進步和提升。通過幾年國家安全地理校本課程實踐,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憂患意識、家國情懷逐漸增強,認識到地理環境的安全意義,但課程實施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地理環境要素與國家安全的內在聯系還不夠緊密,評價方式方法不夠健全,部分學生綜合思維欠缺導致學習困難等,需要教師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2]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EB/OL].

[3]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EB/OL].

[4][6][7][10][11][13][14]《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讀本》編寫組.《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讀本》[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6.

[5]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7.

[8]魏君英,孫淑萍.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博弈[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農學卷,2007(03):113-116.

[9]倪國華,鄭風田.糧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J].中國農村觀察,2012(04):52-58+94.

[12]“綠色發展推進美麗西藏建設”[EB/OL]

[15]傅京慧.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2(04):70-72.

作者:付京慧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