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與實踐分析
時間:2022-06-18 09:24:55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與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2005年,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黨的報告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又進一步豐富了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能夠運用學習到的科學文化知識來教育引導農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通過深入基層投身我國新農村建設,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總體而言,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以深入基層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大學生對它的認知程度卻并不高,經過前期調研,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城市里生長的學生對農村缺乏深入了解,認為農村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城市都有較大的差距,大多數城市學生并沒有投身農村建設的志愿;二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通過高考進入了城市后,逐漸習慣城市生活,相當一部分學生急于擺脫農村,不愿意再回家鄉參與本地建設。針對以上問題,各高校都在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新農村建設,而暑期“三下鄉”就是其中一個有效途徑。以管理學院2017年至今仍在持續開展的暑期“大學生深入基層看變化”三下鄉活動為例,對于提升當前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再以“我看拆遷”活動為例,作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拆遷”問題易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求知,尤其是面對媒體大量報道的“暴力拆遷”、“釘子戶問題”等負面新聞,亟需大學生探明其真相,了解家鄉拆遷中出現的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途徑深入思考,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增長見識和才干。(二)以實踐技能提高大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實踐技能對大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社會實踐技能的培養,通過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相結合,組織學生定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合作技能,強化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建立較為完整的實習、實踐、實訓教學及其保障措施,使其更加自如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在“我看拆遷”三下鄉活動中,學院選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優秀團員作為學生團隊成員,遠赴河南焦作修武縣開展拆遷問題調查,學生作為當地居民,親眼見證了親友在拆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當地政府的政策實施情況。專業教師引導學生在基層調研中通過對十八大以來“拆遷”的社會現狀、相關法律的實施情況以及群眾對相關法律的知曉程度和拆遷政策實施過程中群眾的反映等相關調查,引發學生探究現行法律的實施情況及規范拆遷的有效方案。在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促使“拆遷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達成政府和公民在利益上的均衡,并通過政策執行的調適過程中減少社會分歧。讓學生了解拆遷政策有利于實現政府和公民雙方的目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進程。學生們在實地帶著問題學,老師們再加以引導,把實際情況和課本知識聯結起來,真正做到了把理論學習轉化為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本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知識傳播促進農民的整體素質提升和鄉風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難點之一是農村管理體制較為落后,效率不高,舊有的政治模式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許多農村干部政治覺悟還不夠高,政策理論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處理事務多靠經驗和關系,面對復雜的政治環境,不能高效妥當的解決問題。如何正視這些情況并提出解決辦法,參與過“三下鄉”的學生們在回校進行成果展示時往往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中國農村太需要年輕的掌握科學管理方法的大學生人才了。雖然在“三下鄉”活動中,由于時間安排,大學生們在農村往往不能停留太長時間,但認真開展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們用民主、平等的現念、科學的管理方式以及過人的膽識影響著村民們的固有觀念,用自己的思維、理念和生活方式滋潤農村的文化田野。我院歷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就屢次體現著傳播“現代化管理”、建設“鄉風文明”的主題,比如2016年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基層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調研”等活動都蘊涵著文化下鄉的深刻意義;又比如2017年我院赴“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實踐隊”,實踐成員通過與當地村民進行多次交流,發現大多數村民不會使用POS機或是網銀支付,采用現金交易方式為主。但是一些外銷小型工廠和電子產品商店交易金額較大,若使用現金不太方便且安全系數較低。經過與當地政府和郵政儲蓄銀行溝通,該隊決定開展為期兩周的POS機和網銀支付使用宣講活動。實踐結束后,當地村民對此活動表示認可和感謝,使用現金交易的固有觀念也得到了改變。
二、當前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存在的問題
全國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已開展多年,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徑,其成效較為顯著,但在活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社會認可度不高,社會支持系統還不夠健全。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實踐活動理念正被廣泛接受和傳播,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參與“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認可度普遍不高。社會組織及機構經常質疑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也就不愿意盡最大的努力來支持幫助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中,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企業雖然鼓勵大學生來參加社會實踐,但是真正落實具體支持措施的并不多,地方資金的投入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社會實踐點的開拓也較為困難。一些地方單位和企業為避免安排接待、提供交通食宿等麻煩,對大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敬而遠之,這種情況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以“大學生深入基層看變化”這幾個隊伍的開展情況來看,一方面學生團隊去的均是農村地區,住宿條件較差,且暑期天氣較為炎熱,交通不便利,客觀上來說,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單靠學生團體確實存在實際困難;另一方面,三下鄉動員期間,團隊成員需要聯系一個目的地作為接收單位,但經常會出現單位拒絕接收的情況,極大影響了隊伍的積極性,很多隊伍因此而申請取消了項目。比如2017年暑期我院就有兩個隊伍因為聯系單位不接收,被迫取消活動。這樣的例子在歷年“三下鄉”活動中并不鮮見。(二)高校自身活動經費緊張,學生團隊負擔較重。國家鼓勵各高校需要建立規范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以此來促進大學生積累社會經驗、培養實踐技能,但是,這是一個漫長并且耗費極大的工程,缺少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完全倚靠高校自身,難以做到對社會實踐的大量投入。以我院為例,“三下鄉”活動要求每個隊伍開展時間不得少于兩周,非重點項目無經費支持。一般來說,隊伍里面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城市,車費、住宿費和飲食費會增加負擔。如我院“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考察城鄉建設及拆遷問題暑期社會實踐隊”成員有來自湖北、安徽、云南、河南等地,他們在活動中期計算過活動經費,發現每個人每天的住宿費至少為30元,飲食費用20元以及車費20元,加上往返的車費,整個項目完成大概需要一千五百元左右,對于家境較為困難的同學來說大概是兩個月的生活費。因為根據項目調研內容,每天需奔赴不同的單位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城市規劃地,耗時兩周才完成整個項目的調查部分。因此,部分同學考慮到費用問題,在活動前期就沒有進行項目申報。(三)團隊成員自覺性不高,對“三下鄉”重要性認識不足。當前社會紛繁復雜,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進取意識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獨生子女的衣食無憂、長輩的過度關愛使得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過于強調個人享受,缺少友愛與互助意識,缺乏感恩心態和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往往遇到的情況是:很多團隊在放假前都制定了詳細周密的計劃,但真正臨近出發時,部分團隊成員可能因其他安排隨意更改行程,嚴重影響了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導致后期活動開展效果大打折扣。如我院“赴湖北省十堰市大學生生源地扶貧政策的變化暑期社會實踐隊”,臨近活動開展前幾天,隊員們的時間發生沖突,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做出讓步,局面僵持。最后雖經指導老師的調解確定了新的時間,但多數隊員的熱情已被澆滅,在后期活動結束進行總結時,該團隊也未積極申報參選優秀團隊。(四)缺乏有效專業指導,“三下鄉”格局層次不高。學生以學為主,大學生“三下鄉”應與所學專業相結合。學生以學為主,大學生“三下鄉”應與所學專業相結合。同時,學生們帶著從課堂學習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來到農村實地考察,想要把課本和實踐結合起來是一項艱巨的調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必須要有專業教師的指導和監督,才能在“三下鄉”的實踐工作中取得扎實又具有現實意義的成果。然而,很多高校注重于理論基礎的教學,忽略了大學生的課堂實踐能力,缺乏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環節,因此每一位老師沒有重視社會實踐的要求。再者由于學校在這方面缺乏激勵機制,專業教師的參與程度和熱情并不高,很多老師不愿意承擔“三下鄉”的指導工作,導致了課本教學與社會實踐相分離、管理隊伍不成體系、流動性較大的狀態,影響到了“三下鄉”活動的整體效果。在“三下鄉”活動中,許多高校都是選派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活動,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專業限制,缺乏專業教師的理論及專業優勢,不擅于指導學生發現課題和捕捉信息,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往往存在抓不住主要矛盾的情況,在指導學生做調查研究、科技支農、法律服務等工作的時候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正因為認識到專業指導的不足,2017年暑期“我看拆遷”活動中我院特別安排了專業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團隊全程調研。從本學院的實際情況和過去兩年的實踐經驗出發,并參考其他高校進行的相關實踐育人工作的模式和管理方式,活動分工如下:全體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課題負責人負責統籌規劃,負責召集定期會議,討論執行項目方案;專職教師負責理論方面的指導,重點為學生講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執行等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教授、副教授可指導學生進行相關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撰寫。學生團隊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各地調研獲取一手資料,對材料重點進行實證分析。運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廣大群眾特別是拆遷群眾對國家拆遷政策的的建議和意見等,同時了解政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最終解決的方案;采取比較分析法對“十八大”前后拆遷工作現實情況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發現新政策的優勢,從而增進青年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回校后通過交流、成果展示等環節獲得反饋和改進意見,并召開專題交流會和分享會形成最終的研究成果。
三、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發展途徑探索
2018年1月,《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發改委等15部委部署開展2018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開展‘三下鄉’活動作為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出臺扶持政策,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農民。”進一步明確了三下鄉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內容實在、針對性強、效果明顯,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對于大學生來說,“三下鄉”活動不僅僅是一次文化、科學、衛生的“三下鄉”,更是一次愛的“三下鄉”。如何有效地把“三下鄉”現有模式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有效延伸,實現大學生實踐活動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贏,我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一)多渠道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三下鄉”與新農村建設。大學生雖覺得新農村建設對于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對于新農村是什么、怎樣建設新農村缺乏具象的認識,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并不愿意到農村開展活動。即使有意愿,意愿也是非常薄弱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地區的發展還是相對落后;二是由于大學生對于新農村的建設認知程度還不夠。所以提高大學生對于新農村建設的認知程度是當務之急,大學生越深入了解農村,越了解農村發展如何,越知道如何建設新農村,并且在了解的過程中,無形中不斷提升自身投身新農村建設的意愿。比如,在“我看拆遷”暑期三下鄉活動中,團隊成員到達河南省修武縣開始了為期十天的實地考察生活。他們馬上發現2017年是修武縣的改革年,城關鎮城區面臨著道路擴寬,改造燃氣、下水道管道以及網線等改造問題,小組重點關注的內容是關于修武縣運糧河的改造問題,同時這也是修武縣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走訪調查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修武縣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拆遷工作,每個單位都分配5—10戶的拆遷安置任務,團隊所聯系的政府部門之一修武縣科學技術協會也有相應的5家拆遷任務。這些工作人員負責向居民介紹拆遷政策,并且認真細致地核算拆遷具體賠償費用,并且妥善安置,成員們有幸跟隨這些拆遷工作人員來到拆遷戶王阿姨家中。政府妥善安排了具體的工作人員,有問題直接找負責人,不會出現對拆遷戶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的情況,政府責任到人,給拆遷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這樣的實地調研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了基層工作模式的變化,有效提高了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程度,也增強了他們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愿和熱情。(二)創造性探索科學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體制。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高校要制定詳細的社會實踐方案和系統化的社會實踐教育目標,形成科學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體制。以本校為例,每年的“創青春”、“互聯網+”等活動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等等,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科類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充分把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2016年開始,本科學生必須完成至少12個二類學分,才能畢業。這是促進“三下鄉”活動的一次有益嘗試。二類學分政策要求本科生在大學四年內共需修滿12分,其中必修類8分,包含四類———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國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其中“三下鄉”活動屬于社會實踐類,占2-4學分,活動結束后,學校會對項目成果進行審核,經過各團隊PPT答辯,最終評出的校級優秀團隊每人均獲得兩個學分;對于積極參加并很好的完成了任務但因實踐成果不夠出彩的隊伍每人給予一個學分認證。經過學生申報,相關部門審核、認證,院系審核、集中提交數據,教務處學分認定,錄入畢業生的二類學分數據,作為學生畢業的依據,記入學生檔案。這樣的學分制度有利于同學們更加積極地參加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感受該活動對大學生的影響。自二類學分2016年試行,我院今年“三下鄉”活動共立項133支隊伍,經過項目申報、審批,活動結束后材料提交,學生進行學分認證申請,2017年我院856人成功認證二類學分社會實踐類,其中40人因項目獲獎每人均認證2分。(三)全方位保障激勵“三下鄉”活動扎實開展。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對于“三下鄉”活動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對社會實踐不重視,認為其可有可無,僅僅是橫幅、廣告牌、網絡宣傳等等,沒有加強實踐育人的總體設想和長遠規劃,影響活動的開展。以我校為例,每年5月召集各團支部團干進行“三下鄉”活動動員大會,會后要求他們在各支部積極展開動員;6月進行項目申報,經學校審核,確定立項;7、8月各團隊自行赴實踐地開展活動,期間需將安全情況匯報給學院三下鄉工作專項小組;9月提交活動成果,經過材料評選,PPT答辯,確立優秀團隊;10月進行表彰大會,一等獎團隊獎勵1500元,二等獎獎勵1000元,三等獎獎勵800元,優秀團隊獎勵500元,以及其他個人獎項每人獎勵200元,例如先進個人,優秀調研報告等。在11月份時,各個學院會自行組織分享會,邀請獲獎的優秀隊伍講一講活動開展的經驗、注意事項以及一些趣聞,利于下一次的“三下鄉”順利開展,最后由團干部們學習了解后,在各支部進行分享宣傳動員,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三下鄉”活動的印象,提高積極性。總之,“三下鄉”這種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活動成員出于完全自愿并且熱愛這種實踐方式,把自己在城市的所學的科教文衛知識帶到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體驗當地人的生活,調查研究農村生活的現狀,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工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方面發展,同時更多的為基層群眾服務。從總體上看,大學生“三下鄉”是一個常抓常新的課題,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我們應當按照課程化建設、社會化動員、項目化管理、基地化建設、專業化服務、多元化推進,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扎實工作,把大學生“三下鄉”與社會主義建設下的新農村建設更好的結合起來,雙向受益。
參考文獻:
[1]董天,李墨,李東靜.大學生“三下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和模式研究———以唐山學院暑期“三下鄉”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3):128-129.
[2]潘承麗.“三下鄉”增信心“四助力”幫脫貧[J].當代貴州,2018(40):58-59.
[3]張博.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的問題反思與對策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5):163-164.
[4]陳文婷.“三下鄉”社會實踐之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調研總結[J].文教資料,2018(2):40-41.
[5]劉熹微,曾筱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如何建立好宣傳工作體系[J].視聽,2017(11):231-232.
[6]王曉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模式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納稅,2017(11):139-140.
作者:吳文娟 葉瑩 鄭敏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小城鎮規劃與建設思考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