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會計地位論文
時間:2022-07-22 05:55:00
導語:事業單位會計地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國以來,我國的會計體系一直劃分為兩大類,一是企業會計體系,一是預算會計體系。預算會計體系中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兩個分支。這次預算會計改革,把事業單位會計同行政單位會計區分開來,建立了單獨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分行業的會計制度,這是預算會計法規建設上的一個突破。但是,在此情況下,有些同志就產生了事業單位是否還屬于預算會計范疇的疑問,有的同志還認為事業單位會計法規制度的管理可以納入企業會計法規制度的管理體系。事業單位會計的地位問題,關系到事業單位會計的性質、目標和原則,也關系到其法規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我們認為有進一步加以明確的必要。
一、會計的兩大分支
會計的體系及其分支,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適應人們管理財務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反映著會計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從古到今,從我國到外國,會計歷來是按其適用范圍和核算對象分為企業會計和非企業會計的。企業會計是適用于農、工、交、商、金融等企業單位的會計,是用以反映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流通領域的企業經營資金活動的。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流通領域的企業,基本上屬于物質生產部門,處于經濟基礎領域,這些部門中的企業從事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社會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并創造價值,在社會再生產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企業會計,即我們所說的預算會計,適用于各級政府財政機關、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會計,用以反映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分配領域、精神生產和社會福利領域的政府財政資金和事業單位業務資金的。作為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財政、行政、事業等單位,不直接提供物質產品,處于上層建筑領域,它們從事各種業務活動,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在社會再生產中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企業和非企業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質生產方面的職能,是否具有生產經營性。企業會計同預算會計的主要區別,則在于是否追求資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營利性。企業投資者投入資本以后,要求得到回報,企業終止時,投資者要收回原來投入的資本,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獲得盈利才能維持其生存和發展。所以,企業會計要以營利為目的,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都要圍繞著資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權益而展開。行政和事業單位進行各種公務活動,公益性、社會性業務活動,其出資者投入資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報,這些單位一般也不會終止,個別單位終止時出資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資金,它們在業務活動中有的無償提供服務,有的雖有收費但也并非足額補償,而是由國家財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資金。所以,預算會計要以社會效益為目的,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都要圍繞著社會效益而展開。非營利性是預算會計區別于企業會計的特殊性,也是預算會計各個組成部門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認識這一特征,才能明確事業單位會計必然歸屬于預算會計(非企業會計)的客觀依據。1996年2月我國財政部的“預算會計核算制度改革要點”開宗明義指出:“預算會計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的宏觀管理信息系統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監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以及事業行政單位收支預算執行情況的會計,是我國兩大類會計體系之一。”這一概括,為我們認識事業單位會計的地位,建立預算會計法規制度的管理體制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二、事業單位會計的特征
把事業單位會計作為預算會計中的會計分支而單獨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這次預算會計改革的一個創舉,它有助于適應形勢發展而加強單位內部管理。其所以要確立事業單位會計的相對獨立會計分支地位,是因為人人認識到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過程中,事業單位會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現階段事業單位會計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項:
1.事業單位除財政撥款外還有自己的事業收入。
2.事業單位雖然以實現社會效益為宗旨,但卻具有一定的經營性,并要實行經濟核算,其事業收入和事業支出大都與業務活動相聯系,可通過擴大服務規模、提高服務質量,實現增收節支,爭取改善自身的運營條件。
3.事業單位雖然不提供物質產品,但向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即知識形態的產品)和勞務,它具有一定的生產性。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各種事業單位,大都屬于第三產業中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有人把這種提供精神產品和勞務的行業稱為第四產業)。這些部門在現代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越高,智力勞動和智力開發的作用就越顯著,物質產品再生產的發展就越依賴于精神產品再生產的發展。正是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特殊性,使得事業單位會計成為預算會計中的一個單獨的分支。我們研究事業單位會計的特征,是為了按照其發展的客觀規律有效地制定法規制度,使之更好地適應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需要。但是,這決不意味著事業單位會計已經企業化了,已經按企業會計的規則運行了。這是因為:
(1)我國目前的事業單位盡管資金來源渠道多樣化,但其絕大多數還是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其他資金來源為輔,完全不需要國家財政撥款的還是少數,有些單位雖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項目依然要依靠國家財政扶持。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同國家財政資金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應該受到國家預算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約束,而且其會計法規制度的建設應該與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的建設由同一部門進行,使單位會計與財政總預算會計很好地銜接起來。
(2)事業單位的性質及資金來源,決定了絕大多數事業單位的非營利性,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業、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提供的是公共產品,而追求利潤必然會使其業務活動走偏方向。這里還要指出,一些單位雖然能夠實現收支相抵后還有結余,但這是它們加強管理、量入為出的結果,絕不等于在主觀上就是以營利為目的。把事業單位會計當作預算會計體系中的一個分支來進行法規制度建設,既照顧到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需要,又維護了預算會計體系的統一性,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事業單位會計的定位
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有的一個名詞,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都可以取得法人資格,從而確立了事業單位的法律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則采用非營利組織一詞。我國的事業單位會計在內涵上近似于西方非營利組織會計,但兩者又不完全相同。為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我們對事業單位會計的適用范圍需要作一些具體分析。所謂事業單位通常可理解為不具有物質產品生產和國家事務管理職能,主要以精神產品和各種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生產性或生活性服務的單位。其范圍習慣上涵蓋較廣,包括不同的行業和經濟類型。從行業來看包括以下三類:
(1)科學、教育、文藝、廣播電視、信息服務、衛生、體育等科學文化事業單位;
(2)氣象、水利、農業、地震、環保、計劃生育、社會福利等公益事業單位;
(3)民間公證(會計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律師事務所等)、咨詢服務等社會中介機構。從經濟成份來看則有公辦、民辦、中外合辦等事業單位。
我們認為,事業單位會計的適用范圍是應該而且可以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過去事業單位的范圍較廣,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一些單位逐步由社會性、公益性為主轉向營業性、開發性,資金供給的自給率不斷提高,經營的目的和單位的性質實際上發生了變化。事業單位的發展從近期看有如下的趨向:有些單位,如大多數的中小學和高等學校、基礎理論的科研院所、國家重點興辦的文藝團體、圖書館、博物館等,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公益性,主要由國家財政供應資金,以社會效益為目的,這些單位就應該按事業單位進行登記注冊,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而有些單位,如會計師事務所、應用型、開發型科研院所、民辦的文藝團體、體育場館等,具有較強的營業性、開發性,而且以營利為目的,這些單位不妨按企業進行登記注冊,實行企業會計制度。如這樣,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同西方非營利組織會計在適用范圍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來。這里還必須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事業單位的事業性質、非營利性質是始終不會改變的,事業單位會計的發展依然有廣闊的前景。在事業單位會計法規制度建設上,應較多地考慮公辦和民辦的差別。在美國,私營企業和私立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由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負責制定,并由官方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和民間的注冊會計師協會確認其權威性;州和地方政府機關、地方公營企業、地方公立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由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僅由注冊會計師協會確認其權威性;聯邦政府機關、聯邦公營企業、聯邦公立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則由國會下設的政府會計總局制定。可見,美國對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是按公立和非公立分別制定的。在日本,企業會計準則由大藏省企業會計審議會制定和頒發,至于非企業會計準則則分為政府會計、公立非營利組織會計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三種,由政府有關部門制定。這表明他們對公立的和非公立的非營利組織會計法規制度的制定也是分別處理的。我國已頒發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會計準則,都明確其“適用于各級各類國有事業單位”,非國有事業單位可參照執行。這實際上也考慮了國有和非國有事業單位由于資金來源的不同,其職能、性質具有一定的差別,在會計法規制度設計上可以分別安排。國外的上述做法值得我們借鑒,而我們自己的成功經驗更應該堅持并加以發展。我們研究事業單位會計在整個會計體系中的地位,明確事業單位會計是預算會計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預算會計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維護和完善預算會計的管理體制,搞好預算會計法規制度建設,使事業單位會計法規制度建設同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的法規制度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事業單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同其財務規則、財務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緊密地銜接起來。這是預算會計工作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廣大預算會計工作人員的殷切期望。
- 上一篇:安全生產教育實施方案(鄉)
- 下一篇:發改委經濟發展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