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條件分析及對策

時間:2022-10-08 04:25:12

導語:土地流轉條件分析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流轉條件分析及對策

摘要:榆次區烏金山鎮志村作為山西省建設推進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土地資源優勢,發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著力推動榆次區烏金山鎮志村的發展,通過大學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土地流轉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質量,縮小城鄉差距,筆者以榆次區烏金山鎮志村為例,分析分析在其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土地流轉;產權明晰;產業

一、志村土地流轉的條件分析

志村位于榆次區烏金山鎮,緊鄰省會太原,距離榆次市市中心7.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村莊南北長,東西窄,呈正邊形,地貌規則,土地平整。全村人口為641人,戶數為232戶。勞動力約353人,男女從業人員比例均等。外出打工總人數較少,其中婦女占比較大,一般從事打掃衛生等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左右,流動性緩慢,外來人口少。集體所有耕地達1444畝,農村經濟總收入1582.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2.18元。全村主要考務農和外出打工為收入主要來源。志村土地資源豐富,村域面積約2700畝。志村村屬于半丘陵地帶,立地條件較好,多為大塊梯田,水資源比較充足,村莊耕地基本為水澆地,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和種植大宗糧食作物。全村村域總面積2700多畝,現有耕地1880畝,人均耕地4畝。烏金山鎮志村位于山西省建設的省級高校新校區山西大學城,大學城一期規劃占地9900畝地,總建筑面積360萬平方米,預計有15萬師生入住,將成為山西省內最大的高校聚集區。大學城目前已入駐山西中醫院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職工醫學院、山西能源學院、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高校。志村的1700畝耕地已被征用,剩余的700畝耕地主要種植果樹和棗樹,還種植有少量的核桃樹和葡萄。養殖業發展養肉雞,村內成立有1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文水的大象公司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效益良好,現因大學教育園區占地的原因,合作社已搬遷到西沙溝村。[3]由于山西大學城工程項目需要占用志村土地,志村村民獲得了大量的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償款,戶均存款達18萬元,60%的村民有上百萬的資產。得到補償款后,多數村民選擇蓋房、買車。目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849.06元。志村人均消費水平6000元左右,按照該消費水平來看,志村村民屬于中上等生活水平。當然,根據調查顯示,村民由于獲得了大量的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償款,部分村民用該款項購買超出原有生活需求的物品,例如汽車、名貴首飾等,甚至出現了不理性的炫耀攀比現象。

二、志村建設中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志村建設的相關資料分析,志村土地建設中有關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以下問題:1、轉讓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不明晰土地是我國最重要的生產資源,屬于集體所有權,是一定范圍內的農民土地的所有權形式。這種土地所有權形式是獨立的集體所有權形式,不屬于集體成員中的任何一個人所有也不可行使土地支配權。[1]土地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一種具有非排性的準公共物品,產權不明晰造成了志村部分不法分子公為私用。還有志村的農民由于素質的局限性,對法律知識的欠缺,之前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只有口頭約定,寫的流轉內容也缺乏法律效力。2.缺乏建設新農村的資金志村集體經濟薄弱,因為大學教育園區所占土地基本上是農田用地,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土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應全部補給失地農民,所以村莊集體組織在這次征地補償中并未得到收入。而接下來的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保障,融資困難必將限制全村的整體發展。志村雖然通過土地流轉給大學城村民獲得了一些補償款,但是揮霍之風有待遏制。3.高年齡段失地農民就業難解決部分失地農民年老體弱、受教育時間短、缺乏社會所需要的工作能力,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和就業形勢,政府如何幫助這類群體再就業將是一個難題。與以往土地流轉后作為農業發展基地與農業發展園區不同,農業園區與發展基地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相對較低,而且需要的人數也比較多,大學城建立以后需要的人工較少,而且對從業人員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對失業農民再就業造成困難。與此同時土地流轉之后,如何發展新的產業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加快土地流轉發展對策1.加強對被征地村的支持

國家不但要對被征地農民給予相應補償款項,在資金上支持農村和農民的發展。還要支持被征地村的全面發展,通過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通過科技下鄉等專業技術培訓,扶持被征地村的經濟發展,促進被征地村的集體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使集體經濟和集體企業可以更好的服務農民,為有條件的農民提供更多工作崗位和收入來源,真正做到農民失地不失業,經濟收入比過去有所提高,生活更加美好。2.為失地農民建立健全多元保障機制政府在做好拆遷、安置,促進集體企業發展的同時,還要加快為志村失地農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保障機制。要合理規劃和建設社區、養老、活動中心等相關配套設施,讓農民體會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樂,從物質上提升保障。同時,還要因地制宜的完善安置社區的配套服務和管理體系,建立心理輔導和文化宣傳站點,定期組織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日常生活,使農民心靈上得到保障。3.加強就業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就業指導部門要根據失地農民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制定就業政策和就業方案,幫助失地農業早日實現就業。首先要做好失地農民的思想動員工作,利用講座、發傳單等形式,為農民講解當前的就業政策、就業法規和就業形勢,讓農民能夠甩掉包袱敢于就業,逐步轉變農民的就業觀念。[4]其次是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要與征地同步,根據失地農民的實際情況,按照年齡、文化程度等不同類別精準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3]做好土地流轉后失去土地農民的發展工作,使土地流轉順利完成。

作者:李鵬 單位:山西省農業宣傳中心

參考文獻:

[1]秦暉.切實保障人地二權是土地流轉的核心問題.探索與爭鳴,2014(2):11-13

[2]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一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38一47

[3]楊啟智,井微.土地流轉對農民土地心理契約影響研究農村經濟,2014(8):31-35

[4]徐強.土地流轉與農民養老的經濟保障研究.經濟管理,2011(12):164-172

[5]陳成文,羅忠勇.土地流轉:一個農村階層結構再構過程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4):5-10